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工作汇报总结

物流工作汇报总结

物流工作汇报总结

物流工作汇报总结范文第1篇

现行信息化物资管理系统为数据集中管理系统平台,实现统一的单位管理、用户管理(疾控内部用户)、申请流程、审批流程,所有申请审批实现无纸化办公操作,并可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报废、调拨等情况实时统计分析。目前物资管理系统具备固定资产管理(含家具)、材料管理、统计汇总、动态报表管理(根据填写关键字,职能动态产生报表)、系统维护等功能。

2.功能模块

2.1固定资产模块:包括申请管理、运行状态、验收、入库、出库管理,建档以及报废管理;报表包含新增仪器设备、分类仪器设备、分科室仪器设备、报废调拨仪器设备、金额基数仪器设备统计报表及固定资产卡片。该模块的实施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准确性、效率。

2.2材料模块:包括分类申请管理、各级审批管理、分类汇总管理、采购人询价订购管理、材料库房管理、供应商管理;报表包含材料汇总报表、库存材料明细表、材料购进明细表、材料报损明细表、科室材料领用统计表、材料进销存明细表。材料模块的使用使琐碎的材料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透明、高效。

2.3统计汇总、动态报表管理模块:包括设备申请验收、固定资产、绩效考核、材料统计分析。其中设备申请验收统计包含购置申请和安装验收统计;固定资产统计包含信息查询、各类台账、强检计量器具汇总、设备检定、调拨以及分类汇总、综合查询等14种表格;绩效考核统计包含绩效、年鉴、CDC、检验设备等9种统计表格;材料统计包括明细表、汇总、经销存等11种统计表。实现了汇总保存的无纸化,同时切实提高了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强大的汇总、统计功能让管理者准确快速地掌控整个中心的物资使用情况,便于及时作出各种决策,也给各科所相关工作人员各阶段的总结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3.系统构成及维护

系统维护功能主要是总务科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使用物资管理系统中对科室、人员、口令、账号权限、代码表等的增减、修改等维护工作。

4.运行使用现状

物流工作汇报总结范文第2篇

(一)从单期报表入手初步判断企业业务规模、资金流量与企业进出口、收付汇规模的吻合度。一是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总额及结构。部分科目金额异常能够为外汇监管提供帮助,尤其是科目明细账能够反映出外汇结汇资金的去向。可以根据会计恒等关系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查看资金对应的变动。二是利润表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收入实现、费用耗费情况,收入与支出是否确认往往反映出企业交易的真实性,为验证合同真伪提供依据。三是现金流量表是按收付实现制编制的报表,反映一定时期的资金收支变动,在理论上对外汇收支流量监管效用最高,未发生内销的出口企业,该报表与外汇收支吻合度高。

(二)从会计科目入手—通过敏感科目分析发现业务及资金流动异常点1.关注货币资金科目。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项,反映企业货款实际支付或收回,其他货币资金反映企业开立信用证支付的保证金。货币资金规模应与企业规模基本一致,过高或过低的货币资金通常是核查异常点。2.关注往来款项科目。结合企业收付汇结算方式,贸易信贷报告情况判断业务真实性。一是对于先出口后收汇的,或是出口后收部分尾款的,货物发出时对应应收账款增加,同时对应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增加;收到货款时,对应应收账款减少。用于预收货款结算方式,从国外预收货款时,对应预收货款增加,货物实际出口时预收货款减少同时对应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增加。进口货到付款的,在进口收到货物时,应付账款增加,实际支付货款时,应付账款减少。用于预付货款结算方式。进口预付对方货款时,对应预付账款增加,待货物收到时,对应存货增加,预付账款减少。二是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该项债权/债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债权/债务项目,其数额及占比不应过大,金额过高,占比较大应警惕是否存在异常原因的资金占用。3.关注经营活动的存货、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会计科目。通过与企业出口报关单的成交总价核对,核实企业出口价格真实性。如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的收入。外贸进出口企业,该科目反映出口收入,根据收入是否确认核实企业出口业务真实性。公司确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收入结转的成本应与存货减少金额对应。4.关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会计科目。通过对变动异常的投资类或筹资类会计科目的核查,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利用贸易渠道获得资金。如可重点关注“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会计科目借方发生额的增加,“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利息”等会计科目贷方发生额的减少,并对相关会计科目的异常变动进一步核实明细账,判明企业资金流向。

