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国教育理论

外国教育理论

外国教育理论

外国教育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理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28-02

爱国主义的内涵,从一般性概念解读释义上来看,它指的是个人或集体对他们的祖国所持有的积极支持态度。而理国则是在此基础之上,对自身的这种态度能够以前瞻性的思维去辩证的判断,能够不以个人情感波动而发生与实际国家情势向左的爱国主义思想。而大学生做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开明开放的思想,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基于大学生群体系统的政治思想成熟度尚有待完善,在面对复杂形势下是否能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合理表达自身内心爱国情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当今国内外形势分析

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两个层面上,在经济层面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日益降低,在文化层面上,我国的文化也已经逐渐被传统在意识形态与我国对立的西方国家所接受。然而,在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正与逐步改善的政治体制发生契合变化的微妙时刻,一些传统的敌对国家,仍然对于我国存在着一些定式思维,甚至于一些敌对颠覆思想,这对于我国自身正在发生的变化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一)国内形势

我国国内形势总体上看,目前尚处在一个良好的态势当中,当然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对于这些存在问题需要改善的地方,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是在经济发展所日益积累的量化朝着质化转化的矛盾与之不能够解决这种矛盾的相对落后的政经体制上。

一些相对落后的政经体制与日益发展的经济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国内出现的诸多引起大众关心甚至于不满的话题,皆由此而起。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阐述的一些基本原理我们清晰的知道,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政经体制作为上层建筑的存在,是对经济的一种上层意识反馈,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分主次矛盾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就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来予以辅助支持其发展,当今的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在传统中一些不曾出现的问题也都因此在量变的基础之上朝着质变的方向发展,而作为上层的反馈,政经体制若没有及时作为调整,放任这种经济上的矛盾自由的发展,那就不符合市场经济学的原理,当经济发展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必须要做出一定的调整,而这种调整也应该与之经济发展出现的主次矛盾所相对应,即经济发展累计出现的矛盾激化到了一定程度,政治体制所应做出的调整,也不应该是阶段性、适应性的,应该是符合抓住主要矛盾来解决的方法。

(二)国外形势

单纯的看待一个孤立的事件并不足以看清事件的本质,就我国国内形势而言,若孤立的看待也不足以说明任何实质的问题,只能算是次要矛盾。若将这种形势放到国际的视野上来,便能够更加认清总体形势。

当今国际上的聚焦点无疑更多的是聚焦在亚太地区,而亚太地区的核心焦点就是我国与周边各国的领土之争上。在国际上看来,我国的情势处在十分危急的状态中,这完全是一种不合乎逻辑的判断。国外诸多西方国家虽然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治国方略,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经济的重要性,按照西方认知上说,就是“利益决定一切”,其实本质上就是经济上的利益,一切都是为经济所服务的。而观其诸多关注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纷争的西方国家,他们自身的经济皆处于严峻的状态中。美国失业率节节攀升,日本经济衰退速度与日俱增,欧盟经济前景十分不乐观,纵观世界上多数关注于纠缠影响我国发展的国际势力,自身都存在比较重大的问题。而观察这些对我国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势力,看他们的动机先要看他们本质需求是什么,辩证地看待隐藏在国际形势下的基础性因素,一切问题本身已经并不是问题了。

二、当今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状况

“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情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不竭动力。”[1]就今年而言,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纠葛在一起,的确给不少人的爱国主义情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于爱国主义的情绪出现了两种十分值得注意的提法。

其一,“我虽然很爱国,但国已经不爱我了,只想考虑好明天毕业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工作能不能买起房”。这种提法里,的确有很多现实的因素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爱国情绪,也是经济量化积累矛盾与政经体制之间的关系导致的情况,但这种矛盾只是暂时的,它只是次要的矛盾,这种矛盾始于近几年,国家已经在筹划相应的解决办法,来逐次解决。这种明显带有负面不满的爱国情绪表达,其实正是一种爱国情绪的外在表达,它是一种对国家的担忧,对于形势判断迷茫的一种表现。

