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规划汇报

建筑规划汇报

建筑规划汇报

建筑规划汇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读书报告活动;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45-02

一、“读书报告”活动的缘起

1.低年级专业教育的弊端。城乡规划专业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但创立城乡规划学科及专业教育,迄今不过百年。我国开办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由1998年的不足30所猛增到2013年的近200所。其中,脱胎于建筑学专业的城乡规划较多,约占65%。而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恰恰就是在建筑学专业创办10年的基础上,于2008年开设了城乡规划专业。由于我校依托于建筑学而创办的城乡规划专业,在低年级(大学三年级之前)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几乎等同于建筑学专业,如《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及其设计》等,且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基本一致,即过于注重建筑设计功底与形体塑造能力。而面向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的训练缺失,规划专业中强调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洞察力以及规划专业知识较为欠缺。从而,造成学生重专业设计、轻背景知识,对城乡规划专业学习的迷茫和迷失,并有盲目和动力不足等问题,还有一部分同学总想放弃城乡规划专业而转向建筑学。

2.“读书报告”模式的提出。面对城乡规划专业越来越宽泛的研究领域,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具备系统观与辩证观,能够立足于整体、系统全面把握所面对的规划问题,这与建筑学专业强调形象思维与个体创造大为不同。虽然城乡规划是从建筑学衍生而来,但它并不是建筑学专业的附属品,因而不应只在高年级的教学中体现出专业的侧重与不同。诚然,两个专业在1~2年级期间可进行相同的专业基本素质教育,但决不应等同视之。且1~2年级是城乡规划专业学习中较为重要的时间段,除完成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之外,还需开始接触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由于在低年级教学体系中,城乡规划专业并没有像建筑初步课程中包含“建筑导论”,而设置城市导论之类的专业理论初步认知内容。基于目前低年级专业课程较为单一的培养模式以及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采用“读书报告”这一启发、开放、互动的模式,将其纳入城乡规划专业传统的培养体系中,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弥补专业、人文、社会知识的不足,消减由于课程体系的不完善而造成的上述一系列问题。

二、“读书报告”活动的实施

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为使读书报告能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落到实处,规定学生必须作读书报告,并列入教学计划。做读书报告的时间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即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建筑概论知识后进行,并要求每月至少举行一次,每学期至少完成3次。

读书报告模式并非一般书面意义上的读书报告,而是以一种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读书报告活动要求班级内所有学生共同参加,可划分成由4~5个学生组成的小组,由专业任课教师主持。该活动的实施共分4个阶段,即选题、撰写与制作、汇报与讨论、总结。

1.选题。学期之初,专业任课教师给出学生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及形式,拟定读书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基于学生的兴趣、知识构成及知识点的缺漏等,确定本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其中,所读书面的内容即为读书报告的内容,即为学生感兴趣的专业书籍,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变化、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等;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可请图书馆老师讲述文献的检索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加充分地使用校园数据库及网络资源。

2.撰写与制作。在确定主题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上述所读书目为基础,同时通过大量文献的查找和阅读,可将其中感兴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架构读书报告的框架,为读书报告做准备,并进行分工书写、制作及汇报。书写格式不做过于机械的要求,不拘泥于论文的形式,但必须明确报告的主题、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即阅读书目)。注重所选择的某一专题或某一内容在所读书目和查阅一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小组所有成员的内容、方法和结果,并明确小组的观点和分歧。

3.汇报与讨论。根据计划要求,读书报告必须进行汇报与讨论,也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每次由小组中的一名同学介绍其报告主题的基本内容,并着重阐述小组观点,以及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解。其他同学则可对其提出个人见解,对其中有异议的部分展开讨论。同时,由2~3位专业任课教师组成评议小组,在听取并查阅该组报告后,评定成绩;每组报告时间为15~20分钟,教师和学生提问和讨论约5分钟。提出的问题,由小组其他成员给予回答,根据学习态度,报告内容;文献资料,检索能力,对文献资料综合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条理是否清楚,主题是否明确,回答问题时对问题的理解力及回答的正确性,思维是否敏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4.总结。在汇报与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进一步撰写、整理并上交读书报告,这是该活动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收获读书成果的阶段。其内容必须包括所选主题或内容的全部资料,展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思考,特别要对在汇报与讨论过程中同学及教师所提出的异议和观点,进行深入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从而收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最后由多名(2名以上)教师对报告内容进行评定,并列入期末考核。

