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

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

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

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 文化 价值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使数字艺术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成为引领当代艺术教育领域发展的主力军。当前,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传统文化艺术和数字艺术和谐共荣的生态发展局面,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升高校数字艺术教育的文化软实力,彰显其魅力。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数字艺术教育的文化价值

(一)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正向价值

1.数字艺术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标准

事实上,由于数字艺术作品特有的审美的分时性、复制的无差别性、交互的便捷性、创作的开放性等特点,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彻底变革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给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带来深远的影响。数字艺术作品的发展超越了传统的审美概念,传统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定位和思考,数字艺术作品已然成为一种先进理念、一种前卫精神的象征。

2.数字艺术开辟了全新的文化传播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艺术的兴起,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保存发生质的改变。普通大众从事艺术创作变得“易如反掌”,创作者只需发挥想象,运用电脑,通过简单的拼贴复制或局部修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色彩、构图和造型都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自由、开放的表达和宣泄被推崇,释放自我,追求个性占据文化发展的主流,学生的创作热情、表现欲望得到空前的释放。

3.数字技术为艺术开辟了全新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

数字技术的虚拟性为艺术作品实现空间与时间的跳跃,为艺术家开辟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挖掘了艺术创作者创意的潜能,实现了艺术创作在手法和思维上的变革。其特殊之处在于使一切艺术创作都虚拟化了,却提供了一个如身临其境的真实世界体验,其将人们的双手从繁重、缓慢的艺术创作周期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创作效率,缩短了构思和成品的周期。

(二)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消解作用

艺术的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其为学生的艺术创作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布下了形形的文化陷阱。

以往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追求的是经典和永恒,往往对作品精雕细琢,为了完成一件旷世作品,创作周期达到几个月、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后,客观上造成了艺术创作周期是短暂而劣质的,铺天盖地的“快餐式”作品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人们陷入了疯狂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略艺术品质的怪圈中。

而主观上,学生易浮躁,追求捷径,对作品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不能准确驾驭,没有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自身的艺术能力没有得到释放和发挥,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很难与观赏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还有一些作品过分地追求数字技术,热衷于种种特效,过多地追求新奇效应,仅仅停留在外在的艺术形式,忽视了作品深意的赋予,缺乏人文张力,使其走向了一个极端的反向。同时,还引发了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问题,如艺术道德的开放性缺失、艺术人格的自由性失度、艺术文化的传统性断裂、艺术形式的怪异性恶搞、艺术规范的随意性扭曲等都使学生开始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文化冲击。①使学生在感受数字艺术的新优势之时,也在不断承受着它所带来的令人疑惑的文化冲击甚至是心理伤害,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反向的消解作用,抑制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高校数字艺术教育文化价值实践研究

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专业发展要想在绿色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得以提升和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蕴含的文化脉络和体系中。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深层次支持,任何学科发展和教育革新都将是缺乏文化底蕴的短视行为。因此,务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辞,维持文化发展的生态平衡,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使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艺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学生。

(一)促进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和谐发展

由于数字艺术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不像传统艺术那样拥有明确的风格、体系、特点和艺术内涵。所以数字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水准,难以与传统形态的艺术作品比肩,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械复制的艺术导致传统艺术韵味的散失,缺乏强烈的个性和艺术内涵;失去存在的物质本原和现实依托,艺术在过度虚拟幻想中迷失了创作方向;艺术娱乐功能泛化等等。②

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与数字艺术教育模式接轨,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机传承,也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与核心。因此,在数字艺术发展过程中,必须延伸传统艺术的历史脉络,打造多民族、多学科、多知识层面融合的数字艺术作品,以满足学生人文关怀和文化意识的需要,提炼出有数字化时代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审美风尚。在数字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要以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为平台,与数字艺术的创意、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并被多元世界文化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将濒临断裂的文化链条重新连接,努力建设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和谐共荣的艺术生态发展新格局。

(二)注重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文化修养的夯实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数字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源泉。因此,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梳理,深入发掘其永恒的内在价值,同时注重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抛开现实中的各种功利计较,消除内心的各种思虑和纷扰,逐步将所修所学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人格境界的重塑。

具体可通过史论课和鉴赏课,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熟悉各个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进而深入认识历代杰出艺术家所涵具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人格境界。③特别是对传统人文思想、经典艺术论著、典型符号图案等,从“科学――艺术”角度对其进行全新的学习和诠释,在潜移默化中修得的文化底蕴必然赋予数字艺术教育新的爆发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以数字技术为辅助手段,结合展览、交流、社会实践、参赛等方式实现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精品。

