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普教育

小学科普教育范文精选

小学科普教育

小学科普教育范文第1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结合我省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和“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实施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区中小学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全面提升我区中小学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水平,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努力构建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与高水平教育强区和体育、文化强区建设水平相匹配,体现教育普及和质量水平,具有*特色的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体系;构建中小学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融通的体育艺术科普校本课程体系;牢固确立“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学校和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美育和科普教育环境,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全力以赴,在20*年把我区建设成为“浙江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并力争成为部级示范区。

具体目标:

(一)开齐开足体育艺术科普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课率和课时开足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所有学校按规定开设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外、校外体育艺术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率达到100%。

(二)构建科学的中小衔接的课程体系。结合我区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开展,更新理念,调整结构,整合内容,优化评价,逐步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艺术、科普三级课程体系。

(三)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丰富文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各中小学安排有体育课的当天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文体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课外文体活动。所有学校应组织和设立学生运动队、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学会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并具有一项艺术特长。建立一批区、市级中小学生体育运动队和艺术团体业余训练基地,定期组织学生体育竞赛、艺术展演活动和每年举行*区中小学生的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促进学生在区、市、省级比赛中成绩逐年提高。建设市级以上体育和艺术特色项目学校各10个,全区70%学校成为区级体育艺术科普特色项目学校,呈现“一校一品”特色办学新格局。

(四)专职师资队伍建设有新提升。配齐配足专业教师,强化在职培训,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结构合理、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文体活动需要的体育、艺术、科普教师队伍,力争到20*年全区学校体艺教师专职率达100%。

(五)体育艺术科普场地和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全区各级各类学校都按规定建有基本的体育艺术和科普活动条件设施。所有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中小学都应设有运动场(馆)和音乐、美术教室,器材设施应达到教育部制定的体育、艺术器材目录一类方案配备要求,其他学校都应达到二类标准。根据学校实际建设科普教育基地,购置必要器材设施。

(六)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发挥区、校二级教研科研科辅组织机构作用,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提高教学水平。开展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实验性研究,以课题研究为引导,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加强与文体局、广电中心、团区委、少工委、关工委、社区等部门合作,积极整合和充分挖掘校外现有文体单位的设施和师资力量,为中小学开展课外文体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积极开展区内外交流,学习、借鉴各地体育艺术科普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扩大我区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在市内外影响力。

二、措施与保障

(一)加强领导,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科普管理体系建设。成立区学校体艺教育工作委员会,健全区青少年科辅协会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体育艺术科普教育的政策规划、宏观管理、统筹协调、业务指导和督导评估。加强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机构和人员配备,各学校要强化体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有一名校级领导分管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科普教育工作。把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列入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之中,区和学校都应科学制订“十一五”期间学校体育艺术科普(卫生)教育工作规划,并抓紧落实。

(二)加强体育艺术课程改革,努力提高体艺教育教学质量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从更新课程理念入手,在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整合、课程组织优化、课程评价科学化等各个方面,深化改革实验。以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课程标准为主要措施,建立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课程体系。

艺术课程改革。义务教育段在开齐开足课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探索性学习,培养兴趣,陶治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高中阶段艺术课程要使学生在普遍达到艺术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对艺术课程各个领域的自主选择。

体育课程改革。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开齐开足课程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身特点并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教给学生简单的运动保健知识与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改革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努力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体育特长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保证课外活动的时间,积极推进大课间活动。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大力开展课外文体活动,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搭建平台

实施“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工程”,积极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在全区逐步扩大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开展省级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的创建活动。通过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文体活动时间。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基础上,各学校都要建立学生运动队、艺术、科普团体(兴趣小组),形成“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局面,确保每个学生能够至少参加两项课外体育活动和一项课外艺术活动,每个学生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校外体育艺术竞赛和展演活动。根据省市体育竞赛和艺术活动周期,制定我区中小学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的活动项目,规范比赛、规范活动,积极鼓励各校开展群体性体育、艺术和科普竞赛(或展演)活动,区教育局每年举行全区性中小学生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活动,全面提升我区学校的体育艺术科普活动水平。

(四)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体育艺术教师队伍素质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体育艺术教育需要的体育艺术教师队伍。到20*学年,各学校要根据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配齐配足专职体育艺术教师,在扩大教师队伍数量的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体育艺术专业毕业生和骨干体育艺术教师到农村边缘学校任教或支教,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要重视体育艺术科普的教研组建设,加强学区、校间的交流与研究,帮助和支持教师尽快提高专业素养。要清理和规范现有的体育艺术代课、兼课教师,该劝退的坚决劝退,做到先相对集中,后专业上岗。

加强在职体育艺术教师的继续教育。积极实施名优教师培训计划,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名师;全面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基本功训练,全区每二年举行一次组织体育艺术教师基本功比赛,发挥区教师艺术团体作用,开展区内外艺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与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

学校要制定鼓励教师完成体育艺术教学和课外训练运动队、辅导艺术活动任务的相应措施。体育艺术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进修学习、教育科研以及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和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其辅导工作应计入工作量,辅导工作的成果作为考核实绩和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

