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科学技术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精选

建筑科学技术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1篇

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一直突出类型设计实践,采用由循序渐进、从简到繁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建筑设计方法有大致掌握,但是从专业素质以及应用能力来看,课程设置上存在突出问题。设置课程的教学对象从横向和纵向都应当进行覆盖,如“建筑法规”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智能化建筑导论”面向建筑系硕士生,“现代建筑技术科学导引”面向建筑系博士生,“结构概念与体系”面向建筑学专业与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景观生态学”面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等。

(一)重视设计,忽略技术

目前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将设计课程与技术课程割裂开来,使得技术类课程相对建筑学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技术类课程缺少与设计教学的互动,在总体教学组织上缺少统筹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学习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却忽略了建筑技术,导致课程枯燥。一般来说,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教师会布置相关设计题目。而同步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等方面,其知识点繁多且复杂,技术性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能动性小。在设计课程的对比下,建筑技术类课程更显得乏味。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教师也会侧重绘图技巧,导致学生精力大多用在绘制图表上,而对常用的建筑技术知识不求甚解,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涣散

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矛盾体现在课程体系涣散、联系性不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对独立,部分建筑技术课程过分强调自身课程体系的独立性,造成技术被作为单独学科讲授,导致设计课程出现功能认识与形式模仿的状况。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导致综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明显,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设计题目及设计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设计构思时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兴趣浓厚,但对技术类的问题考虑甚少。另外由于接触的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在设计中不会考虑建筑技术对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好建筑功能问题、建筑形象问题,而不会考虑技术类问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

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提高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教材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讲解实践。将课堂教学部分分为课堂理论部分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将两部分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重要理论技术与实践在课堂上同时进行,并非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讲解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建筑技术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从几方面入手:(1)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具有灵活性,技术课堂讲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堂实践,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校园周围建筑进行实践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在课堂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时增强建筑技术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2)要求学生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绘制技术设计分析图,查找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教师先了解学生有做过哪些类型设计,选取学生做过的设计作品,然后根据技术教学进程,让学生从建筑技术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建筑技术课程兴趣增强,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3)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设计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术问题。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所接触的设计题目,涉及的建筑技术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找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复杂的实际工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建筑技术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技术问题。

(二)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优化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2篇

1功能主义与芝加哥学派

19世纪欧美各国相继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在探索建筑如何适应时代需要的问题上,美国走出了尝试性的第一步,代表性的思潮是功能主义的出现。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过后,城市重建十分迫切,新的城市建设必须满足芝加哥作为美国中部经济和交通枢纽的城市地位。城市发展对于密集的工业区和高层办公楼的迫切需要,伴之钢筋混凝土和金属框架结构技术的成熟,推动了芝加哥的建筑师对于高层建筑形式的探索。芝加哥学派最重要建筑师之一沙利文在其著作《高层办公楼的美学考虑》中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功能主义建筑发展的起点(图4)。沙利文的学生赖特进一步从功能的角度发展了住宅平面的自由形式,放弃了从装饰出发的设计手法,引领了功能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但是,芝加哥学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并未普及到其它类型的建筑领域。

2功能主义与包豪斯

1923年,包豪斯在魏玛举办了一次重要的展览会,格罗皮乌斯发表了新的宣言,明确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的口号,实现了包豪斯的转向:从手工艺时代走向了机械的、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1926年,格罗皮乌斯为功能主义给出清晰的定义:“通过对于形式、技术和经济性的系统化理论及实践研究,包豪斯寻找到建筑由内而外的形式,它是建筑内部功能和自身‘性质’的产物,我所说的‘性质’指的是建筑的形式源自于用现代化的材料通过现代的生产和建造方法来实现。我们把这种设计方法称之为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1]。包豪斯校舍(图5)就是其理论的实践,格罗皮乌斯还通过一系列住宅设计实践,彻底解决了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使之成为推动现代建筑向前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包豪斯的探索,功能主义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流,并造就出一大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功能主义也随之达到第二个高峰。

