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班级建设方案设计

班级建设方案设计

班级建设方案设计

班级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1篇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晋安校区 福建 福州 350003)

摘要:根据多年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探索,提出“课程案例”这一新概念,并设计开发出一个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课程案例”——班级网站,让学生在模仿再开发该案例网站的过程中学习课程知识,从而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运用技能,达到教与学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案例;班级网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93-03

作者简介:王淑云(1965—),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晋安校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

中职生的共性就是对缺乏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体会到:如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既适合中职生实际水准、又贴近他们学习生活、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案例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就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课程案例”这一新概念,设计并开发出一套“课程案例”应用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案例的模仿再开发,全面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要领,从而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网站开发和设计能力。下面详述这一“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及所进行的课堂教学。

“课程案例”的提出和设计

(一)“课程案例”这一新概念的提出

市面上相关教材比比皆是,但从其所提供的案例方面看,没有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要么网页主题让学生很陌生,要么网页页面设计太复杂,中职生很难掌握,而且其中的案例多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章节设计的,属于“知识点案例”或“章节案例”,是零碎知识,不能贯穿整个课程知识教学。所以,教科书只适合作为本课程理论知识点的参考资料。“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技能型课程,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构建和设计一个完整的网站,而不是空泛地谈一些理论知识。“课程案例”区别于“知识点案例”或“章节案例”之处在于:该案例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覆盖课程包含的所有知识,课程知识的学习以“课程案例”为线索进行,学生模仿再开发设计完该案例,课程的所有知识学习也已结束。笔者思考并设计这样的“课程案例”,并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提炼教材所提到的知识点,将其重新排列组合,按由浅入深的学习顺序,将课程知识点结合到自主设计的“课程案例”中,分模块渐进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自身思维的开发,将个体集美术设计、课程知识学习和课程实践三者紧密结合,将学生各方的能力逐渐激发展示出来。

(二)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课程案例”的设计

学生对一门应用型技术课的学习如没有兴趣,可能是没有一个令他们感兴趣的实例吸引他们渐次深入学习,从而引导他们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班级是校园学习生活的一个集体,班级网站中所记录的人物、活动都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网站的主题反映的正是他们的校园生活。如果把班级网站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以自己的学习生活为主题组建成网站,一方面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作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设计本班级的网站过程中,能够创造很多互相交流的机会,培养互相学习的精神,也能加深同学间的友情。所以,“班级网站的设计与创作”是一个理想的课程案例。笔者应用模块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该课程案例完美结合起来,在近似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学、在学习中增添兴趣,从而在良性循环中完成课程学习。

再考虑学生的能力方面,他们已经有了对文字、图片和表格的基本处理能力,还学过或同步学习Photoshop、flash、计算机网络基础等相关课程,所以,只要对网页素材的处理提出具体的要求,或对他们略加指导即能自行设计处理完成。对于该课程,虽然大部分学生浏览过很多网站内容,但并没有真正了解网站是怎么回事;对互联网世界充满兴趣和好奇,却还没有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网站常识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程学习中,重点是要力求深入浅出、尽可能直观全面地剖析一个好的网站案例,运用视、听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建设网站的基本技能。

鉴于此,教师如何将Dreamweaver、HTML和CSS三部分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模仿再开发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班级网站”,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建站能力、设计开发能力,从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机房、网络、项目开发”三项结合。多媒体机房为学生设计网站提供基本条件,网络是学生寻找素材资源和借鉴别人经验的空间,项目开发是他们学习的任务。

教学方法上,采用示范讲解、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采用案例讲解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根据编排好的知识点内容和事先创建好的“班级网站”实例,逐步讲解该“课程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和进行模仿设计开发。

实施模块化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把知识点组合后分模块渐进教学。教学过程讲练结合,以学生实践为主,完成“班级网站”这一“课程案例”中包含的每个模块的再设计与再创作;以教师引导为辅,讲解设计与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新知识,组织学生完成能力拓展训练。

