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煤炭产业的发展

煤炭产业的发展

煤炭产业的发展

煤炭产业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煤炭产业;产业政策;政策 研究 ;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国民 经济 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煤炭能否满足经济增长和 社会 进步的需要,能否走出一条具有 中国 特色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煤炭实施怎样的产业政策。所以,我国要借鉴 历史 经验教训,从现实情况出发,确定煤炭产业的方向和思路,制定相应的配套辅助政策。

一、我国煤炭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 影响

1.计划经济时期的煤炭产业政策。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煤炭 工业 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发展国有煤矿,实行了“五统一”的煤炭产业政策。煤矿建设由政府统一投资,煤矿建设和生产所需物资由国家统一供应,煤炭产品由国家统一调配,煤炭价格由国家统一确定,煤矿亏损由政府统一补贴。“五统一”政策对医治战争创伤,加快煤炭产业的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对煤炭的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五统一”的煤炭产业政策,限制了地方和 企业 的积极性,煤炭长期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2.改革开放初期的煤炭产业政策。改革开放初期,煤炭工业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国有煤矿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了煤矿 现代 化建设。

为了缓解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煤炭“瓶颈”制约问题,在“有水快流”思想导向下,国家实行了“两个一起上”(“大、中、小煤矿一起上,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煤炭产业政策,以调动地方特别是农民办矿的积极性。

国家在支持全国乡镇煤矿发展的同时,为了调动煤炭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从1985年开始,又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实行了投入产出总承包,以后又多次延续财务承包。这些产业政策,对调动地方、农民办矿的积极性和调动国有煤炭企业的积极性,增加煤炭企业的经营活力,促进煤炭生产和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4.现行主要煤炭产业政策分析。1998年以后,在进一步放开煤价,让煤炭企业进入市场的同时,国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采取了对煤炭总量进行宏观调控、减轻煤炭企业负担、改善煤炭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主要有:以关闭非法开采、布局不合理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各类小煤矿为主要 内容 的总量调控政策;鼓励煤炭出口政策;整顿煤炭市场经营秩序,实行煤炭经营资格审批制度政策;企业下放后,所得税全额交给地方财政,用于困难煤炭企业的补贴政策;企业利润不再上缴和划转,由此产生的亏损补贴缺口,由中央财政增加亏损补贴基数的政策;对资源枯竭的煤矿实施关闭破产的政策等,煤炭产业状况开始有所好转,并逐步实现扭亏为盈。

二、我国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形成的煤炭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相当一部分矿井技术落后、安全隐患严重,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资源回采率和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产业发展机制不活,政策措施跟不上,行业管理的政府职能过度分散;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导致煤炭企业缺乏自身积累而无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发挥。

而我国 目前 煤炭产业政策的两个明显特征是:一是缺乏一个完整的煤炭产业政策体系,且政策波动大,累积效应明显,各个政策独立,不协调;二是政府干预过强,市场配置机制较弱,煤炭产业一直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

为保证我国煤炭产业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急需制定和出台一套系统、完整的煤炭产业发展政策。

三、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方向和思路

近10年,由于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煤炭市场走过了供大于求、供不应求再至供需趋于平衡的路程。由于受前些年煤炭市场需求的拉动,煤炭建设进入新一轮的建设高峰期,目前煤炭市场已进入战略调整期。在此状况下,煤炭工产业的整体发展思路是:

1.在产业布局上。优化煤炭工业布局,总体思路是:稳定调入区煤炭生产规模,加快调出区煤炭开发速度,适度开发自给区煤炭资源。构筑大型企业集团煤炭供应的主渠道,提高国家能源保障供给能力。

2.在产业组织上。国家鼓励建设大基地、大集团,重点建设13个煤炭大型基地和98个重点矿区。通过资源整合,积极推进晋陕蒙宁、华东、东北、西南等地区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培育跨行业、跨省区、跨所有制的上亿吨的大型企业集团。严格办矿准入标准,坚持“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的工作方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全面提升办矿水平。

3.在产业发展上。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加强与冶金、化工、建材、 交通 运输企业的联营与合作,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4.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升级已成煤炭工业建设的主旋律。国家鼓励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鼓励煤电联营,建设大型坑口电厂;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等。

