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经济发展理念

新经济发展理念

新经济发展理念

新经济发展理念范文第1篇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和历史责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变论文联盟革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在此考量下,深入分析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辨析其异同,对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绿色经济的“绿色”,并非人们感观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绿色经济则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境保护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在其发展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经济破坏生态环境过度消耗能源与资源的弊端,代之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和人类健康的平衡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缘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绿色发展思想产生的标志性事件是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向人们发出警示:人口和工业的无序增长终会遭遇地球资源耗竭与生态环境破坏的限制。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等在其著作《绿色经济的蓝图》中,首次使用了绿色经济一词,并指出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平衡式经济。之后所产生的诸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等概念,也均属于绿色经济的范畴。绿色经济一方面通过科技力量的作用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中不损害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使高科技绿色的产品极大地占有市场,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部分。另一方面,又要在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按照属于人类的生活或生存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初。这段时期,随着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的公开出版,在世界较大范围内环保运动开始兴起,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绿色革命。“循环经济”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其含义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以资源的低消耗、高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的生产)。“再利用”(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后继续使用,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的成为垃圾,从而节约各种资源的投入)。“再循环”(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成资源,化害为利,实现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为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循环经济思想的产生及其实践的发展摒弃了传统经济

转贴于论文联盟

“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缓解了日益尖锐的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和压力,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的范畴,由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其概念一般界定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人们生产生活中煤碳、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其产生背景是由于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大量燃烧煤碳、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然料,使大气中co2含是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从而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上升,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类生存。因此,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成为推行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是缘于人类在经历了传统工业发展和生活方式之后的反思,是可持续发展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们具有相同的系统观、发展观、生产观、消费观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因此,在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应该具有一致性。但具体到每一个方面,三者又有一些区别,各有侧重点。

绿色经济主要是侧重于对环境损害最小的经济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高效有序地利用资源,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论文联盟的物质循环,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充分做到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减少资源系统进入物质流。其核心目标是加强物质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减量化。

低碳经济主要是针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保护我们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新经济发展理念范文第2篇

我汇报的题目是《创新发展理念,谋划村级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近年来,我们__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突出经济建设中心,紧扣“争先进位,富民强镇”目标,狠抓“第一要务”,一手抓镇域经济总量提升,一手抓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为建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了全镇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和农村社会基本稳定。200x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7亿元,增长28;实现财政收入3653万元,同口径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9元,较上年增长18.1。在市级“争先进位”工作中,我们__镇跨入了市“二十强”镇行列,__村也进入了市“百强村”行列;在我县村级争先进位工作中,__村等也进入了前10位,有3个村越10位以上。全镇3个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0万元以上,其中__村达300万元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包括联系点部门在内的县级机关的大力帮扶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__镇党委、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是农村基层组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以壮大村级集体收入、提高经济总量为抓手,我们在抓好农村以“五个好”支部建设为核心的“三级联创”活动特别是在依托农村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我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我镇的一些做法:

一、理清思路,选准村级加快发展的路子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农村基层,就是要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强村富民,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提高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因此,我们把村级经济发展作为村级组织建设的重点。而村级经济薄弱一直是__的“短腿”,虽经晶桥几任领导都进行了不懈努力,但村级经济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20__年,我镇12个村有8个村全县综合排名在60位以后,最好的村在14位,倒数2位也在__。在这种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反复分析,确定了依托农村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提升执政能力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争先进位,强村富民”的总要求。

一是深入调研,摸清底数。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件事,我镇就组织开展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与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和三产三个调研,分别由分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加。通过这一活动,对上一年度的工作进行总结,帮助村、企进一步理清思路,探索如何把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有效结合到年度具体工作中,破解发展的难题。从中找出支撑发展的优势和需克服的薄弱环节,摸清底数。

二是合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成果。我们把“争先进位,跨越发展”作为不变的主题。对村级发展每年都提出新的任务、要求,纳入村级党建—经济一体化目标考核和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十件实事”,把村级可支配收入水平以及增幅作为考核重点,看总量提升更注重发展的潜能的提高。通过近2年的努力,03年,有5个村越25位以上,__跨入县内前10位;04年初,我们及时提出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0万元以上,5个村超50万元,其中__村100万元以上,且跨入市百强村,__进入县前10位。

