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物流建设

粮食物流建设

粮食物流建设

粮食物流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粮食物流;物流技术;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077-03

所谓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它涉及粮食的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和信息等一系列环节。我国的粮食物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观念上和体制上仍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这需要我们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打造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提高我国粮食流通效率。

1世界粮食物流的发展新趋势

当今世界,国际粮食物流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的趋势。

1.1粮食物流设施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现代化的粮食物流要求对传统物流设施加大改造力度,提高自动化和现代化的水平,使粮食物流的各个环节能够做到运行顺畅。另外,粮食物流设施还应该具备柔性化,能够迅速随着市场而变化。

1.2粮食物流的流通加工技术进一步提升

许多新的加工技术和工艺被运用到粮食的流通加工中来,粮食物流中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进一步提升。人们不但对粮食主产品进行更有效的加工,而且对一些粮食副产品甚至废弃品进行深度开发,大大提高了利润水平。

1.3粮食物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越来越密切

电子商务促进了粮食交易的增加,而粮食物流又把交易后的粮食送达到客户手里,为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此同时粮食物流还在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信息化、自动化方向转变,以便更好地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

1.4粮食物流中集装箱运输的比重不断上升

集装箱运输在粮食物流中虽然所占的比例不大,品种不多,但发展趋势却稳步上升,相信不需太长时间,其比例将会与粮食的散装运输等量齐观。

1.5粮食物流的管理更加专业化

现代粮食物流要求粮食物流管理人员具备较高水平,他们应具有现代物流的经营理念、管理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使用现代物流的各种设施设备,高效地进行现代粮食物流管理。

2中国粮食物流取得的成果

2.1粮食物流的现代化设施和设备建设初具规模

我国现代化的粮仓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目前共有6万多个粮仓,其中大约3万个仍在从事粮食流通工作,仓容高达29364万吨,有效仓容达到24706万吨;所需使用的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体系健全,布局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粮食加工的设备和技术进一步提高,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已成长为具备相当规模和实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2.2粮食储存的技术和手段获得突破

我国的政府和行业管理机关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粮食储存的技术标准,许多粮食储存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被应用到实践中去。此外我国还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和粮仓现代化建设的结合,建设了一批具备信息化、网络化管理能力的大中型粮仓。

2.3粮食运输能力大增

在我国的粮食运输中,铁路运输占了粮食总运量的一半,500公里以上的铁路运输能力在2003年超过了1亿吨。公路运输占了粮食总运量的三成,年公路粮食运量达到1.1亿~1.2亿吨。水路运输占粮食总运量的二成,在1998―2002年,粮食装船出港为1999万~2966万吨,入港为1816万~2599万吨,内河粮食运输为300万吨。集装箱运输粮食目前所占比例不大,但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2.4粮食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范围进一步扩大

由于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粮食加工向专业化和综合利用方向转变。例如,稻米加工在营养强化、配置加工、调质、增黏、增香方面的水平比过去明显提高;小麦加工能够生产高等级的专用粉和多种变性淀粉;综合利用产品如米糠产品、高蛋白米粉等越来越多。

2.5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粮食仓储管理体系

国家粮食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粮食仓储的技术规程和规定,指导我国新型仓库和相关技术设备的推广和使用。各级粮食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协作,改善了粮食运输的信息收集、合理调度、安全保障、散装运输推广、人才培养等工作。

3中国粮食物流存在的弊端

虽然我国在粮食物流的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果,但仍存在如下弊端。

3.1现代粮食物流的观念有待建立

许多从业人员把粮食物流仅仅看成是粮食的储运和装卸等作业,没有认识到粮食的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和品种流向也属于粮食物流,结果是只重视粮食物流的业务表现形式,忽视了粮食物流的前提和基础。即使是在粮食物流的业务表现上,也只重视单个企业的盈利和合理运作,而忽视了整个社会的资源整合。

3.2粮食物流的设施设备总体落后

主要表现在粮仓仓容不足,储运设施设备低效,机械化、自动化输送水平较低,粮食在物流过程中效率低、损耗大、成本高、利润少。

3.3粮食物流技术存在瓶颈

我国的粮食运输、存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信息处理等环节的技术都存在较为明显的瓶颈。例如,粮食运输缺乏先进的计量输送设备、散粮接卸设施、专用运输工具;粮食仓储缺乏计算机管理手段、先进的品质检测方式和生态储粮方式;粮食加工缺乏粮油的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信息建设缺乏适应具体操作的粮食物流信息系统等,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

3.4粮食物流的宏观调控缺乏力度

我国在粮食物流的宏观调控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有:粮食部门只能在本系统内部的粮源组织和其他一些环节进行协调,对系统外部的环节如铁路、交通等则无能为力;粮食物流的规章制度与市场经济现实状况严重脱节;粮食流通市场各自为政,粮食无序流动严重;粮食物流设施建设缺乏科学论证和有效管理,等等。

3.5粮食物流人才严重缺乏

现代粮食物流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先进的物流理念,掌握先进的物流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精通粮食物流的经营和管理,并且具有国际视角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我国目前粮食物流的从业人员所严重缺乏的。

4中国粮食物流现代化建设的建议

由于我国的粮食物流存在上述弊端,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粮食物流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中国的粮食物流采取各种措施,使之成为中国粮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4.1要树立正确的现代粮食物流观念

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价值链来看待粮食物流,首先要确保粮食生产布局合理,这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基础;其次要确定合理的粮食流向,这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前提;再次要组织经济高效的粮食储运,高附加值高利用率的粮食加工,这是粮食科学化的具体表现;最后还要由政府从宏观上对粮食物流进行正确调控,这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保障。总之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充分地整合全社会的资源,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

4.2要加强粮食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对物流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和完善配套。如在仓储方面进行粮情监测、谷物冷却、环流熏蒸、机械通风等技术设施配套;在运输方面增加散粮的计重、自动接卸设备和专业运输工具;在加工方面使用和研发先进的设备,增加粮食的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等等。总之要提高我国粮食物流设施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使粮食物流的各个环节能够无缝衔接。

