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一体化技术

建筑一体化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一体化技术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机电一体化 技术 应用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048-01

一、机电一体化和建筑的关系概述

为了在建筑工程中更好地发挥机电一体化的作用,我们要明确工程的性质,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随着人力施工渐渐退出施工的舞台,机械化作为一种主导力量广泛地运用于建筑当中,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升施工的效率,对电子管理系统方面的探索及应用更进一步地推进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使得机械工程方面的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在工程机械不断发展的当下,机电一体化应用为了更好地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要逐渐向走合技术方向靠拢,先进的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当中,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

在具体的施工建筑当中,尤其是小高层的建筑,机电一体化的施工技术可以对建筑进行实时监测和故障检测,在一定程度上为施工人员提供了加强的便利。而电子控制设备体现其高效、经济和安全的特点,广泛地应用于建筑工程当中。建筑施工给机电一体化的使用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市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近些年来我国的工程机械的销售以及其质量都在明显成上升的趋势,而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工程的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可以说二者是相互推进,相辅相成的。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二者更需要紧密联系,共谋发展。

二、建筑施工中常使用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1.半自动化技术

半自动化技术作为机械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它的使用范围、划分标准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施工的机械可以分为作业装置、行走机构以及设备运行速度这几个方面的自动化,为了更好地掌握机械自动化的操作要领,通常都是以最高标准来要求实现自动化的。

2.监控技术

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比较复杂,不可预知的突况比较多,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不保证。为此,建筑领域引入监控技术来完成某种高危险的施工。监控技术作为一种利用微电子技术而实现得对机械本身展开的外部控制。在机械运行的过程中,其液晶屏幕上会现实施工状态,根据施工的具体需求发出声音或者遇到一些问题紧急停止。这种监控装置一般会安放在推土机、挖掘机以及装载机械上面。例如起重机上面所安装的限制监测器就是为了对起重机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推动了起重机械的操作系统向智能化方向转变。当前,智能起重机配备有红外线、微电脑及超声波传感器。可快速地探测到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有影响施工的障碍物。更先进的监控技术,例如安装在盾构掘进机上面的检测工具可以测量机械的作业对象,在确定好具体的目标后,将有关的图像传送到机械控制的系统当中,利用控制操作来完成相应的施工任务。

3.全自动技术

在施工的过程中,机电一体化实现全自动会涉及到部件化的技术领域的相关操作。针对建筑施工的全自动化,并不是指对整个施工工程进行全盘的施工操作自动化,而是要依靠一些技术人员通过相关的自动化编程最终完成自动化操作,让机械人按照相关的编程去完成相应的施工任务,这就是在建筑施工中的自动化体现。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发展前景

1.实现与网络技术的融合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产品与技术,需要有可靠的质量与完善的功能来进行保证,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并且得到迅速的普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处于网络环境下,就需要与这个领域相融合。网络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领域当中,而机电一体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也是与之相关。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互联网+”融合,实现远程监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实现与微电子融合

机电一体化在未来要与微电子融合,这一趋势是结合当下的“微时代”特点,走向这一领域会大大减小产品的尺寸,让产品向更优化、更精简甚至到纳米级的方向去发展。这种产品有着高质量、轻重量,它可以被运用到诸多领域当中,并且有着不容忽视的优点。微机机械技术就是实现这一工程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微机技术,以此作为机电一体化走向纳米级的前提,才有可能真正地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质量、轻重量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可以被运用的只有光刻、蚀刻这两种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有更多新型技术出现。