(三)从多期报表入手—多种方式比对分析,识别资金活动特点一是横向分析,即将企业连续几期的会计报表数据并行排列在一起,设“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两栏,以揭示各个会计项目在比较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和百分率的增减变化。通过横向分析可以显示企业业务波动趋势变化情况,可以与企业的外贸收支趋势比对看是否一致。二是纵向分析,是对同一期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如资产总额或销售收入)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其他项目余额都以该重要项目百分率的形式作纵向排列,从而揭示会计报表中各项目数据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相对意义。如可以通过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比率核实来料加工工缴费率是否合理。

(四)两种特殊业务的财务报表分析1.来料加工业务。对来料加工可以查阅来料加工料件台账和入库单证,核实进口及料件明细。在外汇情况收支表和审计报告中重点关注“主营业务收入、费用成本、利润、其他应付款”等科目,来料加工企业主要运用来料加工工缴费率指标与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进行比对分析,若偏离过高,则反映企业主体收付汇中存在异常外汇收支。如,对企业现场核查发现该企业工缴费率较高,调阅其财务报表,主营业务成本与收入水平基本相当,而净利润较小(部分企业净利润为负)但资产负债表中预收账款科目余额较大,与企业实际业务不符,最终查出企业通过高报工缴费率获取国外关联公司资金的问题。2.转口货物。对于转口货物贸易方式,企业买入时一般计入“在途物资”科目,报表中体现为存货借方增加,同时应付账款增加或预付账款/银行存款减少。卖出时,对应存货减少和主营/其他业务收入/成本增加,同时应收账款/银行存款增加或预付账款减少。现场核查时可以从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增减、往来款项科目的相应增减及成本收入的确认来核实企业业务真实性。

二、完善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的相关建议

(一)构建与企业外汇资金流动相协调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通过分析外汇资金流入、流出引起的相关会计指标变动,分析企业真实资金流向,挖掘企业异常资金流动线索。与企业外汇资金流动相关的企业财务会计指标包括企业经营效率、盈利能力、短期偿债能力等指标,通过将不同时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比较,直接观察其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动幅度,考察其发展趋势,预测其发展前景。评估企业收付汇、进出口规模与企业基本生产经营能力的匹配程度,进一步判定企业资金收付的真实性。如对延期付款贸易信贷金额较大的企业通过对企业速动比率和存货周转天数指标的组合分析判断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以此预测企业开展贸易融资(或开展银行借贷)的可能性和规模。

(二)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企业财务数据的自动化分析针对目前外汇局工作人员现场核查中企业财务指标数据分析需手工计算的实际情况,建议外汇局应用相关财务分析软件,将企业各期报表数据录入软件系统,由系统自动计算各项财务指标,实现企业财务数据分析与外汇资金流动数据、进出口货物数据比对的自动化,以进一步提高现场核查效率。

物流工作汇报总结范文第3篇

对于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而言,今年8月1日在全国实施的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改革将依托全国集中的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全面采集企业进出口收付汇及进出口货物流的完整信息,以企业主体为单位,对其资金流和货物流进行非现场总量核查;对非现场总量核查中发现的可疑企业实施现场核查,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实行动态监测和分类管理。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上线的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替代了以前出口收汇核报、网上核销、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贸易进口付汇监管、进口报关单联网核查等九个系统,将全面改变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方式,简化货物贸易进出口收付汇业务办理手续和程序。

对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并不简单起因于上半年出口的下滑,事实上,自2011年12月1日起,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在江苏、山东等七省(市)进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试点取得的成效明显。在此基础上,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才联合公告,自2012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并相应调整出口报关流程、简化出口退税凭证。

对企业而言,带来了诸多便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贸易收付汇后,无须办理核销手续。二是调整了出口报关流程,取消了出口收汇核销单,企业办理出口报关时无需再提供核销单。三是简化了出口退税凭证。自2012年8月1日起,对报关出口的货物,在申报出口退税时,企业无需再提供核销单,而是由税务部门参考外汇局提供的企业出口收汇信息和分类情况,依据相关规定,审核企业出口退税。四是绝大多数企业贸易收付汇手续得到简化。A类企业可凭进口货物报关单、合同或发票等任一能够证明交易真实性的单证在银行办理付汇,出口收汇无须联网核查。

