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急物流现状

应急物流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急物流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急物流现状

应急物流现状范文第1篇

世界主要国家应急物流发展现状

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且逐渐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使得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1、美国常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

经过多年的努力,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美国建立了完备的应急体系,形成了以“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地震、飓风、火山、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活动发生时。美国政府就会立即宣布进邦紧急状态,并启动应急计划,所有防救灾事务由联邦应急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实行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统一应对和处置。2003年3月该署随同其他22个联邦机构一起并入2002年成立的国土安全部,成为该部4个主要分支机构之一。对于各种防救灾工作,美国强调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强调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同时。针对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以及人口稀少的地区灾害。均有不同的预案以及救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救灾规划还有相应的治安组织体系,该体系平时配合警方承担各种治安任务,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转变成紧急救灾体系遂行救灾任务。

在国内救灾方面,FEMA设有物流管理的专门单位,平时主要负责救灾物资的管理储备、预测各级各类救灾物资需求、规划救灾物资配送路线,以及救灾物流中心设置等工作。当灾害发生时,物流管理单位便会迅速转邦紧急反应状态,根据灾害需求接受和发放各类救灾物资。美国法律规定应急行动的指挥权属于当地政府,仅在地方政府提出援助请求时,上级政府才调用相应资源予以增援,并不接替当地政府对这些资源的处置和指挥权限;当地方政府的应急能力和资源不足时,州一级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支持;州一级政府的应急能力和资源不足时,由联邦政府提供支持。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绝大部分联邦救援经费来自联邦应急管理署负责管理的“总统灾害救助基金”。

在国际救灾方面,美国设有对外灾害援助办公室(Office of US Foreign Disaster Assistance,OFDA),负责处理各种紧急事务。目前,OFDA在世界范围内设有7个应急仓库,这些仓库紧靠机场、海港,存储基本的救灾物资,诸如毯子、塑料薄膜、水箱、帐篷、手套、钢盔、防尘面具、尸体袋等等,一旦某个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OFDA就会从距离最近的仓库调拨救援物资送至灾区。

2、日本对救灾物资分阶段管理

众所周知,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设计防灾、救灾计划,以及开展防灾、救灾演习上,日本政府形成了以“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日本的防救灾体系分为三级管理,包括中央国土厅救灾局、地方都道府以及市、乡、镇。各级政府防灾管理部门职责任务明确,人员机构健全,工作内容完善,工作程序明确。每级组织都会定期举行防灾汇报,并制订防救灾计划,包括防灾基础计划、防灾业务计划、地域防灾计划等。日本非常重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在每年的国民“防灾日”都要举行由日本首相和各有关大臣参加的防灾演习,通过全民的防灾演练,一方面提高国民的防灾意识,另一方面检验中央及地方政府有关机构的通信联络和救灾、救护、消防等各部门间的运转协调能力,并对各类人员进行实战训练。可以说,日本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救灾体系。

在救灾的物流管理上,日本的主要做法有:制定灾害运输替代方案。事前规划陆、海、空运输路径(因海运和空运受震灾影响小,所以多利用这些资源);编制救灾物流作业流程手册,明确救灾物资的运输、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分工合作等事项;预先规划避难所。平时可作他用,一旦发生灾害,立即转成灾民避难所。并作为救援物资发放点;对救灾物资进行分阶段管理,将救灾物资的配送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政府行政单位负责,包括救援物资的收集、存放和运输;配送中心24小时作业;要求军队协助进行交通管制,维护紧急物品的运输。第二阶段由物流公司负责(根据政府要求采取较主动的方式进行配送),选择车站等4个配送中心,重点关注提升配送效率;委托物流公司进行专业配送、存储管理;配送中心的配送频率控制在每天不超过50辆次;选择2个地点作为储存性仓库。第三阶段仍由物流公司负责(但根据灾区需求采取较为被动的方式,即依据订单进行配送)。配送中心减少到2个;委托物流公司进行专业配送、存储管理;配送中心的配送频率控制在每天2辆次。事实上。日本的救灾物资管理,已经充分利用了现代商业的物流发展成果。此外,根据救灾物资性质分送不同的仓库,对社会捐赠灾区的必需物资,经过交叉转运站(Cross-docking)分类后直送灾民点,对社会捐赠的非必需物资或超过灾区需要的物资,则送到储存仓库,留待日后使用。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日本非常重视应急物资储备,基本形成了从国家到家庭各个层面的储备体系。

3、德国民间组织发挥巨大作用

德国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最高协调部门是公民保护与灾害救治办公室,隶属于联邦内政部。在发生疫情以及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时,消防队、警察、联邦国防军、民间组织以及志愿组织等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对于救灾物流,德国是建立民防专业队伍较早的国家,全国约有6万人专门从事民防工作外,还有约150万消防救护和医疗救护、技术救援志愿人员。这支庞大的民防队伍均接受过一定专业技术训练,并按地区组成抢救队、消防队、维修队、卫生队、空中救护队。德国技术援助网络等专业机构可以为救灾物资的运送和供应等方面提供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帮助,并在救灾物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德国还有一家非赢利性的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即德国健康促进会,长期支持健康计划并对紧急需求做出立即反应,在救灾物流管理中也发挥了极其重