3.实现与传感器融合

当下,传感器被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工程当中,例如发电机中装置的机油压力传感装置,这项装置可以调节其工作状态,并对其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在沥青摊铺机中装置传感器,不仅可以让其自动找平,还可以让其达到自动前进,从而进一步调整平度标准。当下的传感器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有着多元化和集约化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传感器会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建筑施工当中。传感器将走向高品质、多元化和复合型、综合性、微小型的方向,研究新型的材料,探索新颖的方法,将传感器逐步发展到智能感知的领域当中,这是未来我们需要发展研究的方向。寻找新的敏感材料,研究新的感知方法,这将意味着我们的感知范围在不断扩大,可选择性也在不断增强。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对技术领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机电一体化对建筑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改善了当下机械发展的面貌,同时也优化了机械的进程,能适当调节施工功率,具有节能作用,节省了较多的资源,显著提升了机械的运转效率。它和建筑工程的融合也是为来发展不容忽略的趋势。所以,为了更进一步迎合建筑工程施工不断更新的技术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需要大胆创新和尝试,将机电一体化技术推向更高、更好的层面。

参考文献

[1] 李正吾.关于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技术在电机、电器产品中的应用发展问题[J].电工技术杂志,1986,02:5-11.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暖系统;空调制冷系统;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1.引言

太阳能是分布广泛、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拥有着非常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但是近年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节能压力,太阳能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青睐,有望在未来社会能源结构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文中就太阳能应用及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进行了探讨。

2. 太阳能采暖系统

太阳能采暖系统是指以太阳能作为采暖系统的热源,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供给建筑物冬季供暖和全年其他用热系统。太阳能采暖方式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方式。

2.1太阳能采暖系统原理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主要是通过对建筑物朝向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布置,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巧妙处理,以及建筑材料和结构构造的恰当选择,使建筑物在冬季能充分收集、存储和分配太阳辐射热。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主要由太阳能集热系统、蓄热系统、末端供热采暖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其他能源辅助加热、换热设备集合构成,相比于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具有热转换效率高、保温效果好、室内温度稳定、多用途等特点,但一次性投入费用较大、系统集成复杂、使用管理要求较高。

2.2太阳能采暖系统设备

太阳能采暖系统设备主要有集热器、辅助热源和采暖末端。

常见的太阳能集热器有平板型和真空管型两种,平板集热器结构简单,适合承压运行,而且整体外观、结构强度、安装运行等都适合与建筑相结合,尽管保温性能不如真空管集热器,但其有效采光面积大于真空管集热器,因此热效率高于真空管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在非采暖季易发生爆管、真空度降低等问题,因此,平板型集热器更多运用于太阳能采暖工程中。

太阳辐射存在较大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太阳能采暖系统必须设置辅助热源。常用的辅助热源主要有小型燃油(气)锅炉,城市热网或区域锅炉房、工业废热、电锅炉、电热管、地源热泵及生物质燃料等。辅助热源要根据当地太阳能资源条件,常规能源的供应状况,建筑物热负荷和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经济性分析,以确定适宜的辅助热源及合理的太阳能供暖比例。

目前太阳能采暖系统普遍采用地板辐射散热系统作为末端。普通散热器热媒温度要求高(70℃以上),太阳能系统很难达到该出水温度要求。而地板采暖所需低温热水在35―55℃之间,太阳能集热器正好能提供适宜温度。地板采暖系统以整个地面作为散热面,以辐射方式传播热量,与以对流散热为主的散热器系统相比,舒适性好,更符合人体生理学调节特点,节省供热能耗。

3. 太阳能空调制冷系统

3.1 太阳能空调制冷系统

很好的季节匹配性是太阳能空调制冷的最大优点,太阳辐射越好,太阳能制冷系统的制冷量越大。实现利用一套太阳能集热器做到冬季采暧、夏季空调、四季热水供应等是太阳能规模化、低成本应用的理想途径之一。

3.2太阳能制冷技术原理

太阳能制冷系统主要有吸附式、吸收式、除湿空调和喷射式制冷四大类,其中前三种研究应用最广。它们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的热能驱动制冷装置产生冷冻水或调节空气送往建筑环境内进行空调。

(1)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能来驱动吸收式制冷系统,是目前示范应用最多的太阳能空调方式。多为溴化锂-水系统,也有的采用氨-水系统。