三、开展“读书报告”活动的意义

1.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新平台”。城乡规划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环境建设的综合、交叉学科。其专业知识的范围广、内容多,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使学生获得较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强化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平衡,是全面提升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读书报告这一新颖、开放的活动,促使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通过对思维方式、知识积淀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的融合和碰撞,拓展其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从而为专业思维、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以及专业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新方法”。创新思维作为衡量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读书报告使学生能够在把握所读书目的脉络和核心之余,提出对该类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因此,学生在该活动中,需时刻保持专业的敏锐性,积极展现其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进而形成个人的专业意识和创新思维模式。

3.培养学生养成读书习惯的“新形式”。城乡规划已从物质形体规划扩展到社会、经济、环境规划;从孤立的城乡规划走向城市与区域融合的协调规划;从规划蓝图的制定走向图纸与规划政策、法规结合等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基础、敏锐的创新思维、健康的心理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读书报告既可拓展和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同时,该活动的定期举行,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并将读书纳为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挖掘学生智慧和潜力的“新途径”。读书报告活动要求学生从报告内容的确定、汇报的方式、多媒体的采用等方面,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中,报告活动内容的自行选定,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对所读内容和多种汇报方式的选择,以及对于某一问题的探讨,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充分展现学生的智慧和潜力。

5.完善专业教育与学科建设的“新契机”。读书报告活动的开展,在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科的建设。读书报告这一启发性的活动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更新、扩展和积累,并颠覆了以往以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结合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对学生知识与技能、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要求,通过读书报告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建立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并重的新型培养模式,有助于学习型学科组织的建立,有助于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开展读书报告活动的情况来看,这一启发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全面交流的机会,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同时也开拓了视野,拓宽了阅读面,并从中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思考。该活动对于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传统培养体系的补充,可随时在专业培养中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崔英伟.我国城乡规划教育体系创新构想[J].规划师,2004,(04):12-15.

[2]岳邦瑞,段德罡.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09):71-73.

建筑规划汇报范文第2篇

为充分掌握了解我市重要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和质量状况,为现有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构)筑物实施加固改造提供依据,提高城乡抗震防灾能力,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能力排查鉴定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排查鉴定范围

(一)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疾控中心)、幼儿园(托儿所)、儿童福利机构、老年人福利机构等公共建筑。

(二)保障城镇供水、供热、燃气的生命线工程。

(三)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办公楼、影剧院、体育场馆、会堂(礼堂)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

(四)各区(县)(含两个开发区,下同)辖区范围内的多层住宅、棚户区。

二、排查鉴定依据

(一)工程质量排查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及系列验收规范和国家、自治区其他有关工程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

(二)建筑抗震鉴定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及当地现行地震基本烈度执行。

(三)危房鉴定按照《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执行。

(四)工程结构检测鉴定按照《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执行。

三、分类排查鉴定原则

(一)摸清排查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底数,按建(构)筑物设计(建造)年代分类,确定排点。

(二)工程质量排点对建筑工程基本建设程序、设计质量、施工技术资料及工程实体现状进行质量检查。

(三)抗震鉴定按照设计文件、鉴定标准、工程建造时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及有关标准规范进行。

(四)1993年以前的工程按以下要求分类实施:

1.凡使用预制混凝土楼板的砖混(包括底框结构,不包括有可靠连接的大型屋面板结构)、土木结构工程及棚户区建筑,可不做排查鉴定,直接列入加固改造计划;

2.高层建筑以外的其它类型建筑工程应进行抗震或危房鉴定;

3.高层建筑应进行质量排查(高层建筑的范围依据建筑工程分类确定)。

(五)1993年—2001年(含2001年)未进行施工图审查建筑工程的排查鉴定,按以下要求分类实施:

1.砖混、土木结构的工程应进行抗震鉴定,对使用预制楼板且无整浇层的建筑直接列入加固改造计划;

2.框架、框剪结构的工程(不含高层建筑),跨度为30M以上的钢结构工程应进行质量排查;

3.高层建筑、跨度为30M以下的钢结构工程可不进行质量排查鉴定。

(六)2001年(含2001年)以后通过施工图审查和竣工验收备案的建筑工程可不进行排查鉴定。

(七)已经过抗震鉴定、结构检测、危房鉴定的建筑工程,凡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本通知要求的,可不进行上述抗震鉴定。

四、排查鉴定工作步骤

(一)宣传教育培训阶段。

**市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抗震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抗震防灾意识。编制和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对各区(县)及部门参加抗震防灾排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二)信息统计阶段。

由各区(县)负责对辖区内列入排查范围的重要建(构)筑物的基本情况进行排查,并要求各相关单位根据自查情况填写(附表一),按照年代和建筑结构类型划分要求填写(附表二)。

公共建筑的汇总信息要求于2008年8月20日前完成,居住建筑汇总信息要求于2009年3月20日前完成。

(三)分类排查阶段。

各区(县)负责根据辖区内各相关单位的自查情况,填写(附表一)中的分类意见,对应进行质量排查和抗震鉴定的建(构)筑物逐项建档,并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公共建筑的分类排查要求于2008年9月10日前完成;居住建筑分类排查要求于2009年4月10日前完成。

(四)质量排查审核阶段。

对需要进行质量排查审核的各类建(构)筑物,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质量排查审核组进行审核,并出具审核结论及意见。

由各区(县)负责根据质量排查审核结论,按照(附表五、附表六)的要求进行汇总,并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公共建筑的质量排查汇总要求于2008年10月10日前完成;居住建筑的质量排查汇总要求于2009年5月10日前完成。

(五)抗震鉴定阶段。

对于直接确定需进行抗震鉴定的建(构)筑物,各区(县)可在分类排查阶段向产权单位反馈,督促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抗震鉴定或危房鉴定;对于质量排查审核组确定需进行抗震鉴定的建(构)筑物,由各区(县)反馈产权单位,督促产权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抗震鉴定工作。

由各区(县)负责收集、汇总辖区内排查建(构)筑物数据,并按照(附表七)的要求进行填写后,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公共建筑的抗震鉴定工作要求于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居住建筑的抗震鉴定工作要求于2009年5月30日前完成。

(六)排查鉴定结果统计录入阶段。

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统计分类及录入组负责汇总各区(县)上报的数据资料,并按照(附表八、附表九)要求进行填写后,上报领导小组签署意见。

全市公共建筑排查鉴定结果于2008年12月30日前上报市人民政府及自治区建设厅。

全市居住建筑的排查鉴定结果于2009年6月30日前上报市人民政府及自治区建设厅。

五、工作要求及措施

(一)排查鉴定工作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各区(县)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抽查精干人员,配备必要装备,负责本辖区内的排查鉴定工作,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二)此次排查鉴定工作经费由市财政解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领导小组根据各区(县)实际排查建筑物数量的多少,拨付工作经费。领导小组要对各区(县)开展排查鉴定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及咨询,并组织抗震鉴定专家库成员进行质量审核。

(三)抗震鉴定由产权单位委托本市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结构鉴定应委托具有结构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危房鉴定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危房鉴定机构进行。

为确保相关鉴定工作按期完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成抗震鉴定组,开展全市抗震鉴定工作。鉴定报告必须由主要技术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凡排查过程中发现未进行质量监督、不符合设计图纸、未进行竣工验收、无工程技术资料或主要技术资料不全、有质量缺陷和质量隐患的工程,必须作进一步的抗震鉴定或质量检测,提出结论意见及处理建议。负责排查鉴定具体工作的专家组、抗震鉴定单位、结构鉴定单位和危房鉴定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开展工作,对所出具的排查鉴定报告负责。对排查鉴定工作中不负责任、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建筑规划汇报范文第3篇