4.3要提高粮食物流的技术水平

我们应该借助相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借鉴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对粮食物流技术、物流体系和物流管理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组织科技骨干对粮食的储存、运输和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攻关,争取早日突破我国粮食物流的技术瓶颈,推动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

4.4要加强粮食物流的宏观调控力度

政府应承担起粮食物流的宏观调控的职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政府应通过合理的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管理和引导粮食物流向合理方向发展。例如,制定粮食物流的长远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和管理粮食物流的发展;向全社会免费提供粮食物流的相关信息和政策指导;成立专门性的调控机构负责统一协调政策性和经营性两种粮食物流的组织和运行;协调与论证粮食库、厂的选址和建设,合理规划粮食的品种流向等。

4.5要加速培养粮食物流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全社会都应投入到这个工作中去。政府应对人才培养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高校和科研院所应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培养适用的人才;企业可以进行岗位理论和业务培训,在必要时可以派遣员工去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同时还可以积极地与国外进行广泛交流,引进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加速我国的粮食物流人才培养进程,早日完成我国粮食物流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邹凤羽.当代国际粮食科技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J].世界农业,2007(5):13-16.

[2]王遐见.粮食流通与现代物流[J].农业经济问题,2004(5):21-24.

[3]廖红丰,杜长乐.关于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16.

[4]王遐见.论粮食流通的现代化取向[J].经济体制改革,2004(3):44-47.

[5]赵英霞.加快发展中国农业物流的对策[J].商业研究,2006(1):190-191.

粮食物流建设范文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粮食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条件不断改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年流通量逐步加大,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的客观条件已基本具备。

(一)粮食物流规模巨大

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历史上外调粮食较多,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播种面积稳定在年500万公顷以上,年总产量2800万吨左右。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14%。有42个县(市、区)被列为全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县。粮食商品量保持在800—900万吨,商品率30%左右。近几年调出省外粮食年均400万吨,从外省购进小麦、玉米等粮食近300万吨,并有逐年增大的趋势。预计随着商品量的增加以及与外省粮食品种互补性的增强,到2015年,湖南粮食流通总量将增加到1300万吨。从流通方式看,火车运输占70%,汽车运输占25%,水路占5%。湖南出口粮食主要经湘江、长江到江苏张家港、南通港和上海港换船外运。

(二)仓储设施较为完善

全省现有国有、国有控股仓储企业335个,总仓容1228万吨,其中完好仓容986万吨。非国有企业总仓容在300万吨左右,基本上为完好仓容。有铁路专用线库点24个,仓容185万吨,年实际中转量225万吨。有专用码头粮库23个,泊位63个,总吨位3.7万吨,年实际中转量30万吨。1998、2000、2001年利用国债资金分三批建设了国储粮库项目74个,仓容226.5万吨,总投资13.33亿元,分布在全省60余个粮食主产县、市。散粮收发功能得到了加强,1998年建设了容量30万吨的浅园仓,具备了铁路、公路的散粮接收发功能。新建粮库项目均配置了机械通风、熏蒸杀虫、粮情检测及汽车衡等先进储粮设备、检测管理系统。粮食进出库基本实现了机械操作,全省三批新建粮库共配置机械设备5033台套,投资14638万元。1995-2000年建设的7个世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总仓容78.5万吨,均按散粮装卸要求设计,有力地提升了我省粮食流通“四散化”水平。

(三)粮食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湖南粮食储藏技术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全省机械通风储粮达到90%,一批储粮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建立了“潇湘粮网”网站,各市、州粮食局和新建国储粮库按标准建立了局域网,有近300人的专业操作人员,及时粮食市场信息。省粮油产品质监站作为全国唯一的稻谷区域重点粮油产品质检站,拥有国家和湖南省粮油产品质量监测权,承检产品(参数)达到六大类173项。全省还有8个市州建立了粮油产品质监站,并通过了国家局的验收和授牌。

(四)粮食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湖南粮食产业形成了以米面油为支撑的加工体系,目前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408家,总资产逾100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企业377家,年加工能力450万吨。有农业产业化部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39家、市级龙头企业142家。2007年,新增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15家,规模以上企业加工大米突破300万吨、面粉面条30多万吨、食用植物油20多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10亿元。现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8个、湖南名牌产品39个、全国放心粮油企业产品186个。粮食物流企业初具规模,全省现有仓储企业344家,其中仓容量5万吨以上的49家,年周转量50万吨的企业有20多个。

但从总的来看,湖南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还比较落后,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的问题非常突出。一是仓储设施不能适应散粮接卸的需要。目前现有完好仓容中适合散装、散卸的仓容仅占3%,其余97%的平房仓不适应散粮接收发的需要,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立筒仓、浅圆仓在新建国储库仓容中也只占到13%。二是运输方式落后。粮食收购环节基本采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包装,在储存环节拆包散储,到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转为包装形态。流通中经过多次灌包、拆包,包装材料耗费大、粮食损失多、掺混杂质情况严重,人工成本非常高。三是装卸自动化水平低。绝大部分粮食的装卸仍采用传统的肩背肩扛装卸方式,效率很低。目前我省还没有粮库配备专业的铁路散粮卸车设施。四是组织化程度低。物流资源分散,粮食经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销脱节,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影响了整个粮食流通的发展。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湖南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发展湖南粮食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实现粮食流通四散化,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增强应对粮食市场波动的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推进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粮食现代物流设施项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主要通过编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并从政策上扶持企业投资现代粮食物流。粮食物流项目建设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运作,建设资金主要由企业自行筹措,风险由企业自行承担。

——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继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改组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粮食流通体制的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分割,促进仓储设施社会化和运输服务市场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粮食物流链各个环节的无缝联结。

——整合资源、企业推进。充分利用现有粮食流通设施,整合资源,以粮食企业为主要力量,实施粮食现代物流项目。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规划第一阶段主要建设纳入规划的重点项目,解决粮食物流“四散化”水平过低的突出矛盾。在规划第二阶段主要解决重点项目的配套建设以及区域内部的粮食物流现代化问题。

