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

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

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

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范文第1篇

中职学校 德育工作 形势与政策教育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对学生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这表明,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这对于促进中职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涵

1.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含义

所谓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指以国内外形势与党和国家的政策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的形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势与政策教育分为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关系是:一方面,形势教育是基础。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外的形势,准确把握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政策教育是归宿。学校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不能割裂,要以分析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把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

(1)动态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包含形势和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形势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多变性、突发性和复杂性。党和国家的政策虽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动态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开放性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现代德育是开放的德育。这就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开放性。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可以采取课内教育,也可以采取课外教育;既可以采取校内教育,也可以采取校外教育。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相互结合,形成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广阔的空间系统。

(3)知识性

知识的传授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要载体。形势与政策教育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领域。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取相关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4)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广、跨度大、变化快。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能泛泛而谈、无的放矢。应把握学生的心态和需要,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症下药,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困惑,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这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是指它在学校德育中所处的位置。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和归宿,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就学校德育的内容来说,它有两大组成部分:一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容;一是灵活的、可变性的内容。前者可称为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后者则是学校德育的时变内容。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涵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层次。其中思想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处于德育的最高层次;政治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对民族、阶级、国家、政党、社会制度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以及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它处于德育的高层次上;法制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观念和法律规范的教育,它处于德育的较高层次;道德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教育,它处于德育的基础层次;心理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它是德育的最基础的层次。德育的这五个方面是根据教育的目的、德育的任务和目标以及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确定的,具有系统性、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如今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大纲中都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而且通过思想政治课与日常德育活动得以具体实施。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根据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结合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现状确定的学校德育内容。这部分内容不可能用大纲的形式规定下来,应由学校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动态发展以及学生的思想变化加以确定。因而,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时变内容。

三、中等职业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施策略

中职学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1.以人为本是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准则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1)要尊重学生

马卡连柯认为,只有更多地尊重学生,才能更多地要求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是教育的本质规律,是21世纪教育的理性追求。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的人。

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范文第2篇

基础教育政策体系办学政策质量政策教师政策一、基础教育政策的界定

广义的政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时,就是参与交易活动的各个组织或个人所要遵守的交易活动规则,其中包括交易活动规则和交易活动主体,这与制度的定义类似。而狭义的政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时,就是参与交易活动的各个组织或个人所要遵守的由政府所制定的交易活动规则,其中包括交易活动规则和交易活动主体,而交易活动主体中包括政府,交易活动规则由政府制定,并且为参与交易活动的主体所遵守。

广义的基础教育政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时,就是参与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各个组织或个人所遵守的基础教育交易活动规则,其中包括基础教育交易活动规则和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主体,这与制度的定义类似。而狭义的基础教育政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时,就是参与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各个组织或个人所要遵守的由政府所制定的基础教育交易活动规则,其中包括基础教育交易活动规则和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主体,而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主体中包括政府,基础教育交易活动规则由政府制定,并且为参与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主体所遵守。

二、以往研究的两种观点

以往国外有关教育政策体系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学者柯伯恩所提出的五要素论,认为教育政策体系由教育经费政策、课程政策、学生政策、教师政策和教育管理政策等五个方面构成[1]。教育经费政策所要解决的是谁出资、出多少、为什么出的问题;课程政策所要解决的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学生政策所要解决的是受教者的问题;教师政策所要解决的是授教者的问题;教育管理政策所要解决的是由谁管、怎么管的问题。