三是自加压力,创新工作要求。鉴于晶桥村干部工资报酬由镇财政大包大揽、不利于村干部“三创”,形成自主发展能力这一状况,我们适时提出分步骤“断奶”的解决办法,把村干部逼向经济发展的前沿。要求村干部适应形势发展,既要完成中心工作,更要发展村级经济,建设“双带”工程,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05年,我们提出,村定职干部工资及村书记、主任考核奖金由财政承担,其他干部奖金由自筹解决,以后逐步过渡到所有干部的全部报酬都由村解决。

二、整合资源,不拘一格抓增收

作为一个资源大镇,我们过去各方面的优势未能充分利用,潜能也未得到充分挖掘。基于此,我们首先在摒弃落后观念的基础上,坚持以抓大发展的眼光抓村级经济发展,跳出农业抓开发,在更大的区域整合资源,放大优势,实现双赢。

一是借助外力,发展农外项目。吸纳驻外办事处的招商成果,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宣传晶桥真山真水的环境,沿沙上线的__等,大力做好山、水资源的包装、推介,引进客商,建设经济价值高的苗木、花卉类观赏型农业基地。__等村吸引客商以后,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务工就业,拓宽了视野,村、组更从中获得了收益,形成客商与村、组、户共同得益的格局。

二是盘活存量,嫁接项目。对一些疏于管理的村集体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引进客商投资开发,实现了资产保值、增值。如邰村小窑厂,通过资产评估、转让,吸引外地业主,投入300多万元,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小窑厂改造成年产2500万砖的民营企业。__等集镇所在地村也在服务企业中实现自身经济发展。陶村在蒲杜线改造中,村委大院列为拆迁对象,他们在其中看到了商机,主动与云海 公司联系,把村委大院剩余部分租给企业作为物料堆放点,增加收入。

三是配套服务,在协调服务中求得自身发展。始终把工业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把载体建设放在突出地位。__村作为工业集中区所在地,几年来,积极做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服务工作,特别是在土地征用、矛盾化解、基础建设工作方面主动介入,支持工业区建设,为全镇发展分担责任。同时,发展与规模企业相配套的下游产品,在产业链找出路,在协调发展中求生机,工业集中区周边1800亩农田建设了生态屏蔽林,村级集体也从中得到发展,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

三、提升层次,发展主导产业做精品

进一步抢抓机遇,积极破解发展难题,一着不让地汇聚发展资源,吸纳优质要素,在村级发展上形成特色板块,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一极”。

一是明确比较优势,发挥特色。就是山、水、田、林、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立足资源,形成产业。山区村,借重林业面积占全县1/4的优势,着重发展林果业为主的特色种、养殖业。圩区发展特种水产业,集镇地区发展三产服务业,最终形成有一定造血功能、村村具有稳定收入的经济实体。

二是抓特色产业的提升,形成品牌。在现有的项目上延伸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__抓住富乍圩低产田改造时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种水产业。引进客商,进行土地流转,建设专用水渠,引进水源,发展3000亩螃蟹养殖,并建设成为村党员、干部“双带”示范工程,群众受到了教育,村集体也带来了收入。下一步村里准备对__螃蟹注册一个商标,通过几年运作,形成特色品牌。

三是做好资源利用文章,形成规模。走工业强村之路,芝山村拥有全县最大的石灰石储量,几年来,几个小老板、几个小矿点、几个小作坊式的开采,影响了建材整体水平提升,也造成了安全隐患。为此,__主动适应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积极配合矿产资源拍卖,对客商进行筛选,把资源集中到有实力的业主手中,形成建材开发投入的另一个高峰。预计今年芝山建材销售可突破亿元,村集体收入400万元,并且带动200多户当地村民发展运输业。

