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旅游发展

农村旅游发展

农村旅游发展

农村旅游发展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农村旅游发展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 发展战略 ,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 市场 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 人口 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 社会 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

二、乡村 旅游 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 农村 旅游 经济 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 市场 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 农业 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 交通 、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 文化 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 新闻 线索,想办法通过 电视 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 融资 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 投资 ,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农村旅游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农民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远远不及城市居民的收入,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村地区的富裕。农村的经济的主要来源来自于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地区经济,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发展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强的产业,包含“食、住、行、游、娱、购”,能带动很多部门的发展,具有一系列的综合效应和作用。2005年10月,中共《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借着这个机遇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也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村经济活力

乡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自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丰富农村经济的多样性,改变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乡村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包括很多部门企业,能带动农副产品、交通运输业、手工业、酒店业、商品服务业、娱乐文化事业等等的发展,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具有广泛的效应,能拉动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乡村旅游能直接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水果、蔬菜、禽蛋、肉等农副产品可以实现在当地销售,节约了成本运费。乡村旅游能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产品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乡村旅游消费者手中,而且因为在旅游区,农副产品价格也有保障和提高。

(二)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增收困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很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低,这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业不充分是个突出问题。乡村旅游业是个综合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扩大就业方面远超其他行业。旅游业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有很大的乘数效应。乡村旅游会带来个行业的发展,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特色手工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会加大,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实现零距离就业,充分就业,既能保持传统农业的收入,也能增加额外的副业收入。

(三)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性要素,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当地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状况,但是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旅游地居民为了吸引游客,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长久发展,会自发的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通过治理排水排污系统,垃圾定点处理,翻新农居,厕所改造等来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环境好了,游客就更加愿意来乡村旅游,旅游地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农民会更加自发的,有意识的保护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四)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农民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要素。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旅游地农民意识到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不仅那些有形有体的风景,建筑等是一种资源,同样这无形的乡村文化同样也是一种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这样必然促使农民要学习很多的知识来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素质,同时乡村旅游把大量的旅游者带到农村,实现了城乡互动,乡村旅游者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新的观念带到了农村,农民通过和游客交流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丰富了业余精神生活,形成文明的乡风。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科学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发展

在乡村旅游开发前,首先要组织专家、学者、有关人士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分析、明了当地旅游资源状况,为旅游开发作好准备。要明了当地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避免雷同,避免重复建设。农村各个地区的优势不一样,有的地区有资源优势,有的有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明白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乡村旅游开发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明了当地环境的可承载性,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保持乡村的原生态,保持乡土特色,因为乡土特色正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因素。要保持乡村风土人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树立品牌,打造精品,加速乡村旅游地区的发展。要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如下地干农活,采摘水果,让游客体会乡村的气息,感受乡村文化。

(二)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关键。政府要对乡村旅游积极宣传,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对乡村旅游的投资者提供政策支持,资金,税收等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农村信贷、土地流转、税收减免等提供支持。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维护管理,如保持村容村貌清洁卫生,对房屋和厕所的改造,使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乡村旅游服务。应当注意的是,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并不是政府包揽一切,而是政府发挥着引导,指导的作用,农民是否参与乡村旅游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是农民自己的权利,政府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发挥农民的智慧,积极性,发展乡村旅游。

(三)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做到科学管理

旅游从业人员是直接面对旅游消费者的,他们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感受和旅游地区的口碑。一般来说,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旅游地旅游资源基本情况和文化历史内涵,接待流程规范,基本礼仪等内容。除此之外,对旅游地区的接待设施,接待条件,环境卫生条件要进行规范,提高服务的硬件和水平。要加强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宣传,使旅游服务人员面对旅游者能够把当地的特色生动鲜活的表达展现出来,提升旅游地区的质量和口碑。旅游从业人员中包含了很大部分是当地的村民,通过培训使他们意识到乡村旅游与他们的关系,意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够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不讲卫生的陈规陋习,提升服务意识,改变自由散漫的坏习惯。除了培训之外,要科学管理,建立规范与制度。对当地旅游存在的客观具体问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先例经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旅游管理经验,借鉴旅游管理的学术研究成果,做好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三、结束语

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文化的繁荣,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普遍的提升,农村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焕然一新,对我过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保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要大力引导推动,要保护好乡村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者,农民的素质,做好宣传培训,采取种种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7(1).

