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教学理念

初中教学理念

初中教学理念

初中教学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物理概念教学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应充分重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与时俱进地将多媒体这一教学辅助工具引入到课堂活动中,将物质概念变得更为生动而直观,从而切实提高概念教学实效;本文采取理论与案例结合方式,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多媒体教学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优越性和实效性,以飨读者.

一、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科学构建概念

初中物理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图式积累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相关材料,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其以更大热情投入到物理概念的学习中去.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实验,使得学生获得丰富知觉与感觉图式,从而尽可能多地了解和物理概念有关的各类矛盾现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提问手段唤醒学生记忆,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知觉,积极把新的物理感性素材同化到旧的知识体系中去,从而恰当找到记忆的“衔接点”,使得学生精准了解自己要学习的物理概念和什么相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全面分析学生新了解的信息和旧知识之间有无矛盾之处,如果有的话在什么位置出现了什么矛盾.这就有助于学生排除与发现旧概念的影响,从而为构建新的物理概念做好了准备.比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中《浮力》这一概念时,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人在死海漂浮的视频,并提问他们为什么人在死海中不会下沉?然后再播放实验:将小木块、压扁了的易拉罐放在水槽中后,小木块漂浮在水面,而压扁了的易拉罐沉到了水槽底.教师提问是不是只有木块受到了水的向上作用力,压扁了的易拉罐没有受到作用力呢?很多学生回答“是”.有的学生回答水只会对自己密度小的物体产生作用力.教师可先不评价学生的回答,将压扁的易拉罐恢复原状后放回水中,当学生看到它也能漂浮起来都感到很吃惊.教师这时可告诉学生: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的浮力,这也是人们在水中搬运重物更轻松的原因.

二、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抓住理解概念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展示出与概念相关的感性材料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逐渐构建出新的物理概念.建立新概念的过程也是将客观材料主观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作用,借助课堂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努力思考,从而逐渐排除物理现场中的无效因素,挖掘出与概念形成有重大关系的核心因素,从而获得物理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而构建出新的物理概念,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比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浮力》概念时,教师就可将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抓住浮力概念的本质,从而使得他们更加深刻理解概念内涵.物理教材中是这样定义“浮力”的: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但是影响浮力的因素有哪些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组实验,并要求学生一一记录实验中弹簧秤读数.实验中体积不同但质量相同的两个铜块铁块,上端用绳子悬挂在弹簧秤先浸泡在水中,同学们会发现悬挂铝块的弹簧秤读数小于铁块,在更改铝块外形后弹簧秤读数不变;再将悬挂在弹簧秤上的铁块与铝块再次放到油中,弹簧秤读数均变大.然后,再为学生播放牙膏管放在水中的实验:处于正常状态的牙膏管漂浮在水面,而将牙膏管揉成一团后再次放进水中后下沉.实验播放完毕,教师引导学生就几组实验现象展开讨论,分析影响浮力的各种因素,最终学生在对比中抓住了影响浮力的因素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液体密度.

三、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精准应用概念

初中教学理念范文第2篇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钥匙。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园地,又是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阵地;既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渠道;又是学生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物理概念教学,认真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奠定扎实的基础。下面,结合我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上初中物理概念课。

一、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容易被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如在“杠杆”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的杠杆,观看它们使用时有什么共同特点,以及感受使用这些杠杆的好处。如在“沸腾”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回家烧开水,并观察水烧开时的现象。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操作实验掌握概念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探索物理的基本方法。纯粹的物理概念理论知识枯燥而乏味,观察和实验则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物理实验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对物理现象产生真实体会,而不是用空乏解说代替的“实验”。教师的语言再精湛再具体,都比不过学生自己亲手操作的经验有说服力。实验是物理的基础,离开了实验,学生对物理的概念没有真正的理解,当然也就容易混淆了。

例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大气压”这节内容时演示的“覆杯实验”“吞蛋实验”非常简单、直观地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电流磁场”演示了奥斯特的实验使抽象概念简单化,使学生很直观地掌握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和学生一起学习“摩擦力”我设计了三组实验:第一组要求每个学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阻碍手运动的力?第二组要求每个学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阻碍手运动的力?第三组要求每个学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感受有没有阻碍手运动的力?通过这三组实验让同学们很容易的掌握了“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的概念。特别是对静摩擦的概念有了很好的掌握,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三、通过类比形成概念

初中生对一些抽象物理概念难以理解,如果采用类比法,把抽象的概念和生活中的事物相类比,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

