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建设;共享社区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知识信息来源多元化,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上网的便捷化、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和“去中心化”趋势增强,大、中学生普遍反应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趣味性不够,理论与现实有落差,思政课“低头族”颇多,这些都大大增加思政课教学难度。许多高校已经在探索案例教学方法,思政课引入案例教学法使课程取得了实效,但学生仍然反映案例数量不多,更新慢,案例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案例与教学两张皮、案例共享模式陈旧等问题。本文重点探索案例等资源收集和表现方式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结合及如何结合、案例库共享途径和方法等方面。

一、问卷调研综合分析

2015年9月,笔者在三所高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3份,先后与15位学生、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座谈,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笔者分析整理这些资料得出一些结论。比较明确的是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等,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研结果分析表明在以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特点的当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道德、意识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变化。

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过程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虽然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库建立、内容的拓展及共享应用在教学中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支持。可以把教材书籍、思政相关的网络信息、红色文化、本土陶瓷文化等已拓展的教育内容和资源以文字、动画、视频、图片、档案等多种表现形式引入案例库建立和教学过程。为巩固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大学生视野,笔者研究多个高校建立的案例库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实现共享的可能性,提出在思政课案例库模式中引入课堂外的网络共享社区概念,即在共享社区内师生可以通过发帖、博客、播客、QQ、微信、手机上网等方式进行互动,围绕时事和思政课程内容展开讨论,在案例库共享社区内举办诸如“师生沙龙”、新闻探讨,时事辩论等活动。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在融洽师生关系、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实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景德镇学院“红十军和精神展示室”),进行实景案例教学。如安排2节课时,以一个新生班级为单位,带领学生到红十军和精神展示室,参观图片展,讲解案例,并观看20分钟的案例教学视频。上完该实践教学课程后,要求同学在课堂讨论,课后学生围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二章爱国主义这一知识点,收集相关案例,写出案例分析,制作PPT,参加班级间的案例评选。案例评选结束后,入选的案例制作小组把案例和案例分析上传至案例库共享社区,并做好共享社区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思政案例网络共享社区化模式推行效果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系统;高校;共研共建

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多由一些小型的信息技术企业进行研发,这些企业中缺少档案专业知识,更乏高校档案实际管理经验,为今后高校档案馆际信息共享埋下隐患。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设计功能合理,扩展性强的档案管理系统,统一系统的内外接口,实现档案信息的跨区域,跨系统共享,是当前高校档案与各级档案馆以及档案管理系统研发公司需要密切合作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校园网络、服务器机房、校园数据中心等,高校档案馆也普及了不同水平的文书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并逐步开展数字化及全文检索。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馆基本实现了网站与管理系统的并行维护,与其他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共享,部分档案馆开发了开放档案在线查询及移动终端档案与查询功能,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服务效率和水平。但要满足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需求,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行业内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跨机构信息共享存在接口差异;二是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公司水平不一,系统功能不完善,扩展性和预见性不足;三是存在文书科技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声像档案管理系统分散管理的现象,系统集成程度不够。

二、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共建的必要性

高校有较为资深的档案管理理论基础,对国际档案管理前沿研究了解的更为广泛全面,在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上,尤其是档案信息的编研,,推送上,有最新的设计理念。采取自主研发或者校企结合的途径,合作共建一款扩展性良好、功能完善友好的档案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档案学产学研共进发展。一方面,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不一,信息系统开发企业资质不同导致的后期合作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集百家之所长,让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与服务走在国家乃至世界前列。根据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2015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2553。其中,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这些学校都建设有或大或小的档案馆(室),并将配备档案管理系统。在这样的市场规模下,适用于全国高校档案馆的档案系统一旦问世,将有极大的市场需求与利润空间。

三、高校档案信息系统共建的可行性分析

1.技术的可行性

高校档案馆都配套了较为基础的网络版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各校档案馆也充分借助学校局域网、网络中心服务器以及互联网网络平台实现与校内各部门、校外各机构的信息互通和数据交换。同时高校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工作在近几年发展迅速,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馆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扫描比例已超过50%。这些软硬件基础设施为高校信息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本满足信息系统开发所需要的支撑服务。