2.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3.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3(3).

农村旅游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精神文明;意义;途径

一、 旅游的形成与内涵

1.乡村旅游的形成

乡村旅游活动同所有旅游活动产生一样,就旅游者个体条件看,必具备金钱、闲暇时间和动机三方面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经济收入增加,劳动工时的缩短,相应时闲暇时间延长,这些为外出旅游提供金钱和时间的保障。就旅游动机而言,城市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高竞争的工作,加上城市的喧嚣、人口的拥挤、环境的恶化……这一切压迫者现代人的神经,促使人们外出旅游动机的产生,去放松疲惫的身心,去寻找一片不同于城市的“净土”。广大的乡村地区具有不同于城市的独特的旅游景观:山川岗坳、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插秧、拾穗、牧牛、养鸡,古朴的农耕情调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炊烟缭绕,雄鸡报晓的宁静舒缓的生活节奏等等,真正迎合了城市人群的需要,进而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追朔到上个世纪中期,在我国起步较晚。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98华夏城乡游”旨在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借助于这一东风,乡村旅游才真正得以发展。

2.乡村旅游的内涵

对于乡村旅游者以旅游业的新成员,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但目前尚不统一。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一书中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为:旅游者摘乡村旅游或其附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的活动。我国学者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

1.我国农村精神文明现状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在历史传统及农村的社会现实影响制约下,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是弱项,存在的突出问题:

⑴ 闲暇时间利用效率不高,打牌、现象突出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性,导致农村居民一年中农忙、农闲时间相对集中。农村常用“农忙忙死人,农闲闲出病”来描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地方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的闲暇时间会相应增加,进而导致季节性闲置劳动力增加。

⑵科学文化素质低,封建迷信有所抬头

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与城市相比相对落后,国家培养的大学生又很少走向农村,在农村劳动力种,文盲、半文盲还占有一定的比例,因而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不热切,甚至有些地方出现“文化荒漠化”现象,位愚昧的封建迷信传播大开绿灯。从目前看,以求医问药、丧失活动为主的封建迷信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在有些地方已较为普遍。

⑶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膨胀

改革开放,部分农民手拜金主义影响,金钱至上,认钱不认人,使纯朴的邻里乡情淡化甚至丧失,甚至为了增加经济收入,竟以损害当地动植物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另外农民日常的各种活动紧紧围绕着小家庭转,小农意识较强,“各扫门前雪”,个人之间的相互团结协作精神弱化,凝聚力下降,对国家、集体的事漠不关心。,

⑷对农村失去信心,劳动力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较差,人居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同时农村在教育、文化、医疗、娱乐等方面均不如城市。这一切使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对农村失去信心,认为农村“无英雄用武之地”,大量向城市流动。立足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的思想淡漠,这也极大地影响、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2.乡村旅游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也直接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就在于此。乡村旅游对乡村发展不但有其经济功能,而且还有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它的各项功能对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乡村旅游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农村贫穷落后的经济状况制约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可靠的经济障,要想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同水中花、镜中月,缺少坚实的基础,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产生“旅游扶贫”的功效。由于乡村旅游正迎合了城市居民的需求,所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事、看农家景”成为城市居民的旅游时尚,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中都产生直接的消费,而且这种消费是一种顾客走向“产品”的就地消费。因而以当地农民为主体参与开发的旅游活动,会直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另外,旅游业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产业,据统计旅游业收入一元,可带动相关产业4.3元的收入。因此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可盘活当地的经济,改变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存在的无钱难办事,无钱不办事的尴尬。

