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文化特色

安全文化特色

安全文化特色

安全文化特色范文第1篇

(1)安全文化是船舶安全生产的灵魂。在航运这一特殊领域,安全是发展的命脉。航运企业船舶的存在要产生效益,而效益是船舶每个航次净利润总和的体现,要实现航次净利润,安全是根本。把安全视作船舶的灵魂,灵魂的根本是意识、理念,归根结底是文化。只有抓好船舶安全管理,在实践中提炼总结船舶安全文化,才能不断提升船舶安全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保障船舶安全生产,引领船舶朝着正确的航标前进。

(2)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船舶管理水平的有力武器。一方面,船舶安全文化建设既是船舶领导班子提升船舶、船员安全管理水平的有力抓手,也是提升船舶领导素质的过程。船舶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运营单元,船舶领导的安全理念、管理能力对船舶安全生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增强船舶领导、干部船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能力,是船舶安全管理的重点之一,而船舶安全文化建设恰恰是其有效抓手。另一方面,船员队伍是航运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船员队伍素质的提升与安全文化密不可分。船舶安全文化可以使船员把个人甚至全家的幸福和公司的未来与安全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大家对生产中的安全问题的处理、分析、解决发挥最佳的效果,有利于船员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提升综合素质。

(3)船舶安全文化建设是航运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生产型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本前提。航运企业从事的是国际化的事业,而安全和环保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世界海运业竞争的主要内容,也是航运企业船舶管理工作永恒的两大主题。因此,建设航运企业安全文化,是航运企业科学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而船舶安全文化建设是航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航运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对员工生命和健康负责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航运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船舶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和特性

1.船舶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

企业安全文化是积淀于企业员工和管理者心灵中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意识,包括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为广大职工所接受和遵循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安全生产思想意识、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船舶安全文化是以船舶团队为主体、以文化引导为主要方式,在船舶安全管理营运过程中形成的,既体现航运企业的文化共性,又带有船舶鲜明个性特征的一种安全文化氛围。[1]船舶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将以人为本和安全第一的理念和意识真正渗透到船舶的安全管理中,使安全等成为船员和船舶管理者的自觉行为和思想方式。

2.船舶安全文化的特性分析

(1)船舶安全文化是船员综合素质提高的抓手。船舶的安全归根到底取决于操控船舶的人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知识水平。船舶安全文化则是提升人的安全意识的有效抓手,是从意识层面对船员进行理念强化、知识更新、习惯养成的有力保证,是船员综合能力提高的捷径。

(2)船舶安全文化是综合管理体系在船舶的升华。船舶安全文化是有目的性、方向性、针对性的知识结晶,是公司综合管理体系应用在船舶实际效果的验证和经验的总结,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船舶安全文化必须与时俱进,要将在生产实践中积累到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不断升华到文化层面,这样的安全文化才能更好地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3)船舶安全文化要求船舶必须提高执行力。船舶领导是安全文化的倡导者、践行者。船舶领导要重视安全,严格要求,在执行安全措施上不打折扣,在船员安全行为上奖罚分明,绝不姑息迁就,营造一个人人讲安全的文化氛围。船舶部门长、劳动安全保护监督员一定要认真履职,靠严格的检查管理,使船员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4)船舶安全文化是管理提升的重中之重。管理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要求从文化的层面、从思想意识上去强化管理和执行,用安全文化的理念改进船员的习惯性思维,营造一个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安全氛围,促进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3.船舶安全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船舶安全文化建设是对船舶安全管理的有力补充。船舶安全文化建设作为船舶工作的一个方面,要正确把握它是对船舶安全管理的有力补充。安全管理是根本,安全文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安全管理。在船舶安全文化建设中,不能为“文化”而“文化”,而是要根据具体船舶的实际情况,为船舶安全管理提供精神助力和思想保障。

(2)正确理顺船舶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规章制度的关系。在船舶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安全规章制度的高效执行为保证,树立体系作为船舶管理根本大法的地位,对体系要百分之百地执行。切不可为求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表面业绩”而弱化体系执行力,执行打折扣。安全规章制度是船舶工作和管理的基石,船舶安全文化为更好地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提供保证。

