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土与资源概况

国土与资源概况

国土与资源概况

国土与资源概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易混概念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02-02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多数学生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题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现象。为了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见的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较如下: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间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2、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球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是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3、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为划分标注。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侯的变更情况。

4、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O.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5、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6、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聚积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7、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是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8、水资源、水利资源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9、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0、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是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1、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路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2、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察觉。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3、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长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干湿季节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较简单。

14、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的风华物体因此,土壤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社会属性。

15、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16、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盖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旬等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17、大农业与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木、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18、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指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19、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为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的变动居住地。

国土与资源概况范文第2篇

水电移民制度的基本单元分析

1政治域:政府行政权力的垄断

在政治域中,政府作为中心参与人拥有与移民不对称的决策集合,在制定移民政策上可以运用这种不对称的决策集合使自己在制度博弈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政府的行动集合包括将移民的土地及私人财产转移给自己或其他参与人。移民无法通过选择逃避政府行动的影响,原因是政府具有排他的管制权力,但是移民可以选择是支持还是抵制政府。如果政府行动引起移民的强烈抵制或反抗,其结果对政府将是代价昂贵的(如失去权力),虽然反抗也许对移民也是有代价的。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政府在制定征地补偿政策中,包含着几个行动集即(高,征收)、(高,不征收)、(低,征收)、(低,不征收),这就形成了政治域同共用资源域残缺的制度互补。互补性的存在意味着整体性制度安排的结构可以是内在一致和刚性的[3],即政府的补偿标准能够影响到移民的策略选择。但移民使用资源的策略无法影响政府,移民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水电移民政策往往都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参与各方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和遵守,这些规则是否符合他们的利益。许多情况下,移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直接违犯制度,假如这种情况成为普遍现象,政府所制定的制度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

2共用资源域:土地公有制结构下农村土地的产权残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法律所规定的土地公有制的背景下,政府和移民在作为“公用资源”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上拥有平等的主体地位,从逻辑上讲,二者可以平等地共同利用土地资源。水电移民是因开发利用水资源而引起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使用而产生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均属于“公用领域”。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非排他性意味着产权的缺失,“公用领域”的非排他性促使大家竞争性地使用,以谋求私人利益。水电移民制度的共用资源域包括政府与移民两个行为主体,他们在这个域的行为选择决定了水库移民制度在共用资源域中的制度特征。从移民的角度看,首先移民行为选择由于对土地产权的缺失,因此导致在土地资源的争夺中无法通过正常途径与政府谈判,即没有参与权;其次由于产权的残缺,因此土地被征收过程中产生的土地价值增值移民无法享受,这部分利益缺失表明了移民的补偿没有达到合理的水平。对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残缺,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利用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在制度上的缺陷,来与移民争夺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稀缺性资源完全市场化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最优的,但是政府利用自身的行政权力取得了额外收益,并通过这种权力使移民接受政府所规定的土地补偿标准,使双方暂时达成均衡。政府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将土地所具有的共用资源属性异化了。

3交易域(经济交换域):移民与项目业主扭曲的交易机制

从交易域的概念看,交易域的参与主体应该由那些有用私人物品并可以自由交换的个人组成,即移民与业主。但在水电移民制度的交易域中,由于制度外生规则的约束,因此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必须由政府负责实施转化为国有性质的土地后再出让给项目建设业主。在这种扭曲的交易机制中,政府实际上以市场中介机构的角色参与到了交易之中。在实际的土地征收过程中,政府先与移民(实际为移民的人即村干部)就征地问题进行谈判,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非市场化的交易,由于村民往往掌握的是不完全的信息(即信息不对称),村干部与政府可能私下达成一致,侵犯移民权益行为的发生概率将会增大。如果政府根据国家以及库区所在省、市(县)的有关征地补偿法律法规以及移民要求、自身的赔付底线等与移民达成协议,然后把土地以市场的交易方式出售给业主,那么政府运用自己独特的行政权力攫取了土地增值的收益,这时政府的角色已经变为土地交易的参与者而不是服务者与仲裁者。移民的行动选择取决于土地价格的预期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承诺。随着社会的发展,移民的信息来源变得多样,他们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政府的行政命令而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衡量自己的利益补偿是否满意。业主只是提供土地交易的资金,可以在征地的事前提供(与政府签订包干协定),也可以在政府征地后提供。由于其本身不正面参与征地的实施,因此减少了一定的风险成本。