5.煤炭企业向集约化、多元化、安全生产自动化发展。到2005年,我国已建成197处高产高效矿井。不少煤炭企业正全力将企业做“大”做“强”,争相打造世界级的“航空母舰”。并将产业链延伸至电力、焦化、铁路、煤化工、电解铝等产业,优化了产业结构,成为煤炭企业引领多元化发展的先行军。

四、 发展 煤炭产业的政策建议

我国也应把煤炭产品像农业、林业、畜牧业产品一样,列为初级产品,对初级产品实行优惠的经济政策。将煤炭产业定位为第一产业,在此基础上,改革和完善煤炭财税体系。

2.改革煤炭产业现行财税政策

(1)改革和完善煤炭增值税政策。按照国务院“既要建立新的增值税机制,又要照顾煤炭行业的实际困难,不增加国有重点煤炭 企业 的税负水平,保持1993年3.35%的税负原则”的精神,建议国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增值税。将煤炭产业列为增值税进一步改革的试点行业,由当前生产型增值税改革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煤炭企业将购进生产用的固定资产、矿井水平延深等井巷工程、矿井接替工程的固定资产和外购材料、电力等支出,按照17%的比例作为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允许煤炭生产企业从农民手中购进的煤矿特殊用料视同农产品准予按10%的进项税抵扣;保留对煤炭企业内部自产自用产品不计税政策,煤炭企业办 社会 投入中的外购部分准予扣税;同时,我国可以借鉴欧盟部长会议向欧盟各国的建议,实行四档复式税率制度,设定基本税率为17%,低档税率设三挡,13%档、6%档,0%档。出口商品为零税率。煤炭企业可以在总体上保持1993年3.35%的税负水平上,在正常生产期内煤炭生产企业实行6%的增值税率,在衰老期内实行零税率。

(2)改革和完善矿产资源税费政策。矿产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是国家为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和对因开发资源及利用自然资源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进行调节的税费种类。改革和完善矿产资源税费政策的思路是,将矿产资源税和资源费合并为资源税,按企业拥有煤炭储量多少和煤炭资源获利能力的大小交纳矿产资源税。

(3)取消铁路、电力建设基金和港口建设费。行业性建设基金,导致行业间的利益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利于行业间的公平竞争。煤炭企业每年年交付的经国铁运营的铁路建设基金达150亿元左右。建议国家认真清理和取消各类行业性建设基金。在国家取消行业性的建设基金之前,建议对煤炭企业不再征收铁路、电力建设基金和港口建设费。

3.完善煤炭成本核算体系。我国 目前 实行的是以矿务局为独立核算单位为主的体制。现行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是原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煤炭成本是不完全成本。一是没有考虑煤矿是资源性企业,有一个生命周期,资源枯竭后必须转产,没有建立煤矿转产金。煤炭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煤炭转产金制度,加大折旧,在煤炭成本中提取提足。二是随着煤矿开采范围的增大,因开采造成的农田塌陷、水源破坏、建筑物毁坏等的补偿和赔偿费用越来越高,现有成本核算机制考虑不足。必须建立煤炭企业环保补偿机制,改变煤炭企业形象和解决长期困扰企业的公共关系问题。

4.深化企业改革,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煤炭企业用人多、效率低、管理粗放、机制落后的体制还没有根本扭转,煤炭工业整体还没有摆脱困境。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远远适应不了企业发展的需要,除了要进一步减人提效、 科学 管理、集约化经营、推行 科技 进步外,产权制度改革要成为煤炭产业深化改革的核心。通过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来解决煤炭产业投资、管理问题。 6.实施集团化战略,建立可靠的煤炭供给体系。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以资产为纽带,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企业联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物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煤炭产业建设大基地组建大集团要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扶持。

参考 文献 : [2]吕涛.煤炭行业需加强产业政策的 研究 [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1).

