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的框架并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走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级的素养,但在核心素养指标的选取上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

近些年,我国也开始强调核心素养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把“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作为十条措施中最为基础的一条,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北京市几年前就开始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工作。2012年,北京教科院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研制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27个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学科能力标准及教学指南;2015年又出版了《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丛书》共19册。

近年来,北京市还依托成熟的市、区、校三级教研网络,充分利用教科研院所广泛、开放的教研体系和合作团队,开展了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先后建立起了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2013年,教育部启动重大攻关项目“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该项目结合我国实际,从国家层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结构框架及相关指标体系。与此同时,北京市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研究工作也开始进入新阶段。

2014年10月,为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北京市教科院还与培生公司合作,举办了为期3天的“于课程教学中培养和评价21世纪核心素养”的培训会,来自北京市10个区县和20多所中小学校的科研人员和教师近80人也到会聆听。

2014年11月,北京市教委印发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禁止小学阶段进行统考、统测;并将学生初中三年参与物理、化学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成绩纳入中考评价体系;中、高考语文试卷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本次教改意见的提出,标志着北京中小学学科教学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培养;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虽然新课改后教师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也做出了很多改变,但是一些学校的初中历史教学依旧没有起色。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多学生开始出现偏科现象,九门功课同步进行更容易让学生偏向于在不知不觉中有了选择心理,根据目前的学科特点来说,很多学生会偏向理科,觉得文科特别是初中历史枯燥无味,没有意识到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培养学生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进行探讨。

一、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意义

新课改以后,我国各学科的学习难度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顺应这种变化,教师开始进行科目式教育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并加强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科特点找到合适的具有一定特点,吸人眼球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达到学生课堂效率提升的目的。初中阶段安排历史教学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对学生个人三观培养的基础上的。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的历史,对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在课堂中融入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培养就尤为重要。

(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我们都知道,很多学生之所以成为国家的未来的栋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他们有着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基础。但是,这种个人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初中历史的改革教育就是在学生最容易接受知识熏陶的时候,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今后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重要初中阶段正是懂事又懵懂的阶段,很容易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从而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在课程繁多、任务量重的初中阶段,初中历史这种具有感情及故事情节的学科就很容易打开学生心目中的世界,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国家发展历程的不易,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开始萌芽。

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问题

(一)太过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学校甚至教师将考试成绩看做教学考核的唯一标准,将成绩至上作为办学教学的原则。国家推进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培养是要从根本上让学生爱国,提高素质,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单单只是为了文字知识的死记硬背。而这种传统的唯成绩论的教育方法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初中历史教育的初衷。

(二)教学形式保守且僵硬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传统的寓教于学已经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深度,教师不再仅仅传播知识、讲解知识。传统的学习生活是十分枯燥的,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教师也会觉得心力交瘁。所以教学生活化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初中历史这样贴近生活的学科,更需要注入生活的血液。但是,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课堂节奏紊乱、教学进度慢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三)学生对初中历史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初中虽然不及高中紧张充实,但在这个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语数外等主要科目所占比例居多,而相较于物理、化学、生物这种理论性学科,初中历史又显得过于简单,所以学生不能对初中历史这一学科产生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导致偏科现象的出现。

三、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学校改变学科考核策略针对初中历史这一学科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现阶段一些教师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关心的并不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收获什么,学到什么,而是期末考试得了多少分。可以说,这种教育形式使分数成了学生更加重视的方面。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改变考核策略的方法,让学生重新了解初中历史,如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一起制作一部情景剧,或者制作访谈节目来批判讽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事件或者还原某一事件的原型,教师通过学生的表演形式、表演过程及产生的现实意义,现场打分并一一点评,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考核过程中的优点或不足。此外,学生在准备剧本以及排练的过程中也能够亲身感受到我国发展历程的不易。

