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路运输应急预案

道路运输应急预案

道路运输应急预案

道路运输应急预案范文第1篇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汛期(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雷雨暴风等恶劣天气增多时,引发中小洪水频发,公路易发生水毁塌方,影响车辆运输安全。因此,各企业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防汛抗洪及抢险措施落到实处。

二、周密部署,做好防汛准备

区运管所按照“统一指挥、人人参战、全力抢险”的原则,做好防大汛、抗大灾的准备。各企业结合行业实际,周密部署,精心准备,修订完善本企业抗洪抢险预案。落实抗洪抢险车辆、物资及人员。做到一旦出现重大汛情险情,快速组织人员、车辆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中。

三、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四、工作职责

(一)领导小组职责:

1、决定启动和终止汛期突发事件应急状态和应急救援行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

2、研究制定应急处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以及紧急运输保障的措施。

3、向上级应急指挥部门报送重大突发事件情况,传达和执行上级的决定。

4、督促、检查汛期应急预案执行情况。

(二)成员单位职责:

1、客、货运输企业要对抢险车辆实施统一管理,保证车辆能够随时投入抢险,并对车辆驾驶员进行应急处突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在突发事件中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维修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抢修队伍,备齐必要的设备和配件,确保抢险车辆在抢险中的顺利运行。

3、要根据“三把关一监督”的职能职责,客运汽车站严格执行“五不出站”,特别是恶劣天气不出站的规定和客运车辆在三级及以下公路22时至早上6时不准夜间行车的规定。运输企业有针对性地对驾驶员开展汛期安全驾驶专项技能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

(三)在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时

1、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要在组长带领下立即赶到现场,组织救援和开展善后处理工作。

2、根据现场情况,按照"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及时组织现场施救,安排车辆运送伤员,就近医院抢救,最大限度减小损失,尽快恢复运输正常秩序。

3、客运企业要组织应急储备车辆,进入紧急状态,随时听候调遣。

4、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事故伤亡、财产损失情况。

五、相关要求

(一)汛期应急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各成员单位“一把手”负第一责任,要层层建立汛期工作责任制,一级对一级负责。

(二)各成员单位都要认真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服从统一指挥,积极配合其他相关单位做好工作,协同作战,形成合力,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立即投入抢险工作。

道路运输应急预案范文第2篇

一、组织领导

“治超”期间道路运输保障应急工作要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迅速反应、保障有力”的原则。全市“治超”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专门成立了运输保障组(设在市运管处),具体负责全市道路运输市场动态监测,对市场异常波动情况进行预警报告和应急处置。

组长:副组长:

联系电话

各县区交通局要成立相应机构,在“治超”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和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道路运输保障组织工作职责

各县区运输保障组织要在同级“治超”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制定本县区道路运输应急预案,组织应急车辆做好运力储备,负责对本县区道路运输市场异常波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掌握运输市场动态。一旦出现市场异常波动等情况,各级运输保障组织要及时向同级和上一级“治超”领导小组报告。服从“治超”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指挥道路运输系统和统一调配应急运输车辆及人员,执行运输保障任务,并加强组织监督。

三、道路运输保障应急预案级次

根据市场出现的异常波动和运力紧张情况,按照影响范围、强度和发展趋势,将运输保障紧急预案分为相应等级。市场异常波动情况是指人民生活必需品由于运力不足出现脱销或工业生产原料、产成品由于运力不足出现供应紧张,导致生产企业面临停产。黄色运输保障紧急预案是全市大部分县或汉台区出现上述市场波动和运力紧张情况,市交通局应立即向市政府和省交通厅报告,由市“治超”领导小组黄色预警警报,启动市级应急预案,并组织、协调、实施。各县区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情况后,县区交通局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和确认,并在1小时内向当地政府和市“治超”领导小组报告,启动本地应急预案。

四、道路运输保障车辆及人员

(一)车辆要求。道路运输保障车辆储备数量按以下原则执行:10万人口以下的县,应配备5辆5吨以上的货车,每增加10万人相应增加5吨以上货车5辆。各县区交通局启动道路运输保障紧急预案后,要立即调集应急运输保障车辆,由市上统一核发《道路运输特别通行证》。应急运输保障车辆要在明显位置悬挂《道路运输特别通行证》,在执行任务时不得超限超载运输,任务完成后应立即将《道路运输特别通行证》缴回市交通主管部门,逾期不缴的,由市交通主管部门强制收缴。应急运输保障车辆技术等级要达到二级以上,车辆使用年限不超过五年,严禁车辆和设备带病操作。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车辆或车辆不足,应向市“治超”领导小组提出支援申请。