以往国内有关教育政策体系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孙绵涛所提出的四要素论,认为教育政策体系由教育质量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等四个方面构成[2]。其中的教育经费政策和教师政策与柯伯恩观点一致;教育质量政策所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实现途径问题;教育体制政策所要解决的是各级各类办学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这两种观点中,教育经费政策与教师政策是一致的。孙绵涛将柯伯恩的学生政策和课程政策合并为教育质量政策是合理的,因为教育质量指的就是学生的培养质量,而实现学生的培养质量标准的核心是课程,所以教育质量政策当然要包括学生政策和课程政策。孙绵涛的教育体制政策的提法是值得借鉴和商榷的。体制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可以有体系、制度或制度体系的含义,这与政策体系的概念有很大的交叉和重叠,所以,广义的教育体制指的就是教育政策体系,即包括所有种类的教育政策,而狭义的教育体制包含教育经费政策和教育管理政策,即办学政策。所以综合两种观点,我们可以提出基础教育政策体系的三要素论,即办学政策(或狭义的体制政策,含经费政策、管理政策)、教师政策、质量政策(含学生政策、课程政策)。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思路

我们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微观分析、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来重新诠释基础教育政策体系。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最终的交易活动主体和研究对象,个人以外的组织、利益集团、政府都是一种制度安排的组织载体,是制度安排的结果[3],属于衍生出来的交易主体,其中已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契约或制度,其背后的真正主体仍是个人,所以彻底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中,只有个人是交易活动的主体和研究对象,所有的组织、制度都可由对个人主体的交易活动的分析来解释。所以在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中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类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基本的、最终的、直接的交易活动主体,而学校是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一种制度安排的组织载体,是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一种制度安排的组织结果。当然并不属于制度或制度安排本身,而是包括了制度、制度安排和一些实体性因素。这些实体性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教育交易活动双方,即受教育者(学生)和教育者(教师),但这种包括只是部分的包括,学生和教师对学校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是可以作出选择的主体,可以选择加入或离开。学校并不是学生或教师本身,教师或学生也不是学校本身,离开了某个学校,教师或学生仍然存在,离开了某些教师或学生,学校依然存在。但基础教育制度则是学校更本质的特征,离开了基础教育制度安排,学校就不成其为学校。所以学校应作为区别于学生和教师的第三类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主体。它相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属于第二级主体,或者说中间体、媒体、介质体、中介体,构成了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中介因素,也是直接与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相关的主体,而学生和教师属于第一级主体。所以直接与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相关的主体就包括教师、学生、学校,其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级的、直接的、最初的、最终的、根本的主体,而学校是二级的、中介的、中间的、衍生出来的主体。学校这一主体是组织性主体,基础教育交易活动往往是通过这一主体同其他与基础教育交易活动有关的个人主体或组织主体打交道,而不是由学生和教师这些一级主体来直接与之打交道。这些与基础教育交易活动有关的个人主体或组织主体有各级政府、社会上的个人或非政府组织。他们构成了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环境因素,或称为第三级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主体。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主体的情形与教育交易活动主体的情形相同。本文以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三类直接主体,即基础教育的学生、教师和学校,作为研究重点,同时涉及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相关环境主体。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分别并有联系地分析对应于这三大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直接主体的基础教育质量政策、办学政策和教师政策。

四、委托理论的思路

在基础教育交易活动当中,受教育者即学生是最终的委托人。教育者即教师是最终的人。受教育者是最终的出资方,国家的各级财政投入也是源于受教育者所缴的税收。受教育者这一最终的基础教育交易的出资方委托人,与教育者这一最终的直接贡献基础教育交易对象,对基础教育交易对象的产出负直接责任的人之间,有一个长长的委托链,其中的任何一环都是其相邻的更靠近最终委托人的一端的交易方环节的人,也都是其相邻的更靠近最终人的一端的交易方环节的委托人。具体来说,这其中的环节有受教育者―学校投资者―学校―学校管理者―教育者,极端的情况,对于家教来说,则只有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我们这里以学校基础教育为研究重点,所以一般不包括这种极端的情况。其中学校投资者包括各级政府、个人和非政府组织,他们是学校的直接投资者,而受教育者是最终的出资方,是受教育者通过出资税收和给学校付费来委托政府和非政府投资基础教育办学、投资学校,提供基础教育服务。所以政府和非政府的投资办学组织,对于学校、学校管理者、教师来说是出资方和委托人,但同时也是受教育者的人,负有管理基础教育交易活动和管理学校的直接责任。同样,学校管理者是学校、学校投资者、受教育者的人,负有管理基础教育交易活动和管理学校的直接责任,同时受教育者、学校投资者、学校、学校管理者对于教师来说又都是出资方和委托人,教育者对他们负有管理基础教育交易活动和管理学校的直接责任。