(二)教师要不断摸索创新型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既然知道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和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教师就应该身先士卒,积极查找应对策略,摸索新的教学模式。比如,人教版教材中关于一些具有丰富含义的语句学生不容易理解,也不能体会到我国先驱者面临的艰难处境。这时教师可以提前备课,将一些不易区分的战争分模块总结,然后运用多媒体立体化或者剪辑相关视频供学生观看,这样一来,就能快速地把学生代入当时的情境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对我国发展历程的含义,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深度。此外,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事件发生的时间及目的等,并且这些时间点及目的是很多考试中的必考内容。所以,在这一方面学生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高低就显得尤为明显。关于这些历史事件的时间等细小、繁多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进行展示,还可以将这些图片配以适时的背景音乐,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被带入到事件氛围中,也能够在自己的记忆基础上加深对每一个事件发生的知识点的记忆,其时空观念自然会得到提高,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培养。

(三)尊重学生主导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讨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在心智发展不成熟、对社会环境不了解、价值观人生观未完全稳定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舆论带跑,对学生的心智发展造成影响。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要及时掌握时事热点,关注热点新闻,并观察事态走向,引导学生对事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至于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产生误解,在引领学生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初中历史课程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要思维定式,特别是像历史这种有些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课程,运用思维定式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不仅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得不到提高,很容易产生一定的挫败感。所以活跃课堂氛围对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在讲解时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某一种做法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例如,教师在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提出如果当时的清政府足够强大,会不会造成之后洋务运动的性质有所变化。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问题在探讨过程中得不到一个准确的答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该问题展开历史辩论赛,辩论的正反方由不同小组的学生组成,其他学生作为评审,给出最终的评判结果。这样的授课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这样的做法也使得学生占据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建立良好的历史学习观念和认知理念有积极作用。

(四)学生要加强对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认识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是不可离分的整体。在学校和教师都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出改变的同时,学生也应该对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是主动转型也可以是外力推动。主动转型即学生自己试着了解初中历史这一课程,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观看视频、课本预习等方式,提前了解下一节课程的所学内容;外力推动即学校通过开展主题讲座、游园、参观等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初中历史并对其加深了解。当然,这样的方式相对于教师授课来说很简单,有些教师可能会觉得其占用时间长,只有正常的课堂授课才能够加强学生的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建设。其实恰恰相反,这样的方式反而让学生以亲身行动、亲身经历的方式更快地清楚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明白为什么国家会如此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对我国国际历史和本国历史发展的认识有什么影响。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教学;历史;核心素养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将历史知识作为教学的重心,过于重视对历史课本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历史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国家教育教学工作逐渐转变了重心,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跟随国家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

一、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由于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较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没有付出百分百的精力学习历史;再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课本教材的知识,教学方式呆板,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认为历史课程的学习十分枯燥,学习积极性较低,历史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为了改善初中历史的教学局面,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用历史角度分析题。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国家教育教学事业的重点内容,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应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主要内容。

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策略

历史的学习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要学习内容。历史学习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历史,分析和研究历史事件的产生与发展,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评断,汲取其失败的教训,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为现在和以后的生活和学习积累知识与技能。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教师应抓紧这一阶段对学生历史课程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历史知识,学会用公正客观的角度对待历史问题,借鉴历史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实践技能。

1.构建学生为主的历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知识文化,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思考方向对学科知识进行理解。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本教材较为死板枯燥,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春秋争霸》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的史实资料或者影视视频,以及对主要人物进行一个较为详尽的了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历史资料、视频资料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播放之后鼓励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一些理解。或者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再由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与其他同学分享,让学生在主动交流学习中增强学习历史的乐趣。

2.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回望漫漫历史之路,存在着许多与现代相近的事件与内容,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正面影响。改革是国家振兴发展的主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素养渐趋落后而逐渐腐朽,不但不能帮助国家进步,反而会加剧国家的落后与衰亡。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自身的进步、适应世界的发展,都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改革。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并且成功的改革先例,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应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事件,从改革的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已经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向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前提下从事件中总结出自己的想法。学会借鉴历史中的精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历史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为了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缺乏重视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内容安排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时难免会遇到较多问题,教师应悉心为学生解答,引导讲解的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史实书籍,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独立学习,并且扮演教师的角色为其他学生讲解,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问题。