(二)人员要求。应急保障队伍应由驾驶员、押运员、装卸员以及带队人员组成。驾驶员基本要求:政治合格、身体健康、驾驶技术过硬、证件齐全、熟悉有关政策法规。

五、市场异常波动情况的报告

各县区交通局、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运输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治超”工作报告制度,明确责任,确保信息畅通,出现突发事件要及时上报市“治超”领导小组。报告内容:物价上涨及运力下降的幅度、本县区运力异动情况、需要市级支援的的申请要求及特别通行证的数量。

六、应急运输保障工作机制

执行应急运输保障任务的单位,在派出5辆及以上车辆或执行统一任务时,应由单位领导带队,10辆以上的由县区运输管理部门领导带队。执行应急任务所产生的运费由托运人承担,执行基本运价,不足部分由各级财政给予补贴,免交车辆通行费,并行驶军车通道。

道路运输应急预案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物流业的迅猛发展,道路运输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是深化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确保道路运输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道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构建道路运输管理体系的意义,提出了具体建设举措。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陆续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自然灾害,灾害发生时如何确保道路畅通、转移受灾群众、运送救灾物资等问题给交通运输应急机制屡屡带来考验,也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我国当前的道路交通运输应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道路运输应急保障机制,搞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及运输保障已刻不容缓。

2 构建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意义

2.1交通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及各个层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道路交通也不例外,市场经济形势下的运输业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交通格局,这种变化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此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已成为交通运输管理者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

2.2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当前,道路运输方式已发展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体,但与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运输安全管理还显滞后,特别是近些年呈现的道路交通运输安全重特大事故频发。针对道路交通运输的特点,构建有效的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减少道路交通运输事故发生,降低交通事故损失,对保证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及提高运输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重要意义。

2.3客观经济环境促进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有力促进运输业的大发展,交通与经济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流通日趋频繁,形成了全国商品大流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随着交通量的大幅度增加,交通事故频发,这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依据国外专家的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6%即会引起交通事故的大幅增长升,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自1994年始GDP增长率已连续十几年超过8%,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所以说客观的经济环境是目前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3 构建道路运输保障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3.1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与交通相关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交通部,应提高交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速度,要重视运用科技途径提高针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断加强道路交通保障相关理论及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决策技术和事故救援及处置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道路交通保障的科技水平。

3.2加强运输队伍建设,强化运输保障体系

要加大对道路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方面的人才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及应急救援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技术专业优势及特长;以地市为单位整合组建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合理规划省级运输保障队伍和应急救援布局,提高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的覆盖面;发挥和利用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努力构建“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运用市场机制组织协调专业运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应急管理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结合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勇于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动员机制,力争实现道路突发事故应对工作的社会化。 转贴于

3.3加快对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进度

加快对道路运输事故预警机制的建设步伐,结合现实情况可建立四级预警体系,形成规范科学的预警信息、更新及解除程序,并对有关的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逐步构建起与相关政府部门及新闻机构的信息沟通制度,及时准确地收集道路突发事故的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筛选、统计及分析的相关机制,提高信息分析研判的能力和预警水平。加强信息报告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的报告、举报、传递和共享机制,建立事故应急值班、渠道联络、应急会商、信息报告等制度,明确各个级别的应急信息报告标准、时限及相关程序,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同级共享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决策机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责任明确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危机决策问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的相关细则,积极探索构建应急保障事后独立调查制度。加强对事故相关信息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应急运输补偿机制等的建设。

3.4加强道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演练

构建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交通应急预案的衔接和互补,针对事故损害严重程度编制相应级别的事故救援应急保障预案,形成覆盖面广、种类齐全,有很强实用性及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道路交通应急危险源的相关调查,结合风险隐患进行风险评估方面的调查分析,尽快建立分级和分类管理制度,就道路突发事故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详细设置相关人员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工作责任的追究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努力实现动态监控和管理。规整现有的各类各级道路事故应急救援及保障的相关培训和演练设施等资源条件,逐步构建起事故应急科普、宣教、培训及演练基地,进一步规范培训内容,逐步形成基本上能覆盖各类道路突发事故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体系,推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

结束语

道路运输管理保障工作是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交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道路运输保障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务必要下大气力积极构建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开拓思路,提高认识,全面提升道路运输管理保障水平,维护运输企业合法权益,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华,刘丽.浅谈构建道路运输生产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及其完善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8).

[2]孟明,左琳.浅析北方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

[3]肖殿良,田雨佳.公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现状及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2009,(1).