对于学校投资者中的各级政府来说,其委托关系一般为,上级政府是下级政府的委托人,下级政府是上级政府的人。具体来说,中央政府是地方政府的委托人,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人,下一级地方政府又是上一级地方政府的人,而上一级地方政府又是下一级地方政府的委托人。因为根据委托关系,委托方因为拥有所有权,在法律上有权管理方和交易对象或物品的产出,从主观愿望上来说,因为是自己的所有权,也有心管理方和交易对象或物品的产出。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从客观能力和效果上来说,委托方在技术上或者说能力上又无力有效地管理方和交易对象或物品的产出。所以只能间接地管理和影响交易对象或物品的产出,而且这种管理和影响的有效性是不确定的,其有效性取决于委托人对人的管理效果和人对交易对象或物品的产出的管理效果等两个方面。上下级政府之间正好具有这种委托关系特性。上级政府在法律上有权管理下级政府,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下级政府比上级政府拥有更多的具体信息,因而,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就构成了委托关系,上级政府为委托人,下级政府为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基础教育办学拥有投资权,并拥有直接管理下级政府和间接管理或影响下级政府负责的基础教育办学产出的权力。但较之上级政府来说,由于下级政府拥有其所负责的基础教育办学产出的更多的具体信息,因而对于其所负责的基础教育办学的产出,下级政府拥有更多的、直接的、实际的管理权,对其所负责的基础教育办学的产出具有更多的、直接的、实际的影响力。

针对这一委托链的最终委托人,即受教育者的政策就是基础教育的质量政策。针对于这一委托链的中间三项委托人,即学校投资者、学校、学校管理者的政策就是基础教育的办学政策,针对于这一委托链的最终人,即教育者的基础教育政策就是基础教育的教师政策。

五、结论

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主体,一是学校,二是受教育者,三是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基本的最终的主体,而学校是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一种制度安排的组织载体。根据参与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主体或政策所针对的交易活动主体的不同,基础教育政策可分为针对学校的办学政策、针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政策和针对教育者的教师政策,这三大政策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基础教育政策体系。将基础教育政策体系划分为办学政策、质量政策、教师政策这三大类,一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逻辑推论,二是政策分析和基础教育理论的一个逻辑推论。

我们所说的基本的基础教育政策比柯伯恩和孙绵涛所说的基本的基础教育政策更集中一些。相对于柯伯恩提出的由教育经费政策、课程政策、学生政策、教师政策、基础教育管理政策等组成的国家基础教育政策体系,我们将课程政策和学生政策归入了都是针对学生这一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主体的基础教育质量政策上来,是有关学生所应当获得的基础教育服务的质量政策,这一点与孙绵涛的划分相同。我们将教育经费政策与基础教育管理政策归入了都是针对学校这一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组织载体的主体的办学政策上来,因为学校这一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主体就是从事办学活动,而办学活动最基本的两项活动就是投资和管理。因此,办学政策本身就含有教育经费政策或基础教育投资政策和基础教育管理政策。我们将针对教师或教育者这一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主体的基础教育政策归为了教师政策,这与前面两位学者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认为,国家基本的基础教育政策,还是提教育质量政策、办学政策和教师政策为好,这比前两种提法都要更系统、更集中、更简明、更有逻辑性、更有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也更符合新制度经济学和政策科学的理论和逻辑。基础教育政策体系包括基础教育的办学政策、质量政策和教师政策。

――――――――

参考文献

[1] S・南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林明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 “形势与政策”课程 教学原则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W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侯利平,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副部长、思政课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10-0025-02

所谓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管理、教学实施中必须遵循的工作准则,是对教学管理、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保证。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必须坚持政治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广泛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政治性原则就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确的政治立场,科学的分析方法,能让青年大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任。很显然,“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性。