山东一家从事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媒体,以前,为了办理核销,我每月至少往返外汇局一次,由于距离较远,来回一趟需要6个小时,交通费等其他相关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改革后取消核销,公司不但可以节约上述成本,也节省了工作时间。

此外,改革还简化了收付汇单证审核和退税流程,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企业退税周期较以往加快1至2个月;减少了行政许可项目,将原有的出口收汇核销等6大项近20小项行政许可调整为名录登记、外汇业务登记管理2大项4小项,减少了80%;精简了相关政策法规,废止了相关规范性文件116个,将主要管理内容集中于2个法规,便于企业了解和执行政策;系统整合便利了企业操作,企业除借助监测系统完成业务操作外,还可及时了解进出口及收付汇信息,实现了与外汇局业务信息的实时沟通。

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将给进出口企业带来积极影响,改革后将大幅减轻企业的负担,90%以上的合规企业将享受到政策的利。

物流工作汇报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常项目;转型;建议

根据国务院和总局的相关文件精神,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汇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实现“五个转变”,通过取消行政许可、简化单证审核推进便利化;由重流出、轻流入的管理方式转变为流出入并重的均衡管理;由审批、核准工作为主的事前管理转变为监测、分析为主的事后管理;由对逐笔交易行为的监管转变为对交易主体外汇收支的综合性监管。结合经常项目现有管理转型进程来看,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有效性得到了各层面的普遍认可,服务贸易改革也如期推出,促进贸易便利化和提升了监管效率。但还存在许多传统的外汇管理理念和手段与主体监管之间不适应、不到位、不配套的地方,需要继续深入推进转型。

一、转型尚缺的物质条件

主体监管的工作方式是企业基本信息为基础,利用非现场核查软件,通过设定一系列的指标,对监管主体的全部涉外数据进行筛选比对,形成重点监管主体,结合地区外汇收支形势,把符合监管方向和重点的外汇主体筛选出来,对其进行优先监测核查一种分类监管模式。综上,主体监管需要具备完善的法规基础、集中的综合信息系统、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以及高素质的监管人才。

结合目前经常项目改革进程来看,目前转型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能实施的主体监管还只是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条块分割后的小范围内的主体监管,经常项目一体化管理,尤其是以主体为线索对企业不同性质的外汇业务,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监管缺乏联动;二是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以表面真实性审核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对当前嫁接在真实贸易背景上,但明显脱离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套利行为缺乏有效的识别和制约手段。表现在:

(一)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真贸易,真套利”和“假贸易,假套利”缺乏识别手段。

传统的管理方式侧重于表面真实性监管,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多变,市场上还充斥着许多虚构交易背景,以融资套利为目的交易。一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目前是跨境资金流动的高风险领域,其已经异化成不通过买卖价差赚钱利润,而是通过制造虚假合同、提单或者重复使用提单来使境外资金提前流入境内,赚取汇差和利差。目前系统监测和核查手段主要功能在于对企业物流和资金流的总量核查和比对,对总量平衡且具有短期流动特征的纯套利转口贸易监测识别的可能性较低。二是超长期限和超大金额的贸易信贷。目前对贸易信贷的管理方式是事后报告,企业自己掌握,企业报告后,程序合规,往往没有办法从法规上进行管理和控制,异常资金通过贸易信贷实现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加大。三是关联公司交易。关联公司之间业务往来频繁,资金运作相互配合,目的性强,企业的资金运作方式往往都符合表面真实性,符合现行政策规定,无明显违规行为,但每一笔运作均利用特定的背景和手法实现利益最大化,监测和管理的难度较大。当前外汇管理对“真贸易、真套利”和“假贸易,真套利”的整体资金流动路线图都缺乏有效的识别和控制手段。

