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化发展论文

专业化发展论文

专业化发展论文

专业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 专业化; 特殊性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策略与标志。语文学科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所以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占据了整个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的核心地位。

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简言之,就是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强调教师作用的改变和教育模式、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各个体系与思维的重建。这就要求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为依托,从而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自我。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国家、地方、学校及其教育环境的合力结果,是全民素质逐步提高的有力保障。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其特殊性

关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教育界可说是各执一词,不过其基本宗旨大致相同。靳健指出:“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自身的专业内涵,提升言语水平、思维水平、美感水平、教学水平、专业态度与自主意识,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2]然而,语文教师专业化真正走上发展之路需要的不仅是理论范畴的定性与研究,而是应付诸于语文教师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

语文是思想的工具,是人类交际的情感工具,它使得人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逻辑思维变得清晰,情感因素能够深入,它促进了理解力层次的跨越式提升,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语文中那美轮美奂的精致语言、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以及广袤无边的意蕴情怀构成了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气息,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理所当然就决定了语文教师专业化内容的特殊性。一方面,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在教法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语文教师在储备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求具备一定量的教育理论知识。其次,在大多数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今天,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想特点,进行情感性疏导教育和启发式说服教育;再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不断实践与探索的精神,比如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随着对象、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同时,也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赋予了它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更大优势。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从本学科出发,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引导学生融入课本情境,并和学生共同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实施德育的无痕渗透,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真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衡量语文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3]。同时,在面对日益强势的西方文化霸权威胁的今天,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老文明礼仪的弘扬,也是语文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语文教师职业心理的困惑

⒈客观形势下职业情感的冷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的频繁变更,新的内容与方向自然需要教师们开始新的摸索与实践。且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与路径,加之语文教师工作量之大,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提高与进步,只是一味追逐课改教材。语文教师在拼命的“工作”与“劳动”,但没有“发展”与“创新”,只有磨损。

同时,高考语文试题的不合理,客观题增多,主观题减少,甚至主观题部分也很少涉及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考察。在如此的语文试题的引导和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语文教师只强调学生所谓知识的纯增长,而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涵养则很少涉及。例如,一直被认为最为灵活的作文课,语文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观察与感受,而是传授作文“万能模板”,学生作文风格趋同。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曾说过:小说家之所以创作乃源于描述人类存在状态的热情。当语文教师丧失了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则何谈其职业期望与职业信仰?

⒉主观意识下职业能力的缺失

常有人说语文教师是最无专业性可言的职业,甚至有些语文教师也如是认为:语文本身无深浅。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忽视其职业能力的进步,他们照本宣科、“贩卖”别人成果。“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已成为制约语文教育的‘瓶颈’”[4]。同时有很多语文教师本身就缺少一种个性品质,缺少一种激情与气度。一个画家曾说:画风景不只是涂颜色,更重要的是画出风景里的空气。同样,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内化了的超脱情怀与人格魅力。正如王荣生所说:一度认为最无专业性的语文教师,隐含着高度的专业要求。

另一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语文教师之间更缺少协同合作与沟通互动。自古文人相轻,虽说语文教师算不上真正的文人,但明显具有了文人的某些“心态”,他们不去吸收,不去反思,专业知识进步缓慢,科研能力也只停留在局部的个体的论文水平上。这严重阻碍了教师职业能力的优化,违背了合作发展的原则。

(二)语文教师知识含量的贫瘠

林祖荣指出:“知识就是力量,结构决定功能”,而“一个教师理想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怎样的?我们认为,构成这个结构主体的是这样三个板块: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人类文化视野。”[5]同时,孙宏安指出:“教师的专业化指的是教师成为本专业的行家,成为专家”,“教师的专业是一种特殊的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因此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直接需要”[6]。当然,这里提到的专业知识具体则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广阔的人类文化视野。

总体而言,我国的语文教师基本能胜任自己的岗位,但不可否认,在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语文教师普遍存在较大问题。

1.学科专业知识不精

现阶段,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仍凭借教参“打遍天下无敌手”,他们熟悉教材内容,但他们忽视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语文教师迷失了发展的方向,学科知识更新缓慢,远不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由于我国师范教育的先天不足,语文教师时常出现知识性差错和书写不规范等问题,且讲课多就事论事,失去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是宽泛的,同时也是深奥的,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比较宽厚的知识,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