走四步教学流程,融“教、学、练”于一体 第一步,教师展示课程案例,演示创作过程,讲解涉及的知识点内容;第二步,下达任务,提出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完成时间;第三步,学生模仿再设计再创作,完成任务;第四步,任务验收,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综合讲评。

“课程案例”的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教师课程教学中重点讲授如何设计开发网站,在其他环节只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启迪者的角色,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程的目标,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绘画能力和创新能力。

整个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课程案例”为主线,设定以下几个教学模块。

模块一:学习有关网页的基本知识,介绍建设网站的工具等。

模块二:草拟“网站地图”,设计网站“模板页”。展示课程案例网站,分析班级网站的风格、页面的布局和包含的元素,先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空间印象,之后让学生模仿如何设计这样的网站。首先设计出纸质的网站空间布局和内容:包括考虑整个网站的风格、主色调、页面布局、页面的大概内容等,每一个页面设计草拟在一张纸上,其实这就是网站地图了。做足了这个功课,日后的整个班级网站的设计就有了头绪。为避免各页面出现相同内容的重复设计,提出设计制作“模板页”来生成其他页面。例如:把风格和内容相一致的部分(如班级广告图、班级徽标、导航条、版权信息等)设计出来,作成模板页保存下来,以备后面制作网站各页面时利用模板页生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页面内容的设计创作。草拟“网站地图”和设计制作网站“模板页”是同时进行的,要结合着做。这个阶段都还是“纸上练兵”。

模块三:收集和创作素材。班级网站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可以是活动的照片、活动记录,也可以是为自己班级创作的班级广告图、班级徽标等Flash或Photoshop作品,将这些素材分门别类放入建好的站点目录树中。

模块四:学习Dreamweaver,首先建立班级网站站点。

模块五:设计创建“模板页”。根据前期草拟的网站地图,利用布局表格设计模板框架。框架搭好后就是为模板页添加素材。模板上需要的素材并不太多,关键是要“精”,用精心选择和创作的素材。提醒学生,模板上大块的空间要留出来给各页面添加相应的内容,这点至关重要。

模块六:利用模板生成网站各页面。模板设计成熟并制作出来后,就要根据模板上的导航设计生成相应的页面,并将各页面互相链接起来。

模块七:完善各页面内容。每一两次课完善一个页面的内容,直到网站中各页面内容全部添加完成。当然,课后要为如何合理安排这些页面内容花很多时间去构思、去创作或收集相应的素材。所以,收集素材这项工作是一直贯穿于整个网页设计过程中的。

模块八:应用一些网页特效的代码,如添加背景音乐、QQ互动、图片文字的滚动、表单等,让页面动起来,增加网页的吸引力和活力。

模块九:本地站点测试。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方案 (1)学生自我评价:即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教师事先给出评价标准和具体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学习态度、创作的作品,对自己给出合理评价。(2)模块作品评价: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堂反映、每个模块上交的作品、讨论活跃程度等方面,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3)期末考核:教师通过对学生一整学期模仿再设计创作的“班级网站”进行评分,考核学生的实践与动手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成绩评定 按出勤率、模块作品成绩、成熟作品成绩加权考核。

结语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案例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是兴趣教学和让学生贴近实战的方法,以保持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教学的重要前提是要设计一个好的案例,“好”的标准是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设计难度又适合他们的实际水平,“班级网站”这一课程案例便是好案例之一。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教会他们信息资源该如何收集、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利用等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瑞新.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唐乾林.网站界面设计案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尚俊杰.网络程序设计——ASP[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赵丰年.网页制作三剑客操作互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5]赵丰年.网页制作技术——Dreamweaver Flash Fireworks[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马月.网站界面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班级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2篇

加强学习小组建设,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学习小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做好的事,也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因此,学校应把加强学习小组建设作为学校的一号工程,一把手亲自来抓,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整体方案,形成由校长主抓,教务处牵头,各处室、各年级密切配合,班主任、任课教师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

1.领导重视是学习小组建设的保障

为加强对学习小组建设的领导,学校应成立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主任、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学校“学习小组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教学副校长或教务主任担任。领导小组制定目标、计划、方案、措施,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并解决学习小组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小组合作学习健康发展。

