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枯燥的,它不像历史课,教师可以引古博今;它不像物理课,教师可以用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它更不像语文课,教师可以诗兴大发,用满腹的文采去感染学生。数学课只有数学课的精细,严谨而显枯燥,对后进生那更是“对牛弹琴”,让他如坐针毡。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又必须要学好。这就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才能让学生听四十分钟的课像听二十分钟的课而不是一个小时的课?如何让学生都愿意去学数学而且学得好?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去摸索和创新,让课堂更有效一些。

数学教师如果只是教材的一个简单的解说员或放映机,那我想你的数学课堂必然是呆板和无味的。我认为有效的数学教学绝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数学教育不是教几个公式,教几道题,就可以让学生学好,你教了学生不一定会,或者说学生根本没兴趣去听你那枯燥无味的讲课。学生没有兴趣这是最可怕的。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他就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地探索,乐意地去从事与此有关的活动。当兴趣进一步地发展,成为积极地从事该活动倾向的体验时,这便成为他的爱好。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兴趣,他会在学习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反之,如果一个兴趣缺乏的学生,会感到学习数学枯燥无味,在学习上无精打采,缺乏生气,更甚至是厌学和不学。

从产生兴趣的客观条件上来说,教学内容的丰富、新颖和多样化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发兴趣的产生。比如说理科教师课堂念诗是一件让学生感觉比较新鲜的事,抓住这一点或者说更有拓展,我在课堂上就大胆地把数学的教学与古代诗歌诗词、现代诗词、现代歌词还有网络语言结合起来,在数学概念的感受、题型的归类、解题方法的指导和数学公式的记忆上大胆穿插,我不得不说学生是善良和可爱的,理科老师在上课时只要点缀一点点文科的东西,他们就觉得新颖和易于接受,更甚至是从内心佩服于老师的文采和人格魅力,这样的数学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效率,更有点“亲其师,信其道”的实践倾向。

下面我从初中数学数学概念的感受、题型的归类、解题方法的指导和数学公式的记忆上略举几例来说明下。

一、数学概念的感受。这是一节讲解《旋转》的新课,我是这样引人新课的:同学们,有这样一首现代诗歌(学生立马来劲了,他们又要听他们的数学老师上语文课了)“我是一匹旋转木马,身在天堂;坐上来,给你翅膀,带你去翱翔;只要能伴随着你快乐成长,我可以忘记我只能原地奔跑的忧伤”,大家都知道我这节课要讲解的是旋转,如果大家静下心来学习本节课,我们就能从数学的角度更深刻更理性的理解旋转木马“只能原地奔跑的忧伤”了。这样的点缀文科内容的引人就让学生来兴趣了,上课会很积极,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学习旋转的性质能理解旋转木马的忧伤,也能通过从小感受到的旋转木马的忧伤很快地掌握住旋转的性质。

以此为基本图形,在很多题目里有帮助。

四、数学公式的记忆。数学少不了记忆,记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机能,尤其是最基本的公式的记忆。而学生往往容易忘记,或者忘记整个公式,或者忘记整个公式的一部分,而忘记很小的一部分就等于全忘记。针对这一点,在有些公式的记忆上得采取点他们容易记忆而又感兴趣的方法。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新课程

在新课改的视角下,课程不仅仅是特定学科知识的载体,更加不是固定在教科书静止的内容。课程已经成为学生经验的建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参与课堂的比重和学生发表看法的交流时间,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引导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感觉参与以及合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和成功。新课程要求教师使用各式各样的课程,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的不同选择。我认为,教师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宏观驾驭把握教材的框架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要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对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体系有一个宏观全面的清晰把握。而学生们只有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真正明白所要学习的是什么,哪些是重点难点,才能确保数学学习有扎实稳定的基本功。学生的宏观认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的数学知识实现呼应,进一步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研究数学规律的意愿,进而转变教师的被动教学,安排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机会,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地调整自己的不合理的教学思路,对于教材的框架有清晰的理解,在课前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动性,尽力做到开发和引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赢得学生的热爱与尊重,并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性化的课堂,人性化的教学,实现学生实现主体地位的课堂。

二、大力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考虑到数学这一学科的一些基本特性,比如说它高度的抽象性、极强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等这些因素。因此,学生想要真正掌握住数学这门功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深刻的理解了数学知识中的逻辑关系和根本规律,才能够真正学好数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探究式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具体的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性科学学习的思维。

三、重视课堂中的师生交流与互动

其实,在具体实际的教学之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过程是一个教学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成长历程。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强调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单纯注重学生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这样子,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师生之间就缺乏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课上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感受,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合理意愿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出适当地调整,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明确教学目标,合理把握教学时间