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

在国外,许多国家都规定教师在就职前必须接受教育科学方面的专门训练,而在我国,近年来也努力朝这方面发展,只是在现阶段的师范院校中,教育学、心理学科目均作为公共课而“一笔带过”,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仍处于薄弱阶段。如在语文教师中,有些教师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他们不懂教育规律与教育方法,甚至陷入连自己的教育经验都无法总结的窘境,于是开始了漫长的盲目探索和经验积累,必然要走不少弯路。在现阶段,中学班主任工作大多由语文教师担当,这说明语文教师更应站在教育科学理论的前列,掌握必要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能力,如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自身也要有自我反思的能力、灵活应用教材的能力、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教育界已明确提出:现代教育需要的不再是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是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

⒊人类文化视野狭窄

面对今天的教育对象,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因为语文课广泛涉及着包括生活、社会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大量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新鲜知识,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仅广泛,而且具有相当的深度,这往往使语文教师汗颜,甚至出现了教师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熟知文史地,还要适当了解一些数理化知识,也要广泛关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形成教师不同寻常的知识链条。当然,一个教师不可能成为“通才”与“杂家”,但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是不无裨益的。

三、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反思

在现阶段,我国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还处于较低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国教师教育主要还是由两大系统构成: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职前教育主要由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承担,在职培训主要由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然而“这一教师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也欠规范”[7],无法全面地指导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这就需要国家、学校对教师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同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需要教师专业情意的确立。

⒈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是前提

教师的经济待遇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社会声望和政治参与能力。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教师的经济待遇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还比较低,个别地区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广大教师含辛茹苦,却两袖清风。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实质上就是不承认他们的劳动价值,势必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所以,要努力做好这个前提工作,使教师成为社会上优秀人才的首选职业,同时,这也是教师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国家及学校不仅要注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同时要关注他们的教学热情与参与性,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需求。

⒉改革传统师范教育,形成全面发展的职前教育是关键

师范教育主要承担教师的职前培训任务,是发展基础教育第一位的工作。同时教师队伍的质量的提高,也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性措施鼓励和吸引大批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然而“有师范教育以来,师范院校都把所教学科作为第一专业,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上都向所教学科倾斜”,“而对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与改革重视不够”[8],致使师范教育先天不足,从而导致我国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缓慢。要增强师范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尽快改善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学术水平与专业水平,这不仅可以吸收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而且也是提高教师职前教育质量所必需的。所以,师范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如加强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同步提升,走好职前教育这一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⒊优化教师培训模式,发展高质量的在职培训是手段

“教师的在职培训,实际上就是教师的终身教育,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常性的工作。”[9]然而,由于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缺乏互动以及不合理的培训课程与方式,使得在职培训多流于形式,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目标的达成。

为了使教师的在职培训得以顺利进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经费、待遇、结构等方面做出实质性调整,严格把握好项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法等方面的各个环节,制定出知识、能力、精神具体而富有层次的培训目标,设计出前瞻、系统而实用的培训内容,使用多元、创新与合适的培训方法。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活动范围,除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之间课堂教学观摩、互相研讨、进修外,还可以开展其他的培训模式,如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这要求在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从而积极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语文教师自身专业情意的确立

教师专业情意的确立,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一个教师成为“好”教师的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形成的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价值的理想与信念,它涉及价值观、信念和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通常所说的专业理想、专业精神包括在其中),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精神内核。同时,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只有以身立教、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当然,教师只有在良好的自我意识下才会表现出适度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等心理品质,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贡献感,并自觉地根据自己的职业信念激励自己,对自己献身的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也要有一种内在的专业情意,树立自己的专业形象,满怀自己的专业信仰,载着独特的语文学科,走上独特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黄琼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0).84

[2]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314

[3]刘秀林.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资讯,2006(4).126

[4]夏伶.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专业化[J].长沙大学学报,2008(4).153

[5]林祖荣.专业化发展关键词之一:知识结构[J].教师之友,2004(6).34-35

[6]孙宏安.学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J].教育科学,2009(4).55

[7][8]刘湘溶.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7).23-24

专业化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一)职后培训短缺

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后培训状况不容乐观。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本院共有在岗并从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56人,每工作5年有1次进修经历(包括攻读学位、访学、留学,进修时间不少于1年)的教师不到10%。35岁以下的教师除攻读学位而外,有外出进修经历的人次为1人。教龄达20年以上的大学英语教师16人,近10年内进修过的比例为43.7%;教龄在10年至15年的教师(攻读学位除外)13人中仅2人有进修经历,笔者本人工作14年多次申请进修未果。从课间休息时教师之间的交流中获悉,多数大学英语教师都有外出进修的强烈愿望,但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主要原因有两项:一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任务太重不能放人,除非攻读学位,“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是阻碍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原因”[2];二是接受教师进修的高校少且每年可接收的教师数量有限。其余渠道的进修培训不多,“大学英语教师培训网”只有“培训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能申请注册,受众面比较窄。