2.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学习小组建设由教务处牵头,各部门、各年级配合。

教导处:负责贯彻落实学校工作方案和各项工作措施,制定课堂标准、考核办法,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评估阶段性目标,总结阶段性成果。协助年级组长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评选课程改革积极分子(教师)等。负责对学生和学习小组、班主任的评价、考核,表彰先进小组和积极分子(学生)。把学习小组建设纳入班级考核。

办公室:收集有关数据,把学习小组建设的各项指标纳入教师学期和学年考核。

年级组长:对本年级学习小组建设负责,监督、检查、指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负责协调各部门,及时反映和解决运行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培训小组长。

教研组长:把小组合作学习纳入教研组考核,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中心进行教科研活动。

备课组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中心,研讨设计课堂流程,编写导学案。

班主任:对本班学习小组建设负责,划分好小组、选好小组长,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任课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负责,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3.制订计划目标

制订三年活动计划。

准备阶段:约为一个学期。学习理论,参观考察,转变观念,制造舆论,营造氛围,试点探路。

第一学年: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目标,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建立健全学习小组,推进小组学习有序进行、健康发展。小组学习形态课堂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第二学年:形成比较成熟完善的学习小组建设运行机制,小组学习形态课堂覆盖率达到80%以上,小组学习形态课堂建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学年:形成成熟完善的学习小组建设运行机制,小组学习形态课堂覆盖率达到95%,小组学习形态课堂建设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小组学习课堂形态和模式。

4.学习小组建设

分组:建议6人一组或8人一组。按性别、成绩、性格、特长等因素划分成若干个平行小组。

建议行政组、学习组合二为一,把学习、纪律、卫生等捆绑考核。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学习、纪律、卫生的副组长各一名(可兼职),积分统计员(也可叫组长助理)一名。

建立结对帮扶、捆绑考核机制、竞争激励机制。

小组长培训:每期培训一次。培训内容:①小组长职责;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步骤;③组织协调能力培养;④小组长个人素质提升;⑤小组竞争激励措施。

5.教师考核

在学期、学年度考核中拿出一定分值进行学习小组建设的考核。

考核内容:① 听课评课;② 教案检查(重点看教案是否符合学习小组建设要求);③ 导学案检查或抽查(重点看导学案是否符合学习小组建设要求);④ 作业检查(重点看作业布置是否科学合理、体现减负的精神);⑤ 学生测评;⑥ 领导小组测评;⑦ 把学习小组建设纳入班级考核。

6.对学生、小组的评价激励

周评:每周每班评出先进学习小组若干个,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分子若干名,周末班内点评、表扬(班主任、班长、学习委员执行均可),给先进小组记2分,积极分子记1分。

月评:根据周评统计汇总,每班评出先进学习小组2个,积极分子6~8名,由学校政教处张榜表扬,先进小组记3分,积极分子记2分。

期评:根据月评统计汇总,每班评出先进学习小组2个,积极分子6~8名,由学校表彰,发奖状,先进小组记5分,积极分子记3分。

7.课堂模式

流程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课堂检测。

内容模式:“262”,即20%的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60%的内容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20%的内容由展示和教师点评总结完成。

时间模式:“2422”,即自主学习占2/10(9分钟),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占4/10(18分钟),教师点评总结占2/10(9分钟),课堂检测占2/10(9分钟)。

导学案模式: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案合一。

8.课堂标准

时间标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35分钟(含自学、对学、群学、展示、检测等)。

流程标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课堂检测四环节。

学生状态:积极主动、注意力集中、师生互动、参与率高。

激励措施:教师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参与、良性互动、相互竞争的课堂氛围。

教师点评:高屋建瓴、画龙点睛、拨云见日、惜字如金。

导学案:适合学情,简洁实用,三案合一(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课堂效率:课堂设计合理,各环节安排紧凑,课堂达标率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学科知识,渗透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9.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教会学生坦诚做人、踏实做事、树立科学态度、提升个人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因此,学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

