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一体化设计

建筑一体化设计

建筑一体化设计

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一体化

从广义上讲,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都属于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两者的一体化可以使得整个建筑的结构设计浑然一体,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着极大的帮助。在当前的建筑工程当中,往往会将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分开进行,一般都先进行建筑设计再进行室内设计,使得室内设计过程中,由于缺少了建筑设计的辅,建筑物的室内空间往往需要对建筑物进行二次加工,极易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损伤。随着人们经济的发展,一体化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一体化设计不但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而且一体化设计直接杜绝了建筑物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差异造成的建筑结构矛盾问题,使得建筑能够更加稳定并且设计效果更加的优越。

1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意义

室内设计的发展是与经济水平的发展相互适应的过程,在早些年间,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主要是居住为主,审美方面是不会去考虑的,而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人们对于建筑居住的美观性要求逐渐增高,室内设计的逐渐的完善是与这种形势相互协调的。近几年来,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迅速,由于在传统的认知观下,人们对于室内设计的认知停留在室内设计就是建筑设计完成建成后对建筑物进行进一步修饰语完善的过程,而在这种认知观下,许多的建筑工程都会刻意去将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分离开,让人们后续自己的请专门的室内设计人员对建筑进行室内设计,这也是当前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相互分离的主要原因,使得的我国的室内设计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层次。真正的室内设计,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对室内的各项物品与装饰进行设计的过程,这种“空间维度”上的室内设计,可以让室内设计的风格与建筑设计相互影响、相互细化,让建筑设计更加的精细与完善,使得建筑设计的建筑结构更加稳定,使用寿命能够更长。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还使得房屋的空间环境更加的整齐,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美感,是人们对建筑审美的必然要求。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是当前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一体化的设计风格,让室内整体与建筑整体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从宏观待微观的建筑结构,室内空间更加符合人的物质与精神享受,让整个建筑物充满了人性化的风格。

2当前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现状

2.1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相分离。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相分离,是我国室内设计的普遍现象,室内设计的进行时间往往都是的建筑施工完成后,室内设计才进行的设计与施工。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分离,使得室内设计的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建筑设计的结构难以有着清楚的把握,在设计的过程中,很有可能误解了建筑设计师的建筑结构意图,对建筑的布局组织按照自己的想法尽心了设计,对建筑结构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建筑设计进行后,如果室内设计的想法与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存在差异,一般室内设计人员都会选择对原本的基础设计全部修改,这样就要将室内的设备管线要重新进行铺设,这种二次施工对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着较大影响。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分离,使得的建筑物的一体化极为困难,一个建筑物要经过两次设计才可以使用,直接造成了资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是当前建筑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2.2室内设计缺少专业化。室内设计人员缺少专业化,是室内施工与建筑施工一体化一个巨大的阻碍。当前社会上的许多室内设计公司从业人员,对于建筑设计知识认知严重不足,在对室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一味的追求的建筑的最高利用化与最美观化,而严重忽视的建筑的承载能力,对建筑结构造成了安全隐患,对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着极大的影响。室内设计的部分从业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还存在随意化的现象,不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对建筑物结构进行随意改造,随心所欲,这也是造成建筑物安全隐患的重要问题。2.3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对建筑设计造成破坏。室内设计最理想化的是与建筑设计相互统一,建筑设计为室内设计提供的完美的设计基础,而当前许多的建筑室内设计都会建筑结构造成了破坏。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一般都是从的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来考虑,而室内设计的许多施工人员,对于建筑框架结构、半框架结构、砖混结构没有清晰的认知,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建筑设计造成了破坏,使得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受到了影响。

3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策略

3.1有条件下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相同步。在建筑工程项目确定后,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提上议程,可以促使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在有条件下,建筑设计人员首先对建筑物的整体构建进行设计,对建筑单体空间进行的详细的规划,然后室内设计人员从人性化与审美角度,对建筑设计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然后建筑设计人员再进行二次调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大的优越性。3.2对室内设计从业人员严格培养。室内设计关系到建筑机构稳定性,室内设计的从业人员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培养体系。室内设计人员的培养,不仅要学习建筑审美的相关设置,课程体系中还有必要添加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安全的相关内容,室内设计人员要对建筑设计的内容有着初步的了解,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够以建筑结构安全为首要原则。3.3室内设计人员与建筑设计人员的协调。室内设计人员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与建筑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参考室内设计人员的意见,两者相互协调,互补互成,不但可以使得建筑材料得到充分的利用,还使得建筑结果的安全性有了保障。室内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以建筑设计的设计方案与施工图为基础,参考建筑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对建筑室内设计进行充分的规划,从而可以保障美观的同时保障建筑结构安全。