(五)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场馆和器材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科普教育的经费投入,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科普教育经费应列入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并随教育经费的增长而增加。区教育局设立体育艺术科普教育专项活动经费,每年不少于100万,用于开展活动、发展体育艺术科普特色项目、奖励先进等。学校要把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器材纳入到学校的常规仪器设备配备、管理,定期补充更新,区教育局根据《*区学校教育装备经费补助比例表》(仑教〔20*〕2号)文件精神,继续给予学校经费补助。中小学应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设置教学需要的体育运动、艺术活动场地并按一类标准配置相应器材。各校按四个教学班一个篮、排球场配备要求加强篮、排球场建设,还应加强各类音乐、美术、劳技教室及琴房、排练厅、展演厅或实践基地等建设,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闲置场地,以满足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学需要。

(六)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努力培养一批体育、艺术和科技人才

着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通过体育艺术科普特色学校的创建、评估和命名,促进学校上水平、上层次,发挥特色学校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全区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的发展。对获得省、市、区级特色项目学校分别一次性给予3万2万1万元的专项奖励。对省、市、区体育传统项目(训练点)学校经二年一次考核评估,由区教育局、文体局参照上述标准联合奖励。

积极探索学生体育艺术科学素质评价激励机制,不断规范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完善特长学生认定办法及升学优惠政策,逐步完善中小学特长人才的对口招生、培训衔接工作,为培养一批拔尖人才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七)加强合作与宣传,营造良好的体育和美育氛围

鼓励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体育艺术科普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发展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的合力。学校的部分教育资源应积极向社区开放,并加快完善管理和操作办法,每年区政府设立专项奖励资金100万元,对学校开放体育场、馆等资源进行补助奖励。

加强教体、教文、教科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学校体育艺术科普工作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和形式,大力宣传学校体育艺术和科普教育成果,宣传其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的社会地位,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和美育科普教育氛围,开创全区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新局面。

(八)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落实

小学科普教育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把课程教学评价列为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评价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1问题的提出

课程教学评价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引导课程实现正确目标的轨道。因此,有必要对课程教学质量特点进行研究,了解课程教学性质和评价范围,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和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2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特性

2.1抽象性和具体性

从宏观上看,课程教学质量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反映教育者的观念和思想意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的观念也在进一步更新,正在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良好、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来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现代健康观涉及到“社会尺度”、“生理尺度”、“心理尺度”这样的三维立体层面。因此,反映在体育教学质量中的道德、情感、意识是抽象的。从微观而言,教学质量则是一个具体的目标概念。它包括教学目标管理、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手段实施情况等,也就是学生的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合作行为、意志表现,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教研水平、管理能力等,直至具体落实到课的每种类型、每个专项内容、每一节课、课的每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把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也就是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贯穿到体育课程的每个环节。

2.2统一性和层次性

教学质量要求有统一的规范,也就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和目标。反映在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方面,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可以有统一的要求。但体育又是一项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由于同一年龄段群体身体运动能力的差别,教学质量又具有层次性。也就是统一的实践教学内容,因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完成情况不一样,收到的效果也不同。所以,如果按着统一的技术内容来衡量教学质量,就不能完全反应真实的情况。因此,体育教学质量在理论知识方面有统一的要求,而在运动实践方面要区别对待,教学质量评价应有不同的内容和尺度,统一要求和区别对待相结合才能客观地衡量教学质量。

2.3延时性和动态性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更是伴随人一生的重要内容。大学是学校和社会的结合部,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教学质量及时检验和快速反馈的重要阶段。所以从总体上看,衡量体育教学质量,一方面是看受教育过程中的即时所得及接受程度,另一个重要方面还要看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实践,也就是要具有健康思想、健身意识、参加体育锻炼主动性,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指导、组织和创造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知识、技术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能够根据具体条件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和进行科学实践才是根本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学质量也是动态的。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才能及时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体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需要。只有这样提高教学质量才具有实际意义。

3影响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

3.1人的因素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学校系统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典型的“人—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高水平的教,才会有高水平的学。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又有各方面文化的含义。体育专业培养的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的“技术型”,也不应该忽视技术一味追求“知识型”,而应该是专业技术“一专多能”和知识广泛、文化素养高的“全面型”,并且在教学工作中能善于总结研究、不断改进提高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3.2物的因素

物的因素是指除人以外所具备的物质条件。也就是体育场、馆面积和体育器材质量、种类、数量等。由于近几年来高校扩大招生,生均体育场、馆面积减少,体育器材缺乏,影响了教学质量。物质条件是维持活动正常运转的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保障。高校应该想办法,利用学校周边环境、郊区地形和野外地貌等自然条件,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以保证教学质量。

3.3管理因素

教学管理是影响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成功的操作性因素。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管理的问题;体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问题;教学效果评价与激励机制的问题等。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的特点,它是以“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在教学管理上有特殊的方法和程序,教学管理、课外活动管理、场地设施器材管理等。搞好管理的核心在于目标的科学化和决策的民主化,教学管理必须制度化、规范化。本着科学的指导思想,集思广益,提高工作效率,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4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4.1加强教学质量评价