例如,像“电流”、“电压”、“声波”这些概念难以理解,而且还看不见,但通过教材中“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声波”与“水波”相类比,化无形于有形,使这些抽象概念在感知上得到认识。像“分子动能”与“物体动能”,“分子势能”与“物体势能”,“内能”与“机械能”相类比,化微观于宏观,这样理解概念就容易多了。

四、用比值法定义物理概念

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谓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物理量之“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用两个量之比,其比值若能表示一个新的物理内涵,而且它能反映客观事物新的性质或特征,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如在“速度”的学习中,通过播放刘翔在奥运会上比赛的视频,让同学们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同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并举了一道具体的例题:汽车2小时行驶120千米,飞机3小时飞行了660千米,比较汽车和飞机谁运动的更快?学生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用两物理量的比值来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总结:把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就定义为速度。初中物理中,涉及到利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还有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等等。

五、运用多媒体理解概念

有的物理概念抽象难懂,其实验对成本、条件、可看性等要求较高,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展示,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一些图片、动画、视频和仿真实验室等,都是辅助物理概念教学的最佳选择。教师可以将教学中出现的抽象又难以实际操作讲解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进行虚拟的展示,同时还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顺利地进行。

例如,在“声音的传播”学习中,就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因为声音虽然是无时无刻存在我们身边的,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我们看不到,而且其传播的原理比较抽象。如果通过空乏的讲解,学生对传播的原理根本理解不了。利用多媒体模拟了敲鼓时鼓面的振动引起了空气的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波的虚拟实验。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再如,在“电动机”的学习中利用了多媒体模拟电动机工作的动画,让同学们很轻松地理解了电动机有关的知识点。

初中教学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体会

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所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物理概念的目的,是学生学好物理概念至关重要的一步;其次,要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认识规律。因此,在引入概念教学时,应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认识与认知上的冲突。例如:引入大气压的概念时,可让学生先做一做瓶子吞鸡蛋、注射器提高重物、吸盘挂重物等实验,并且在做这些实验之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有亲生体验,这就为引入大气压这个概念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探究、建立概念

心理学家指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撇开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情,抽出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过程。丰富的直观材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是从对直观材料的感知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方式进行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例如:引入压强的概念时,通过观察小桌子正压和反压在海绵上时,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引导学生认识到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再在小桌子上加上一个砝码,观察海绵凹陷的程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压强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老师的分析引导,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压强的概念。同时还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加牢固。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先提出物体是否一定要在受到力的作用下,才发生运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设计斜面与小车的实验,学生通过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和交流后,可以得到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可以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能够很好地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三、联系实际、丰富概念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获得的概念往往较浅显且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或学生来补充实例,在丰富的物理现象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如在得出了动能、机械能这些概念后,让学生通过荡秋千、跳蹦蹦床、滚摆实验等实际例子区分动能和势能,分析并解释它们如何相互转化,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注意比较、强化概念

学生在学习了物理课程以前,在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已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并形成了一些较固定的看法,要破除学生头脑中一些错误的看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用新的物理情境多次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程度,并加以交流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进行压力与重力、压力与压强等概念的对比训练等。

五、重视实践、应用概念

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掌握概念要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具体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将抽象概括过程中获得的概念运用于实际,通过实际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因此,课上要利用所学概念来解释现象、分析实际问题、做习题、做实验等。例如:对冰棒周围冒“白气”的解释,可以加深对“液化”的理解;对在下午用电高峰期,灯泡的亮度为什么变暗的解释,可以加深对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理解。此外,课外要通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使概念得以巩固和深化。

总之,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概念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去跟学生讲解,学生才能容易掌握得更牢固和透彻。

参考文献:

初中教学理念范文第4篇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有无参与的欲望和兴趣,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容易产生直接兴趣,而有些内容因机械重复、枯燥乏味,会让学生在心理上顿生厌倦之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引导、培养、发展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体育教学 新理念 兴趣

在新课标下,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主体创新的精神,应成为体育教师新的教学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科意义及相关理解的传达,改变教学组织形成及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在初中体育教学方面有如下几点试探。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学练环境

师生关系冷漠、紧张、对立,学生就不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如果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要信、可爱,学生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筹划,全面设计好场地、器材。场地、器材的布局要新颖、美观。让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体育教师还要转变角色,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与学生一起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

2 启发教育,培养兴趣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使学生明确上体育课的重要性,明白德智皆寄于体的道理: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只有获得强健的身体,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繁重的学习;只有打好身体基础,才能够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从而目标明确,认真上好体育课,形成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的尤为明显,针对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教师应该对学生采取多方面的说服教育,利用课上、课下时间进行,必要时协同科任教师或家长来全方面的进行,让学生对身体健康。有一个全新的注释,使其充分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其本身深刻意识到为社会做贡献没有强健有力的身体做保证,就失去了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使学生逐渐地产生一种想具有健康体魄的愿望。