(二)组织框架条块分割,只能侧重合规性监管。

目前,经常项目内部岗位设置和职能划分仍按照交易项目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个人等进行分领域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与国际收支分项目管理的模式相适应,可有效地监管交易的真实性。但也带来了两个的问题,一是单兵作战对交易的真实性方面仅能实现合规性监管。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来看,企业对物流和资金流不匹配的情况,往往可以用时间差(贸易信贷)来解释。二是重复监管,在对涉汇主体进行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核查时各自为战,易出现重复监管,加重了外汇局的监管成本和市场主体的管理成本。

(三)业务系统互联性不够,综合分析和监测预警功能难以全面实现。

根据交易性质的分类管理需要,细分后的业务基本上都有相对独立的监管系统。长期以来的行为监管,使我们的系统多具有面向业务管理、面向流程处理的特征,各个系统处于自身管理需要抓取数据,口径不统一,既缺少能够抓取、相互转换的信息共享机制,也缺少一个能够涵盖多系统的数据采集、加工和传输为一体的数据交换平台,自然难以全面掌握企业经常项目全部的外汇活动信息,违规信息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综合分析和监测预警的功能也难以全面实现。如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后期的整合分析,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四)缺乏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对资本的异常流动风险提示不够。

非现场监测核查指标是从庞大的数据库中筛选异常企业和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抓手。从目前的改革进程来看,我们的监测分析大多停留在数字、指标的增减上,如企业结售汇数据往往依赖于银行的手工汇总报送,对这类数据仅能进行简单的手工统计、汇总和分析。对政策的掌握程度、数据的分析水平、判断水平及业务操作的能力和经验上不足,使得监测分析对资本的异常流动和风险的揭示程度不够,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此外,日常监管中缺乏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非现场分析方法,没有将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实践,在分析中往往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缺乏对数据变化的敏感性。

(五)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缺乏跟踪认识。

银行是外汇资金和外汇金融产品的主要供给者,是外汇管理政策传导的核心环节。改革的主要特征是简化单证和手续,实现真实性审核权限下发,银行代位监管的作用日益突出,而银行往往处于利益动机,创新理财产品帮助企业套利,特别是对明显脱离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带有明显套取境内外利差汇差性质的银行贸易融资产品及组合。

(六)人员转型效果不明显,监测经验和敏感性不足。

长期以来的行为监管模式,使经常项目管理人员熟悉了程序化的管理模式,非现场监测刚有所涉足,也基本上由年轻的高学历人员担任,目前的经济积累往往侧重在提升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运用来对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数据进行比对,核实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匹配情况。深层次的监测核查经验如通过企业的资金运作情况来甄别企业的财务能力,资金来源的真实性以及跟踪资金的流向、判断企业的资金运作意图等方面的能力尚比较欠缺。

二、加快管理转型的建议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涉外经济金融的发展、加速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以及资本项目的逐步可兑换,外汇管理所面临的环境、任务、制度、手段等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是跨境收支数据巨大,交易活动错综复杂,直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监管社会成本较高,管理效果加速递减。二是随着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外汇管理原来设置的管制门槛基本消失,可能面临“没牙”的尴尬。三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外汇管理主要侧重于宏观风险防范,对微观主体主要是保障市场环境和提供政策服务。因此,外汇管理需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退出对涉汇主体微观运行行为的监管,转向宏观运行监测和总量工具运用。为此,要紧扣“五个转变”,深入发掘外汇管理的宏观审慎政策与监管功能,将外汇管理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工具箱。

(一)打破业务边界,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一体化管理。

一是打破以往一类业务一个系统的条线分割管理模式,实现一个系统、一键式进入,监管所有的经常项目业务,将现有的系统进行归并,为实行管理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依托。二是调整内设部门或岗位,按照主体管理方式对业务实行流程式管理,不再区分业务种类。对行政许可等柜台业务,对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且经常发生的对外业务,应设计统一格式的文本,且最好植入各相关部门的系统中,以规范操作,便利企业,提高行政审批等办事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依法行政。

一是建立完善的经常项目内控制度,将内部分工进一步明确细化,避免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二是始终强调依法行政,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完善内控措施,注重保障企业包括B/C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及正常外汇业务需求。