4结论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是当前建筑工程设计的主流趋势,不但可以在建筑的过程中节省资源,还能够使得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让人们在安全住房的同时,还能够有充分的精神享受。

作者:陈明明单位: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芮潇,郭彬.浅谈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J].现代装饰(理论),2012,4:175,177.

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共生型建筑;外墙;植物;一体化设计

随着全球日益变暖,地面的水泥与楼宇的砖墙、水泥高架、路桥相互辐射所形成的热量越来越多,街道上的绿化已无法抵挡太阳的辐射。于是,建筑物的绿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建筑物外墙绿化可以有效利用立体空间,是垂直绿化的重要形式。它在不增加土地绿化面积的条件下改善环境,降低了环保工作对土地的依赖。因此,发展建筑物外墙与绿化的一体化,是发展环境共生型建筑的重要措施。

1 建筑物绿化的内涵

绿化的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具体到建筑物绿化,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建筑物的“自我生存”,即通过结构设计和材料、设备的合理使用,求得资源与能源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在对建筑物断绝能量供给的情况下,建筑物自身具有生存下去的能力。而墙面是建筑物绿化中最直观,也是可用有效面积最大的一部分。因此,墙面绿化包含了多方面内容,简单利用绿色植物是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

1.1 选择绿色植物。谈到绿化,自然首先要做到外观上的美化。在建筑物墙面绿化中,选择的植物应自然美观,还要注意植物的审美价值。得当地使用植物,还可以使整个建筑成为一种景观。同时,在选择植物时,要特别注意建筑物所在的气候环境,选择易生长且不具有侵害性的植物;还要充分考虑使用植物的原因,遮阳、降温、保持建筑物内空气湿度、减少建筑物向环境排放热量等,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植物。

1.2 降低传统能源的损耗。建筑物的绿化,尤其是外墙的绿化,除了要美观之外,还要有效减少对传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也就是在能源上减少对外来供给的依赖性,实现建筑物内部的独立生态环境。最典型的方式是对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对雨水的收集等。同时,建筑过程中应采用节能型材料和结构形式、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与合理的结构形式,提高建筑物本身的保温、隔热能力,减少能量的损失,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1.3 减少建筑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影响。外墙就是建筑物和外界之间的屏障,真正绿化了的建筑物会改善周围环境,而不会为环境带来更多污染。有效方式如对废水的净化和垃圾的回收处理等,尽量确保建筑物内产生的废物得到充分回收利用,无法回收的也应进行净化处理再排出。

2 建筑物外墙与绿化的一体化设计方案

针对以上建筑物墙面绿化的内涵,一旦建筑物建成,再进行绿化改造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就应大力推行墙面与绿化的一体化设计。

2.1 植物绿化。

外墙的植物绿化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附壁式、网架式,悬蔓式(披垂式或悬垂式)、直立式、贴墙式等,关键还是要掌握当地气候、研究周边环境情况并找准使用植物的目的。在进行建筑物结构的设计时,要考虑的植物的生长需要,必要时,还可在外墙中铺设相关的植物栽培系统,以备随时供应植物生长必须的水分和养料。建筑过程中,要严格依照设计方案,为植物预留生长空间。

植物可以改善建筑物的小气候,调节建筑内温度、湿度,遮挡阳光、降低辐射等,但在使用植物时必须保证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采光,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对植物与楼门和窗口的距离要提出适当要求。

2.2 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

外墙是建筑物与风力、日光等可再生能源接触最多的部分,收集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建筑物达到独立生存的目的。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在适当位置安装太阳能收集系统,在适当高度安装风力发电装置。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些设备的具体形态,注意整体的美观性,还要不影响植物的生长。

太阳能电池利用固体的光发电力将太阳光能量直接转换成电能,但是单位面积上能量密度低,因此,还需要配以太阳热量集热器,它可以提高太阳热的集热效率,在普通住宅上主要是以太阳能热水器的形式集热或蓄热,用于建筑物供热水或冷、暖空调。有了太阳能的收集,就必须在建筑内设立相应的综合太阳能系统,将太阳光的热能转化为电能、热能及生物能,保证太阳能的合理、充分利用。

