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肿瘤治疗;系统方法;应用分析

系统方法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系统方法要求研究者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把事物的发展变化看成总过程,全面地认识、控制和把握研究对象,着重从系统的要素与要素、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动态地考察对象的内部关系及其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肿瘤的治疗现今已趋向于综合治疗,其根本的思想就是系统论中的各组分相加的和大于各组分的代数和,肿瘤治疗研究中充分体现了系统科学方法的运用。

1 应用整体性原则全面分析研究工作

[1~3]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首要原则,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它强调的是整体与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探索的是系统内外环境中和内外环境间的辩证关系。肿瘤患者的治疗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治疗对象看,不仅要注意患病部位还要考虑患者的整个机体情况;从治疗方法看,既有单一治疗又有综合治疗;从治疗层次看,既要考虑整体水平的治疗又要注重器官、细胞和分子、基因水平的治疗。所有这些构成了肿瘤治疗这一系统的各要素同时又各成系统,从事肿瘤治疗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整体水平来分析判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其运动变化规律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肿瘤的综合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合理安排现有的治疗方法和先后次序,全面的分析和正确地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充分认识各种方案的利弊,针对主要矛盾制定出合理的方案。系统科学方法的整体性原则是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性关系。要素的作用不是机械性相加而是存在相干性和协同性,这是系统对要素的体现。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可以是单纯的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还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即综合治疗,实践证明治疗效果是有显著差别的,综合治疗明显优于单一累加治疗。综合治疗中各种方法的先后次序以及患者的体质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这又说明肿瘤治疗中各要素的相干性和协同性。

2 应用动态性原则制定研究目标

动态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历时性原则。系统方法要求人们不能把系统看成是静态的“死系统”,而应看成是动态的“活系统”,即系统的状态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动态性原则要求系统结构要动态地得到调整,使系统处于最优化状态。在肿瘤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中,不同的治疗方案在不同的患者效果不同、反应不同,因此在治疗中要严格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状况和机体耐受情况,适时地调整治疗方案,使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适时地处于最佳治疗状态。动态性原则还要求从时间序列上去考察各研究对象的发展结局。肿瘤的治疗方法的演变经历了以外治法为主的古代阶段,以内治法为主的中世纪阶段,以局部治疗为主的近代阶段,以及综合治疗为主的现代阶段。而今手术、放疗、化疗及近年来兴起的免疫及生物治疗,逐渐形成四种疗法并立的情况,从总体上看每种方法的疗效都各有千秋、不可替代。因此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决策过程(如术式的选择、放化疗的先后次序以及机体状况和病情)应从系统水平去分析,考虑到各要素的利弊,最后确定出最佳治疗方案。这个决策过程就充分体现了系统论的动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及最优化原则。

3 运用最优化原则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最优化原则也称整体优化原则,是使用系统科学方法的目的和要求。这一原则要求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要统筹兼顾、大力协同,从各种可能性中选择最优化的系统方案。一个好的肿瘤治疗方案,必须能够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和总的生存期,必须是有尽量少的近远期毒副作用,必须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必须是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因此治疗方案的选择要遵循局部与全身并重、分期治疗、个体化治疗等原则,从而确定手术方式、化疗药物组合及剂量、放疗的范围剂量等治疗方法的最佳组合,以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优化原则不仅体现在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更重要的是它能提供给我们研究思路。从肿瘤治疗的实践中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拓宽研究思路以寻找新的突破口。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肿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已引入临床;为解决患者顾虑引入了心理治疗;祖国医学研究引入的中西结合治疗等,进一步完善了系统治疗方法中的各要素,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使我们可以不断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肿瘤治疗寻求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4 通过模型化原则加快治疗方案的运用