其二,“抵制日货人人有责,砸烂日货从我做起”,这类的近期十分激进抵制性、煽动性标语,并不鲜见于大学生群体之中,这种情绪表明,大学生的理智爱国情绪还有待提高,须知在当今这个全球经济化社会,在市场经济中都是优胜劣汰,存在的只有商品,商品的自然属性就是他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好的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对等,自然会受到大众的欢迎,情绪化的抵制某某物品,甚至于砸烂这些商品,害的还是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静下心来仔细思量下,当自身的商品提高到了相应的档次,自身商品的使用价值高于对方的产品,市场自然会淘汰它们。

三、当今形势下大学生理国教育的迫切性及路径

在我国当今这种国内外矛盾日益突出的特殊时期,对于大学生理国的教育必须要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上来,要求做到既不消极也不盲目。要让大学生先认识到理国的重要性,才能引导其更为理性的爱国。

(一)理国教育的迫切性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客观现实,它不仅把各国经济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而且强烈地冲击着民族国家观念和文化认同,给爱国主义带来诸多挑战。”[2]爱国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公民的合法权利,但要看这个国是如何爱,怎样爱的。理性的爱国能够让民族更加团结、更具凝聚力,更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当今正处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在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也是难以避免的,这些问题反映在当今最为直观的影响就是对于人们对爱国情操的影响,直白而言就是体现在各种突发事件中人们所展现出来的态度。如我国与周边各国冲突中,网民的各种言论表现,在问题中各种言论的涌现。这些言论当中,不乏有大量的做为未来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工作的主力群体大学生,在这些言论中,有激进的爱国主义,有消极的爱国主义,这些非理性的爱国主义都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二)引导大学生理国教育的途径

实践证明,应该让参与其中的学生能更多参与实践活动,即便是学习理论方面的知识也应如此。“爱国主义内化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注入崭新的时代内涵。”[3]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的爱国教育。

第一,思想教育工作者不应总讲“大话、套话”,应予以具有说服力的案例佐证。对于不同思想层次理解水平的人群,应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展开思想教育,用理论化的阐述表达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大学生这个年龄层次的群体来说,他们的政治思想尚处于一个系统化、成熟化的进程中,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力更加趋于感性,而不是理性,据此在进行理国主义教育时,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尽量减少诸如“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理国主义”之类的生搬硬套的名词解释,不能说这种灌输理念的方式有何不对,只是有欠妥当之处,若诸如此处拿出一点实例来对照解释这种定义的内涵便更为妥当。如对理性的爱国主义解读来看,将我国建国前、建国初期以及现代的理国进行对比,在建国前,我们的先辈爱国,就是以牺牲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实现祖国的梦想,他们理性就是以不怕死、不怕累的精神完成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建国初期的理国可解读为保卫好我们手中来之不易的人民权利,坚决打击那些反动派;而现代对于理国的解读,通过对当今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大学生们便会不言自明了。

第二,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多注意“引导”而不是“导引”。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和其它思想教育工作一样,都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因此就要求教育者戒骄戒躁,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引导思想和导引思想,一字颠倒含义大不同。在当今的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大学生的思想不可能保持一致,在当今社会多元意识生态环境下,一百个大学生里具有高度相似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少之又少,那么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生动的教学,而不应是一种“我说是啥就是啥”的权威思想,更何况真正的权威是靠事实、靠真正的说服力,而不是一口官腔。爱国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用更理性的方式来表达,才更能彰显出当代大学的素质和底蕴。

参考文献:

〔1〕赵春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理国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7):63.