(3)船舶安全文化建设要树立长久观。船舶安全文化建设作为船员在生产活动中的安全理念、安全习惯和安全行为的养成,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套船舶领导班子、短时间内完成,它必然需要几年、几套船舶领导班子的持续努力和改进,方能有所成就。因此,要特别注意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连续性,绝不可一套班子一套思路,要持之以恒,树立船舶安全文化建设长久观。

三、中散集团船舶特色安全文化的构建

中远散货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散集团)是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成员企业,于2011年12月21日挂牌试运营,2012年1月1日正式运营。中散集团是由中国远洋旗下的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青岛远洋运输有限公司、中远(香港)航运有限公司(深圳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四地)专业化散装运输航运企业整合组建而成,现自有好望角型、巴拿马型和灵便型等各类大型散装船舶200余艘,航线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港口。中散集团成立后深入探索船舶特色安全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中散集团特色的船舶安全文化氛围。

1.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

构建船舶特色安全文化要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基础。中散集团成立之初就提出了“1+1+1=1”和“1+1+1>1”的文化建设目标理念,这对于形成散货体制改革的合力,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全力拼效益、合力抓安全,形成整合后的具有中散集团特色的企业文化十分重要。中散集团基于特色企业文化,围绕“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安全发展环境”主题,提出了加强船舶文化建设,特别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培养船员和船舶管理者树立安全意识、保证安全运营、提升安全能力和素质是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号召中散集团全体船员和船舶管理人员,以“新盛海”轮为榜样,以安全管理体系为抓手,拓展监管手段,加强船员培训,为实现船舶生产本质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2.树立标杆船舶,提炼特色安全文化

在遴选船舶文化建设“意向船”的基础上,从中发现船舶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并深挖典型经验,推广典型做法,是中散集团搞好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新盛海”轮是一艘具有25年船龄的老龄船,25年来能够始终如一保持安全运营,成为航运界安全生产的标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船舶历来重视从小事抓起,从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从细节中抓出了丰硕的成果。“新盛海”轮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中远特色的“五种精神”,即实干精神、创新精神、拼搏精神、人本精神、主人翁精神,实现了“四个一流”,即一流的船容船貌、一流的经营业绩、一流的安全生产、一流的船员队伍,培育了“把小事做成精品”的理念,[2]建成了一艘新时期的“华铜海式”船舶,成为中远建设史上的一面旗帜。在“新盛海”轮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出安全文化零隔阂、安全管理零盲区、安全事故零容忍的“三零”安全理念[3]:安全文化零隔阂,说到底就是把安全的外在要求,变为员工的内在需求,把安全的硬性规定,变为员工的内在自觉。当安全成了文化,安全的理念就扎根在员工头脑,就能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安全积极性和主动性,遇到有关安全问题时,就能产生“条件反射”,自动想到违章后果,自觉遵守劳动纪律,自觉维护规章制度,从“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形成一种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工作氛围。安全管理零盲区,是指安全管理制度覆盖生产经营的每一个角落,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岗位。有比较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安全生产中的各种问题,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应对措施。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管理局面。安全事故零容忍,就是对任何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人和事都要坚决查处,对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坚决说不。破窗理论指出,如果有一扇窗户遭到破坏而未得到及时修补,那么,肇事者就会误认为整体建筑都无人管理,从而放任自己的行为。同样,如果及时制止或者纠正不利于安全生产的行为,就能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实现长周期的安全生产。“三零”的核心是让安全认识转变成为船舶安全文化,让安全文化为安全活动提供智力支持。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安全意识的确立,安全习惯的养成,都非一日之功,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途径不断强化和巩固。

3.船舶安全文化的推广和延续性

抓船舶安全要从学习抓起,要加强对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知识的学习,加强向先进典型学习。中散集团在开展向“新盛海”轮学习活动的同时,在船队中广泛开展“新盛海式船舶”评审活动。为此,公司先后制定了《中散集团新盛海式船舶评审办法》《中散集团新盛海式船舶评审考核细则》,以及《中散集团新盛海式船舶评审细化方案》,使评审活动有章可循。通过“新盛海式船舶”评审活动,充分调动了集团所属船舶向“新盛海”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了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有效提升了散货船队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船舶安全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客观条件决定的,是由远洋船舶的特性决定的。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延续性建立在规章制度完善、船员安全行为有效性以及船舶安全文化理念持续提升等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和艰巨性。保持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延续性,需要坚持做好五件事:一是坚持船上培训;二是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严格执行;三是认真执行体系要求;四是坚持动态安全监督制度;五是把学习先进典型作为贯穿船舶文化建设始终的一个推手。