水电移民冲突的共时性制度分析

1共用资源域与政治域的制度互补机制分析

“公用领域”的非排他性促使了竞争性的使用,以谋求私人利益,这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效率性以及公平性产生很大的冲击,从而引起广泛和深入的公共资源问题。这就促使政府不得不出手进行“干预”,从而使“资源开发”置于“政治域”。政府所拥有的行政干预权力成了解决共用资源问题的实施规则。假设构建一个移民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来分析在政府干预的行为约束下,移民是否会接受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制度安排,并推导出移民维持制度均衡的概率及条件。模型要素如下:局中人:政府和移民。双方都是理性人,在追逐目标时前后能够做出一致的决策,其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局中人的战略集:政府的战略集是(合理补偿,强制征地),移民的战略集是(抵抗,接受)。移民抵抗主要表现为上访甚至会发生暴力冲突。局中人的支付:假设政府合法征地,移民接受,双方参与人的得益均为0;如果移民抵抗,政府就会有相应的成本(上级政府的问责、维稳支出等)。因此,假设移民抵制政府征地,政府不合理的补偿行为所付出的成本为T(0,+∞);如果移民选择接受,那么政府不合理的补偿行为将获得收益W(0,+∞)。移民抵制政府的成本为C(0,+∞),假定移民抵抗成功的概率为P[0,1],抵抗移民的收益为S(0,+∞)。付出抵抗成本C,抵抗失败后,移民收益为0,移民的期望收益函数是E=P(S-C)+(1-P)(-C)=PS-C,见表1。依据政府与移民的博弈模型,当移民选择抵抗时,因为-T<0,所以政府选择合理补偿;当移民选择默认时,因为W>0,所以政府选择强行征收。当政府选择合理补偿时,因为-C<0,所以移民选择接受;当政府选择强行征收时,移民的策略选择与抵抗时的效用PS-C与和默认时的效用0两者大小相关,当PS-C<0时,移民选择接受,当PS-C>0时,移民选择抵抗。移民的策略选择影响着政府的策略选择以及整个博弈模型的均衡解。(1)当PS-C<0时,即0≤P<C/S≤1时。政府选择强行征地的情况下,因为PS-C<0,所以农民选择接受;在政府选择合法征地的情况下,因为-C<0,所以移民也选择接受。也就是说,无论政府是合法补偿还是强行征地,移民的策略选择都是接受,移民最优策略为接受时,政府选择强行征地。所以,当移民抵抗成功的概率P满足0≤P<C/S≤1时,政府选择强制征地,移民选择接受。(2)当PS-C>0时,即0≤C/S<P≤1时。政府选择强行征地的情况下,因为PS-C>0,移民选择抵抗;政府选择合法征地的情况下,因为-C<0,移民选择接受。求此博弈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所以,当移民抵抗成功的概率P满足0≤C/S<P≤1时,政府以C/(PS)的概率选择强行征地,以1-C/(PS)的概率选择合法征地;移民以W/(T+W)的概率选择抵抗,以1-W/(T+W)的概率选择不维权[4]。综上分析,政府与移民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如下。当0≤P<C/S≤1时,博弈有纯战略纳什均衡:政府选择强行征地,移民选择接受。当0≤C/S<P≤1时,博弈有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政府以C/(PS)的概率选择强行征地,以1-C/(PS)的概率选择合法征地;移民以W/(T+W)的概率选择维权,以1-W/(T+W)的概率选择接受。第一种情况显然不符合实际,故忽略;第二种情况的纳什均衡为政府与移民在政治域与共用资源域中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当抵抗成本C越小、移民收益S越大时,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概率Q越小。同时,当对政府强行征地的惩罚越大时,政府强行征地的概率越小。因此,当前移民制度稳定的条件为:减小移民的维权成本,增加移民的征地收益,加大对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惩罚力度,可以促使移民与政府博弈均衡更合理化。

