首页 > 文章中心 > 系统变更管理制度

系统变更管理制度

系统变更管理制度

系统变更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系统工程;实施要点

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本质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医院运营效率的综合体现,也是医院管理者受托管理成果的财务业绩体现。医院作为以公益性为目标的财政差额补助拨款事业单位,也是财政资金预算管控的组成部分。提升财政资金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效益及效果,政府要掌握更全面可靠的信息来进行绩效评估,医疗机构也需要更加科学合理且适应精细化管理发展需要的核算标准和方法来管控医院的运营质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医院会计管理实践活动与会计准则制度的博弈平衡。在此背景下,政府会计制度应运而生,着力解决医院内部信息持有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监管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全新平衡点,因此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本质是会计信息供求双方不断博弈下的一种新模式。

二、医院实施政府会计改革工作的系统工程要点

医院的会计制度变更,是一个系统性制度变更的过程,是国家宏观政策对医院微观经济活动管理的规范和调整。而医院财务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除了直接改变会计科目核算体系之外,也会对成本核算体系和预算管理体系产生直接影响,间接地对物资管理体系、收入管理体系、资产管理体系等产生大的影响。最终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会计信息对财政资金执行效益以及医院经济活动运行效率的反馈。如果将会计制度变革比作湖水治理运动,会计信息质量就是湖水清洁度,预算、成本、物资、固定资产、收入等各系统模块就是生活在湖泊里的各类生物群落,它们之间发生的复杂反应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片湖水的清洁度。清洁度监测器通过对各类生物的监测判断其合理生长范围和状态,并对不在正常生长范围或生长状况不佳的生物及时进行干预,始终保持生态平衡,维持湖水清洁度的平稳。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正好类似于清洁度检测器的过程监控功能。因此制度衔接工作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各资源模块良性运转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各管理模块的运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最终维持会计信息系统这汪湖水的清洁度。如果将这些系统要点整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中心、三驾马车,三个主体、一个支撑。

1.一个中心

会计制度的转变对会计核算体系的影响是直观且根本的,政府会计制度统一了原本分散的教、科、文、卫会计制度,通过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会计模式变革了会计核算模式,改革了会计核算方法,实行会计信息双报告制度,这些变革带来会计科目的变化,核算方法的变化、会计报告的变化,最终带来会计信息系统的变化,这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中心。

2.三驾马车

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无疑是现代财务管理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在财务精细化管理远远不够的医院,存在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两张皮、成本核算结果不准确的普遍问题。因此医院应当利用好制度转变的机会,在设置会计科目体系时,除了依据会计准则和制度,还应当根据医院预算项目来设定,进一步明确具体预算项目,将预算指标落实到每个责任中心,提高会计系统对预算执行效果的反馈精度。同时抓住制度实施的机会培育会计核算人才,从而提高成本核算的精度。注重过程控制的成本核算方法,不断改进间接成本的分摊规则和方法,探索成本核算与标准化临床路径的结合以及作业成本方法的运用。借助会计改革平台形成更为合力的成本核算、成本管控的氛围,加快推进成本会计体系建设。

3.三个主体

(1)物资管理系统。医院不同于其他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其复杂多样的物资管理业务。这些物资是医院开展业务必不可少的周转材料,也是医院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更加高效地管理物资并使用,一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二是搭建更加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只有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协同起来,才能让物资的实际周转情况更加贴合其价值转移过程,通过设置二级库房和高值耗材的条码管理,逐步减少以领代支的成本转移模式,更加真实地反映物资存量和成本损耗情况。(2)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做出调整,医院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合理界定应纳入核算范围的固定资产,通过全面的资产清查,摸清医院的家底,为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同时要厘清固定资产后续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规范后续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的规范和标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固定资产的调拨转移进行及时更新,并针对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折旧政策,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损耗的速度。通过这些精细化的资产管理手段切实提高资产数据的准确性,从而提升会计信息和成本信息的准确性。(3)收入管理系统。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按照权责发生制、收支配比的原则明确收入的确认时点并调整收费系统的报表格式。明确医联体的收益分配模式和核算方法,及时准确核算医联体的分配收入,为医联体效益分析做好基础铺垫。清理往来款项中核算反映的收入,明确捐赠收入、对外投资收益等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明确各类收入的确认标准,保证收入的及时入账,真实可靠地反映医院收入的全貌。