[4,5]自然辩证法还告诉我们:对于复杂的系统需要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模糊方法,适当的简化和理想化建立起系统模型。各种肿瘤治疗方案是基本固定的,对于个体患者要简单变动以适应个体特异性,在化疗中各种肿瘤化疗方案的确定推广有利于更多患者的治疗,反过来也有助于化疗方案在实践中的完善,找到化疗药物的最佳组合;临床专家系统也是一个典型的诊断和治疗模型,它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调整修改,重新建立模型;药物研究的动物模型也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了更新的实验数据和临床治疗依据。实践证实模型化原则既有助于更多患者得到治疗,又利于治疗方案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在当前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研究中术前诱导化疗模式、术后辅助放化疗模式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实践证明两种模式都有很好的疗效,对于比较局限的肿瘤采用后者较好。治疗方案的模式化有利于治疗更多患者,从而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治疗方案。这又是在肿瘤治疗中系统方法模型化、动态性、最优化原则的进一步体现。总之,在肿瘤治疗中系统方法不仅为我们明确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更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思维和决策的有效方法和原则,自觉地运用系统方法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研究工作,是当代医学工作者必要的基本素质,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科学的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 邓平修,冯显威,刘武顺.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27-234.

2 王利. 乳腺癌治疗观的转变. 医学与哲学,2001,22(5):31-34.

3 朱健平. 系统科学方法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医学与哲学,2002,23(8):51-52.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评价模型;6S管理;层次分析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61

[中图分类号]X922;F259.2;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02

0 引 言

精密装备有限公司关注产品的质量,交期及成本。公司为了能够发展的更好,产品有高质量,生成效率提高,成本到达最低。因此,公司加强了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公司评价模型,找出公司的问题,提高工厂整体素质。

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评价模型建立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的确定,在模型中,在实际的问题中加以评定。研究评价内容的基础是建立评价指标,把握评价指标方向性。同时,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出研究系统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情况,通过了解可以找出在系统中存在的不良状态。评价指标的建立对评价过程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比如过多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结构的复杂程度就会增加,评价难度就会提升,重要因素往往会被掩盖;又比如太少的评价指标,虽然评价过程会比较简单,行动比较容易,但很难准确评价对象的基本状况。因此好评价指标的数量要首先确定,才能使评价指标科学、客观、全面。安全生产系统才能有完善、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因素体系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1.1 系统统一性原则

从安全生产的实际角度出发,全面反映公司在生产系统中的整体情况。要抓住主要的生产因素,既能直接影响生产效果,又能间接反映整个公司的状况,最终确保公司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1.2 简单明确性原则

简单明确性就是需要尽量减少指标个数,突出主要指标,简明扼要给出决策所需信息,这都是为了避免造成评价指标体系过于庞大,在评价工作上困难度加大,指标个数的简单明了还能避免个别指标间的相互包含关联,使指标的选择做到既必要又充分。

1.3 客观评价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该是对公司的整体评价,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避免个人的看法渗透在系统中,评价指标的拟定人员应该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广泛性,可以征集公司意见和参考社会形势。

1.4 适时有效性原则

当今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不断提升的科学技术,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评价指标应该从实时的角度出发,更加具有时效性,随着不断变化的社会价值观念而不断调整,做到与时俱进,才会因不合时宜导致决策失误。

1.5 科学可测性原则

科学可测性是明确评价指标的内容,更方便收集数据资料,掌握便捷,计算简单。

1.6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使用原则

定量指标是在规定时间内必须生产的数量,定性指标是产品必须达到的质量。为了使评价具有客观性我们让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在一起,便于处理数学模型,弥补单纯定量评价的不足,填补数据本身存在的缺陷。

1.7 指标之间尽可能避免显见的包含关系

隐含的相关关系是要模型中消除的包含关系,对指标的包含关系内容加以斟酌、讨论、修订,达到指标最大的合理性。

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程序

2.1 资料信息收集

评价安全生产系统离不开生产系统安全生产信息,产品质量以及人员情况。为了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准确性,通过在公司实地调研,明确了生产人员、班组长和经理的职责,收集大量相关的评价指标,最终形成评价指标集。

2.2 目标分析

系统的目标层次结构的确定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基础。

2.3 确定指标体系结构

确定指标体系结构首先确定评价指标评价的标准,指标体系结构的确定是评价的重要内容,接下来工作的开展与它密切相关。

2.4 指标的收集与分析

对生产系统首先要有全面认识,分析生产系统的作业流程以及相应的事故,根据6S管理理论的六要素,确定造成事故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各因素特点,建立相适应的指标,理清各指标的本质属性,建立各指标数学模型、为获取评价数据奠定基础。