(2)发展乡村旅游可增加农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关联带动性很强,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行业有24个,间接相关的行业有124个,能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所以发展乡村旅游能很好的解决农村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无所事事地问题。同时能增加当地农村的吸引力,改变劳动力外流,中青年农民对乡村本土的“嫌弃”现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发展乡村旅游可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从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来看,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地区受到城市旅游者的文化影响较大,“城市人”给乡村旅游地带来了“示范效应”,城市旅游者的文化观念、文化水平与素质、娱乐方式等极大地感染和鼓舞着乡村旅游地的人群,进而促使他们自觉提高文化素质,摆脱不良的生活习俗。另外,随着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农民要从各种渠道包括互联网上获取知识,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来开展行之有效的特色旅游促销活动。再有为了搞特色旅游,在旅游开发中农民要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饲养技术,来实现科学种养,这种农民求富上进的思想,会激发他们自觉学习文化知识,进而带动和促进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可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改善、美化农村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对“村容整洁”这一农村精神文明特征有积极的影响。旅游活动是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的活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卫生、美化状况要求很高,而现实是农村的人居环境与城市有很大的差别,具有“脏、乱、差”的特征。所以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业,为了吸引游客,农民对自身环境的卫生与美化意识会逐渐增强,由最初的漠不关心到被动关注再到主动保护和建议并自觉担当环保义务宣传员,最终促使乡村形成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村庄绿化、环境净化的文明新村,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当地精神文明建设锦上添花。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

1.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地是游客的暂时停留地,而对当地农民来说,却是他们长期生活、活动的场所,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避免开发过大,盲目跟风,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果,直接损害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利益。应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切实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点和出发点,在开发过程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

2.创特色旅游,保护本土文化

旅游活动能否快速良性发展,关键取决于开发的旅游产品是否具有独特性,有了独特性就有了吸引力。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所以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防止标准化,“千村一面”的状况出现。应认真分析旅游地乡村的发展历史、独特文化、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从中挖掘整理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活动内容,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品牌旅游产品,既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保护弘扬了本土文化。

3.准确定位客源对象,培植旅游市场

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根据自身旅游产品的特点,找准目标客源城市,并对目标客源进行特征和需求的细分,提高满足游客需要的能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旅游市场逐步扩大,稳步发展。

4.加大投入,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

旅游活动综合性较强,除了开发旅游产品以外,还要筹措资金,完善相关设施的修建,尤其是乡村存在的交通难、通信难、入厕难问题。大力发展旅游六要素相互配合的项目,扩大产业链条,提高本地旅游活动的综合接待能力,使乡村旅游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5.注重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优质的服务就是无声的宣传,要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市场,就必须提高接待整体水平,注重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如:加强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强化旅游服务意识和旅游服务规范;熟悉旅游业务;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民情地培训等。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56-58.

[2]方宇惟.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与发展[J].甘肃农业,2006,(2):77-79.

[3]盛正发.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乡村旅游[J].商场现代化,2006,(2):46-48.

[4]郑明群等.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4,(1):15-17.

[5]曾祥国.当前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6,(2):42-44.

农村旅游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峡西岸;乡村旅游;农村建设;耦合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旅游产品,能够在旅游市场上争得一席地位,主要是因为经济的繁荣,带给了人类丰富的物资享受,但也同时产生了渴望有个体验乡村生活的经验。这样的现象在越是城市化的地区其需求越大,由于紧张劳累的都市生活,使城市居民得不到一点宁静和安逸,因此,以乡村为背景的产品就顺应而生了。而在这个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海峡西岸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对于拥有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海峡西岸来说,随着“绿色环保”新观念的普及,人类渴望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心态更是锐不可挡,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而加剧了旅游者向往乡村生活的愿望,乡村由于有着大都市所没有的淳朴和宁静,自然便成为主要焦点进而被开发成乡村旅游产品了。在中国,近年“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峰期。它的兴起确实提供了城市居民一个良好的休闲生活。可见,海峡西岸的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