四、深化船舶特色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真抓实干,以过硬的管理保障安全

(1)认真执行体系文件。船舶安全文化的建设需要企业整体安全文化环境的支持。航运企业要加强对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支持,贯彻实施ISM规则,并基于ISM规则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认真执行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完善船舶分级管理制度,促进船员树立按章操作的意识,提高船员执行体系文件的能力,确保体系文件的文字内容落实为船舶具体的安全措施,进而变成广大船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从根本上促进船舶安全文化建设,最终起到为船舶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作用。[2]

(2)狠抓对标管理。所谓“对标”,就是对比标杆找差距。在航运公司内部推行对标管理,就是要求船队所有船舶把目光紧紧盯住船队中的先进典型船舶(即标杆船舶),明确自身与标杆船舶的差距,从而为船舶管理指明工作的总体方向。对标杆船舶,要不断提升其船舶管理水平,并将其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提炼,形成书面的船舶操作规范、制度。其他船舶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学习标杆船舶的经验、做法以及企业的规章、标准,在寻找差距的基础上,将自身船舶需要落实、执行的部分以表格的形式提炼出来,并根据执行周期要求船员对比表格进行落实和填报,使对标管理变成加强船舶管理的有机内核,进而变成船舶安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不断提升整个船队船舶的安全管理水平。

(3)加强船员队伍建设。对航运企业来说,船员是最重要的资源,是船舶安全管理最活跃、最根本、最直接的能动因素。航运企业要高度重视船员素质的培养提高,坚持从船员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开展好复杂航区、特殊货载、重点海域等的针对性、适应性训练,认真搞好船员派前培训、在船培训和政委培训,并在“船员培训记录簿”上记载船员的参训情况,这对于掌握职能和提高船员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船员的培训,为培养更多高素质船员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条件,并逐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形成安全文化氛围,不断提高船员的安全素质。

2.强化安全责任,树立“我的安全我做主”观念

船队安全管理工作重在抓基层、打基础,关键要使广大船员“从我做起”,真正树立“我的安全我做主”的观念。要做好这一点,重在落实,贵在主动和坚持。

(1)安全责任,重在落实。首先,要有落实安全意识。面对安全,思想认识一定要到位,只有全体船员都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才有可能防患于未然,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安全也就有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和意识保证。其次,要有落实安全技能。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一样,是安全的能动主体和有机整体。提高安全技能要依靠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并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科学运用,才能切实有效保障安全。再次,要有落实安全制度保障。安全工作,实际上就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在生产实践中之所以发生安全事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规章制度不去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不折不扣地落实安全规章制度,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根本。

(2)安全责任,贵在主动。所谓“主动安全”,就是由“要我安全”转变到“我要安全”,做到“我的安全我做主”。其一,落实安全责任,要自觉做到从日常点滴抓起,未雨绸缪、举一反三,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考虑周全,预防在先,这是现实“本质安全”的基本要求;其二,凡是涉及安全工作的问题,要主动去想、自觉去管,在安全问题上每一名员工都是主人。只有人人都真正主动想安全、主动抓安全,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安全合力,才能形成安全的铜墙铁壁。

(3)安全责任,贵在坚持。落实安全责任要长期、持之以恒地抓。中散集团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长期、全方位对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整改,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堵住安全漏洞,随时将安全问题抑制在未萌之时,消灭在萌芽状况。

五、结语

安全文化特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安全 文化 发展

一、以树立理念为先导,精心设计安全观念文化

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层,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这是因为安全文化是指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体现为每一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为方式,所以,以人为本是安全文化的核心。

1.树立“大安全”观

按照集团公司实现安全发展、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必须转变传统的安全管理观念,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安全管理问题,克服就安全抓安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安全思想,树立“大安全”观念,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本质安全程度。按照“安全第一”的思想,必须摆正安全生产的位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坚持生产服从安全、安全保障生产的原则,做到不安全不建设、不安全不投产、不安全不生产;处理好安全与成本控制的关系,建立“安全经济观”;处理好甲方与乙方的关系,既要通过合法的程序将责任界定清楚,又要为乙方实现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签订《矿区安全共建协议》,构建“大安全”格局。