(二)教学颇受诟病

社会上多年来盛行不衰的形形的英语培训学校、辅导班,以及研究中大量出现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等词汇使得广大英语教师颇受诟病。将英语辅导学校的盛行归因于学校英语教学的不力似乎有几分道理。大学生参与大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时亦做出类似反馈,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不得法[3]。此处暂不考虑这样的归因是否合乎逻辑,但大学英语教师无论如何是脱不了干系的。首先,绝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是高等教育培养的。其次,作为“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携带者的大学生们刚走出大学校门即被识破,充分说明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如何。再者,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21世纪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是否广泛推广ESP专业英语教学的争论热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社会问责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逐步推进的情形下,大学英语教师务须通过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专业理论修养、加强学习专业用途英语以适应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需。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取得发展才能一步步实现专业化,而“学会反思是教师实现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根本途径”[4]。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组织者、管理者、评价者、指导者、协调者,应充分运用反思学习方式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大学英语教师与反思

反思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哲学家洛克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反思,顾名思义,重新思考、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件。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而是在回顾的基础上思索存在的问题、做出判断并找到解决路径。反思对教师而言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5]。刘利平在梳理了中外曾子、弗雷来等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将反思定义为,“教师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中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察和分析的过程”[6]。反思进入研究视域以来曾被定义为“一种师德”[7],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8],或是“教学工作的本质特征”[9],本文更趋同于王蔷的解释,认为反思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学习活动,是大学英语教师实现专业化的理想选择。现有研究内容大多指向教学反思、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模式,本文认为反思的内容不仅仅为教学,而是不限于教学的一切事物,并非众多研究关注的单一的“反思性教学”或“教学反思”。

(一)反思弥补培训不足

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进修计划与项目显见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但由于高校扩招、英语教师师生比严重失衡等因素使得教师培训或进修机会较少。大学英语教材出版商资助的暑期大学英语教师培训每年如期举行,但其培训效果如何有待探究。其余类别的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会按期举行的具有语言学、文学等专业特色的教师培训又由于各单位师培经费有限而限制教师报名人数。教师受训机会有限与当前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紧迫任务构成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务须解决的矛盾。反思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既不影响常规教学工作的开展,又可推动大学英语教师获得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大学英语教师通过反思探索教学新方法,以反思促进自主学习,探讨解决教与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人只有通过思考和总结经验,意即进行反思,才能决定将来采取何种行动以修正不足,进而取得进步。

(二)反思促进教师发展

大学英语教师可进行教学反思及自身发展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反思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选择的行为、做出的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10]大学英语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回顾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思考其中的得与失,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高自身的认识,找到解决教学、管理学生、与学生沟通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能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尽可能缩短教学现实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之间的距离。教师反思自身的发展则能进一步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进职称或拔高学历等),以及为实现该目标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并采取持之以恒的行动措施。反思使得教师密切联系自身生理与心理状况、工作与家庭实际确定可实现的奋斗目标,而不是好高骛远。我自己的发展经历是个很好的例子。当我有一天偶然发现和我同时参加工作的四个同事都是副教授时,我震惊之余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奋斗3年解决职称问题。由于科研无方,向人请教无果,在摸索与痛苦中度过了3年,在普通期刊上发文3篇,距离目标还很遥远,深刻体验到英语学科论文写作的痛苦与的彷徨与焦灼。由此得知,确定希望渺茫的目标并不讲方法地朝着目标进发只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消解教师的工作动力,给教师的生理与心理都带来压力,过大的压力又反作用于教师的身体健康、工作与学习,无形中扩大了教师在奋进途中放弃终极目标的可能性。反思亦能帮助教师理智选择实现奋斗目标的理性路径。确定了奋斗目标,继而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进,途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以修正途径,确保方向没有发生偏移。教师需要反思,联系自身发展的过去与现在,通过反思制订行动方案,实施行动计划,逐步实现一个个分级目标,最终实现总体目标,体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之深刻道理。不论大学英语教师是追求自身的发展还是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答案,最终目标都是督促自己一步步向前发展,顺利突破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提升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三)反思不受外因限制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学英语教师为了获得发展,不仅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还必须将学习与思考密切结合起来。反思就是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反思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反思不受时间限制,只要教师有反思意识,愿意反思,反思可随时发生。只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教师可随地进行反思,进入反思的心理活动历程。反思不受地点限制,开会、批改作业、做家务都不会影响反思的进行,这比较适合大学英语教师女性居多、工作与家务双肩挑的特点。反思不取决于思维的速度,而在于思考发生的频率。生物学用进废退的原理揭示,通过日常的思维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可能有所提高,但若人的思维长期处于松懈状态,其思维能力就会衰退和萎缩。反思能使教师的思维保持活跃与灵敏状态,这是大学英语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先决条件。反思不受经费限制。各阶段教育的发展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与思考,以保持较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技术,致力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部由此每年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教师培训项目,但培训数量与规模受经费限制,不可能惠及所有大学英语教师。大学英语教师参与面较广的培训通常由大学英语教材出版社组织在暑期进行,而且参加培训的教师大多是想乘此机会出门长见识,参训的真实动机是享受生活,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再者,“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培训方式不可置疑地有益于教师增长教育教学知识,但费用不菲。“走出去”的方式不仅消耗财力还增加了其余教师的工作量,或是“走出去”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进入超负荷的补课阶段,弄得身心俱疲,难以保障教学效果。“请进来”的方式亦同理,学校支付了大笔的讲座费,而教师却是迫于“签到”的压力参与,讲座的效果也因此而大打折扣,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反思的学习方式则能弥补上述培训方式的不足,不需投入大量经费,只需大学从制度上下功夫调动大学英语教师反思的积极性即可。以制度建设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反思,使教师通过反思认清形势及自身的不足,从而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具有自主性。反思既不受外在规章制度的制约,也不受反思者个体差异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反思者,可充分发挥反思的自主性,自主决定何时反思,在哪反思,反思什么,用何种方式反思等内容,反思的自主性能充分激发教师进行个性化反思的热情。教师的个性得到张扬的过程就是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将释放出正能量,积极影响自身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方式。教师在反思的驱动下增强自主学习理念,自主反思,掌握专业化发展的主动权,不仅能获得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还能发挥榜样作用,积极影响同事并引领大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三、大学英语教师反思的途径

