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

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

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

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第1篇

最早的乡村旅游源于19世纪的西欧国家,目前在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30多年的发展使大陆地区的乡村旅游形成了田园农业、民俗风情、农家乐、古村落等典型的旅游发展模式,近些年火爆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以地方性或民族性的乡村民俗、风土人情为核心内容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特色的异域或异族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进行民俗文化消费,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民俗文化中藏有丰富的档案资源,历代的档案资料中也有不少有关民风民俗的记载,关注乡村民俗文化是档案部门作为国家文化事业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档案部门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档案宣传是提高档案工作知名度,增强社会档案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档案宣传工作融入到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中去,是新时期档案部门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创新之举。

一、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以纯净自然的生态环境、淳朴原生的民风民俗为依托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不仅对我国的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村记忆的唤醒与缅怀同样意义非凡。

(一)满足精神需求

旅游休闲,对现代人来说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内容,长期生活在钢筋丛林中的都市人面对着每况愈下的生活环境,不断攀升的生活压力,更是向往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休闲生活方式。清新的乡野环境,朴实的乡风民俗,闲适的乡村生活是乡村资源最大的吸引力,其中的文化资源,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文化更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和核心。

“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需求中最高和最深层的愿望,这种愿望集中表现在旅游者的文化动机和文化倾向上。”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承载着民族认同感,乡村民俗中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独具一格的乡村民居建筑,富有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等,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体验农家生活,享受自然风光的休闲度假需求,同时能够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求新,求异,求知”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将乡村旅游与乡村民俗紧密结合起来,使游客在欣赏美丽田园风光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风土人情,让游客亲身体验和寻觅古老的乡村文化与习俗,享受一席原生态的文化盛宴。

(二)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乡村旅游中那些具有可参与性、可体验性的民俗文化容易引发旅游者的兴趣和爱好,这也是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原始动因。

乡村中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传承,开发利用这些民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例如,北京密云县大力发展民俗村旅游,从事民俗旅游的商户2300多户,综合收入1.4亿元,人均收入为开展旅游前的8-10倍;昌平区麻峪房子村在开发民俗旅游前,人均收入不足800元,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人均收入可达到6000元,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陕西关中地区的袁家村,利用物化民俗中的代表产品,如饮食、服饰、住宅、特产及生产交通工具,打造了一条青砖灰瓦的仿古街道,突出展示关中民间生活形态和传统特色作坊: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等,通过几年的发展,袁家村在关中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开始逐渐体现,如今已成为陕西乡土旅游的主要名片之一,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使当地民众多了一条致富路。

(三)传承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和传承的民俗文化浩如烟海,如婚丧嫁娶、泥人、皮影、剪纸、祭祀、年节习俗、礼仪等,它们就像一颗颗明星,闪耀在东方文化的璀璨夜空里。由V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取得辉煌。藏于民间丰富多彩的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应担负的责任。“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宝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被忽略、被毁坏,有的甚至已经灭绝了。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

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保持和突出了乡村民俗文化韵味,是一种将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民俗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旅游发展模式,让各地区各民族迥异又精深的民俗文化在每位游客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四)唤醒乡村记忆

梁漱溟先生曾说:“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和主体的,所有的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莫不如是。”记忆中的乡村有欢天喜地的节庆表演,有热闹非凡的庙会集市,有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有不能打破的禁忌规矩,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些曾经融于血脉的影像却越来越模糊。2014年,山东省正式启动“乡村记忆工程”,通过因地制宜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彰显山东民俗文化魅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是紧跟国家政策,顺应时展的必要之举。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中“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民俗风情项目,整修或者仿建的原始民居建筑,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等,无不唤起游客“回归乡里、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当过往的场景真实的在眼前重现,当遗忘的记忆被唤醒,那么旅游的意义已不仅仅止于休闲娱乐,更多了一份心灵的触动与慰藉。

