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学改革

小学教学改革范文精选

小学教学改革

小学教学改革范文第1篇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

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原因。其一,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而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学生感到有话不会表达;其三,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点,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普遍偏高,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收效不大。

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这一难题呢?

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简言之,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应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和谐发展。据此,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开辟两种渠道,分清三个阶段,抓住三个训练,使小学作文教学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

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内容

(一)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一,先观察后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兴趣,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采的场面,运动场上精采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难”字似乎不翼而飞,达到练笔的目的。

第四,创设情境写作文。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而创设的。试举一例,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五年级四班又上作文课了。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提前做了一番设计:卫生优胜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起题目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有的同学以《奇怪,带问号的流动红旗》、《我明白了》等新颖的题目,在二十多分钟内,写出了三百多字的富有情趣的作文。

(二)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

开辟作文训练的两种渠道是: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要求,严格训练。(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三)分清三个阶段,遵循作文训练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即低年级说写提早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训练课,以词句训练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训练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训练,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训练,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四)突出三个训练,提高作文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从一年级起,乃至从幼儿园起,就要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训练:(1)细致地观察;(2)有序地观察;(3)抓住重点观察;(4)用多种感官观察;(5)边观察边想象和联想。

小学教学改革范文第2篇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

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原因。其一,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而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学生感到有话不会表达;其三,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点,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普遍偏高,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收效不大。

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这一难题呢?

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简言之,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应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和谐发展。据此,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开辟两种渠道,分清三个阶段,抓住三个训练,使小学作文教学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

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内容

(一)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一,先观察后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兴趣,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采的场面,运动场上精采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难”字似乎不翼而飞,达到练笔的目的。

第四,创设情境写作文。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而创设的。试举一例,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五年级四班又上作文课了。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提前做了一番设计:卫生优胜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起题目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有的同学以《奇怪,带问号的流动红旗》、《我明白了》等新颖的题目,在二十多分钟内,写出了三百多字的富有情趣的作文。

(二)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

开辟作文训练的两种渠道是: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要求,严格训练。(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三)分清三个阶段,遵循作文训练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即低年级说写提早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训练课,以词句训练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训练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训练,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训练,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四)突出三个训练,提高作文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从一年级起,乃至从幼儿园起,就要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训练:(1)细致地观察;(2)有序地观察;(3)抓住重点观察;(4)用多种感官观察;(5)边观察边想象和联想。

小学教学改革范文第3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提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用这样的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树立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任务的实现不是停留在口号上,应当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你所执教学科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载体。数学学科的教学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便应当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对学生整体影响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活动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即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某一个方面(如知识与技能),但事实上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比如,一节只是教师枯燥单调讲解的课,对学生学习毫无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师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事实上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厌倦、无味的感觉。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影响。学生学了几年、十几年的数学课,对数学在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方面有什么价值一无所知,对数学内容毫无兴趣,这样的数学能说是成功的吗?新课程希望教师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情境,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如《标准》中有这样的教学案例:“在《中国日报》1999年10月1日的国庆专刊上,刊登了有关中国城市建设在建国50年来的发展情况;下面是一则中国城市数量统计图。你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和同学交流。”(统计图略)。这里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教学案例。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报纸、电视或其他媒体中有关社会发展的报道。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报道中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内容与简单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统计图,怎样看统计图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在搜集有关的数据或统计图表的时候,会亲自感受到统计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切实了解统计图表的真实意义。同时学生搜集数据或图表的过程,也是一种经验和体验。以这样的实例为背景组织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统计图、了解统计图表的,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论征,通过分析、比较,从图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同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但他们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的不只是有关统计图表的知识,而是切实体会和感受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相关的问题,了解用数学的方法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这样的问题。同时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搜集资料、合作交流、共同参与等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类似的情境,合理有效地运用这样的情境组织学生探索和认识,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目的。

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标准》中也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会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思考一下,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发生什么。下面是一节小学数学课“设计旅行计划”的概要。

“五一”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自己设计一个家人从××县到××市的旅行计划。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交通、住宿、公园门票等价格的信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个组确定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旅行计划。结果,学生经过认真研究、计算、讨论,分别确定自己的旅行计划。有的学生的计划用钱比较多,认为这样可以舒适一点;有的学生说家长挣钱不容易,要尽量节省一些。有的学生更多的是从节省时间考虑,有的学生从可以玩更多的景点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进行有关的计算,还要考虑经济条件、旅行的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样的教学可能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将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社会事件以及价值判断等综合起来,学生可以从中学习更广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教学方式应当是多样的,以往的教学以接受式的学习为主,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改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状况。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针对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这一弊端提出来的,但并意味着一定会削弱知识与技能。在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同时,应当明确,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学生亲自经历事物的发展过程,也不是每一节都要学生进行搜集资料和探索交流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小学教学改革范文第4篇