3从美学高度理解建筑技术

自从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成熟以来,建筑的构件间相互剥离,突出承重与非承重、结构与非结构的区别日趋明显。从法古斯工厂、包豪斯校舍到萨伏伊别墅,建筑都被精简成基本要素———柱子、梁、屋顶,并暴露在建筑的表皮之外。正如密斯所言:“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2]。从这一点来说功能主义者是自觉地将理性主义的方法纳入建筑创作中,并且察觉到理性主义在工业化条件下的高效性和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可能性。密斯设计的高层建筑形式在美国乃至世界普及,正如他所提倡的“用混凝土框架、钢和玻璃建造皮与骨的建筑”[3],西格拉姆大厦(图6)便是这一时期密斯的代表作。他所推崇的钢和玻璃的结构理性主义的背后是以高效的工业化生产和装配为依托的,现代建筑已不必再有像中世纪的教堂那样漫长的建造周期。在高技建筑中,结构功能的优化通过建造的快捷来体现,突出表现为标准化构件与装配式施工;装配的概念可以小到一个螺栓,大到一个整体房间单元。同密斯推崇钢结构一样,柯布西埃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推到极至。在昌迪加尔法院(图7)设计中,他对钢筋混凝土预制与装配进行研究与应用,不但实现了其标准化、产业化的高效性目的,同时也达到了这种理性活动所产生的特殊的美学效果。

建筑的发展对科学技术产生新的要求

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使建筑不断进化,进而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涵,由单纯谋生的住所,进化为文化的载体、精神的场所,由此使建筑拥有了艺术性的内涵。然而,无论是对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还是对文化艺术的形式表达,最终都要落实为一定的材料及物质技术形式,技术是建筑的原始出发点,也始终是建筑的实现手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也随之发展,而建筑的发展又绝对不是被动地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它还不时提出要发展自己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促进科技研究的深入发展,从而能动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革新,这便是建筑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辩证共生关系。图8蓬皮杜艺术中心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由于有要求,又有可能,于是各种新的建筑类型如航空港、超级市场也就出现了,建筑设计的领域也大大扩展。面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将要出现的新事物令人拭目以待。很多建筑师抓住了这一点,把这种科技的艺术展示当作一种强有力的创作表现手段。他们的作品不仅产生了独具一格的风采,有些甚至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标志。由于受到机械主义的影响,这些建筑师在设计中往往自觉的运用技术进行表现,其作品中往往夸大技术的作用,认为技术是在解决一切问题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图8)的创作正是这样,该建筑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在建筑的外观上,没有常见的墙体与开窗的处理,只有暴露的钢结构框架与鲜艳的设备管道,建筑的形象与内部结构之间的联系不复存在,外显的结构和设备元素成为最具表现力的主题,构件之间的精密连接与组合表达了对技术逻辑的尊重,将建筑的尺度感转化为不同结构组件的尺寸,通过空间流线的组织,使一切展现得自然而亲切。

技术表现主义的持续发展

许多热衷于技术表现的当代建筑师也开始将其目光转向技术表现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在技术表现中,建筑师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是如何运用现代高技术去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在这个领域,欧美国家处于领先的位置,涌现出一批擅长运用结构技术的建筑师,他们针对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根植于自然的、极具技术表现倾向的建筑。许多优秀的工程实例为我们展现了结构技术表现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方式与手段。这其中主要有两种方式:尊重保护自然和融于自然。尊重保护自然是从形态的角度出发,在建筑的布局、空间组合以及外观形态上注意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尤其是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较高的自然环境,使建筑以一种谦虚的态度面对大自然,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尽量减轻自然环境中的人工痕迹,甚至牺牲自我表现的机会,最大限度地维持自然环境的原始风貌。建筑的美表现为人造之美,是人工的产物,有着自身的内涵和法则。自然与人工是矛盾的统一,而将建筑有机地与自然环境融成一体,在整体上达到美的升华,则是建筑艺术所追求的目的。建筑师通过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将建筑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使建筑师的艺术构想得以成为现实。将特定自然环境的意义诉诸于建筑的形象,这种符号学的方法能够赋予建筑某种自然的属性,从而在视觉效果上与环境取得和谐一致。现代结构技术的发展与新型建材的应用使建筑师能够较好地解决建筑的几何性与自然地理形态非几何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在建筑创造中表达出对自然环境的亲和力。