2交易域与政治域互动分析

下面采用青木昌彦的政治交换博弈结构来分析政治域加入交易域后是否使当前移民制度更加稳定。首先把在交易域中政府的参与视作一种政府侵权的行为,政府凭借自身的政治地位强行介入移民与业主的交易域中,使自己获得收益[5]。通过分析政府介入交易后移民和业主抵制和默认的成本与收益,从而得出移民制度在交易域与政治域互动过程中稳定的根源。政府侵权时的博弈结果可由报酬矩阵(表2)代表,其中行表示被侵犯利益的移民的策略,列表示利益被转移到了另一主体项目业主的策略,矩阵每一个空格第一、第二和第三个数分别代表政府、移民和项目业主的报酬。移民与业主抵制政府的成本为c,它不依赖移民与业主在抵制政府过程中是否合作。如果业主与移民合作,政府侵犯移民的产权企图注定要失败,因此政府将承担巨额成本C(如发生等)。但是如果业主不合作,移民单独抵制不能奏效,政府从移民攫取额外收益a的企图得逞。假定政府的侵权行为对移民的土地产权的安全构成威胁,因而造成移民的部分效率损失2由移民和业主平均分摊。如果移民不抵制,能节省冲突成本c,但业主和移民仍然要承受由政府侵权引起的效率损失。假设博弈只进行一次,而且移民与业主之间不可能事先安排任何有效的私下支付。如果-c≤0,也就是说,业主和移民合作共同抵御政府侵权的成本大于侵权本身导致的效率损失,这时业主的最优策略组合是不合作,保证自身的报酬F-。移民预期到这一点,其最优的策略组合是默认政府侵权,以避免冲突成本c。由于业主和移民无法协调他们的抵制活动,因此策略组合{侵权,默认,默认}将成为一次性博弈的纳什均衡结果。假定博弈重复进行,由于静态纳什均衡同时也是重复博弈的一个解,因此假定-c>0,即政府侵权导致的效率损失大于业主和移民合作抵制的成本。这种情况下,与移民合作符合业主的利益。但是,如果-c<a,政府倾向于向业主支付利益s,其中-c<s<a,其福利状态可以得到改进。这样一来,业主不愿意和移民进行合作,移民也不值得进行抵制。于是,策略组合{侵权和支付利益,默认,接受利益并默认}就构成了一次性博弈的纳什均衡结果。其中报酬组合为{2t+a-s,F-a-,F-+s}。政府与业主结成利益联盟,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对移民的土地产权进行剥夺,导致社会成本2。正是存在这样的均衡结构,所以在交易域中的制度是稳固的[3]。

国土与资源概况范文第3篇

人教版必修2第12页第2节:“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显然这里所说的环境承载力是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一种承受能力,它可以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表示。而中图版教材必修2第18页第一节第4行:“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这里将环境承载力等同于环境人口容量。人教版必修2第12页第3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环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中图版教材地理必修第2册第20页倒数第4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这两段文字的意思显然是一样的,只是表述略有不同罢了,但一个是给“环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一个是给“合理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显然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这几个概念的处理存在一些问题,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有必要对有关概念的来龙去脉作一个细致地分析。

分析

一、环境承载力的由来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生态学最早将此概念转引到该学科领域内,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承载力概念引入生态学后发生了演化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资源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应与容纳能力及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对于某一区域,生态承载力强调的是系统的承载功能,而突出的是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其内容包括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所以,某一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概念,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在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的条件下,可持续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强度及社会总量的能力。

生态承载力大体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类型。在人类面临粮食危机、土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家提出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在环境污染蔓延全球、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科学家相继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概念。