四、多轮驱动,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

目前,__村级经济还处一个较低的水平,还需要县、镇两级进行帮扶,也正是通过各方面送思路、引项目、办实事,才使我镇几个经济薄弱村开始有了一点造血功能,走上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路子。

一是实施资金“捆绑”项目,引领发展。扶持村级发展决不意谓着无条件迁就,更不是把帮扶资金用到非生产性开支上。这方面,镇里对发展愿望迫切、群众积极性高、推动大的实事项目实行“向上争取一点,镇里补一点,村里贴一点,群众拿一点”的方式解决资金困难,特别是对列入镇“十件实事”工程的项目,镇里按总资金预算20-30的比例予以补助。

二是实行镇机关部门与后进村挂钩帮扶。在实行机关干部蹲村的基础上,将04年度考核及村集体收入排末位的4个村与4个机关综合部门结对共建,明确要求部门在帮村上要理思路、出点子,更要帮资金,跑项目,明确要求所创实体至少在5年中获益,三年内使村级集体收入达30万元。

三是举行村级经济发展现场会,做优载体。在前几年外出取经的基础上,今年更注重向身边的各类典型学习,到本镇发展较好的村和创造条件发展的村现场参观,请发展先行一步的村介绍经验,营造一种创业的氛围,不论采取什么途径,村村必须有经济发展平台,通过做项目形成稳定的经济来源。资源条件好的走开发式壮大集体经济的道路,如芝山建材工业、枫香岭村的林业、仙坛村的生态、外向型农业,资源优势不明显的村动脑筋,想办法,创造条件来发展,如__村,山林所有权属在队组,资源开发难以运作,在县农办的帮助下,通过协调,把琐碎的山林地集中起来,发展无性系列茶,目前规模近千亩,并逐步见效。此外,工业基础较好的新桥、枫香岭村建设“双带”型标准厂房,通过

五、埋头苦干,努力构建加快发展新平台

各位领导,虽然我们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做了一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上级给了我们很多荣誉,但我们深感自身工作不足,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兄弟镇的工作经验,在新的起点更上一层楼。

具体就是做到“二个保持,三个确保”,即保持晶桥在全市综合实力“二十强”镇地位,并确保在全市排名位次前移3位;保持芝山村全市“百强村”地位,确保2个村进入县内前10位,确保1个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00万元以上,2个村达到100万元以上,6个村达到50万元以上。

新经济发展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引领超前;中观经济;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409-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了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完成这一宏伟蓝图,就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挥好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的双轮驱动,既能催生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又始终确保不再跑偏、不能跑偏,“蹄疾步稳”地做好“快转”与“快上”,实现科学有序、内涵式创新发展。要想实现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地方政府的超前引领①理念必须加强,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只有切实把握好新的发展历史时期政府超前引领的时代内涵,才能更好地引领和助推地方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一、地方政府超前引领区域经济理论在日前提出的现实意义

政府超前引领,就是充分发挥政府特别是区域政府的经济导向、调节、预警作用,依靠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通过引导投资、引导消费、引导出口的作用,运用价格、税收、汇率、利率、法律等手段和引领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有效配置资源,形成领先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政府超前引领理论的提出,一方面,政府不仅可以依靠市场经济的基础、机制和规则来超前引领经济,用“有形之手”填补“无形之手”带来的缺陷和空白,纠正“市场失灵”;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发挥区域政府这一重要的中观经济主体的竞争作用,以及超前引领的事前调节作用,减少“政府失灵”,最大程度降低经济的纠错成本。

政府超前引领理论是经济学理论体系所需要的重大创新。在以“企业”为代表的微观经济和以“国家”为代表的宏观经济之间,多了一个以“区域”为代表的中观经济。这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原因,也丰富和完善了经济学体系。对于当下的经济格局显得更加必要,并具有强烈地实践价值和现实重大意义。

二、地方政府超前引领理论面临的新要求

陈云贤②同志当时提出的关于地方政府对于区域经济的超前引领理念及其作用,以及立论于此的中观经济学说,主要得益于他创立广发证券之后,从政新历就能够先后主持广东顺德、广东佛山的全面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超前引领理念是改革开放的结晶。当前新一轮“全面深化”的改革开放,势必将催生出新的理论突破,地方政府的超前引领理念也必将实现新的发展与提升。