(2)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利用吸附制冷原理,以太阳能为热源,采用的工质对通常为活性碳-甲醇、分子筛-水、硅胶-水及氯化钙-氨等,可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吸附床加热后用于脱附制冷剂,通过加热脱附-冷凝-吸附-蒸发等几个环节实现制冷。

(3)太阳能除湿空调系统:是一种开放循环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基本特征是干燥剂除湿和蒸发冷却。

(4)太阳能蒸汽喷射式制冷: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加热使低沸点工质变为高压蒸汽,通过喷管时因流出速度高、压力低,在吸入室周围吸引蒸发器内生成的低压蒸汽进入混合室,同时制冷剂在蒸发器中汽化而达到制冷效果。

4.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设置在建筑物阳光充足的部位。坡屋顶可以把集热器镶嵌于坡屋面、平铺于屋脊,和建筑融为一体;平屋顶利用太阳能平板集热器替代屋顶覆盖层或保温层,符合住宅造型要求,降低成本;还可以与阳台、飘窗、外墙面结合,实现太阳能最大化利用,为住宅的立面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达到一物多用的目的。运行以分体式双循环承压运行为主,将储热水箱设在地下室、阁楼或楼梯间、阳台等部位隐藏放置,不占室内空间,避免屋顶、阳台和外墙承重;辅助能源选用燃气炉、壁炉或电加热器,确保全天候热水供应。

5.结语

太阳能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实现太阳能供暖系统和太阳能集热转换及与之匹配的制冷空调方式是未来太阳能制冷空调技术领域研究和应用的重点。同时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势必会促进人们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热情,加大技术创新和开发力度。

参考文献:

[1]王如竹,代彦军.太阳能制冷[f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Aitken D W.走向拥有更多可再生能源的未来[R1.国际太阳能协会fLl皮书,2004.

[3]Henning H M.Air conditioning with solar energy[R].

SERVITEC.Barcelona.2000―1 0.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机电一体化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5-0101-02

1机电一体化与建筑的关系

为在建筑工程中更好地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我们应明确工程的性能,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伴随着人力施工逐渐退出工程项目,以机械化施工为主,既减少人力成本,又提升工程施工效率。对电子管理系统方面的探索和应用推动了机电一体化进程,为工程机械的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奠定基础。

工程机械正处在重要的发展阶段,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使其逐渐朝着综合技术模式的方向发展,先进的技术应用在建筑项目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居住的需求。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尤其是小高层建筑,工程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动态监测与自主故障检测、消除等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便利。电子控制设备将高效、经济、安全地应用到建筑项目中。而建筑上的需求也为工程机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进口的工程机械数量和质量呈现上升态势,这种情况源于建筑的迅速发展,二者互相推进。

2机电一体化在建筑中的应用

2.1应用特点

2.1.1自动检测

自动检测是指可自动检测工程机械中的所有子系统,有效映射工程机械的实际运行状态。如若检测到异常情况,将会自行报警并查找故障根源和具置,确保建筑物充分发挥其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机械的运行效率,降低了在检测方面的投入力度,还可减少停机维修时间,保证工程机械的正常运行。

2.1.2高精度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提升机械工作的精确度,提高运行效率。例如,在混凝土搅拌设备中装设电子称量系统(微机控制),不仅能自动称重,还能获得更好的混凝土摊铺效果,建筑施工质量良好。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人工操作强度,减少人员中成本。

2.1.3自动化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工程机械一般是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可大大降低人员的成本投入,并能缩减工作量,降低工作强度。在工程施工中人力操控机械,时常会出现因操作人员工作经验欠缺或者疲倦而操作失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

2.2具体应用

2.2.1监控作用

对于工程机械而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将设备系统的全程、动态电子监控变成现实,一旦出现运行故障将会立即发出警报,以此来警示工作人员。有些更加进步的机电一体化可自发清除系统故障,及时修复,保证工程机械的正常运转,进而降低机械故障对正常生产的影响,同时避免了人们居住的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隐患。