4.一个支撑

围绕制度衔接转变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变革,要发挥好三驾马车的马达作用和三个主体的基础作用,绩效管理系统的支撑功能必然不容忽视。通过设置合理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动态调整各系统模块的高效运行。通过预算系统和成本系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强化成本管控,推动财务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三驾马车的强力运行推动物资、资产、收入的精细化管理,三个主体的有序协作反哺马达的动力系统。最终通过绩效管理这个支点,发挥杠杆作用撬动医院整体的管理网络。

三、结论

目前,我国正处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攻坚时期,对于纳入政府会计主体的医院而言,这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实现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会计科目及报表的衔接是基础,影响会计数据的各项经济活动是根本,控制经济活动过程的管控系统是关键。只有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才能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实现制度改革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罗小兰.政府会计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医疗与卫生事业管理,2017(15).

系统变更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航道建设工程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进度、质量、投资、合同、人员、风险、图纸文档等多方面的工作,参与部门的众多,如设计、监理、施工、设备、物资、运营等,使沟通和协调的工作困难,大量的信息需要有效的管理。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已经显得越来越吃力,急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新型的管理平台,提升整体管理。

概述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依据行业标准、规定及FIDIC条款,辅助业主、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主动、动态、有效的目标控制,即实现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三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二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一协调(组织协调)”。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将主要将涉及工程建设单位(业主或业主代表)、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承包施工单位、养护单位等,如下图所示:

系统充分体现“现代工程、互动管理”的思想内涵,它建立了崭新的项目管理理念。对外,以在预算内,按计划、高质量、安全、文明地完成项目的建设作为共同的目标,为经济资源联盟体的新型业务流程提供协同管理,自动串联项目实施链中的上下游信息流程,使业主、监理、供应商(大型配套、设备提供商)、总承包商(设计、施工、安装)、分包商之间紧密互动,及时分享、有效地利用在线信息;对内,以企业管理作为支撑体系,支持项目管理的全程监控。强调人的作用,依靠激励机制、体系规范,去推动项目的过程管理。

总体设计

软件框架可以用“一个平台、两大板块、统一验证、单点登入”来描述。

一个平台:通过综合应用平台可以快速开发出符合用户应用系统,减少了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

两大板块:即系统部件,主要有:门户网站(GOVProt)、建设工程管理系统(JSMis)两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有平台进行联通,每个子系统也是一个独立的部件,可以单独运行也可以组合在一起运行。

统一验证、单点登入:系统中的用户可以进行统一的权限授权和定义,同时因为各子系统均运行在统一个平台上,所以仅需要在一个系统进行登入就可以在不同的系统操作,即实现单点登入。

软件框架特点:平台化和部件化。

功能说明

1、合同管理

项目合同管理分为工程合同、监理合同、工程量清单等功能模块;严格的合同审批流程,规范合同条款的执行;对各类商务合同和其他一般性合同的原始信息(包括评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合同价格信息)、过程信息(如:合同变更信息、补充信息、执行状态等)进行统一管理,并对合同计量、支付、计算、变更、索赔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合同的全周期管理,帮助加强防范管理风险。

(1)合同登记分类,为合同管理提供方便。

(2)合同拟订、签定、执行、评价等项目合同的全过程管理。

(3)合同履行过程(计量、支付、结算、决算)的自动化处理。

(4)合同变更、签证,及时跟踪处理及审批控制并关联合同结算。

(5)合同关键数据及时对比项目计划进度、资金支付 合同报表全面反映合同执行状况。

2、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将吸收国际上先进的项目管理思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工程管理技术规范为标准进行开发设计,在功能结构上主要分为目标控制、组织管理、过程控制质量监督文档管理报表打印。

组织管理:系统提供了建立组织机构图和质量责任矩阵图的功能,可以完善项目组织机构项目质量控制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并对其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

