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启蒙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动手动口;感性认识;基本结构;对比练习

应用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特的作用。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凸显学生主体性,老师正确引导,突破难点,巩固重点、加强基础训练,做好应用题的启蒙教育,有其重要意义。结合实例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重视动手,动口相结合,加强感性认识,突破教学难点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上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和任职规律,又是学生构建新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例:课题《图形表示的应用题》我的设想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操作环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启迪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观察,说想法———同桌说、个别说、集体说。在加强说的训练中,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1.摆一摆(1)请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4个放在桌面的左边,拿2个放在右边,老师同时在黑板上示意,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帮助。(2)数一数一共摆几个?(3)在让学生把左边的去掉,放回学具盒,老师把黑板左边的用虚线圈起来。2.说一说(1)说过程:个体尝试说不够连贯互相说补充、个体再尝试老师评判并复述(桌上有6个,去掉4个,还剩几个)。(2)说想法:因为是去掉了4个,所以用减法计算,是从6个里面去掉的,所以算式是:6-4=2。3.算出得数后,看桌面上是否还有2个,最后口答。

二、巩固重点,加强基础训练

1.基本结构训练通过增加条件或问题把班题目补充完整,再解答。如给出:“学校有24个篮球、8个排球,?”经相互讨论、思考后会提出:“篮球和排球一共有几个”“篮球比排球多几个?”“排球比篮球少几个?”这样的练习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再如:“小明有,蓝铅笔比红铅笔多4支,红铅笔有多少支?”这时学生判断蓝红两种铅笔,填哪种铅笔合适呢?如果填红铅笔,所添条件就是所求问题,这道题就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必须填“蓝铅笔”的支数。填什么数合适呢?这就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一步,去思考反叙题的关键句:蓝铅笔比红铅笔多10支。由于蓝比红多,蓝铅笔一定多于10支。通过补充必要条件,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分析和思考过程中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2.新旧知识对比训练在新授时,老师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如:(1)一年级有84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多9人,二年级有多少人?(2)一年级有84人,比二年级多9人,二年级有多少人?对比后找到相同点:“一年级有84人”“二年级有多少人?”不同点:“比”字句的叙述顺序不同,用加法计算{84-9=75(人)}第二题是新学内容,是反叙题,用减法计算{84-9=75(人)}。这样的对比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又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3.语言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分析,解答应用题的必要手段之一。我设计这样一道应用题:(1)口述图意(2)分析后列式解答引导学生分析线段图中的数量关系,并讲述出:“男生有120人,比女生多35人,求女生有多少人?”这样用线段分析思考,通过说的训练,既可打破应用题的分类界限,又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再如,看算式编题训练。用“80-57”编一道应用题,不但要编出来“求剩余”“求两数差”类的应用题,同时还应编出“求一个加数”“求比一数少几”“求比一个数多几”和“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多种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解决问题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数学知识及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综上所述,低年级应用题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适时渗透。通过学习,使其初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些方法。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学习心理的基本启蒙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数学启蒙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启蒙教育;启蒙任务;语文教学

人们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之初,每个人都是蒙昧无知的。也正因如此,我国古代把学童入学之初的一个时期叫做启蒙阶段,把对他们所施行的教育称为启蒙教育。

然而,在相当于古代启蒙阶段的现如今的九年义务教育第一学段(小学低年段)中,却丝毫没有启蒙教育的概念和意识。如果认为现在的学童,不少都经过了胎教、家庭熏陶、幼儿园学习,业已完成了启蒙任务,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可以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古代流传下来的启蒙教材中,梳理出古代启蒙教育的大体任务。那就是在教会学生识、写一定数量的汉字的同时,要认识一定数量的人、事、景、物,理解常见的一些情感(情),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理),同时将它们分门别类,形成系统,还得弄清它们之间的关联,归纳出思维的方式方法(思),并最终建构成以人、事、景、物、理、情、思等子系统为因素的心智构造大体系的框架,为接下来各学段以人、

事、景、物为材料,以情、理为统率,以思维为能源动力,以说、写、听、读为方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奠定顺利启动、发展、深化的基础;同时,为接纳此后学习到的其他人、事、景、物、理、情、思,形成相应系统,预设相应的位置,以保证在此后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一边认识更多的人、事、景、物、情、理,形成相应体系,一边砥砺思维,提高思维品质,一边形成意志、品质和性格,为其发展、创新奠定完善而坚实的基础。

相比之下,不要说幼儿园以前、第一学段,就是整个小学阶段,都未能全部完成任务。究其原因,它既无视传统教育中的成功经验,也无视这一学段的学生具有异乎寻常的记忆能力,并能对第一次所接触的知识产生刻印效应的客观规律,打着反对死记硬背的幌子和所谓循序渐进的旗号,把本该属于此一学段由语文教育集中完成的启蒙任务,分散到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若就第一学段的语文课本来说,所能教给学生认识的人、事、景、物、理、情、思,根本无法与古代启蒙教材同日而语。