道路运输应急预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道路危险品;运输管理系统设计;物联网技术

道路运输这种危货运输方式,在我国危货运输渠道中占据着首要地位,而其运输过程更是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危险性因素。这些危险性因素一旦不能科学合理地处理掉,就极容易给社会与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与伤害。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现代化管理技术也相应比较缺乏,尤其是事前预防工作水平更是有待提高。

一、道路危险品运输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运用

(一)车辆跟踪

运输车辆运行位置难以掌握长期以来都是危险品货物运输管理方面有待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而所运输的危险物品状态与运输过程中物品变化情况更是难以察觉。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得道路运输管理处的安全管理工作进展缓慢,难以及时发现其中隐藏的危险性并合理采取应对措施。在这种情况下,物联网技术的出现,给道路运输管理处各部门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危货运输管理中,有利于对物流过程中展开全程监控,以此达到道路危货运输提出的有关安全性方面的需求。比如说,在行驶车上安置好GPS卫星定位系统,如此就能够随时掌握车辆行驶状态。行使车辆一旦与既定路线出现偏差,抑或是不小心到了敏感区域,管理处就能自动产生报警操作。从而让后方监管人员对车辆进行远程操作。与此同时,也能够对行驶车辆的司机驾驶行为展开实时监控,以监督其违规行为。并且,若是发生意外,出现碰撞之类的事故,司机仅需车里装载好的传感器,就能够使信息管理中心相关人员的手机接到报警。然后及时展开救援行动,同时通过RFID标签读出车辆上运输货物的相关信息,尽可能缩短时间予以应对措施。这种车辆跟踪的手段不仅很好的掌控了物流过程,还能节约成本,增强工作效率。

(二)物流监测

所谓货物监测,也就是指对车辆运输的物品压力与温度进行实时监控。通常情况危险性较高的货物对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存在较高的要求,若是运输环境出现变化,极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而事故带来的后果通常灾难性与损失都极为巨大。在这种情况下,物联技术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物流监测问题。运用物联技术能够及时掌握行使车辆所装载物品的状态。再进一步对所读取运货压力、温度与安全附件及密度等等众多信息进行分析,能够给道路管理处的调度部、安全管理部等提供高危物品运输安全管理决策所需参考的相关依据。

(三)选择运输路线

就现阶段整体情况而言,在道路危货运输路线这方面我国已经有了相关的规定。比如,危险性物品运输的车辆是不可以靠近学校、闹市区等特定区域的。因此危险品运输通常路线较长,路况也较不佳。通过物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及时准确详细地掌握采集运输路线的路况问题。从而根据运输车辆内的危险品对道路与环境提出的要求,在运输前就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可行性最高的运输路线,提高运输途中的安全性程度。

二、系统框架设计

此系统不仅融入了物联网集成技术,与现有危货运输管理模式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对其运输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成立于各种危险品事故预案经验基础之上。为运输危货车辆行驶状态的监管、货物的监测、相关信息的采集、预警、应急与信息服务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应用技术与较为完善的处理途径。成功将远程实时跟踪、监测、预警报警、应急求援三者融为一体,建构起这样的综合管理平台。此系统主要是由安全应急管理中心、车载实时监控监测系统、安全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这三大主要基础结构构成的。与此同时,还实现了与国家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直接对接的功能。

(一)安全应急管理信息中心

可以说应急管理信息中心是系统顺利运转的关键性部分,即核心与中枢部分。其主要功能包含了数据采集、储存、分析等,其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数据仓库、应急值守系统以及远程可视化监控平台。其中就数据仓库而言,主要是为了达到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提出的需求而创建起来较为完备的信息库。组成数据仓库的数据类型包含了危货运输企业信息数据、运输车辆数据、运输线路数据、运输货物信息数据、事故信息库、专家信息库等等。各种数据之间相互共享,让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利用。所谓远程可视化监控平台主要是通过采用GPS与GIS两种主要技术而开发出与道路监控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相符合的显示系统。在此系统的显示中,用户可以在地图上直接了解到公路中处于行驶状态的全部危货运输车辆,还可以直接对这些车辆进行预警抑或是重点关注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调出运行车辆的全部信息。所谓应急值守系统,就是在人员值守的同一时刻再建立起IP电话值守之类的子系统,不断健全应急值守与处置功能,有利于保障实施监控。