2.倡导“六大理念”

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命价值这个核心,不断创新安全理念,通过理念的引领作用,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文化氛围。在传承中国石油“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和“付出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的核心安全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坚持从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出发,从多年来沉淀的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和广大干部员工认同的安全格言中,总结、提炼独具特色的安全理念,初步形成了“六大理念”。一是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全员参与、从我做起”, 坚持岗位员工轮流做一周安全员的做法,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二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安全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必须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把满足广大员工安全与健康需求作为安全文化的落脚点,倡导“健康生活、快乐工作”,并注重将安全管理延伸到八小时以外、延伸到员工家庭,发挥亲情感染的作用,营造安全亲情文化。三是隐患和违章就是事故的理念。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事故的两个要素,对待隐患和违章像对待事故那样予以高度重视,势必能够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以养成教育为目标,悉心培育安全行为文化

安全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着观念文化。企业倡导的安全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倡导的安全理念能否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是企业安全工作的一个关键点。

1.优化载体,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开展认同性、娱乐性、激励性、教育性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营造安全文化氛围,灌输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员工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的有效载体。围绕“安全、环保、健康”主题,我们沈阳采油厂采取党政工团整体联动、齐抓共建的模式,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文化宣传网络。

2.固本强基,培育安全“十小”文化

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元,是连通企业文化与企业员工的重要“桥梁”。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重点在班组。对此,我们充分发挥班组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班组安全文化,不断为安全文化建设增添新内涵、注入新活力。结合“安全环保基础年”活动,我们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活动。一是创办《安全帽》、《安全广角镜》等小专刊,传播安全知识,传达员工心声,灌输安全理念;二是制作安全警示小台历,了解历史上的今天和季节性安全常识,做到警钟长鸣,提高安全意识;三是讲“身边吓一跳”的小故事,现身说法,警示他人;四是整理汇编小案例,剖析事故,吸取教训;五是安全小信息,在节假日、特殊恶劣天气,通过手机短信以“温馨提示”的方式,提示当天路况、天气情况,提醒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三、以规范制度为保障,着力打造安全管理文化

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制度层,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寓文化理念于制度之中,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把文化“装入”制度,以制度推进文化,能够增强文化的操作性和执行力,发挥安全文化的管理效能。

1.严明制度,构建安全制度体系

为确保安全标准、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先后修订了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安全作业票制度、安全技术措施资金投入制度等规章制度206项;根据安全生产需要,制定了安全分析会制度、班前会制度、带车人制度、安全互保制度、车辆天气预警管理制度等30余项;建立了巡回检查、重点施工现场监督等各种现场工作指南,编印了《岗位危害识别手册》,实现了安全标准、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从杜绝“三违”入手,组织制定了交通管理、现场管理和生产指挥等“小法律”,印发了厂级“令”,简洁有效地规范了岗位员工的日常安全生产行为。

2.规范管理,构建安全监督体系

安全文化特色范文第3篇

一、坚持“安全高于一切,一切为了安全”,筑牢坚实的思想防线

安全是化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安全不仅意味着效益,意味着发展,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份使命。为此,要始终坚持“安全高于一切,一切为了安全”的理念,通过教育引导、亲情融入、责任落实,全员筑起了坚实的思想防线。

责任到班子,铭记安全使命。领导班子是企业的核心,也是安全责任能否落实的关键。不论班子成员怎么调整,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始终不能改变。要从领导抓起,带领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教训,绝不重现;把未遂的事件当成发生的事故,绝不放过”。每年签订安全环保责任书,班子成员承包基层单位,包安全生产、包队伍稳定。每逢节假日,到现场去查一查、看一看,已成为化工集团领导干部的一种行为习惯,也成为有感领导的一种示范。

理念进基层,固化安全意识。员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也是安全文化的主体。为了使理念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要在主要生产装置区都设立了“安全警告牌”,时刻提醒员工“精心操作每一秒,平安工作每一天” ,进一步培育员工精细的安全行为。在凌晨2:00和4:00岗位人员容易困倦的时段,播放温馨的提示话语,提醒员工注意安全。在员工巡检时,强化精细管理,可避免问题扩大,确保装置的安全生产。