外国教育理论范文第2篇

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后发外生”的基本特征,决定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低下,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强。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创新与超越,需要我们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国际化必将是个在四个维度上共时发生的且耦合关联的动态过程,因此,这四个维度构成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目标的定位坐标和参照系。

一、经济全球化维度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生产、管理、市场、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的跨国界流动与配置。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叠加作用,促使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初露端倪。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的教育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国际化视野中探索既顺应世界潮流,又有助于本国长远利益的教育战略。于是教育国际化战略应运而生。教育国际化意味着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在参与国际劳动分工中尽可能取得优势地位,从而成为国家发展的优质“人力资本”。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笔者深信,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教育全球化的进程。

毫无疑问,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教育的封闭与僵化,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高校外事工作者应有这种国际宏观的视野本文由收集整理与广阔的胸怀,以积极的姿态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从世界经济政治的新格局出发,立足长远,确定外事工作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的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有为才能有位”,只有踔厉风发,学校才能在激烈的国际与国内竞争中脱颖而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立足点至少有下列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认可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二是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抢占先机,做强做大学校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优势项目;三是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并在开放交流、合作中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推动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四是创造能够聚集国际精英人才与科学技术资源的学校环境,使其发挥出创新性知识与技术的孵化效应与溢出效应。

二、国家软实力建设维度

近年来,针对国际上出现的“中国威胁论”等思潮,我国在坚持走和平发展与和谐发展道路的同时,加大了国际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hip)建设的力度,希望通过文化传播与教育输出塑造一个现代文明的国家形象,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从而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

毫无疑问,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教育和在海外成立孔子学院等重大举措对树立、塑造我国良好国际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渗透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维度去深入思考,高校外事工作仍有很大的作为空间。良好形象的建立以彼此信任为基础,以理解与被理解为前提。因此,今后在注重对外宣传与文化推介的同时,也应该策划有助学生跨文化相互了解型(mutual understanding approach)的长期活动项目。尤其是从“他者眼里的我”角度为学生提供关于我国形象的真实全面、丰富的国际信息,激发莘莘学子为国奉献的爱国之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国际团结,消除种族歧视,理解尊重他国文化。在文化推介过程中,也要超越仅仅将中华文化定位于传统符号表征(如中餐、筷子、节令、经典等)的层面,将推介展示深入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现代化动态过程中,以信服的证据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让在我国高校工作的国际友人充分理解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辛和为人类进步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三、教育经济维度

教育,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也是一个经济过程,至少是个准经济过程。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经济全球化也必然意味着教育市场的全球化和知识生产的全球化。

应当说,随着教育实力的不断增加,我国已具备了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初步能力。通过拓展教育海外市场,积极与各类教育机构实行教育合作、教育联合生产(joint production of education),既能提高我国教育机构的边际收益,又能促进教育的国际均衡化,获得先进教育技术引进的溢出效益。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校,要以科学理性分析的态度,在确认自身在国际教育分层及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拥有的特定资源基础上进行灵活多样的合作与交换。改变过去将教育国际竞争视为“零和博弈”的习惯性单向度思维,要以渐进式的市场策略,遵循共享、共有、共赢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合作原则,获得更大的教育市场拓展空间。

四、校本建设维度

尽管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外事工作承担多种历史使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与领域,但万变不离其宗。作为一种特定的外事工作,其核心任务依然是借助高校自身的外事平台,在国家的外事法规政策框架内,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变化趋势,为学校上质量、上水平、上层次服务。在固本强基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工作力度,使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办学效益、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得以全面提高,使学校外事工作与学校整体建设工作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外国教育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高校;外事工作

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后发外生”的基本特征,决定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低下,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强。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创新与超越,需要我们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国际化必将是个在四个维度上共时发生的且耦合关联的动态过程,因此,这四个维度构成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目标的定位坐标和参照系。

一、经济全球化维度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生产、管理、市场、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的跨国界流动与配置。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叠加作用,促使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初露端倪。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的教育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国际化视野中探索既顺应世界潮流,又有助于本国长远利益的教育战略。于是教育国际化战略应运而生。教育国际化意味着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在参与国际劳动分工中尽可能取得优势地位,从而成为国家发展的优质“人力资本”。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笔者深信,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教育全球化的进程。