(一)一些地方在发展区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全国范围总体上看(以第二产业为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出口为导向的低档加TT业和原材料工作结构雷同、工业产能过剩、传统加工业过度竞争和扩张问题严重,中高端制造业落后局面始终未有改观③”。具体看,就是重工业和资源性工业比重较大,重型化特征明显,产业层次低,高端和终端产品较少,抢占技术制高点和抢占产业价值链前端成为“突破”与“转变”的关键性课题。

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其中之一就出在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上项目、培育产业功能等环节的盲目与盲动、热衷于跟风和缺乏超前引领上。具体表现在:

1.战略理念上缺乏高站位

眼光仅仅局限于自己辖区的“一亩三分地”,导致在做决策上项目进程中,因产业结构上的“天生短板”,造就产业发展中屡屡出现了众多的“天生怪胎”。

2.方法手段上的生搬硬套

不善于立足于辖区以及周边的自然禀赋和产业链条,跟风上马。以郑州中牟为例:2007年郑州中牟县提出了立足于发展旅游业来引商兴县的战略举措,当地政府主要是看重了紧邻的开封市在发展旅游业并引发产业兴盛、经济发展,而没有更多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现代旅游文化根基及依托,近3000多亩的旅游开发区一度闲置。

(二)政府超前引领理念面临的紧迫形势和双重压力

陈云贤同志提出的超前引领理念,在阐述政府的角色转换与导调强度时,采用―个十分恰当的词汇“平衡适当”,即: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相对稳健的运行环境下,“平衡适当”是相对准确的,“适当地”顺应市场机制行为的政府干预能够发挥引领的应有效能;在阐述如何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探索性提出了分解内容,可经营性资源交给市场,非经营性资源交给政府,准经营性资源视当地政府财力和私营部门经济状况。

(三)当前对政府超前引领理念的“超前”内涵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

一是战略区间上的大视野。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速度经济、世界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早已成为各界共识,市场、资源、结构、链条、路径等经济发展所承载基础,早已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区域概念、地理概念和区间概念。地方政府发挥好超前引领责任,的确需要世界的眼光、甚至一些关键问题上需要远远超前于世界经济走向最前端的眼光,否则恐难担当。二是结构链条上的大纵深。从前几年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表象看,纯粹的“土地经济”或“高调包装背后的低端产业”等问题,被广为诟病;当下,区域产业发展已经到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单就招商而言,依靠大关联推动大聚集,依靠大聚集带动大效应,形成整体优势,构成先发优势,并积淀成刚性禀赋,奠定内涵式的科学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陈云贤.超前引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2.

新经济发展理念范文第4篇

2月24日,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研讨班在省委党校开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在开班式上讲话。

李希指出,学习好、理解深、领会透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更是我们做好“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的思想基础。参加研讨班的同志要通过学习交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并带动本地区、本部门各级党员干部更好地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好地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更好地推动《若干意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李希强调,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一是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不断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握好“增速换挡”,确保换挡不失控、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把握好“结构优化”,加快构建符合自身优势、契合发展趋势、适合市场走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握好“动力转换”,提高创新能力,让创新驱动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二是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要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完善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协调发展,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要绿色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要开放发展,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要共享发展,确保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三是要增强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央关于五大任务的部署和要求,研究制定好我省的具体实施方案,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要切实把“四个着力”要求落到实处,坚决打赢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这场硬仗。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统筹兼顾,精准发力,确保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减乘除”一起做,让“四个驱动”共同发力,培育和壮大“六个新的增长点”,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着力鼓励创新创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制度政策环境,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辽沈大地蔚然成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

李希要求,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幕已经拉开。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抢抓机遇抓落实、认真较真抓落实、攻坚克难抓落实、拼搏进取抓落实、时不我待抓落实。要明确重点、形成合力,加强督促检查、营造舆论氛围。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强化工作实绩考核,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