要的作用。据了解,该组织每年通过水路、公路、航空向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配送300多万公斤的供给品,并利用计算机捐赠管理系统,保持产品的高效率移动。一旦需求被确定。供给品通常在30~60天内就会迅速运送到指定地点,避免了医药物品的库存。同时,一旦有灾难通知,德国健康促进会就会立即启用网络通信资源,收集灾难的性质、范围等信息,并迅速组织救灾物品配送到指定救助地点。

国外应急物流发展的特点

尽管各国应急物流模式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但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

1、建立协调有效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各国都依据法律建立立体化、网络化的应急管物流理体系,从上到下的常设专职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抢险救援队伍,严格而高效的政府信息系统及明确的政府职能和部门合作,超前的灾害研究和事故预防机制,普遍的灾害意识培养和全社会的应急培训,充足的应急准备和可靠的信息网络保障。

2、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案

由政府统一负责指挥自然灾害预防、救治的所有工作,包括制定防灾计划、定期开展防灾救灾演习、开展应急物流演练等,预案还根据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事先规划陆、海、空运输替代路线,如在地震灾害中,会伴随发生道路阻断、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常规道路交通将难以发挥机动灵活、“门到门”的优势,这时需要选择空运或海运等适宜的替代运输方案,实现救灾物资的及时运送。此外,还将民间组织以及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部门纳入到防灾救灾体系中,配合政府工作,齐心协力顺利完成应急物流的全过程。

3、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

各国根据可能发生的不同灾情,对各类救灾物资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依此建立规模适中、布局合理的应急救援物资库,这些应急救援物资库平时储放应急物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则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迅速从应急救援物资库提取救灾物资,送往灾区;灾害发生后,社会采购或捐赠的救灾物资需要汇集至应急救援物资库,在应急救援物资库分类拣选后统一配送至灾区。

应急物流现状范文第2篇

1大型体育赛事的特征与物流需求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在参赛规模、举办频率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体育赛事日趋全球化,举办规模、参赛范围日趋扩大,观众和运动员数量成倍增长。具体而言,大型体育赛事呈现出如下特征:(1)赛事规模愈来愈大,参赛单位、参数人员、服务人员的规模愈来愈大。(2)赛事项目日趋多样化,新的比赛项目不断增设。(3)赛事周期日趋增长,并呈现出多阶段赛程的趋势。(4)赛事空间集中性日益突出,物流空间相对比较集中。众多参与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必然形成一个巨大的物流市场,大型体育赛事期间,大部分比赛器材、体育用品以及人员衣食住行等赛事用品和生活用品在国内各区域甚至国际范围内的生产、运输、储存、返回等活动,更是给大型体育赛事运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对于赛事本身来说,参赛人员来往、出行、旅游及消费品配送,比赛前后器材、体育用品的运送、储存、包装,赛事信息处理等都需要对赛事物流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规划;对于主办城市来说,合理有效地应对大型体育赛事物流、保障大型体育赛事顺利开展则是一种客观需求。

2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存在的问题当前,大型体育赛事物流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场馆和设施设备建设相比,大型体育赛事物流管理相对滞后。(2)物流管理理论指导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实践不足,缺乏完整的大型体育赛事物流管理理论体系。(3)大型体育赛事缺乏完整统一的物流体系。物流体系是在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而组合成的一个整体,而当前的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尚缺乏整体性。(4)大型体育赛事物流管理中物流流程较为混乱,缺乏有效的运行调控手段。

二、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预警

1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识别与诊断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识别的任务是判断哪个赛事活动正在变异并对重要致灾因素监测信息进行分析,通过预警管理系统识别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致错因素。识别的另一项任务是判断大型体育赛事中某个环节已发生的变异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即突发事件的动态发展趋势。诊断是对已经被识别的现实致错诱因进行综合的分析,以明确哪个致错因素是主要的突发事件源。在大型体育赛事中,诊断主要是在致错环节的诸多现象中找出危险性最高、危害程度最大的因素,并对其形成进行因素分析和损失评价。

2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预警的流程设计(1)预警准备。预警准备是指大赛的组委会为了保障大型体育赛事顺利进行而开展的预警管理活动,包括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相关制度、规章、标准的制定等。(2)普通监测。它是指对通过预警分析确定的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诱因进行专门监控的管理活动,主要有两个任务,即普通对策和模拟危机。普通对策即对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进行预防与改正,并使大型体育赛事恢复到正常状态。危机模拟是指发现突发事件不能有效控制时,对有可能引起更大灾害的危机状态的假定与模拟活动,据此提出策略方案,时刻为进入危机状态做好对策准备。(3)危机处理。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危机处理是指突发事件预控失败后所必须采取的一种特别紧急状况下的应急管理方式。