——技术先进、注重效益。要结合我国国情、省情及粮情,着眼于未来发展,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成熟的技术,减少粮食损耗,降低流通成本。规划安排的项目要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跨省跨区粮食物流通道,完善重要物流节点,基本实现粮食流通“四散化”(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和整个物流环节的无缝化连结,建立以湖南粮食现代物流园为中心,以岳阳、衡阳、郴州、怀化等区域性现代物流园为骨干,以宁乡横市、湘西洪源粮食物流园等遍布全省的粮食储备、加工、物流企业为支撑的统一开放、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三、规划布局和主要任务

(一)规划布局

1、粮食物流总量规划。近年来全省粮食总流通量约为900万吨,其中省外流入约300万吨,省内调出约为400万吨,省内区域间流通量约为200万吨。预计到2015年,全省粮食总流通量约为1300万吨。

2、主要粮食物流通道规划。根据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结合湖南粮食流通实际,在全省规划建设“四纵两横”六大粮食物流通道。“四纵”为:京广线、洛湛线、枝柳线铁路和湘江水道。“二横”为:湘黔线、湘桂线二条铁路。这六条通道既是我省粮食流出、流入通道,也是全国跨省粮食运输的主干道。

3、区域布局。国家发改委《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把长沙、岳阳、衡阳定为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布局的跨省粮食物流通道节点。根据我省实际,将重点建设“一个中心、四大骨干”,即以湖南粮食现代物流园为中心,辐射省内外;以岳阳为湘北物流区域、以怀化为湘西物流区域、以衡阳为湘中南物流区域、以郴州为湘南物流区域的四大骨干,流向粤、桂、云、贵等地,形成南北对应、东西互动、地区协调、各有侧重的物流格局。

(二)主要任务

1、建设好一批现代粮食物流园区。在主要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设一批适应现代流通要求特别是散装散卸的粮食物流园区,完善物流节点,发挥园区功能,实现铁路、水路、公路的有效衔接和长短途运输方式的合理转换,提高粮食快速中转能力。其中以湖南粮食现代物流园为中心节点(重点建设好湖南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和霞凝粮库水运码头),岳阳、衡阳、郴州、怀化物流园为区域性骨干节点,其他为市级节点。

2、形成跨省跨区粮食物流通道。重点建设京广线、枝柳线、湘桂线、湘黔线、洛湛线沿线有铁路专线或有月台、罩棚的粮食流通项目,增建或改造中转仓容和装卸设施,提高粮食快速中转和供应能力。完善港口中转库及粮食码头功能,建设好洞庭湖、湘江水道粮食通道。其中长、株、潭、衡、郴州稻谷流出通道主要通过铁路运往周边省份。环洞庭湖区粮食流出通道经水路运往东南沿海;经铁路直达两广等销区;经公铁联运销往湘中、湘西地区。粮食流入通道主要是三条:一是由京广线进入全省各地;二是由京珠高速或107国道入湘;三是经海运由长江抵岳阳。

3、发展散粮运输。依托现有散粮设施,加快建设和完善重要通道和节点的散粮配套设施,打破制约散粮运输发展的“瓶颈”。推动形成收纳、集并、中转、运输、储存、发放多环节一体化的散粮运输系统。加快发展散粮汽车运输,形成收纳库到中转库和收纳库、中转库到粮食加工企业的“包粮改散粮”运输,提高粮食公路散粮运输的比重;建立水运散粮中转运输系统,发展散粮船舶运输;推动散粮集装箱公铁联运,发展“门对门”散粮配送服务。

4、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加强与省外销区及省内产、销区的有效对接,搞好小麦、玉米、大豆等调入品种的产购衔接,建立稳定的粮食运输通道。鼓励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整合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集粮食收购、储存、中转、加工和贸易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建立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粮食物流信息资源共享。

5、加强技术设备研发推广和标准化工作。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吸收,加快研制并推广散粮运输工具和技术设备。制定和推广粮食物流标准,实现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装卸机械、信息编码、品质检测标准化。

6、建立粮食应急调控体系。在全省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和骨干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国有粮食企业直接投资方式,控制一些重要物流节点,建立全省粮食应急调控体系。

四、建设项目

为实现我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目标和任务,要重点加强物流园区建设、主要物流通道和节点的散粮设施建设。

(一)项目建设内容。规划期内的主要项目建设内容包括:

1、建设物流园区。在主要粮食物流通道,按照粮食流向、流量、区域位置、基础条件等综合要素,建设一批对粮食流通和宏观调控产生重要影响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粮食物流园区。

2、建设和改造部分散粮中转库。在主要散粮物流节点建设和改造一批适应散装散卸的立筒仓、浅圆仓和粮食集装箱中转站等散粮中转设施,增加铁路散粮发运和接卸能力。建设标准为:粮食中转库、储备库年中转量在30万吨以上;港口库、码头年中转量在50万吨以上。

3、增加散粮接收发设施。在主要散粮物流节点,依托物流园区、大型粮库和粮油加工企业、码头,建设与散粮车辆配套的卸粮坑,提升输送系统,提高散粮接卸能力。为物流节点上的大型平房仓等配备吸粮机、散粮倒运车、出仓机、装车机等散粮接收发放设备,提高散粮发运及接卸能力。

4、增加散粮运输工具。按照跨省跨区主要粮食物流通道的粮食流量、品种和作业需求,增加适用的散粮运输工具。鼓励大型粮食物流企业增加散粮火车皮、散粮汽车及散粮集装箱。

5、建设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和检验检测设施。鼓励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和信息服务中心建立粮食电子交易和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在粮食物流的主要环节建设相应粮食检验检测设施。

