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总结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总结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总结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落实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国家更加注重对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点。初中历史作为中国义务教育中的重点课程,在培养人才知识基础的同时,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根据全面型人才的培养策略,在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一.初中历史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教育方式,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方面。使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善于发现周围美好的事物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

2.初中历史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接触历史的最早时期,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总结历史事件和借鉴其中教训的能力。但是一般来说,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积极性并不高,是因为传统的历史课堂无趣且乏味,没有将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体现出来。了解历史,有助于形成初中生的责任感和掌握政治、人文文化等知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

3.初中历史素质教育的作用。因初中历史多涉及的内容丰富,包含政治、军事、地理等多方面知识,所以有利于加强初中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初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借鉴历史事件总结出的经验来引导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充分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现状。传统的历史教育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通过与素质教育模式结合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素质教育的概念从提出到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改善,终于在国内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使素质教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足够的重视,有效的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2.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积极性。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断地重复考试中的重点,老师一遍一遍的讲,学生一遍一遍的记,缺少课堂互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差。此外,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并不代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有学习和钻研历史的兴趣、是否能够独立思考,不被课本上和老师教授的知识所束缚。

(2)教师教学方式传统。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都是通过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来教学,很少用自己的观点来评价和点评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要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处于被动位置,不能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

(3)教学资源开发不够。一本历史书就想让初中学生了解历史,就凭教师的教课水准再高也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学科都注重实践,而历史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同时课堂播放历史影像资料、课外参观历史博物馆、阅读课外历史读物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需要一所学校是否可以有能力开发这些教学资源。与此同时,也要将历史课本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主体,设计吸引学生、内容丰富的课本也是开发教学资源的重点。

三.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第一步就是改变传统的师生地位,把以老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变为学生主动的请教知识。在学生与教师的观点不一样时,应该主动与老师辨析,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老师的固定观点。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2)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学和培养学习兴趣。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均不相同。再课堂上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所教授的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3)优化历史教学方法。学历历史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合理的安排实践教学,如:情景教学、网络互动等。

(4)积极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合理的改进历史教材,设计出将知识与趣味结合的课本。更多的结合教师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是单一教学知识。充分有效的利用图书馆和社区的历史课程资源,在课堂上播放历史视频都是历史课程开发的重点。

(5)优化历史教学评价和提高历史老师的综合素质。在历史教学的评价中要形成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学校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改善考试制度,同时历史教师要德才兼备、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观点解读教材并精心备课。

参考文献

[1]何瑾.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教师敬业奉献,孜孜不倦地传播文化、培育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与文明传承。作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课程标准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探究,归纳总结出优秀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的个体特征,为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师资培训提供若干有益借鉴。

一、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现状

现代胜任特征理论发轫于二十世纪初的“管理胜任特征运动”,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于1973年在《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了“岗位胜任特征”概念,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胜任特征概念的诠释,不同的时段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内研究者多在斯宾塞1993年定义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需求提出自己的观点。

目前国内直接针对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于中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也多从教师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在本文中探讨的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即能区分初中历史教师岗位上优秀者与普通者的个体特征,该特征应具有可测量性、可持久性、可改善性,涵盖了知识素养、教学技能、职业道德、育人能力、成就动机五个方面具体内容。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胜任特征

1.知识素养

广阔的知识视野、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初中历史教师应有的知识素养,也是胜任教学岗位的基础。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体系非常之庞杂,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地理、人口等诸学科内容相互交叉。初中历史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贯通古今,涉猎中外,系统掌握中外通史知识,夯实专业基础;熟悉历史学科的发展脉络,把握结构框架,了解史学研究的成果动向,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论涵养。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不二法门,终身学习的理念早已为公众认可;积极、主动、可持续的学习过程,是初中历史教师提升知识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准把握课程知识体系,通过不断地学习(如断代史、国别史、专业史等),建立自己的知识储备信息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知识涵养。教师是专门培养人才的职业,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具备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因科制宜讲授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技能与育人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一位历史教师如果真正想把历史教的生动有趣,就要不断地读书,通过否则可能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对史学原著的阅读与学习,是初中历史教师扩大史学知识面的捷径之一,不仅能拓宽知识视野,还能增强史料分析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技能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清晰的思路系统整合统筹教材资源,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特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进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原貌,同时注意结合热点讲授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对待历史事件更加客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预设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历史知识的自身特点优化设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知识生成,活化课堂管理,课后进一步深化教学反思,结合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细化知识储备。一名历史教师如果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在上课前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仔细推演一遍,在上课之前就将自己的备课打磨一遍;上完一节课后马上进行反思与总结,删掉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冗余环节,积极尝试增加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在高效课堂的诸多环节中,教学反思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最终实现我们课堂的高效教学。