2.5 权重分析

各指标的权重是数据的最后计算结果,权重分析可以得到各个指标在项目评价中的影响程度,分析权重得出各指标在系统中的重要性。

3 公司系统评价体系的指标层次分析

公司中生产系统是公司的核心,首先要充分了解生产流程,分析系统各因素间的联系和结构,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把结构划分为成四层,确定各层的递进关系。指标既能反映整个生产系统的工作状况,又要满足作业要求。因此生产系统的评价指标系统的递阶图,如图1所示。

(1)目标层:目标层是需要解决问题的大方向,公司目标层为对生产系统进行安全评价。在本企业中,生产线是本企业的命脉,决定本企业的存亡。

(2)准则层:准则层是按某种方式来实现或论证问题所涉及的中间环节,生产系统导致事故的因素多,但本文运用了6S管理思想分为了六个方面,分别是:整理、整顿、清洁、秩序、素养、安全。

(3)指标层:评价系统安全的具体指标是指标层的关键,考虑公司的工作状况和生产特点,本文采用结合6S管理理论的归类方法,指标层按照准则层的六大分类的基础上,又有25个层次分类。

(4)方案层:在指标层下面有不同的小方面,即待评价对象影响生产系统安全因素的要点,对系统考察更细的指标,也是对不同问题进行不同分类归纳。

4 公司建立安全指标体系

由墨菲法则可知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每起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找出根本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综合论事故模型的基本观点,分析公司具体情况,一般出现事故的是人、机器、环境、管理中的危险因素被偶然触发。生产系统安全评价中的危险因素是这些人为的、机器设备的、环境的以及管理的原因构成的。应用6S管理理论,公司生产系统中进行安全评价的是目标层,应用层次分析法把生产系统安全评价指标分成为1个目标层指标,6个准则层指标,25个指标层指标,102个方案层指标,依据生产系统的评价结果得出生产系统总安全状态。评价因素指标体系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

5 结 语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充分说明本公司对生产系统的安全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也为之后对本公司的指标权重奠定基础,使公司的不足之处可以得到具体化、明确化,对工厂的进一步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金乐.基于6S印刷现场管理的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09.

[2]翟海娟.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煤矿井下生产系统安全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人学,2009.

[3]王子博.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快速路施工风险评价的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9.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TRIZ理论;管理信息系统;联合原则;变害为宜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155-02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集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主要研究各类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及实施。目前,《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门在各个大专和本科院校中众多专业开设的重要课程,近年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学生预备知识不足,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掌握不牢,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被动以及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真正的互动式教学并没有实现;教师忽视传统教学法、盲目使用多媒体化;等等。

针对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仅仅依赖于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是很难得到解决的,因此,本文从教学方法人手,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力争使该门课程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TRIZ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创新理论,其含义是发明问题的解决。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简称,对应的英文为TIPS(Theory of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该理论是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它是一种建立在技术系统进化规律基础上的问题解决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理论。TRIZ理论不仅可为突破人们常规的思维习惯提供新方法,还可为创新技术提供预测工具以及解决问题的系统化方法。

本文正是利用TRIZ理论的创造性原理和技术特性,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力求得到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一、TRIZ理论的创新性原理和技术特性

TRIZ理论是以Altshuller G.S.为首的专家,在通过对二百多万件专利研究的基础上,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之后,总结出的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TRIZ理论超越了传统的创新方法,可有效地解决以物理矛盾和技术矛盾为特征的复杂问题,利用系统化的求解过程帮助研究人员找到答案,其主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一)TRIZ理论的创新性原理

TRIZ理论的创新性原理是获得冲突解决办法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Altshuller G.s.等专家,总结出了40个发明创新所应遵循的原理,并使其成为TRIZ理论解决技术矛盾的关键。这40个发明原理对人们的创新活动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学者通过多年研究表明,不同领域的问题都可以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得以解决,因此,TRIZ理论中的创新原理包含普遍性的创新方法和规律,可以广泛运用到多个技术领域。