另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尔萨斯时代。马尔萨斯是第一个看到环境限制因子对人类社会物质增长过程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他的资源有限并影响人口增长的理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存在,而且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达尔文在其进化论观点中采用了人口几何增长和资源有限约束的观点。同样马尔萨斯的资源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的观点对人口统计学也存在巨大的影响。将马尔萨斯的理论用逻辑斯缔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用容纳能力指标反映环境约束对人口增长的限制作用可以说是现今研究承载力的起源。生态学家将容纳能力定义为:对某一具体的研究区域,在不削弱其未来支持给定种群的条件下,当前的资源和环境状况所能支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容纳能力的概念被广泛用于讨论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用来说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日益突出的今天,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系统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好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状态,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和环境支撑起整个人类社会系统。因此在讨论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时,突破了以前的环境容纳能力的概念,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一种支持能力。由于人类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都是一种自组织的结构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因此承载力的研究面对的是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生态经济系统中所有组分的和谐共存关系,研究对象不是生态经济系统中某一子系统,更不是子系统中的某一组分(人口或种群)。因此,承载力的概念相比容纳能力,其内容范围和含义都要广泛的多,涉及到人类社会系统,承载力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有所不同。环境承载力强调的是环境系统资源对其中生物和人文系统活动的支撑能力,突出的是其量化测度;而环境容量则强调的是环境系统要素对其中生物和人文系统排污的容纳能力,突出的是其质地衡量。环境容量侧重体现和反映环境系统的纯自然属性;而环境承载力则突出显示和说明环境系统的综合功能(生物、人文与环境的复合)。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生物和人文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即最大支持阈值,而最大支持阈值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表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要素有自然环境要素、技术水平、人类的消费水平和区域的开放程度等。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太阳、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它们都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同的资源对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不同。像太阳、空气目前对环境人口容量没有限定,而淡水过去只对个别干旱地区的人口数量起限制作用,现已成为决定越来越多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估算环境人口容量时通常以土地、淡水等限制性因素来估算,并要考虑地区的开放程度和人类的消费水平。主要用土地资源指标来估算环境承载力称为土地资源承载力。中国科学院综考会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所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它指明了土地承载力的4个要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它们的关系是: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与土地生产力成正比,与人口生活水平成反比,而土地生产力又是由生产条件决定的。以水资源来估算环境承载力称为水资源承载力,它由我国学者在80年代末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发展为条件,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在水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并经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区域(或流域)水资源系统对当地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持能力。

由于考虑的范围、时期、条件和目标不同,环境人口容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含义,所以在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研究时关键是要明确环境人口容量的具体规定性。在不同的假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的值就会有很大差别。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的开放程度。一个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的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而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由于某一种资源的匮乏会使得其环境人口容量大为降低。(2)时间规定性。一个地区短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会高于保证其长期发展的人口容量,但短期内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会造成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降低。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上,不能只考虑短期效应。(3)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产出水平会有很大差别,因此,环境人口容量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确定未来环境人口容量时必须考虑到技术进步的作用。(4)生活水平的高低。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不同的生活水平需求会有完全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很显然,环境人口容量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5)分配方式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分配方式将导致环境人口容量的差别,一个平均分配资源和财富的社会,其环境人口容量无疑大于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社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是:在可预见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非再生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三、合理人口容量的含义

如果仅仅考虑维持人们的最基本生活需要,那么得出的就是一个地区所能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如果要达到一个理想的或最优的目标,则实际上得出的是适度人口数量,即合理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从自然资源角度估算的环境承载力是生物生理性的人口容量,即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情况的下的最大人口容量。但确定环境人口容量时,如果把消费水平定在一个期望的数值上,则此时的人口容量也就等同于合理适度人口。因此,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也可以互相转换,合理人口容量也可以说是某一定意义上的环境人口容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承载力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程中栋,冰川冻土,2002年8月。

2.环境承载力初探。崔凤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年3月。

3.环境承载力及其应用。陈祥彬,福建环境,1995年10月。

国土与资源概况范文第4篇

1.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2011年5月6日,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文件,2011年11月10日,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下发《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1〕178号),提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确权发证工作。

2.不动产登记。2014年11月24日,国务院《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656号),提出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规范登记行为,方便群众申请登记,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