3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预警等级设计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方法分析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所处的状态,从而进行态势分析,为预警建立基础。根据态势信息,利用威胁估计技术对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威胁程度进行定量估计,做出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预警等级预报。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预警等级可以划分为轻警情(Ⅳ级,非常态)、中度警情(Ⅲ级,警示级)、重警情(Ⅱ级,危险级)和特重警情(Ⅰ级,极度危险级)4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加以表示:(1)蓝色级(Ⅳ级)。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影响面小,关联到其他事件的可能性低,没有转换为大面积、大规模体育赛事物流应急连锁事件的可能。(2)黄色级(Ⅲ级)。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影响面较大,关联到其他事件的可能性较高,但没有转换为大面积、大规模体育赛事物流应急连锁事件的可能。(3)橙色级(Ⅱ级)。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影响面大,关联到其他事件的可能性高,有转换为大面积、大规模体育赛事物流应急连锁事件的可能。(4)红色级(Ⅰ级)。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影响面极大,关联到其他事件的可能性极高,即将转换为大面积、大规模体育赛事物流应急连锁事件。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机制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其完善与否、科学与否需要一个重要的反馈环节,即需要通过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后评估来促进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动态调控机制的不断完善。在后评估环节中,应针对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信息收集与处理、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态势评估、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预警、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动态调控策略制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动态调控方案制定等各环节工作进行后评估,将上述环节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经验教训以及收集到的大量相关信息的总结与归纳作为要点,为日后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机制的完善奠定基础。

三、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动态调控策略

1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诱发因素(1)人为因素。在大型体育赛事中,人的管理是最活跃的致灾因素。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时短时间内有很多人参与,且活动点面广,这是赛事中最不稳定的因素。(2)场地因素。场地作为大型体育赛事的承载体,其安全关系到所有人员的人身安全。例如,2007年1月12日,位于温哥华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体育场坍塌。该体育场是世界最大的建筑之一,巴西建筑师和工程师工会的调查报告令人震惊———巴西境内80%的球场存在着同样的安全隐患。(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赛事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治安、交通状况和公共卫生状况等。对赛事环境致灾因素的管理是大型体育赛事应急事件预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环境因素的预警有效管理营造好的比赛氛围、提供好的比赛服务成为大型体育赛事主办者需要努力的重要内容。

2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动态调控的总体框架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领域方方面面,各方面调控工作很难一步实现,即使能实现调控的质量也很难保证。针对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机制的特点,本文提出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机制的总体框架,该框架中的几个基本环节形成一个闭环反馈链。

3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动态调控的措施与步骤为了加强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机制的可靠性,结合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机制的实时性与稳定性要求,与传统的一阶段应急动态调控机制不同,本文提出两阶段应急动态调控机制。为充分发挥专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动态调控人员宝贵经验的作用,在调控方案生成过程中采用两阶段应急动态调控机制:一阶段动态调控机制主要处理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总体调控策略问题;二阶段动态调控机制主要处理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具体调控方案问题。在上述两阶段生成机制间充分利用人机交互方式,由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人员参与应急方案的决策、修正、确认等,这样可以保证由第一级生成机制进入第二级生成机制时的方向是正确的,大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按照这一流程,第一阶段的应急动态调控机制通过调控人员来确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总体策略,而第二阶段是在总体调控策略敲定的基础上制定出可行的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具体方案。其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将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问题状态特征输入到第一阶段应急动态调控系统中,进行第一阶段的预案匹配,如果匹配到合适的预案进入步骤2,否则进入步骤3;步骤2对第一阶段匹配到的预案进行预案调整,得到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总体调控策略;步骤3调控人员确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总体调控策略是否可行,当步骤1未匹配到合适案例时,直接由调控人员确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总体调控策略;步骤4根据第一阶段确定的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总体调控策略以及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所面临的状态,从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具体方案预案库中进行第二阶段的预案匹配,如果匹配到合适预案进入步骤5,否则进入步骤6;步骤5对第二阶段匹配到的预案进行案例调整,得到更为具体的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具体准方案;步骤6调控人员确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具体准方案是否可行,当步骤4未匹配到合适预案时,直接由调控人员确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具体准方案;步骤7对确定的准方案进行检验,如果不满意进入步骤8,否则进入步骤9;步骤8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工作人员对方案进行调整,回到步骤7;步骤9将满意的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具体方案输出,形成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具体方案。如果必要,可将新方案作为预案存入到预案库中,以备再次使用。这种调控方案生成过程既充分发挥了专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人员的决策作用,又降低了其工作强度,同时提高了检索速度以及系统的可靠程度。

四、结语

应急物流现状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some typical cases in recent years, introduced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of emergency logistics,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关键词: 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Key words: sudden incident;emergency logistics;guarante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021-03

0 引言

虽然当今世界科技高度发达,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自然灾害、恐怖主义等仍时有发生,从美国“911”事件到我国汶川大地震,从SARS、“禽流感”到近年频发的矿难和动车相撞等。我国属于自然灾害高发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国家处理突发事件的措施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人们在突发事件面前表现出的手足无措均暴露出现有的应急机制、法律法规、物资储备等多方面的不足,因此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研究的价值就得到了突显。

虽然应急物流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但是其对社会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已经受到了相应的重视,研究广度不断扩展,深度不断加深。欧忠文、姜玉宏等认为应急物流是特种物流,它的目标是实现时间效益、公正效益的最大化,并尽可能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王旭坪、潘淑清等认为,作为一种非常规性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通过将物品从供应地运送到接受地,主要是为了应对和满足突发状态下的物资流动需求。姜玉宏认为功能健全的应急指挥机构、完善的应急法律保障是应急物流保障的必然要求,除此之外,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保障平台的建立以及运行也必不可少。谢如鹤认为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应该包含:政府组织协调机制、国家法律保障机制、公共“绿色通道”机制、基础设施保障、应急物流预案保障机制。以上这些学者对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只是提出了基本思想,大量的深入研究工作有待探索实践。