闻名世界的美国著名牧师、演讲家和作家诺曼·文森特·皮尔曾经说过:“所有成功人士都有目标,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想去哪里,不知道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他就不会成功。”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以期有更加明确的奋斗方向,最终走向理想的成功。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学习的初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初中数学的的教学也同样是如此,如何准确理解并且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求已经成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隐藏在课时严重不够学生负担加重等表象后面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任务与目标时的严重偏差。因此,教师在确立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目标时,需要认真研读教学标准 ,明确教学大纲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准确把握知识目标要求,才能确保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时间少似乎是很多老师的抱怨,有的时候甚至将认为教学有效性的难以实现是因为课堂教学事件有限。其实这种想法是失之偏颇,有待商榷的,时间是固定的,也是有限的,但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好好利用课堂上的宝贵时光。教师应该从提高自身教学水准与把握课堂时间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重点讲解重点难点,适当变换讲课节奏,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尤其不应该过分关注教学内容以外的事情(紧急课堂时间除外),因为这些现象都会使学生因数学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的下降。

五、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 有效衔接

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是学生能顺利有效学习初中数学的必要工作。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包括学生心理的调适、学习内容的衔接、学习方式的衔接等。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工作,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初中数学学习中,更好地融入到新的数学学习中,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都能得到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地提高。笔者认为要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的衔接

大多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是不变的,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同学和同样的学校一直延续几年,学生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都处于熟悉的人和环境中,老师教学的方式和同学相处的方式都让学生非常熟悉,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可是到了初中,突然换了全新的环境,老师、同学、班级、校园……一切都是新的,学生需要经历心理调适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的活动和学习。到了新的环境中,学生难免产生焦虑、茫然、无所适从感,教师要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始上数学课前花两三分钟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聊一聊自己新的学习生活。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动态能够及时了解和把握,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处于新环境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通。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数学课上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里话,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新的数学老师,因为喜欢上数学教师而喜欢上数学、乐于接受新的数学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的数学学习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敞开心扉地交流,让学生及时从小学生活的留恋和对新的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中解脱出来,把心思放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数学是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之上展开的,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初中数学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熟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熟悉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在教学初中数学时,知道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程度可以预防教学时教师讲的内容低于学生现有知识或高于学生现有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相关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能让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知识的发展,能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度。如:人教版初中数学“1.1.1正数和负数”这个内容,在学习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上“+”和“-”,然后说:“同学们这两个数学符号你们都见过,也非常熟悉。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来聊一聊自己了解的“+”和“-”吧。”这两个符号是学生从小学一年就接触的数学符号,学生已经非常熟悉,能够就这两个符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的积极发言收到了课前热身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接着我出示“+2、-2”、“+1、-1”、“-3、+3”这几组数字,说:“从刚才同学们热情洋溢的发言中,老师看出了同学们对“+”和“-”的了解实在不少,相信同学们对“+”和“-”畅谈的那种热情也同样可以延续到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三组数字,说说它们的特点,进而引入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这样的导入是在学生熟悉的运算符号的基础之上,由旧的引入新的,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中小学数学教学学习习惯的衔接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家长和教师的不断叮嘱,可是到了初中,学生多了更多自主学习和支配的实践和空间。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自由自配的时间和空间依靠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进行初中数学学习。当前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善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意识。初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延续过去的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初中数学学习。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预习提纲能够在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起到举纲明目的作用,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方向性的指引。学生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新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再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达到为学生解疑和对知识进行有效内化的目的。

总之,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做好二者的衔接工作,对初中学生学习数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更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学生全面综合提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的数学知识,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到二者有效结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最终实现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有效结合,做好初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工作是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和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实效性

随着社会大环境竞争的激烈,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许多孩子初中数学却又学得很差,出现了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上花了很多时间,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花了很多时间,却还是学不好的情况。分析现状,我发现除了有数学学科自身的一些特点限制外,还有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很多数学教师教学低效和很多学生学习低效。事实上,我们的很多教师想把数学教好,很多学生想把数学学好,但实际上,他们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基于此种原因,研究数学教学学习的高效性就显得很有必要了[1]。

1、影响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原因

1.1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的心理状态。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而大部分数学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明显的差多了。这说明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1.2缺乏学习数学的坚强意志

学生的意志是学生自始至终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初中生生理正处于发育时期,因而思维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并开始形成辨证逻辑思维,他们容易树立雄心壮志。但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易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干扰,情绪容易波动。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困a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困难[2]。

1.3身体发育同心理发育的不同步

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大大提前,进入初中后,大多数学生出现第二性征。在生长激素的作用下身高突增,接近成人。这期间他们的心理发育水平、学识、个人阅历、社会经验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远不及成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常出现偏差。初生牛犊不怕虎,自主意识很强,对事物的认识常会出现偏执,受到挫折或犯了错误,听不进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建议,此时如不因势利导,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很容易和老师、家长形成对立,从而消极怠工,不注意听讲,不交作业,放弃学习,造成学生的学习明显退步,成绩大幅度下滑。