二、档案部门参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2003年作家冯骥才在著作《紧急呼救》里呐喊“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都有一些风情独异的古村落转眼不复存在。如果我们不动手去抢救,再过二十年,至少有一半民间文化会化为乌有”。面对着逐渐消亡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档案部门作为历史原始记录的保管者和开发者,有义务也有责任抢救乡村民俗中具有档案性质的部分,为国家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历代档案机构保存的资料中,也有很多有关民风民俗的记载,对开发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一)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古代档案是历史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我国几千年文明传承积淀的硕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离不开原始的乡村历史资料,而古籍档案中多种多样有关各民族习惯风俗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民俗资料。如:宋朝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该书详细记载了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风俗及各种典礼仪式;1920年出版《瑷辉县志》中有边瑾未定稿的《鄂伦春纪事三十韵》,全诗记载了鄂伦春族婚嫁、殡葬、育儿等民俗,是极其难得的了解鄂伦春族的史料;清末民初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沈兆裎为官北方时,创作了很多记叙吉林民俗的诗歌,其中一首描写了东北农村一种名叫“嘎拉哈”的游戏“投壶遗制戏罗丹,兽腕盈堆掷中难。偃仰侧横分胜负,一声帕格众人看”。这些珍贵的档案史料,记载了很多原始的风俗习惯,有一些经过不断的演化流传下来,有一些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挖掘并利用相关档案,不仅能重新找回流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俗资源,而且提高了乡村旅游中民俗文化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种原生态且具有历史可考性的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二)有利于开发保存珍贵的民俗档案

那些浩如星辰的民俗文化,若得不到完整的记录与保存,将很快在现实中消逝,保护珍贵的民俗档案,是每一个档案人应有的觉悟。“民俗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保护相关工作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类文献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民俗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材料;民俗的留存状态材料;民俗的标志性物质载体和表现方式材料;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全景式记录及各阶段成果材料等。”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选址一般都是较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民俗文化相对集中,开发者及村民对于民风民俗的挖掘比较完整,为档案部门宣传和保护乡村民俗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云南红河州“箐口民俗村”,以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红河哈尼梯田为核心资源,实现对遗产的整体和动态保护,民俗村里的资料中心保留着大量哈尼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原始资料,而整个“民俗村”本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展馆,记录和展示着哈尼族自身的档案。

(三)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档案意识

档案意识是档案客观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使人们对那些具有考察利用价值的资料加以保护和开发的意识,社会档案意识的高低影响着档案事业的发展。从古至今,我国政府官方保管利用档案的意识并不薄弱,但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乡村居民来说,档案是高高在上与自身无关的事物。乡村生活中有大量的档案资料被忽视,那些珍贵的民俗档案仅仅依靠档案人员来保护是远不够的,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守护。乡村旅游因其大的拉动地区经济功能,使得民众具有较高的支持度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背景下,档案部门进行民俗档案、村级档案等的宣传工作更易得到村民接受和认同。同时,系统、完善的档案工作也是促进乡村旅游的强大推力,譬如浙江省天台县九遮村开展的乡村记忆示范基地,结合九遮村的历史原貌和民俗特色,建设了亚父庙、古民生器具馆、乡贤先贤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展示厅,为九遮村的旅游增添了人文气息,游客通过参观,不仅对该地的风土人情有了全面了解,对档案及档案工作也产生了新的认识。

(四)有利于增强档案部门的社会影响

档案部门是社会生活的服务部门,档案工作要想真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更好的发挥服务群众价值,就必须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融入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建设,是档案部门增强自身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湖州市逐渐形成了“景区+农家”、“生态+文化”、“农庄+游购”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东衡村的赵孟\专馆和历史文化综合馆,荻港村的荻港名人馆、渔乡风俗馆和农产品展示区,高禹村的室内文化展示馆等,都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打产品,呈现出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双重效益。绍兴县的“越地记忆”档案文化建设工程,充分挖掘各村落的宗族历史、民俗风情,将记忆文化与乡村经济有效对接,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这些成效充分证明了档案部门参与甚至主导乡村文化旅游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不论对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还是档案事业的推进,都将是有益的尝试。

三、借力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加强档案宣传

档案宣传工作是是公众获取档案信息、加深档案认知的重要方式,是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当今社会信息数量急剧增长,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多样便捷,档案宣传应突破传统模式,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宣传效果,将档案宣传工作融入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样的经济项目中,是档案部门树立文化事业单位良好形象的亲民工程,也是档案部门响应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号召的必要举措。