毫无疑问,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教育的封闭与僵化,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高校外事工作者应有这种国际宏观的视野与广阔的胸怀,以积极的姿态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从世界经济政治的新格局出发,立足长远,确定外事工作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的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有为才能有位”,只有踔厉风发,学校才能在激烈的国际与国内竞争中脱颖而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立足点至少有下列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认可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二是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抢占先机,做强做大学校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优势项目;三是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并在开放交流、合作中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推动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四是创造能够聚集国际精英人才与科学技术资源的学校环境,使其发挥出创新性知识与技术的孵化效应与溢出效应。

二、国家软实力建设维度

近年来,针对国际上出现的“中国”等思潮,我国在坚持走和平发展与和谐发展道路的同时,加大了国际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hip)建设的力度,希望通过文化传播与教育输出塑造一个现代文明的国家形象,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从而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

毫无疑问,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教育和在海外成立孔子学院等重大举措对树立、塑造我国良好国际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渗透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维度去深入思考,高校外事工作仍有很大的作为空间。良好形象的建立以彼此信任为基础,以理解与被理解为前提。因此,今后在注重对外宣传与文化推介的同时,也应该策划有助学生跨文化相互了解型(mutual understanding Approach)的长期活动项目。尤其是从“他者眼里的我”角度为学生提供关于我国形象的真实全面、丰富的国际信息,激发莘莘学子为国奉献的爱国之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国际团结,消除种族歧视,理解尊重他国文化。在文化推介过程中,也要超越仅仅将中华文化定位于传统符号表征(如中餐、筷子、节令、经典等)的层面,将推介展示深入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现代化动态过程中,以信服的证据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让在我国高校工作的国际友人充分理解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辛和为人类进步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三、教育经济维度

教育,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也是一个经济过程,至少是个准经济过程。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经济全球化也必然意味着教育市场的全球化和知识生产的全球化。

应当说,随着教育实力的不断增加,我国已具备了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初步能力。通过拓展教育海外市场,积极与各类教育机构实行教育合作、教育联合生产(joint production of education),既能提高我国教育机构的边际收益,又能促进教育的国际均衡化,获得先进教育技术引进的溢出效益。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校,要以科学理性分析的态度,在确认自身在国际教育分层及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拥有的特定资源基础上进行灵活多样的合作与交换。改变过去将教育国际竞争视为“零和博弈”的习惯性单向度思维,要以渐进式的市场策略,遵循共享、共有、共赢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合作原则,获得更大的教育市场拓展空间。

四、校本建设维度

尽管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外事工作承担多种历史使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与领域,但万变不离其宗。作为一种特定的外事工作,其核心任务依然是借助高校自身的外事平台,在国家的外事法规政策框架内,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变化趋势,为学校上质量、上水平、上层次服务。在固本强基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工作力度,使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办学效益、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得以全面提高,使学校外事工作与学校整体建设工作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以校本建设为导向,从事高校外事工作的同志不能仅仅满足于妥善安排好“迎来送往”的接待事务,应加强学习,增强大局意识,进一步拓宽视野,全面提高外事工作科学决策、科学运筹、科学管理的能力,积极主动谋划发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成功的教学模式,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办学经验。通过注入国际化元素,推动专业改造升级,提升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跻身世界前沿的学术大师,使学校办学更具特色,更具生命力,更具竞争力。

值得强调的是,高校在注重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不能在开放中失去“自我”,以牺牲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和校本特色为代价换取国际化。各类高校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地域优势、民族文化和学科优势确定自身的国际化战略,使教育国际化步入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国际合作处)

参考文献:

外国教育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学; 中国化;契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3-0005-05

中国的职业教育学自从20世纪初从国外引进后,一直受到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和作为母体的教育学的影响。过于依赖进口和母体导致职业教育学处在一种边缘化的位置,如何建立既能摆脱依赖又能自足的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成为诸多职业教育学者的愿景。职业教育学引进之初就有学者进行过可贵的“本土化“探索,由于学术积累不足和历史局限性,并未生长出有中国特质的职业教育学。当下,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和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积累已经为职业教育学的中国化奠定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为加快职业教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契机。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现实诉求