(二)建设项目

见附录。

(三)资金来源

项目建设资金以企业自筹为主,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募集民间资本等多渠道筹措。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用于跨省跨区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说,属于规划中的跨省跨区粮食物流通道及节点的港口、中转库、储备库装卸发放设施、运输工具等建设项目,根据项目目录,由企业自主投资,国家给予补助或贴息;属于规划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粮食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等,争取由中央预算内资金直接投资建设;属于规划中的新建和改建粮食仓储设施项目、粮食物流园区项目等,主要通过企业自主筹资建设,各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及贴息。

五、组织实施

(一)项目组织。由省发改委会同省粮食局负责本规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有关粮食物流企业是规划建设项目的具体承担单位。根据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确定的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严格执行招投标、工程监理等各项法规制度。

(二)实施步骤。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和省发改委、省粮食局确定的主要建设任务,制定年度计划,分步推进实施。

(三)政策措施

1、创新体制。进一步创新粮食仓储、运输管理体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整合现有粮食物流资源,推进仓储、码头设施社会化和运输服务市场化。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储粮库建设项目、世行粮食流通项目、机械化粮库项目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使国有资产发挥最大的效益。进一步探索引进社会和外资进入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领域,形成粮食物流多元化投资格局,推动物流设施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

2、完善政策。进一步完善产业倾斜、税收优惠、价格支持等政策措施,积极推广散粮运输,对符合规划要求的散粮物流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依法优先审批。跨省跨区粮食物流项目要纳入国家和同级政府重点项目管理,加快推进现代粮食物流发展。

3、加强协调。各级政府要把粮食物流现代化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协调,制定具体落实措施,保证全省粮食物流建设专项规划的顺利实施。铁路、交通、财税等部门要从支持全省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考虑,将散粮运输纳入农产品绿色运输通道体系,改进交通工具和运输组织方式,合理调整粮食运价和税收政策,减少各种不合理的运输附加费用,降低运输总成本,促进粮食物流发展。

粮食物流建设范文第3篇

2福建省粮食现状分析

粮食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大麦、高粱等;广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豆类、薯类的集合。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多山地丘陵,省内地势可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特殊的地理状况导致了福建缺粮的省情。福建省需求量最大的三类粮食品种分别为稻谷、玉米和小麦。其中,稻谷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以及主要粮食需求品种,占需求量的45%以上,玉米、小麦及其它品种约占55%。从供需现状上看,以口粮消费为主的稻米消费量三分之一左右要靠省外补充,市场供应的面制品所用的小麦和饲料行业加工所需的玉米则完全从省外调入,全省粮食自给率不足50%,粮食产销缺口大。福建省的缺粮省情早已不容乐观,而近年来耕地的不断减少、粮食总产量的不断下降以及人口的不断上升,更加剧了省内粮源的供给不足。从表1中可以看出,福建省的粮食播种面积由2000年的1828.51千公顷减少到2010年的1232.30千公顷、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854.68万吨减少到2010年的661.89万吨,人口却由2000年的3410万人上升到2010年3693万人,导致了省内人均粮食占有量日趋减少。福建省的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对粮食的需求不断扩大和粮食的总产量的不断下降,导致福建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福建每年必须从浙江、江西、两广、东北地区以及海外调入粮食,使之自然而然成为全国粮食主销区之一。

3福建省粮食物流现状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生产资料的采购、粮食生产的组织到粮食产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管理等,实现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流动。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粮食行业开始逐步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改革。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视不断加强。除国家和地方政府掌握的政府储备粮源外,定购粮食逐步开放,并将最终走向完全市场。2006年由省发改委、省粮食局通过的《福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规划》,更是在建设跨省和省内主要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节点,发展散粮运输方式,提高粮食物流的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对福建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3.1主要粮食物流通道

受福建省铁路网运力的“瓶颈”限制,福建省的铁路交通并不发达,粮食的跨省运输主要依靠水路交通。福建省现有赣龙、梅坎、峰福、鹰厦、温福、厦深6个出省铁路通道,粮食铁路运输基本集中在鹰厦及赣龙两条线路。据调查统计分析,调入福建省的粮食中,水路运输约占54.4%,而铁路及公路等运输方式约占45.6%,较为薄弱。目前福建省进行粮食物流接卸中转的港口有:福州长乐松下港、厦门港东渡港区、厦门港招银港区、湄洲湾秀屿港区和泉州石井港区,其中,东渡港区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粮食接卸港口企业。

3.2区域性粮食物流节点

3.2.1粮食仓储设施

至2011年,福建省建设国家储备粮库10个、省级储备粮库10个,平均每个库点仓容为0.6万吨。在2011年,福建省粮食局根据省发改委、省政府下发文件新增了对长安库、松下库、南安库、长汀库、安溪库、晋江库六个粮库的扩建。福建省内仓储设施的仓型大多使用平房仓和楼房仓,比例分别高达78.9%和18.8%,但圆筒仓型的使用较为匮乏。

3.2.2粮食加工企业

至2010年,福建省共有150家加工企业,分别为:福州28家,漳州16家,厦门15家,三明18家,泉州20家,莆田7家,宁德11家,南平20家。其中较大规模粮油加工企业约20家,主要分布在福州及厦漳泉地区,年加工能力近500万吨。

3.2.3粮食批发市场

福建省共有批发市场20个,年粮食批发交易量约340万吨,吸纳经销商200多家,占全省粮食年流通总量25%左右。南安官桥、福州、漳州浦口的年交易量超过200万吨,成为全省粮食物流链上的重要环节。

3.3粮食运输方式

福建省粮食物流以包粮运输方式为主,占总流量的85%左右。与粮食包装作业相比,粮食散装作业具有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流通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污染损耗和节约流通成本的优点,是国际通用的粮食运输模式。省内只有少数几家国家粮库配置了散装设施,省级以下储备库散粮存放比重较小,有散装粮条件的民营运输公司数量少,“四散化”流通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4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