过程控制: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过程控制日报、施工准备阶段、单元工程质量控制表、单元工程现场材料质量控制、单元工程施工设备质量控制、质量事故管理等等。

质量监督: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反映了质量监督部门行使监督权力的全部过程。通过三个方面,体现质量监督从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到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管理职能。

文档管理:系统提供了全面的质量文档管理功能。管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质量管理的技术档案、事故档案、各种命令、质量函件、检验和检测原始文档和各种质量记录图片资料,同时还包括工程设计图纸等。

3、计量支付

方案以费用为主线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及所有协同单位的费用信息进行汇总。并通过费用控制中心的费用工作表将所有涉及费用的业务机构联系起来,以便领导通过费用工作表查看工程项目整体费用发生情况,实现数据从施工单位的采集,到监理公司、项目部审核全过程的监控。

计量支付包含:中间计量表、中间计量支付汇总表、月工程计量申报表、申请支付、项目方支付汇总表、月工程计量统计表、变更一览表等内容。

4、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主要围绕着工程变更进行控制管理,有设计变更、工程量变更等等,本模块主要解决工程的计量变更。具体功能有:申请变更、变更通知、工程延期、工程索赔、工程分包;申请变更:即承包人申报表,是指施工方提出的变更。流程从施工单位申请,监理审核,业主审批以及业主单位领导审批等多个环节,系统提供手写签名。变更通知:即变更通知书,是业主方提出的变更。是承包人申报表的反向流程,业主现场工程师拟写变更通知书、经业主领导审批后提交发送给监理和施工单位。

5、计划进度

一般计划控制管理信息的内容主要有:全线工程的总体进度计划,总进度目标的分解―年度、月度进度计划及各合同标段进度计划,进度控制与工程进展等有关数据,例如:旬、月度完成量及按月反映自开工全线形象工程量、季度完成工程量、自开工累计完成工程进度完成情况等。计划控制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由5个过程组成:计划编制(新增、修改)、计划审批、实际进度、计划变更和辅助功能(查询、统计、报表)。

6、竣工资料

随着系统的应用竣工资料文件的编制过程中将不再有原来手工操作的诸多困难和不便,减轻繁杂、枯燥的人工劳动。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管理系统是江苏省航道局下发的《工程质量管理》统一用表要求。系统实现了竣工文件电子化,科学的索引和组卷方便了竣工资料的快速查询。用户可按树状目录形式提供查阅或按文档编号、文档名称、负责单位、所属卷宗号等查询类别,快速查到所需某一详细资料。竣工资料与其他模块相挂接,并以树状目录形式提供查阅功能。在质量、计划、支付、变更等文档审批完成后就自动转化到竣工资料中,也就是施工完成竣工资料也基本完成大大人工劳动。另外系统还提供了文档的补录、调整、整理的功能。

7、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系统的建设,一方面是政府的形象工程,让政府和百姓了解政府的工程进度情况,提高政府办事的透明度,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同时政府各部门也可利用门户提供的信息资料,提供对领导的决策支持和政策分析。成功的政府门户的关键在于提供,更新,组织知识,使得其易于浏览、检索和管理。同样,易于使用,个性化,高响应速度等特点可以使政府门户更具有吸引力。

结论

创造新型的管理平台,提升整体管理。对于航道建设项目,其信息化建设,拟建立在先进、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基础上,且符合工程建设项目特点和规范经实践的管理框架、业务流程与制度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搜集、储存、加工、传递、、统计及动态查询,建成一个涵盖上级职能部门、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及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计划、进度、质量、财务、工程技术、资料档案、材料设备、安全文明施工及合同管理等,高效统一、规范协调的管理和控制体系。

规范履约。通过规范、完整的合同管理和全面的建设项目的工程事务管理。其中包括所涉及的技术、商务、过程函件等。并通过职责关联、跟踪催办、提示预警,实现建设各方的规范履约,减少与避免建设各方的索赔与反索赔等复杂的工程事务纷争。