风力资源的利用要在房屋建筑设计时,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开口及换气系统,尽量利用自然风力进行房间的换气。同时在房屋建筑上设置小型的风力发电系统,作为家庭能量供给的一种补充。设计中,要精确把握当地气候的上行风向,还必须保证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危险。

2.3 截留污染。外墙是阻拦建筑物内污染物排出的最后一道屏障。建筑物内,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可以进行回收处理,这一工作可以部分地由外墙来完成。建筑物外墙中可以铺设垃圾回收系统,用真空抽送装置将日常投掷的垃圾集中到回收站进行分类处理。这一技术在许多国家建设的“未来城”中已经广泛使用,我们可以在新建建筑物的外墙绿化设计中加以借鉴。此外,在一些企业厂房或科学实验室建筑中,还可能存在污染性气体的排放。因此,设计中必须参考建筑物的功能,在外墙的换气装置中加入空气检测和净化作用,

3 一体化设计的综合性

以上三个方面是建筑物外墙与绿化一体化的重要设计内容,但这三方面不能孤立存在。只完成其中某项内容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外墙绿化,三个方面必须综合考虑才能达到效果。

3.1 在植物影响下进行能源采集。

在采集风能和太阳能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功能。例如,利用植物对阳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收集太阳能,对太阳能收集装置和欲栽培植物的角度进行考虑,增加能源采集的效率。在设计风力发电装置时也要考虑的植物的影响,植物可能会遮挡自然风力,在适当的角度和距离上也会增强自然风力,在外墙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能力采集装置和植物的位置关系。

3.2 采集能源维护外墙绿化的其他内容。

采集到的风能和太阳能,不仅用于维持建筑物内的生活,也用于维护外墙绿化中的植被。定期浇灌和施肥,都依靠外墙所采集的能源来进行。同时,外墙中的垃圾回收系统,空气净化系统都是考这些能源进行维持的。这大大减少了建筑物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也省去了许多人工作业的不便和危险。

3.3 截留污染,保证绿化植物的健康生长。

建筑物的换气通风装置中如有毒性气体排出会严重阻碍绿化植物的生长,甚至会直接将植物杀死。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整个外墙的绿化植物系统将被破坏,再对植物进行重新培植,不仅会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建筑物的生态环境,影响建筑物外观,还会对能源采集等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在建筑物外墙与绿化的一体化设计中,各个环节都必须把握准确。设计师除了要掌握建筑学原理,还要考虑物理学、地理学、工程学和园林艺术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所以,对建筑物外墙与绿化进行一体化设计,必须培养综合性的设计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设计的要求。

4 结束语

外墙是建筑物与外界自然接触的媒介,将建筑物外墙与绿化进行一体化设计,不仅能为城市带来良好的景观,增加自然情趣,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充分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目前,南宁的建筑物状况还比较落后,而随着工业和科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建筑物的要求也会随之变化。建筑将从以往简单的居住功能提升为具有生态意义的生活功能,这意味着人们的生存质量将随着环境共生型建筑的发展而获得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室内设计 一体化 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是实现室内设计的前提基础,首先有建筑设计的空间构设,才能为室内设计进一步实行提供物理基础。而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续和深入,其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内部空间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来实现建筑体的功能性和舒适性,以进一步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双层需求。两者在设计上有着极高的共同性,包括需要解决的设计问题。此外,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在造型因素上应该做到形式统一、结构协调。建筑与室内设计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之间在结构设计与功能实现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一、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一)必要性。由于我国改革开之前经济发展体制的限制,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速度较慢,各方面的体制建设不够完善,使得建筑设计与设计的一体化实施长时间内没有相应的技术研究和经济基础支持。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撑,为室内设计的研究发展提高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但由于基础薄弱,在很长时间的建筑发展中,并没有将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进行有效的一体化配置,而是将两者之间分割开来,这势必影响着我国建筑设计行业设计水平的提高并间接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无论室内设计在“空间维度” 对建设设计的细致化和功能深度化完善,还是在“时间按维度”上对建设设计的可持续性调整与功能升级都是十分必要的。