(一)建设乡村记忆基地

乡村记忆是民族的记忆,建设乡村记忆基地是扩大档案宣传力度的重要工程,开展“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能够“展示古往今来,感受发展之美;拾掇历史碎片,留存人文之美;构建心灵家园,共享精神之美”。如浙江省平湖市龙萌村“乡村记忆馆”展出了许多从村民手中收集来的实物、照片和文字等具有档案性质的资料,展现了该村旅游节庆、民间技艺、地方民间戏曲等特色,大力弘扬当地优秀历史文化;临安市上田村借助创建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着力宣传特色记忆文化和村落民俗;德清县“和美乡风馆”依托行政村原有的村史、村落文化因素,充分挖掘特色民俗文化,传承民风民俗。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为档案部门建设乡村记忆基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首先,开发地是该地区特色民俗文化的集中区域,为乡村记忆基地的建设提供了许多优秀资源。其次,乡村旅游会吸引大量游客,以真实的历史素材展现当地民风民俗、人文资源的乡村记忆基地是游客了解村落文化的必游之地。

(二)加强传统媒体建设

档案宣传工作的传统媒体阵地主要指广播、电视、报刊、出版文献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宣传档案的方式有了更多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失,我们在关注新媒体的同时还要加强传统媒体阵地的建设,在新时代给予传统宣传手段新的活力。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宣传工作,档案部门可以借机联合开发商制作相关宣传片,以真实可靠的档案资源为核心,展现本地区本民族曾经遗忘和得到传承的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间工艺、节庆活动等,既使旅游景区得到全方位展示,又能扩大档案的宣传范围。在旅游区内,可以向游客散发当地民俗资源指南、民俗档案知识手册等简易又有趣的小宣传品,使游客对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及丰富的文化资源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同时加深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还可以依据历史档案资料,编纂与该地区、民族特色有关的刊物,如浙江省磐安县档案局以口述档案的形式,编辑出版了以林宅村历代流传的“大话”为主的故事集――《状元故里的传说》,有效保护了濒临消亡的民间记忆。

(三)利用新型网络媒介

互联网、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媒体宣传影响范围小、形式单一的局面,借助高速准确的网络传播,公众可以及时了解新的档案信息,新媒体的普及便于大众参与交流,增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拓展了档案宣传的途径,提升了档案宣传的效果。

档案网站是宣传档案及档案工作的有效工具,档案部门可以在门户网站上推送参与建设民俗文化旅游的内容,既可以让民众通过丰富的档案史料了解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又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让更多人进入实体档案展厅如“乡村记忆基地”参观学习,对档案产生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具有形式简短、方式随意、随时共享的特c,充分利用社交网络是扩大档案宣传的重要途径,如陕西省渭南市档案局自开通“双微”平台以来,转发关注量数以万计,得到了市民群众的热烈反响。档案部门可以结合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开通专门的微博微信平台,及时旅游区民俗文化、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情况,还可以设置如:依据档案描述快速找到某处原始遗迹、民俗档案知识小考等趣味性、参与性强的小游戏,使游客在娱乐过程中增加对档案的理解。

(四)微电影里的大世界

“微电影是高科技和互联网发展的产物,由‘碎片化’信息接收方式衍生而来,是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在移动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得到完善的策划和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档案部门紧跟时代步伐,也尝试利用微电影的形式进行档案宣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寻找逝去的记忆》是全国档案系统中的首部微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揭示了档案在传承历史、维护记忆方面的特殊作用,得到了拍摄人员和观众的诸多好评。

乡村民俗文化中有许多富有趣味的档案素材,如具有地域特色的族谱家谱、少数民族服饰制作记录、乡贤名人的生平档案等。档案部门可以协同开发商、旅游局、文化局等相关部门,以真实档案信息为依托,制作以宣传当地文化特色、展现地区风土人情为核心的精品微电影,并及时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跟进拍摄过程,加强与媒体部门的合作,做到实时宣传。

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第2篇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发展;农业旅游;省域资源