2.财务的可行性

一是可以申请科研项目基金,高校档案馆可以自主或者联合申请国家档案信息化项目资金,通过申报社科项目和档案局相关项目获得资金支持;二是可以申请校内信息化专项经费,将档案信息化纳入到近高校办公信息化建设任务中,申请校内信息化专项经费;三是可以申请高校教育事业费、基本建设费等,将档案数字化加工费用和信息系统维护费用列入高校档案馆每年的业务经费;四是自筹经费,如高校档案馆的业务服务创收经费,校友捐赠、校企合作收入等。

3.组织的可行性

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是我国高层次高校进行档案工作交流与学习的重要平台,高校档案馆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寻求区域间合作。具有档案学优势学科的高校可以借助科研项目进行院系间的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国档案信息系统标准化的建设。

4.风险因素控制的可行性

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档案管理系统合作期间,签订严格的保密合同,系统的设计和部署在局域网内进行,对数据进行的封装与加密。实时格监控数据迁移,并对档案内容进行合理备份,如虚拟镜像、脱机备份、异地/异质备份。建立信息化评估小组,对合作企业的系统研发能力进行评估,并对项目进度和系统功能进行测评,一旦出现系统故障或者涉及违约事宜,各方应根据信息化评估小组的意见及时明确各方责任,进行合理理赔。

四、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共建机制

1.合作途径

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1高校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分两个层级:第一,中央层级。由教育部、国家档案局牵头,具有档案学优势学科的科研高校间及其所属档案馆进行档案管理系统的共同研发。2002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承担的“天地网”项目示范工程建立起功能强大的联合办学教学网站,实现三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联合办学,将优秀教学资源输送西部,实现东西联动,互补互进。目前高校档案馆主要使用的是南京大学研发的“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南大之星”采用的”MSSQLServer2000数据库后台的存储容量和系统扩展性已经无法满足高校信息集成的需要,类似于“南大之星”的档案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申请教育部、国家档案局等其他项目基金进行校际合作,对系统进行改良升级,以保证其在信息化建设新浪潮中继续保持现有的市场占有量。第二,省市(区域)型。北京、华东、华南、华中等高校聚集的地区,区域内档案馆业务之间交流频繁,互信度高。区域间档案馆可以借鉴各方的管理经验,联合一家档案信息化软件公司研发一款功能全面完善,管理理念先进的系统软件,并负责区域间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与维护。2015年1月,广东省档案局与中山大学共建档案科学技术研究院,实现华南地区档案保护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馆校合作平台零的突破,成为档案学产学研共同发展的新范式。类似的研发模式,一方面可以减少软件公司倒闭,系统维护不畅的风险,一方面可以加强区域间合作,为高校间档案信息互借共享奠定软硬件基础。各高校应打好自动化、网络化基础,建立适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档案馆信息资源管理系,再由国家及各个省市档案局、教育部等单位协调区域间各系统资源建设情况,进行系统的完善与对接。

2.权责分配

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的共建需要有明确的合作目标、严密的项目计划、清晰的财务划分、良好的沟通渠道等。因此,高校信息系统的共研共建的关键是项目合同的签订和责任的归属问题。合作各方在协商以及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合作发展战略报告,确定合作的方向和目标,参与各方签订合作协议书。若项目涉及到档案管理软件设计公司,项目的申请与招标严格执行项目主要牵头高校的相关程序,甲乙双方在协议书中需要明确系统编制的各项标准,系统功能模块的设定,馆务(协同)工作平台的搭建,系统安全的保障,系统实施与培训计划、档案数字化规范以及系统与数字化验收标准等事项。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共研共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项目合同必须涉及到系统运行后期的调试与维护责任以及利润分配问题。项目的运行和维护可以与合作的软件企业签订长期合同,利润分配也需要妥善的考虑到合作高校以及合作企业的成本与投入。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研发成员单位应成立项目指导委员会协调和监管各高校项目负责人。各个高校指派的项目负责人共同拟定系统需求书、修改意见、任务负责人、进度控制表等,使系统的研发任务责任到人,计划到天。项目负责人管理配置合理的档案管理人员和系统研发人员,小组内密切合作,服从项目负责人的安排与领导,实现从上到下的任务分配与管理问责。