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职业教育学中国化的主要目的旨在反映中国职业教育事实、需要,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学自身发展诉求

长期以来,无论是职业教育理论流派还是实践模式,中国一直以引进西方为主[1]。首先,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我国有着“移植”的传统,最初从日本转译,后学习欧美,之后全面“苏化”,到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仍然沿袭移植和引进的传统。这一传统保持的结果是中国成为西方理论的跑马场,大凡中国职业教育问题需要国外职业教育理论来检视,并由此加以“语境化”或加以剪裁。移植和依附在一定阶段特别在起步阶段(初期或许是必要的),可促进一个国家某一学科的发展。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可以发现,很多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教育学都经历从译介引进国外的理论、著作到本土化理论建设诉求的发展过程[2],职业教育学作为社会科学系列中的一员,也概莫能外。但是若长期驻留于此,不对西方的职业教育理论进行批判与反思,进而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理论,那么中国职业教育就永远是西方理论的“实验场”,中国的职业教育学也就永远处于落后的境地,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处于从属地位。过多移植和引进,就必然导致职业教育学研究者对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的过多模仿、参照,而适合本国及本民族特点的职业教育理论构思则显得十分苍白,影响职业教育学中国化和民族化道路的探索。职业教育学从国外引进开始已经有一百年历史了,按学科发展的逻辑已经到摆脱依附的时机。

其次,中国职业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引进和移植西方职业教育学;另一方面,受普通教育学的影响,不断移植和复制普通教育学的内容,试图从一般教育理论中演绎出职业教育理论,如直接在教育学概念前加上“职业”的前缀就变成“职业教育学”的概念。普通教育学比职业教育学从国外引进稍早一些,它的发展也同样依赖引进与移植,它的内容里面充斥着国外教育学植入性话语,“教育学这个母体并不健全,意味着从这个母体中分化出来的子科学先天不足,有可能从母体中带来或多或少的‘胎记’”[3]。从母体中间接移植国外的东西,变成转口移植,使得职业教育学毫无自己的品性,所处位置十分尴尬。因此,职业教育学要走向独立、成熟,减少母体影响,中国化道路是必然选择。虽然作为母体的教育学到目前还没有完成中国化进程,但按照学科发展的规律,作为子学科的职业教育学是可以率先超越母体实现中国化。

(二)职业教育实践改革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倡导和牵引下,中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张,如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目前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并没有带来质量和内涵同步提升,相反带来许多问题,有一些问题完全依靠政策是解决不了的,还有一些问题迫切需要依靠职业教育理论来指导解决,例如,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等问题。但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学不仅学术化水平不高,而且缺乏自主性,在指导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显得有一点力不从心。在此种情况下,不得不依靠学习西方职业教育理论,以满足中国职业教育实践需求,这一情形一直伴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职业教育理论产生于特定社会和教育环境,照搬硬套,会水土不服,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实际需求,不可能简单照搬他国经验。“今天,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独特的,原有的教育理论不能给予诠释与说明,国外相关的理论充其量也只能起到参照和借鉴的作用,除了扎根中国的教育土壤,消化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教育理论成果,建构符合这一特定时代要求的原创理论别无他途。”[4]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和根本问题需要做出理论上回答,这些问题是在中国特殊语境和文化场域中产生的特有问题,无论中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学,还是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都不能很好回答,解决这一问题途径只有依赖建立有中国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学。实践的需要呼唤职业教育研究要自觉关照中国职业教育现实问题,从自己的学科立场超前思考,从历史与逻辑视角做出分析,在全球意识与本土实践的关照中做出判断,以中国国情和现实为依归,努力构建既能描述中国职业教育现象,反映中国职业教育需要,又能指导中国职业教育实践、解决中国职业教育实际问题的职业教育学。