国家粮食局在粮食信息化技术讨论会中就以下几点关于我国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展开会议:研讨进一步推广信息化成果,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粮食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方式和方法;结合“十一五”行业信息化应用试点经验,探索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技术、RFID等技术的途径和方向。响应号召,福建省粮油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已开通使用,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省局与各市、县(区)粮食局及各级储备库计算机系统联网,作为补充,南安官桥、福州等主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及商务工程也开始实施。

4福建省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

4.1现代物流理念

淡薄在观念上,粮食企业只把粮食物流看作是运输、仓储以及配套装卸搬运的总和,并没有将现代粮食物流的理念扩大到流通增值加工、销售、信息处理等领域。大多数企业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及运输资源的合理性安排,没有顾及到整个供应链上宏观的资源分配问题 ,导致粮食运输环节中频频出现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不能共同开发利用的局面,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以及粮食物流成本的增加。并且,缺乏适应现代物流及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也是福建省粮食物流上的一大问题。

4.2组织化程度较低

省内粮食经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销脱节,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地方所属粮食企业与中央所属粮食储备企业的粮食物流设施设备由各自分散占有,造成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低、资源闲置浪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物流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统筹使用。此外,福建省粮食物流所依靠的公路、铁路、水路三种运输方式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政府对各个部门之间的宏观调控缺乏应有的力度,各公共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造成了多式联运的过程衔接不流畅,时常出现拖延状况,大大降低了粮食物流效率。

4.3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虽然福建省通过《福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规划》等一系列法案,并在粮食仓储建设等一些基础设施上提出大量改进,但省内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体进程缓慢,致使省内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在省内现今的粮食物流园区中,粮食物流业务较为单一,仓储、运输、装卸、流通加工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具备一定规模和粮食流量的粮食物流园区只有少数几家。但从现代粮食物流园区的角度来看,物流园区应集粮食仓储、运输、货运、加工、交易、整理、配送、检验检测、市场信息等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实施综合经营,目前省内的物流园区普遍只具有其中一小部分功能。另外,福建省内的粮食运输仍以人工拆包入库、灌包出库、人力装卸车为特征的包粮运输作业模式为主,这种运输作业模式不仅劳动强度高、作业环境差,而且粮食损耗高、作业效率低、作业费用高,增加了物流成本。

4.4信息化程度仍然偏低

目前,福建省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进程仍止步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粮食物流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粮食物流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和规范不统一;小型粮食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应用起步困难;物联网技术与传感器技术、RFID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5福建粮食物流发展对策

5.1加强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只有实现粮食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才能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在现今福建省粮油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已开通使用的情况下,应以福建省粮食局为牵头单位,其他部门积极配合,继续发展粮食物流信息化,构建全省范围内的粮食储备和流通网络体系。对有条件的粮食物流企业,要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建设步伐,与国内大型粮食企业、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建立相连的电子网络,开展电子商务贸易,进行网上信息交流,不断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流通费用,提高物流效益,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宏观指导作用。

5.2完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设备

粮食仓储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粮食物流运作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加大对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粮食储运条件。适当增建部分圆筒仓和标准房式仓、散粮发放运输设施,并在更大范围内研究、推广平房仓的机械化作业,进一步提升散粮运输的整体功能。在运输环节上,应增加散粮自动接卸、计重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适度提高集装箱运粮的比重。粮食加工环节应调整布局、重组资产,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生产设备,研制和引进先进的设备,为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加强粮食物流各个环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粮食物流环节链始终处于良性运作状态,使粮食物流真正做到快捷、高效。

5.3完善政策法规制度

福建省应给予粮食企业特殊的市场准入、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性政策支持,如给一定的财政补贴,贷款支持,长期低息,鼓励和扶持一些条件成熟的粮食企业上市融资等。制定引导社会和民间投资参与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尽快形成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投融资、财税、工商管理等领域的政策支持的福建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格局,清除束缚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障碍,为粮食物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在总结现行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粮食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应尽快完善福建省粮食法制体系,制定粮食法,使福建省的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政策能通过法定程序具体化、规范化、法制化、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改善资源配置的粮食政策体系,确保福建省粮食安全。

5.4促进第三方粮食物流的发展

众所周知,企业发展自营物流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建设仓库,购买设备以及建立信息网络平台,还需要有专门的物流人员。这样不仅运营风险与成本高,管理压力大,而且缺乏整合机会。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整合与规范多元粮食市场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同时,积极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流通,促进第三方乃至第四方粮食物流企业的发展,从而节约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如中储物流此类的大型物流企业的带动下,适度建设一批与粮食物流中心相配套的专业性很强的中小物流企业,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中小协作配套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同时,还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粮食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中的作用;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粮食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推动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业的高起点发展。

粮食物流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粮食物流 现状 对策

一、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粮食物流行业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对粮食物流涵义理解普遍比较模糊,把粮食物流仅看作是粮食仓储、运输、包装和装卸环节,在观念上还有备战备荒的烙印,而没有扩大到粮食的生产布局、粮食收购的组织、销售通道的确定、以及粮食加工增值和信息环节等。这种认识极大地限制了粮食物流的发展,使粮食物流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组织化程度低,协调难度大。我国粮食物流资源分散,粮食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同时粮食物流涉及粮食、财税、工商、铁道、交通、信息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的管理职能、方式和制度体系等存在较大不同,协调性较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物流设施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问题相当突出。粮食需要跨省流通,但粮食物流企业很难跨省联合、兼并和重组。

(三)基础设施整体比较落后。由于粮食物流设施项目投资往往非常巨大,一般企业难以承担;并且物流设施建设收效并非立竿见影,单个物流项目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互补性、依赖性很强,投资回报率只有在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情况下才最高,所以大部分企业投资态度并不积极。在目前,我国粮食物流设施项目的建设主要依靠的正是企业投资建设而不是政府的投资,从而造成我国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整体上处于落后的局面,设施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较低,粮食的损耗率惊人。由于运输装卸方式落后,每年损失粮食800万顿左右。