初中阶段历史属于考查科目,难以得到学校与社会的足够关注。在这样一个现实状况下,一些历史教师就产生了消极懈怠心理,反映在课程教学方面,即无法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历史课变成了“念书课”,老师在讲台上面无表情的照本宣科,讲台下面的学生要么埋头睡觉,要么应付其他科目的作业,学生们逐渐形成了厌恶历史课的心理,这样的一堂历史课不但谈不上高效,就是起码的教学目标达成都是问题。在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得初中历史课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此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格培养,依托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资源,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与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3.道德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能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历史使命。时展与社会进步对初中历史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心全意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关爱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关心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做学生最直观的榜样;严谨笃学,敬业进取,立足本职岗位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快速转型期,个人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队伍。加之现今的教育评价标准尚不够完善,学校过分注重考试成绩与升学率,各科教师多把精力都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部分教师对于自身道德素质的认识与提升还有所欠缺。初中历史作为考查科目,在校内校外都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容易导致某些初中历史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的缺失,只是将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君子慎独”,当学校、学生、家长、社会都疏于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监督时,教师自己的自查与自省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自查和自省不只是为了教好书,更是为了学生成长进步与自身未来发展。历史是一种责任,教师肩负使命,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需要更多的良心与道德。春蚕到死丝方尽,教育是一种高尚与奉献,教师更需要一种奉献的意识。

4.育人能力

赫尔巴特在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所谓“教书育人”,即教师的育人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育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践行育人。值得注意的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并不是一回事,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仅仅是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对于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知识积累只会丰富他们的大脑,真正想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由于其学科特点本身也担当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初中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解读、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把自己的思维想法、看待事物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面对可塑性极强的初中学生,为人师表的自觉示范作用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关键,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力量。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育人”不同于“教书”,大多数时候育人都不需要像传授书本知识一样直接讲给学生,而是需要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沐浴“润物细无声”的教化。

5.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激励自我成就感与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是个人追求实现一定目标的内在推动力量,在人格特征外在表现上是一个人的事业使命感、事业责任感、事业进取心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对个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都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是影响一个人成事业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就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其成就动机就是在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努力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环节中获得一定成就并力求达到更高境界。

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成就动机水平:摆脱初中历史教学是“副科教学”的功利性偏见,对教学岗位与教育工作有自己的抱负,进而树立对初中历史课程的信心;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自我效能感处于较高水平,科学对待自身的成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成就目标以激发自我成就欲望;还应在适度的竞争中把握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强成功体验,提升工作认同感,促进自我发展意识的激发,培养自己的上进心与进取心,保持对教育成就感的持续的热度。

此外,初中历史教师对教师岗位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文明的传承者,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与思考探索中不断领悟。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有机结合,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这样才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体验工作带来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成就感,进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结语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历史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历史教师应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丰富的知识储备,游刃有余的教学技能可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品行高尚的道德素质为可塑性极强的初中学生带来了最直观的榜样力量,春风化雨的育人能力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与美好心灵,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是教师事业成功的关键。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学习实践,丰富知识素养,提高教学技能;反思总结,提升道德素质,强化育人能力,完善成就动机;进而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成为学生喜爱的良师益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把更多历史教育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传递给未来。

注释:

① 1993年斯宾塞提出,胜任特征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表现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表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参见 Spencer.L.M & Spencer.S.M. Competence at work, John Wiley & Sons, 1993

参考文献

[1] 付秀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魏传红.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再探究――结合泉城中学实际[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杨晓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素质漫谈[J].考试周刊,2009(20).

[4] 赵向琴.浅谈创新教育时期历史教师的素质[J].课改论坛,2012(1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孙远刚、杨文军.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创建构想[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7] 徐建平、谭小月等.优秀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分析[J].教育学报2011(2).

[8] 马红宇、唐汉瑛等.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绩效预测力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9] 何进军、齐力.中小学教师成就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8(4).

[10] 罗三琼.教师的成就动机与最佳素质组合[J].重庆师专学报,1998(2).

[11] 高小丽、赵清明.优秀教师的素质结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2] 宫火良、杨易.中学教师成就动机现状的研究与测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1(3).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十年塑树,百年塑人”,这里的人是指人格健全的人。健全的人格便是指心理健康、道德品质优良。塑造人格健全的人是个浩大的工程,而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更应该注意在教育中完善学生人格。

一、初中历史教育在完善学生人格时要遵循的原则

初中历史教育要想促使学生人格完善必须遵循相应原则,不可盲目进行。这些原则有哪些呢?