房屋建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安全与舒适的场所。其中室内设计是人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组成部分,室内外设计的统一一体化,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建筑的可用空间并发挥建筑体的多种服务性功效,两者的结合是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建筑观,必须将室内设计建筑化,建筑设计与室内深度结合化才能发挥建筑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更高的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高层次需求。

(二)优越性。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一体化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建筑的整体设计方案上,一体化设计的整体化规划可以使设计师更全面和细致地把握各方面的设计细节,为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技术整合上提供更详细的事前规划、日常维护和系统升级方案支持。从而整个建筑体在设计时就被规划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避免“分步组装“带来的各种融合不当问题的出现。

2.设计的“高屋建瓴”使得各专业之间达到了技术统一,有利于建筑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同时也避免了因为专业之间的配置不当而导致的建筑大面积改动。

3.设计的一体化为业主提供了相对完善的技术图纸,提供了准确的预算条件,对于业主控制造价进行招投标工作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技术支持。

4.设计一体化为施工一步到位也提供了可行的基础,在技术上提供了保障,各专业施工一步到位,减少二次装修施工的修改麻烦,无需由于改动而伤及建筑结构,保障了建筑的质量。

5.设计的一体化可以缩短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减少施工过程中污染源的产生,有效地控制成本,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同时,一体化的建筑施工可以避免分阶段装修所造成的大量干扰,避免建筑施工中矛盾问题的产生,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的整体效率。

二、室内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应用及发展

(一)全装修住宅设计理念

1.确定标准。全装修建筑体的设计方案首先要通过缜密的市场调查并结合开发单位的经济条件确认建筑物的装修标准和建筑风格。针对消费者的购房期望和档次要求进行设计方案的初步制定,由开发单位根据建筑体的质量要求选择合理的施工建筑方,采用现代科学管理系统和工业化的集成方式规范建筑施工过程。设计上的一体化应该建立这通用化的设计方案之上,其实现的前提和保障是规范化的建筑施工全过程管理。

2.提前衔接。建造全装修建筑体,实施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一体化的过程中,主要要解决的是设计方案直接的技术衔接问题。土建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应提高与装修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方案的统一配置与结构调整,针对不同建筑空间的平面设置、建筑配置设施、线路和管道铺设等硬件和软件设置进行设计方案上的技术调整和衔接。以真正达到全装修设计上的标准化、通用化、配套化,使得室内外空间设置和功能性设置更趋合理。

(二)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风格的协调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一体化,在设计风格的要求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视觉协调性、心理融合性以及文化上的统一性。使建筑体的室内外空间在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上达到更高设计层面上的统一性。

1.视觉的延伸。人们对建筑物的第一感知,首先是来自视觉上的,其中包括建筑体的建筑空间、外观颜色、设计风格等方面。建筑体的众多视觉元素对于塑造建筑体的整体设计形象和提高其美学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运用在一体化设计中,应该将建筑的外部造型、色调、线条、材质等风格引入到室内设计中,使室内外设计交相呼应,使得

室内外设计在视觉感知上达到审美统一。

2.心理的融合。每一不同个体的建筑物在外部形态和内部构成上都有着自己在心理学上的“性格特征”。设计上的一体化理念要使得室内、室外在建筑信息的传递上达到统一的延伸性设计要求,以达到建筑内外空间的相互协调。具体到住宅室内设计实践中可以将建筑设计采用的对人们的心理上能够产生某些心理暗示的特殊的设计元素(如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符号、图案和雕塑等)加以处理应用于室内。

3.文化的统一。任何建筑物的设计风格都受到其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文化性质的影响,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风俗文化等因素都影响着建筑的整体设计风格和发展走向。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相互协调和统一,由外及里、由内而外都反映着当时当地的文化特征。可以说,建筑外部形象和内部空间环境共同传承地域文化和传达时代精神是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共同的目标。具体到室内设计实践中可以根据建筑设计的风格确定室内设计的方向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时代精神的反应,前者可以利用色彩、符号、图案等元素的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来强化室内空间的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后者则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材料、仪器、设备等对室内空间进行细化和完善,营造具有时代特征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

综上所述,室内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既可以相辅相成,也能相得益彰,成为一个可以互补的一体化设计,以达到整体设计的完美效果,同时也能将建筑材料的运用达到最省化,节约资源,并让建筑的使用寿命达到最大化和结构最坚固化。

参考文献:

[1]王蕾,张亮. 现代建筑采光方式与室内空间效果分析[J]. 山西建筑. 2005(16)

[2]薛艳敏,张春强,林文周. 简论3种主要的工业设计思想[J]. 包装工程. 2005(01)

[3]庞廷瑞,朱清鸽,高世明,马麟. “以人为本”的住宅厨房设计理念[J]. 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 2004(03)

[4]石松.住宅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山西建筑. 2004(01)

[5]杨建庆.浅谈厨房设计及改建[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3(07)

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一体化;建筑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

所谓的一体化是指将相互联系的分散无序的众单个个体通过相应的原则及其方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单独个体之和大于每一个简单个体的相加之和。居、商及景一体化则是指将分散的居住、商业及景观联系在一起,产生最大的城市效应,实现建筑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周围环境各个因素之间的整体协调。实现居、商及景一体化建筑设计不仅能够美观城市容貌,而且还能够使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

一、居、商、景一体化建筑发展历程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建筑师哈里森与洛克菲勒财团对纽约市的洛克菲勤中心进行建造,在前期阶段,哈里森借鉴英国建筑师英瑞斯“城中城”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将多种城市建筑相互交叉一起,进行立体综合的设计;在设计完成后,纽约市兴起了多种功能互补的大厦,同时在大厦内形成一个统一的交通网,将各个大厦联系起来,并将地下建造大型的购物商场、餐厅及娱乐设施等,地下形成强大的商业中心。最终,在纽约市逐渐兴起了居、商及景一体化建筑设计的浪潮。这种一体化的建筑设计逐渐得到流传,是美国城市复兴的先兆,同时也是现代城市兴起的雏形。至今为止,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向居、商及景一体化建筑发展,已全面认识到一体化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二、居、商、景一体化建筑设计理念

现代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高品质、现代化的原则,实现居、商及景的高度统一。还应根据建筑现场的环境、地形及用地分块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利用每一块土地,充分发挥交通功能,建立有秩序的城市生活。为此,在进行一体化建筑设计时应符合以下几方面理念: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所有建筑在设计时应人文空间为参照,对各个形态的居住空间进行科学、合理布置,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体现人文特点。其次,坚持整体原则。居、商及景有效整合,围绕中心区、交通轴线、景观等,通过建筑及景观、绿化的纵横穿插,实现住宅高低错落之感、商业琳琅满目之感等。最后,突出重点。实现商业步行街、中心景观广场、居住区的有机结合,形成天然的交通、景观、建筑一体化的局面,在交通上聚合小区、在景观上塑造小区广场等,突出居住区,形及商业的大集合。

在进行建筑一体化设计时,应强调均好性,当建筑整体空间塑造完成之后,各个小区及组团应围绕重点建筑形成整体一致的建筑景观。在各个利用组团出入口及不同地形,同时考虑交通的直入方式,进而有不同的选择。在住宅底层选用局部架空,进而做停车及绿化,选择组团的直插路方式进入到每户垂直交通位置。然后,充分利用各个基地的高差,设置地下停车库对积水并与小区内的景观进行自然结合,与园林建筑实现层次分明,进而创造出独特的小区景观。

三、居、商、景一体化建筑设计模式

从当前来看,居住、商业及景观等多种建筑的设计首先应符合实际地形、气候、风俗文化及人们需求等,这就要求在进行一体化建筑设计时,实现建筑间的空间组合及其功能组合显得非常重要。

1、形成互补模式。所谓互补模式是指将两者相互联系的建筑建立在一起,两者之间形成互补、共同发展的建筑融为一体,形成更加完善的整体。如:医院与药店可建立在一起,有利于病人在医院看完病后,出院后就能够看到药店,方便购买,促进商品流通。可将娱乐场所与饭店建在一起,由于近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加上人们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每到休息日时大部分人会选择出外轻松,而娱乐场所就成为了首选。当人们玩累后,就必须就餐饮食,而在娱乐场所附近建立饭店,可满足这类人群需求,同时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很多大型商场也实现了娱乐、餐厅及健身等多种功能的融合,原本没有联系的建筑纷纷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