3.安全管控

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接受严格的监控与验收。首先,信息系统的设计应该遵循我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相关国家标准,具体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DA/T47-2009)、《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等。其次,系统研发过程坚持分级控制,控制范围包括功能控制、数据控制及接口控制。功能控制是指系统每个部分具有单一的功能,数据控制包括规定各种数据使用的标准和规范,限定各种数据的使用范围,确定各种数据的保密级别,严格控制数据的更改等。接口控制则是指管理者从硬件、软件和数据的角度,对系统间的接口设置和数据传送进行控制。2再次,档案管理系统的共建要满足合作高校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要求。高校档案管理系统安全管控包括安全技术的运用和安全管理策略制定两个部分,具体工作包括数据的磁盘镜像备份、脱机备份和异地备份;校园一卡通身份认证;电子文件封装加密、电子印章和网关证书等。在具体的安全管控策略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可以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信息安全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估,保证管控工作安全有效。3

4.内外评估

高校内部项目评估的重点是设计理念与系统功能,评估过程应实事求是,重点解决共性矛盾,避免责任的推诿和目标的冒进。合作高校派出代表,项目委员会成员制定评估办法,参照评估办法,分析高校档案管理系统与各高校档案管理业务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出系统改进的方向。各高校自身建立自我评估体系,按照自我评估体系对合作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案。政府可以作为外部评估方参与到系统的审核中,外部评估的重点是项目的实施运营情况和合作质量,分析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和影响力,为项目管理提供经验教训。国家高校重点建设项目由国家计委制订评价规定,编制评价计划,委托独立的咨询机构来完成评估。目前国家计委主要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去实施项目评价,项目组课题组运用其权力,自上而下地对高校合作体系进行监控与评价和监督。政府可以授权建立高校合作的评估协会,协会具备组织的独立性和学术上的权威性,其成员,运用审计和评估的方法,负责协调,鉴定和认证等工作,成为高校合作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组成员,既要有一定数量的同行专家,也要有一定数量的相近学科专家和横向专家,甚至可以聘请国际上专家来合作评估。4考虑到我国高校间管理体制差异、地区间网络化程度的不平衡以及档案馆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等因素,在选择确定我国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共研共建模式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共存,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合作过程充满活力与朝气。

参考文献:

[1]方宝花.关于浙江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1-103.

[2]管先海.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思考[J].档案管理,2010(6):25-28

[3]刘萍.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探析[J].科技传播,2015(9):62-65.

[4]陈湙升,董润丽.档案资料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维护[J].科技传播,2009(12):51-52.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区 高校 教育互动发展 存在不足 解决策略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已经成为了不可抗拒的社会发展潮流。当代高校不应该是孤立封闭的“象牙塔”,而应该与周边社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在我国,目前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互动发展存在一定的不足。深入了解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可行性解决策略,建立健全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中可操作的良性机制已经提上研究日程,以便更好地推动两者互动发展,实现力量的互补和共赢。

1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1国外研究现状

英美在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上的研究是较全面和深入的,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英国的牛津大学与社区互动发展形成了“牛津模式”:空间上,牛津大学与社区密不可分;管理体制上,城市居民的日常管理工作都有大学参与管理;经济上,牛津大学对地方经济影响是显著的。美国的社区学院则是服务型高校,它的开放度、共享程度和实用性更高。其互动发展模式表现为以下方面:

(1)高校服务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与社区存在紧密的联系。高校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和需求问题,以服务社区为主要目的。任何高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区当中,高校学生的衣食住行需要人来提供,这给社区居民增加了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居民的就业力度。

(2)社区学院是开放型的学校。学校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由于政府的长期投入以及高校自身的不断发展,高校拥有比较完善的办学条件。校内的一些设施向社区所有居民开放,如体育馆、图书馆、电教设施和科技活动中心等,用于社区居民教育活动中,社区学院实质上成为了社区的文化教育中心。

(3)高校与社区共建共享。高校与社区应该互动合作,共同构建共享的教育平台。社区可依托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来培训员工,开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工作。而社区可为高校学生实训提供训练基地和科研场所,社区学院也可成为学生训练的重要平台。

1.2国内研究现状

吴林根、陈钢心在1999年出版的《学校社会学》中表达了如下观点:每一所具体的学校既处于教育组织体系之中,又必然处于一定的社区体系中,与所在社区里各类社会组织有机结合,组成社区体系;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学校通过为社区政治、经济服务,培养社区所需人才,提高社区公民素质,创建新的社区生活方式,为社区提供科学技术、文化、学校设施等服务,对社区发展起促进作用。

唐伽拉、吕斌(2006)在《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中提到,社区就是大学的外在环境,大学的资源在这种互动机制中得到了更大的开拓与发挥,大学的需求也通过这种机制得到了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满足。大学对于社区具有难以比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学的存在对附近社区生活品质的提高具有正面贡献。