降低工程造价。系统对各项业务采用联合监控。将合同履约、进度、质量、安全、环境文明与费用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从进度款支付、工程价款扣款、工程价款结算,一直到合同最终的工程决算,进行费用全程跟踪,便于决策层在第一时间得到工程发生的最新费用信息,及时作出判断与决策,从而降低工程投资风险。

强调协同管理,确保或缩短工程周期。系统自动串联工程实施链中的上下游信息流,使上级主管、业主、监理、供应商(大型配套、设备提供商)、总承包商(设计、施工、安装)、分包商之间能及时分享、有效地利用在线信息;实时对项目进行全程监控,通过预警机制,提醒管理人员及时处理与优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使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能够按照事先的计划,有步骤、健康的执行,达到确保或缩短项目建设周期的目的。

系统变更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引言

当前快节奏的经营环境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大量的机遇迫使许多公司去改变它们的生产环境。这些公司的生产战略发生了变化并且越来越重视市场条件,如产品分类、产品质量和交货等。生产组织变得更加灵活,使用的设备和机器的技术更先进。这些柔性生产环境变革通常预期对管理控制系统有一定的影响。许多会计研究者都讨论过把一个组织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控制系统进行对比的价值问题。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和薪酬系统的相关性可以用来支持特定的可操作的策略,并且Langfield-Smith已经强调过新的生产哲学。关于生产战略和控制系统设计已经有过一些实证研究。然而,在这一领域中人们仍然很关注知识缺乏这一问题,尤其是这些变量如何共同决定绩效。这一领域大部分实证研究的一个特有的问题就是:它特意假设了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这一假设并不能充分获取到生产环境和管理控制系统关系的复杂的本质。

本文引用了互补原理,检验生产环境要素和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形体在实际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如果它们以这样一种方式――一方的活动性水平提高,另一方的活动性的边际报酬也提高来运作,那么活动性就被认为是互补的。Milgrom and Roberts使用这一原理解释了替换生产环境中不同的要素所产生的影响。例如,实施一项柔性的生产战略和使用柔性技术具有互补作用:如果一个有价值,那以另一个会更有价值。本文使用了互补的概念去证明生产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互补原理的应用为研究许多相关变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依赖性提供了可能。它也为传统的和柔性的生产环境的区别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这一区别是由与生产战略、技术和组织形式有关的设计选择所决定的。按照Drake等人的说法,关于会计和控制互补选择的研究开始出现了。互补选择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假设会计和控制系统特征与其他组织的特征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性。所有,这些特征是共同决定的,而非单独决定。Drakeetal指出会计和控制系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基础,他还指出人们对互补管理选择有贡献的因素还没有理解透彻。本文的目标就是为生产环境要素与管理控制方面的互补关系提供一个更为深刻的见解。

本文的研究使用了一个理论框架,它建立在与柔性生产环境相对应的传统的生产环境二分法基础上。利用互

补这一概念,本文所用的框架对与管理控制系统设计相关的生产环境要素进行了界定。在一个柔性环境更多的决定权可能是低水平的,与此同时更多水平的和垂直的信息共享的需求预期会影响管理控制系统设计。

二、研究问题

当互补的概念扩展到管理控制时,本文采用了一个稍微有些不同的观点。Wruck and Jensenand Sim and Killough认为,生产环境和管理控制系统一起变动比单个变动更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的绩效。Ittner and Larcker也指出,管理会计和管理控制应当被看作一个完整组织体系的一部分。本文探讨了下面的研究问题:

1、公司能否按照它们采用的柔性生产特征和柔性互补管理控制系统和程度来运行?拥有更多柔性(传统)生产环境特征的公司是否也应采用更多的柔性互补(传统生产互补)管理控制系统设计?

2、公司是否对以下方面的非完全互补做出安排:(a)生产环境要素;(b)生产环境要素和管理控制系统设计?如果是的话,那么缺少互补的后果是什么?互补的程度是否会影响绩效?管理控制系统变革是否会提高互补水平?