结语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比较鲜明,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对于建筑理科生而言,美术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有的同学具有美术基础,有的踏入大学校园才接触美术专业,一个班级的同学绘画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对于美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美术教育在建筑专业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者息息相关,一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就体现着当下的美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美术风格又以建筑为载体表现出来,建筑离不开美术,这就使得我们要在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要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就课程设置、如何丰富教学内容、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教学现状

(一)建筑专业生源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大提升,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1]。各个高校的招生名额逐年上涨,每年的毕业生也在急剧上涨。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上涨。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这就使得建筑行业人才需求量倍增,大学里的建筑专业招生比例大幅上涨,就拿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建工学院为例,建工学院始建于2013年,由一开始的三四百人到现在的将近4000人,短短数年生源量成十倍增长。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胜劣汰,也有很多专业的就业前景变窄了,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或者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在就业率下降的情况下,各高校就会根据实际情况缩减就业率较低专业的秋季招生名额。大学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当市场急需某专业人才时,教育部门和高校会逐步改变招生政策或者增设相关专业,这一举措是因为大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反之亦然。最近三年由于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房地产行业受到影响,各大房地产公司裁员现象严重,大学生就业压力变大。自疫情发生以后,人们多了危机意识,从之前的“买买买”理念转变为“存存存”模式,降低了消费欲望,增加了存款欲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怠速慢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变少,长远来看,这对建筑专业的招生比例也会产生影响。

(二)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教师方面,目前建筑学院的美术基础课程安排课时较少,上课老师多为从艺术学院请来的兼代老师,其一不是自己本院的学生,兼代课老师对建筑专业不是特别了解,无法做到美术基础课程与建筑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2];其二兼代课时费较低,老师更专注于自己的课题研究,对于教学成果并不是特别重视。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在入校之前有绘画基础,容易接受课堂知识;有的学生从小都无绘画基础,在课堂上无法完全吸收知识;还有的学生认为美术课程并不重要,觉得可学可不学,而且在培养方案中,美术基础课属于考查课,不参加期末考试,因此部分学生并未投入精力认真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结果就会导致在色彩构成课程或者画图课程中感觉力不从心。内容方面,有些老师会按照美术生的教学模式上课,缺乏与建筑专业的衔接,以至于毫无美术基础的学生不理解上课内容,更是无从下手完成作品,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设施方面,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取决于学校的经费高低。有的学校可能只是简单提供一间空教室作为画室,有的会准备画架画板以及投屏等设备。条件好一些的画室,会为学生提供莫大的便利,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更佳,教学成果更明显。

(三)美术基础课程在建筑专业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过:“建筑虽然是一门技术科学,但它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科学,而又往往带有或多或少有时及高度的艺术性的综合体”。建筑看似是技术问题,实则也代表着艺术问题[3]。建筑所传达的造型、空间、风格、装饰,皆是建筑师的审美品格。自古以来,建筑除了实用功能以外,也有观赏和传世的特点。金字塔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最高代表,更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古罗马的凯旋门、斗兽场等著名建筑,采用拱券技术,用技术塑造了完美的艺术品。这不得不说,审美推动着技术的发展,而技术的打磨与运用,又推陈出新一种新的审美,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建筑作品。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绘画、制图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为后期的色彩构成课程和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4]。美术基础需要系统学习素描、水粉、钢笔速写等,素描是以几何形体、静物素描为主,系统学习空间透视原理;水粉以静物水粉和风景水粉为主,掌握色彩基础知识,懂得基本调色法并灵活运用;钢笔速写主要是以建筑速写为主。基础美术的学习是为了手绘施工图夯实基本功,提升自己的空间塑造能力,在构造建筑外观时,美术教学起到直接或间接作用。作为建筑学科,基础美术教学的作用无可替代。