新经济发展理念范文第5篇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发展调研的统一部署,最近我们组织县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对全县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我县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站在基层的角度,我们谈点粗浅的认识与看法。

一、发展现状

**县是一个版图大县和人口大县,也是一个教育大县。全县总人口97.3万人,辖40个乡镇、854个村(居委会),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摸清了全县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

(一)教育机构情况。全县现有公办学校188所,其中完全高中3所、普通高中3所、初级中学47所、中心小学37所、完全小学98所,教学点93个、学前教育幼儿园(班)383所、职业中专1所。民办学校65所,其中民办职中3所、民办小学1所、民办幼儿园59所、国有民办学校2所。

(二)学生生源情况。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02024人,其中小学生48151人、初中生38694人、高中生15179人,在园幼儿16167人。预计今年秋季生源较为充足,其中小学生源7500人、初中生源9166人、高中生源13556人。

(三)教育投入情况。近几年来,我县切实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2003年以来,全县县本级共投入教育经费2.29亿元(其中上级追加经费541万元),其中发放教师工资2.11亿元,学校危房改造资金901万元,扶贫助学专项经费259万元,政策性津补贴232万元,工会经费68万元。初步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兴建校舍74508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51697平方米。

(四)教师队伍情况。全县现有教师10508人,其中离退休教师2949人、在职教师7559人(其中分流教师1185人)。在职教师中,按教学层次分,高中教师1719人、初中教师2107人、小学教师3733人、分流教师1185人;按学历层次分,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7人、本科学历的1355人、大专学历的404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的2155人;按职称水平分,具有高级职称的23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388人、初级及以下职称的3936人;按年龄结构分,30岁以下的有1800人、30岁至45岁的3994人、45岁以上的1765人。

(五)教育质量情况。近3年来我县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全县学生德育评价合格率为99.8%,中小学生犯罪率为0,高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3%,初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7%,小学生体育合格率为98.9%。高考成果喜人,3年中,9351人报名参加高考,有7852人被正式录取,录取率为83%,其中本科3000人、专科4677人。校园创建富有成效,目前县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学校,县职业中专被评为部级重点职业中专,全县还有市级示范性学校31所、市级名优学校14所,民办学校武陵进修学院连续8年被市教育部门评为优秀单位。目前县一中正在抓紧创建部级示范性学校,县九中正在抓紧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

二、存在问题

(一)优势资源不够,影响教学质量。从全县教育资源的总量来看,目前我县的教育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全县教育发展的需要。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增加,城镇特别是县城优势教育资源已经显得不足。位于县城漳江镇的一中、九中、漳江小学、渔父小学,相对于全县其他学校来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有各自的优势。但也正是这些优势,导致学校学生爆满,教师和教学设施又不能及时跟上,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教育质量。如县一中高中班级平均班额67人,县九中平均班额为73人,漳江小学平均班额为72人。像渔父小学,全校有学生927名,学校校园面积仅为9亩,教学面积仅为1323平方米,办公和教学都集中在一栋四层的教学楼,仅能容纳13个班级,平均每班班额达到71人,最多的达到90多人,远远超过了标准班额45人的标准。学生的学习环境非常拥挤,课余活动场所非常狭窄。

(二)资金投入不足,学校运转艰难。尽管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如2004年全县的教育经费占到了县级财政收入的69.7%,但由于全县教师人数多,教育投入的大头主要是用于教师的工资,教育经费真正用于教育偿还债务、保证工作经费的比例不大。不管是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普遍感到运转艰难。首先是学校建设所形成的债务压力大,导致运转艰难。全县的学校建设负债总额达1.16亿元,绝大部分是教育“两基达标”形成的。尽管这些债务按照上级的要求,已经规定由各级政府负责,但债主还是只找学校,经常出现校长被告、校门被锁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其次是学校经费来源不足,导致运转艰难。随着教育“一费制”收费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逐步规范,学校收入来源日渐减少,不能维持最基本的教学和运转需要。如用于教师除基本工资之外的政策利补助、教育教学设备添置、校舍维护维修、办公经费等都要靠学校自筹,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几乎难以为继,有的学校连教室瓦面补漏、购买粉笔墨水的资金都没有。以桃花源镇中心学校为例,2004年收入为36.84万元,由学杂费结存收入10.24万元(每个学生每年的结存可用收入仅为60元)、学生寄宿费收入9.6万元、依规经营食堂收入12万元、商店收入5万元四部分组成。支出为71.47万元,其中用于公用经费19.7万元(差旅费、水电费、维修费、招待费等)、教师待遇47.1万元、借款利息4.64万元。收支两抵该校2004年净亏损32.73万元。