学校层面:推进德育创新工程,坚持五星级文明班集体评比,分年级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未成年人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好全校性大型主体活动。

年级、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日常管理,利用好班会,树立优良班风和学风。

全体任课教师:利用学科知识,渗透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

班级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3篇

一、班级概况

本班学生2012年秋季入学,现有52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5人,其中住校生48人,走读生4人。

本班组建一年多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以培育良好的班风、学风为重点,师生共同努力,切实加强班集体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品德修养、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多数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待人文明礼貌、在教室不吃零食、物品摆放整齐、学习专注认真等);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积极组织参加学校或年级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在学校班歌演唱比赛、英语短剧比赛中均获一等奖,在校广播体操比赛中获得七级组第四名,在七年级学生英语才艺展示大赛中获一等奖,情景剧表演赛中获三等奖。每学期有40多人获学校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以及各类积极分子称号。

但是,本班个别学生还存在一些课堂上不够专注、做事磨蹭、时间利用率不高等不良习惯;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尚未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有些学生进取精神、竞争意识不够强,学科成绩不平衡,粗心现象较严重。

二、指导思想

本班的班级文化建设将坚持素质教育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富有个性地发展,引领学生快乐生活、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

本班的班级文化建设将以学校情智文化建设总体思路为指导,弘扬向善向上、厚德博识、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创造以情启智、以情育智、情智共生的文化环境和育人氛围,培养学生成为阳光少年、智慧学子和责任公民。

本班的班级文化建设将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意见,引领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力量,引领学生在共建共享中共同提高,以班级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建设目标

经全班学生讨论,本班将确定以“Jing”班级文化的主题。“Jing”,主要包括“静、净、敬、竞”。“静”:静能生慧(静心做事,静以养德);“净”: 净能生美(干净环境,净化心灵);“敬”:敬能生德(敬人敬己,和谐共处);“竞”:竞能生优(学会竞争,合作双赢)。

四、主要内容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在学生研究讨论、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班的总体发展目标:把本班建设成为育人环境温馨优雅、文化活动生动活泼、班级管理以生为本、人际关系团结和谐、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学业水平名列前茅的优秀班集体,争取创建成为校级、区级文明班级。

2.培育班级文化精神。经研究,本班确定以“自信自强、奋发进取”为班级精神,以“向善向上”为班训,以“团结、勤奋、活泼”为班风,从而构建起本班的班级文化精神系统。

本班通过设计班名、班徽和班歌,通过优化班级文化环境、开展班级文化活动等途径大力培育和弘扬以向善向上为核心的班级文化精神。

3.创新班级管理机制。将根据本班发展目标,总结一年来班级管理的得失,进一步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和机制,着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班级管理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自主管理;突出规范管理,引领学生认真负责;突出人文情怀,激励学生个性发展。

(1)修改完善《班级文明公约》。

(2)完善班干部选拔、培养和考评制度。

(3)建立学生民主管理、自主发展的管理机制。

4.优化教室文化环境。根据“Jing”文化主题的基本精神,对教室文化环境进行整体设计和布置,以体现班级精神,创建整洁、美观、大气的教室文化环境。

(1)名人名言,学校统一布置与本班自主选择相结合。

(2)结合活动主题,每月更换一次黑板报和标语(每月围绕静、净、敬、竞中的一个主题挑选标语)。

(3)教室前后墙面的布置。

5.丰富班级文化活动。围绕“Jing”文化主题和“向善向上”班训,对班级文化活动进行整体设计,构建起由学生自主开展的班级文化活动系列。

(1)主题班会活动。

(2)开展争创“五好明星”评比活动。

(3)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竞赛活动。

(4)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6.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将努力构建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诚合作的班际关系。

(1)建立成长伙伴制。

(2)建立师生交流协商机制。

(3)建立班际合作机制。

五、推进措施

1.全面发动、师生共建。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班级文化的享有者。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共同提高的过程。班级文化建设的理念、思路和具体工作,将组织全班学生深入讨论,广泛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使之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2.系统规划,精心设计。班主任和班委会具体负责班级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组织落实、工作协调和督查指导。根据本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将具体工作分解到班委会成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由班委会成员组织学生对各块内容精心设计,形成具体方案。