教育发展着重培养智能,即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教育活动,因此通常的教学质量评价偏重于感性认识的技术评定和身体素质、机能活动效果的达标,这样的评价限制了体育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就其机能而言,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也是一样的,也是认知过程的发展和文化实体的传递,这是体育作为教育内容的根本目的。教学质量评价能够反应教育体制和教学目标,对学生又具有动机强化和导向作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应从掌握健身方法、增强健康意识、促进体育文化发展入手,重视健身效果和情意功能发展以及进步提高幅度。把学习态度(行为、交往、合作精神、情意表现)和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不求“更难、更精、更险”,但求参与运动、合作愉快、巩固提高。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引导学生的体育行为,养成锻炼身体习惯是有帮助的。

4.2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学校体育教学应设法把目标规定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质量标准,分解到有关教学环节和课程中去,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见表1),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以制度管理和激励政策为基本要素,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小学科普教育范文第3篇

1.1优良的天文观测条件

众多周知,由于大气窗口的存在,也即来自外太空的电磁波,由于地球大气的选择性吸收,只有可见光和无线电波,才能得以到达海平面,而位于大部分水汽之上的高山,除了可见光无线电波外,还可作红外以及亚毫米波天文观测。所以一般而言,对于地面上的天文观测而言,对于高海拔均有着一定的要求。而世界上大多数的专业天文台,也均建设在高山之上。如波长在22f到1mm处,由于水汽的严重吸收,这部分波段对于地面观测者来说完全不透明,但在海拔较高,空气干燥的地方,其通过率可以达到3O~60。在海拔3500m处,部分亚毫米波段如800,u_~910f的亚毫米波段的透过率约85。而除了高海拔的要求之外,光学望远镜的选址,就视宁度之外,还要要求远离光害。射电望远镜,低频的需要良好的电磁环境,即要远离电磁污染。高频如亚毫米望远镜,则对于大气的干燥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的气象数据证明:中国西藏有北半球潜在的更好的亚毫米波台址。就西藏羊八井地区来说,每年l2月至1月份的气象数据显示大气可沉降水(PwV)<1.0的时间比例达到7o以上,PwV最好时达到0.2ram。而这一条件也是亚毫米波天文台在西藏的建设成为可能。另外除地理和气候条件外,人为的因素如城市灯光、烟尘和无线电发射台等也影响天文观测。西藏主要以农牧林为主,工业不发达,这些因素减缓了人类对自然环境与大气的污染。一般认为,在视宁度、大气透明度、夜天光亮度等几个指标方面,在青藏高原有可能找到世界一流天文台址。所以综上所述,就天文观测,尤其对天文科普意义上的天文观测,西藏广袤而高海拔的地理特点,使它具有了不可多得天文观测条件。如果在西藏地区开展天文科普教育,单就天文观测条件而言,西藏首先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1.2已有的天文大科学装置

2009年9月9日,“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落户西藏。该项目旨在将原先放置在阿尔卑斯山上Gornergrat海拔3200米的K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拆卸后,移址安装在海拔4300米的中国西藏羊八井。预计在2011年年底完成安装,进行试观测并展开一些科学目标研究。而西藏大学,正是抓住了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在西藏建设的机会,与国家天文台合作,一起成立了“国家天文台一西藏大学联合天体物理中心”。其成立之初的目标为:利用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在西藏建设的机会,发展西藏大学的天文学科,尤其是发展与亚毫米波望远镜密切相关的射电天文技术和方法,同时,为将来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的运行、维护、技术升级和改造培养高层次的后备人才,以此带动西藏大学在射电天文、机电、通讯、控制等领域交叉学科的发展。也为将来在西藏发展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奠定基础。在经过了近2年的发展后,该中心于2011年8月14日成功升级为“西藏自治区一中国科学院联合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该实验室又重新提出了自己的工作方向:一是当前为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培养设备运行与维护、技术升级改造的电子、通讯、控制等方面的高技术人才;二是当前培养主要以利用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观测数据从事天文学研究的学术人才,在西藏大学开展天文学研究;三是在西藏,面向西藏地区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公众开展天文科学普及教育;四是面向西藏,培养未来到西藏天文观测基地工作的人才。在最早专为配合K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以及旨在推动西藏大学天文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又新加了一项很重要的目标:在西藏地区开展天文科普教育工作。因为事实是:为了实现为KOSMA培养专业天文学人才以及推动西藏大学开展天文学科建设,首先让该实验室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走在前面,才是最朴素而最可靠的第一手段。而在西藏地区展开天文科普工作,西藏大学自然就成了首选单位。因为西藏大学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参与合作的“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在西藏羊八井(离拉萨9O公里),有国内第一台可供常规观i贝4的K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西藏大学提供一些后勤的保障和维护工作,而在做这个工作的同时,西藏大学的教师、学生、天文爱好者,首先就有了第一次接触到专业望远镜和天文观测的机会。实际上在“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的带动下,此后不久,又有两架光学望远镜(40CM\60CM)在羊八井建立起来。这样,在西藏大学开展天文科普教育就有了更好的手段。

2在西藏地区开展天文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2.1提高西藏地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