亲情入岗位,触动安全心弦。员工轻微的思想波动可能就是潜在的安全隐患。为了不让员工带着不良情绪上岗,要将安全文化延伸到八小时之外、拓展到每一个家庭。每年进行两次“送安全文化进家庭,请安全嘱托进车间”活动,签订《安全互保协议书》、征集《安全家书》,把家人对亲人安康的浓浓期盼引入岗位。家人的关爱,在安全方面架起了企业与员工沟通的桥梁,给安全生产再加了一层保险,也使员工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二、坚持“精在时时处处,细在点点滴滴”,夯实坚固的发展基础

化工企业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的特质决定了装置运行的高风险。要牢固树立“精在时时处处,细在点点滴滴”的理念,在“精细”上做深文章、下足功夫,提高对装置的掌控能力,安全生产就能有牢固的基础。

实行生产受控,保证运行精准无误。生产全过程受控、保证装置平稳运行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通过层层选拔技术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技术骨干,作为运行工程师充实到每一个班组,负责全班的生产运行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有效地加强了生产一线的技术力量和应急能力。在运行管理上,要普及推广 “五精管理”经验,使生产运行过程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装置开停车是安全事故的多方时段,将整个开工过程细化为若干个稳定状态、步骤和动作,逐级开展安全分析,确保了装置开车的一次成功。

不断提升素质,保证操作严丝合缝。化工行业技术密集的特点决定了员工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更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要把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作为保证安全的重要手段,把提升目标确定为每一名操作人员成为工艺流程的“活地图”、装置运行的“数据库”、隐患排查的“听诊器”。操作人员对照现场绘制工艺流程图,反复画、经常练,每个流程都印在脑海里,每条管线内的介质走向、物料状态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通过素质提升,操作人员都做到了必知必会张嘴就来,生产操作精准无误,隐患排查及时准确。

三、坚持“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构建有力的预防体系

总结分析国内外化工事故,我们深刻认识到:近90%的事故是由于“三违”和设备隐患没能及时消除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只要坚持“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理念,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就能牢牢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

加强监督检查,保证规范一丝不苟。为保证各项规程落到实处,要强化了内部监管力度,实施了巡回监督、专项监督、派驻监督和跟班监督的立体化监管体系;本着“谁发现隐患,谁就是我们恩人”的理念,每年都邀请化工专家给装置和管理把脉会诊,对发现问题,举一反三、及时整改,将问题化解在萌芽之中。

精心检修,消除潜在隐患。每年对装置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在装置检修中,坚决做到材料不达标不放过、隐患不排除不放过、施工质量不合格不放过,保证用在装置上的材料万无一失,不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同时,对检修项目进行严细排查,使检修优良率达到100%,保证检修装置开车一次成功。

安全文化特色范文第4篇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作为学院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性机构,在履行信息服务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特色高职院校教育职能这一社会属性,不断加强自身特色文化建设,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利用铁路文化传播平台,弘扬铁路文化,普及安全知识,开展铁路安全警示教育,学院高铁安全警示与事故救援中心已成为其为在校学生、铁路职工、社会大众开展安全警示教育的重要科普基地。

1高速铁路安全警示与事故救援

培训中心学院高速铁路安全警示与事故救援中心是我国第一个“高速铁路安全警示与事故救援培训中心”。中心通过图文、实物、视频、模拟沙盘、仿真模型、互动视窗等载体,全方位构建了完整的铁路安全教育与防范、事故预设与排除、事故救援与自救体系。高速铁路安全警示与事故救援中心设有铁路发展史示教区、铁路安全警示区、高速铁路安全监控系统示教区、事故救援起复演示四个区域。借助丰富的实物、图片、模型及电子声像资料,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系统展示了中国铁路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剖析铁路安全责任事故案例,介绍高速铁路安全保障系统,传授高速动车与重载运输事故救援起复等基本方法。学院图文信息中心充分利用这一安全警示平台,发挥特色文化教育职能,向全院师生、特别是高速铁路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铁路安全文化教育和普及事故救援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形成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了解自救、救人和救援的基本技能;配合学院系部,向铁路在职职工提供安全警示教育和事故救援起复培训,强化学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提升职业素质,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和事故救援能力;面向中小学生、社会大众,提供开放式社会服务,通过铁路安全教育,普及铁路安全知识,提高受众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救意识,在自身遭遇铁路安全突发事件时,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目前,中心已接待参观学习团体达8000人次,接待对象主要为学生、铁路行业员工、党政工团各类学习组织等。