1.1工程开工报审表缺少监理机构审查意见、公章、总监理工程师签字与审查批复日期。

1.2开工报告表头计划开工日期与实际开工日期均未填写,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签章与批准日期均无。

1.3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表中核查意见与验收结论存在施工单位机打,应有监理单位派驻现场的总监理工程师本人填写,且核查人一栏存在未予填写,核查日期往往不予填写。

1.4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表头开工日期未填写,监理单位检查结论未填写,现场监理工程师签字缺以及检查日期未填写。

1.5技术核定单全部为复印件,应加盖原件存放处公章。

1.6技术复核记录表中复核人一栏应有现场质量检查员或现场施工员签字,技术复核记录应有监理工程师或业主住工地代表参加复核。

1.7技术交底表格使用会乱,多种表格使用,表格不统一,且缺少交底统计目录,不便于检索或日常检查,技术交底不全面。

1.8工程测量定位复核记录缺或表格填写不完整、不规范,如缺少坐标或方位标注。

1.9现场施工用的钢筋原材分批进场,现场取样员会同监理单位见证员取样,其钢筋原材料复试报告缺少汇总表。

1.10钢筋出厂合格证部分为复印件,未按要求加盖原件存放处公章和抄件人签字、抄件日期,缺少钢筋原材合格证汇总表。

1.11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汇总表以及砂浆试块强度汇总表填写不规范,建议加盖承建单位红章。

1.12使用的商品混凝土缺少商品混凝土厂家资质材料,且部分商品混凝土粉煤灰质量检验单为复印件,缺少商品混凝土厂家质量专用红章,部分商品混凝土原材料(水泥、砂、石子、外加剂)放射性检测报告和材料检验报告均为复印件,未加盖原件公章。

1.13基础回填土检验报告份数不够,该部分资料缺少回填土取点平面示意图。

1.14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置不符合规范要求,部分墙体阴角部位或沉降缝两侧缺少观测点设置,观测点布置不合理,观测点平面图中缺少基准点位置;沉降观测未按要求有第三方进行,存在施工单位自行建筑物沉降进行,建筑物沉降资料缺少沉降量观测曲线图。

1.15混凝土构件钢筋保护层检测报告缺少测试日期;地下室防水效果检查记录监理结论一栏中,现场监理结论施工单位进行机打,不符合要求,应有监理单位现场专业监理工程师本人填写;有防水要求的地面蓄水试验记录表缺少简图;屋面淋水试验记录与建筑物风道检查记录监理单位验收结论存在施工单位代签。

1.16隐蔽工程检查记录总表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未签字认可;隐蔽工程检查记录隐蔽部位缺少施工、监理单位公章,部分隐蔽工程部位未做或漏做。

1.17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记录表头中存在子分部标注,承建工程若不存在子分部工程应予划斜线,以示规范。

1.18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中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一栏中专业工长、施工班组长存在机打,应有本人签字,表中一般项目允许偏差值标注不规范,主控项目也存在填写不规范情况,应规范填写。

1.19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中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进行机打,这样不符合资料要求,应有施工单位质量检查员填写,可以打“√”或填写“符合要求,验收合格”,监理填写的验收结论填写不够规范标准,施工单位检查结论应有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填写,而不应该机打检查结论。

2如何做好高层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针对高层住宅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做好高层住宅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2.1建立健全高层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责任制

高层建筑工程在进行现场施工之初,承建该项目工程施工的项目部即建立健全该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管理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进行该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对于分包商的工程内容则要求分包单位也按要求指定分包工程资料员进行其分包工程的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总包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的汇总工作,确保承建施工的高层技术资料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2及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高层建筑住宅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应随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收集整理,按工种、按专业进行分类整理,资料应做到是实实在在的原始资料,资料内容应填写规范、完整、准确、真实、有效,字体填写规范标准端正清晰,不存在伪造和涂改资料,资料在施工现场分门别类地进行装盒,每个资料盒内都有资料目录。