科学普及教育,可以启迪人们思考,让人们的价值观更加理性。其实,在历史上,天文学曾经是牛顿力学的先导,而在今天,天文学与物理学的结合已成为这两门学科共同的令人瞩目的前沿发展领域。以研究宇宙为根本任务的天文学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方法最积极有效的学科之一,天文学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大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宝库,给愚昧和迷信以沉重的打击。天文科普教育工作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历史性任务中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西藏地区,通过一些必要的科普教育工作,让青少年用知识来开阔自己的眼界,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让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心胸,以及通过知识来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达到对于事物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力,也是异常关键。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国家一直在强调对于西藏各方面的援助工作,对于科技援藏也是格外重视。而如果在西藏有力的开展天文科普教育,在整体上提高西藏地区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或者在某一种意义上,也是对于西藏科技事业发展的一种长期和有效的呼应行为。

2.2为西藏地区的天文大科学装置培养后备人才

鉴于西藏得天独厚的海拔优势,可能蕴藏着一些潜在的好的天文观测台址,故而最近一些年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西部天文台选址”工作,一直在西藏地区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选址工作。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更是最终将KOSMA望远镜的台址,选择在了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未来,如果在西藏的天文选址工作有新的正面的进展,在西藏地区发现更优良的其他波段(诸如光学、红外)的天文观测台址,还将会有更多的大型望远镜、大型天文设备落户西藏。而无论从目前已经建立在西藏羊八井的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而言,还是对于将来还可能在西藏建设的天文大科学装置来说,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的问题便是:如果在西藏地区,有一批天文专业技术人才,那么对于这些科学装置的顺利运行,必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可是目前的现状是:在西藏地区所有的高等学校里,并未开设有天文学学科。1995年9月,“全国第一届高等教育天文选修课研讨会”召开以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主动将天文普及教育作为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西藏大学作为西藏地区科研与教育的前沿也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所以从西藏大学开始,从西藏大学的天文爱好者协会、天文选修课、天文科普教育基地开始,先在西藏地区开始培养一些熟悉基本天文学知识的群体,才是培养专业天文学技术人才的起步,也是为西藏地区天文学人才的发展而做好基本的人才贮备和整体氛围,以便为将来在西藏可能推进的各种天文大科学装置的运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3将天文科普教育作为贮备科研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以科普促进科研,也是一个重要的思路。以西藏大学为例,目前并不设有天文学科,但是随着西藏大学的发展以及西藏地区对于天文学人才的需要,在西藏大学开设天文学科也是必然之事。一个学科的开始以及发展,总不能一蹴而就。成立天文爱好者协会,开设天文选修课,在西藏大学首先推进天文科普教育,稳定的建立起一批对于天文学有着浓烈兴趣的同学,进而在西藏大学内部以及外部,让天文科普教育的工作成长起来,发展壮大起来,西藏大学开设天文学科的时机和准备也必将成熟。努力提升科研水品,一直是西藏大学的一个重要办学思路。科研人才的培养,也一直是西藏大学所竭力倡导的一个重点。以西藏大学目前所拥有的“西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联合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为例,由于目前实验室的成员,大多都不是天文学科专业出身,所以这也是该实验室为什么一直强调以科普促进科研的原因。科普教育的同时,一方面可以提高科普教育者本身的科学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科普教育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再一方面可以聚集起更多的对于天文感兴趣的同学,营造更浓厚的天文学习氛围。这几个方面形成一种合力,就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先培养大批优秀的天文爱好者、天文科普教育工作者,然后在其中进一步发现和培养可以向科研方向发展的火文学人才。当然,由于“西藏自治区一中国科学院联合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的存在,该实验室的另一个重要思路,便是利用该实验室的一些科研工作机会,邀请国内天文界的一些天文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之余,到西藏大学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同时,把他们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教育的材料,为该实验室的科普教育工作注入新鲜的内容。如此,便是以科研促进科普,以科普促进科研。

3在西藏大学建立天文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意义

3.1发展西藏大学的天文学科建设

近年来,包括王绶瑭院士、叶叔华院士在内的许多天文学家,一直呼吁在中小学开设天文课。“哪怕在小学和中学12年的教育体系中,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只上一节的天文课,我们也能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让孩子们了解宇宙的奥秘。”但是就西藏大学而言,在截止到2o11年9月之前,依然没有开设过任何一种和天文学相关的课程。于是在考虑到未来,在西藏大学发展天文学科的前提上,我们在2011年至2012年第一学期,在西藏大学开设了“天文知识基础”一课程,正是为了在各方面,先做好一个准备工作。任何一个大学,如要建设一门新的学科,无疑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和铺垫。故而,我们现在着手在西藏大学建立天文科普教育基地,正是想在天文学科的建设之前,为其做好尽可能的积累。通过开设天文选修课,一是组织一个教授天文学课程的教师团队;二是促进西藏大学天文科普工作的影响,进一步在西藏地区的各个中学里,造成一定的影响;三是通过天文科普教育基地走向社会的一些活动中,让西藏大学天文科普工作得到更多人的熟悉和肯定。而这一切,都必将使未来在西藏大学开设天文学科水到渠成。