1 应急物流和应急物流系统概述

1.1 应急物流概念 结合已有实践与研究,笔者将应急物流定义为:由突发性因素导致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同时追求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的的特种物流活动。主要包括由突发性因素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和为尽快满足这些物流需求进行的物流,自然灾害、疾病流行、恐怖事件、重大活动等都可能成为引发应急物流的原因。

1.2 应急物流的特点

1.2.1 社会公益性 应急物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的特点,一般由公共财政负担开支。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或紧急状态时,规物流可能无法满足需要,这就需要对物资流通进行超常规的组织,因此,应急物流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安全的方式实现应急物资的流通。在追求的价值上,时间效率只是普通物流的目标之一,经济效益才是其追求的最终目的;相比之下,由于身负特殊使命,并且具有公共职能色彩,使得社会公共效益就成为应急物流首要考虑的因素。在这种特殊场合下,一般的经济效益将不再作为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

1.2.2 弱经济性 在一些紧急突发事件中,普通物流的按部就班进行配送的模式和理念无法满足应急需求,这时的核心价值就是一个“急”字,这就要求应急物流放弃经济效益原则的核心目标,而主要满足紧急物流的需求。为此应急物流有些情况下成为一种纯消费性和救济性的行为,应急物流的目标具有非常明显的弱经济性。

1.2.3 需求的多样性 一旦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往往对物资的需求量和种类提出更高要求,大量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援设备、生活物资等都需要及时到位。但是此时的应急物流又往往面临着诸如道路被自然或人为阻断等情况,在物流运输系统恶化,时间紧迫的形势下,如何将应急物资安全及时送达,这对应急物流的组织和运输配送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1.2.4 不确定性和事后选择性 突发事件是人们日常难以预料的,其地点、时间、强度、范围、性质等也都是未知的,因此,应急物流的配送内容、方式等很难在事发前做出确定或准备。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也正是由于应急物流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使其具有事后选择性。应急物流供给是在物流需求突发产生后,在极短的时间,在政府机构的组织下,在全社会快速动员、快速集散、快速配给、快速运输所形成的物流供给。这些都对应急物流和应急储备方案提出了特殊要求。

1.2.5 非常规性 由于应急救援对于时间和速度的要求,使得应急物流的组织结构必须精干有力,物流流程必须紧凑、高效,这是普通物流所不具备的,因此其非常规色彩很浓。在汶川地震的抢险救灾过程中、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应急物流的公共性和非常规性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其应急物资的调配、运输都是在政府精干有力的组织机构指挥下完成的,保证了医疗和救援急需用品的快速及时到位。

1.3 应急物流系统的特点 应急物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满足该状态下的物流需求。这个系统包含了很多环节和部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相比于常规的物流系统,“时间”要素是应急物流系统的核心要素。如上所述,应急物流具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3.1 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 由于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及救援的紧迫性,对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另外,由于应急物流系统的价值在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因此它的组织运作又具有临时性,这也决定了它区别于普通物流或供应链物流系统的稳定性、常规性、经常性和循环性的特点。

1.3.2 应急物流系统的开放性和柔性 应急物流需求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是不可预知的,因此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上,应具有开放性、柔性和可拓展性。

1.3.3 应急物流系统的时间性 相比于普通物流系统,应急物流系统突出了一个“急”字。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时间”成为应急物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系统因素,是该系统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2 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2.1 我国的应急物流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目前,我国应急物流管理机制大致分为应急组织指挥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应急保障机制、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应急物流管理机制的结构主体非常单一,缺少军队与政府、民间公众力量等的有效结合。二是应急物流信息传递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合理完善、操作性强的应急物流管理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从而导致突发事件预警、应急物流方案、信息传递不畅通等缺乏快速性和有效性。

2.2 我国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够完善 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组织机构,组织指挥绩效低;在进行紧急救援时,没有体现出运载工具应急的特点;各级物流部门没有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信息报告不及时。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军、地物流保障自成体系,还没有建立军地联合、高度统一、协调配合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2.3 应急物流法规制度有待明确 调查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在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相关法规,对应急物流管理制度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我国应急物流管理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面对出现的重大突发事件或抢险救灾活动,应急物流方案启动的程序、指挥体系、地方政府与军队的联系、装备器材、应急物资等,仍然没有完善的法规制度可依。

2.4 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在现阶段,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信息传递途径有限,这就容易导致相关信息在传递中的错误和失真。除此之外,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统筹能力不足,缺乏应急物流信息的交换平台,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指挥机构不能准确掌握相关资料,在对应急物资进行调配时容易出现判断失误,造成资源浪费或影响救援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急物流管理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下所需的应急物资的品种、数量需求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组织、派送情况不明,造成应急物流决策不完备,使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

3 应急物流保障机制构成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各级政府部门要在应急物流的管理上下功夫,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保障机制,未雨绸缪,为应急物流的运行创造条件,使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能够降到最低。