首先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教育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初中历史教育在完善学生人格方面要遵循科学性,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内容要科学严谨,这是讲好一门课的前提;二是指教师在完善学生人格时所采取的方法措施是科学的,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历史学科要求。

其次是情感性原则。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初中历史教育完善学生人格需要遵循情感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教师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同时要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

最后是系统性原则。历史是发展着的历史,是由很多线索串联起来的历史,因此系统性原则就是指教师在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整体意识,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系统讲解和概括,不能割裂历史。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完善学生人格

1.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症下药

初中生活泼好动,渴望得到家长或者教师的关注,而且对人对事会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做事原则,但由于家长、学校或者社会的忽视,再加上阅历不足,使得这时的他们经常无法正确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或者对教师产生排斥心理。针对这种现象,在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历史事件或者故事对学生进行启发,对症下药,有效处理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演绎负荆请罪、退避三舍、烽火戏诸侯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体会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意义,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也可以在适当时候播放历史纪录片,还原历史事件,使学生直面历史,课后以影评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不仅使学生受到应有的道德教育,增长知识,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3.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主义教育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俗话说,读史使人睿智。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知道历史的变迁更替,进而在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实现自我的良性发展。因此,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还在于让学生内化历史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中的历史教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有效践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呢?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让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素质教育服务。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在课本中表现为巨大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符合素质教育需求的。但是,因为教学编写和出版需要一些时间,其知识也就具有陈旧性和老化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党的最新精神和当前的社会实际,对教材中的较难问题进行删减,对一些重复内容进行取舍,对一些抽象空洞的内容加以形象化,以促进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好素质教育更好实施。

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要改革好教学的方式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体验、探究、思考和参与,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注重引导法、实例法、分层教育法、问题法等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让内容丰富多彩的画面信息和形象生动的视听素材融入课堂学习中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时间,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深刻理解课堂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师;角色定位;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41-01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竞争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在“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真正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扩大教育的社会投入。他们也从未像现在这样深刻认识到教育在社会和人类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的形式转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育的改革首先应是教师的改革,教师教学的改革。

历史教师是历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转变历史教学方式、增强历史教学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之一。因此,历史教师对于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历史课程的改革也给历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历史教师在历史教育中仍然未能走出传统教师的角色,依然充当着历史知识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历史事件结论的灌输者,学生历史成绩的终极评判者。在教师的角色定位方面还没有走出传统教育思想的误区,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师角色定位不足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为课堂教学中的中心,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历史教师的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仍然未能有机整合,还存在脱节现象,不适应历史新课程要求,偏离新课程理念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具体表现在:其一,教学理念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大多数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时期。他们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历史知识,学生学习的核心就是掌握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就是教学大纲、教材上规定的内容。一切以考试范围为准,纳入考试范围的历史知识才是重要的,才是要讲的,而其他的是次要的,是可以不讲的。一旦出现书上没有提及的知识点,就冠以“超纲”一笔带过。将“知识”绝对化、权威化、片面化,从而扼杀了历史教育理应承担的对人的生命意识以及人格力量的形成的责任”。在趋向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好像就是一个容器,什么知识都往里充、往里塞。教师告诉学生的是前人的事迹和前人的成果,要学生体会的是前人的光荣,继承的是前人的体验,而极少让学生有自我认知和自我选择的机会,结果是学科知识越来越专、越高、越深,而学生的困惑却越大。其二,课程观念趋向“僵死的学科理论”它人为地割裂了历史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历史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知识学习单一、考试分数为先的课程认识。学生只是背诵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历史学习的好坏主要看你背了多少,而不是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和深刻认识。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强化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以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要想完全改变原有现象,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长。这些历史知识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固定的“史实”和“结论”太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较少。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点,过于固定化。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历史专业知识的获取和更新,大都依赖于比较消极的外部给予。一些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教学,教科书以外的内容知识甚少,更不必说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了;其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消极地依靠各级教研活动中的专家讲座,一些教师甚至还把“拿”来的“知识”,在历史课堂中现“卖”。这样的历史知识结构,比较适合于灌输式的教学,很容易造成教师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内容相对陈旧、知识的运用相对僵化的状况。“在新的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就难免出现各种困难和挑战”。

三、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缺乏

对教育科研方面,资料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中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主要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实验。据报道,在教育科研能力方面就北京市这一教育科研水平相对较好地区而言,调查发现“被调查的40余位北京中学历史教师中,从未承担过任何级别科研课题的教师占总数46.7%,未在任何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文章的教师占总数的53.5%”。北京这样教育发达的地方尚且如此,就更别说像我们这些教育落后的农村地区了。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更多空闲时间去研究,再加上农村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只靠书本上学习到的内容和互联网上的零碎知识,是无法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导致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缺乏,也是目前初中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总之,受多年来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转变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改变,老师角色定位不足的现象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就需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意识,逐步摒弃传统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提升历史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