二、课程分析

(一)美术基础课程体系现状

美术基础课程是建筑专业的重要内容,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自我创作可激发学生的潜能。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赏析、线条、色彩、构图等内容[5]。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后期的绘图、设计的学习效果。目前,在建筑专业里,美术基础课程课时较少,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尤其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很难达到完全满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机械的学习只会让学生应付课堂、应付自己、应付老师。从实际教学情况中发现,首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建筑工科类学生以升学为目标,缺乏艺术的熏陶和培养。美术基础在整个专业教学任务中占比太少,往往很多同学刚摸着门道,这学期的课程就结束了,可谓只是入了个门,课余也并没有更多的时间跟精力投放在美术基础的学习中。其次,学校的培养方案设置美术基础为考查课,学生不必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求考试通过,兼代老师也觉得没必要给学生不及格来年再重修,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削弱。最后,为了教学任务,教师只是程式化的指导学生固定的构图、固定的色彩搭配、固定的调色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变得束缚,不敢“试错”,以至于学生将工科生的谨慎精神代入到绘画创作中去,只为了“正确”完成课堂作业而绘画。然而,这种“正确”完成作业并不是判断美术水平的唯一标准,艺术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意料”或者“放纵恣意”,这些在建筑专业学生的身上并不明显,这会影响他们对于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无限可能性。

(二)人才培养方案对美术基础课程提出新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性格越来越多元化,这一代00后没有经历过过多的坎坷和考验[6],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思想超前,包容度较高,整体思想积极向上,爱国情怀强烈,思维模式跳跃,喜欢挑战新鲜事物,对一切新型时髦事物抱有较高的兴致。他们前卫独立,肩负着繁荣祖国的历史使命,他们是新生代的主力军,对自我要求较高,目标远大,有时会有一些缺乏实际和逆反心理。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思维灵活,敢于挑战,具有创新精神。这一点对于建筑专业学习过程有着较好的启发,这种创新思维会凸显在设计课堂中,大胆创想,灵感迸发,对于美术设计课程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7]。当前,美术基础教学不仅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教师的视野和格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00后一代他们更加自信,对老师的态度不似80、90后那样小心翼翼,他们敢于提问,敢于和老师辩论,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更高。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接受任课老师。那种照本宣科、教条僵化的教学模式丝毫不能激发00后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传统建筑绘图技法受到了冲击,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绘图软件,提高效率,美术基础的教学不再只是单纯的教授绘画技法,而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关注科技的发展,变革教学内容,增强学科的实践运用功能。此外,要注重美术基础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链接,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法规律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

三、引发思考

(一)优化改革美术基础课程体系

前文分析了美术基础课程体系的现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对美术基础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针对课时少而散、教师配备、硬件设施、教学内容等方面谈谈亟待改革优化的看法。大部分建筑院系的美术基础课时不仅少而且较为分散,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2个课时只够教师讲解理论和细致示范,留给学生临摹实践的空余时间很少,待下次上课之时,大部分同学需要花费一部分时间来回顾上节课程所讲知识点,对于老师做示范的过程却很难完全复盘。这种情况下,学生自己在绘画的时候容易没有思路和丢失细节[8]。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应该整合一些课程,比如可以四个课时排在一起,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过程,可以让教学成果更加显著。教师配备方面,目前建筑院系的美术老师大多聘用艺术学院老师或者招聘校外兼职老师,在课时量较少的前提下,非本院老师或者兼职老师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投入更多心思和精力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完课就走人,私下几乎没有与学生产生交集,学习兴趣较高的同学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比较迷茫,自己的疑惑也很少有机会得到专门的解答。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适当建立教师激励措施,或者与教师的考核、评教体系有机结合,引起兼职老师或者非本院老师的重视。硬件设施方面,画室、画架、画板是最基础的工具,大部分院校皆是分班上课,一个班级至少有50人左右,那么在老师做范画的环节,就涉及很多同学在后面看不到或者干脆自己在后面“摸鱼”。针对这一现象,其实可以在教室配置一个投屏设备,这样可以使老师的作画过程完整清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方便全班同学无死角观看学习。教学内容方面,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建筑专业的要求逐渐从传统手绘过渡到计算机绘图。在传统水粉、水彩的学习中应加入新材料、新工具、新形势,提高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审美性。在以往素描的学习模式中,应加入大量课外写生课程,提高学生对空间表达、造型塑造的灵敏度。在钢笔画的学习中,线条、色彩的运用要更加扎实,提高快速表现形式的能力。艺术没有对错,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鼓励学生敢于畅想、敢于构思,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让人赞叹的建筑作品[9]。此外,应多鼓励学生到实地考察、参观各种美术展览或者建筑年会,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艺术不怕“眼高手低”,唯怕“眼底手高”,匠气过重,只顾模仿技法而丢掉灵魂。一个人的审美品格达不到一定高度或者不具备超前敏锐的审美,是创造不出好的作品的。大学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和老师应当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成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开辟教学途径