(三)职业教育学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和普遍的发展规律,但另一方面却不能不看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存在着他们特殊的教育问题。”[5]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必然有其特殊道路,必定要去探索这种教育发展的特殊道路,照搬国外是行不通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民族特性,寻找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本身就具有重大国际意义。“今天若离开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现实的国情、民族的特色,也不会产生出对世界特殊的重大贡献的东西,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6]职业教育的中国化并不是排他的、孤立的,局限于中国这块地盘做文章,而是在“全球意识”的关照下,以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依托,以本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为基础,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使之与本民族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经验沟通、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的研究,创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生性的职业教育理论,使中国职业教育理论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科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其应有的一席地位,从而在职业教育理论的国际交流中达到视界的融合,对整个世界职业教育学发展作出贡献。总体来说,中国职业教育的世界化和世界职业教育的中国化才是中国职业教育学必由之路。

二、职业教育学中国化的契机

中国学者近百年来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探索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他们的探索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丰富而宝贵思想财富。当前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还是外部环境抑或是职业教育学学科建制等都为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提供了条件和契机。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

进入21世纪,国家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中的战略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具有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战略性作用,职业教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条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以及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为加快职业教育学中国化进程提供了有利契机。“就社会历史条件来说,当今时代是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地位急剧提升的黄金时期,社会既有强烈的需求,又具备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应物质基础,这为职业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7]

(二)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改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智慧),但大多还停留在经验描述层次,亟待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形成有分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职教理论。“职业教育理论服务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实践滋生学科理论就是一种‘共生性发展过程’和‘互动与双向建构’的学科发展历史。”[8]职业教育学产生并发展于职业教育实践活动,随着职业教育活动的发展,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也不断发展完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起伏跌宕,波澜壮阔,充满曲折艰辛,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其中,既有自身的独立实践探索,也有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的探索。在收获一系列改革成果的同时,更需要将这些宝贵的改革经验进一步概括和提炼,由此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理论贡献”[9]。一切理论学说必然是特定历史时代产物,必须以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实践为必要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国长期以来的职业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进而形成反映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与符合中国职业教育实际的科学认识,这个认识既包括对成功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失误的反思。

(三)职业教育学外在建制趋于成熟

中国职业教育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外在建制基本形成,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可培养自己的研究生、本科生。截至目前,职业教育学博士点已经达到10个,硕士点已50余个。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独立研究机构日益增多,初步建立了一支以专业研究人员为主,各方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科研队伍。从学科合法性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建设的学科在学术共同体中的位置已经基本确立。在中国职业教育学外在建制趋于成熟之时,内在建制显得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比较完整、严密的概念和术语体系,缺乏独立的范畴和相对严谨科学的逻辑系统,也没有形成研究者认同统一的研究范式。“学科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等内在建制是学科的核心和根本,外在建制是学科发展和成熟的支持和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的建设必须以内在建制的建设和成熟为先。应然学科的建设路线,就是要充分发掘外在建制对学科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以期通过清晰的学科意识、完善的资源保障和畅通的交流机制来促进学科内在建制的迅速成熟。”[10]外在建制的成熟,不仅可以为培养专业化职业教育学研究人才创造良好条件、为丰富职业教育学学科内涵提供新的历史契机,而且可以有力促进职业教育学中国化的内在建制建设。