(二)车载实时监控系统

此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包含了RFID货物状态监测与GPS定位这两种主要设备,以及摄像机等构成部分。通过实时通信成功和信息中心进行互动联系,以此达到对运行车辆状态与货物状态进行远程监测的目的。由RFID危险品状态监测、GIS跟踪定位以及摄像报警系统组成的。其中的GIS系统主要利用了GIS与无线通信两种先进技术达到对危货车辆跟踪定位以及历史轨迹回放、线路运行监管的功能。危货检测系统则主要与GIS、GPS与RFID等技术相结合,构建RFID危货物流系统,成功达到危货状态监测、安全报警、实时位置跟踪以及危货物流过程信息追溯等功能。就其中的摄像报警系统而言,主要是利用了摄像机的优势,然后再使其报警设备通过无线网成功实现与安全应急管理处的连接。报警和GIS以及GPS相连动,实现实时响应与传送,以此保障应急管理的及时反馈。

(三)应急预案信息系统

此系统是基于车辆监测系统的反馈与报警系统的响应基础上在通过预案库自行进行应急预案信息。也就是可以主动知晓事故应急预案管理,达到预测预警的目的,实现事件影响分析、预案自动生成等等诸多功能。

三、系统功能定位及工作原理

(一)系统功能定位

基于我国现阶段对道路安全方面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利用GIS、GPS、GPRS、数据库等先进技术与大系统设计思路,设计出大型危货监控预警服务系统,实现对运行危货车辆动态的跟踪与监控以及调度管理等服务。在运输过程中对危货进行监测管理,给突发事件提供接警、报警以及故障排除等服务,增加车辆运行的安全性,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实现对道路危货运输的管理、预警与应急等诸多功能。

(二)系统工作原理

根据危货运输坚持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工作准则,此系统基本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危货运输车辆经过道路安全管理处的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让其上路。保持车载危险品检测设备与终端监控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使远程危货运输安全应急管理中心能够成功对车辆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以便监控人员及时了解运行车辆的全部信息,这样安装在运输车辆内部的监控系统与监测系统一旦发现异常,比如驾驶人员违规行为等,应急中心就能够对其做出提示抑或是警告。若是遇到特殊路段或天气,系统也能够及时给予提示,并且应急管理中心监测人员也能够对单个车载终端抑或是全部车载终端等信息。因此若是事故发生,应急中心报警系统就会自动响应,同时展现出事故车辆发生的地点、路段、运输货物等等。并及时做出应急预案,能够让救援队伍尽可能短时间达到事故现场,并进行远程协调指挥应急处理与预警信息。对即将通过该路段的车辆做出提示通知,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好危险品事故,有效预防引起其余更严重的灾害。

四、结束语

为了提升道路危险品的运输安全性监管力度以及应急管理水平,将物联网技术引入道路危货运输安全管理系统中成为其有效处理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道路运输管理处各部门工作开展,最大限度地降低道路运输过程中危险性事故发生的概率,使危货运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得以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更永,田玉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道路危险品运输安全应急管理系统设计[J].物流科技,2013,01:70-72.

[2]高连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智能监控系统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3:80-82+68.

道路运输应急预案范文第5篇

管道行业是一个传统的高危行业,尤其是目前管道建设普遍采用大口径、高钢级钢管(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管道采用Φ1219mmX80钢)且运行压力高,而我们并未完全掌握此类管道特性,加之目前管道建设中存在的前期工作深度不够、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监管不严等问题,管道安全运行的难度越来越大,作为最后一道保障,应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管道企业的生死存亡。但目前管道行业的应急管理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应急多头管理、职责不清、预案实用性不强、应急资源不足、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本文将对管道行业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议。

2存在的问题

2.1管道调控权与运行权不统一导致应急职责界面不清,影响第一时间工艺处置

一是职责不同导致处置原则不同。调控中心负责上下游资源的协调及管道调度运行,并负责监督完成月度计划,地区公司作为管道运行主体,希望保障辖区内管道的安全运行,应急情况下,调控中心考虑重点是保障运行并顺利完成计划,地区公司考虑重点则是立即停输进行处置,立场不同导致双方的处置原则不同,不利于第一时间准确处置。二是协调难度大。管道上游是油(气)田,下游是炼厂(或销售单位),应急情况下的管道停输或降量运行,将导致上游油(气)田关井减产,下游炼厂(或销售单位)相应减产,天然气管道甚至要切断工业用气或民用气,这其中的协调难度极大,尤其是西气东输二线、三线这类跨国管道,甚至需要国家层面出面,如此大的协调难度也是应急情况下管道无法迅速停输或减产的原因之一。三是目前管道仅实现部分远程控制,应急情况下调控中心与地区公司界面不清。目前,液体管道基本实现了远程操作,应急情况下调控中心可直接进行工艺处置,但天然气管道如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则采取调控中心远程指挥、现场操作的方式运行,应急情况下由调控中心还是地区公司进行现场工艺处置,目前并没有清晰的界面。