3.开发资源,创造条件。班级文化建设在校学生处统一领导下实施,本班将本着节俭办事的原则,积极利用学校和班级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保证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和各项活动正常开展,并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和学生家长宣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赢得广大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班级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工作档案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26-03

辅导员工作档案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建设好自己的工作档案是非常重要的。

一、建设辅导员工作档案的必要性

(一)辅导员工作档案的地位

1.辅导员工作档案是院系工作档案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档案管理走向制度化的今天,各项工作都应该做到有档可入,有案可查。就高等学校来说,二级系院的院务工作档案包含有许多方面,有教学工作档案、党建工作档案、学生工作档案,等等。辅导员工作包罗万象,其工作档案的涵盖面也就很广,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党(团)建、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二级系院整体工作档案的必要组成部分。

2.辅导员工作档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档案的延伸和有益补充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工作中所形成的档案,能直接反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整体构思及发展路径,是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佐证,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档案建设的一部分。建设辅导员工作档案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二)建设辅导员工作档案的重要意义

1.辅导员工作档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辅导员工作档案记录了班级每名同学的家庭背景、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志向、性格特点、能力及成长过程等,因此它有利于辅导员利用这些资料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学业和职业生涯辅导、规划;辅导员工作档案还记录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参加活动、与人交往等的实际状况,这些具有实效凭证作用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辅导员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真正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起来。针对大学生各种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辅导员工作档案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宝贵财富。

辅导员工作档案是辅导员开展班级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一份完善的辅导员工作档案不仅有辅导员与特殊学生的谈心教育记录、与学生家长联系的记录、对典型学生的思想情况及跟踪调查的记录等,更反映了每个辅导员开展具体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和措施。因此,辅导员工作档案为学工人员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素材。

3.辅导员工作档案是对辅导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为真实全面考查辅导员工作绩效,应把专家评估、同行评估、学生评估和辅导员个人评估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无论是哪种评估方式,具体操作的时候都可以与辅导员工作档案记录相联系、相比对。实际上,查阅辅导员工作档案已经成为不少高校对辅导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查的重要依据。因为辅导员工作档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真实性,反映了辅导员对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记录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成绩、经验及各种活动,是辅导员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的反映。

4.辅导员工作档案建设有利于促使辅导员自身不断进步。

辅导员工作档案记录了辅导员工作的得失成败,有心的辅导员会充分利用这些档案资料,对自己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反思、研究、总结,从而有助于辅导员正确认识自我,并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促使辅导员队伍的不断进步和成长。

可见,档案工作作为高校辅导员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有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每一个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都应该努力建好自己的工作档案。

二、辅导员工作档案体系

当前,不少高校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原因的限制,辅导员实际上集多种职责于一身,如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日常生活管理、团建党建任务、课外素质活动拓展、安全维稳等等。

(一)在辅导员工作档案体系上应包含的内容

1.班级基本情况。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一般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住宿分布情况,班级干部名单、分工、联系方式及变动情况,困难学生、受资助学生情况,历年学生评奖评优、获奖及受处分情况,学生推优材料、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学生综合测评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班级制度建设情况等。

2.工作计划与总结。包括各学期班级工作计划、总结和各学期辅导员工作计划、总结。

3.学生思想教育。这方面的材料应包括与特殊学生谈心教育记录,与家长联系记录,学生思想教育典型案例(典型学生的思想情况)记录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典型案例记录分析等。

4.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档案应包含有所带班级的专业培养方案,各学期课表、授课教师及联系方式,各学期学生成绩统计、分析材料,学生请假申请、安全责任书,学生上课、早操、活动、会议考勤记录等。

5.班级活动与素质拓展。班级活动与素质拓展应记录学生活动计划、过程(图片、视频等)、总结等,还包含有学生科技活动、论文资料的统计。

6.主题班会和班会。包括主题班会计划、过程(图片、视频)、总结以及班会记录或班级日志等。

7.辅导员本人资料。这方面的资料既包含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法规、学生手册及其他有利于提高辅导员个人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的学习培训材料,又包括辅导员公开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以及辅导员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课表、大纲、教案等。