2、形成主从模式。所谓的主从模式是指一部分建筑为另一建筑服务,不同建筑的功能不同,一类建筑是另一类建筑的必须品时,若两者建立相邻,往往就形成主从模式,不仅方便人们的利用,而且还使建筑实现了应有的功能。如:对于人口居住密集小区,在小区附近往往会建立大型的生活超市、蔬菜市场及餐饮娱乐、休闲广场等,通过这些附带建筑的设计,为小区居民提供方便同时,也促进城市进程的加快。对于商务大厦附近,则可建立相应的商务会所、会议中心及高级娱乐会所等。由于商务大厦里大多是工作的白领阶级,一些较大的企业,在接待外来合作企业时,或本企业员工组织活动、聚餐、年会等,都需要特定的商务会所、餐厅等,即显示了本企业的礼貌待遇,也不失高端大气。一些白领阶层在忙碌一天的工作后,难免心情郁闷等,若在附近建立休闲娱乐场所,则可使这些白领人员放松,减轻疲乏。这些建筑若单个独立起来,可能作用没有联合起来的作用大。为此,实现主从模式,可促使建筑业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3、形成统一模式。建筑统一模式是指两个建筑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建立在一起,形成高度统一的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小商品批发店铺、工艺品批发等,都会共同存在于某个小商品批发市场中,进入到该小商品批发市场,能够看到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小店铺,都在销售相似的物品,甚至相同的,将其高度集中起来,方便了消费者的购物,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选择。又如:在火车站及汽车站附近,往往有多个公交车站点、地铁站点、出租车站点,同为出行的三种方式,将这几种出行方式集中起来,方便人们的出行,供人们选择适宜自己的出行工具。另外,我们还可见到大型的商业购物中心,大多位于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的地区,在该商业购物中心附近,往往有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同时在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的出口又有公交站点及地铁站点。而其中某个地铁站点又可能与消费者向往的某个休闲广场相连,在购物完成之后,可到休闲广场歇息,或者再选择下一个心仪的商场,继续购物,或者选择回家的车辆,直接回家。这种从地上到低下、从商场到休闲场所、从休闲到住宅,最终形成统一的整体。

四、结束语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作、生活、休闲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实现居、商及景一体化建筑设计是当前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通过将这三种有机联合起来,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而且还节约了原本缺乏的城市用地资源。当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技术不断更新等,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宝侠,鲁娜,刘亚茹等.西咸一体化对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7-8,29.

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居;商;景;一体化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refers to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individual scattered disorderly into an organic whole by combining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corresponding to individual, and play a role far beyond the simple sum of each individual. Therefore the so-called home, business, view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 is to building residential functions, business functions and landscape design together, so as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three-dimensional, city building integrated system integrates various business functions. He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residence, business, view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patterns.

Key words: live; business; scene; integrated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建筑的一体化是城市现实情况在需求与限制的双重压力下的必然趋势,是对城市建筑环境潜力的深入挖掘。我国正在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更多的城市和地区也在积极顺应这个时展的大潮,加快了自身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涌进了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人们对于居住、商业、景观等建筑的要求也不断的增加。因此,在一些发展较为迅速、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里开始有更多的建筑物林立,并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建筑物的各种类型建设数量也在不断的加快,城市可以使用的土地面积不断的减小,出现用地严重紧张的局面,建筑物的密度不断的加大[1]。住宅区人满为患,商业区拥挤不堪,街道上车水马龙,严重的还会出现拥堵现象甚至交通事故。交通、居住、商业、建筑等各方面出现较大冲突,于是,将居住、商业、景观等多种建筑与交通等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建筑——交通一体化、居、商、景一体化的观念开始越来越多的被人们重视起来,将各种建筑与交通等高度整合,建立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一体化模式,对提高城市综合品质有巨大的意义。