(三)设定科学的指标体系。

一是要完善基础数据。完整采集企业多口径数据,以企业机构代码为核心要素,采集企业进出口、收付汇以及结售汇数据,从物流环节、收付环节、汇兑环节全方位监测。二是构建指标体系,一方面将目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有效的指标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指标总体框架,另一方面对新增的数据来源,进行对比筛查,形成新的指标设置。实现既建立对单一数据项目进行监测的大额指标、高额指标和趋势指标,又建立关联指标,对具备逻辑关系的不同项目数据进行比对。三是建立多维度监测分析模型,利用数据对比、时间跨度分析、数量模型等方法,科学设定各项分析指标的预警值,明确风险点。

(四)建立人员转型工作机制。

一是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密切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调研的针对性、延伸调研的深度,力求全面了解和掌握趋势性问题。二是要强化业务培训和交流,采取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类业务交流培训,不断更新相关业务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外汇管理工作的要求。

物流工作汇报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外汇管理;保税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5)-0060-03

一、陕西省保税监管区域总体情况

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陕西省分局辖内保税监管区域分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现已升格为综合保税区)和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目前正处于最终验收审核阶段)三大区域。出口加工区A区2004年4月正式封关运行,是西北地区首家部级出口加工区和全国首批七个保税物流试点之一。截至2012年9月末,领取《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登记证》的企业有52家,重点企业是法国阿尔斯通、英国罗尔罗易斯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西航集团、庆安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出口加工区B区2006年11月正式封关运行,截至2012年9月末领取《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登记证》的企业有8家,形成了以应用材料(西安)有限公司和美光半导体(西安)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企业的产业格局。截至2012年9月末,西安保税物流中心有12家企业申领了《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登记证》,业务现处于起步阶段。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于2012年9月初经国家九部委的批准,现处于围网建设阶段。2012年9月1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陕西省分局为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成功办理外汇登记及其资本金账户开户核准手续,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陕西省保税监管区域企业经常项下收付汇和结售汇情况

2010年至2012年3季度,陕西省保税监管区域整体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总体呈现国际贸易引领发展、进出口额双双走高的特点。

(一)进出口贸易情况及特点。近年来,陕西省保税监管区域业务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保持增长,但增幅下降。2012年3季度,陕西省保税监管区域进出口总额为133028.1万美元,同比增长56.83%。其中,进口额为75784.2万美元,同比增长41.19%;出口额为57243.9万美元,同比增长83.78%;逆差18540.3万美元,同比缩小3987.8万美元。保税监管区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3季度,保税监管区域进口额增速为41.19%,而全省进口额同比下降15.69%,占全省进口额的45.23%,较上年提高18.22个百分点。二是出口继续增长。2012年3季度,保税监管区域出口额增速为83.78%,高于全省出口增速72.03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额的29.05%,较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二)经常项目收付汇情况及特点。一是陕西省保税监管区域经常项目收付汇规模增长迅速。2012年3季度,保税监管区域经常项目收付汇总额为12041.72万美元,同比增长61.03%。其中,收汇额为4607.65万美元,同比增长15.06%;付汇额为7434.07万美元,同比增长114.04%;逆差2826.42万美元,上年同期为顺差531.43万美元(图1、2)。二是陕西省保税监管区域资金净流出迹象明显。2012年3季度,保税监管区域总量差额为-32111.82万美元,虽然保税监管区域普遍存在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的现象,进出口数据与收付汇数据无法匹配,但是总量差额指标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外汇资金净流出的趋势(见图3)。

(三)经常项目结售汇情况及特点。2012年以来,内地和香港两地汇率倒挂现象发生逆转,离岸人民币汇率相对在岸时强时弱,加之境内外利差影响,企业结汇意愿不断增强。2012年3季度,保税监管区域经常项目结售汇总额为2485.01万美元,同比增长125.11%。其中结汇2079.77万美元,同比增长127.7%,购汇405.24万美元,同比增长112.69%。购汇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上年基数较低,二是保税监管区域结售汇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企业,受企业财务安排等因素影响较大。

三、当前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税监管区域内外汇管理部分规定滞后。一是不同特殊区域的外汇收支规定尚未明确,对于处于不同的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的外汇收支行为,例如保税物流园区与出口加工区的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办法》及《操作规程》并未明确指出此种情形申请办理外汇收支时是否应提供给银行审核的材料。二是“核销管理”规定滞后。《操作规程》第四章“核销管理”与目前开展的贸易外汇改革的一些规定相抵触,有必要进行修改。