2、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具体办法

2.1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对于初中学生的数学自学习惯应从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抓起。首先使学生能初步看懂教材的内容,找准学习的目标和听课的方向;再利用例题的示范,解答教材中的大部分习题,并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通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启发,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读书的方法,提高了自学的能力。开始阶段,教师应为学生编制阅读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照教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圆周角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回答出,我们是分几种情况证明圆周角的基本定理,为什么要分这几种情况证明,这几种情况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等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学教材,形成预习教材的良好习惯,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鼓励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从而达到善于提问。最后,当学生学完一节一章后,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小结,形成知识网络。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籍,制定阅读计划,丰富知识,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2.2培养教师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即怎样看待学生、认识学生、对待学生。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就是向教师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该听什么,教师怎样讲,学生就该怎样听。正是这种学生观,助长了教师埋头讲,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不仅影响了学生地全面发展与个性地主动发展,而且导致学生厌学、辍学乃至弃学。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还课堂于学生,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会明天怎样当社会的主人。因此,只有真正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有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从而有效地克服数学差生的产生。

2.3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注重课堂每一分钟

听课对于学生来说,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不但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真听课的重要性,而且也要教给他们如何提高听课效率的方法。如:(1)认真听课,多开到脑筋;(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包括回答问题,上黑板板演等;(3)准确理解所学内容,并能正确应用。

课堂上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无比重要。一个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可以说对于他们的整个学习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较好的学习习惯是:要想办法在课堂上去更好的和老师配合,听老师的话,认真的理解和揣摩老师讲课的精华,把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反复讲解的想办法理解、消化,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2.4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和练习是巩固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l)作业必须按时独立完成,不许拖拉,更不许抄袭;(2)作业批改之后,错误之处一定要订正,并能找出错误的原因;(3)加强检查和指导,并适时进行面批。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情况下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也有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打好基础,发展自己的能力。一个学生认真的完成好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对于巩固他们课堂上所学知识,以及为后面的继续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结论

总之,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很多,但只要社会、学校、家庭对初中生数学学习低效性的这一现象引起足够关注,互相配合,并采取措施,进行积极的教学干预,就能够提高我们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有效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设计问题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设定相匹配的问题,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答案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学习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学习、愿意学习、会学习。通过问题的设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思考问题时,举一反三,利用想象,激发学生全方位的思考。合理的问题情境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力,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即拓展能力。问题情境的设定需要一定的技巧,不是随随便便的几个问题便是问题情境,而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猜想,并且从整个猜想过程中,去发现新的知识点。例如:数学老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分别对6,8,10和5,12,13周长的两个三角形进行观察,它们的面积等于周长,提出问题具有这些性质的是属于什么类型的三角形?通过引导,让学生对已知的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观察,然后通过已知条件找到共同具有的特征。(1)62+82=102,52+122=132,(2)6+8=10+4,5+12=13+4通过观察与讨论,得出结论:(1)这两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2)两个三角形的两直角边总和比斜边大4,通过这样的情境提问题,学生们进行猜想可以有新的一个发现,就是两个直角边总和比斜边大4的直角三角形面积等于周长。通过这样实例可以看出,简单的理论可以用不同的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

二、结合游戏教学,增加问题情境的趣味性

数学是一门能够理论联系的课程,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数学知识,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创设情境,可以使知识更接近生活,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如果能够利用数学只是来解决生活遇到的问题,不但能够更加深刻的对知识进行记忆,也能够使数学应用的更广泛。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平面知识的坐标系这一节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是直接将知识点讲解给学生,然后通过练习题来加固对知识的理解,但是仍然会有一些学生不理解,不能对平面形成空间思维。 如果换一种讲解方式,将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在操场上画一个巨型的直角坐标系,在每个坐标点放置一种物品,让同学们抽取带着坐标点的小纸条寻找物品,看哪个小组能够又快又准的找到,找到物品最多的小组给予表扬。通过类似这样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设置,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找到相对应坐标点的物品,最终在带有比赛性质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不但达到了讲授知识的目标,又让学生能够在带有趣味性、竞争性的活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学习数学的方法,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亲身参与,提高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有的学生就是因为课堂中教师讲授的的枯燥无谓,越听越不想听,最后一节课下来什么也不明白。问题情境主要是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提起学生的兴趣,积极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信心。比如在学习几何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可以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自己来剪一个等边三角形都需要什么工具?画一个等边三角形有几种方法?通过画三角形、剪三角形你能发现等边三角形的哪些特点?在学生自己亲身操作的过程中不但练习了动手能力,也能够更牢固的记住等边三角形的特性。通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情境,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的过程中去,更容易记住知识,也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活跃有趣的课堂气氛中,不但记住了知识点,也加强了所有同学参与欲望,提高了学习的热情,数学课不再是枯燥的知识。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开发的潜能,锻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在学习中举一反三,通过问题想问题,不但最终能达到满意的教学目的,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习能力,使得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