3.2以西藏大学为辐射源带动西藏地区的天文科普教育

西藏地区地广人稀,无论就任何一种教育而言,均有着其地域上独特的难点。而我们确定以西藏大学为辐射源,带动西藏地区的天文科普教育,从各个方面看,均是最理想的步骤。第一、西藏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每年均有一个物理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就是面向西藏各个地区的中学教育。所以在西藏地区开展天文科普教育的第一步,我们就决定首先重点面向这些物理类教育专业的学生,先对他们开展天文科普教育。第二、拉萨地区的各个中学,由于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西藏大学一项联系紧密。所以西藏大学的天文科普教育基地一旦建立起来,首先就要更加密切的和拉萨地区的中小学建立联系,定期地走到这些中学里去举办讲座、组织天文观测活动。第三、组织更多的各地区的物理教师到西藏大学开展天文知识培训,强调在中小学开展天文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科普教育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着力推动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在“十一五”基础上显著发展,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渠道进一步拓宽,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更加理性,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得到提高,我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新成效。突出工作主题,加强对低碳生活、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创新创造、身心健康等观念和知识的宣传普及。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公众了解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的愿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开展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继续推进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等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推进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特别是要加快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和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构建科普新模式。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更加完善。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资源集成和有效利用得到加强,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初步建立。动员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各方面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社会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合力不断增强。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责任单位:由团市委、市教育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联、市政府法制办、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文化局等单位参加。

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为总体目标,以学校(幼儿园)科学教育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丰富课外、校外活动内容为手段,推进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激发未成年人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其实践能力和整体科学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1、推广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在各类幼儿园日常教育中融入科学启蒙教育,使幼儿初步了解科学。鼓励幼儿园、社区和家庭结合幼儿特点,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科学基础教育。合理安排科学教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中小学校开展以科普为主要内容的团队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创新创造、生命教育、安全避险等专题开展科普教育。

3、深化高中阶段科学素质教育。引导高中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以实践探究为重点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结合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尝试技术设计,并积极开展与科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其他社会实践,提高其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科学素质较义务教育阶段有较大提高。

4、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组织动员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与青少年开展面对面的科技交流活动。依托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走进科学殿堂”、“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社区)”等活动,重点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中小学生科技竞赛等科技活动。

5、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活动中,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自救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周等常规教育活动,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文化氛围。

6、建立完善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机制。总结推广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工作经验,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宫、少儿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

7、发挥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通过中小学校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会议等形式,引导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并给予教育方法指导,鼓励其为未成年人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引导未成年人广泛接触自然、社会,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责任单位:由市科协、市农委、市财政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参加。

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部署,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自身需求,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模式,大幅提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增产增收致富能力。

1、加大对农民的科普服务力度。围绕农业科学生产、增效增收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需求,依托农村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服务组织网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科技致富服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有效形成服务“三农”工作机制,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技术技能和发展生产的能力。

2、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函大、农业科技入户、骨干农民研修等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清洁能源等,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3、加强对农民的科普宣传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和科学健身知识,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和防灾减灾等科学理念、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倡导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环保的新型农村社区。加大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重点传播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提高农民的基本科学素质,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科技节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户、科技110、农民田间学校、科普之冬、科普大集、“三农”网络书屋等行之有效的科普活动,探索科技工作者“常下乡,常在乡”的长效机制。

4、夯实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以继续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工程,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大力发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基地。继续推进光缆入村、网络入户工程,以信息化促进农村的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统筹利用、挖掘潜力,拓展和提升农村公共设施资源的科普服务能力,改建、扩建和新建相结合,形成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5、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引导和鼓励各类科教机构、城乡社会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多元化的投入方式,开展科普惠农活动。继续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加大“站栏员”建设力度。强化乡村科普活动场所建设,壮大科普队伍,切实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责任单位:由市总工会、市人社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政府法制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文化局、市环保局、市广播电视局、市人口计生委等单位参加。

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有序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以培养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围绕城镇化进程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1、开展科学教育培训。坚持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完善社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科学素质。引导企事业单位参与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普及,提高职工的科学素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开展技术交流和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倡导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倡导和普及低碳经济、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激发自身提高科学素质愿望,培养获取知识改变生活方式的能力。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各地、各有关部门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定本地区和本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以提高城镇失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组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围绕企业自主创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强化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普及,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和特点,广泛开展科普进工地等活动。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劳务输出组织共同开展职业培训的机制。继续实施外来农民工特别培训计划,在家政服务、护理等行业免费为外来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3、开展日常性职工科普教育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讲理想、比贡献”等活动,结合创新方法工作,着力打造一批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举办面向职工的专题讲座,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乡镇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送科技活动。在企业内部刊物、广播、闭路电视、局域网络上开办科普专栏,设立科普橱窗、职工书屋等,充分利用实验室、产品陈列室等建设科普宣传阵地。加大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责任单位: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联、市科技局、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参加。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提高科学素质贯穿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选拔录用、教育培训、综合评价全过程,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和科学执政能力,增强公务员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为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发挥示范作用。