3.1 资金保障体系 资金流在物流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急物流活动中的资金流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为了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国家每年都会从财政预算中预留部分资金用来进行保障,但针对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多发等实际情况,这些投入显然是杯水车薪,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为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危机,应动员全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建立应急物流基金,最大强度、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和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3.2 技术保障体系 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如,为了实时掌握物资流通的状态,可以利用常规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RS等对应急物流的实施进行跟踪。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实现对我国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和指挥决策系统的改造升级,提高应急物流管理水平。

3.3 完善应急物流知识宣传和预案演练体系 公共突发事件往往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危害性。事件一旦发生,在最初时间里很容易造成公众的恐慌,这势必又会带来危机事态进一步发展,因此对民众的危机教育和灾害防范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对社会公众应急物流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尤其要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活动,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以促使应急物流相关人员能够应对危机,明确自身职责。

3.4 法律保障体系 在应对和处理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法律保障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规范个人、公众、社团和政府部门等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法律赋予的权利、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依据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状况,加强调查研究和事后监管反馈,从而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和保障体系。根据应急物流预案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有问责措施。

3.5 应急配送与运输的绿色通道体系 应急物流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将应急物资以最快的速度送达指定位置,而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就是畅通可靠的应急物流通道。为了保证应急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减少灾情损失,应在重大灾害发生时以及救灾赈灾时期,建立地区间、国家间“绿色通道”机制,这样就有效地减少作业时间和提高配送速度,如采取一些优化措施,简化海关检验检疫的手续、免收高速公路费(如汶川地震时)等以方便快捷的方式通过物流节点、车站、机场、边防检查站、地区间检查站等,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地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果,缩短应急物流的作业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6 建立区域间、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体系 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公共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诸如环境问题(如各个地区的持续性雾霾)、疫病(非典)、国际恐怖主义、地震、海啸等引发的突发性灾难的全球性风险日益增加。因此,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加强区域间、国际间的人员合作和科技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4 结束语

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灾害的发生一方面给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苦难。而我国应急物流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各方面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应急物流应对突发事件的潜能,尤其是通过对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研究,可有效保障应急物流活动的顺利实现,从而更加高效地缩短灾害持续的时间、减轻灾害的影响程度、减少灾害影响的范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抗灾救灾水平和力度也会越来越高,对应急物流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越透彻、越到位。

参考文献:

[1]方静.我国应急物流现状及系统优化[J].现代物流,2008(08).

[2]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6).

[3]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应急物流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急物流 信息系统 物联网技术

一、引言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后3小时,7倍于玉树地震的救援力量被动员向芦山进发。经雅安地震检验,汶川地震后大幅重建的国家救灾体系,显示出及时地响应和强大的动员能力,国家的应急救灾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由于受灾地点多在山区,常出现通讯电力中断、道路房屋损毁、受灾情况第一时间难以掌握等,开展应急救灾工作难度比较大。在整个救灾过程中,应急物流系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如灾害发生后,对食品、水、药物和帐篷等物资的紧急统筹调运,对应急车辆的优化调度,对前进道路路径的最优规划等等;这些应急物流工作在灾后快速高效地开展,为减轻灾情、救助灾民和灾后重建等一系列工作起到很好地保障作用。为提高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率,可以把信息系统分为“应急状态”和“平时状态”两种状态,避免系统本身资源的浪费。

二、物联网和应急物流概念及研究现状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Web of Things),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003年SARS 疫情之后,欧忠文等(2004)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应急物流”概念,认为应急物流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

基于物联网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是在现有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满足应急条件下救灾的要求。包括应急物资需求统计分析、应急物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分发以及应急物流监控、优化调度、优化配置等不同环节的应急物流信息的实时传递、信息的共享和辅助决策、优化调度等,提高应急救灾的科学化水平和效率,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应急物流的运作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保障应急的物资需求;应急救灾物流实现信息化后可以提高效率和规范管理。熊伟、骆芳(2009)构建一个完整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整体模型和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组成部分,并针对各子系统建设模式及功能模式进行了探讨。蒋长兵等(2010)认为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实现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的共享,增强应急预警能力,提高应急决策和指挥的效率。罗东等(2011)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应急物资调运信息系统,并对系统的总体结构、工作流程和基本功能模块进行了分析,采用GIS优化路径。邢智毅(2012)探讨了物联网层次结构及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将综合运用物联网时代的各种先进技术。

三、基于物联网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总体构建策略

信息系统是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当前,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基本上是在缺乏或者基本没有信息技术支持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所以在物联网环境下有更大的机会构建新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

1.应急物流流程简介

我国应急救灾的基本流程为:自然灾害等灾难突然发生受灾情况的评估报告与正式政府等部门启动救灾应急预案社会各界组织、机构、基金、个人参与救灾。

2.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架构图

在灾难突然降临时,指挥系统只有依靠现代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才能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好救灾资金物资的筹集、采购、流通、配送等各项工作,第一时间开展救灾工作。