(三)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老化。全县教师队伍看起来庞大,但由于80年代民办教师“一刀切”转正,加之近几年来由于教师队伍庞大不得不严控编制等原因,近年来优质师资力量补充不够,导致全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县在岗的6374名教师中,30岁以下和30岁以上教师的比例为4:10,特别是45岁以上的教师占到了全县教师总数的24%,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中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偏多,而英语、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奇缺,特别是英语、美术等学科大多数教师还是转岗,专业教师少。再次是年级结构不合理。全县在职教师中,1—6年级老师2680人,占到老师在岗教师总数的42%;7—9年级老师2481人,与省里核定的编制数相比还缺132人;高中老师1186人,还缺165人,缺编比例达14%。第四是学历与职称结构不合理。全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文凭低、职称低,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29%,初级职称以下的占52%。尽管教育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但大多数教师反映培训没有多少实际效果,有的流于形式、有的时间太短、有的根本没有针对性,这种培训既不能增加多少文化知识,又不能掌握多少实践操作技能。由于这四个方面的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迫使学生不得不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下学习,承受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教育环境不优,阻碍教学发展。一是职能部门环境不优。虽然我市早已出台“教育工作二十条”和“五项保护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部门单位执行得很不够,少数部门甚至公开讲自己是线管单位,市里的政策对他们无效。从学校反映的情况来看,常年有10多个部门在学校以各种名义检查、收费、罚款。由于不少部门是线管单位,县里无法协调,有些部门对学校来说利害关系极大,导致学校有苦难言。近3年来,有一个职能部门就从我县县属学校罚款近80万元。**三中平均每年要被部分职能部门收费、罚款15万元,**四中今年3月份还被某个部门罚款10万元。二是学校周边环境不优。网吧、录相厅、桌球室、非法摊担专做学生生意,有的甚至与管理部门串通一气搞“猫捉老鼠”的游戏,尽管学校努力加强管理,但防不胜防。针对学生的抢夺、勒索甚至绑架也时有发生,尽管县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公安、交警、文化、城管、卫生、工商等职能部门开展几次专项检查与整治活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周边的少数群众经常扰乱学校秩序,借机敲诈勒索,严重阻碍了学校发展。如民办的莲花小学,去年下半年正式办学以来,先后多次发生了周边群众封堵烟囱、往食堂砸石头事件。特别是该校为了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计划新征周边用地,但个别单位和个人索拿卡要,校方只能望地兴叹。三是教育安全隐患较大。教育线长面广,安全问题防不胜防。虽然上级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由于不是法律,具体操作性不强。只要学生在校出了安全事故,不管什么原因,学校几乎都要负全部责任,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敢组织大型活动。四是素质教育落实得不够。虽然国家早已推行素质教育,要综合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但家长、学校、社会以及上级教育部门,实际上在评价教育水平和评价学生上,依然注重文化成绩、依然看重升学率,高考制度还是“一考定终生”。由于从上到下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实,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致竞相办重点班、节假日补课、义务教育变相给学生排名等问题屡禁难止。如**一中的教师平均每周要上28节课以上,双休日、节假日根本不能正常休息。县城初中、高中的学生每周仅有半天时间休息。由于学生承受的压力大,导致少数学生心里失衡,早恋、酗酒、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九中就曾发生过学生杀死教师的恶性事件。