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产品及农村风俗、习俗等为主要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它在国外往往被称为“假日农场”、“耕作社区”或“市民农园”。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该类旅游的诞生。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我国的珠海、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近郊陆续推出了这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广东迄今已有9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近几年,辽宁省也加快速度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但总的说来,辽宁省农业旅游的发展仍处于方兴未艾阶段。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合理地规划和发展这项有着多重效益的朝阳旅游产业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辽宁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几年来,辽宁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产业,如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辽宁省的农业旅游初具规模。最初,辽宁省的农业旅游出现在沈阳等大城市的近郊,当地农民利用自家的房屋、自产的绿色蔬菜、家禽等招待来此放松心情、体验农家生活的城里人。这种旅游即为农家乐旅游。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这种接待城里人休闲的农家小院已遍布全省。如沈阳市新城子区马刚乡的“农家乐”旅游就已发展到了4个村,共113户。此外,随着农业旅游多重效益的呈现,全省各地政府均越来越重视这项朝阳产业,努力把农业旅游做精做大。各地均积极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新的农业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发展特色旅游。如盘锦市大洼县赵圈河乡借助境内远近闻名的红海滩、芦苇荡等景观发展起了特色旅游;大连市金州区也发挥依山傍水的优势,推出了“山海乐章”的特色旅游。据辽宁省旅游局统计的数字显示,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辽宁省农业旅游又创新高,其中抚顺各大休闲山庄、旅游农庄共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本溪8万多人次,鞍山6.59万人次。

2.农业旅游模式渐趋多样化。经过几年的发展,辽宁省的农业旅游不仅在旅游区的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旅游模式也由最初单一的农家乐旅游向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方向发展。现在辽宁省的农业旅游除了最普遍的农家乐模式外,农园观光采摘模式也发展迅速。农园观光采摘模式就是利用农村的果园、菜园、花圃等发展集观光采摘等于一体的旅游模式。例如,丹东凤城大梨树村就是利用村里的万亩果园和枸杞等药材栽种园的资源,春季可供赏花观光,秋季可供采摘瓜果;特别是农业科技旅游模式发展更是大有潜力,即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养殖场等开发的旅游。例如,沈阳新民市的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大连金科生态园艺场等。此外,兴城市岛乡的“当一天渔民”,出海捕捞、阜新大青沟观赏大漠风情,体验牧民生活等也丰富了农业旅游的模式。可见,旅游的服务、规模都在不断扩大。

3.注重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农业精品旅游项目。辽宁的农业旅游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而且注重树立品牌,几年的时间不仅开发出了大批旅游景区,并且形成了一批农业精品旅游项目。2004年4月,辽宁省的沈阳农业博览园、大连金科生态园艺场、大连石河现代农业园区、大连弘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本溪市虹鳟鱼良种场、本溪市绿色生态园、北宁闾山农业旅游区、风城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盘锦鑫安源绿色生态园9个农业旅游项目申报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月后,这9个项目全部获得批准,这充分证明了辽宁省农业旅游取得的成就。而且,沈阳的国家森林公园、法库的五龙山、辽阳的瓦子沟等农业景区也都各具特色,闻名省内外。

二、辽宁省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农业旅游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较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开发范围相对较窄,农民受益有限。现在辽宁省虽然已有很多地区开发了农业旅游项目,而且也产生了一些精品旅游区,但总的说来,辽宁省的农业旅游地还主要局限在城市的近郊,甚至是大中城市内,真正的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并没有得到开发,而且开发的主体也不以农民为主,而主要是一些农艺或旅游公司,农民受益有限。这和农业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大不相同。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农业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中,农业旅游的目的地多在农村,经营主体也几乎都是农民。农业旅游真正成为补充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有些国家,如法国、爱尔兰等国政府甚至把农业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助,使农民真正受益。

2.旅游模式偏少,景区特色雷同多。综观辽宁省的农业旅游景区,不外乎农家乐、科技示范农园、观光采摘农园三种主要模式,没有充分挖掘出辽宁省丰富的农、林、牧、渔等多种旅游资源。特别是辽宁省的海岸线有2100多公里,渔乡众多,渔业发达,有待进一步挖掘渔业旅游。同时,各种旅游模式的产品大同小异,缺乏特色。观光果园就是借助百亩乃至千亩果园,春季赏花,秋季摘果,再辅以其他一些游乐项目来吸引游客。农业科技园主要是借助高科技的农业产品、农业生产过程来开拓游人眼界,或者作为中小学生的实习及教育基地。总而言之,大多数农业旅游景区产品单一,特色不足。