(二)上述辅导员工作档案体系具有的特点

1.灵活性。辅导员工作档案内容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实际上,由于各高校辅导员实际承担的工作任务各不相同,其工作档案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和变化。

2.系统性。辅导员工作档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从学校、系院到班级,从学生、授课教师到辅导员本人,从思想政治、班风学风到素质拓展等诸多方面。

3.立体性。在辅导员工作档案中,既有工作叙事,又有工作分析、反思和总结;既有典型案例的介绍,又包含了有针对性的工作方式方法的展现;既有学生评奖评优等各种结果的揭示,又蕴藏着大量的平时实际表现的动态记录……可以说,一份工作档案,实际上把辅导员工作情况立体性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4.细节化。辅导员工作档案非常注重细节性。比如说,学生基本信息档案除了要记录学生姓名、学号、性别、出生年月外,还要标明家庭成员情况、父亲或母亲姓名、父亲或母亲的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家庭详细住址、家庭电话等(如果需要的话,主要亲戚及其联系方式也应想办法了解到);困难学生档案要对家庭人数、家庭经济来源、家庭月(或年)收入以及困难情况的摘要说明等有清晰的记载,受到资助的学生材料更要记清困难等级、资助时间、资助类型、资助金额等。

三、辅导员工作档案建设的原则和要求

辅导员工作档案是衡量辅导员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实际操作上,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全面、正确地反映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各方面情况是建设辅导员工作档案的首要原则。这一原则表明了档案建设的关键在平时,要注重平时的点滴记录和收集。

(二)动态性原则

辅导员工作档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完成的过程性,也就是说,它的完成不是短时间内实现的,而是贯穿于从学生进校到学生毕业离校始终。该原则同时要求辅导员发生更换时,原辅导员要将有关档案移交给下一任辅导员,保持档案的连续性。

(三)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强、体系完整是辅导员工作档案的又一重要特点。该原则要求辅导员在建设工作档案时要考虑全面,力求完整,既有宏观布局,又有微观揭示;既要务实,又要务虚;既把学生的生活、学习作为工作的主要抓手,又要考虑到与学生相关联的方方面面。

(四)创新性原则

一般说来,辅导员工作档案的内容方面差异不是太大,但在档案的形式、管理等方面完全可以根据本系(院)、本人工作实际而有所创新和变化。比如说在档案的管理模式上,既可以按内容分类建立档案,也可以按专业、班级等形式管理档案;档案保存形式通常是纸质版,同时提倡既有纸质存档又有电子版备份;当然,在数字化、电子化高度普及的今天,开发使用专门的辅导员管理软件进行辅导员工作档案管理更受欢迎。

(五)公开与保密相结合原则

辅导员工作档案里记载了大量的信息,信息具有秘密和公开的双重特质。一方面要注意档案资料的保密性。辅导员工作档案必然记录一些与学生有关的个人信息,从保护学生出发,除工作检查和上级领导检查指导外,不要向其他人公开有关信息。学生毕业后,有关资料要由系(院)统一保存。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起到教育、引导、警示和设置议题的作用,有些信息又是需要及时公开公布的,如班级制度、计划总结、考勤记录、奖励表彰等。

[ 参 考 文 献 ]

[1] 葛红丽.高校辅导员管理学生档案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1,(10):472.

[2] 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尹忠恺.论高校学生工作档案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38-39.