(四)缺少与粮食物流相关的法规、条例和标准。随着我国加入WTO,粮食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在粮食生产、包装、销售等一系列问题上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来规范市场的运作。如目前粮食市场上普遍使用的塑料编制袋,并没有制定专门用于粮食包装的统一标准,包装立法远远滞后于包装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五)专业人才缺乏。随着物流理念的更新,粮食物流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出现,粮食物流企业和粮食物流组织者中,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和系统的学习,才能接受新理念,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物流教育目标体系。大学的物流教育刚刚起步,物流职业教育、资格培训更显落后,粮食物流专业教育和培训还未形成。导致粮食物流企业经理、部门经理、策划人员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严重不足。

二、加快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的对策和建议

(一)解放思想,提高思想认识。粮食现代物流作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运作模式,纵观粮食流通的全过程,对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涉及粮食物流的部门、企业,都要提高对粮食现代物流的认识,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运作模式,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实际,积极推广使用粮食现代物流。

(二)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主要措施有:首先,成立粮食物流调控机构,统一协调政策性和经营性两部分粮食物流的组织和运行。其次,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约束粮食物流组织者、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和监督粮食流通过程,协调和处理所产生的粮食物流纠纷。再次,为粮食物流提供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最终构建全国统一、高效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业已制定,各省、市、县应尽快研究制定本级近期、中期和长期粮食物流规划。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可以避免系统内的各个局部因各自利益而破坏粮食物流大系统的有效性,可以避免出现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可以避免因各自建设的物流项目互不兼容而形成不了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现象发生。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层次和主要内容要明确,国家、省、市等各级规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规划层面就要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包括了粮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国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现代物流要发展,物流规划必须先行,并且要用规划指导发展。

(四)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督的办法。目前,我国粮食行业协会、运输协会等行业管理体系正在形成,并逐步规范。这些协会,在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运作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粮食物流这个问题上,由于涉及多个环节,涉及不同部门,各行业协会应加强合作,整体研究现代粮食物流模式。

(五)完善提高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全面推进粮食流通“四散”化。从降低物流成本、节约资源、减少粮食损耗以及增加效益的角度出发,粮食流通“四散”(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化是发展方向。政府一是应加大粮食物流方面科技力量和资金投入,通过自主研发和国外引进,加快粮食物流关键设施设备的开发,尽快研制通用散粮火车、散粮集装箱和散粮汽车,推广散粮运输技术设备,提高粮食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实现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装卸机械、信息编码和品质检测的标准化。二是要扶持大型粮食物流企业,给予粮食物流企业财税上各项优惠政策。三是积极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鼓励和吸收社会资金投资粮食物流。从而完善提高现有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做到粮食装卸、仓储、周转等环节密切衔接配套。

(六)建立和完善粮食物流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我国应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从田地到餐桌”的粮食物流各环节的操作都应做到有法可循。通过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规范粮食生产、仓储、运输、加工等环节及规定销售者的责任、权利、义务,依法制定国家及地方各省市发展粮食生产流通的财政预算计划与使用规则,并根据时展不断修改、完善,强化监督。

(七)重视粮食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引进高级粮食物流人才。粮食物流要向信息化、网络化、保准化、现代化发展,实现绿色物流,就必须有“及时供货”、“完美订货”“协同配送”等理念,必须努力研制粮食物流先进技术和设备。而这些都离不开专业的物流人才。我国应争取在高等院校开办粮食现代物流专业,为粮食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粮食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引进国际高级粮食物流人才,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促进我国粮食物流企业的成长,早日实现我国粮食物流的科学化运作。

三、结束语

在粮食问题上,我们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如果不提高粮价,农民就没有种粮的积极性,许多地方粮田撂荒,令人触目惊心;而提高粮价,又会推高CPI,不可避免地加速通货膨胀。但是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既可以增加农民收益,又可以抑制粮价上涨,绝对是一个理性而又有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胡非凡,吴宋娟.国内粮食物流研究综述[J].粮食流通技术,2007,(4).

粮食物流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115-04

一、研究背景

(一)中国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就目前而言,世界范围内仍然同时存在着三种农业——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的转型期,从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城市化的水平正在逐年提高,粮食等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已达到75%以上,由此可见中国已经具备了快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的条件。

中共中央在1982—1986年连续五年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04—2011年,又连续八年以三农为主题,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九年聚焦三农,可见中国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二)粮食物流发展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粮食是作为维持人类生命的重要农产品,其物流活动和物流方式与人类共存,并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对物流的认识起步较晚,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物流的概念才开始传入中国,知识的普及和粮食行业的发展需要,逐渐让人们开始对“物流”这个新兴概念有了一定的重视。粮食物流起着沟通主产区和主销区的重要作用,是粮食产业链的枢纽,居于先导地位。粮食物流的畅通无阻有助于解决全国粮食大市场和本文所选研究对象——黑龙江垦区小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国家政策支持粮食物流的快速发展

为了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政府一直关注并高度重视粮食物流发展及其流通体系的建立,多次发表声明,下发文件支持和改善粮食物流的发展,并提出诸多有利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2008年,国家发改委员会公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把粮食生产安全中长期定义为:生产水平在 2010 年时达到 5 000 亿公斤以上、2020 年突破5 400亿公斤;粮食自给率稳定在 95%以上;粮食“四散化”率(“四散”即散储、散运、散装、散卸)2010 年达到 30%,2020 年上升为55%。2009年的3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都为粮食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也意味着国家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扩大销区粮食储备规模,适时采取玉米、大豆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4.黑龙江垦区客观上需求发展粮食物流体系

2012年,垦区生产总值496.5亿元,人均达到3.1万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98.2亿元;粮食种植面积4 250万亩,粮食总产量432.6亿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407.28亿斤,商品化率达到94.1%。日益增长的粮食产量,无疑提高了对粮食物流的要求。诸如粮食物流的成本过高、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滞后、社会化和市场化及标准化程度低,都是影响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的基本现状