2武汉商学院与沌口街宁康园社区互动发展的尝试

刘志忠(2010)在《高校与社区互动探析》中认为: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行为应具有互利性、自主性、非营利性和自愿性四种特点。互利性即是高校的资源与社区的资源能够相互补充,高校能够为社区提供科学技术、文化、设施服务,通过高等教育为社区培养有利于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社区也可以为高校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社会管理锻炼人才的一个平台;自主性意味着无论是高校还是社区都需要自由表达意志,独立作出决定,自行推进行动的进程,双方都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非营利性表明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是具有互利性的,因而在教育互动发展中存在着互帮互助的关系,相互补充扶持、共享、双赢,因此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自愿性说明社区与高校教育的互动发展是自愿自主的,在自主的情况下,两者互动发展才会增强乃至实现力量的互补和共赢,才会毫无保留的进行资源共享以及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武汉商学院为武汉市市属高校,与宁康园社区具有地缘接近性。两者为探讨如何开展互动式发展做出了有效尝试。具体内容如下:

2.1推动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制定互动合作方案

在社会生活中,互动是一种使对象之间而产生彼此发生改变的过程。而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满足三个l件:

(1)主体之间需要有共同的或者相类似的价值理念。价值理念是指导组织行为的重要思维方式。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有着“共同创造学习环境,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和目标,这将能更好的推进学校与社区二者的互动合作。

(2)主体之间有发生相互依赖行为的必要性。宁康园社区想要构建学习型社区,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和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建立和谐美好社区。而武汉商学院可为宁康园社区的建设提供教育资源及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武汉商学院欲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最大限度的开拓和发挥大学的优势资源,更高效率的满足大学校区发展的需求。而宁康园社区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宁康园与武汉商学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这是促进二者形成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3)主体之间有发生相互依赖行为的可能性。武汉商学院具有高校所具有的文化资源,技术管理资源和设施资源,可以借鉴英美的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模式,为沌口街宁康园社区提供文化教育、社区管理以及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而武汉商学院也需要一个可以为其学子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同时更好地最大限度的开拓和发挥大学资源,大学的需求也通过这种机制得到了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满足。

2.2建立高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模式

在合作过程中,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期望建立高校与社区间的资源共享模式。一方面,宁康园社区可以利用高校丰富的师资力量,帮助社区开展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利用完备的硬件设施,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社区了解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与调整提供有效参考,同时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途径。

2.3调研高校与社区的双边互动需求状况

在探索高校与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就双边互动需求展开了调研。武汉商学院调研了宁康园社区人才需求类型、数量、工资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宁康园社区则对武汉商学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详尽了解。调研的开展有助于高校更好的了解企业需求,从而培养出有针对性的人才,社区则能通过调研制定更为明确的人才引进计划。

2.4找出社区与高校教育互动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互动发展,发现社区与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第一,主动性缺乏,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虽开展了互动研究,但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性缺乏,频率有限;第二,受益有限,高校在社区发展中应大有作为,其能够为社区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同时也应成为社区开展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的基地,而社区则应成为高校学生开展实习、就业提供良好平台,但在当前阶段,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的互动发展仍不够深入,导致受益有限。

2.5提出高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与社区应不断深化合作,真正将高校变成社区的高校,将社区变成高校的社区,打造开放型高校与社区,从而促进高校与社区的双赢局面。这也是未来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互动发展的方向。

3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1)需求个性化、多元化,实际需求复杂多样。例如在宁康园社区中,居民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是下岗职工,有的为留守儿童,有的是老弱妇幼。情况不同导致互动的需求各异,这成为了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2)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不完善,还存在不足。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动力不够,并且二者共享的资源利用率较低;此外,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内容和方式缺乏多样性。

(3)相关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教育互动发展没有全面的机制基础。首先,因为高校与社区互动缺乏良好的环境,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未提供稳定的保障机制。其次是由于高校与社区的互动意识浅薄,高校的服务机制有待健全。

4可行性解决策略

(1)调研社区需求,解决社区存在的实际困难。社区需求是多元化的,也是个性化的。因此,当前高校进社区的需求调研并没有顾及每个社民的各自需求,而且在解决实际困难中,个性化的需求成了难点,因此对社区展开系统、客观的实际需求调查是必要的。