班级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班本;课程改革;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1-0063-04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下,基于对如何“面向每一个”的思考,选择校本和生本的中间点――“班本”为核心词,进行以“班”为“本”的课程改革探索,是一项新的课题。“班本”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课程改革以班级为研究单位,充分发挥班级定的人、事、物的教育功能,从“班级”的视角理解教育、创新教育,努力优化课程,推进课程改革,促使教育教学更明确地指向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让教师、家长更全面地认识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从而更好地贴近“生本”,努力实现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思深益远――班本的目的性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因每一个孩子鲜活的独特性而形成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集体,它是承接学校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以班为本是一个新的视角,它以班级为课程改革研究的载体,课程的优化以班为平台,在学校课程的管理、实施、评价三个方面,将权利下放到班级。一方面,我们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课程在班级中的实施进行合理改造,有效监控,保证课程开齐,上足,教好,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开发方面,以班级为平台,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实际需要为宗旨,充分挖掘班级各方资源,形成特色班本化课程。以此实现班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班级管理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和课程体系的变革。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适应性”是在课程建设中我们的着眼点。“班本”正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其核心目标是“活力每一班、精进每一个”。“活力每一班”就是激发每一个班的活力,使每个班级呈现出勃勃生机,体现出班级的自主、开放、创新、愉悦。“精进每一个”就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班级里开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精进的教育。每一个班的活力都被激发出来,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便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能更加接近理想中的“生本”。

二、另辟蹊径――班本的独特性

近年来,“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下的班级授课制以及传统班级管理的缺点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小班化教学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等不断开展,如何对于班级授课制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实现班级管理的人文转换,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以班为本”的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尝试便应运而生。“班本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是作为校本化向生本化的过渡提出的,是校本研究、班级授课制与传统班级管理研究的深入与优化。以班为本的课程改革思路遵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强调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国内“班本”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班本的现有文献较少,知网上不足40篇,成果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已有的研究成果涉及班级教研、班级课程、班级管理与班级教材,而理论探究严重不足,大多为教师自身的教学案例。

李兆文、王浩龙的论文《班本教育: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方式》是为数不多较为系统地从班本教育、班本课程以及班本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策略等角度介绍班本化的文章。论文对“以班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内涵作了界定,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班本”是“校本”的深入与继续,是介于校本和“生本”之间的纽带;二是“以班为本”的课程改革就是要重新认识班级,厘清其对儿童成长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作用,从而达到在非小班化学校中,教育教学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目标;三是“以班为本”的课程改革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班级资源,由班级教师和学生、家长和社区(社会)代表共同开发班本化的课程,实现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关注到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发展。[1]

现有的“校本”与“班本”的相关研究表明:我们应特别加强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学习与锻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方面相关研究已经趋于成熟,成果相对丰富;“班本”遵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全部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强调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关于“以班为本”的课程改革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应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就其内涵、运行机制、评价体系等持续深入探究。

三、三位一体――班本的综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强调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需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学校成立课程管理办公室,以此统筹管理三级课程的实施,即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班本化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班本化的实施、德育课程班本化的实施,促进课程改革,全面优化学校课程建设。引领教师更新课程理念,树立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管理者、开发者、创新者的观念,保证课程的开齐、上足、教好。继而,在实践中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过上有品质的班级生活。

(一)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班本化实施

在国家、地方课程的实施中,各学科有针对性地精选班本化实施切入口,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地方课程方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实验班级中,以班为本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研究、以班为本提高数学计算能力的案例研究、以班为本提高小学生英语单词拼写能力的研究、以班为本优化地方课程的案例研究和国家课程班本化实施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等,形成各学科课程班本化实施的操作模式,从而整合国家、地方课程的课程资源,提高国家、地方课程的实施水平,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着力开展以班为本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案例研究。计算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和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数学学科以此为切入口,从各班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和特点出发,对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的计算错误进行剖析,从计算课的教学设计、计算练习的设计、计算训练的形式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及素养。我们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计算教学案例的设计、实践、分析、归纳,实现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计算能力得到提高的目标。

(二)校本课程班本化实施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一方面结合本校及各学科特色,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如音乐学科《明明合唱》、体育学科《触式橄榄球》、美术学科《儿童布贴画》、语文学科《世界河流文化》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材。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努力探索班本化的可行路径。比如在美术学科《儿童布贴画》的实施过程,教师首先进行前期调研,做到知己知彼。在课程具体实施前,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学生的构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制作原料搜集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做好班级学生学情的分析和家长基本情况的分析,结合班级学生、家长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设计详细的班级实施方案。方案关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以班本推动生本,让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班本化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目标重设,做到因材施教。依据前期调研情况,在校本课程班本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班级课程实施目标,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课程目标重设,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及时对课程实施进行合理的变动。比如校本课程《儿童布贴画》在三(4)班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前期的调查与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构图能力普遍有待提高,及时重设目标,调整教学方案设计,让课程实施更贴近班级实际情况,贴合学生实际需求。