图1列示了理论框架,并说明了如何对变量进行研究。使用这一框架的利处是,如果理论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它对数据采集和分析具有指导作用。这一框架预测出生产环境要素较高的互补水平将会导致较高的绩效。此外,一个较高的柔性环境期待一个较高柔性的管理控制系统设计特性。进一步讲,为了解决非互补系统带来的问题,应该强制性地考虑一个更适合的设计变革。在本文的研究中,管理控制系统动力学设计被假定是均衡的:系统在被打乱后会自己回到平衡。因此,管理控制系统设计和生产环境之间低水平的互补预期会调用更多的设计变革。这些变革涉及到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中不足的地方。不过,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到这些变革的采用。总体看来,考虑到理论发展的阶段性,要谨慎地使用上述的框架。(图1)

三、分析

这一部分重点说明了生产环境要素和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本文设计了一个由变量组成的理论框架。

根据Wruck and Jensen的说法,越低水平的柔性生产环境就越需要更多的特定知识和更多的决定权限。Johnson也指出对顾客的责任以及流程将会被置于一个较低的组织水平中。这种低水平的有效决策管理和控制需要更多信息。因而,水平和垂直信息的共享预期在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管理控制系统方面的信息,特别强调了绩效标准、评价过程以及报酬系统。假设这三项可以获取到管理控制系统方面的最重要的信息。下面就对传统和柔性生产中的预期管理控制系统要素进行对比。

首先,在绩效标准方面,传统生产环境的预期注重财务指标,强调效率,要求更多汇总信息,多使用成本分配,注重短期标准;而柔性生产环境的预期注重非财务指标,强调效果,要求更多的细节信息,不常使用成本分配,注重长期标准。

其次,在评价过程中,传统生产环境的预期强调预期目标,强调预算成本,参与程度低,强调任务分解,外部定位低;而柔性生产环境的预期不强调预期目标,强调实际成本,参与程度高,不强调任务分解,外部定位高。

最后,在报酬系统方面,传统生产环境的预期使用主观标准,不常使用易变的报酬制度;而柔性生产环境的预期使用客观标准,常使用易变的报酬制度。

四、结论

由于生产环境和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之间的互补性仍没有被充分地理解,本文为了进行研究,设计了一个理论框架。这一框架提到了对管理控制系统特征有显著影响的生产环境的几个重要特征。它阐明了对管理控制系统设计和生产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期望。通过这一理论的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决定生产环境是传统的还是柔性的是很困难的。严格地划分它们之间的界线并不总是可能的。由此,不得不根据各个研究的本质和相对不精确的数据分析来解释结论。

通过深刻地分析现代生产环境中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角色,可以发现柔性生产和柔性管理控制系统都是多面的现象。本文所设计的理论框架帮助分析了公司实践,并且具有一些预测价值。这也表明,互补原理为那样一个框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可以看出,为了更好地理解管理控制系统设计,只单一使用传统互补或单一使用柔性互补肯定是太草率了。

系统变更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1、针对变电系统运行的相关制度,例如,操作制度、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检查制度等进行合理的规定,建立合理的设备管理和运行维护制度方式。为了提高通信现场技术人员的安全设备处理能力,防止因各类事故造成相关问题的产生,对电气配件进行有效的检查和分析,从而更好地完善电站系统运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防止因运行操作失误直接影响整个变电站系统的正常运行。

2、变电站系统的运行管理。变电站系统的运行有人工控制管理的和自动控制管理两种。人工控制的变电站系统按照8小时交接班制度进行编排,对每一个班组进行人员匹配,制定合理的配租成员,保证每一个班组的整体技术员工的分配。

3、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分析。变电站的运行以变电设备的运行为主,对运行的相关设备、技术操作、资料设局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确保变电设备的有效运行,及时完成变电站系统运行的相关管理总结,提高变电设备的相关运行质量,更好的加深变电站系统的运行工作过程,对变电站系统设备进行细致的管理人事,防止因设备故障造成变电系统的错误,直接影响变电系统的整体工作过程。通过实践方法认识,提高变电设备内容的有效分析和管理。运行数据的分析和管理,是对变电站相关数据的有效检测,以合理的运行方式检测相关存在的问题,及时采用有效的解决方法完成数据的处理,合理的应用相关运行方式完成继电器的保护工作,保证直流系统的有效化管理,加深变电站系统继电保护效果工作,进行细致的自动设备运行,认识接线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对变电站系统中的电容和电流相关变化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变电接线运行和接地电压的准确性,检查变电站的接地设备运行情况。