(一)黑龙江垦区粮食的生产现状

截至2012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达到432.6亿斤,是2005年产量的2.1倍,粮食的交售量达到407.28亿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现在垦区每户的平均经营土地面积是200亩,计算比较,约为35%的家庭经营了垦区约82%的耕地,垦区人均生产粮食35.4吨,规模化的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业劳动平均生产率,现垦区的劳动生产率为29%,不仅是全国的较高水平,而且还超过了世界发达国家劳动力人均产粮的28%;作为黑龙江省的产粮大户,黑龙江农垦区的份额占将近一半,在全省粮食生产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1949年,垦区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全省的0.27%,2012年上升到22.8%;“全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这是2004年,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总理到黑龙江代表团听取审议时的第一句话,这充分证明了黑龙江垦区在全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之重。

(二)黑龙江垦区粮食的加工现状

世界上主要的粮食有稻谷、小麦、黑麦、高粱、玉米和粟,中国除黑麦之外,这些粮食都有生产,其中产量较大的是稻谷、小麦、高粱和玉米。中国是农业大国,我省又是产粮大省,因此,对原粮的加工转化能力强弱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粮食加工就是将原粮经过加工处理转化成半成品粮、成品粮或将半成品粮转化成成品粮的一个经营活动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稻谷的碾米、小麦的制粉、玉米及杂粮加工、植物油脂的提取和精炼、植物蛋白质产品的生产和淀粉加工、以米面为主要原料的粮油食品加工、粮油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等。在加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化就是粮食的深加工。黑龙江垦区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了九三集团、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北大荒麦芽集团等15家部级和省级农业企业。

(三)黑龙江垦区粮食的储运现状

粮食的仓储工作在粮食物流的整个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连接粮食的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它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如下图所示):

黑龙江垦区水稻收纳库主要位于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分局、红兴隆分局、宝泉岭分局和建三江分局;玉米的收纳库主要位于哈尔滨、牡丹江分局、红兴隆分局、建三江分局和九三分局、齐齐哈尔分局;大豆的收纳库主要位于其主产区的哈尔滨和垦区的牡丹江分局、红兴隆分局、宝泉岭分局、建三江分局、九三和北安分局。收纳节点位于粮食主产区公路和铁路附近,以便于粮食的收纳,我省垦区按照国家三类粮库的标准建设,仓容规模2.5~5万吨,但如果是产量密集的主产区,可以将仓容规模扩大到10万吨;粮食物流中转节点的粮库都是位于距离粮食集散地较近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枢纽,年中转量均在40万吨以上。黑龙江垦区一般使用筒仓和砖圆仓完成粮食的仓储;大型粮食物流节点也可成为粮食物流中心,其大型规模在于不仅可以对上游粮食的供应商来源的大量粮食进行集中的加工储存等工作,并可以处理下游粮食需求用户的不同订单信息,并提供批量的粮食仓储、配送等服务,也可以说具有粮食交易市场的功能。

黑龙江垦区现有总地坪面积为758.7万平米,以现有水平无法赶上粮食连年递增生产的趋势,地坪缺口普遍很大,粮食收获后往往直接在压硬的天地上进行处理和储存,所以垦区对地坪面积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省内现有10条公路线路为粮食运输通道,粮食运输的公路总里程为638公里,主要用于粮食的收纳、中转、短途运输和成品粮的运输;黑龙江的粮食铁路运输通道同样也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东部:东部通道构成,包括两条区域性的主要通道、12条次级通道、48个物流中转节点和5个省级大型粮食物流节点。中部:中部地区有3条主要通道(绥北线、通让线、滨洲线),两条次级通道(汤林线、北黑线),42个物流中转接点和3个省级大型粮食物流中心。西部:有主要运输通道1条,次级运输通道3条,粮食物流中转节点13个,省级大型粮食物流节点两个。跨省的粮食通道主要有4条,分别是经过哈尔滨的哈长线和拉滨线,经过大庆的通让线,经过齐齐哈尔的平齐线。还有两条次级通道:经由牡丹江图佳线出省走辽宁的东边道入海,经同江入海出省通道。

每到运输旺季,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都会头疼,虽然黑龙江省是“中华大粮仓”,但却处于铁路线的末端,粮食外运成为了最大的难题。外运设备主要缺乏专用汽车、火车专列以及相应的专业设备。输送机、清理设备、散粮发放设施、汽车衡、钢罩棚等设备远远不足。

三、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黑龙江垦区粮食库存大、流通成本高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商品率超过70%,享有 “北大仓” 的美誉。黑龙江垦区近些年随着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商品量的增加,粮食库存逐年加大,居高不下,全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局部、相对过剩状态,到 2012 年粮食年度末,黑龙江省垦区粮食库存达到500 万吨。如此之大的粮食库存,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大库存量造成粮食陈化降等问题,而且这些粮食的储存、管理费用、银行利息等,造成了财政包袱沉重、 新粮接收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个别粮食购销企业出现了为保补贴储粮不愿卖的苗头。

(二)垦区粮食储运基础设施落后、运输效率低

虽然经过几年建设,黑龙江垦区的粮食仓储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按粮食现代物流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如粮食散装机数量较少,烘干机效果不好、烘干能力不足、仓房老化陈旧破损严重等,导致粮食流通不畅导,影响了粮食物流整体功能的发挥。散粮装运和接卸设备缺乏,使许多粮食得不到及时中转,运输设施简陋引发粮食在途时间长、 途中损耗大、 运输费用高等问题。包散结合、 公铁水路运输共存的多式联运还没有开始应用。

解决粮食物流的核心问题,主要是解决“北粮南运”的问题。粮食物流主要依靠铁路运输,目前是铁路运力受瓶颈限制,海上运输比例偏低。但受铁路运输能力整体不足、运输瓶颈限制以及煤炭等原材料运输需求增加的影响,北粮南运的铁路运量难以增加,而水运价格偏高及港口中转设施不足导致粮食海上运输比例偏低。