(三)构建学生科学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使其具有文化批判意识

数字技术的介入,势必影响学生对主流文化艺术价值的思考和定位。学生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群体,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时尚”“前沿”的外来文化,这些多元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势必对学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产生一定冲击和影响。不加选择地吸收会导致部分学生人文精神匮乏,艺术价值取向扭曲,还有极个别学生把一些庸俗、恶搞的艺术作品视为新潮 ,或盲目嫁接,或潜心模仿。这种不加批判、鉴别地接受往往制约了学生自身艺术能力的提高,也与全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念背道而驰。

高校艺术教育中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促进整个社会与个人全面协调发展。要突出文化批判意识,具备辨别文化优劣的能力,在各种外来文化面前懂得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④社会、学校以及教师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文化鉴别力和判断力,在各个环节、通过各种途径教育、教导学生自觉抵制消极文化,拒斥文化糟粕,加强文化价值观选择能力意识,净化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化免疫力”。通过文化素养的提高,通过文化价值观念辨别能力的提高,促进专业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数字艺术教育的任务异常艰巨,在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的同时,如何教育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价值观和具有文化批判意识已经成为数字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⑤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B050;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培育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XP2012-12)。

注释:

①卢新亮.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塑造与价值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0.

②卢昕昕.论数字技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

③晏莹.传统文化精神熔铸下的艺术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④张宝生.艺术教育的文化诉求与文化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

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背景;音乐教育;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的改革工作提高重视度,并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复杂性特点,完善音乐课程教育体系、提供多样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等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学校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在促进音乐教育信息化时代协同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现状

第一,缺乏对信息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且教学观念有待创新。现阶段,因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很多高校音乐教育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依然以落后的教育和评价模式为主,没有根据信息化教育时代的相关要求,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让音乐教育工作信息化时展同步进行。多数学校在音乐教育中采用灌输式的方法,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未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而使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学习背景下,出现课堂参与感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状。同时,部分学校在音乐教学当中,对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工作目标,缺乏合理设计,未能采用音乐教育的信息化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音乐能力,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内容的系统性训练,在发展学生音乐信息化素养和音乐技能方面存在不足。第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需要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加大对各种智能化设备和设施的投入,进而才能不断解决传统课堂教学问题,降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负担。目前,音乐教育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还面临智能化教学课堂体系构建不完善的工作问题。学校在加大音乐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力度方面有待提升,未能根据音乐教育特殊性和教育资源丰富性的特点,完善相应的音乐教育设施和设备,对于音乐教育的信息化设备和资源配置不足,进而使很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较低,没有有效发挥音乐信息化教学优势,推动音乐教育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比如,缺少计算机、录音设备等等,极大的制约和影响教学的进度,导致音乐教学效率降低。第三,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工作,还面临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的困境。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和讲授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复杂多样的音乐教育内容和理论知识,未能结合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需求,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培养。同时,给予学生自主发言和参与点评的机会较少,未能采用分组教学和合作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同时,在结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技术,构建音乐教育教学平台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通过创建属于班级信息交流平台的方式,实现音乐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的网络互动。第四,开展立体化教学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当前音乐教育在开展中,未能根据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优势,开展基于音乐教育资源和音乐教育平台的一体化教学活动,而且在新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影响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必要性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对于促进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并且能够结合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极大丰富音乐教育资源、创新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等等。在音乐教育实践创新中,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数字资源,并通过营造良好网络育人环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音乐鉴赏和音乐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逐渐打破传统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结合信息化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进行探索学习和自主学习,并根据智能化的网络资源,对音乐音像、图片、相关文本等资料进行有效使用,拓展学生学习和获取资料的渠道,让学生能够在数字化的音乐学习中,更加直观的了解音乐教育内容,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立体化学习,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视觉信息和学习环境下,强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策略