(三)德育课程班本化实施

在德育课程建设方面,多管齐下,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小学生。

1.建立班务委员会与班级心理教育联盟,积极开发班级德育课程,形成以班为本的晨会、班会课程。“班务委员会”旨在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家长资源,每个班级根据自身的特点,让学校与家长携手,扩充教育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班会课程。班级心理教育联盟是为了联合全国一万个班级,积累一千个班级心理教育课例,研制一千个班级心理教育活动,创编一千个班级心理教育故事,培育一千个班级心理教育品牌,以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而建立的组织。学校在上好每周三的心育晨会课,形成系列心育微型课程的同时,积极与市、区兄弟学校开展班级心理教育联盟活动,比如,学校二(8)班的孩子们与区内“手拉手”学校星甸小学二(1)班的孩子们,通过系列心育活动的开展,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解决烦恼。

2.开展班级“13579”系列活动,形成班级德育活动课程。学校按照“新三好”(读好书、写好字、走好路)学生的培养要求,全面开展“13579”系列活动。“1”是班级中“我最喜欢的同学”评比,以班级为单位,努力让孩子们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使每个孩子都努力让人喜欢。“3”是以班为本的“三小―小记者、小当家、小主持”活动。“5”是班级中五星(读书星、写字星、礼仪星、希望星、快乐星)评比,面向班级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7”是各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七大俱乐部活动(读书俱乐部、写字俱乐部、礼仪俱乐部、小能人俱乐部、小星星俱乐部、小明星俱乐部、明明冰冰俱乐部)。“9”代表“九十个兴趣小组”,指各班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开设特色课程,着力打造合唱、布贴画、橄榄球、机器人、书画等特色项目。如学校着力打造体育品牌项目――橄榄球,每个班都成立了班级队,成为南京市首批橄榄球推广试点学校,承办了南京市首届小学触式橄榄球比赛,先后获得第二届南京国际触式橄榄球比赛U13组最高级“杯级”冠军、上海国际触式橄榄球比赛冠军。学校橄榄球队队员们受邀分别在亚青和青奥的橄榄球赛场上进行展示表演,并有幸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和加拿大世界冠军进行交流。突尼斯国家青年橄榄球女队、日本国家青年橄榄球男队与学校橄榄球队员们进行了零距离交流。校本活动班本化,班本活动岗位化,如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轮班制,晨会、班队会由学生轮流主持,“六一儿童节”让班级每个孩子都登台表演,让每一个孩子都闪耀光芒。

3.进行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的探索。以“最美班级”建设为抓手,旨在美化班级育人环境,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扎实开展。学校层面制定建设方案,对各班“最美班级”建设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各班根据班级特点,做好物质环境的布置。通过班级“个性化班风”的打造,努力挖掘班级育人因素,设置好班级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角落都会说话,方方面面体现班级文化精髓。如在各班教室门口统一制作“大脚丫”形班级名片,意为“立足做人”。名片上要求各班以班名、班风、班级口号、班主任、全家福照片等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班级中设有个性化班风牌,让学生在班级中日日可见,牢记于心,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向着共同约定的方向努力。

走向班本,在新视角的探究和引领下,学校坚持“常规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常规化”的工作思路,坚持“四个促进”(以研究促进学习、以学习促进反思、以反思促进实践、以实践促进研究),建校七年多来,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育跨江发展和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快车道上,学校正朝着“南京教育跨江发展名校过江第一品牌”努力迈进。可以说,坚持以班为本的探索,是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兆文,王浩龙.班本教育: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方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2(12A).

Class-Based Curriculum and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LI Zhao-wen & LIANG Yi

(Nanjing Langya Road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003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