1.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平台

在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学院应当积极支持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下课堂,有时间的限制、有地点的限制、也有设备的限制,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有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学习进度比较靠前,学生希望老师可以尽快进行下一项内容;有的学生进度缓慢,反复琢磨不懂的知识点,以至于老师会因为进度慢的一些同学延缓了教学进度。而线上教学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线下课堂劣势,学生可以完整观看老师的作画过程,在跟不上老师课堂节奏的情况下可以反复观看线上回播,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2.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学习交流

建筑专业学生应多多走出校园,去观看美展或者建筑年展,提高眼界。在参观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明白自己的短板和长板,激发良性的竞争意识。并且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不仅有益于专业储备,更有益于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完善自我人格,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3.积极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老师可以组织建筑学院和艺术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建筑专业的课程包含了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建筑设计等,这些与艺术学院学生的课程有较高的重合度,工科生与艺术生的学术碰撞,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学校可以为学生举办多场艺术相关的讲座,举办作品展览大赛等各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而且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

4.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规划

专业课教师绝对担负有帮助引导学生完成自己人生职业规划的重责。建筑专业细分很多个方向,建筑学、建筑设计都需要完成美术基础课程,老师平时要多多关注他们的专业水平,课余时间走进学生宿舍,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专业辅导,包括技法的、就业市场的、社会需求的等等,引导学生要把课堂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设立就业方向,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为自己的人生拼搏一个未来。另外,可以邀请一些优秀校友或者相关企业到校开展演讲,让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真实案例中受到启发,便于学生毕业后可以更快更好地就业。

四、总结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4篇

任何建筑工程它的基础施工都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也关系着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安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取决于基础施工中的技术能力。因此,在进行基础施工时我们必须确保施工技术的质量水准和建筑工程对整体建筑质量的设计及审核,进而有效的对其监督和管理,保证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合理和可靠。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及辽阔土地,使得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开展基础施工中困难重重。因为地理位置不佳,它所存在的地域地质情况也就不同,当然也会存在地方性文化差异的不同,进而导致建筑工程在基础施工中实施艰难,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现阶段下的科学技术水正在蓬勃发展,但是对于当前的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来说此程度的科学技术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针对此现状,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我国在基础施工技术中的技术含量,进而不断优化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设备,从而更完整的保障工程的质量安全和基础施工技术,这是现当下的首要任务也是基本前提。

2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含量

2.1地基基础的选择

基础施工是整个建筑工程和地基之间的重要连载体,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因为基础施工是建筑物竖向体系所传出的荷载即在最后传送给地基的荷载力度,因而地基在这其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如若在基础施工中发现地基的承载能力是较充足并且有足够的承载能力,那么它采取的分布形式和竖向结构也将可相同的,当然也可采取独立的基础原则。但是如若地基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地质较薄弱,然而建筑物却是很高规模很大的情况下,我们则需根据当时、当地的地质情况采取筏形的地基基础施工,这样更能够充分的发挥筏形基础对较大地基接触面的地理优势,反之,他是不能构成独立基础的,但是相较于独立基础来说,它的稳定性能更高,在造价方面也更高,当之无愧的是它所需要的成本也更高。如若在基础施工技术中发现当地的基础土质较好,并且地下水位又较低有粘土和亚粘土的存在,那么我们可采取钢筋混泥土的人工挖空灌桩技术,这样有利于节约成本,并且还能节约资源。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若果是地基承载力不足并且也属于软土地质,那么我们需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软土质措施对其进行基础施工技术处理,进而确保工程和基础施工的质量安全。

2.2简析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其中,我们可知,如果当地的地基土质几乎都属于淤泥并且上层的土层表面也相对薄弱,这时候我们必须尽可能的避免在基础施工中对淤泥和淤泥土质的扰动,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灾难。当然如果当地的土质形成是由冲填土、建筑物废弃垃圾及可回收的工业废弃料,并且他们之间的均匀性和密度性比都是较均匀的,那么我们可以借此利用这些废弃料作为土质的持力层。但是,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有侵蚀性的工业不可回收废弃料等杂土我们不能作为土质的持力层,因为这会影响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从而导致工程的质量安全。因此,我们在选择地基基础施工时,我们要将其工程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土地地质综合评析和探讨,进而确保工程的基础施工技术和工程的整体质量安全,并保证周围环境的条件、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的安全性能。