1、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教育培训的组织工作。依据《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政府公务员培训纲要》,继续深入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工作,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抓好市、县两级党政分管负责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的科学教育培训。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机构要将科学素质教育内容列入教学计划。

2、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注重培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中,将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战略思想以及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等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在组织培训、自主选学和在职自学中,强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学习。

3、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选拔录用、综合评价中体现科学素质的要求。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负责人选拔任用考试大纲和题库中,强化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内容。

4、举办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举办科技知识讲座、科学素质竞赛、主题演讲和科学素质大讲堂等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实地参观科研单位和科普场所。推动报刊、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创办科学素质的专题、专版、专栏。

5、加大宣传力度,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营造良好氛围。推出一批注重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典型,宣传其好做法、好经验。

(五)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责任单位:由市科协、市妇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参加。

搭建社区科学素质建设平台,广泛开展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教育。依托社区内外科普资源,以广泛深入的社区科普活动,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1、建立健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体系。加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协调与服务。根据社区的实际状况与需求,明确责任主体,配备专(兼)职人员,建立必要的工作队伍,将科学素质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落实经费预算,切实把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落到实处。

2、开展社区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面向老年人、少年儿童开展科学生活、安全生活、健康生活等宣传教育活动,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城市生活的宣传教育活动。

3、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充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拓展和发挥科普功能。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型传媒功能。健全街道科协、科普协会,社区科普小组等网络组织。建立健全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楼宇、家庭等创建活动。

4、创新社区科普工作模式。逐步实现科普资源主要由政府投入向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等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发展。要充分利用、整合社区内外科普资源,在科普产品、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建立共享机制。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和部队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形成社区科普工作合力。

四、基础工程

(一)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责任单位:由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联、市发改委、市农委、市科技局等单位参加。

加强科技教师队伍、培训教材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激发公众接受科学教育与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科学教育培训的效果明显增强。

1、大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合理选拔从事科学教育的专门人才。建立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培训机制,在教师培训和进修中,增加科学教育内容。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与课程实施能力建设,广泛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提高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县级和县级以下幼儿园、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为重点,加强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2、完善科学教育培训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培训要求的教材教法。根据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先进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编写科学教育培训教材,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各种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教材的修编和完善。

3、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验室、图书室的功能,配齐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二)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工程

责任单位:由市科协、市科技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社科联、市农委、市教育局、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参加。

加强科普资源建设,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丰富资源种类和总量。加强现有优质科普资源有效整合,建立高效资源共享和交流机制,充分发挥科普资源社会效益。

1、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积极探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充分发挥科技社团联系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创作团队的作用,选择适宜向公众传播的科技成果,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将科研成果向社会公众传播,扩大科研成果对社会的影响。

2、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探索科普产品的新形式,开发适用于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三网融合”需要的新型科普资源。加强合作交流,促进我市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开展简便易行、具有特色的科普展览和科普活动,增加图书馆、文化馆、活动中心等场所和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的科普内容。促进科普展教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教学、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相衔接。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各类科普设施,在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期间,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三)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责任单位: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联、市农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文化局等单位参加。

进一步提升各类媒体科技传播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科技传播功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技传播新格局。

1、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有计划地开展大众传媒从业者科学素质培训,增强其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中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增强坚持科学态度、自觉抵制伪科学、反科学的意识。吸收自然科学类专业毕业生充实科技宣传报道队伍。推动科技社团与媒体交流互动,提高媒体从业者客观准确报道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科技背景的社会热点话题以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加大新兴媒体科技传播力度。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电视台、广播电台增加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出版单位增加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增加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加强科技专栏建设。

3、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市、县两级电台、电视台、报纸要充分发挥优势,推出优秀科技栏目、科技专版、科技专题节目,增加播出时间和出版频率,培育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品牌栏目,使公众在欣赏文化艺术的同时获得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熏陶。

(四)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责任单位:由市科协、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牵头,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农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单位参加。

提升现有各类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普能力,拓展社会设施资源的科普功能,推进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形成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1、提升现有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普能力。推进现有科普教育基地的内容更新和发展建设,并定期向社会免费开放。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化宫、图书馆、纪念馆等设施增加科普教育功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或展览馆,建设专门科普场所。

2、加强基层科普基础建设。推动县(市、区)建设具备科普教育、培训、展示等功能的县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到2015年底,在全市60%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动站(室),60%的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画廊(宣传栏),不断拓展科普服务能力。推动科普大篷车配发工作,“十二五”期间,覆盖全市各县(市、区),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有条件的中小学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五)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责任单位:由市科协、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社科联、市教育局、市农委、市卫生局、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参加。

提升科普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兼职科普人才队伍,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

1、培养农村实用科普人才队伍。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基层科普组织人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业务骨干、农村科普带头人和基层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离退休人员,积极发展科普员队伍,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组织群众参与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利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广校等,采取培训、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农村实用科普人才,提高科普服务能力。

2、培养社区科普人才队伍。结合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等活动以及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队伍。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科普组织、科普场馆、科技社团、社区科普大学等,建设社区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鼓励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企业事业单位和部队的专业人才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交流协作机制。