煤炭产业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煤炭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 A

一、产业集群的主要发展模式

从全球范围来看,现在的经济越来越受到了集群化的支配,从德国的巴登――符腾堡、美国的硅谷,到意大利的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印度的提诺普尔,台湾的新竹,以及中国的江浙一带,都在闪烁着产业集群的耀眼光芒。关于煤炭产业的集群,指的是在煤炭原有的产业基础上,按照循环经济的三原则,将煤炭产业的链条进行延伸,将煤炭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联系度增强,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把煤炭及其相关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形成的产业集群区域进行绿色化的规划,比如清洁生产,比如企业之间的绿色采购,建立产业集群的绿色化信息网络,从而实现煤炭产业的产业转型。所以利用产业集群来促进煤炭产业的发展成为提示我国煤炭产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二、煤炭产业的地位

(一)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煤炭是我国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按储量计算,煤炭储量在我国矿产能源总量中占80%以上。在目前的能源性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保持在60%左右。煤炭资源在未来仍然将是我国主要的矿产能源,所以在国家未来能源发展战略中其主体地位是不言而喻。

(二)煤炭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煤炭作为我国的重要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该产业在丰富税源、吸纳就业人数、增加就业空间等方面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煤炭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带动了诸如电力、冶金、化工、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一)煤炭产业聚集度低。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剩余探明可采资源储量少。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11800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260亿吨,资源量8540亿吨。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和贵州五省(区)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9561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1%。尽管我国的煤炭探明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34吨。

(二)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社会的发展之痛,小煤窑数量占到将近80%,由于小煤窑在安全生产上的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低下,安全设备无从谈起。煤炭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缺乏持续的人才保障,在目前煤矿从业人员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不到总人数的10%,而煤炭专业类的技术人员的比例更低。据不完全统计,煤矿事故约90%发生在小煤窑,安全生产的形式异常严峻,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问题。

当煤矿企业开采规模和储藏量想适应的时候,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产业的集群化,而目前的煤矿数量分散,设备陈旧,产量减少,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的问题,必然会妨碍到煤炭开发的规模经济,造成煤炭资源不能有效开采的情况,从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经过长期的开采,煤炭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考察,目前山西省采空区面积已达20000平方公里,每年新增沉陷区面积约94平方公里;矿井排水严重污染地表水体,受污染河流长达3753公里;其中在“全国30个空气污染严重城市”10个以上的城市榜上有名;煤矸石自燃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经雨淋污染河川径流和地下水资源,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四)煤炭资源利用率低。

“十五”以来,全国煤炭产量大幅增长,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加剧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而治理力度却落后于开采强度,加重了环境破坏程度。此外,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泥、劣质煤、与煤伴生矿物以及矿井水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煤炭生产过程中资源的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四、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转变发展思路。

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遵循市场规律,鼓励各类所有制煤矿企业以及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参与兼并重组。按照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的要求,以矿区为单元制定方案,实施兼并重组,减少开发主体。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重点产煤省(区),要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资源连片开发。黑龙江、湖南、四川、贵州、重庆、云南等省(市),要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切实减少煤矿企业数量。

(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大型煤炭基地内资源优先向大型煤炭企业配置,优先安排大型煤炭企业项目建设。支持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大型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完善环保立法 ,加强法律监管。

煤炭产业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炭;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分析

资源的稀缺性一直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在传统经济学的总生产函数中自然资源(不包括环境资源)投入R看作外生变量,意味着人们认为自然资源和生态承载力是无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便成了经济学研究的课题。经济学家庇古在其著作《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了外部性这一概念即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货币形式或者市场机制反映出来。

作为煤炭产业其外部性表现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即煤炭产业为其他产业带来的利益。而其负外部性即外部不经济却长期被忽略,这种外部不经济不仅指在输出的煤产品价格并没有包含资源枯竭损失和煤炭开采中的环境损失,还包括煤炭资源二次加工变成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重新输入资源城市的损失。除此之外,其实还有煤矿产地生活质量下降,投资环境恶劣等等外部不经济问题。要解决煤炭产业的外部不经济就应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型。

一、煤炭产业的外部不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模型

假设现有煤炭企业S开采煤s并产生污染物x造成生态破坏,F为社会公众受到企业S排出的污染物的不利影响。设企业S的成本函数由Cs(s,x)给出,其中s是所开采的煤的数量,x是所产生污染物的数量。对于S来说煤与污染都是产品,相应产品价格为Ps,PX,公众F承担污染的社会成本由Cx(X)给出。F承担污染的社会成本取决于S所产生的污染物数量,假定污染使公众承担的社会成本增加Cf/x>0,煤炭开采成本下降CS/X≤0,即增加污染物数量将减少生产煤的成本,则分析如下:

1.S没有采用可持续发展生产模式,那么煤炭企业S的利润最大化是:

Max Ps s-Cs(s,x)。此时企业S利润最大时一阶条件为0得

PS=CS(s*,x*)/S

0=CS(s*,x*)/X

即在利润最大化点上每种产品的价格应等于它的边际成本,污染会继续产生直到边际成本等于0,企业不再排放污染。

2.S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将外部性问题消灭于萌芽中要求企业将煤的

生产成本与产生的污染对F造成的社会成本纳入企业内部,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此时S的利润最大化为:Max PS s-Cs(s,x)-Cf(X)

则最优污染排放量x’的条件是:Cs(s’,x’)/x+Cf(x’)/x=0

即S得边际成本和F的边际成本之和等于0时S不会再排放更多污染,即MCf=-MCs。

我们将(2)与(1)中确定的最优污染量相比,在循环经济的模式下最优污染排放量为x’,没有循环经济条件下最优排放量为x*。通过模型可知x’

在这个模型中企业利润不变的前提下,循环经济这种可持续增长方式解决了煤炭产业外部不经济的困局。实际上如果我们将资源循环率纳入生产函数通过推导可以得出资源循环率将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因此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是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二、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

通过上述经济模型我们论证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循环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如何形成一种产业模式适用到煤炭产业中是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笔者认为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价格调节为核心的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直接左右着资源投入。如果将煤炭的显性价格与隐性价格(生态损失)同时体现出来提高煤炭产品的均衡价格,那么利用资源循环模式的企业可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煤炭真实价格得不到反应企业就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去发展循环经济方式生产。

2.市场失灵时的政府介入。煤炭的真实价格是无法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而表现出来的,企业不会放弃对于利润的追逐而自发改变技术范式,煤炭资源其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政府是这一资源保护行为的提供者。另外自然资源需要代际共享,从这个层面来说依靠市场的自发性很难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因此只有政府来充当后代人利益代表人的角色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政府介入的手段主要有制定煤炭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煤炭资源供给数量进行调节以及完善我国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3.煤炭资源回采与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上述模型中已经提到要将污染的社会成本纳入企业内部,那么这一假设的实践方式即煤炭资源回采与半生资源利用。这主要是通过对煤矸石、煤层气、矿井排放水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对矿井废水处理后灌溉农田;对煤层气抽采利用;洗煤水的重复利用及坑口电厂使用脱硫和空冷发电机组等。通过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解决煤炭产业的外部不经济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煤炭产业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炭 产业转型 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永定县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进行了“有水快流”式的开发。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为繁荣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县煤炭资源已步入衰减期,但煤炭产业在县经济总量中还占有极大比重,如果煤炭产业不及时转型,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因此,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做好煤炭产业标准化建设,摆脱经济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实现煤炭产业渐进式退出,是我县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煤炭产业结构特点

我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全县含煤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小煤矿点多面广,遍布在崇山峻岭中。由于历史原因,煤炭开发秩序不够规范,矿井规模小、设施简陋,存在着一定的安全开发风险。作为资源型县份,如何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重抓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扭转长期以来资源型经济占主导的格局。一方面积极推进煤矿标准化生产,在全县54个持证矿井中筛选、确定10个矿井作为首批标准化建设示范矿,累计投入8000万元进行标准化建设。至 2010年,全县标准化矿井已达48个。另一方面积极实施煤化工产业,成立煤化工产业领导小组,与中国石油化工规划院、西北化工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合作,完成醋酸甲醇煤化工项目可研报告、可行方案编制工作等,并在投洽会进行推介。同时,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升煤炭产业的发展层次,成立了福建首家能源电子交易平台——福建兴业能源交易中心和福建省首家煤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效提高了我县煤炭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效益,确立了煤炭产业在福建的龙头地位。

二、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大力转型煤炭产业,提出了许多煤炭产业转型项目,但由于涉及到资金、政策等因素影响,我县的煤炭产业转型并没有起到非常理想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产业链短

我县煤炭资源开发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作为福建省较大的煤炭储藏基地,产量相对较高,但大部分煤炭外销到其它地区,本地深加工能力缺乏。虽然煤化工项目在建,但涉及到资金、技术问题,迟迟未能开工。

2、煤炭市场冲击大,外销数量下滑

以前,永定煤炭主要销往广东的市场,近年来,受印尼、越南煤炭的价格冲击,永定煤炭销往广东的煤炭数量下滑,影响较大,另外,由于煤炭可开采数量减少,价值上升,永定县高坎抚片区部分居民对煤炭有囤积现象,许多矿主把经营利润投入到非煤项目上的意识不强,也影响到煤炭项目转型。