3.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逐步对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4.农村土地流转。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2014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坚持一切从国情和农村实际出发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5.征地制度改革。2014年1月20日,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第20条专门提出“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十报告中也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6.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2011年9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144号),提出全面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2010年12月30日,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8号),提出切实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7.节约集约用地。2014年9月12日,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4〕119号),2014年5月22日,国土资源部第61号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提出“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2012年9月6日,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32号),提出切实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2年2月22日,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提出严格依据规划划定和保护基本农田、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实施等措施。

9.土地整治。2010年12月27日,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提出严格规范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2010年10月15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提出开展全国和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10.土地调控。2010年3月8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4号),提出提高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效率,促进地产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2010年9月21日,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1号),提出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的管理调控。11.一张图。2012年7月10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42号),提出加快推进“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加快推进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深化“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应用。

二、结合管理实践的《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重点

《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讲授课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各章节中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融入土地管理实践重点内容,使学生既掌握了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也能够掌握最新土地管理政策和具体实践内容。具体到《土地管理学》课程,主要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构成完整的土地管理内容体系,其中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3]。

1.地籍管理教学重点。地籍管理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不动产登记工作,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权属调查:对宗地权属来源及其所在位置、界址、数量、用途和等级等情况调查,包括现场指界、标定宗地界址、绘制宗地草图、调查土地用途和等级、填写地籍调查表。(2)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勘测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基本情况,绘制地籍图。(3)土地登记和不动产登记:登记的特点、原则、类型,登记的内容和程序。

2.土地权属管理教学重点。土地权属管理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重点讲解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年限、程序以及今后改革的重点方向。结合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重点讲解农村土地流转的背景、流转方式和流转管理措施。结合土地征收,重点讲解土地征收的概念、程序、安置补偿方式,发现土地征收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土地征收的措施。

3.土地利用管理教学重点。土地利用管理教学过程中,结合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等,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耕地保护国策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耕地质量提升,耕地集约利用、耕地预警系统。(2)建设用地有序扩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合理确定,城镇盲目扩张控制;建设用地潜力挖掘;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缩减。(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体系、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及主要指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4)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土地开发、土地整治、土地保护的概念,土地整治的内容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内容。

4.土地市场管理教学重点。土地市场管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土地参与宏观调控,重点讲解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原理、目的和方法,土地市场调控中的政策工具、土地储备制度、土地价格管理与动态监测。

5.土地信息管理教学重点。土地信息管理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一张图”工作,重点讲解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含义、土地信息系统概念和系统架构、“一张图”的含义、“一张图”的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一张图”核心数据库的内容。

三、结语

国土与资源概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地质环境;矿山环境保护;治理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P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84-03

1 企业基本情况

武汉宏华膨润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上熊矿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城南东35km,隶属江夏区湖泗镇上熊村。

咸宁~鄂州的省级公路S314从矿区南端通过,西距京广铁路及107国道贺胜桥站10km,舒安~湖泗乡级公路从矿区西侧穿过,交通较为便利。

按照黄石市冶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12月编制的《武汉宏华膨润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江夏区上熊膨润土矿开采方案设计说明书》,江夏区上熊膨润土矿设计开采规模2万吨/年,预留扩大到5万吨/年。根据两境界内的矿岩量,及考虑过渡和均衡生产,其服务年限为22年~54年(根据产量调整),初步以22年为准。

据该矿山采矿许可证,2002年~2005年生产规模5万吨/年,矿区面积0.09km2;2005年~2008年生产规模2万立方米/年,矿区面积0.1551km2。

据此,江夏区上熊膨润土矿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适用年限按22年考虑,以保证矿山在闭坑前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最大程度地减少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和人员生命财产损失。

2 矿山保护方案

2.1 保护目标

1)对矿区土地资源、植被资源进行保护;

2)对矿区水资源、水环境进行保护;

3)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

4)对矿山安全生产进行保护。

2.2 保护措施

2.2.1 土地、植被资源保护措施

1)调查矿区土地的使用情况及其分布面积,对基本农田立牌保护;2)在排土场占用土地范围的边界上设立界桩,限制随意外扩;3)提高废渣的综合利用率,争取做到变废为宝,同时减小堆渣场地的规模。