(一)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必须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而且还要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情操的培养需求,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和功能。首先,在转变教学观念中,需要积极注重教学思想的转变,同时,教师还要结合音乐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现状,对信息化的音乐教育知识进行学习,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和认知。同时,音乐教师在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能力培养需求,透彻地对信息技术进行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在未来音乐教育中,结合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合理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和活动设计等。其次,信息化环境背景下,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云储存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共享,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过程中,要合理通过信息技术和云储存技术,探索与挖掘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音乐教育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音乐平台,为学生收集带有图像、声音、文字的表现教学信息或音乐教学资源,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魅力。最后,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需要加强对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现阶段,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网络数字资源的使用能力,增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教案的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将音乐教育改革工作落实到位,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具有开放性、智能化、多样化的特点,所以需要音乐教育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技术,完善音乐教学课堂氛围和环境。一方面,在智能化教学课堂构建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对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并且通过健全的录音设备和计算机设备,实现智能化教学课堂体系的构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教学工作中,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正确认知。同时,在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和视听能力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流行音乐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流行音乐的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等知识分享给学生,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学生在学习流行音乐期间,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创作、利用信息技术收集音乐教育资源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音乐交流,帮助学生通过云储存技术和信息技术了解更多音乐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构建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并且在平台的教学中构建视频公开课、系统专业理论与技法知识教学等课程,通过良好的信息化和开放化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课堂教育资源的融合。

(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时展过程中,运用多样化教育模式,可以为传统音乐教育课堂的改革工作提出新思路。并且在以学生为本的角度下,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实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更好参与到音乐艺术实践中,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学校可以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合理制作网络化的教学课件和视频,并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视频,向学生传播音乐教学知识和内容,同时,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视频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实践应用,提升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另外,在多样化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创建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定期通过公众号向学生分享音乐学科知识和教学内容,并且积极搜索和挖掘网络音乐视频公开课程的教育资源,然后通过公众号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完善学生音乐学习的方法,推动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四)开展立体化教学活动信息化教育方式,可以为开展立体化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保障和基础。在开展立体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技术的优势,开展网络音乐会、网络音乐制作、网络音乐讨论等活动,并且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网络音乐会和网络音乐制作中,提升音乐素养和审美素养。同时,在音乐教育的视唱练习方面,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还需要通过开展网络视唱练习活动、音乐表演活动等,加强学生艺术情操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平板计算机和智能型手机,对网络化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并结合各种音乐教学设备和软件,提升音乐市场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在适当的音乐表演活动和自主学习中,调节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自身的良好发展。另外,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可以采用开展声乐活动和乐团活动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还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和现代元素,以网络线上课程为主,培养学生良好音乐素养和音乐修养。

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第3篇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大学生

当今社会已进入到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而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递媒体如微博、微信、微故事、微电影等更为现代生活开启了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微时代”是指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为主要代表,以传播短小精悍的内容为特征的时代。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表达和交往等方式,尤其是对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在“微时代”中,积极探索和发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占领思想政治新高地,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信息化时代迅速发展,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其独特的功能吸引着大学生群体,再加上大学生群体的智力禀赋,使大学生很容易成为新型信息技术手段的敏感群体,对掌握新型信息文化传播方式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巨大的扩散效应。因此,大学生更容易成为“微时代”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但是,“微时代”下一些不良的微现象给大学生的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一些新问题。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缺乏自主的“微思想”

所谓“微思想”,是指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网络上流传的微消息、微新闻所产生的自主的想法。一些人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不良信息的宣传,大V和公知就是典型的例子:大V,又称网络大V、微博大V,指的是身份获认证的微博意见领袖。大V主要是一些学者、名人、明星等,由于粉丝数量较多,在微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大V的性质正在慢慢发生变化,一些大V通过与网络推手、水军合作,形成一个利益链条,是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重要渠道。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微心理”

在“微时代”特定背景下产生的心理可叫做“微心理”。当大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对人际关系产生疏离感和惧怕感,转而投入到网络人际关系的构建中,在那里寻找满足感。虽然这一定程度能够缓解现实挫折所带来的心理情绪,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际关系供求矛盾,从而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恶化。这一恶性循环会加剧这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卑情绪,从而产生自闭行为。网络环境中的“得意”与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这一矛盾又为大学生的心理增加了一层沉重的负担,进而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微道德”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对网络信息所形成的价值观可叫做“微道德”在微时代,多元的亚文化则大行其道,似涓涓细流,纵横交错。大学生群体是微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微民们表现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嘲讽与解构,其本质是一场争夺信息主导权的舆权博弈。舆权博弈的参与方不仅是社会群体,个人化的舆权博弈借助网络汇合成为一支最为汹涌的力量,干扰、抗衡着主流舆论导向,那些喜欢新鲜、刺激而认知辨别能力尚未健全的大学生极易因盲目追随而导致其价值偏离和行为失范。大学生在进行自我道德提升时受阻,对未来方向分析不明确,意志消沉。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微时代”背景下信息内容的复杂性,极易引发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从“门户网站”、“博客”再到“微博”、“微信”,信息传播的限制空间逐渐被打开,各种信息得以快速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高校不再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再能够有意识地规避某些不良信息,并减少破坏大学生思政教育系统内稳态的各种干扰因素。由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微博上获取大量信息,大学生往往难以将垃圾信息从脑中“过滤”,大量的信息难辨良莠真伪,部分碎片化的虚假信息大行其道。微博的无限性、多元化和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很容易形成契合,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的深刻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西化”、淡化”、“俗化”等问题。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论环境改变,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微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大学生可以任意浏览国内外网站,即时获得各级各类网络信息。另外,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已不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方式。