教师反思不仅能发展科研能力,还能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反思的途径有多种,如教学日志、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课堂录音录像、行动研究[11],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承担较多家务劳动(大学英语教师多为女性)等特点仅讨论下列三种具体的反思操作途径,满足反思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性,具有高度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观察分析能力,和具有高度责任心并全身心投入事业”[2]的特点。

(一)回顾教学,发现问题,树立反思意识

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体力劳动。大学英语课程课时多、班级多、师资不足等特点使得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通常承担约200名大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难免存在一课讲多遍的普遍现象。大学英语教材就那么几种,虽然说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带动了教材的改革,但大多换汤不换药,教材模式与内容无多大改观,只是将原来单一的纸质教材做成音、视频多种模态,历练三五年之后大学英语教师就能对各种教材驾轻就熟。大学英语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观,但教师的教学理念并不会自动更新,而是需要通过学习与思考,转变思想,进而转变教学理念。大学英语课堂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现象,常有这样的课堂,同一教师、教学组织方法与学习内容,但出现完全相悖的结果:一个班的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热烈;另一个班则哈欠声此起彼伏,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大学英语教师应在授课结束后思考下列问题:同样的教学方法为什么会出现完全相悖的结果?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是学生,还是教师,或是教学时段、教室等外部环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用什么方式解决?解决的效果将会如何?思考如何灵活处理教材使之贴近大学生实际;思考如何变换教学组织形式以唤起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如何保持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做不仅能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而且能使教师在解决问题动机的驱使下同步成长为自主性较强的学习者、教学实践者和教学研究者。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运用反思方式

反思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大学英语教师根据发现的问题,本着解决问题的目标着手查原因、找出路。教师此刻需要展开行动研究,分析、判断引发问题的原因,确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行动研究进一步促进反思能力的发展。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运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的研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同行或是咨询专家等方式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和探讨问题解决的途径。查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不断学习的过程,即自主学习-教师反思的主要方式。比如,大学英语逃课现象在大二学生中很普遍。笔者在课后和学生交流时有意识地谈及此问题,学生坦言,“专业课没人敢逃,一是教师管得严,大家害怕考试挂科,而且将来参加工作也用得着。而公共课不一样,学了没啥用,况且多数是大班上课,逃课的学生就多。相比之下,你的英语课算是逃得少的”。言下之意我应该很感动、很知足。稍加推测便知,暂且不论课堂教学如何,我定是一严师。我就不免思考,是不是课堂太枯燥乏味?或者是我的教学组织得太糟糕?还是逃课的学生本就不喜欢学英语?在我而言,学生逃课,教师是要承担主要责任的。室外风景大好,学生到教室苦坐,结果却什么也没学到,白白浪费2个小时,学生就没有再到教室听课的理由,必然选择旷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教师有责任让课堂充满乐趣与生机,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收获,才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在探求这类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中,教师学习的目的在于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现实问题,这样的学习因而是主动的、积极的。主动学习成为推动教师反思的强大动力,激励着教师以实际行动思考教学现象、反省教学过程,在反思中实现教与学的优化,发现研究的问题。旧有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不断涌现成为教师不断反思的不竭动力,推动教师在连续地反思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并逐渐养成运用反思的习惯。