2.2.2调整施工精度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调整施工精度,具体表现在电子控制系统中。在工程机械中装设电子控制系统,不仅能增加称量结果的精确度,还将自动化称量变成现实,有效避免和降低了人工操作误差,为施工精度提供重要保障。另外,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还能减少人力投入,减轻工作强度,大大提升了工程施工的现代化水平。

2.2.3节能作用

在原有的工程机械工作过程中,为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转,需要消耗庞大的能源,这主要是因为工程机械大部分情况超载运行或者根本没有达到额定功率,做了许多无用功。而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可较好地改善这一问题,它能适当调节施工功率,具有节能作用,节省了较多的资源。

3机电一体化的前景

3.1与网络技术融合

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和产品,只有具备完善的功能与可靠的质量,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迅速普及。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步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被大面积地应用到各个领域,而其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也将是时展的必然,将会促进远程监控技术的发展。

3.2与微电子融合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的融合,将会减小产品尺寸,主要朝着纳米级的方向发展。这种产品具有技能高、重量轻的优势,它可被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中,并拥有显著的优势。而微机机械技术是实现这一融合的基础保障,只有不断完善微机机械技术,才可能实现微机电一体化。截止到目前为止,主要存在光刻与蚀刻这两种技术。

3.3与传感器融合

现阶段,传感器被大范围应用在工程机械中。例如,在发电机中装设机油压力传感器等装置可调控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并能实时监控工作状态;在沥青摊铺机中装设传感器,不仅可自动找平,还能匀速前进,可进一步达到平整度标准。当下,传感器技术蓬勃发展,对精度、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采集也将朝着多样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知,在未来,传感器将会被大面积应用到工程机械中。智能传感器将向着精度与可靠性高、品种多、功能丰富、复合型、集成化与微型化等方向发展。研究新型敏感材料、探索新颖感知方法、敏感元件的阵列化与复合化将成为智能传感器感知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新的敏感材料、感知方法意味着感知范围的扩大或感知可选择性的增强。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第4篇

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形成促使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不断进步,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课程改革,可以促进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力的提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概念的建立,体系的构建到现今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历了10多年,“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既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作者近些年对《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持续进行并总结,基本形成以项目为引?I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良和提升,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课程定位分析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电气设备、智能化设备的安装施工、运行与维护、质量检验及工程管理工作,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筑电气控制技术》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工程识图的能力、动力设备安装能力,并为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工程施工图预算、现场管理与资料归档等岗位能力提供专业基础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建设课程资源、实施课程教学、开展课程评价、修正课程设计等环节和内容[1]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可以有效促进该课程的提升。

2 教学改革内容

2.1 教学内容项目化

教学内容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总体划分为电气元件的选择、控制电路图的识读和设计、电气控制系统安装和调试,综合考虑学生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确定了五个教学项目作为课程结构框架,每个项目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任务中,驱动教学过程。项目内容由基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项目之间相辅相成具备连贯性。项目一(小车自动往返控制),在“单向运行控制”、“双向运行控制”、“顺序控制”、“多地控制”等任务的驱动下,把电气元件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识图方法的掌握以及典型电路控制的分析融入教学内容,在完成多个任务的过程中,习得安装、调试能力;项目二(皮带传输机控制),以两台传输机控制的分析为“教”,以三台传输机控制为“学”,巩固项目1的识图能力,建立设计思路。项目三(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典型控制),以典型控制电路的分析、实训操作为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分析、安装、调试综合能力,提高操作技能。项目四(水塔水位自动控制),该项目为综合设计,从元件选择到设备选型,从资料准备到安装调试,形成项目方案书,通过该项目培养学习方法能力、沟通能力。项目五(楼宇控制典型案例分析),拓展知识领域、介绍新技术为主要内容,提升学生对电气控制应用的理解,开阔对职业前景认识。