(2)查找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当前高校与社区教育在互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如许多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更多的是迫于上级管理部门的行政压力,没能真正将解决社区需要放在首要位置,而社区也未充分意识到高校可能带来的好处。对于这些存在的不足,高校与社区都应当深入剖析,摆正认识,为良性的互动发展打下基础。

(3)建立健全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的开展应当依托于专门的管理部门,该部门可由高校与社区双方共同参与组建,并划拨一定的款项进行专项运作。但管理部门的成立需要高校与社区在认识上高度一致,并有打破体制界限的勇气。对当地政府而言,也应加大对此类项目的政策与资金倾斜力度,并可适当引入市场化机制。此外,社区应加强宣传工作,做好相关的舆论引导,加大在社区居民中的宣传推广。

5结语

推动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是探索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宁康园社区与武汉商学院互动发展途径的重要项目。其带来的影响不仅是让武汉商学院成为宁康园社区的文化中心,给社区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一个互动交流学习的机会,更是为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警醒,在未来如何加深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互动的纵深发展,成为了下一步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吴林根,陈钢心.学校社会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2] 唐伽拉,吕斌.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6(03).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综合交通枢纽 校企合作 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 契合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特别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四川将陆续投入10866亿元,加大铁路、公路、水运航道建设,力争2020年逐步建成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2条水运航道,届时出川大通道将由现在的15条增加到41条。四川省将逐步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的现代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建设在加快城乡沟通、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将急需一大批交通建设与公路运输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对交通行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交通类高职院校理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够贴近;缺乏对地方企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合作机制;对地方经济技术支持不足,甚至专业课程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

一、研究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课题组拟针对“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够贴近”、“缺乏对地方企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合作机制”、“对地方经济技术支持不足,甚至专业课程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在校企合作互利互赢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采用“校企融合、订单培养”、互利多赢的“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做学合一、理实一体” 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四个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从而使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融入到西南地区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去。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为目标,和企业共同搭建有助于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行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有助于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合力,校企双赢”为目标的技术革新平台。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高职院校将在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对西南地区行业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技术路线

针对高素质技能型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结合所指定的任务和目标,本课题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1)走访调研阶段。完成企业调研、资料收集。采取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走访和调研工程机械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了解西南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对机电专业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并讨论现有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岗位表现中所体现出的能力与未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总结分析;了解行业企业对于员工能力提升的需求,探讨合作搭建能力提升平台的方式;了解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需求,通过交流讨论,分析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的领域和方式;总结以上三方面形成调研报告。

(2)整理分析阶段。根据调研报告所体现出的学生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能力提升平台搭建的方式方法、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的领域和方式,结合教学和工作实际,初步拟定解决方案。

(3)校企共研阶段。通过和行业企业专家商讨,细化完善能力提升社会服务平台搭建和校企合作技术革新方案,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4)组织实施阶段。结合学院院现有教学基础,完善人才培养所需条件。通过教学实践,邀请企业专家修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检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和效果,发现其中的缺陷与不足并加以完善;根据协议完成行业企业员工能力提升平台的搭建;校企合作完成企业技术革新,检验合作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和改进,撰写研究论文。

(5)成果验收阶段。结合前期研究成果,编写研究报告,推广应用。

三、研究实施方案

本课题依托建立在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的沃尔沃建筑设备西南区能力发展基地,与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有限公司西南地区的多家经销店深度合作,如:成都福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重庆瑞豪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贵州瑞豪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昆明云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北京盛世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昆明服务站等。开展学生职场调研,了解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对机电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找出学生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搭建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平台和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四、主要特色和亮点

采用“校企融合、订单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互利多赢的“校中有厂、厂中有校” 专业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为用人单位培养急需的机电工程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引进沃尔沃西南区能力发展基地和龙建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进驻校园,校企共建校内学习训练区、实训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为机电工程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平台;通过校企共组“双师”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

同时,依托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两个重点专业建设成果,借鉴多期交通武警工程机械维修与操作培训、四川盛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员工工程机械维修技能培训、雅安市公路局筑路机械操作手培训等经验,为行业企业搭建人才能力提升的平台,拓展社会培训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提升专业教师社会服务水平,学生按照“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高技能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课题组在现有校企生产维修新技术研讨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的,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相关技术改进和升级,探索搭建高校和企业合作技术革新平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为专业教师创造技术实践的空间。课题组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建立起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四个合作”方式下的“订单培养,做学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服务企业,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标的技术革新平台。