(二)保税监管区域内贸易外汇管理政策优势弱化。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一直遵循“适度宽松”原则:核销改革前,区内企业在收付汇、结售汇、账户管理、交易币种选择、核销管理等方面较非保税企业更加简化便利,但改革后区内企业的这些优势已荡然无存。

(三)双重身份的区内企业加大了外汇管理难度。目前保税监管区域企业经过批准,既能经营保税业务,也经营自营进出口的非保税业务,即所谓“双重身份企业”。与区外直接跨境报关不同,区内既有一线(国外到国内)数据,又有二线(国内到国内)数据,既有报关数据,又有备案数据,因此具有双重身份的区内企业总量核查结果难以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同时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后,双重身份企业将同时面临参与总量核查和保税监管区域收付汇审核双重管理的问题。

(四)货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问题在现行政策框架下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今后贸易外汇管理是货物贸易总量核查管理模式,在区内存在诸多货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的贸易方式的情况下,总量核查数据与到货数据存在统计口径不对称的问题。部分企业“有汇无货”,而另一部分企业“有货无汇”,核查系统中的货物流与资金流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性,影响了总量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区内企业贸易方式复杂,涉及的数据不仅包括一线数据也包括二线数据,不仅包括报关数据也包括备案数据。从总量核查结果上难以反映区内企业的真实情况,加大了外汇现场核查的工作压力。

四、进一步完善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和完善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政策。随着贸易外汇改革的推进,现行《办法》部分条款已经滞后,政策调整一直停留在修补层面,因此需要重新制定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本着推进贸易便利化的工作原则,适应“五个转变”要求,结合进出口一体化改革进程,注重监测分析和事后管理,优化数据采集和匹配方法,实现非现场监管方式的转变。同时,尽快明确不同特殊区域的外汇收支规定,提高可操作性,统一日常的操作口径,达到统一标准、规范操作的管理目标,并修改《办法》中的“核销管理”的相关规定。

(二)平衡区内外企业的外汇政策待遇,为保税监管区域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外汇政策环境。考虑到保税监管区在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以及促进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在新的货物贸易外汇制度框架下重新设计保税区域外汇政策,基本要求是“保税企业享受的外汇政策便利不低于非保税企业”。

(三)在保证政策优势的情况下对保税监管区域进行独立的管理。充分考虑保税监管区域的特殊地位,在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业务审核方面、在支持区内发展多种贸易方式方面、在特殊政策先行先试方面给予区内企业更多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以体现其特殊优势。同时鉴于区内货物贸易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总量核查指标设置、货物贸易外汇收支规定等方面,将区内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进行指标设置和总量核查工作,提高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四)完善货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外汇支付的监管。由于货物流与资金流的不同组合可以产生出多种贸易方式,外汇管理部门无法参与现场物流监管,为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应建立与海关联系配合机制,适应特殊监管区域货物流的新方式。同时,及时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对于保税监管区内企业的交易收支出现一些新的贸易方式项下的收付汇,允许保税企业在提供交易真实性的基础上实行特事特办、个性化服务的外汇管理政策。

(五)加强对新的经济生产模式和新业态发展中新问题的研究力度。随着加工区保税加工及保税物流业务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展开,一些新的业态开始入驻出口加工区,如属于保税贸易范围内的检测、维修、展示、售后服务以及适合在加工区开展的服务外包业务等。为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有必要加强对新生产模式和新业态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白新宇,葛智敏.区域经济发展与外汇体制改革的双赢-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新政基层反馈[J].中国外汇,2008,(1):51。

[2]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问与答: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执行指引[J].中国外汇,2008,(9):44-46。

[3]刘宏玉,叶欣,荆琴.保税监管区域内企业外汇收支管理制度问与答-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新政核心详解[J].中国外汇,

2008,(1):50。

[4]徐卫刚,方海新.简化外汇管理手续便利企业经营活动-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新政聚焦[J].中国外汇,2008,(1):48-49。

[5]杨雪竹.陕西省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J].西部金融,2011,(1):73-74。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Foreign Exchange Administration in the Bonded Supervision Zone and Suggestions

MENG Jie YANG Xuezhu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