总之,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和修养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将在学校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围绕着“核心素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增强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开阔前瞻的国际视野和稳健卓越的领袖素质”。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及相关基础学科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宽厚扎实的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好奇心、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目前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制度等的改革还不能完全适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验内容比较陈旧,综合和设计型实验较少,反映现代化学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技术的实验更是寥寥无几,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2.过多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受到抑制;

3.过多强调老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不足;

4.过分强调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统一性,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被忽视;

5.考试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二、改革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凝练典型实验,设计科研实验

随着现代农业对拔尖创新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多,高等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必须把“重基础、突个性、强实践、跟发展”作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条件,是创新的基石和保障,因此,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第一学期,在通盘考虑“知识点”的前提下,对“普化、分析、有机”三大块基础课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凝练,设计系列典型实验。例如“乙酸丁酯的制备”是我们精选保留的典型实验,其实验原理涉及化学平衡、平衡移动、液-液萃取、酯化反应等众多基础理论,实验步骤包含回流分水、萃取、干燥、蒸馏等有机化学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实验的设计采用常量与半微量实验对比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理念。通过一系列典型基础实验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我校拔尖人才培养班包括食品工程、动物生产、植物生产、动医医硕和生物科学专业。针对各专业特色,我们将实验内容与相关专业发展相结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教师科研成果相结合,不断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开放的科研实验。例如,从植物、动物机体中提取活性多糖的研究,并采用大孔树脂、SephadexLH-20凝胶树脂对这些活性成分进行初步纯化,以及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及功能研究、生物农药的制备、除草剂和安全剂制备及初步表征等等。设计科研实验使学生能够涉猎更多更广的研究领域,以激发起“好奇心”,提高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1.构建混合式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BlendingLearning),是将传统学习优势和以网络为主的电子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基于这一思想,我们构建并实践了混合式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详细分析农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基础上,我们构建和完善了基础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包括便于学生预习的教学大纲、教案、常用软件及视频录像;利于师生课下进行适时互动的在线答疑、报告上传系统;有助于学生基础实验技能提高的基本操作和虚拟实验系统;拓宽学生认知水平的课外阅读和国内外相关网站链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网络平台为支撑,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实验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网络学习、探究学习和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网络学习”是学生课下利用基础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交互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课上提问、学生讲解及学生演示的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探究学习”是在实验过程中,当学生遇到某些事先未预料到的状况时,教师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启发学生如何思考并合理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一些新知识来解决实验中无法解释的一些实验现象和结果,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探究式学习模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学习”是指在完成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时,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分组、选题、资料收集和分析,通过组内成员的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设计和实施,最终形成报告。团队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和包容能力,有助于培养小组负责人的领袖素质。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能够科学地整合教学资源,使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2.构建拔尖生优秀教师制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师的素质已成为培养高校学生实验能力的“瓶颈”,在一定意义上,高校实验教师的素质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起着决定作用。因此,为将农业院校的实际情况与所培养的拔尖人才数量少的优势相结合,我们在大一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拔尖生优秀教师制。一方面,充分利用基础课授课学院最好的资源,安排省教学名师、省教学新秀、教授、博导等为拔尖生上课,使这些学生能够得到优秀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另一方面,拔尖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及个人爱好从这些优秀教师中选择导师,并成为导师科研团队中的一员,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和实践。拔尖生优秀教师制培养模式不但可以使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团队,尽快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而且学生可以从优秀老师那里学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科研素养,这些都是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实践表明,以优秀教师为纽带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磨合过程。在开始阶段,因受传统学习模式的影响,学生中肯定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特别是一些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此时必须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积极扶持,保证拔尖生尽快适应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的节奏。当然,此种模式对指导教师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若要保证拔尖生学习效果,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养。总之,以优秀教师为纽带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对学生精英意识的培养、个性化培养及主动实践能力的强化等诸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3.构建三维度化学实验竞赛体系