2.2 教学过程一体化

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淡化复杂理论、提升基础理论,并将维修电工中级基本理论与岗位能力知识结合,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二是综合性发展要求,学生能运用电工技术、电机拖动、电气控制等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和任务;第三个方面是把课堂放到实训室,教师简单讲授完教学项目或任务基本理论知识点后,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分析、设计、安装与调试。教学组织思路为:项目描述任务布置知识链接技能训练项目考核拓展知识等环节,一定程度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2]。

2.3 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重点之一,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合理选择的因素。作者在承担的《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法贯穿,根据项目中任务的不同,结合现场教学法、实物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在元件认识环节采用现场教学法和实物法,在实训室边介绍、边拆装;典型电路控制分析中,分组领取任务并讨论,各组以汇报分析成果的方式分别展示讨论结果;电路安装和调试环节,由教师布置任务后,先演示,后巡视,再演示,对错误进行纠正,其中穿插问题教学法,对不同组的认知和实操状况,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安装和调试问题。另外,案例法在教学中的采用,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对电气控制项目的整体设计、思路、方法有了真实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典型建筑电气控制系统有“空调与制冷系统的电气控制”,“水泵和锅炉设备的电气控制”,“电梯的电气控制”,这部分教学内容系统性强,适合采用讨论法和现场教学法,并利用多媒体系统展示无法参观到的环节、集中展示多幅控制电路图片辅助课堂讲授。

2.4 教学手段信息化

《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了一年的资源库建设,在原有的精品课建设基础上,整理原有的多媒体课件,一半以上的课程配套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22个,解决技能操作要点、设备安装技能、电路分析过程等问题。教学信息化使学生习得知识、技能的长度和宽度在时空上得到了无限延伸,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培养,仅有技术手段远远不够,合理使用,并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2.5 教学过程细致化

教学过程是以人为主体的,师生之间和谐关系、情感认同、学情差异等问题处理得当对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注重认同感的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会促进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兴趣程度,主动把教学内容变为自己的需要,内化认知结构。其次和谐关系是建立在教师自身良好的师德基础上的,教师自己文明礼貌、不居高临下,积极评价和鼓励学生,对于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建立有力的自信心;课外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并经常参加学生活动。

3 教学实践改进策略

3.1 教材编写与教学过程匹配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必要工具,也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教材。一体化教材应该具有对理论知识、实训技能综合性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应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科学性,是指教材要符合项目实践到知识要点,以及转化为技能的认知规律。实用性,是指教材要结合实际,以生产过程、实际规范为标准。先进性,是指内容除基本理论外,可以结合信息化手段,及时更新新技术和新应用。教材?热菀?找准每个任务的支撑知识和技能点、拓展知识及技能,也要准确定位难点和重点,操作方法与步骤要规范清晰,并能体现符合实际生产的操作要点和关键。

3.2 实训条件与教学内容统一

学院实训设备存在使用频繁、占地大、设备陈旧、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需要对原有部分实训进行改造更新。要根据教学内容中必备和拓展技能的实际需要,并协调好相近专业的实训室功能,整合现有可利用资源,规划好每一个实训室承担的任务,综合考虑经费预算、人员、场地以及可改建性,保证最大程度地发挥实训室资源。但是要注意一体化教学不能以实训定教学,而应该以教学定实训。充分考虑项目教学的真实性,尽可能地以真实职业场景做实训平台,实现不了的以最大程度模拟项目。

3.3 深化校企共建机制

针对简单实训室只能培养学生初级动手能力的不足,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可以有效弥补实训内容不全不深入的问题[3]。采取由企业提供部分实训设备,学校提供实训场地、购买部分实训设备的策略,同时企业定期维护更新设备,培训校内外人员,学校进行日常管理,企业提供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部分综合应用实训及科研使用设备由企业管理,学校协助其正常运行即可。