二、变电系统设备的安全化管理

变电站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人员通过合理的操作性管理,对相关的安全设备进行定期检测,保证安全数据的准确记录,切实的认识变电设备的安全级别,采用合理化的实施管理规程,对操控、上岗、交接、检测等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定,确保变电系统的整体合格效率达到万无一失,制定合理的设备状况检查管理方法。严格执行相关变电系统的调查过程,对于发生的问题要以转变的方式上报汇总,确保事故相关处理原因,明确相关处理职责,保证相关处理过程,更好的完善变电系统的相关问题的处理能力。防止变电装置误碰现象,可以通过给变电设备的等级需要对防负荷开关、防电挂接地装置、防接地闸盒装置、防止误碰电源装置间隔装置组成。变电站的运行人员应当熟悉相关的防误装置原理,掌握相关的操作和维护过程,对变电站系统的运行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电气设备的相关误操作形式的产生。在变电设备运行中,确保电气设备防误装置的有效工作,保证装置设备的状态良好程度,对运行中发生的防误装置进行缺损控制处理,实时的处理防误装置产生的停用或解除工作。及时处理变电设备的整体系统维护,保证设备的整体清洁性,合理化完成系统的变电操控,技术处理和解决相关问题,保证变电装置的误碰电源装置问题的产生。

三、变电站系统设备的管理

1、合理的变电设备检测可以保证变电站系统的整体规划建设,布局、技术方案和相关检测维修,实现技术设备的变电管理,对相关变电运行部门进行有效的规范,确保变电设备的整体验收情况,保证变电设备的合理投入运行,完成电网的有效使用。

2、变电设备的维护管理,是通过对变电设备的年度、月度计划制定,确保变电设备相关检测范围,保证变电技术的有效维护和开展。

3、变电系统的运行以变电站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制定相应的周期,对变电设备进行定期的系统维护处理,保证变电系统设备的有效工作。

4、变电站系统的变电运行应以变电设备的相关维护形式进行分工,做好相关的日常工作,实现变电站系统设备维护工作的有效性。

系统变更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1项目管理“三大信息平台”建设开发原则

工程管理的信息平台构件必须确定构建的几项基本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条。1)保证系统化的管理原则。具体来讲就是企业必须依照自身的组织形式、运行模式、管理制度,并依据信息系统、数据系统分别对项目实施要素化管控。2)实施协同化管理原则。通过信息协调管理系统,对企业整体的组织形式进行调整,并参照项目管理的组织工具对企业各部门组织权限进行系统划分。3)实施组件形式的平台开发原则。企业在建立“三大信息平台”时,要基于平台的具体作用对各个模块进行功能分配和开发,具体的开发内容有功能结构、数据构成、模板设计、流程划定等。该原则可以减少企业的开发成本消耗,促进开发出的系统运行流畅。

2项目管理“三大信息平台”建设的意义

2.1促进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的实现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通常具有周期长、环节多等特点,包括图纸变更、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审核等流程,并且必须由各参建方共同参与完成,该过程中的文件必须由项目相关负责人审核签字,随后报验监理,并由甲方转给设计单位方能最后实施。由于整个流程涉及人员较多,确定文件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容易出现冲突事件。现代化项目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的成功将审批流程所需时间缩短,极大地提高了文件审核和签署的效率。