(二)TRIZ理论的技术特性

在解决系统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改善系统某个技术特性的同时,导致系统的其他技术特性发生恶化的情况,即所谓的技术冲突。为此,TRIZ理论提出了用39个抽象的工程参数来描述技术冲突问题。这39个特性可对不同问题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进行明确、统一的描述,并以矩阵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不同的矛盾组合,从而形成了TRIZ理论中的矛盾矩阵。在矩阵的每一个节点上可找到与该组矛盾相对应的创新原理,然后应用40条创新原理来启发使用者寻求具体解决的方案。

(三)TRIZ理论的物质场分析

物质场分析是一种利用符号表达技术来描述系统变换的建模技术。“物质”在TRIZ理论中表达的意思极为广泛,既可以表达简单的物体,又可描述具有各种复杂程度的系统。而“场”则用来表达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控制所必需的能量。

二、TRIZ解决创新性问题的过程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lgorithm for Inventive-ProblemSolving,ARIZ)是为解决复杂问题而提供的一种简单化方法的逻辑结构化过程,它是TRIZ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工具。TRIZ理论认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或程序化的方法。对该问题描述得越清楚,问题就越容易被解答。问题求解的过程就是对问题的不断描述、不断程序化的过程。基于TRIZ理论求解问题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对特殊问题进行抽象,并依据39个工程参数将特殊问题转化为TRIZ理论中所包含的标准问题;然后,依据TRIZ理论中提供的分析方法,确定标准问题的标准解法;最后,针对特殊问题,应用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将标准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的最终解。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三、TRIZ理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在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TRIZ理论,通过遵循创新活动产生的客观规律,从而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TRIZ理论具体应用如下:

(一)提出问题

目前,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预备知识不足,没有实现真正的互动式教学等问题。特别当《管理信息系统》作为选修课时,还会出现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等情况。

(二)分析问题

学生积极性不高的主要是对讲授内容不感兴趣,认为该门课程对他们的用处不大;预备知识不足则是受专业和知识水平所限,不能掌握与该课程相关的全部信息;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式教学是因为授课教师所选案例年代久远,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因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盲目多媒体化可导致教师备课不充分,对多媒体依赖过大,讲课速度过快,学生跟不上等弊端。

(三)解决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依据TRIZ理论40条发明原理中的联合原则(组合法)和变害为宜原则(变害为利法)来寻求解决办法。

采用联合原则,将学生积极性不高、预备知识不足和互动式差等问题结合在一起共罚解决。从学生兴趣出发,让学生自行选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内容,并对所需知识进行学习,可解决学生兴趣不高、预备知识不足的问题;然后再采用让学生对所选内容进行讲授的方式,既可督促学生更好地准备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达到真正的互动式教学。

采用变害为宜原则,可有效解决盲目多媒体化的问题。让学生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授课,不仅可以使听课的学生直观易懂,也可对讲授学生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缓解讲授时的紧张情绪。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范文第4篇

管理信息系统试题

课程代码:0238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因素形成多种多样的“流”,其中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是