一、耦合发展

旅游业作为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通过实施“以旅助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1]。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旅游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以农村风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为旅游内容的农村旅游,使很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加速了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明确指出,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旅游业不仅可辐射周边农民致富,还可以拉动较远距离的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例如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近年涌现的271家“农家乐”,直接从业农民1184人,带动从业和从事原材料供应的农户达3000多户。另据跟踪调查,旅游业不仅为农民创造了长效增收机制,而且通过旅游脱贫的农民返贫概率很低。乡村旅游业作为大容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载体,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方式既减轻城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又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2]。当前,海峡西岸农村旅游发展很快,但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为了更好地发挥海峡西岸的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发展作用,需完善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提升。加强部门联动,实现对农村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引导开发确已具备条件的旅游资源,更好地建设海峡西岸新农村工程。同时,必须强调的是要先规划后开发,要强调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避免造成旅游资源破坏。对于各种方式的“农家乐”,要倡导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营造高尚文明的休闲氛围,突出经营的特色化、服务的规范化;对于高科技、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防止产品同质化和雷同化;对于现代新农村、古老村镇、生态村庄、民族村寨等,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对于近年来新兴的乡村旅游,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高档优质旅游产品。只有按照上述的部署和安排去做,才能真正发挥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关系,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更好地进行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

二、政策措施

(一)技术支持

发挥海峡西岸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作用,需要提高技术含量,而技术又集中体现在人才、管理和信息方面。

1.制订和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的系统培训计划

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乡村旅游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通过定期举办旅游培训和教育,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3]。通过参加培训班,强化农民服务意识,逐步完成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

2.引进先进管理技术,逐步推行规范化管理

通过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评定考核,具备条件的颁发“旅游接待许可证”。对接待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推行上岗证制度,并定期检查。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对参与乡村旅游的村寨分级评定。注重法规体系建设,包括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自然与人文遗产资源保护草案、乡村游憩地利用规划实施细则、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开发申请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

3.利用互联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以信息平台

打造我国乡村旅游与传统媒体和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具有廉价、速度快、影响面宽、服务功能强、易形成个性特色等优势,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可以在网上为游客提供旅游景区的门票信息与订购、酒店信息与订房、交通信息与订票等等。同时建议建设全国和全省乡村旅游网,集营销、预订为一体。网站的建设与运行,可以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化运作。

(二)市场定位

从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角度看,选择一批旅游资源富集、交通好的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需求。这样才可以发挥海峡西岸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政府负责组织专人搞好规划,派出专人加以指导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大量的投入是通过农村居民互换劳动去解决。为使互换劳动在大范围内发展,并有利于农村行业分工专门化,政府可印制“劳动交换凭证”,并建立劳动储蓄银行,用存贷方式交换劳动或积累劳动,按照现代的建筑和生活环境要求,从更新改造住房、美化环境入手,推进规模化经营。由于受乡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制约,当前乡村旅游存在分散、规模小、个体经营占主体,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品深层次开发不够,产业经济结构不健全,经济贡献小等问题。因此,以土地联合经营为核心,形成合作经营组织,综合利用乡村的景观资源和农业景观,建设乡村旅游基地,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推动乡村旅游的规模发展。从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角度看,以劳动力资本化创新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供给,丰富乡村旅游市场。这种方式具备了非常好的条件: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大量过剩劳动力。只要政府出面组织或倡导,从“营造新居”、改善住房和居住环境入手,互换劳动不成问题。二是,建设使用的石、沙、灰、砖、瓦、木材等均可就地取材,成本费用低,并可以换工方式取用。三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向民族贫困地区投入的扶贫资金、民族发展资金、民政救济资金、以工代赈款、农田基金款、城乡建设款等,加上有世界银行、联合国有关组织和各种国际慈善机构、民间社团的贷款和捐赠款等,只要相对集中使用,包括政府财政专列补贴基金供农民新居建设贴息贷款,用于农户购买水泥、钢材和装饰材料等,“新村建设”的展开不成问题。四是,可选择一部分有专长的、有干劲的干部,经专门培训后充实城乡建设局组成新村建设指挥机构,具体实施“新村建设”的规划设计、资金筹措和现场组织指挥、技术把关等,使“新村建设”运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科学扎实,不流于形式。五是,利用开展“新村建设运动”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刺激乡(镇)村干部“为官一任、造富一方”,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积极性。不仅政府支出成本低,而且有利于把农村的官与民都纳入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六是,农村有大量能工巧匠和知识青年,只要加强组织和训练,可以成为“新村建设运动”中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三、结论

乡村旅游是近几年在海峡西岸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它以丰富的风土人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乡村旅游在让游客休闲体验的同时,也给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因为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表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业的亮点,而且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把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而且可以极大地助推海峡西岸的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刘爽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立民.基于耦合理论的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1(1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