3.深入调查不够,市场定位不足。我国农业旅游的目标市场定位主要是城市居民。但目前各地普遍存在对城市居民缺少细分的问题,对城市不同类型人群的旅游心理、需求调查不够,导致农业景区缺少针对性,出现模式化、雷同化。辽宁省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实践表明,在辽宁省农家乐的游人主要是城市中25-45岁的上班族,这些人大多工作繁忙,经济条件较好,其中很多人拥有私家车。他们大多工作压力大,渴望在闲暇时间离开喧嚣忙碌的城市到清静悠闲的农村或大自然中彻底放松紧张的心情和排解心理压力。但因工作繁忙,他们大多数情况只能选择短期游。而城市周边的农家乐由于距离城市近,正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而成为这类人群的首选。高科技农园主要满足了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工作者和以参观、学习和接受教育为目的的学生需求。而城市中的其他人群,如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渴望玩耍的孩童却很少有适宜的地方可游。事实上,这些中老年人中有很多来自农村或在农村住过一段时间,退休以后,他们希望回到农村看看,而且有时间,经济上也比较宽裕;而以玩耍为天性的孩童,在城里由于缺少真山真水的相伴,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一些快乐,父母更是希望在黄金周或暑假带他们到大自然中游玩。因此,这两类人群的旅游需求很大。如果能开发一些适宜产品,将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三、发展辽宁农业旅游的几点建议

开发和发展农业旅游,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游玩空间,降低了旅游热点的拥挤程度。同时,也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辽宁省作为有着丰富农业旅游资源的大省,如何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合理地发展这项朝阳产业,对辽宁省旅游业、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旅游,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利益。各级旅游局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各市、地、县的领导对发展农业旅游提高认识,深入挖掘本地的农业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农业旅游。辽宁省现阶段农业旅游存在着城市化倾向,一些著名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在城郊或城市内,真正在农村开发的旅游项目很少。下一阶段,辽宁省的农业旅游应向农村拓展,应着力挖掘农村的旅游资源,在真正的农村甚至偏远农村开辟农业旅游景区。各地政府要向当地农民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其改变农民即务农的传统观念,认识到发展农业旅游的好处。同时,给予农民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并让当地居民参与决策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2.深入调查,加强规划,突出特色,树立品牌。农业旅游是一项朝阳产业,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但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一定要经过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论证、合理规划,方可进行。要做好农业旅游资源的详细调查和反复论证工作,须深入调查基础设施、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可展示性。在项目论证方面,要多视角、多方位地对资源基础和各种主客观条件作出实事求是的估计。在市场定位方面,要对潜在游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细分,根据本地资源特色,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有针对地开发可行性项目。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开发。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确定目标市场时,要善于发现市场缝隙,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比如,辽宁省现有的农业景区中针对中老年人及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景区很少,如能针对此类目标人群进行开发并辅以适当宣传,将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此外,在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本地的现有旅游资源,特别是已有一些名气的旅游景点,以名扬名。而且应注意保护本地的生态资源,杜绝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和建设。餐饮、住宿都应在卫生的基础上保持农村的特色。同时,应深入挖掘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娱乐项目,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在完成景区的建设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树立品牌。

3.注重软硬环境建设,特别是培训一批懂经营管理并具有较高服务意识的人才队伍。发展农业旅游,各地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要加强利于农业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加强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政府要制定促进农业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创造一个具有激励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比如,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投资开发,鼓励村民自主兴办农家游,并适当地提供贷款等;在税收上,要给予适当的减免;加强指导和管理;负责对外宣传;并且要保证旅游地的治安状况良好;特别是要培训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旅游管理经营者和接待、导游人员。因为实践表明,这是制约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帮助旅游开发地联系旅游公司,实行政府、公司、当地农民联合开发的模式。同时,加强硬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是指建设发展农业旅游所必需的配套设施。比如,偏远地区的道路、住宿的农舍以及移动通讯设施等的建设。

总之,辽宁省的农业旅游方兴未艾,如何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合理地发展这项朝阳产业,对辽宁省“大旅游”格局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这是提高辽宁农业经济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昕.观光农业成为黑龙江旅游业的新支点[J].商业研究,2004,(3).

[2]裴晓燕.观光农业旅游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4,(2).