(三)记录历程,创新发展,推广反思途径

及时记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途径、过程与感想。记录解决问题的历程是反思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学英语教师通过文字记录积累丰富的反思经验,同时用文字记载思考和认识历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度的思维活动,深度思考又会触发新的火花和新的想法,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向批判性反思之高级思维层次的发展,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创新成为可能。同时,以论文的形式展示反思的成果,既为反思的教师带来荣誉,使教师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又为广大英语教师示范了反思学习方式的强大动力,使反思的学习方式得到推广。反思学习方式使大学英语教师个体具备了教学创新能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有望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水平才能整体上一台阶,也才有希望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运用反思学习方式获得成功的教师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实际行动给大学生示范如何将反思作为解决生活与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带动大学生进行反思,促进大学生反思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大学生运用反思解决生活与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的人。

四、结语

专业化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英语组         

 21 世纪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一流的教育才能造就优秀的人才。随着中国逐渐走向国际化,英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英语交际能力已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指标。然而,我们目前的英语教育现状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要求。因此,提出了“英语教师应该走向专业化”这一命题。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对教师专业化最基本的认识就是教师应该被视为专业人员。下面就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策略展开论述。

 

一、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社会的社会化分工变得越来越细化。社会职业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不可替代性,从而使得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事先的专门培训,掌握专门的技能,其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教师职业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是由教育之本性决定的,也是教师职业的最根本的特点。在职业专业化不断加强的今天,它逐渐走向专业化是必然的趋向。

除此之外,新时代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而人才的造就又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作为人才造就者的老师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更高规格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英语教师职业而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在中国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受教育者对英语技能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而英语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对象的发展。要想成功教育学生,教师本身必须是成功的受教育者,而锤炼自身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 确立正确的职业观

随着教师职业逐步走向专业化,教师的职业观也发生相应转变。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职业被等同于程序化机械化的职业,这种片面性的理解偏重于教师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境界的提升等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使教师无法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当教师职业成为和医生、律师等同等的专业化职业时,它已经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职业实践指向的对象是人的心理世界,人的心理成长是人类最复杂的领域,所以,教师职业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最复杂专业工作之一。面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转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坚定对自己的职业追求,明确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和意义,进而形成专业化的教师职业信念。而正式这种信念正式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工作趋向专业化的内在动力。

英语教师的职业观更应该形成自己专业化追求。由于英语专业的特殊性,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经不住诱惑,选择教师以外的其它高薪职业。而作为选择教师职业的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信念,进而在打造自己的教师专业化上面狠下功夫。

 

(二) 勤修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既是教师职业中最基础的智慧和实践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以语言教学为主轴的英语教师应该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即语言基本功和教学基本功。

语言的基本功是指运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广大教师在师范院校进行英语专业学习的阶段,都十分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也形成了一定的语言能力。然而,语言是常用常新的,只有不断地去使用它,才能不断地提升能力。英语教师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脱离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教师的语言能力可能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为了避免语言能力的下滑,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一定的语言氛围。除了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与学生交谈外,还应该保留用英语思维和读写的习惯,收听收看英语节目,参加英语角的free talk等活动。总之就是保持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形成语言能力专业化。#www.haoword.com#

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基本功的核心部分。由于教师的专业任务是教学工作,教学基本功又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教什么样的“课”需要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基本功,但教师的教学工作差不多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定成绩、命制考题、解题、教学反思。因此,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就是完成上述各工作环节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备课应该形成一定的专业化规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做到备教材和备学生的有机结合,规范书写教案和教学预案。教学过程准确把握各种课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步骤,形成自己的专业化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烙上你的印记,你的课就是你专有的。批改作业、命制考题和成绩评定也是三项十分重要的专业工作,是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三项,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上的不足,不断进行改进提高,达到教育的目的。解题能力也是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自己真正会解题,才能给学生讲题和命题。最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工作专业化重要体现。教学是一种遗憾艺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只有到了课后才可以进行总结。这就需要教师应该及时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为自己的下一次教学提供经验。反思主要可以以反思日志和学期总结主要形式,重点突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简言之,教师的基本功更加突显教师专业化。各地每年举行的教师基本功比赛就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使真正优秀的教学精英脱颖而出,更加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三) 提升理论水平