2.3工程开工前做好资料整理策划

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项目部已及时安排人员对承建施工的高层建筑住宅工程概况认真熟悉,对工程即将开始的资料收集整理进行整体策划,编制有高层建筑住宅工程资料策划方案,并遵循资料形成的客观规律进行分类收集,编制有切实可行的资料收集目录,目录按一级总目录、二级分目录,三级细目录进行编排,依此指导原始资料的形成和收集整理。

2.4重视资料汇总工作

高层住宅工程技术资料在工程竣工时,其施工技术资料的整理应从资料的三级目录开始汇总资料,过度到二级资料,二级资料汇总成一级资料,一级资料复查无误后,把合成一级资料组卷编制资料总目录和页码,设计封面,装订成册。

2.5规范的资料交接手续

高层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并经质量认证机构评定等级备案后,要及时与业主(建设单位)方面进行联系,即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办理技术资料交接文字手续。施工技术资料交接单上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要分别履行签字、盖章手续,并注明交接日期。

3结论

建筑规划汇报范文第4篇

方案阶段是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构思建筑的风格、平面功能的布置以及场地的整体规划,这些内容都是后续阶段进行更进一步设计的基础。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就设计构思与建设方的策划、决策部门不断沟通,以期达到良好进展。那么在进行方案报告时,我们应该如何描述设计思路,如何展现构思呢?

认识事物与创造事物是不同的过程

如果我们用一种超然的目光去看,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我们作为设计者是去创造一个事物;而在进行方案报告的时候,我们作为讲述者是在向别人介绍一个陌生的事物。

认识一个事物与与创造一个事物,其过程往往是相反的。这是因为当我们去认知某件事物时,需要先从宏观方面对其有个基本的认知,然后再进一步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由此不断重复,向微观方向靠近,进而了解事物的全部内容。举个例子:当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住址时,我们先说明自己的所在省份,然后是所属的市,市下面的某区,然后是某小区的某栋某房间。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宏观到微观的例子,只有在宏观方面有了基本认识,我们的微观认知才有所依附,宏观认知犹如微观认知的基石。如果我们不遵从这样的认识规律,往往会失于偏颇,乃至谬误,如同盲人摸象。

创造一个事物时,我们固然已经具备宏观方向,但必须从微观方向开始,一点一点去实现它。原因很简单:一个宏观事物必然是由若干微观事物组成的,正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作为设计者,我们日常所做的工作,微观的内容要多于宏观的内容,这也是有其原因所在的,毕竟宏观的内容是方向性的,而微观的内容是要切切实实地画在图面上的,比如我们一旦决定了建筑的风格,便开始考虑立面各元素的造型,一旦决定了建筑平面的功能构成,但开始琢磨各个房间的布置,这是由于“立面风格”“功能构成”都是宏观的东西,它最终由立面上的每个元素的共同作用、平面上各个房间和动线的良好组织才能最终体现。

正是认识事物与创造事物的规律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组织汇报与设计的思路也是不同的。正如上面所分析的,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宏观的分析往往是很快就决定好的,而微观方面的设计花费了我们更多的时间;但在为一群人介绍一个近似陌生的事物时,我们必须以认识论的规律去进行讲解,因此这些宏观的分析才是我们的重点,由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是我们进行汇报的正确顺序。

那么,作为建筑方案设计,其认识过程是否有一个通用的过程和逻辑呢?

建筑方案设计的认识论

当我们接到设计任务书的时候,我们还会拿到宗地图和选址规划意见书,宗地图告诉我们用地的位置和大小,选址规划意见书告诉了我们规划部门的规划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建设单位的意向与策划,我们开始考虑方案:

建设场地与城市规划

建设场地作为城市用地的组成部分,它是城市这个大的有机体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建设条件必然受整个城市规划的影响、受场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考虑宏观定位的时候,我们必须着眼于城市规划或区域规划,由此出发来发现建设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作为一个提供社会服务的建设场地,它的首要考虑因素就是交通--只有交通才能让潜在使用者顺利抵达本场地,使用本场地的设施。因此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场地所在区域的整体交通状况:是否有铁路连接其它城市,为本场地带来大量的潜在客流或货流;是否有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为人流提供便捷;未来的城市交通规划是否能为本场地的交通带来优势;场地是否与城市道路相邻或相接,周围的城市道路性质、等级和走向情况,人流、车流的流量和流向。