3 耐心灌输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兴趣

初中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体育文化素养欠缺。有的认为体育是简单的身体活动,是纯粹的一种竞技运动,对体育课看得很轻,认为是可上可不上的课。针对这种模糊认识,上第一节课就应给学生讲体育文化,使他们明白体育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与体育事业发展的正相关关系,体育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关系及与我们生活质量的关系等。通过体育文化知识的讲解和宣传,使学生明白,体育不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且还是发展潜力很大的边缘科学.从而提高其体育的认识,增强对上好体育课的兴趣。耐心讲解体质与文化学习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增强体质对促进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上好体育课的自觉性。懂得健康的体质是学好文化知识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功课日益繁重的情况下,没有健康的体质是不能适应和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的,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只会对提高文化学习质量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充沛的精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健康的体质不仅来自于先天的素质,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后天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调节身体,促使精力旺盛,学好文化知识课的需要。

4 游戏教学法,维护兴趣

游戏是一种遵循很简单的规则,让人有很大的自由活动余地,可以随意支配动作的难易。游戏法特点之一是参加者全体在运动,这保证了练习密度与强度。二是动作难易程度自己控制。三是在练习中学习。把教学内容和游戏相结合,是学生更容易理解。不会游戏的同学,参加了一次练习,也就学会了这个游戏,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比单纯组织学生学示范动作好很多。其基本过程是:练习-学习-练习。四是不同场地、不同气候的条件下均可游戏,受外界限制较小。五是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活跃气氛,提高练习效果。六是可建华教学内容,维护学生兴趣。游戏法教学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内容,学生很乐意学习。体育课重视拥游戏法,可以激发学生运动热情,但当学生很活泼时上体育课,又必须集中注意力,并稍抑制其情绪,避免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受到伤害,这时可用集中注意力的游戏;素质练习枯燥乏味,可用游戏法进行调节,结束部分用音乐伴奏来放松肢体,或听信号大声笑来放松情绪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可以阻止拔河比赛、球类比赛,这样可以促进学校学习气氛的转化,可以扭转后进生,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维护学习兴趣;班级体育活动亦可引入体育游戏,比如跳绳、小群体的竞赛均可调节学生关系和增强班级凝聚力。

5 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作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质量,最终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体育教师要运用体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如认识水平、交往技能、语音水平、性格特征和体育基础等方面来培养。也可通过小组学习、友伴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比较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采取相互配合的互补性学习行为。通过学生之间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各种共同活动,又促进了个体更加活跃开朗,积极主动,从而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强化。

初中教学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52-01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将“以人为本”融入到教育当中。逐渐从课改的实践层面,推动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义务教育的根本就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少年儿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

初中物理是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会基本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以观察、实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初中物理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教材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式生动活泼。初中物理教材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实验教学更加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中生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处于从直觉经验型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逻辑思维层次在很大程度上仍处在形式逻辑思维阶段,辩证思维还只是处在萌芽和初始状态上,因此,初中生对概念的理解、判断、推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离不开直观形象的支撑。初中生思维另一特征是:独立性与批判性增强。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发散思维发展较快,强调独立性,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判断事物。

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征

1、明确界定可探究的问题。能够从广泛、模糊的实际问题中提炼、界定可进行探究的问题,并运用相关科学概念和定律指导探究。

2、设计并进行科学探究。能够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实验仪器,确定研究过程的主要步骤,注意确认和控制变量,阐明研究中需要涉及的概念、原理,及时调整和修改设计方案。

3、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各种实验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是由学生所探究的问题而决定的,数学在探究的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运用证据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建构模型。运用一定的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假设,建构物理模型。在相互讨论中修改、确定解释方案和物理模型。

5、通过分析判断哪一种解释和方案是最合理的。

五、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1、认清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发挥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兴趣。许多发达国家重视实验教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评价一节物理课的标准是:“没有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美国的物理课有半数以上是在实验室上的,每一节课中至少要做一个实验。有的是课本上要求的实验,有的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实验。可见实验探究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物理而言,几乎所有的改革理念都和实验紧密相连。加强实验是物理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有效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演示实验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实验前必须认真准备,不可仓促上课,导致演示失败或出现意外情况,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最后“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变演示为学生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传统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来做,学生仅仅是观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一些演示实验,或让学生上台演示,教师可在边上适当指导。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做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组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老师要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教师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主导作用,既不能大包大揽,又不能撒手不管,努力创造一个气氛活跃,紧张有序的实验课堂。

5、利用身边的物品,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培养实践能力。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