为了便于理解,图1中把信息系统架构主要划分为四个层次。感知层主要应用RFID、 EDI、条码、EOS、POS等先进技术,实现救灾资金实物信息的动态采集、监视与管理。在传输层中,主要依靠现有的各种通信网络,对灾时信息进行传输和通信。如果正常通信中断,相关部门则应该启用应急通信,保证信息网络在第一时间打通。技术层主要体现物联网各种先进技术在救灾中的应用,主要有GPS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M2M接入技术、DB数据库技术、Wlan无线网络技术、GSM移动通信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等,为救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实现高效救灾。在系统应用层,主要体现四大方面的应用,在灾情实时统计与子系统,灾区群众和相关部门可以第一时间灾害信息;在救灾指挥控制与辅助决策子系统中,由政府领导机构对整个救灾进行决策、指挥和控制,保证救灾快速高效进行;在社会各界救灾信息公布子系统中,将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各个慈善、基金、个人的救灾信息,保证救灾中资金、物资的透明使用;在现场人、财、物管理子系统中,主要解决救灾现场情况的管理和相关工作的协调。

3.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主要按时间顺序划分为四大方面,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救护、事后留档总结和系统本身管理维护方面,如下图2所示。

(1)GIS和卫星遥感灾情实时公布子系统。基于GIS和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因灾害造成的道路、房屋等损失情况,结合相关部门的预测可以实现从总体上把握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和级别,便于尽快实施救援方案。比如芦山地震发生后,国家就及时采集了卫星遥感的灾区实时图片,加上地震台的测定,迅速地查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和大致级别。

(2)应急救灾辅助决策指挥控制DSS子系统。依靠现代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根据灾情可以迅速做出救灾决策,确定救灾方案和开展指挥、部署工作,相应部门能迅速实施救援,达到高效救灾的目的。

(3) RFID、GSM、Wlan应急物资管理子系统。由于RFID、GSM、Wlan技术可以实现数据无线高速读取和传输,在物资的仓储、盘点和配送过程中,可以实现对救灾物资实现全程可视化管理,改变传统的人工盘点等方法,节省宝贵的救灾时间。

(4)应急物资GPS配装、运输管理子系统。在救灾物资的运输车上安装带有GPS、GIS功能等仪器,可以实时掌握车辆的位置和相应的道路状况,利用路径优化功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把救灾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5)救灾资金物资发放监管子系统。发放监管子系统主要实现资金物资的监管、发放工作。在灾时,现场秩序比平时混乱一些,群众的情绪比较激动,因此在资金物资发放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开,保证受灾群众都能及时领上救灾资金和物资。

(6)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子系统实现重在预防的救灾思想;对事前预防的有效管理,主要包括应急方案的编写与演练,对应急救灾车辆和资金物资的管理等。

(7)医疗卫生和饮食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对医疗卫生救援的统筹管理和伤病员的及时医治,保障灾区人民的生命和饮食安全。

(8)灾区现场管理和救灾情况实时公布子系统。主要实现政府、救灾组织等指挥部门对救灾情况的实时跟踪,对灾区群众合理安置、对救灾人员合理分派。同时,可以向社会公众及时公布救灾物资、资金的来源、使用情况。信息公布可以通过短信、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和渠道。

(9)灾害汇总留档子系统。灾害过后,要对灾害造成的损失、救灾中得力措施进行总结,对存在的不足要加以改正,增强整个国家的救灾能力;还要对帐篷等通用的救灾物资进行回收,保证救灾物资的循环使用。

(10)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主要解决系统自身的维护、升级和对使用人员的使用权限、访问记录、数据库日志等实施跟踪管理。此外为提高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可将系统分为“平时”和“灾时”两种使用状态。

四、结论

基于物联网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能为救灾的高效迅速开展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信息支撑,对于提高突救灾能力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对我国应急物流、物联网进行介绍之后,给出了系统的总体视图,从四层次的架构和子系统划分和对系统进行了分析,希望为基于物联网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xecutive Summary. ITU Internet Report 2005. itu.int/internetofthins/ .

[2] 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 袁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J].城市与减灾,2004,(4).

[4] 俞灵.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J].经济物流,2010(5).

[5] 杨忠敏.应急物流是抢救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生命保障线”[J].交通与运输. 2011(03)

[6] 孙庆峰,孟宪强.基于物联网的应急疏散信息平台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 2011(04)

[7] 李明,吴耀华.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功能框架研究[J]. 物流技术. 2010(13)

应急物流现状范文第5篇

雪灾警报频响

2008年新年伊始,我国南方普降暴雪,据气象专家称50年难遇一次。由于正值春运期间,并且雪灾地区覆盖了南北交通大要道的京珠高速和京广铁路所必经的中部地区,此次雪灾被火上浇油。

据报道称,从1月26日开始,受冰冻影响,中国的南北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湖南境内多处出现断电,致使京广线旅客列车出现大面积晚点,滞留在京广铁路沿线的旅客列车一度达40列,约4万人被困。各灾区主要高速公路封闭。部分国道、省道出现严重拥堵状况。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滞留车辆一度达到2万台、滞留人员超过6万人。长江中下游地区14个民航机场因积雪结冰被迫关闭。

煤电矛盾加剧。据电监会的统计数据表明,受恶劣天气影响,全国被迫关停的发电机组达3990万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总容量的7%。同时,截至1月25日,全国电煤库存约2142万吨,不到正常存煤的一半。