A.事务流 B.物流

C.资金流 D.信息流

2.管理信息系统有四个层次,其中属于执行控制子系统的是

A.生产管理子系统 B.人事管理子系统

C.销售管理子系统 D.财务管理子系统

3.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属于

A.分权制组织结构 B.矩阵制组织结构

C.直线制组织结构 D.职能式组织结构

4.以下关于数据库的相关概念,描述正确的是

A.DBMS包含Data B.DB包含Data和DBMS

C.DBMS包含DBS和DB D.DBS包含DB和DBMS

5.仅用于对弱信号再生,放大网络信号的设备是

A.交换机 B.集线器

C.中继器 D.路由器

6.属于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是

A.程序设计 B.代码设计

C.数据流程分析 D.系统测试

7.不属于战略规划主要活动的是

A.制定资源配置计划 B.设计系统的整体结构

C.开发人员的具体组织 D.确定子系统的开发次序

8.详细调查中最应强调的原则是

A.系统的可行性原则 B.用户参与原则

C.成本控制的原则 D.自顶向下的原则

9.系统分析阶段首先要做的工作是

A.总体规划 B.业务调查

C.可行性分析 D.初步调查

10.系统分析阶段用来描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是

A.数据流程图 B.系统流程图

C.程序流程图 D.组织结构图

11.不属于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是

A.确定新系统目标 B.确定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

C.确定管理模式 D.确定模块结构和程序流程

12.在模块结构图中,符号 表示

A.业务流向 B.数据信息

C.控制信息 D.模块调用

13.下列模块设计与优化的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A.模块的独立性强 B.较高扇入系数与较低扇出系数

C.模块的大小适当 D.作用范围在控制范围之内

14.解决系统“怎么做”的开发阶段是

A.系统规划 B.系统分析

C.系统设计 D.系统实施

15.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

A.系统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C.可变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扩展性原则

D.可变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扩展性原则

16.系统测试的目的是

A.证明程序正确 B.发现程序错误

C.取得预期结果 D.完善程序功能

17.不同学生选择不同课程,学生与课程的关系是

A. 1﹕1 B. l﹕n

C. n﹕l D. m﹕n

18.在风险管理各阶段中,确定风险对项目造成的影响程度属于

A.风险识别 B.风险控制

C.风险分析 D.风险规划

19.属于项目综合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A.计划制定与执行 B.成本管理

C.采购管理 D.人力资源管理

20.当新旧系统差别比较大时,应采用的转换方法是

A.直接转换 B.间接转换

C.分段转换 D.并行转换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1.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计划、控制、______和辅助决策功能。

22.考虑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协同作用和与环境的联系的方法称为______方法。

23.BPR的思想是对企业流程所进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______,以使企业的速度、质量、服务和成本等获得根本性的改善。

24.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中,企业的每个人只向一个上级负责的结构称为______。

25.计算机硬件主要由主机与外部设备组成,外部设备主要指______和输入输出设备。

26.将网络上的各节点通过点到点的通信线路与中心节点连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______型网络。

27.电子商务的主要类型有B2B电子商务、______电子商务、C2C电子商务和B2G电子商务等。

28.面向对象开发MIS的优点是稳定性好、可______性好、可维护性好,以及与人们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

29.用户访谈中,开发者不事先确定一系列问题,仅向访谈对象提出访谈主题的访谈类型称为______访谈。

30.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经济可行性、______可行性和管理可行性分析。

31.系统初步调查是对现行系统的主要______流程和数据流程、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状态等一系列情况进行考察。

32.为提高模块的独立性,应通过低______和高内聚的原则进行设计。

33.数据库设计中的逻辑结构设计是面向______的,物理结构设计是面向计算机的。

34.模块结构中,直接调用的其他模块的个数称为该模块的______系数。

35.衡量程序的指标包括可维护性、可靠性、______和效率。

36.信息系统的评价主要包括立项评价、______评价以及结项评价。

37.信息系统培训的主要对象包括事务管理人员、系统操作员和______人员。

38.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包括硬件、软件、电信和______等问题。

39.项目质量管理过程包括质量规划、实施质量保证以及实施质量______。

40.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______法又称为因果分析图法。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41.系统的协同效应

42.IT外包

43.数据字典

44.模块

45.风险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6.简述信息的特性。

47.简述管理的层次性。

48.简述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类型及其优点。

49.简述企业系统规划法的主要步骤。

50.简述系统测试的步骤。

五、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51.教师申报科研成果的过程如下:首先接收教师交来的科研材料和申报表,根据科研管理条例进行审核。然后,根据科研管理条例和科研档案对审查合格的材料进行分类,分类完成后将科研成果存储到科研档案,并报科研处备案。画出以上过程的数据流程图。

52.银行确定储蓄类型部分数据流图如题52图: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科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创新的当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的基本方式之一,其方法的改进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就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的实际,通过运用测量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出定性“评述”和定量“估价”的活动[1]。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创新的基本要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不高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没有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指挥棒”作用。在评价过程中主要表现以下状况:第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当作了唯一的指标,这导致无法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影响到评价的可信度,影响到下阶段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视受教育者是单纯的接受评价者。评价的主体是单纯依靠教育者、教育主管部门或专家;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严重。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缺乏对受教育者各类实践成果和情感因素的考虑。