化学实验竞赛是全面考核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检验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为提高拔尖创新人才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构建了三维度化学实验竞赛体系,包括基础实验竞赛、综合实验竞赛和学科竞赛三个模块,参赛学生为我校食品工程、动物生产、植物生产、动医医硕和生物科学专业拔尖班学生。竞赛参照国家化学实验竞赛模式,略作调整,各参赛专业在赛前一周向组委会提供一份5人的参赛学生名单。竞赛安排在每年的七月份举行,为期3天,内容包括实验基础理论考核(笔试)及实验操作考核。竞赛中的操作考核一般进行2天时间,每天从上午8点半开始,至下午3点结束。我们将操作考核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综合实验竞赛阶段,考核方向分别是普化、有机和分析,每个专业的5名同学在进考场前抽签确定自己的操作方向。第一阶段竞赛结束后,各专业成绩最高的2名同学进入第二阶段竞赛。第二阶段竞赛是能够体现各专业学科特征的学科竞赛,实验题目体现各专业的前沿内容,每个专业进入该阶段的2名学生自动组成一组,协力完成实验。竞赛的层层推进,能较为全面地考查这些拔尖学生的基础、综合、创新实验能力。此外,实验竞赛操作考核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夯实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由于我校三维度化学实验竞赛体系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我们将在实验题目的选择、参赛选手的培养模式及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三)建立教考一体化实验考核模式

为实现培养农业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我们探索和构建了一种既能评价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考一体化模式。

1.将期末考试分散到整个实验课程中。第一阶段是基本操作考核,检查学生对容量瓶、滴定管等使用的掌握情况,考核结果将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第二阶段是综合设计实验考核,学生随机抽签,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以训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第三阶段是创新实验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题目与各拔尖班专业方向一致。通过三阶段实验考核,一方面学生在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适时的实验考核能及时把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现状反馈给授课教师,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教与学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2.为了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积极展开逻辑思维,我们将“探究学习”模式与平时成绩挂钩,就是在实验过程中或结束时,针对实验现象、步骤中某些事先未预料到的状况,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回答并予以评价。这种个别化质疑考核使得在实验中提问题的人数和讨论实验的人数明显增多,感到实验有收获的人数也增加了。此外,在师生探讨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时,教师会获得某些改进实验的启迪,促进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种“教—考,考—教”模式有利于保护拔尖创新人才的好奇心和思考力。

3.实验报告既是对实验课教学过程的总结,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锻炼,一般占平时成绩10%~20%左右。传统的实验报告为“五步走”格式: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和思考题,这种固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鉴于拔尖班实验内容的经典性、专业性和创新性,我们要求学生以每次实验的基本目的为依据,自己总结实验的收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针对某些科研实验如“除草剂和安全剂制备及初步表征”。我们还要求学生广开思路,写出形式多样、分析性的论文,并将实验报告成绩提高到占平时成绩的30%~40%。灵活多样的实验报告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导语】