南方数省恶劣的冰雪天气持续了大半个月才逐渐缓和。截至2月15日,据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的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记录显示,交通运输方面,全国民航机场正常开放,仅有少量航班延误;持续受冻雨影响的云南、贵州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干线公路已全部恢复正常通行;电网恢复重建,一些电网已恢复供电;电煤供应情况,水路电煤抢运成效显著;灾区市场供应继续保持稳定。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南菜北运,灾区多数地区蔬菜价格继续下降,市场粮油价格基本稳定。冰雪灾情在关键时间段里终于被遏止。

法律与机制待完备

冰雪覆盖的只是道路,暴露的却是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整个社会应急体制的软肋。软肋中最根本的那一根是法律。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东表示,现在我们很多的救灾工作并非有法可依,基本上都是以动员为主,比如这次雪灾中调度的车队都是打着互帮互爱的口号。事实上,在应对突发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应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保障机制。它以法律条文规定在发生危机时,政府有权有偿或无偿征用民用建筑、车辆、物资等,以解救灾之急。这是不需要商量的事情。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应急救灾方面的法律法规,比如美国的《国家紧急状态法》,在海湾战争中,物资的保障和运输一半靠地方企业的市场运作,一半则是靠法律强制完成。我国也有极少量的相关法律,比如《抗洪法》。但是现实中我国的应急物流动员仍然依靠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和群众的自觉互助。

缺少法律依据不但使得相关政府组织在应急状态下调度社会资源时显得尴尬,也让整个应急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缺乏法律精神。

目前,我国在应急救灾方面通行的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根据此预案,国家有关部门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相应设定为四个等级,其中。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是最低的等级,一级最高。

按照规定,在四级应急响应下,“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与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视情况向灾区派出工作组”。在一级应急响应的情况下,“由减灾委主任统一领导、组织抗灾救灾工作,协调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

这部预案早在两年前已,它主要针对跨省的突发紧急公共事件。但预案中的内容多是原则性规定。缺少执行层面的条文。并且时至今日,国家应急防御的预案还未完全启动,除了气象预警之外,其他部分的强力协调还没真正启动。

在这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目前我国的应急救灾管理结构为,国家减灾委员会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民政部。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承担相应任务。不过,各级政府的应急中心属于政府的办公厅,基本上只是一个起牵头和协调作用的部门,相对其他政府部门,其职权较“虚”。在应急救灾中,执行工作还必须依靠各部门配合。而因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牵涉到各自利益的调整分配,部门之间互相推诿、不协调的事情仍然很多。

徐东秘书长以此次救灾举例,他分析此次救灾肯定不平衡。比如有十升水应该分给十个受灾人一人一升,但在实际中可能十升水都投到了两个人身上。一些地方在救灾中受益多一些,而另一些地方比如偏远的农村地区或者各部门都不关注的地方,受益就少一些。

而在此次雪灾中为恢复电力,牵涉到调煤、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设备修护等环节,涉及很多部门,这次情况特殊,总书记亲临现场,政府临时成立了管理中心,以一切服务电煤供应为口号,积聚了很多资源解决了危机。而在平时,煤电等能源的调度运输一直是各部门互相扯皮的焦点之一,并没有一个更高的机构可以管理。

在颁布不久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对我国的减灾工作的描述中就已经明确写到,一些地方的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减灾的机制还不够完善。

徐东表示,在机制管理上应急物流有两个主要矛盾,一是应急的矛盾,应急工作需要牵涉到各部门的协调。另一个是物流的矛盾,物流本身就跨部门、跨行业,现在就是多头管理。应急物流在管理上尤为复杂。

如何从管理机制上保障应急物流的有效运转?有业内人士表示,应该设立一个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它的运作必须有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应归属于政府应急救灾部门,它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专门负责政府救灾物资的储存和运送。

专业队伍与装备待建设

除了应急法律和机制的不健全外,缺少应急物流的专业人员和专有设备也是此次雪灾体现出的重要问题之一。

徐东认为,应急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其专业性很强,其面临的任务都是急难险重的情况,需要专业人士负责,因此不管是以公司的形式还是其他组织的形式,应急物流的队伍建设在平时就应该被重视,不能等到出现灾害才临时找人。此次雪灾地区只是南方数省,政府尚可以倾全国之力救助,万一全国都受灾的话,各地区没有自己的应急专业队伍,难以自救。

除了专业人员外,在应急物流中,专用装备必不可少。在此次雪灾地区的铁路段上。因为电网损坏。电力机车无法运行,铁道部调动了100多台内燃机车才解决问题。试想如果铁道部没有内燃机车,那么铁路系统都会瘫痪。同样,在受冻公路地段,如果没有破冰设备,或者汽车没有防滑设备,公路也会瘫痪。此次救灾中。不仅使用了这些专有的应急装备,甚至还使用了一些超常装备。比如使用直升机空投棉衣和食品,还有在贵州的电力设备修复中,使

用了热力飞船。

不过在国内应急装备尚没有专门的建设和保有,又何况其中的物流装备。目前,国内在应急救灾中,对于装备,通常是有什么用什么。比如在破冰时甚至出动了装甲车。虽然使用装甲车破冰十分巧妙,但是装甲车的本职并不在此。如果我们在前期建有一些应急物流的专有设备,那么出现冰雪封路时,直接调用即可。哪里还需要装甲车。