3.4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力度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师资要求是双师素质。高职院校的新进教师很难既具备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甚至获得高级维修电工证等双师证书的教师也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技能水平达不到熟练地因材施教带动学生的能力。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细节和重点内容无法与教学很好的衔接,制约了专业发展。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的打造在专业建设、教学实施中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技术人才 培养 必要性

项目编号:2014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 ” 2014ZCY159

前言:通过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院校的教学特征相搭配,在共同协商,彼此配合的方法下将教学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专业课程的设计,运行模式的构建相结合,塑造了大量实际操作能力强,与社会市场接轨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的必要性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校从校企合作中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不仅能够掌握最前沿的工程建设信息,了解社会需求方向,而且可以及时更新专业技术,制定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案,使得课程针对性大大增强,大力提升建筑工程专业技术。把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加快本专业前进的步伐,给学生提供大量先进的,准确的,及时的学习信息,为学生学习建筑工程技术做出大量贡献。

(二)校企合作对于企业的必要性

对企业和学校双方来说,校企合作是个一箭双雕,互惠互利的好机会,给两方都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一方面,企业利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拥有科研技术的特点,为企业提供先进的专业技术,提高施工效率,节约工程建设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更好的运转。另一方面,学校直接为企业提供大量对口专业的技术人才,企业可以不花费较多资金,提前挑选到自己需要的高质量,高职业素养的毕业生。

(三)校企合作对于学生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也极大方便了大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充分享受到学校提供的实践性,针对性强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先进前沿的行业信息,感受丰富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习氛围的同时,择业、就业压力也相对减轻,这源于自身的操作能力强,所学理论与社会需求挂钩,能够迅速适应本行业的工作环境,与同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较快投入到社会中,就业多了一份有力的保障。

二、如何利用校企合作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才

(一)兼顾企业和学校的利益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具有优越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其本身的种种优点,如有利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体系的改革,为企业提供先进专业技术与科研成果,供应高质量,高素养的技术人才,给建筑专业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的环境,在就业方面赋予他们积极有益的保障和帮助等,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适用。为大众所熟知的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一系列大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每年吸纳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用来保证公司的高效运行和流转,从而有效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拉动我国GDP持续上升,为我国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与市场经济的完美契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企业,高职院校,学生都从校企合作中受利丰厚,能够享有国家专门实行的税收减免,财政资助等各种优惠政策,为自身的运营带来极大好处。

(二)充分考虑市场需要

市场决定经济,需要决定变化,校企合作是一种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一起参与培养人才的创新,它既适应于当今市场环境,又满足了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大力渴望和需求,是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且是一场成功的革新,实现了教学中课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对接,实现了企业选拔准则与毕业生高技能,高素养的对应,实现了国家建筑行业各部门的多样化需求同具备专业性、针对性学生的对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有力增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得到有效的优化。极大促进毕业生的就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改变我国目前的僧多粥少的不协调的现状,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的拓展壮大,维护社会安定。

(三)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去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的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应积极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为达到人生目标,实现生命价值,做好充分准备。然而,我国因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的计划经济体系和受到固守传统,不愿革新的高校教育理念的毒害,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被部分教师所质疑和拒绝,在他们看来,这种方式将阻碍教育的发展和科研的进步,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校企合作,不能一味的排斥,只看到它的不足之处,应看到它所具备的优点和长处,探究出它能够为自己带来的利益,毕竟所有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只有教师及时的认可,才能帮助学生制定准确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学生通过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加强同企业的沟通交流,加大对企业的了解,对就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校企合作才发挥出了应该有的效果。

总结

校企合作现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大力推广校企合作,让每个企业,每所高校,每位专业学生乐于接受并参与其中,将是一项浩大的,充满挑战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行动。

参考文献:

[1]葛超,冯晨静,李娜.人学生就业困难的原闪分析及指导对策[J].河北农业人学学报,2010,(3):35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