(二)当前学科的综合化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法

现代社会条件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互交叉与综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更加深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科学方法不断向社会科学方法渗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适应这种整合发展的趋势,多兵团作战,多方法配合,以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强化方法的系统运作、整体协调,形成教育评价地合力和综合优势,不断增强方法运用得有效性。

(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现实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数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这就需要在方法创新中综合运用这些相关学科所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21世纪,自然科学飞速发展,概率论、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等适合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新的数学门类科学得到发展,推动了评估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于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加以描述、测量、分析成为可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使人心服口服,就应该按照一定的法则,用数字来量化受教育者思想的各种关系,并据此做出分析和评价。

二、现代科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原则

(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下面又有不同的子系统。在创新方法时既要看到作为一个子系统的整体性,根据特殊的地位引入科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要根据不同的要素,坚持层次性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所具有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人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差异性,不能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固化模式。这样才能在方法改进过程中,做到不同需求的满足,发挥组成要素的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改革与稳定相统一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与教育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科学方法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实现科学方法向人文方法的移植,积极推进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也因该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系统是整个高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小系统,受多重因素的制约,评价方法的改进应考虑到各因素的关系,不能孤立的进行。反之,即使方法再先进也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给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所谓定性分析就是通过对受评对象的整体性质进行综合的鉴定和判断,得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向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大致的,对教育过程中具体要素评价存在局限性。定量分析是运用数据的形式,把教育效果表现为一些量的关系加以整理分析,从而从整体上以数量关系的形式做出判断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客观、公正的得出某一阶段教育影响的程度和深度,这种分析比较直观,容易接受。这两种原则的有效结合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给具体方法的改进提供指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创新的途径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

所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就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时,综合分析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优、缺点,将二者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决定的,是科学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定向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脱离定性的定量,也没有脱离定量的定性。定性评价是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定量评价的出发点和结果;定量评价是评价的辩证工具,是对定性评价的深化。第二,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级方法要么在评价过程中按照固定的、严格的程序进行,强调“科学性”;要么过度强调评价者的主导地位,强调“人文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是以科学人文精神为指导的,实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系统分析的评价方法

所谓系统分析的评价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原理,采用系统分析技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有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充分了解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变化的规律,并对其做出价值判断的方法。

系统分析评价方法的特点主要有:第一,整体性。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评价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检验和评价。第二,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部分构成,其整体的效果是由不同层次部分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的。在进行评价时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分析每一环节、每一方面,考察每一部门、思想工作者自己的功能和职责。第三,动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育人的工作,人的思想在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无时无刻不再发生着变化。因而在对这些要素评价时要坚持动态性原则。第四,最优化。系统是由诸多部分和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地整体性来自于各部分和要素的相互作用,系统地整体功能也是各部分要素有机结合、相互协调,达到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三)信息引导的评价方法

所谓信息引导的评价方法,就是运用信息论的原理,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作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整理的过程,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把整个教育系统看作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任何组织之所以能够保持自身的内在稳定性,是由于它有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2]我们采用信息引导的评价方法,就是对信息传递过程的一种评价。首先是对收集到的教育信息进行评价,运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其次对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价,选择合适的传递途径。最后通过对各阶段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达到一个总的评价。

(四)信息控制的评价方法

所谓信息控制的评价方法,是运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种评价方法。控制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评价工作也是一种系统的控制过程,即由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系统对被评价者的思想信息接收、选择、处理、输出,进行控制调整的过程。

信息控制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事先控制的评价方法。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效果,就要最大限度地接收评价对象的思想信息,紧密结合其个性、爱好、家庭、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全方位观察,从而准确预测和把握评价对象的思想动态及发展态势。其次,过程评价方法。这种评价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科学管理,可以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再次,反馈控制评价方法。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反馈、调节,再反馈、再调节,将工作做实、做细、做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