对于应该保有哪些应急物流装备,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徐东表示,可以确定的是,应急物流设备不见得需要最先进的。而需要非常情况下最适用的。比如内燃机车,现在尚无从猜测其是铁道部有意预先留下的还是在电力机车更新换代中没有换完的,不管如何。比电力机车技术落后的内燃机车在雪灾中正好派上用途。考虑应急物流装备时需要明白,越是高技术的先进设备对环境的依赖性越强,在应急状态下越容易失效。比如机场使用的吹雪车。效果的确不错,但是耗油厉害。在应急状态下,油也是紧缺物资,一旦缺油,设备也就失灵了。所以,有些装备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是对外界的依赖性没那么强,可以储备下来以便应急时使用。

应急物流布局

如果交通要道阻断,物资无法运输到目的地,那么物资的储备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在此次雪灾中,应急物资的物流布局无疑成为救灾中的重要环节。所谓应急物流布局。考虑的是应急物资存于什么组织。应急物品如何分类。怎么考虑安全库存与物资如何布局等问题。

徐东表示,应急物流布局,既然是为应急准备,就不能按照常规思维去规划。比如应急物资,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储备,最好是政府和市场两者结合储备。市场储备主要依靠流通性企业,对此应该有相应的法规或者市场准入条件规定,什么级别的流通企业必须存储哪类物资,存多少,政府又如何给予补贴。而目前,按照中央与地方分级负责的救灾工作管理体制,救灾储备物资应以地方各级政府储备为主。

根据此前《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建立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通知》规定,“储备物资的品种暂定为单、棉帐篷,其管理和使用的原则是:专项储存、合理布局;快速高效、保证急需;集中管理、保证安全;专物专用、严格审批。”显然,现在政府储备的应急物资品种过于单一,但应急物资种类又不能过多,那么现今社会里哪些物资能保障人民生命延续需要,又需要保有多少的安全库存等等实际操作问题还需要尽快研究出结论。

对于应急物资的布局,按照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5个自然灾害类专项预案,我国仅在沈阳、天津、武汉、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城市设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

业内人士认为,应急物资仓库显然不足。在实际救灾中,如果湖南的应急物资都存在长沙,那么在外部交通阻断的情况下,只能救助长沙附近地区,多数的城镇、农村、山区以及边远地区则鞭长莫及。而一般城镇的商业基本都是小商品店,自己都不存货,一旦受灾,根本无法满足当地的生活所需。现在多数的农民还有自己存粮的习惯,所以短期受灾还不愁食物,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工业化。农民越来越依赖外部资源,到那时候如果以现在的救灾布局,一旦受灾,农民会处于危险境地中。

神经中枢建设

法律法规与体制的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专业队伍与装备以及物资布局尚待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的积累,徐东认为在当前,首要的也是紧要的任务是先把应急物流的信息平台建立起来。这个信息平台既是一个信息收集平台也是一个指挥平台,在此基础上,才能把各处资源调动起来。在这个信息平台里,本身可以反映出有哪些企业在应急系统里,它们有哪些资源,灾区有哪些需求,同时国务院和各省各市的应急指挥系统的建立也要依靠这个平台的信息和建设基础。

如果信息系统运转好了,即使应急管理的其他方面尚有欠缺,还可以找到其他办法替代。比如使用装甲车代替破冰设备。如果没信息系统的话,连哪里有装甲车都无从知道,又谈何替代使用。所以。在徐东看来,这套信息系统就相当于应急体系的神经中枢。

由于自然灾害及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进一步说,它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组织众多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并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实施信息和管理工作。灾害发生时,通过网络连接,灵活抽调各加盟物流中心组成一个保障体系。

其实,国家一直在着手建立应急管理信息平台。从开始建立至今已有一年多时间,各级政府的应急减灾办公室也在筹建。不管雪灾来不来,信息平台都得建设,但是雪灾的到来使得大家更加关注,紧迫性更强。在正在建设的这套应急管理信息平台中,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应急物流子系统,而只存在应急管理的物资保障信息模块。

信息平台作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神经中枢,其建设在现阶段相对其他工作而言显得更加急需、更加迫切。但这并不代表其他工作可以放缓。其实,法律、管理体制、队伍、装备等建设工作与专业学术研究等内容,作为应急物流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哪一部分都不可偏废,各个环节需要齐头并进。

链接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可以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非军事应急物流可以细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含险情)应急物流又可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的“应急”二字本身带有一定的军事色彩,但应急物流并不等同于军事物流。军事物流的指令性较强,尤其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始终把军事利益放在首位。而应急物流系统则应该以社会利益为牵引,服务的对象是受灾地区的人民。

应急物流一般具有突发性、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多数情况下通过物流效率实现其物流效益,而普通物流既强调效率又强调效益。目前我国的应急物流有自己的特点,其表现为: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军民携手合作,军队突击力强;平时预有准备、预案演练到位等。

其内容包括应急物流组织机制的构建、应急技术的研发、应急物流专业人员的管理、应急所需资金与物资的筹措、应急物资的储存与管理、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