2.2.2 水资源、水环境保护措施

1)对集中使用的重要水源地立牌保护;2)对矿区地下水、地表水水质进行取样监测,每年枯、丰水期各一次,发现水质变化,及时查明原因,并积极处理。

2.2.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1)对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示牌,提高人们的防灾、避灾意识;2)对矿山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有计划、按步骤,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尽可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3)宣传、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严禁随意乱采滥挖,破坏地质环境的现象出现。

2.2.4 矿山安全生产保护措施

1)严格按照矿山设计进行生产;2)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台阶高度以及留设安全生产平台,确保坡体稳定及露天作业人员及设备安全。

2.3 资金来源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矿山环境保护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由采矿权人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

原则上,矿区内的综合治理费、监测费从采矿权人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中支出。事务性的矿山环境保护工作费、监测费由企业自己支出,矿山安全生产保护所发生的费用计入矿山生产成本。

3 治理工程方案

3.1 治理工程布局

3.1.1 植被护坡工程

植被护坡工程布置在露天采场设计开采区域内。

3.1.2 排土场拦挡工程

挡土墙布置在排土场南西侧,采用重力式挡土墙。设计墙身高4m,其中基础埋深0.5m,挡土墙露出地面高3.5m;底板长4m,高1m。挡土墙全长209m。

3.1.3 设计依据

1)DZ/T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2)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3)SL379-2007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

4)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5)GB/T16453.4-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6)GB/50288-19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3.1.4 单项工程设计标准

1)植被护坡工程

植被护坡工程选用:喷播植草、铺种草皮等手段。

施工完成后,必须定期进行养护,养护内容包括浇水、施肥、补种、病虫害防治等。在养护期内,应一直保持坡面湿润至草种全苗、齐苗。对于干旱高温季节,应适当增加浇水次数,雨季可视情况定。六周以后,视生长情况浇水施肥。后期浇水应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高温季节及雨季,可覆盖遮阳网,待草长高度达4cm~5cm左右时,应揭开遮阳网,以免阻止植株生长。

2)排土场拦挡工程

重力式挡土墙设计墙身高4m,其中基础埋深0.5m,挡土墙露出地面高3.5m;底板长4m,高1m。墙身材料选用浆砌块石,块石直径以30cm为宜,但不得大于150cm,砂浆强度为M7.5级;底板材料选用碎石混凝土,碎石直径40mm,混凝土强度为C20级。

重力式挡土墙纵向伸缩缝间距采用20m,缝宽30mm,缝中填塞沥青麻筋或其它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塞深度不小于150mm。在挡土墙拐角处,应适当加强构造设施。

重力式挡土墙泄水孔直径100mm~150mm,外倾坡度大于5,间距2m~3m,按梅花形布置。最下一排泄水孔高于地面大于200mm。在泄水孔进水侧设置反滤包,反滤包尺寸500mm×500mm×500mm。

重力式挡土墙后面的填土,应优先选择透水性较强的填料。当采用粘性土做填料时,宜掺入适量的碎石。不应采用耕植土、膨胀性粘土作为填料。在墙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进行填土,填土应分层夯实。

3.2 投资概算

3.2.1 概算编制依据

本概算依据国家、省(市)颁布的有关法令、法规、制度和规程,在对各单项工程工程量进行统计的基础上,结合现场的实际条件,按相应的定额、取费标准和人工、机械、材料价格进行编制。主要采取以下规范:

1)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

2)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

3)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

4)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

5)鄂建[2006]122号文印发的《湖北省建筑工程概算定额统一基价表》;

6)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司[2002]10号文关于颁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及附件。

3.2.2 取费依据、标准与计算方法

1)工程单价取费标准

(1)其他直接费:取直接费的2%(包括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其他费用);

(2)现场经费:土方工程取直接费的4%,石方取6%,模板工程取6%,混凝土工程取6%,钻孔锚固工程取7%;

(3)间接费:土方工程取直接工程费的4%,石方取6%,模板工程取6%,混凝土工程取4%,钻孔锚固工程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