殊不知,这样一来,不但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的说、写、听、读埋下了隐患,直接导致了说、写、听、读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构成单位语文的人、事、景、物、理、情、思的缺失,或零散化、孤立化,还因为任何知识都可以归纳到人、事、景、物、理、情、思各个系统,使其他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丧失了根基,没能准备好接纳的位置,就像未能准备好相应的货架,以致大量的知识货物只好杂乱无章的堆放在一起,不能形成体系,给储存和运用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混乱。而且,一步崴脚步步踉跄。这就难怪语文教育总是陷在“少慢差费”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整个教育也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来。

因此,无论是站在提高语文教育效率,让其走出泥沼的角度,还是基于希冀整个教育尽快培养出杰出人才的考虑,都毫无疑问得借鉴传统教育的成功经验,将启蒙任务回归到相当于古代启蒙阶段的现如今的九年义务教育第一学段(小学低年段)来集中完成,而且主要由语文教育来承担。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启蒙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班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实践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意识是指人对科学技术这一客观现实的反映。加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当务之急,尤其要从幼儿抓起。

二、学前儿童科技启蒙教育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当下学前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现有的幼儿科技启蒙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离孩子们生活中的科技较远;二是幼儿科技启蒙教育中教学方法单一;三是科技启蒙教育中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不够,不能真正体现科技启蒙教育的高效直观性。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从“大班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入手开展实践研究,选择具有时代感,贴近孩子生活的科技教育内容,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对科学技术的直接体验,让他们感到“科技并不遥远,科技就在身边”。

三、实践与探索

1.科技启蒙教育选材要源于儿童生活,引发儿童的探究兴趣科学,就在幼儿身边,就在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周围物质世界之中。幼教实践表明,包括自然界和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产品,都是幼儿乐意学习的。笔者所在幼儿园大班开展了《秀秀我家的科技小产品》系列活动。这个活动隔周进行一次,让他们将家里的科技产品带入幼儿园,专门开设了一段时间让他们相互交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每次让5—6个孩子在集体面前介绍一下他了解的科技产品。同时还围绕系列活动开展了“报告新发现”、“小新闻”、“小发明”等活动,布置每周的“小小记者招待会”,为幼儿创设科技发现的环境,促使幼儿主动观察,发现新科技、新信息,对电子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出创造的欲望。

2.制订科学启蒙教育内容和目标要适宜,挖掘教育价值实践中,笔者探索认为,一节优秀的科学课,其教学目标应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等多维度去入手。在科技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有几点建议:一是选择有利于儿童亲历科学学习过程的内容;二是从儿童原有经验出发,选择儿童便于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三是选择最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四是选择有利于培养儿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五是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内容;六是选择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的内容。实践中,我们在科学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上均遵循了上述要求。例如大班的《数码照相机》这节活动,选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顺应时展,每家每户拥有一台数码相机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二是孩子们在日常旅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数码相机,他们对此有探索的兴趣;三是家庭和幼儿园有支持教学活动的硬件条件,取材方便。内容选定后,接着要做的工作就是有效引导孩子们学习科技知识和技能。我们查阅了有关数码相机的资料,内容过多且深奥。如何缩小范围,选择适合大班年龄段的内容呢?我们设计了调查表,内容大致为:你用过数码相机吗?你会用数码相机照相吗?你看到的相机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些什么?你想了解相机的哪些秘密?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将知识技能目标锁定为:了解数码相机主要部件的名称(开关按纽、快门按纽、闪关灯、调焦按纽、模式转盘、多重选择器)及功能,学习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而考虑到数码产品的精密性,我们又将“能小心使用数码照相机”列入儿童科学素养的养成目标;另在探索活动中,所涉及的细致观察力、表达交流及成就感等也被列入了教学目标之中。本节教学活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目标及内容的选定适宜,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科学素养的养成。

3.教育手段在科技启蒙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要合理,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每一次科学活动必须要揭示一个科学原理或阐明一个科学道理。但要把不同的科学概念转化成幼儿能理解的科学知识。例如科学活动《生活中的小杠杆》。在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小工具,有剪刀、钳子、核桃夹、镊子、食品夹等让幼儿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探索这些工具都是如何工作的?因其造型各异且较小,我们用硬纸板放大了一个模型,让幼儿了解这些工具的共同结构,它们都有一个支点、有杠杆,在工作中有动力和阻力的存在。再如《声音的传播》中,我们借助气球皮、空瓶、吸管来制作一个模型,让幼儿吹一吹感受声音是靠振动发出的。在这两个活动中,通过模型的使用,幼儿们初步认识了不易观察到的科学概念。

4.科技启蒙教育活动策略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有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说来,以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幼儿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孩子们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给幼儿创设多种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数码照相机》活动,我们不仅给幼儿提供一台相机,还给他们提供了操作的机会,现场为其选择了毛绒玩具和教师、同伴作为他们拍照的对象,给他们创设了丰富的学习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总结的学习策略了解数码相机,感受相机的功能,解决取景、对焦等学习中的问题;《方便的自行车》除准备一辆大的自行车作为模型以外,还提供了小型的自行车让他们在了解构造的情况下,试着骑一骑,感受骑车与走路的不同。教师再骑大自行车轮流带着孩子们,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体验自行车的省力。这些教学策略的使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发展了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结论

小学数学启蒙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WWW.133229.COm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习李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小学数学启蒙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习李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