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典型案例;比较研究;应用策略

一、乡村旅游涵义

在中国,近年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峰期。它的兴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放松的场所。乡村旅游不同与其他旅游产品,它的实质内涵主要是体验乡村生活和深入了解乡村。刘德谦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对乡村旅游的界定是“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可见乡村旅游的涵义应包括两个方面,即:乡村旅游的范围和活动内容。首先,从乡村旅游的范围来看,乡村旅游主体行为应发生在乡村地区,其行政建制应落实到村、屯,而不应包括都市人眼中的县城、县级市及以上建制单位。其次,从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来看,乡村旅游应是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及其环境为基础开展起来的旅游活动。其活动内容是以乡村生活、生产为特色的,也是以其为限制的。如果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过于泛化,则既会混淆不同形式旅游活动的开发,也会影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记忆和需求。许多建立在城市地域的农业观光园、或者地理位置在乡村,但其游览活动内容与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毫不相干的风景名胜区是不能划为乡

二、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典型案例研究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起步。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其发展通常是通过一定的探索阶段,由初期的村村相似到现在的各有特色。90年代末至今,我国乡村旅游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其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也各有不同,本文依据乡村旅游的内涵,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资源类型和成功案例将乡村旅游开发分成了种模式,并做以相应探讨。

需要明确的是以下几种模式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大部分乡村旅游的成功是多种模式的融合,但往往有一种方向为主导,这一种主导方向往往就是其发展的独到之处。

(一)生态―观光型

此种类型的乡村通常将“生态-观光-休闲-专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乡村旅游的综合旅游功能。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1.以生态科技为活力

该类型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体现在在生态产业的开发方面,科技含量较高。而这一点也正满足了特定旅游市场的需求,如修学旅游市场的开展。这一类型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其旅游产品设计中通常至少包含两大主题,即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有的还可结合具体的地域性和乡村性开展特色旅游项目。发展较早的宁波腾头村是这一类型的旅游开发中比较成功的例子,其成功之处在于保持“乡村性”的基础上,腾头把最适合环境保护的苗木业、绿色蔬菜业、生态旅游业作为全力发展的产业。和其他乡村旅游不同的是,腾头走的是以“旅游养生态、以生态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其具体旅游项目的开展中,创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谐旅游”的特点。

2.以自然风光为基准

这一类型的乡村自然景观丰富,游客在选择其作为旅游目的地时多是因为其自然审美价值,或开阔视野,或陶冶情操,但其开发中也多结合各有特色的乡风民俗。纵观当前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村落,其成功之处一方面在于其丰厚的景观资源,另一方面则在于借助乡土资源成功的造势。前者往往具有资源的独占性和垄断性,其审美价值相当于风景名胜区,但又并非单纯的风景名胜区。如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婺源的自然景观包括多种组合,如山、水、竹、石、滩、舟渡、古民居等,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目前,婺源已成为江西省金牌旅游产品。后者则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结合乡村特色塑造乡村旅游的品牌,如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重庆走马镇金马村凭借一年一度的桃花节让乡亲们的生活步步登高。在连续举办了多届“走马观花文化旅游节”之后,走马镇已经今非昔比。

(二)民族民俗型

民俗文化观光是依托乡村居民、人文遗迹、古建筑、文物、家居生活物件等物质形态以及地方民间文艺、民俗节庆活动、地方民间文化庙会等文化形态,开展可参与的观光游览活动。我国民俗乡村旅游的开展主要依托独到的民族民俗风情,比较成功的有云南、贵州的乡村和北京的民俗村等。此类地区开展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就是原生态的民风民俗,而这也正是其乡村旅游开发的亮点。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当前这类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交通条件、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在贵州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乡村都存在一个共同的优势,即具有完好的自然生态村落景观及保持完好的农村传统习俗,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黔东南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和安顺屯堡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在接待国内外游人时颇受好评。这两处旅游区成功的关键就是避免乡村城镇化和商业化。

(三)休闲娱乐型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对旅游过程中的感受已不再满足于观光、审美,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游客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旅游过程中来,并借助旅游环境自己创造快乐的休闲体验。乡村旅游是现代都市人为了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利用假日外出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娱乐需求成为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之一。国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该类型的乡村旅游主要以 “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特色,注重游客在旅游过程的休闲体验,以成都“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通常属于这一类型。针对“农家乐”发展的特殊性,需要注意的是“农家乐”的发展不能过于粗放化。如我国部分乡村农家乐的主打项目只是吃饭和打麻将,这样的旅游开发一没有特色,二没有生命力,很容易被替代,另外也需要继续完善旅游环境的整治工作,加强农家乐休闲旅游设施的建设,并加强细节的管理工作,包括卫生、交通、娱乐各个方面。