2.2预案实用性不强,无法有效指导应急处置

目前管道企业各地区公司各级预案实用性不强,尤其是现场处置预案存在较多的问题,站场现场处置预案缺少明确的工艺处置措施,未将职责明确至站场每位员工,只是笼统的一个处置程序,实用性不强。维抢修队伍现场处置预案仅仅注重现场抢险程序,抢险过程中的技术细节不完善,未明确每种突发事件所需要的针对性的应急物资,而是将全队所有的应急物资作为附件,现场实用性不强。

2.3应急资源不足,影响现场抢险处置

一是自身维抢修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如对西气东输一线X70钢,西气东输二线及三线X80钢等高钢级钢的焊接,很少有人能够掌握。二是缺少精通管道抢险类的专家队伍,如河流中的油品回收,到目前仍然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抢险机具及设备方面,目前在管道断管、焊接、发电等设备配备齐全,但在特殊运输设备方面仍是短板,因管道要经过较多的高山、沙漠、河流、沼泽地等特殊地段,如何确保这些特殊地段的管道发生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是关键,而将抢险物资拉运至这些特殊地点则需要一些特殊装备,对这些特殊装备,目前管道企业基本没有配备齐全,大部分还处于试验阶段。应急物资方面,目前各管道地区公司应急物资储备参差不齐,哪些应该储备,储备多少,储备在什么地方,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如何合理制定管道系统的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在确保满足需求的同时又尽量降低库存是当前的难点。

2.4信息化水平较低,制约应急管理水平提升

应急情况下,抢险方案的确定需要综合各种基础信息,前期处置方面,需要了解事件点周边基本情况,如事件点是否靠近河流、铁路或公路、周边是否有人员居住、居住点与事件点距离、事件点地势等情况,从而决定前期处置是否需要疏散、交通管制、围堵油品等措施。现场抢险方面,需要了解事件点的管径、壁厚及材质,所需焊材、焊评情况,需要了解事件点周边维抢修队伍、物资分布情况,最近进入路由等,从而为现场抢险提供提供基础。

3应对措施

3.1统一预案、理清职责,树立应急处置一盘棋的理念

突发事件的处置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多人或多部门联动才能完成,针对目前存在的应急职责不清的问题,集团公司可牵头制定切实可行的管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理清应急情况下上游油田、下游炼厂(或销售单位)、地区公司、调控中心的职责界面,明确处置措施,同时与地方政府做好预案对接,明确应急情况下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职责,提高预案的实用性。一旦发生应及时事件,各上下游单位立即按照各自职责协调、统一处置,切实提高处置能力。

3.2以演练为手段,全面提高预案的实用性

预案是现场处置的依据,现场处置类的预案应包括针对性的维抢修资源、应急物资。以河流油品回收类预案为例,站场预案中应明确必须第一时间内进行管道停输、关断上下游阀门等应急处置措施,维抢修队伍预案中应明确应该布置几道围油栏,应该在哪儿布置,各支队伍在接到信息时候应该赶往何地,围油栏存放点进入对应布置点路由等信息,同时重视演练,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实用性,将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最终完善至预案中,从而全面提高预案的实用性。针对当前预案演练中存在的形式大于实际的问题,建议摒弃目前演练方式并改为“双盲”演练,不提前通知演练题目,真实反应现场处置能力,重视演练评价及后续整改,切实提高现场处置能力。

3.3强化应急资源管理,提高应急保障水平

人力资源方面,针对内对维抢修队伍人员能力不高的实际情况,类似X70、X80高钢级钢管的焊接,短期内可与管道建设单位签订保驾协议,长期来看,还是要培养内部人员,提高内部人员的能力是关键,适当修改当前的项目招标体制,使内部维抢修队伍具备承担项目的权力,其实提高专业人员的内在动力。针对部分专业技术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与国外先进技术对标,了解、掌握国外在处置各类应急事件中的方式方法,并培育自己的各类突发事假处置专家库,定期参与国际应急专题会,掌握管道抢险技术发展方向,为现场抢险提供技术支持。抢险机具方面,在可能的情况下,可考虑与当地部队合作,整合部队抢险资源,如对于高山、水网、沼泽等特殊地段物资投运,通过舟桥部队或重型直升机可切实解决。

3.4全面提升应急信息化水平,为现场抢险处置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