1、小学语文的“语文”功能弱化

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改革过程中,很多学校过于重视内容上的改革,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加入了大量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料来穿插一些图片和影音,用来丰富课堂教学,实际上,这种改革方式虽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改革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已经失去了传统意义上语文教学的优势,弱化了语文课的“语文”功能。实际上,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作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基础,其教学目标是应该引导学生来朗读,提高学生的辨音识字能力和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虽然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大量的影音、图片,传授大量的课外知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

2、教师过于强调发挥式教学,对语文课本内涵的理解不够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主要将教学的精力放在发挥式教学内容上,这样势必就会影响教师研读课本的时间,导致教师难以把握语文教材的精髓,实际上,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通过反复研究调查选定的课文,语文教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那么就会导致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快餐式的学习,学生难以理解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语言魅力,因此,在现阶段下,必须摒弃这种喧宾夺主的教学模式。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对策

1、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小学语文的“语文”放在首要地位

语文教学提倡的是语文综合能力以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改革过于严重,语文教学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小学语文的“语文”功能放在首位,在运用新型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丢弃传统的教学手段,正确的引导学生,重视学生语言能力、识字辨音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研读教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教学改革范文第5篇

(一)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固化

尽管“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等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已逐渐成为现代教学思潮,加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继颁布,小学体育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以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未得到本质上的转变,与教学目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小学体育教学还是以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为主,“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普遍存在,师生对体育课的观念就是掌握技术、技能以及增强体质等,却忽视了体育亦是进行多方面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过于制度化

缺乏灵活性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归根到底就是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增强体质,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目前,我国多数小学体育教学仅仅满足于达标训练和达标考核,即实施“考什么、练什么”的教学思路,完全依赖于教学规定内容和考核标准,本土化或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几乎不列入课堂教学中,甚至还保持着运动项目的竞技性,这些未简化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小学层次学生的学习,缺乏娱乐性、趣味性,产生的结果只能是负面的。试想一个小学生如何能完成一个成年人的技术动作呢?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缺乏多样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固定单一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课堂的固有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不复存在,现代教学的目标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完成基本技术的教学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力、观念以及意识等的引导。因而,我们要走出以往教学误区,不断地运用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智力和思维方式还不能达到成人水平,活泼、开朗、好动、好玩是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但也是该阶段学生的一个优势,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利用好这个年龄特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场地设施的不齐全制约着教学的进行

束缚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场地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体育教学课与其他学科不同在于需要大量的场地、器材和设备,昂贵的开支和花费与校领导的不重视、不支持相矛盾。现代体育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素质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各种运动设施、场馆等各种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小学体育选项课的顺利开展的前提是拥有与运动项目相符合的场馆,如网球、游泳、羽毛球、体操等等,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的运动设施,否则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体育场地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开展和进行,束缚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教学组织形式和体育评价体系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班级教学制依旧是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主流,男女分班教学较少,一视同仁的教学现象和“放羊式”教学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之间在性别、身体素质、体育能力以及生理、心理与对体育的认识程度等各个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违背了体育教学中的“区别对待”原则。目前,体育评价与考核的常规手段基本上属于终结性评价,如体育达标考试与体能测试等,其考核与评定标准固定,方法也较为单一,不仅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健康水平,还否定了一些天生素质较差学生做出的努力,也不能激发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升运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模式的陈旧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制约着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我们应加快改进教学模式、健全体育评价与考核体系。

二、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策略

(一)加快观念转变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小学体育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应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基点,顺从体育发展潮流。教师应加快转变以往体育教学观念,落实素质教育思想,以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质的要求以及体育的功能为依据,以增强体质和培养健身意识为目的,从而实现身体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影响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形成。加快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大胆创新,始终以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意识培养为主线,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科学进行和良性发展。

(二)丰富教学内容

增强运动趣味性,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简化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将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进行“变式”,将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简化成简单易行的“游戏”,达到易学、有趣的教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运动技术、增强体质的过程,还是培养他们的健身意识以及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意志品质的过程。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匮乏直接影响着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因而,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应向“优先发展学生运动参与意识,着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快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趋势发展。

(三)完善体育评价机制

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考核评价是对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体育参与程度、技术成绩、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的认可,是学生最想、最渴望的评定结果,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或考核制度可有效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成就感和积极性。“以人为本”的体育人文关怀、“终身体育”的体育指导思想、“健康第一”的体育健身意识等不断要求我们对学生要“区别对待”,注重“个体差异”。终结性评价的传统体育评价体系不仅挫伤了学生运动参与的自尊心,还可能促使他们产生抵制体育运动的情绪,这与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体育的功能、体育的本质恰恰背道而驰。因而,我们要注重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终结性评价是个标准和参考。考核的关键在于过程性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仅看别人已经取得成就,而关键要学习他在取得成就道路上所投入的程度和努力。

(四)改革现有体育教学模式

大胆创新新型体育教学模式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先素质教育后出现了“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和“分层次型”四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也为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定时期的经济关系势必与这个时期的生产力相适应”,体育教学亦是一样。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当前教学模式矛盾的日益突出促使我们要改进当前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俱乐部式”新型教学模式作为一股鲜血,已在一些小学中试点应用,从现在取得的效果来看,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小学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作为中心进行开展,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