(四)复合开发型

乡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原生态性和它的原野性。在具体的乡村旅游开发中,结合不同的资源特色,往往存在复合开发这一特征。即依据资源特色,组合出多种复合型乡村旅游空间为人们所感知,并开展体验、游憩活动,唤起人们对乡村空间的场所意识、乡土意识,赋予乡村空间新活力与生命力,以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最终目标。如北京市周边乡村的乡村旅游最早也是和民俗旅游结合在一起,但它的旅游吸引力不仅仅依靠民族民俗,而是以历史古迹或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地址公园为依托,在对需求的适应类型上,属于复合型。

(五)特色资源型

这种类型是对上述几种模式的一种补充,这类乡村旅游开发的依据除了一般的乡土资源之外,还拥有独到的资源特征,且多是历史、人文资源。如我国的红色旅游根据地,以其拥有的浓郁革命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另外一些具有独特个性的乡村也属此列,如濮阳的东北庄村是全国闻名的杂技之乡,号称“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东北庄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凭借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东北庄村的旅游业也逐渐开展起来。

三、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立足根本,保持乡土特色

乡村旅游的“立命之本”就在于不同于城市居民日常居住环境的差异性,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注意对其“乡土性”的保持,使“乡土”、“乡趣”、“乡味”真正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

1.“乡土”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乡土”即为保持乡村旅游的地域特征。在旅游乡村的设施建设方面,应力图在保持其特色的基础上改善相应接待设施。

2.“乡趣”

“乡趣”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中游客亲自参与的部分,如原始农具的使用、“渔家乐”中对海产品的捕捞和垂钓,生态观光园中农产品的采摘等。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应保证游客自由、舒适、干净、专业等多种快乐体验的获得。

3.“乡味”

“乡味”主要反映在乡村旅游六要素中“吃”――“农家菜”特色的保持这一方面。从各种反馈来看,乡村旅游者对农家菜的要求不在于“精”,而在于“香”,所谓“乡土香”正是体现了农家菜的特色。除乡土特色外,农家菜的基本保证则是干净、卫生,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

(二)政府适当引导扶持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可采用多种模式,但就目前来看,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必不可少,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其着重要的作用,如制定多项惠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如从宏观调控上,北京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设立了可行的行业规范,使北京市的乡村旅游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其乡村游的品位和档次将因此得以提升。有的乡村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政府投资开发的公有模式、或政府主导模式等。

(三)明确乡村旅游的收益者

乡村旅游的收益者应包含当地居民,政府需要通过相应措施保护当地农民的利益。只有农民在旅游发展中致富了,才能更好地激发农民有保护自己文化的积极性,乡村旅游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要畅,卫生要净。

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就近原则在其目的地的选择中往往体现得很明显。尤其在乡村旅游的初期发展阶段,交通往往成为第一影响因素。另外,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最大担心之处往往就是卫生条件,这种担心或是期待贯穿整个旅游过程,大到食宿、道路交通,小到厕所。

(五)依托资源,结合客源,准确定位。

乡村旅游的开发多以近距离中心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在其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应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游览时间通常为一日一夜,活动内容的设计应突出游客的亲自参与和自娱自乐。对于资源特征突出,旅游影响力达到全国甚至世界范围的旅游乡村在其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可充分展现其独特的地域和乡土资源特色,主要依托附近中心城市或部级风景名胜区联合开发,其产品的地方乡土性和综合性更浓,在时间的安排上可稍长一些。

四、结论与启示

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标准不同,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就不一样。本文主要结合资源的类型和游客的参与程度对乡村旅游类型进行了划分。鉴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乡村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动态发展特征,因此开发模式没有最佳的模式,没有万能的模式,也没有终极的模式。整体来看,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新世纪我国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 年我国的旅游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其宣传口号是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这充分肯定了乡村旅游对于我国农村经济以及城乡互动的作用。但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乡村都可以开展乡村旅游并获得成功,其影响因素众多,如特色、资源、环境、人文文化等。故乡村旅游的开发不能一轰而上,在同一地域环境内尤忌产品雷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有统一的旅游规划,在具体开发中应有层次、有方向、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

[2]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 55.

[3]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2):38-42

[4]刘丽君,郭宏杰.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16) :6907- 6908)

[5]吕连琴,刘爱荣.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4):69-72

[6]孟琳琳.空间导向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9 年第5期:182

[7]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第二期:38-42

[8]乡村旅游:中国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新华网,2004年10月19日

[9]石培基,张胜武.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述评[J].开发研究,2007年4期:105-107

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