五、形成成果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为目标,进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高职机电类专业教育的契合研究”,形成研究报告,找到机电工程专业校企共育高端技能人才的契合点,和企业共同搭建有助于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员工能力提升提供社会服务,具体形成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建立西南地区工程机械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为企业“量身打造”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和员工培训,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建立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队伍考核机制。与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有限公司和“引厂驻校”公司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实行互兼互聘的合作方式,聘请企业人员做学院的兼职教师,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津贴挂钩;同时派工程机械专业骨干老师到企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并协助企业进行教学过程管理。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了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好地为西南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更多懂装备、爱装备、管理好装备的机电类专业高技能技术型人才。

(4)建立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并在合作中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点,促进系部“校企一体文化”的发展,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六、结论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将急需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机电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高职学院只有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标,校企共同搭建有助于机电类学生和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黎刚.高职院校与企业技术合作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02第6期(33-34)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61.164.87.131:8080/web/index.aspx,2011.10

[3]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的讲话,http:///,2011.06.08

[4]金桃.厂中校校中厂做中学学中做[N].中国交通报,2010.05

[5]徐生明,吴晖彤,罗来兴.“专业+名企+校中厂”共育高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3.04(67-68)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第5篇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区域性、实用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使地理学研究及学习具有多维、动态等特点,地理学的空间表达方法也是复杂多样的。也正因如此,地理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应被广泛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学科背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目前的中学地理课程发展过程中,教育计划的推行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性较差、地理学科不受重视、教学器材不足、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兴趣低下。

1.1教师专业性较差

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工资待遇较低,使大多数教师不愿去农村学校任教,从而农村学校专业地理教师极为匮乏,地理课程由其他专业老师代教。且农村教育资源的落后,老师本身又不进行专研,只是对地理书的内容照读,就当教学任务完成,地理知识功底十分薄弱,创新意识不足,教学经验较少,这些都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地理人才的培养。

1.2地理学科不受重视

如因前几年东北地区地理尚未纳入中考范围之中,使地理这一“小科”更加不受重视。大部分的学校以及老师认为只要上课就可以,不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测试。并且大多时间都留给语、数、外等主科,使学校给地理课程安排的课时过少,使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进程而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此外,农村地区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很落后,认为孩子只要把主科学好,小科不重要。从而使学生养成了不重视地理课的观念。

1.3地理教学器材不足

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有很多课程需要三维立体化的教具,但乡村地区学校连基本的地图和地球仪等器材都不足,甚至没有,在地理教学器材上的投入较少,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地理教学的开展。

1.4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低下

由于地理课是个相对抽象以及空间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之前没有接触地理的情况下,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再综合以上几点,师资力量差,地理课不被重视,教具也较为缺乏,课堂氛围不活跃,自然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点。另外,传统教学往往采用“教材+板书”模式,较为呆板、单一,难以捕获学生眼球,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显,且只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地理课堂失去活力。另外,教学案例较少,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

1.5教学方法刻板单一

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依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和主体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容易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脱节。

2建设共享案例库的意义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一些乡村地区因为观念落后等原因,以升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严重阻碍了地理学科课程的深化改革。针对以上乡村地理课程现状,地理学科案例库可以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促进从原来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现在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地理学科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有助于地理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共享案例库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创新了教学方式,这种创新,有望成为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开发建设乡村地理案例库,共享案例资源库,对于实施地理新课程和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及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1建设共享案例库有利于增加乡村地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

利用案例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提升了地理在乡村学校的学科价值,使地理学科的影响力提高,社会价值进一步加大,进一步改善了乡村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科的观念,促进乡村学校对地理学科形成科学认知,减小城乡教育差距,对于解决地理课堂教学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2.2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案例库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理解、研究具体案例,或者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综合发展。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理综合思维、创新思维、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能力。为未来培养综合性地理人才,服务于家乡、社会、乡村振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2.3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地理教师基本专业素质的提高

案例库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情景描述,又充实完整了课堂的教学环节,同时也补充了教师欠缺的地理专业知识。对于一些虽具备专业地理知识但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拓展了教学模式与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大大提高了从教技能和教学效率,在科学开展教学方面,也将会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进而促进农村地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地理案例是新的教学理念在地理课堂中体现的载体,建立在教师对实际问题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案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从而解决地理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学生的旧的学习观念、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5促进区域间地理案例库的完善共享