3、培养企业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培养和造就企业实用科普人才。

4、培养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结合中小学科学课程和课外科普活动,重点在中小学、科普场馆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建立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依托科技专家、大学生志愿者、老科技工作者等建立兼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加强对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其开展科学技术教育、组织策划科普活动的能力。

5、培养科普志愿者队伍。推动建立科普志愿者协会、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组织,为科普志愿者施展才能提供服务平台。鼓励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中学生、在职科研人员、传媒从业者参加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在大型主题科普活动和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展教活动中的作用,为其提供参与科普实践的机会。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科学素质纲要》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要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加强对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沟通职能,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络员会议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推进会,推动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要加大宣传力度,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小学科普教育范文第5篇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推动、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对于我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建湖”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行动计划(*-2010)》,现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全面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开展为提高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四大主要行动”;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的“四大基础工程”;建立和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和监测评估的“四大支撑体系”。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富民强县、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建湖”的目标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总体目标

适应“*”时期建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年到2010年,全县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全县公民科学素质有较大提高。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阶段性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建设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明显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初步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组织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办发〔*〕1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苏政办发〔*〕73号)的要求,经县政府批准成立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建政办发〔*〕30号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全县《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分管科技工作的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周公祝和县科协主席周立斌任副组长,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人事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建设局、县农林局、县农资局、县文化局、县广电局、县卫生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科协。办公室主任由县科协副主席邵静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科协、县科技局、县教育局、县农林局、县劳动保障局等部门的职能科室的负责人担任。办公室成员由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相关科室负责同志担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联络组,负责办公室与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络沟通与组织协调。联络组成员由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组成。

各镇人民政府、建湖开发区管委会负责本地区《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纲要》的实施意见。

四、主要任务及行动措施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主要任务:

(1)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育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切实提升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科普竞赛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牵头部门:县教育局、团县委

3.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县科技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广电局。

4.行动措施:

(1)以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全县广大青少年的科技素养。“*”期间,全县各教育行政部门、各基层幼儿园、中小学校要以“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科技模型竞赛等活动为抓手,着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及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由县教育局、团县委负责牵头,在“*”期间,每年组织全县参加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的人数达到2万人次。各中小学校要把科技教育纳入各自的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连贯性;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结合青少年各时期的求知特点,专门开设科技活动课程,使科普教育做到有课程、有教材、有师资、有评价制度和监测标准,全面提高全县广大青少年科技素养。

(2)以强化青少年科技教育网络体系建设为载体,着力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资源。“*”期间要进一步强化青少年科技教育网络体系建设,着重抓好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县职教中心的建设。要健全全县科技辅导员队伍,完善科技辅导员考评体系。全县各中、小学校要设立专职科技辅导员,要着力提高科技辅导员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搭建科技教育的教学教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平台,大力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学术氛围,每年表彰一批优秀科技辅导员,安排优秀科技辅导员担任学校中层干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特色教育,开展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期间要充分发挥我县职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技工学校、高新技术企业等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因地制宜,积极筹建一批适合广大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在全县形成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以校内教育为主,科普场馆教育为补充,社区教育相融合的科普教育机制。通过组织“大手拉小手”、“科技夏令营”、“快乐科学校园行”等面对面科普活动,开办家长学校,提高父母的科学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全面提升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手段。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社会团体要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以评先创优为激励手段,着力优化全县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的整体环境。“*”期间要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考评体系,完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把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评比工作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评比工作纳入到学校的综合评估体系之中,提升评比活动的激励作用。通过考核评比、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全县青少年科技素养的提高。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主要任务:

(1)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收增效,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

(4)提高我县广大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

2.牵头部门: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办、县科协

3.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办、县科协、县农林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人事局、县劳保局、建湖工商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广电局、县农机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

4.行动措施:

(1)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积极培养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员农民培训,使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创业能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明显提升。由县委组织部、县农林局牵头,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体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到2010年培训10万人次,并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为依托,开办富民网络大学教育,开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相关课程;由县农林局、县农资局、县水利农机局举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现场会,到2010年对全县60个基地(各镇每年1个)1000户种养户进行现场培训;由县委农工办和县农林局负责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训。由建湖工商局组织开展农民经纪人培训,到2010年培训5000名农民经纪人;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到2010年实现15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由县农林局、县农资局、县科技局、县科协组织开展科技示范户培育与培训,到2010年培育100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10000农户。

(2)广泛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普实践活动。由县委农工办、县农林局、县农资局、县水利农机局、县科协,实施“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从*年开始,组织筛选全县农业系统的100名农业科技专家与100个村进行结对挂钩,培育树立100个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大户,推广普及50项新技术、新品种,帮助3000个农户,1000名农民实现依靠科技致富的目标;由县农林局、县科技局牵头,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进村入户活动,到2010年实现送实用技术入1万个核心户(次)的目标;由县委宣传部、县科协牵头,继续深入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三下乡科技结对等活动。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服务长效机制。