三、职业教育学中国化的理路

(一)吸收中国传统职业教育智慧

“任何理论的成熟决不是建立在理论构造者的凭空思维想象中,而是建立在人类遗留的思想宝库基础之上的。”[11]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培养君子和通才,强调“学而优则仕”,希望这些经典文化人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作用,他的“君子不器”的观点带明显轻视职业教育倾向。“在中国,自古就有‘形而上曰道,形而下曰器’之说。在孔子‘君子不器’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一直是分离的。学者传统是通过思辨寻求‘道’,工匠传统则通过技术追求实用。在‘道本器末’思想的支配下,技术由于被认为是‘形而下’的‘器’,因而被讥讽为‘奇技淫巧’而受到人们的歧视。”[12]儒家文化深植中国大地上,职业教育几千年来一直被儒家思想压抑,直到当下社会仍然存在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就连传统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在中国专门讲教育史的教科书上也很难找到有关职业教育思想史的内容,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传统职业教育思想,而是缺乏有效的挖掘总结。“我国古代对职业教育提出许多具体要求,许多见解不仅具有合理的因素,而且是有独到之处,对此,应该很好地加以总结和研究,批判继承这份珍贵历史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13]职业教育是一个历史概念,在17世纪以前,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均没有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概念,对古代职业教育研究,必须放下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概念思维,寻找古代的那些与今天的职业教育范畴相对应的事项、知识加以研究,古代学者对职业和技术的探索可视为职业教育研究。如“孟子的‘大制不割’的技术教育思想,颜子的‘技艺兼习,稍通能用’的技术教育思想,墨子的‘以德驭艺,兼利天下’技术教育思想,庄子的‘由技至道’‘机心并举’技术教育思想等,这些都成为技术教育学科理论宝库中的珍贵瑰宝”[14]。当下,已有职业教育研究者对中国职业教育历史作了初步梳理,但面对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宝库,还有待进一步深度挖掘。

(二)扎根中国职业教育实践沃土

职业教育学中国化之所以步伐缓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无法通过应用研究向社会证明其服务社会实践的能力和贡献,这将损害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和学科发展的外在环境,并最终有可能摧毁学科的外在建制。”[15]职业教育学是指导教育实践并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一门学问的产生,无疑应以服务教育实践作为其终极目标。职业教育研究具有合理解释和有效指导实践的旨趣,离开中国职业教育这一块实践的沃土,其研究就失去了现实基础,变得毫无意义。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中面临许多棘手的、具有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增加学科知识、完善学科体系。因此,只有紧紧围绕中国现实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及理论探讨来创建中国的职业教育学,特别对中国职业教育实践的丰富成果给予足够关注,关注鲜活的职业教育实践,才能找准职业教育学生长点,使中国职业教育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

中国化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中国化并不是排他性的。职业教育学中国化并不排斥对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的借鉴和吸收,但反对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和移植。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对国外理论的科学分析和比较借鉴,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和少走弯路,有助于我们站在世界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做出更全面、更学术的理解。职业教育中国化策略绝对不是国外原理加上中国的实例,中国化实指吸收国外的合理思想与中国职业教育实际的结合,增进职业教育学对本土职业教育认识和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应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是中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中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先行者已经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方面做好出了很好范例。如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就是与这种借鉴密切联系的。黄炎培先生倡导的职业教育,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纠正了清末实业学堂的弊端,又吸收欧美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为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提供了思想财富。

(四)开展职业教育学原创性研究

“以本国教育发展需要和问题为研究的本源,通过各种不同手段获取原始性素材,或作原始性(相对于‘验证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在国内或国际范围内富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理论(或其他形态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中国教育研究的原创性至少是由问题的原发性、研究素材的原始性、结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等要素综合构成。”[16]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一特殊时空为职业教育学开展原创性研究提供了素材和平台,可催生很多原创性成果。如中国学者提出的“双师型”理论就是在中国职业教育这一特定时空背景下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只有在中国具有特殊称谓,是一种独立的别人无法替代的言说方式和表达方式。

中国特殊文化背景虽然为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提供原创性素材和时空,但仍然不能驻留于此。职业教育学原创性还在于发现新的研究对象,拓展原有的研究范畴,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中国职业教育学者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式原创性的研究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如姜大源提出的职业教育跨界性,就是对职业教育研究范围的突破,徐国庆提出的技术哲学研究方法就是在研究范式上取得的突破。这些原创性成果对丰富职业教育知识有一定促进作用,对促进职业教育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中国化将是一项长期和艰苦的任务,职业教育界的学者应增强自觉意识,将职业教育学中国化作为自身责任和使命,潜下心来,真正为职业教育学中国化做扎实、细致的工作,为职业教育中国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

[2]石艳.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06(7):1-5.

[3]陈桂生.略论教育学同其子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4):42-44.