2安全警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1模式创新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信息服务职能和教育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这就决定了特色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履行信息服务职能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特色高职院校教育职能这一社会属性,加强自身特色文化建设,优化文化育人环境,让其成为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铁路高职院校图文信息中心铁路安全警示教育既不同于传统模式的课堂安全知识教育,也不同于学生在课外或实训中所受到熏陶和感染,是一门潜在性、辅的课程,其教育职能是以浓厚的铁路文化氛围为基础,以其丰富的铁路特色馆藏文献、图文资源、仿真模型、互动视窗为保障,通过积极、主动地组织、参与、配合专职部门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工作(或活动)而得以实现。这种独特、有效的铁路安全文化教育方式是课堂安全教育无可比拟的。

2.2浓厚的铁路文化氛围为基础

作为华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示范性铁路高职院校,学院一直秉承“立足湖北,服务铁路,育人为本,特色创优”的办学思想,走出了一条“跟着铁路转,联合铁路办,帮助铁路干,乘势谋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近年来,学院以培养优秀铁路工程建设人才为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传承铁路精神、融通校企文化、培育筑路先锋,发挥铁路文化的引领作用,打造多个铁路文化传播平台,在全校师生中倡导学习闪光的二七精神、火车头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和“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铁精神,通过对铁路精神和优秀文化的学习,让“铁”字精神成为学校师生治学态度、精神意志和思想境界的共同追求,激励着铁路学子奋勇拼搏,勇攀高峰。学院浓厚的铁路文化氛围加深了全校师生对铁路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同时为图文信息中心发挥教育职能,开展安全警示教育营造了良好氛围。

2.3丰富的铁路特色

馆藏图文资源为保障铁路高职院校图文信息中心除藏有铁路科技类图书、铁路规章、规范、标准、史志年鉴之外,还藏有大量传播铁路文化、促进和谐铁路建设的图书、期刊及有声读物。此外,安全警示中心还藏有大量的实物、图片、仿真模型、电子声像等资料,图文信息中心可以利用这种特色的馆藏资源保障优势,在学院师生中大力弘扬体现不同时期要求、富有深厚底蕴的铁路文化,广泛普及铁路科技知识,开展安全警示教育,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窗口和铁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

2.4紧跟高铁时代步伐为发展方向

在数十年的发展中,中国高铁从最初的跟随者逾越到世界的领跑者。高速铁路从无到有,总里程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展示中国改革发展新成果的“国家名片”。进入高铁时代的中国铁路,更需要强烈的安全责任意识、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保驾护航。铁路高职院校图文信息中心紧跟高铁时代步伐为导向,以人为本,以铁路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渗透,开展安全警示教育,普及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弘扬“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服从统一指挥”的铁路职业精神,让每一位学生更加明确自己是铁路“职业人”的角色。

二结束语

安全文化特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学科优势;特色数据库;TTPI系统

天津科技大学(下简称“我校”)图书馆通过“食品安全常识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依托馆藏特色和高校学科特色,不断将最具特色的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提供上网,丰富网络信息资源,更大限度地发挥馆藏资源的利用价值。这是一条信息资源的特色化收藏建设之路,也正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之路。依托学科优势,开发特色资源,特色数据库关键在于“特色”,发掘特色、定位特色、凝聚特色、完善特色是数据库建设的成败关键和首要前提。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已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近几年,“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危机四伏,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多宝鱼”事件等,凸显出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很多隐患。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研究力度,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不仅是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证,同时还是设置技术壁垒和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1 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定位特色学科建设