场地相邻地块的土地使用状况、布局模式、基本形态、以及场地各要素的具体处理形式,是场地周围建设条件调研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建设方案,应该与城市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力争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场地附近是否具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城市元素,比如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城市广场或其它类型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等,对本场地的设计会有一些特定的影响。

建设场地的现状因素

建设场地内的一些现有因素,也会对建设方案产生重要影响,如地形高差、溪流、河道等地形因素,有时场地内会有一些现状建筑物,它的用途、质量、层数、结构形式和建造时间我们也应予以关注和考察。

场地内的现存植物也是一种有利的资源,应尽可能地加以利用,特别是对场地中的古树和名木,更应如此。另外场地内如有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物存在,也应注意保护。

建筑风格意向

一个好的建筑方案,其设计应与周边地块产生良好的对话。这不仅表现在场地布置方面,也表现在建筑立面的风格上面。在一片历史街区建造一栋后现代风格的建筑,无论是谁都会认为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建筑风格与周边建筑相协调,是必须从宏观角度予以考虑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考察场地周围建筑的风格,尊重其长久以来形成的风貌;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以及整个区域的文化氛围和人们可能产生的对建筑风格的期望。

建筑风格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具有不同审美观的人对同一方案可能产生不同的评价,这就是更要我们摆出详尽的理由,为我们的论点提供基石,同时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对影响建筑风格的各要素的主次程度予以重新审视。

总平面分析

作为市场经济下的投资者,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大家共同的想法。设计师固然有自己的处理手法,而建设方也会有自己的考虑,我们不应武断地以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建设方的想法。因此,以法规为基础,画出总平面的最大可建范围,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方案考虑,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总平面的最大可建范围可以分为平面最大可建范围和立面最大可建范围。

影响平面最大可建范围的因素一般有:1〉退界要求。作为城市规划的要求,这是必须满足的。2〉防火及消防要求。如果场地周边或场地内存在现状建筑物,则必须考虑其防火间距和消防车道的设置。3〉日照。场地南侧的建筑物可能影响本场地的日照需求,而场地北侧的建筑物可能被本场地内的建筑物影响。另外,建筑物所处地形的高低也会对日杂计算产生影响。4〉防噪。对于学校类建筑、临近马路的居住建筑以及其它对噪声敏感的建筑,我们必须考虑防噪措施,这可能需要占用部分场地。

影响立面最大可建范围的因素一般有:1〉限高要求。在选址规划意见书里,规划部门一般会注明允许的最大建筑高度。这个最大建筑高度又分为两类,一类控制建筑物整体最高处的高度,一类控制建筑的檐口(女儿墙)高度,要视场地所在区域予以区别。2)景观视线要求。结全景观设计,为了不遮挡视觉中心,可能会对建筑物的高度提出要求。3)日照要求。一般情况下,多层建筑会以日照系数形式控制南北向建筑的日照间距,我们可以据此推算场地内南北向建筑最多可以设计的排数。

平面功能分析

经过前面由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拟设计的建筑所受到的外界限制条件基本已经罗列出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对建筑所应包含的功能进行分析,并确定各楼层的基本功能区。如果场地内有多栋建筑,我们还要还分析一下各建筑物承担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有的设计师会把平面图与平面功能分析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这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明白:功能分区与平面图是有先后关系的,尤其是遇到同一栋建筑包含大量功能分区时,对功能分区先进行梳理,再来扮演平面图,会更有说服力。

立面造型分析

同样的,基于对建筑风格的分析,我们从宏观上确定建筑物的基本建筑风格,而在如何表现这各风格,需要我们再进一步研究。一般情况下,构成周边建筑风格的要素、类似风格的经典建筑所利用的要素会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由此我们可以归纳、演绎,推陈出新,形成与现状环境相适应的立面造型。