一、一体化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体化是指将相互联系的分散无序的众多单个个体通过相应的原则和方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单独个体之和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每个个体简单相加之和。所以,所谓的一体化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策略,将多个分散无序的单位个体整合为有机的系统,从而产生最佳的整体效应。在建筑设计中,一体化就是将建筑中多个相互关联的设计因素如场地、气候等综合考虑并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方法来组织,从而实现建筑内部因素、建筑自身与周围环境各因素之间的整体协调[2]。城市的急速发展加剧了城市居住、商业、景观等建筑的一体化程度,推动了城市建筑综合体系的建立。城市多种建筑的一体化能够将城市的多种功能与建筑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在空间上则表现为城市多种建筑的立体交叉融合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和建筑师哈里森一起计划建造纽约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在前期设计中,他们吸收了建筑师英瑞斯“城中城”的构想,将多种城市建筑相互交叉,立体综合的进行设计。最后,地面上分布了多栋功能互补的大厦,并在大厦的内部设计了一个交通网络,将多个大厦从内部联系起来,并与火车站,公共汽车站等连为一体。同时计划在地下通道内建设商店、餐厅及其他设施。并逐渐将地下一层的购物通道改造成形成大型地下商业中心。于是,整个商业中心成为一个综合、立体,集多种商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建筑综合体系。这种立体化空间布局模式可以说是美国城市复兴的先兆,也是当代居住、商业、景观等建筑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一种雏形。后来,人们逐渐开始对城市各种建筑的一体化设计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大量的实践,人们意识到,城市多种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是一种全新、科学的设计理念,是对城市整体建筑与环境的整合和统一,对城市的长期发展和对现有问题的解决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3]。

二、一体化建筑的设计模式

居住、商业、景观等多种建筑的格局首先取决于人们的具体需求,以及实际的地形、气候、风俗文化等,因此,各种建筑进行一体化的建筑设计时,建筑之间相互的空间组合及功能组合显得尤为重要。

1 多种建筑以主从模式综合为一体。不同建筑的功能和需求各不相同,一种建筑是另一类的必需时,如果加上地理位置相邻,空间距离较近,就会很容易以主从模式复合在一起。例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在一些居住人口较多的生活住宅区附近,往往会有设立很多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以日常生活所需为服务目标的商业机构,如生活超市,蔬菜批发市场,餐饮娱乐场所等。而在一些商务中心附近则大多建设一些会议中心、商务会所等。一种建筑类型为另外一种服务,进行密切的相关支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一体化建筑设计方式。

2各建筑以互补模式联系在一起。例如医院和药店、娱乐景点与饭店等。在进行一体化的建筑设计时,可以让两种或者多种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建筑结合为一体,互相补充促进,形成更完善的整体。例如现在的商业中心大多集合了餐饮,娱乐,休闲,住宿等多种功能,各种相关建筑也因此高度一体化,互为补充,紧密相关[4]。

3一些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建筑也常常会出现高度的一体化。例如同是从事小商品批发的店铺和商业机构常常会共同存在于某个商业中心,方便人们的集中选择和购买。而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二手车市场、办公用品一条街等高度集中,密度较大的建筑一体化的情况。而火车站、汽车站附近也往往有很多公共汽车站点和地铁站点、出租车停靠点等,方便了大家的换乘和出行。这样功能相近的建筑在进行一体化设计时思路较为清晰,效果也较为明显[5]。

三、案例分析

现有某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位于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带,有密集的住宅区和商业中心,四周交通系统复杂,人流量很大。该中心与其他建筑相连接的形式有: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其中,许多通道的出入口就设置在周边公交站点和地铁站点等交通站点附近,方便了大家的出行。其中的一个地铁站点甚至能通过该购物者那个心的地下广场将周围的各个商业场所连接起来。于是,行人从地铁站点出站后,可以直接穿过地下广场,通过出口走向地上,方便快捷的回到家中。也可以随意走向任何一个和商业场所的地下层,自主选择行走路线进行购物、餐饮或者休闲娱乐活动。或者从通道走向地上,再从各商业场所的地面入口进入,或者。这样,从地上到地下,从交通到商业,再到住宅区,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既方便了大家的日常出行,又满足了人们生活休闲购物等多方面的需求[6]。

总结:

随着我国居住人口的增加,居、商、景的建筑一体化将城市有机整合起来,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与休闲娱乐活动。但只有通过多方的密切合作,政府主导,集规划、建筑、商业、景观、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在不断的磨合中,才能最终建立起强大、完整、一体化的的建筑形象,紧密连接多种建筑形式,从而加快了为城市的一体化和综合化。

参考文献:

[1]丁治宇,城市空间、建筑和景观的一体化整合——爱涛天成“商务中心”设计[J],华中建筑,2012(12):684-685

[2]陶瑞峰,田瑛,建筑与装修设计一体化道路浅析[J],中国市场,2008(27):162-163

[3]司马晓,邹冰,对建立土地使用相容性管理规范体系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12(10):33-36.

[4]鲍毅琳,建筑景观一体化环境设计研究及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48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