我校重中之重建设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和天津市市级文科基地“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战略和发展研究中心”背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曾获批食品营养与安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食品安全研究领域拥有多位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专家科研人员,并且在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展食品安全与饮食健康资源平台建设,整合资源,为学科研究提供强大的资源基础,为本校重点学科建设服务。同时为食品研究机构、食品企业提高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提供参考。更好地保障国民生命安全,增强我国食品行业在未来市场的竞争力。系统收集食品安全与饮食健康资源,利用先进的数字资源制作加工管理系统平台,将收集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国内外标准、法律法规、食品安全常识等资源进行制作加工、管理、、检索,从而实现各模块功能的应用。从而为我校的食品学科提供资源保障,为其他食品研究机构、食品企业提供参考。对特色的资源进行系统的整理开发,是高校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

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不要一味地求“大”、求“全”,而应该求“精”、求“特”,也就是说内容不要太杂,面不要太广,要重点关注某一领域,尽可能地将食品安全领域内有价值的东西收录进来,突出学科优势是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最重要、最本质的特色,图书馆收集的文献资料必须与本校设置的专业学科建设和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相适应,特别是要充分满足学校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建设的需要。

特色数据库要建成“特色”,不仅体现在资源的“特色”,还体现在特色资源的完备程度,否则数据库的特色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建设食品安全常识专题特色数据库,要充分展现全方位、多层面的资源辐射功能。数据库建设服务学科,服务科研,服务社会。根据本校确立的重点学科,选择食品安全方面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的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以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2 TPI 系统的优势

TPI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根本的影响就是提供完善的信息技术支持。TPI通过以下技术模块来实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技术、资源建设技术及平台管理技术。在硬件方面,根据图书馆的资源量及用户的访问量,确定选用专用服务器作为 TPI 系统的全文检索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图书馆的局域网完全满足TPI 系统日常业务管理和用户查询的需求。TPI系统平台是数字资源加工、科学管理、合理使用的软件系统,是经过图书馆和众多用户实际测试、非常成熟稳定的用于实现数字化图书馆电子资源网络共享的专用软件。其应具备如下特点: 界面简洁、统一、实用、易用。“食品安全常识特色数据库”建设采用 TPI 平台,从框架搭建到数据的整个建库流程都在平台上进行: 在“内容工具”中创建数据库(模板选择、数据库信息配置、字段设置、数据库设置)、设置分类导航、导入对象资源;进入“元数据加工工具”完成元数据的标引、分类、检查和数据库自动。软件操作便捷,较好地实现了数据库建设方案和预定目标。

3 建设特色数据库要有严格的建设标准规范

TPI系统已基本实现信息资源制作及服务的行业标准:信息资源的内容质量;信息资源的加工质量;信息资源的使用方便性;信息资源的服务及时性等。TPI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诸如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技术问题、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协作,数字化信息的标准化、统一化问题,非数字化文献信息转化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网络速度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在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系统时,应遵循关于数字化加工、资源描述、资源组织、资源互操作和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我国已经开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的研究工作,其中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所发表的技术报告《数字资源加工标准规范与操作指南》是指导我们进行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食品安全常识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别注重了建设流程的规范问题,为与其他CALIS特色库子项目资源信息共享打下基础。

4 特色数据库团队建设

高素质的团队是建设数据库的保障。一个积极向上的核心建设团队对特色数据库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食品安全常识特色数据库”建设由主馆馆长负责,从全馆抽调业务骨干,配备高效数码相机、扫描仪及大容量存储器等仪器设备,全力投入建设,有力确保了完善的数据库建设客观条件。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保证数据库质量,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一支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具有广博的图书馆学、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知识,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信息产品开发能力的建库人员队伍,是建设食品安全常识特色数据库有力的人才保障,将有力保障了建库工作有序、高效、高质的推进。“食品安全常识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正是将图书馆的特色资源与重点学科的特色资源结合在一起;将食品安全专家、图书馆专家、计算机技术人员组织在一起;以创新的观点搭建学科优势与图书馆服务的平台,遵循关于数字化加工、资源描述、资源组织和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使特色资源更好发挥作用。

建设特色数据库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网络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天津科技大学图书馆以为学科服务作为主导思想,把数字资源建设作为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服务的一条途径,形成了以创新为动力,以服务指导建设,以建设促进服务,在服务中完善各类数字资源新型服务模式,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开拓具有高校特色的数字资源建设新路子。

参考文献:

[1]于立国.TPI系统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需求[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