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是前人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总结。正确的理论对实践会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学实践的顺利推进需要教学理论的有效指导。英语语言学习理论就是建立在语言学界前辈们的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语言教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科学理论。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真正成为教学的行家,而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例如,我们高一备课组曾经将语言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到词汇教学中,研究记忆规律与词汇学习的关系,从而为同学们提供有效的词汇记忆方法,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这证明了语言学习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提升理论水平必须进行理论学习。实现理论学习是多途径的。一、个人自学进修。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研读各类专业论著、论文。有条件的还可以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班,比如一些短期假期培训、在职硕士等。在理论学习中,个人的理论水平得到较好地提升。二、集体学习。集体学习理论主要是针对全部任教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主要分为中心发言和集体讨论。中心发言是由一个老师详细介绍其最近学习的理论,让大家一起来学习。比如,我们教研组有些去过口语、任务型教学、新课标理论等培训的老师都会把取回来的经毫不保留地与大家分享。集体讨论主要是大家对一种理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讨。

理论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也更多就体现在把语言学习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因此,英语教学应该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像任务型教学,它实际上灌输的就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它主张以任务为主线,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任务型教学应用要课堂上,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从“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

 

(四) 开展教研活动

英语教师要走向真正的专业化,还必须开展一些专业性的研究活动。一、观察并记录教学活动中的一些现象,形成一定体系的教学札记或学术论文。在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细心留意这些问题,加以积累总结,结合理论,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反思笔记。二、开展课题的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执行、检验反馈、得出结论。例如,我们最近教研组在进行的校本课程的研究就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持。研究表明,英语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参与及自我语言体验与运用。这种特质决定了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是指基于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及可利用的资源,开设内容广泛、切合学生实际的高中英语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宝贵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补充课堂教学时间和容量有限的不足。我们这次的校本研究主要是围绕口语、写作、听力、阅读、文化概况和英美文学等十大板块展开研究,开发相应的教材,并进行实施、改进、提高。

通过专业性的研究活动,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住了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

 

三、结语

专业化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新课改已进入纵深阶段,提升教师素质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在学校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教育实践,离不开学校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为了研究学校制度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选取了一所城市小学作为个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产品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个案小学六年来的制度文化建设的情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认为富有生命力的学校制度文化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制定完善的制度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关键在于制度的人性化、情感化实施;校长在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已进入纵深阶段。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依靠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了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必须实现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1]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阶段、模式、途径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已形成诸多共识。然而,理论探讨虽多,对实践的指导仍有隔岸观火的味道,现有研究中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2],也少有对普通学校中的普通教师专业发展具体情况和过程的探讨。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在学校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教育实践,离不开所处的学校文化环境。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够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教师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学校的发展。[3]所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对学校,特别是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一般认为,广义的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观念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其中,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文化。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当前,对学校制度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对制度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因此,从研究学校制度文化入手,深入探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首先确立个案,并于2009年8月底进入个案学校现场,收集资料,最后分析整理资料,成文。收集资料采用了观察法、谈话法、产品分析法等方法。

三、研究结果

1.个案小学的基本情况。个案小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该校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享有“名校名师育名人”的声誉。它创建于1903年,曾是很多名人从教的地方,又是很多名人求学的母校。1978年被列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20所重点中小学之一;1980年成为湖南省开展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的8所中小学之一;1991年、1993年、2000年、2003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先进单位和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先进单位;2000年,学校少先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2003年以来,学校快速发展,师生数都几乎翻了一番。学校现有教学班19个,学生1100多人。在职教师55人,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的青年教师有38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69.1%,中年教师(35周岁以上50岁周岁以下,含50周岁)14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25.5%,老年教师(50周岁以上)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4%。很明显,该校教师近95%是中青年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1岁,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2.个案小学的制度文化分析。

(1)学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中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以及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心理态势等文化因素。前者是表层的显见部分,后者是其深层的隐含部分。一般来说,学校制度文化的显见部分又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学校传统,主要是指带强制性或学校着意倡导的传统,如校训、校歌、校徽、某些优良作风、某些教学或文体活动项目的专长等等;另一类则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师德要求、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各种奖惩制度、学校及各层级制订的各种带强制性的措施等等。学校制度文化的隐含部分主要是其显见部分所体现的价值观。它包括制订者和倡导者的价值观念,也包括执行者认同程度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念。从另一角度看,它主要是学校各种群体文化,即学校行政人员(包括领导者)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在学校传统与规章制度上的体现。[4]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能否对制度文化加以改造乃至重建,使之真正成为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内在保障机制,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向度和效度。[5]