3、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破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以前,由于只注重煤炭开采生产,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给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一些煤矿常年向外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沉陷,地下水资源浪费严重,当地群众用水困难。

三、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转型思路

总体思路:煤炭开采由浅表开采转向深部开采;产品供应由外销为主转为内需为主;产品利用由原始产品销售转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模式由重开采轻环保转向开采与保护并重。煤炭产业转型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对煤炭产业进行整体创新,用“小转型”(即在现有煤炭产业基础上,拉长煤炭产业链,并把煤炭产业链做“足”、做“强”)促传统产业新型化。另一方面利用煤炭产业原始积累,提前向非煤产业进行转移,用“大转型”(即由煤炭产业逐步转向非煤产业,提前发展与煤炭产业没有关联的替代产业,并使替代产业形成优势产业)促新兴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通过“小转型”和“大转型”组合搭配,推进煤炭产业循序渐转,改善我县经济结构调整。

(二)转型目标

煤炭产业转型期为15年,实现如下目标:

1、实现资源持续安全有序开采,煤炭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2、充分拉长煤炭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煤炭产业形成“开采——洗选——发电”、“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及集群产业”、“开采——洗选——煤化工”三条产业链。

3、替代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每家煤炭企业或几家联合规划建设一个非煤项目,15年内90%煤炭企业成功转向非煤产业,煤炭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三)转型重点

1、延长矿井开采年限,加快深部煤炭资源开发。充分发挥现有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在确保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引进和采用先进设备,加强煤炭复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现有煤矿的开采年限。同时,加快已探明煤炭资源开发进程和深部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增加后备地质储量。

2、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一是推进洁净煤产业化。主要发展以水煤浆、洗选煤、配煤为中心的优质洁净煤,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二是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按照转型目标拉长三种产业链条,主要以发展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业为核心。三是积极发展煤化工业。重点工作是将煤炭作为化工原料销售以及加工成化工产品销售;配合造纸产业和耐材产业转型,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对低品位、难开采的煤炭资源建设地下气化工程,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开展煤层气、煤矸石、煤泥、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地下煤气层丰富井田,在资源开采前进行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低燃值煤矸石按照就近利用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根据煤矸石的不同特性用于回填塌陷区、铺路、制砖、生产化工产品等。对利用煤矸石、煤泥、煤渣进行综合利用的企业,只要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项目,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增值税、所得税给予适当减免,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3、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非煤产业。由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产业转移中应优先考虑转向有一定产业技术基础的耐材、造纸、建材、服装、食品、电力、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冶炼等产业,提高产业转移的成功率。坚持科学创新,用科技和人才支撑经济转型。积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对接,在培育接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使科研院所成为支撑转型的技术创新基地。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引进技术,在其它产业领域内创办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产业转移的经济效益。要加强引导,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企业作为产业转型主体的作用,推动一批煤炭企业发展非煤产业。

4、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实施以政府为主的综合治理。对地方煤矿形成的采煤沉陷和生态环境破坏,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有条件的可以参考山西煤炭转型发展旅游模式,促进本地煤炭产业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雪梅.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的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01)

[2] 吴文洁,陶凤.大同市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研究.城市开发2011,10(9),81-83]

[3] 徐君,王育红.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煤炭产业的发展范文第5篇

1我国煤炭产业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面临的瓶颈和约束

1.1科研工作滞后,科学研究的体制成了煤炭产业创新的障碍

近年来,我国的煤炭产业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单就科研体制而言,我国煤炭产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在该产业中,部分基础研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处于源头的采矿业相比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自煤炭产业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与实行市场化运作之后,各级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对煤炭产业的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一些科研院所、矿业类高校对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明显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大不如前。

1.2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煤炭产业的规模经济并且真正显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煤炭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并不清晰和明朗,以煤炭为主的资源规划体系处于混乱的状态,地区之间、矿区之间的总体规划衔接的不到位,煤炭资源的开发并未能严格的围绕科学的方法进行[3]。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盲目开发资源利用资源的情况,当地政府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煤炭资源的优势,即使在矿区的总体规划编制制定之前,矿区勘探程度不足的情况下,还会把煤炭资源分配给多个不同的主体。这样做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就是矿业权的设置和矿区的总体规划之间无法得到有效的衔接,煤炭产业的规模经济并且真正显现。