平面图、剖面图、效果图

经过不断的由宏观向微观的分析,我们逐步理清方向,最终把建设方的意图表现在图面上,形成平面图(有时以彩色表现功能分区)、立面图(或以效果图替代)、剖面图。关于这些,是设计师驾轻就熟的,不再赘言。

多方案比较及推荐

在方案设计阶段,存在若干个方案发展方向,这可能来自建设方的要求,也可能来自设计师对方案的深入思考。基本上,之所以产生不同的方向,是由于某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而这些答案都可以自圆其说。我们经常碰到这类情况,比如同是现代风格,由于表现形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案发展方向。

在进行汇报时,我们应该说明多方案出现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其存在的基础,只有予以透澈说明,在后面的讨论中才可以充分而完整地判断其是否还有深入发展的必要。另外,作为专业的设计师,也可以在多方案介绍后,向建设方提供自己的观点,比较各方案优缺点后,推荐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案。

网状联系与线性表述

建筑物以三维的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它与外界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它的内部联系也是错综复杂的,事实上,在由宏观到微观过程中分析出来的各类建筑限制条件,也是相互作用,而非互不干涉。我们称之为网状联系。而在进行语言表述时,我们的讲解是线性的,如何用线性的语言来表述网状的联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每个汇报者各自体会。基本上,我们要注意每个重要设计因素都受哪些因素限制,把网状联系转化为线性联系,这样有利于听者的理解。

建筑规划汇报范文第5篇

一、工作目标

全面摸清和把握我县历史建筑的数目、分布、特征、现状等基本情况,正确判定历史建筑保护形势,科学制定保护方案。

二、普查范围和内容

全县范围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较高建筑艺术价值或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相联系,能够反映我县城市发展及人文历史的建筑物。

(一)在双流城市建设史上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建筑物及闻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二)在建筑类型、形式、技术工艺上具有一定特色和较高艺术价值或能反映地方特色和传统风采的建筑物。

(三)与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历史事件和闻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代表性建筑物,包括革命流动旧址、文化名人流动旧址、纪念碑与纪念亭、名人故居等。

(四)在我县工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

(五)其他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包括宗教建筑、贸易老字号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

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目督办、县房管局、县文旅局、县民宗局、县园林局、县规划局、县国土局及各镇(街道)为员的双流县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县普查办)在县房管局。由县房管局、县文旅局派员组建普查队。

(二)工作职责

县普查办全面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检查考核等日常工作,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县政府目督办负责对普查员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考核员单位的执行情况。

县房管局负责普查工作资料收集、收拾整顿,完资料的汇总和上报工作。

县文旅局负责向县普查办提供现有的历史建筑基础资料(不含文物);对普查汇总资料进行当真分析和综合评估后,编写调查情况讲演。

县民宗局负责历史建筑中古寺庙基本资料的核实、收拾整顿、报送工作。

县园林局负责历史建筑区域内古树名木资料的报送工作。

县规划局负责提供历史建筑所在区域规划资料并配合镇(街道)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工作。

县国土局负责历史建筑所涉土地资料查询等相关工作并配合镇(街道)做好保护相关工作。

各镇(街道)铺排负责按普查要乞降时间节点上报辖区内历史建筑线索,配合县普查办做好普查工作并做好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普查队负责制订普查工作方案,根据各镇(街道)上报的历史建筑普查线索进行实地查勘,并做好普查果上报等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筹备动员阶段(2012年11月8日—12月6日):立双流县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协调小组,组建普查队,开展普查工作相关培训。

(二)实地普查阶段(2012年12月7日—12月21日):各镇(街道)上报历史建筑普查线索;经县普查办核查后,由普查队负责对历史建筑进行实地调查,完普查数据资料采集、收拾整顿、建档等相关工作。

(三)收拾整顿与上报阶段(2012年12月22日—12月25日):由县普查办负责完普查数据和相关资料的收拾整顿和汇总,形普查结果并上报市房管局;适时宣布一批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并指导相关镇(街道)实施保护。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宣传到位。县普查办要全面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同一部署,科学组织;各员单位要积极配合,紧密亲密协作,联动做好普查相关工作。同时鼎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确保普查工作深入扎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