[4]郑金洲.教育学的时代使命[J].教育研究,2006(7):40-43.

[5]鲁洁.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3(1):35-37.

[6]郭戈.论教育学的“中国化”[J].中国教育学学刊,1993(2):54-56.

[7]马君,刘永盛.对中国职业教育学几个问题的学理思考[J].职教论坛,2007(23):6-9.

[8]马庆发.职业教育学学科的身份问题研究[J].职教通讯,2010(1):10-15.

[9]肖凤翔,唐锡海.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3(1):113-118.

[10][15]刘小强.高等教育学学科分析: 学科学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7):72-77.

[11]夏玉珍,姜利标.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反思[J].河南社会科学,2010(1):118-121,218.

[12]梁卿.从“掌握技术”到“理解技术”――关于我国高职专业课程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16):50-53.

[13]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19.

[14]顾建军.我国技术教育的学科发展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78-83.

[16]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1-6.

Though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Pedagogy

TANG Xi-hai1,2, XIAO Feng-xiang1

(1.Educational Colleg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

2.Nann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8, China)

外国教育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影响无声却有力,直接关系到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学前教育理论对儿童的教育意义重大。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自古有之,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得到了较深入的发展。但是,在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也影响到具体的学前教育效果。因此,在研究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时,需要首先对其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分析我国未来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便出现了有关教育学的著作《学记》,在《学记》中,有“禁于未发之未豫”的说法,即认为对儿童的学前教育是要让儿童舒适从容地成长,尽情享受生活,避免各种有损于儿童成长的情况出现。这在当时是十分进步的学前教育理论。而随着我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学前教育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并提出了许多优秀的学前教育理论观点。后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东方的侵略,在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况之下,一些先进的学者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并将各种西方现代儿童学前教育观念引入中国。后来,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也经受了不少打击和考验,例如,20世纪60年代,我国发生了“”,即对学前教育事业造成较大的创伤。“”结束之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学前教育理论也得以回到正轨,继续发展。于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积极影响之下,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取得了发展和观念变革三十年的巨大成就。从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不难发现,政治、政策对于教育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只有在较为宽松的思想氛围和开放的政策之

下,学术发展才能取得较大的进步。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随着西方教育理论不断传入我国,也为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都通过对西方优秀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学前教育观点,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例如,陶行知和陈鹤琴等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现状

虽然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开始出现对学前教育的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学前教育理论。但到了1840年左右,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却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大多是在借鉴西方学前教育理论之后发展而成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古今问题

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古代起,在《礼记》《大学》《中庸》等著作中便出现了大量关于儿童成长的内容,并积极地主张对儿童的教育要师法自然,学前教育的教育观是为了使儿童享受生活。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对儿童的学前教育逐渐沦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相关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如今,学前教育理论早已完全摆脱了封建社会时期的种种束缚和迫害,处于较为宽松的氛围之中,并得到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后世影响极大,除了为当下的学前教育理论带来一些十分积极的正面引导之外,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了儿童教育观念出现较为严重的偏差。例如,如今,小农经济意识依然对儿童学前教育理论产生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小农经济意识只看重短期的利益,鼠目寸光,缺乏长远的眼光,看不起书本知识,小农经济意识的这些观点十分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社会变革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社会的重大变革也会对学前教育及其理论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60年代我国发生的“”即对学前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也遭到重创。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公布,使儿童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风暴。“”时期,将儿童学前教育理论中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视当作一种“封资修”废除掉,并在幼儿园增设了“政治课”,主要教材是“语录”“评法批儒材料”等,从而导致广大儿童的思想和社会意识出现了巨大的偏差,形成了许多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虽然“”事件早已过去,但广大教育工作者仍要注意重大社会变革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一旦出现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中外学前教育思想的交流

随着中外学前教育的不断交流,中外学前教育思想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在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影响之下,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在积极吸收国外学前教育理论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中一些不良内容的影响,于是,很多儿童的思想出现了偏差,出现了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的观念。

三、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