2.2促进现代集约型项目管理的实现

工程管理中比较突出的内容就是加强各项纸质资料的管理,特别是工程安全类资料的管理。由于工程项目施工规模和流程较多,从开工到竣工会出现大量资料,整套资料做下来会占用很大的物理空间,导致报验和查阅都非常不便。另一方面,很多资料存在内容缺项漏项,数据不真实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现代项目管理的效率。通过现代化信息平台电子存储和修订的方式进行管理,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各类问题。2.3促进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完善现代工程建设企业要实现发展必须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在开拓市场方面也必须及时进行调整,降低多项目管理给企业管理增加的难度。事实上,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完全认识到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所以,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运用信息平台管理的方式实现企业与项目直接沟通,这样企业管理人员能直接熟悉各个项目的管理情况。通过信息化管理,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随时管控项目进度、项目工程款支付、项目质量与安全等内容,进而达到科学化企业管理和减少项目管理风险的效果。

3如何构建项目管理“三大信息平台”

3.1创建工程项目的造价信息平台

1)创建项目造价估算数据管理系统现代工程建设中都有固定的造价标准,比如房屋建筑项目中通常以平方米为计量单位,计价由人工与材料单位平面所耗费的各类费用组成,根据以往项目估算数据,用于以后企业投资建设项目的造价估算。建立完整的造价信息资料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可以指导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预算、项目前期可研以及招投标控价等重要内容。2)创建工程造价指数控制数据系统工程造价控制包括多项指标,如单项工程价格、主要机械设备造价价格、建安工程造价指数等。在实际项目建设中,通过各项工程造价指数的引用和价值变化规律分析,可以掌控整个项目工程造价的动向,同时以工程造价指数为基准,全面控制工程估价与结算。3)创建已完成项目的信息数据系统对已经竣工或正在建设的项目的各项工程造价数据,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能够为拟建项目和在建项目提供造价参考。通过创建造价数据库,收集已完工程造价资料进行存储,获取项目造价指标,进而为已完工项目提供造价管理依据[1]。

3.2创建统一的招投标和物资采购信息平台

要提高企业对项目投资和资产的管理就必须提高成本控制系统的完善性,企业采购必须按照集中统一和集中采购的原则实施招投标和物资采购,通过统一招投标和采购信息平台,实现企业的正规化、标准化与信息化,进而达到采购全过程能够全程跟踪和问题可直接追溯的效果。

3.3构建企业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平台

1)完善工程项目图纸变更的规范化管理是当前工程项目解决变更程序繁复、变更周期慢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工程变更的审核、评阅以及变更款项等内容都属于工程项目的不可控内容,通常很难科学地运用规范要求实施监管,因此,必须建立各参建方共同参与的工程变更审核信息平台,企业通过平台实现直接对由于变更产生的成本变化信息的控制。信息平台的建立能提升工程审评的效率,同时也能达到全面监管不合理工程变更的问题。2)构建完善的项目图纸变更责任追溯机制。因为以往工程项目没有建立对工程变更的评审和绩效考核制度,并且由此造成工程项目的变更监管很难实现最优化。工程现场管理人员对于工程变更的管控没有达到一定力度,甚至出现问题就要通过变更来解决,这样频繁和不合理的变更会直接导致造价失控,同时也会造成质量问题,甚至出现工程项目的成本失控。所以,必须创新变更管理制度,完善协控制度,通过信息平合审批制度的建立,做到及时、透明和科学地变更。3)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构建现代化及时通讯的信息管理平台。传统的平台是通过人工传递的,这样工程项目发生的变更与工程款支付都不能及时传达到企业,同时由于参建方过多,整个流程需要的周期、费用等比较高,而且中间传递过程很容易造成重要信息的遗漏和丢失,这就导致工程建设项目出现风险,由于变更造成的工期、成本、质量等方面的问题难以解决。许多时候,变更引起的投资“红线”问题接连不断。构建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是解决这些潜在风险的重要解决途径,运用工程项目流程监管的方法,实现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的及时沟通、跟踪和管控,进而保证项目的各方面效益。

4结语

通过三大信息平台构建的原则制定、作用分析以及如何构建论述,全面分析了“三大信息平台”建立的必要性。要实现建设项目的全面管理,必须通过信息平台实施全程监管。具体可以通过将“项目管理中心信息平台”与“三大信息平台”联合到一起,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评和现代网络技术,对企业的项目招投标、采购、项目变更等进行全面管理,促使资源能够实现大范围共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