(三)垦区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落后

物流企业技术落后,管理模式比较原始,导致不能支持粮食供应链物流体系的有效运作。目前黑龙江垦区物流技术较落后,这严重阻碍了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体系的发展。一是粮食物流的包、加、储、运技术落后。包装技术落后,不仅使粮食产品易潮易腐,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巨大,而且显得粮食的档次低,阻碍粮食的销售。二是黑龙江垦区粮食加工技术落后,大量粮食增值部分被其他一些企业抢先争夺而去。包括储藏技术、运输技术等都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高水平高素质物流人才的短缺

人才是垦区粮食物流发展的关键战略资源,是建立健全粮食物流体系的关键因素。目前来讲黑龙江垦区仍然存在着物流人才的短缺现象,就现有的物流人员来讲,普遍的素质和水平偏低,很多人员的观念更新和知识更新跟不上现代物流的发展需求,这将会导致垦区粮食物流发展速度缓慢、不能实现粮食物流高效快速的发展。

(五)粮食物流相关主体的整合程度不高

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各主体之间,存在大型的粮食生产企业与农户、粮食中间商及物流产业的对接组织管理与设施资源整合问题,物流服务业和粮食的相关企业联动机制不强。建设大型的粮食物流中心、规划粮食物流中转节、完善粮食物流的信息系统平台、加强各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等的不完善,致使粮食物流相关主题间的整合程度呈较低水平。

四、针对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降低粮食物流运输成本

要提高火车的运输能力,错开运输高峰期间等手段适当降低火车的粮食物流成本,原粮通过散粮火车,散粮船舶,到关内各省及东南沿海城市;品粮和精粮要逐步推广集装箱、托盘和成组的运输方式。要积极与北良港、营口港合作,发挥它们散粮运输和陆海联运的绝对优势;要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统一标准,完成公路、铁路、水路的无缝化连接;要构建畅通、快速、高效的垦区粮食物流供应链,完成大粮食、大流通、大市场的规划。最终实现年储备粮食200万吨,销售300万吨,通过粮食的无缝化运输方式,减小库存储备,降低物流成本。扩大铁海联运规模,使黑龙江垦区的外运仓储位置前移,以平衡粮食的生产运输问题。

(二)完善粮食物流储运基础设施建设

粮食储运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粮食物流运作的基础和前提。 必须加大对粮食储运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粮食储运条件,提高粮食“四散”流通水平。根据黑龙江省垦区粮食流通的具体特点,粮库建设布局重点应放在粮食主产区和交通枢纽地带,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及粮库的功能作用的不同,确定建设不同类型的粮食仓库,形成大中小型结合、 各种形态不同、 的粮食仓储体系。增加散粮自动装卸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做到从粮食散储、中转库装卸到车站码头进出有一系列环节的设施配套。

合理调整粮食购销企业布局,切实增加粮食中转库数量,以适应粮食配送的需要。健全粮食购销企业基础设施,完善粮食物流功能。主要是增加散粮自动装卸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做到从粮食散储、中转库装卸到车站码头进出有一系列环节的设施配套;从长期发展看,应适当开展粮食集装运输。目前,应把重点放在对现有承载工具的改进上,特别是要对箱体进行改装,使其成为专用运输工具。

(三)搞好垦区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将信息技术与发展垦区粮食物流相结合,建立垦区的现代信息平台,达到与全国相关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有效衔接的目标,最终使粮食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成为垦区现代粮食物流的神经中枢。注重垦区“六大”物流园区、百个重要物流节点,省外“五大”配送中心及配送网点的网络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设施、健全物流信息平台,形成保管、运输、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的紧密连接,建立起适应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代物流体系。

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研制粮食物流关键设备和相关的技术开发,尽快研制通用的散粮火车、散粮集装箱和散粮汽车。推广散粮运输技术设备,提高粮食物流的技术装备水平。制定和推广粮食物流标准,实现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装卸机械、信息编码、品质检测的标准化。

(四)建立高水平的物流专业人才队伍

随着粮食物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物流企业人员变动较大,粮食物流业的发展还很不完善,缺少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人才等。因此要加快物流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黑龙江垦区应注重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聘请国外专家参与垦区粮食物流体系的经营和管理,在与国外专家交流、合作中提高垦区内部专业人员的水平,使粮食物流体系较快走上正轨。只有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上去了,才能真正的降低粮食物流的成本。同时,考虑以外包的形式,把粮食物流外包给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从而节省粮食物流成本。

(五)粮食物流体系的完善整合

以哈尔滨为中心的省级物流圈;以牡丹江分局为半径,以密山、虎林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地方的兴凯湖物流圈;以建三江、红兴隆分局为半径,以佳木斯为中心带动周边地方的三江经济物流圈;以齐齐哈尔分局、绥化分局、北安分局为半径带动周边地方的哈大齐工业走廊物流圈。

加强粮食产销地区合作,按照销地的粮食调运需求,加强产地的粮源组织和铁路专列、海运班轮的发运工作,建立稳定的粮食运输通道,实现产销区的有效对接。鼓励大型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集粮食收购、储存、中转、加工、贸易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提高粮食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发展粮食网上交易。建立全国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和全国粮食物流配货、交易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粮食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粮食物流的组织化程度。

五、结论

粮食是作为维持人类生命的重要农产品,其物流活动和物流方式与人类共存,并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本文在对垦区粮食物流发展的研究时,进行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力求做到详尽地掌握各方面关于粮食物流的信息,从而对结论获得的正确性和完善性有所帮助。现将结论叙述如下:(1)中国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对于粮食物流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作为有着“中华粮仓”美誉的黑龙江农垦地区,更是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传统的粮食物流单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多元化的粮食物流体系布局已成为新的形势要求,黑龙江垦区建立完善的粮食物流体系是必然的发展方向。(2)针对垦区粮食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对应的对策建议:通过降低粮食物流运输成本、完善粮食物流储运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信息系统的建立、建立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粮食物流系统的完善整合,做好自身发展,当好黑龙江省的领头羊,成为全国的典范,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业发展,实现粮食物流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刘萍.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 张平.改善和发展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思考[J].物流技术,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