(2)个案学校显见的制度文化分析。个案学校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着完善的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井井有条。以教师培养制度为例。2003年,个案学校针对青年教师日益增多,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所占比例偏低的现状,制定了长远的教师分层培养制度:“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

“青蓝工程”是针对青年教师制定的一种师带徒的制度,师徒结对,周期为五年。这期间,徒弟每学期要听师傅10节课,师傅每学期要跟踪听课20节课并予以指导;对工作时间未满三年(含三年)的年轻教师开展每学期2次的磨课活动,进行手把手的指导;青年教师每月都有月汇报课,每学期要进行一次教学比武;每月不定期抽查粉笔字、定期检查粉笔字;定期进行基本功比赛(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即兴演讲);每月两次读书沙龙活动,每学期的读书笔记不少于1万字、教育教学反思日记不少于3篇。年青教师均备有个人成长手册,把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记载在册。五年期满,通过严格考核,符合要求便可出师,行满师礼。假如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学习,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名师工程”是针对中年教师制定的,目的是使教师进一步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这个阶段,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突出的教育教学、管理班级的能力,而且具有深厚的教育素养、突出的科研能力(能主持或参与一个以上的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个阶段,对教师们的培养采取的是一种自主的、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力求让每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为了更好地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个案学校积极为教师们创造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参加课题研究的机会。以2009年上学期为例,在学校的工作记事中,有长达30条的教师外出比赛和考察、学习、观摩的记录,包括市区的教研活动、培训、教学交流活动、比赛、课题研讨活动、“请进来”讲座等。2009年,个案学校还启动了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对攻读在职以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师实行奖励。可见,个案学校显见部分的制度文化具有形式上规范、内容上具体的特点。

(3)个案学校制度文化隐含部分体现出的价值观分析。学校制度文化不是学校制度的集合。从某种角度看,学校制度文化是由各种规章、条令、程序组成的条文及其执行系统构成。但与制度体系相比,制度文化更注重的是制度本身所蕴藏的价值观念,体现的是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6]

个案学校制度文化隐含部分体现出哪些价值观呢?

首先,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所有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为了束缚教师,而是为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

其次,是合作的观念。个案学校一直秉承“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的校训,所有的工作都由领导和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青蓝工程”就是一个合作的好例子。还有,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由教师们出谋划策,集体商议通过的。教师参与决策,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认同感、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学校集体的凝聚力。个案学校实行团队管理模式,特别是“名师工程”的培养对象,都要负责学校某个制度板块的管理。学校成员都有非常强的团队意识,在工作中平等互助、开放合作,经常沟通交流,教师面临问题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是以校为本的观念。学校所有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校师生的发展。有位教师如是说:“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工作是一种幸福”。这句话,道出了个案学校教师的认同与自豪感,体现了优秀的学校制度文化的魅力。

3.个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通过六年多坚持不懈的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个案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制度,师傅对徒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徒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得很快。还是以2009年上学期为例,被派去参加教学竞赛的年青教师,均取得了好成绩。个案学校为给学校中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展示平台,还举行了“中青年教师开课”活动。本次活动共有18名中青年教师上课,活动中,他们表现出了高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认真与执着、对学科教学深刻的领悟与思考以及“踏实、扎实、朴实、平实、坚实”的教学风格。

(2)专业情意、专业发展意识的提升。专业情意是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7]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的是教师的心理意愿,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动力和前提,并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低表现出来。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是指教师本人基于自身专业素质的现状,根据本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形成的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目标、规划和思路等自觉的、明确的认识。只有富有专业情意和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产生内在的专业发展动力,才会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自觉地持续增强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专业情意与态度是个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个案学校的教师,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特别是教师们的读书活动,不断学习与反思,提高了教育素养,也使他们学思结合,使专业情意、专业发展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机不断增强。有位教师说:“作为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3)专业自主性的增强。在我国,过去高度集权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个案学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也在不断增强。比如语文教学方面,除了完成课本上的内容之外,还开展了作文比赛、朗读评估活动,小诗人评选活动,以及课外阅读和新诗教的课题研究,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百舸诗社活动、诗词鉴赏活动,推荐好书、古诗背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四、讨论