为积极开展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2016﹞84号)及《安徽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皖教基〔2017〕21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2017年启动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制定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全面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考试招生录取办法综合改革。到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二、主要任务和措施(一)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按照确保义务教育基础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总体要求,调整、优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1.考试科目。实行全科开考,将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全部纳入考试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信息技术等13门科目。其中外语包括听力,物理、化学、生物学包括实验操作。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2.考试方式。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采取书面考试;体育与健康采取现场测试;信息技术采取上机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学实验操作采取实验操作考试;音乐、美术可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查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外语口语测试。3.考试内容。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在全面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成绩呈现。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以分数呈现;音乐、美术以“合格”“不合格”呈现。5.组织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科目由省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考试时间,全市统一组织实施。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生物学实验操作等科目由市教育局根据省教育厅规定制定考试内容和办法,由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音乐、美术等科目考试由市教育局根据省颁布学科标准或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由学校组织实施。(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1.加强指导。遵循省教育厅制定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和工作指南,按照评价的基本原则、内容、程序,规范操作流程,对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指导。2.建立档案。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省教育厅《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南》框架内,通过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学生空间“成长记录系统”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3.规范操作。各校和教师要常态化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及时录入写实记录,避免集中突击。每学期末,各校要组织管理员、教师整理遴选学生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导入学业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学校开展的涉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活动记录,对将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实施材料进行审核、公示。经审核、公示无异议的数据自动导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管理系统”,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抽查。4.结果应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纪实报告呈现,包括5个方面的写实记录和等级。根据录取模式,视作一个学科,满分20分,作为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录取的依据,为优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提供参考。5.试点先行。2017年制定实施细则,在省教育厅指导下启动试点工作,并从2017年秋季学期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进一步完善我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三)改革招生录取办法。开展招生录取办法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1.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采取“4(语数外体)+6(政史地理化生)+1(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总分870分。在条件成熟时,将信息技术纳入计分科目。2.改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呈现。将综合素质评价视作一个学科。基本方法为:先按综合素质评价5个方面内容分项以等级呈现,再将分项等级转化为分数累计成总分。综合素质评价每个方面满分分值为4分,A、B、C、D等级分别对应4、3.5、3、2.5分,满分总计20分。3.改革招生录取方式。计分科目采取各科(含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以分数呈现计算总分的方法;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依据。信息技术在普通高中的录取中必须达到一定的等级;音乐、美术等非计分科目以成绩合格在录取中作门槛设置。(四)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在学校自愿的基础上,选择有资格优质高中学校开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按不超过本校招生计划3%的比例安排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严格控制自主招生学校数量和招生名额,将特长生纳入自主招生管理,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试点学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严格规范并主动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试点学校自主招生方案要报市教育局审批。自主招生考核一般安排在全省统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公布之前进行,在高中阶段招生时设为提前批次录取。参加自主招生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必须达到规定分数,具体规定另文通知。(五)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市教育局健全招生考试管理工作规定,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切实加强对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统筹管理。县、区教育局要在市教育局统一领导下,加强对本辖区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工作的领导。省、市示范高中、一般普通高中(含民办学校)招生在市教育局规定的批次内进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统一纳入志愿批次管理,使用统一招生录取平台。深化普职融通改革,拓宽中等职业学校人才输送渠道。1.严格招生工作纪律。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跨市招生、超计划招生;制定公布民办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负面清单,严禁民办普通高中擅自提前招生、违规跨市掐尖招生、超计划招生和单独组织考试,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考试秩序。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2.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积极创造条件,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招生名额适当向薄弱初中和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中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不低于80%且不设最低控制线。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录取平台,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3.保障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权益。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报考高中阶段学校,与当地学生执行相同的招生政策。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残疾学生。保证本市回户籍所在地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享受与户籍所在地考生同等政策待遇,妥善解决好我市户籍在外地市就读的初中毕业生回户籍地升学的问题。4.严格控制加分项目。除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必须保留的,即皖教基﹝2017﹞7号规定的6项加分项目外,其他加分项目一律取消。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三、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教育局成立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本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勇同志任组长,市教育局其他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基础教育科、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招生考试院、体卫艺科、职业和成人教育科、电教馆、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办公室、组织人事科、宣传教育科、计划财务与基建维修科、督导室、监察室、教师发展中心、政策法规科等科室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基础教育科(联系电话:2835786)。枞阳县、义安区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任务的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落实具体工作措施,确保改革有序推进。(二)深化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三)提升保障能力。各县、区要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保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严格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建立统一规范的考生电子档案,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电子化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好全省统一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发挥好平台的作用。(四)做好宣传引导。市、县(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初中学校要通过网络媒体、新闻会、座谈会、家长会等多种方式,认真做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高中阶段学校要在规范办学的前提下,努力办出各自特色,周密研究自主招生的具体方案,广泛征求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并加强对社会和家长的宣传。加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宣传,为推进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