首先,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看,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征。《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认清形势和任务,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珍惜安定团结的局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可见“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一是宣讲党和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热点问题,三是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总之,就是要通过教学,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我国现行政治制度、方针政策、党的理论等的认同。

其次,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看,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可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必须围绕国家政治生活来展开,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

二、时效性原则

时效性原则就是教学要及时有效,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坚持及时准确地对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高校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作科学的宣讲、解读和分析,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对形势作出错误判断、对政策作出错误解读、对社会热点问题得出错误结论。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鲜明特征。

形势是指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是蕴含在事物中的现实可能。由于世界万物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形势也具有动态变化特征,事物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形势是不同的。形势分析的价值在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因此,在对形势进行分析时,一定要考虑形势的时间节点,及时有效地对社会最新事件作科学分析。

政策是一个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目标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由于社会的变化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遇到的社会问题各有不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也不同,因而确定的目标任务也就不同。政党制定的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成熟的政党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修正、完善政策,制定新政策。当政策发生变化时,如果还固守原有政策,是不明智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政策进行解读时,应注意政策的最新变化。

三、广泛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就是“形势与政策”教学要保证在时间、空间上的全面性。从时间上看,是指“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坚持实现对各个时间段的全覆盖,使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都能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避免只在个别时段开展教育活动。从空间上看,是指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坚持实现对学生的全覆盖,使所有在校大学生都能接受教育,避免只对少量学生进行教育。

首先,“形势与政策”教学要面对所有在校学生,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必须在所有班级所有学生中开展教育活动。

其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做到连续不间断,这是“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特征。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动态特征,只有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才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另一方面,因为时事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只有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才能在国际国内出现突发事件时,及时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科学分析,提高学生科学认识形势与政策的能力。

四、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就是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是指“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国际国内发展变化的形势,结合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理论上的难点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教学,为大学生释疑解惑。针对性也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针对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工作重心是不同的,政策导向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就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应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保持同步,引导学生关注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变化,从而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在思想、行为上与中央保持一致,促进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如同志在党的十之后提出了“中国梦”,进一步强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针对这一形势,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突出党的十精神、“中国梦”的宣讲。

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范文第4篇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素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国家教委的有关文件明确指出: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稳定的大局,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的素质、水平及至人格等将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为了使在校大学生正确认知国际国内形势,认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政策,认清形势发展的趋势与大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我国大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必须加强对我国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构成因素的研究,尤其是教师素质,使其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另外,由于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虽然有关教师素质的资料很丰富,有关形势政策教育的论述也比较多,但是,从政治的高度,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比较系统研究的资料,至今还不多见。而且,就国内形势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竞争日益加剧;国内外的一些不太健康的思想,正加紧对我国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先进的通讯工具和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变得更为复杂。一些在校大学生忙于各种证书考试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政治素质的提高。结果造成了目前很多高校的形势政策教育课,流于形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致使高校的突发事件、恶性事件不断发生。所以,深入研究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师素质,有利于高校“两课”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基本素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团结同事,集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我国顺利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

2.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主要包括:(1)要掌握广泛而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这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2)掌握扎实可靠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体系和相关的专业技能技巧,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准确把握本学科重点、难点和知识点,这是讲好本门课的根本。(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及其相应的技能技巧,这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

3.教师的教育能力。即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格,这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对教育内容进行精细加工,对教学手段进行正确选择和组合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所有这些,都是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条件。

(二)就现实情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所以,对高校形势政策教育课的授课教师来说,还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坚定的政治方向。形势政策教育的授课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些特点是由《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特点和任务决定的。

2.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高低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最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高校;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1.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摆正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形势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形势政策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形势政策教育要在加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思考

1.突出主渠道地位。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2)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之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展同步。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地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

(3)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而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

2.搞好两个建设: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将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等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即要发挥好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及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牵头负责,教务处、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做到三个结合:第一,要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二,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第三,要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