1.建设富有生命力的制度文化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文化规定着教师工作、学习、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进而规定着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制度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它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制定完善的制度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关键在于制度如何实施。制度实施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情感管理。情感管理的实质在于以情感为中介,协调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使学校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情感管理要求人与人之间及时地沟通。学校要有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行政领导要更多地与教师沟通,去了解教师的情况、需要和动机,信任和尊重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信任和尊重是人的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会导致教师的自我信任,而阻碍这种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进而阻碍教师的发展。

3.校长在推动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一把手,在推动制度文化建设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上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校长不仅是学校行政领导、管理者,而且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专业发展的模范。作为出色的管理者,校长要有清晰明确的学校长远发展愿景,在这个愿景之下,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制度文化氛围,既要在学校内部营造人人求发展的竞争氛围,又要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让所有教师进步。校长的行政权力加上榜样作用,是教师发展的保障和模本。校长在推动学校制度文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从个案学校得到的最大启示。

然而,对于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名师工程”的有效实施,本研究涉及较少,这也是个案学校做得还不够、正在积极努力探索的地方,相信随着学校制度文化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此问题会得到更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71-74.

[2]牛瑞雪.不同层级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个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28(10):85-88.

[3]丁笑梅.学校重构与教师教育改革必须同步——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5):32-36

[4]秋实.第六讲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j].教育导刊,1991,(10):41-43.

专业化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专业化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年增长量均在60-70万人,而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增加却有限,因此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非常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而且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如何适应就业市场化的转变,调整就业指导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开展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就业,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就业指导工作理念人本化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毕业生就业因此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就业指导工作也由原来的以管理等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服务、指导为主的运作模式,因此,我们要以新的理念来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理念。就业指导要把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特长、兴趣和能力,注重开展对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不仅要帮助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逐步由“季节化”向“全程化”方向发展,使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一步探索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素质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的人学教育、专业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依据自己的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逐步提升专业技能。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就业心理专题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对话等形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求职择业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怯懦等心理障碍。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素质教育形式,深人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指导体系和育人运行机制。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理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不断丰富工作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服务,在就业市场与毕业生之间架起一道便捷、有效的桥梁。增强大学生求职的主体意识,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和服务,包括有关就业政策、就业技巧、求职途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职业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市场与竞争意识,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包括对专业、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对个人综合素质、对职业技能的要求等等,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针对性,促进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等各方面努力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意识,为学生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如岗前培训、双证制培训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使之同学生的专业知识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二、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专业化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市场逐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日常化、专业化,就业指导职能多样化、社会化,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开展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首先,要挑选那些有就业工作经验、综合素质高、对学生有爱心、亲和力强的人员作为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其次,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兼职的就业指导人员。另外还可吸收一些兼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行政、政工人员,这样就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二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专业培训分为在岗培训、专项培训和全面培训等。通过培训,掌握最新就业政策和要求,增强责任意识,丰富和充实业务知识,全面提升综合就业指导的能力,使每位就业指导人员都显示出各自的就业指导主攻方向和强项,最终形成优劣互补的就业指导综合体。三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管理。建立起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考核体系。

三、就业指导工作运行模式网络化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开放性的工作,涉及到诸多方面,必须面向社会和市场,面向学校的各个部门。我们可以将就业工作的运行视为由两大网络组成,一个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兄弟院校等组成的外部联系网络系统,另一个是由高校内部如招生办、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内部指导服务网络系统。

构建就业指导工作外部联系网络。一是建立覆盖全国的就业网络共享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充分整合就业信息资源,扩大就业信息量和利用率,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和各类用人单位提供一个求职和招聘的信息化大平台,有效改善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环境。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多层次就业平台。通过与政府主管部门、人才市场、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所、用人单位、兄弟院校的联系合作,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资源库,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扩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视野。三是推进就业指导社会化。政府要大力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拓展毕业生求职渠道,实现多元化就业。聘请社会培训机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专家以及兄弟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此拓展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和方法。并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社会、对职业的了解,缩短学生由学校人转为社会人、职业人所需的适应期。:

加强高校内部就业指导与服务网络建设。一是加强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就业等工作的互联、互动与相互促进。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二是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机制。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体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的研究和分析,及时反馈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通过反馈导向,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调整、课程设置等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三是开发就业实习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拓展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途径。四是实行校一院一专业(班级)三级管理模式,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下移,将工作细化,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成效。

四、就业指导工作手段信息化

加速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就业工作中的优势,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化管理,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

建立信息网络平台。打破时空的界限、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向学生介绍就业政策,教授择业技巧,提供档案查询、网上咨询、网上推荐等个性化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学校的专业查询、毕业生基本情况查询、网上招聘信息、网络远程面试等招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