(3)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普示范基地、专业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深入开展科普示范镇、村、户等创建活动。到2010年现有的15个镇及1个开发区达到市级科普示范镇的标准。由县委宣传部、县科协、县农林局、县农资局牵头,组织开展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到2010年培育10个市级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科技局、县科协牵头,在全县农村组织开展科技传播,实施科普“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县的所有镇(区)及村(居)均达标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培育和资助一批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不断促进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

(4)加强科普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建设。由县委组织部、县农机局、县农林局牵头,发展和健全全县农技推广机构;健全各镇(区)科协组织,党群书记任科协主席,分管科普工作的副镇长任副主席,科技干事任科协秘书长。在每个行政村(居)建立科普活动站,明确一名专兼职科普员,并定期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发展新型的农业生产和流通服务组织,每年发展培育10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5个专业协会;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

(5)加强农村科普能力建设。发挥科普宣传栏在科普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富民网络大学,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这一平台,为广大农民从事技术培训、科技讲座、科普活动提供阵地保障;由县委组织部、县广电局、县农林局等部门牵头,制作一批适合区域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科教片、课件,编印一批农村乡土教材和科普读物,提供给农村基层使用。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1.主要任务:

(1)在城镇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2)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3)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4)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牵头部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总工会

3.责任单位: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人事局、县农林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广电局、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

4.行动措施:

(1)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

(2)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期间培养1000名生产和服务一线特别是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我县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20%以上。

(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培训、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等组织作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在广大职工中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和弘扬,全面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

(4)充分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大力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的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的作用。要将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和科技培训,形成制度并建立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加强科普画廊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定期更换制度,通过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形式普及和宣传居民身边的科学知识和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组织开展“科教进社区”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主要任务:

(1)在面向领导干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突出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2)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机关,调动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2.牵头部门: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

3.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县科技局、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

4.行动措施:

(1)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广大干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播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提高干部的执政素质、执政本领和决策水平。将现代科技知识课程列为每年党政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的教学内容,到2010年使全县科级领导干部全部轮训一遍,科级以下公务员受训率达到95%以上。

(2)促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教育和科普培训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分层次制定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培训规划,将提高科学素质列入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各级机关在创建学习型机关中,其学习培训制度应体现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各级党校要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干部到党校参训,课程中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前沿科技等科普知识培训内容,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

(3)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技术普及。举办高层次的讲座、主题报告会等科普活动,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科普活动,每年至少参加1次科技报告会;公务员每年参与1次以上科普活动。

五、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建设行动

1.组建专家库和讲师团。充分吸纳我县各领域的专家型人才100人左右组成专家库,按不同学科领域划分成若干分团,分别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群体和对象提供科普志愿服务,并从中选出30名左右表达能力强、热心科普公益活动的专家组成讲师团。

2.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培训。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科学教育专业的进修培训班,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教师。

3.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各级学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建立中小学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重点开展对农村科技辅导员的培训与轮训。

4.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5.加强各类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根据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先进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

6.加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设施建设。省级实验小学要建成科学工作室,省级示范初中和省级重点高中要结合科学课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建立科学实验室;各中小学图书馆要确保科普书籍占有相当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因地制宜建设富有特色的科普活动场所。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普场馆、社区科普活动室、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县技工学校、县远程办、县电教中心等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资源优势。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牵头部门: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人事局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科技局、县劳保局、县农林局、县文化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

(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工程建设行动

1.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建湖电视台、广播电台要开辟科普专题节目,建湖快报要开辟科普专栏。各镇(区)要建有科普网站,向公众传播科技动态和科技知识。

2.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鼓励、支持科技专栏、专版、科普网站进一步提高质量,使其成为有广泛影响的媒体品牌。

3.建立科普应急机制。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及时以各种方式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牵头部门: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科技局、县农林局、县文化局。

(三)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行动

1.统筹规划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指导,将科普画廊建设纳入居民小区建设规划的审批内容。制定科普设施的发展规划、建设标准、认定办法和管理条例,规范科普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各地要把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

2.加强科技场馆建设。要积极筹建建湖科技馆。对现有的科普教育功能薄弱的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层科普设施的功能。落实科普场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优惠措施。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科普场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新增一批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培育一批市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所有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技教育基地定期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

5.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在城镇与乡村建设一批较高标准的科技活动中心,运用网络进行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的终端设备等设施。加大青少年校外科普场馆、基地建设。确保在2010年前配备科普宣传车。

牵头部门:县发改委、县科协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科技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建设局、县农林局、县文化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1)健全组织。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工作,负责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2)明确责任。各级政府是实施主体。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要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3)建立实施工作机制。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各镇(区)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并为其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承担起协助做好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重要责任。

(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制定专项表彰激励政策,定期表彰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

(三)健全经费投入体系。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根据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期间,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科普事业专项经费的投入,由各级科协掌握,财政部门监督使用。到2010年县级科普专项经费应达到人均1元;已成为市级科普示范镇的近湖、蒋营、冈西、恒济、草堰口、高作、钟庄、上冈、庆丰等镇科普专项经费应达到人均1元以上,其它镇(区)不少于人均0.5元。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承担的实施任务,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通过有效运用政府的引导资金,促进全社会增加对科普事业的投入。认真落实对科技场馆、各人民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公益性科普活动给予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积极争取、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