推进案例库向全面、综合、完善发展,就要真正树立起“全员共建、案例共有、平台共管、利益共享”的案例库建设理念,在加强校校合作、城乡合作起到了特殊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教育的城乡差距。

2.6对于新课程改革有较大推动作用

新课改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方向。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分析、思考、探讨问题,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且尊重学生个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案例,使案例库种类丰富,促进科学教学,有助于师生共同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要求。

3地理共享案例库建设与应用原则

3.1遵循科学性原则和地理教学性原则

共享案例库建设所选择的数据和信息必须要确保它的客观性,绝不能胡编乱造、篡改数据、捏造事实,避免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错误的认知。为了确保案例及数据来源准确、可靠、客观,要全面的查阅信息,保证论证充分,分析恰当。实施步骤应清晰有度,方案齐全。最重要的是案例要围绕实际问题采集,并展开教学,据此可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特点。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符合教师教学水平实际,符合教育教学特点实际,有效针对教学特点,制定并遵守教学原则。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知识繁多复杂,要将案例库建设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兴趣性,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探究的兴趣。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但认知宽度较窄,且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和认知不足,因而教师应秉持教学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案例,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认知。

3.2符合地理学科特性原则

地理是一门空间性和地域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依据图表进行。因此,案例库的建设要以图表为主,使学生在学习时养成结合图表的习惯,从而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培养和优化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从中探索出地理学科的内在规律。

3.3关注各学科间相互联系原则

各个学科从不同方面阐述知识和理论体系,各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因此,建设案例库时还要关注其他各学科对地理的影响及作用,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析案例,且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案例的选择要兼顾文理思维,使学生建立多方位,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3.4依据课程标准建设共享案例库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反应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应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整体强调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从而顺应地理课程改革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而案例库的建设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5以乡村振兴为根本开发目的

开发与建设共享案例库应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现代地理学为基本战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要责任。共享案例库的建设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整体水平提升,使教学和科技发展有力结合,从而促进乡村教育振兴,阐释新时代乡村振兴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科技需求,进一步深化中国乡村科学与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

3.6确保案例时效性与实用性

吸纳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保持案例库不断更新,案例的选择最好为近期发生或当下存在,不宜选择时间过长或历史时间悠久的案例,并保证案例内容的完整与更新的及时,且最好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将真实发生的实际案例引入教学环境,并且对特定案例的背景、发生条件、发生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情况,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秉持与时俱进原则。同时案例要与生活和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加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易于理解,确保知识为社会生产、现代化建设服务。

4地理共享案例库建设与应用建议

4.1加强案例库区域间的共享机制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案例库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就要依靠区域间各学校的交流、合作、对案例的补充,依靠团队的力量,推动建立基于区域共享的教学案例库,增强共享意识,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案例间的区域共享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更有利于加强乡村地区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观念交流,从而对乡村教育振兴产生较大影响。

4.2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呈现地理案例库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虽然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先进,但运用形式依然较为单一、呆板,通常只是通过图片形式呈现。案例教学应打破传统模式,多方式、多角度、多元化的呈现地理案例。例如,可借助现流行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将地理案例与视频、音乐、图片的结合制成地理案例短视频,增大地理案例的影响力与共情力,拓宽传播途径,从而有利于共享案例库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3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担任对整个教育活动的领导组织作用,而学生使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案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是案例分析、探究的主体,不仅要了解案例的问题本身,还要学会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方法,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与教材紧密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使教师方便讲授,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探究意识以及协调、组织、沟通能力,完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4.4优化案例库实施过程

建设前,大量收集数据真实案例,丰富案例种类,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建设时,将不同种类案例进行有规律分类,同时进行严格筛选,将时效性较差,违背科学原则案例删除;建设后,积极收取各学校教师及用户的反馈,及时改正案例库中的不足,满足用户需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教育的振兴。只有办好乡村教育,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乡村要全面振兴,产业是关键,教育当先行。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人才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农村教育因此要保障各学科均衡发展,促进农村教育振兴,是决策者和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办好乡村教育有利于培养乡村产业人才,有利于留住乡村产业人才。地理共享案例库的建设不仅仅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案例库,也是为学生提供素材的平台,更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它的建设不但有利于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平衡各学科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培育地理人才,支撑和引领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朱学尧.基于区域共享的高中人文地理案例库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0(11).

[2]张文娟.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D].河南大学,2020.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刘彦随.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J].地理研究,2019(03).

[5]陈家焱,洪涛,周娟,等.以案例库建设为载体的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