1.3以循环经济的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完整的构建起来

以我国目前煤炭产业的情形来看,为了实现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循环经济的思路加入到煤炭产业的发展战略之中。为此,需要构建其以“多联产”和循环经济为主体的大型能源基地[4]。这样一来,煤炭资源的低碳化利用,资源的多次转化和梯级式利用以及伴生矿的综合开发等都会从中受益。同时,还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煤炭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协同化进步。但是,实际情况似乎并不理想,部分省区市只关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要求,在统筹规划方面缺乏主动性和主体性。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改善,将会使资源处于长期的损失和重复建设之中,产业集聚、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都极难实现。

1.4在资源转化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导,煤炭企业的发展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广泛,但是也同时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5]。在煤炭资源富集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还处于较低的阶段。为了突出资源优势,为地区经济贡献力量,部分地区纷纷出台煤炭资源的转化政策,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出让”来换取其他类型的投资。虽然这种做法在经济层面上看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资源转化方面却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其中资源转化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导是最为主要的矛盾之一,这使煤炭企业的发展处在了两难的境地之中。

2循环经济是我国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1循环经济为我国煤炭产业开发提供了新的机制和动力

对我国的资源型产业而言,其存在的价值和目的都直接指向了我国区域经济和国民的整体进步。为此,在煤炭产业的发展战略中,需要对煤炭资源的布局进行优化,在系统的层面上对资源的总量进行规划,通过整合和改造中小型煤矿,培育起一些大型、特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这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极有帮助的。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将循环经济的思想引入其中,这将为我国煤炭产业开发提供了新的机制、新的动力以及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最终实现煤炭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循环经济是我国煤炭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的生产经营理念

对我国的煤炭产业而言,循环经济思想的引入是对该产业未来发展思路的一个“再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为支撑,在实现资源循环、经济循环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资本循环和劳动力循环。这样一来,煤炭产业的发展不但能够为社会持续创造出新的财富,还能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6]。此外,“循环经济”模式的引入,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对废物(比如煤化工过程中产生废水、废气等)的产生进行预防和综合利用,避免投入品和附属品过早的成为垃圾,在维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不断的创造财富,维持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3我国煤炭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3.1注重安全发展和经济循环发展同时进行,保障煤炭产业处于长效的控制机制之中

毋庸置疑,煤炭产业是典型的高危产业,因此,煤炭产业的发展一定要讲政治、将安全,将安全生产放在一切问题的最前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提高井下装备的安全系数,任何一处矿井都要严格的按照规程要求对各类监控设备、仪器和仪表进行配置,并且要以瓦斯等级为依据配备必要的通风安全监控设施,确保隐患早知、危险早报、预警迅速;(2)要在煤炭产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定期不定期的开展质量标准化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要以“标准”为准绳,严格的规范和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打造零事故的作业现场和作业区域;(3)不断的对煤炭产业(企业)的员工进行创新安全教育,并通过特 定的形式对其进行培训,强化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使员工都能够将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时刻牢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2更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从源头上实施循环经济模式

作为节约使用、再生利用和循环使用资源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在煤炭产业中的应用首先应该更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模式。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注重对煤炭副产品的回收和利用,通过引进和改良现有的技术和设备,优化煤炭产业的生产布局,紧紧的围绕煤炭资源的深加工,不断的增加产品的种类,以此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2)加大对“非煤产业”的重视力度,不断延伸与拓宽以煤炭为主体的产业链条,在这一过程中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以煤为主,做大和扩大煤炭产业的辐射面,使该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4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煤炭产业在矿井建设、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在这一现象的背后,还存在着一定的需要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世界范围内,碳排放问题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煤化工产业中的废水、废气的排放等问题已经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些都需要我国煤炭产业进行积极的面对。本文只是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讨论,但是众所周知,这一问题的庞大需要持续的讨论、不断的实践和持续的修正。

参考文献:

[1] 张文锦.发展自备铁路是煤炭企业解决货物运输问题的根本[J].铁路与运输,2009(14):19-21.

[2] 何泽平.探究新时期中国煤炭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J]. 中国经济周刊,2010(4):31-33.

[3] 林永清.煤炭企业投资自备铁路建设的经济价值预测[J].上海财经导报,2009(15):56-58.

[4] 张国宝.中国能源发展研究报告(2010) [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