(五)教育政策不公,影响协调发展。一是收费政策不公。现行的收费政策是扶强不扶弱,重点学校标准高于一般学校,义务教育仍是“收费”教育,导致出现“学校越弱越穷”的现象,导致农村家长教育负担沉重。特别是目前城乡界限实际上已经打破,生源不再有地域限制,但同一层次的学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收费政策不同。如**的九中与二中、三中、四中等同属县属学校,又都是市级示范高中,但省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不一致,九中是每生每期800元,而其他高中只能是550元。二是国家财政扶持政策不公。国家把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对其软硬件的资金投入的力度大;对薄弱的基础教育以县、乡投入为主,国家基本不投入,导致了教育发展失衡。三是招生政策不公。国家没有制定打击哄抢生源、买卖生源、欺骗招生的法规。导致优质生源全部被重点学校招走,其他学校竞相无序招生、互抢生源、互设壁垒,花费巨额招生成本。如**四中在当前招生秩序不好的大环境下,为了学校生存,每年用于招生的成本高达20万元。

(六)社会氛围不浓,民办教育滞后。一是民办教育份额低。全县现有民办教育机构65个,其中幼儿园59所,在园幼儿5425人;职业院校3所,在校学生1044人;小学一所,在校学生386人;国有民办学校2所(县高考实习学校、文昌实验中学)。全县民办教育在校学生共5192人(不含幼儿园),仅占全县各类在校学生总量的4.76%。二是思想观念落后。在贯彻落实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上,步伐不快,瞻前顾后。职能部门没有为民办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存在民办学校申办难的现象,损害了民办教育的办学积极性。三是管理机制不活。公办与民办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在民办教师队伍的管理上,对民办教师的编制问题、职称评定问题、培训进修问题、表彰奖励问题等没有和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导致公办学校不愿改制,公办教师不愿流向民办学校,影响了民办教育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社会整体联动,全面优化教育环境。一是优化舆论环境。要端正对教育的认识,努力营造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重视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特别是要加大对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优化周边环境。市县教育、公安、文化、工商、交通等部门要整体联动,构建整顿周边秩序、净化校园环境的长效机制,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要对校园周边的,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黑网吧、录相厅、游戏室等坚决予以取缔,对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校园周边骚扰滋事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三是优化部门环境。要严格按照“教育二十条”的规定,认真优化教育环境。优化部门要出台“教育挂牌保护”的相关政策,市县职能部门进学校进行检查、处罚、收费,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一律经县教育领导小组批准,坚决杜绝职能部门都向教育乱伸手、乱收费、滥罚款的现象。

(二)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一要加大对正常经费的投入。要改变县以下(含县级)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现状,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投入的重心要上移。要加大国家、省、市对基础教育的公共投资和财政供给力度,以此来保证基础教育的正常运转,保障开展基础教育的必要经费和发展需求。二要加大对危房改造的投入。上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危改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转移支付中教育投入的比例,减少或不再要求县、乡配套危改资金,确保县以下基层财政在危改工程中不负债。同时,对已经形成的危改债务,要出台相应的扶助政策进行清偿。三要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重点是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设施的投入,确保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减少城乡学生在接受教育条件上的差别,最终实现教育均等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三)公平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一是扶持政策要公平。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要求,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对同一类别的学校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可重强偏弱。同时上级政府对教育的扶持政策应向基础教育重点倾斜;对教师职称评定要进行改革,中职系列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定不应按中专系列参评;要制定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准入政策、优惠措施、奖励政策、保护政策、教师流动政策等,加大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民办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培训也应一视同仁,同等纳入相应的计划。二是收费政策要公平。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争取省物价部门的支持,改革高中收费制度,做到同地域、同类型学校同标准收费。同时,在不违背国家教育收费政策和充分考虑到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按不同类别、不同地区搞好教育成本核算,区别对待,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国家没有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要适当提高学杂费的收取标准,增加学校的可用财力,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三是招生政策要公平。除市、县的省级以上重点学校可以优先录取外,其他学校原则上要实行划片招生,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上级对跨地域招生应出台较为严格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招生秩序,公平招生政策,严厉查处哄抢生源、买卖生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