3加强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中的控制力度管理

1)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在施工前期,我们必须严格检查和审核施工方案和实施计划,并检测原料、机械、设施设备、劳动力和现场的施工管理人员是否合格并到位,在工程工序上我们必须提高放样测量、标准试验及施工图纸的管理,进而确保前期工作的安全和稳定。

2)进一步加强测量控制力度。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中期阶段我们要加大对工程的测量技术保障,并根据基础施工技术的管理规范,对工程的各道工序严格把关,对于结构复杂和规模较大的工程我们要进行精密性的频繁测量放线,尽可能避免基础施工中地基可能会出现的位移和偏方等不良现状。从而保障施工技术的合理规范和稳固。

3)加强基础施工技术人员的文化技能,并在合理的资金范畴内聘请专业基础施工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管,进而能有效的提高基础施工的技术含量和现场施工技术的管理控制。这样对整个建筑工程有着了极大的质量安全监管作用。

4结束语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建筑电气;自动化;创新方法

居住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条件,属于时代文明的标志。当下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要求建筑物所具备的智能化功能。传统意义的建筑物,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快捷的生活方式有效推动了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现阶段的建筑电气自动化工程的设计和使用都存在部分不完美的地方,这就需要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创新。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新时期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创新方法。

一、建筑电气自动化功能及应用

通常情况下,建筑电气自动化具有控制、检测和数据共享等三项基本功能。首先是建筑电气自动化的控制功能,这种功能是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对相应机电设备的集中管控。而且各个控制器在应对外界环境变化时,可以实现控制器的自动调节,以此来保证建筑物相关机电设备能够全时段正常运行,同时还可以实现对机电设备的集中与分散控制。其次是建筑电气自动化的检测功能,建筑电气自动化设备具有非常优越的性能,同时还具备良好的系统兼容性。在对设备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可以加入相应的检测功能,这也是新时期建筑电气的发展趋势。一般情况下,建筑电气自动化检测功能是用来记录设备的运行状态,以此为基础来控制现场的实时状态,以便对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控制现场作出更加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最后就是建筑电气自动化的数据共享功能,新时期下科学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建筑电气自动化设备也实现了用户网络的接入,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同时这也是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一项极具创新的内容。[1]相关设备的使用和相应数据信息的记载,被实时的共享给用户和用户所需共享的人,因此可以有效的实现电气设备的远程维护与控制。在电气设备维护和使用的过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属于一项不可或缺的功能。在现实中,建筑电气自动化具有很多种应用,比如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建立供应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在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等,随处可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多简便且快捷的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建筑电气设备高效运转,可以为居民带来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也在朝着有效降低建筑运行成本的目标发展,降低建筑运行中所消耗的能源,使新时期下的建筑更具智能化,同时朝着更高管理和服务层次的方向提升。

二、新时期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创新方法

建筑电气自动化就是在无人或少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实现对产品的操作、控制和监视。随着机械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3]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电子发展水平,同时建筑自动化技术又是在发展建筑经济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实际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实现对劳动条件的改善,具有多种可靠功能。在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设计阶段,要详细研究自动化产品及其零部件技术条件,详细分析建筑自动化产品的技术参数,并仔细研讨所产生的技术参数,确保其产品具有良好的使用条件,正确的制定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其次,还要根据建筑形式来设计电气自动化产品结构和产品类型。根据相应的建筑功能来决定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同时还有运用价值工程的观念,确保在建筑电气自动化产品具有良好性能的条件下,按照最经济的方式来构建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在满足建筑电气自动化产品性能要求的条件下,选用最合理的构建原材料和元器件,要求在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降低其生产成本;同时还要对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全面的构思,以此来保证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中立性,使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和维护性,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使用费用和维修费用。[4]以这样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创新,不仅可以实现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优化,而且还能有效节省整个建筑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科技水平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逐步被应用到建筑行业中,随着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优化,要想实现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与时俱进,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新时期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创新能够产生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云.电气工程中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研究[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7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7:1.

[2]吕晖.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探讨[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4年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4:2.

[3]贾鲁民.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安装运用[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4年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