(三)“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单一的网络平台无法适应跨媒体融合的趋势

在“微时代”下,智能手机大行其道,跨媒体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也在谋求通过技术创新拓展平台,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网站主要通过主体网页、交流论坛、网上咨询服务等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一些高校陆续开通了官方微博等新的宣传教育平台,但总体来说,目前高校网络德育的传播方式还比较单一,现有的网站普遍存在着版块少、内容薄、篇幅长、反响弱的状况,更新速度慢,对社会问题敏感度低,无法适应“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对跨媒体融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微博客微时代微动力2010-01-18,网易新闻.

[2]新报:中国官方批评微博“大V”引关注,2013-05-05新华网.

[3]公知在中国的演变凤凰网,2012-12-16.

[4]刘静.“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法制与社会,2012(08中).

[5]潘昕.略论”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经济研究导刊,2012(10).

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媒体;中职德育;家校合作;教训方式

在全媒体背景下,各种无线终端的应用加强了信息的流通,这给很多未经过过滤的不良信息进入学生的生活和学开方便之门。在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下,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当前对学生影响较大的“读书无用论”等思想观会严重扭曲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如何加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家校合作教育和全媒体概述

1.全媒体时代。全媒体的概念来源于生活服务领域,最终应用于大众传媒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全媒体时代的形成是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很多现代通讯手段得到普遍应用[1]。比如手机、电脑、平板终端等等让每一个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并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实现新的传播。全媒体尤其是当前QQ、微信、微博等等很多通讯交流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如果不加以规范和正确的引导,一些消极、低俗的信息就是左右学生的思想,让的德育价值观念得到正确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良好的发展。

2.家校合作。所谓的家校合作就是学校和家庭组织成一张教育网,两者之间相互沟通,实现信息的对称,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解,从而把握学生的动态,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中职学校的德育中,学校和家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教师并不能清楚地指导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因此开展的德育教育不够全面;而家长也不知道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因此不能够很好地辅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在全媒体背景下,全媒体为家校开展德育教育合作教学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学生也会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家庭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利用全媒体的优势不断为学生构建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全媒体时代重视家校合作的德育教育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家庭是最完备的教育模式,将家庭和学校形成一对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进行无缝接入,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优化。在当前全媒体背景下,基于全媒体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更加优化了家校合作教育模式。

1.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决策,实现家庭和学校德育优势的互补。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两者对学生的把握不全面,因此开展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很多因素,使得家校合作教育效率不高,效果不好[2]。但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学校和家长之间可以建立的共同渠道和交流途径也就越来越丰富,比如可以建立家长和学校之间的QQ群、微信群,在进行德育教育决策讨论的时候,家长可以充分参与到其中,根据自己在家庭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发表意见,这样提出的问题更具有建设性,从而实现双方的信息对称,让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所开展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利用全媒体建立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共同抵制影响德育教育的负面因素。在全面背景下,学生也必然生活在全媒体的环境中。特别是当前我国手机普及、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在全媒体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学生会受到来自于一些不良网站以及不良言论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思想健康受到影响,阻碍了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3]。基于这种状况。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充分利用全媒体之便,建立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多角度、多侧面渗透,让学校和家长之间共同抵制影响德育教育的负面因素。比如在一些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本身的素质较低,意识不到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教育途径,给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通过全媒体构建联系平台之后,学校就应该定期地这一部分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家长及时地反应自己学生的德育状况,并且引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方式。再如家长发现学生在家庭中出现一些失范行为,就可以及时地向学校反应,学校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教育措施,实现教学的时效性,将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德育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3.利用全媒体吸纳家长教育资源,实现德育教育的进一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家长也是一中重要的教育资源,不管是高素质的家长还是素质较低的家长,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能够找到学生德育问题的原因,进而通过对着中问题的分析,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进一步优化[4]。在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家长志愿者协调委员会”让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并且发挥重要作用。明确该委员会的主要作用就是征询教师的教学意见以及明确学校的教学资源,从而从多个方面构建好的教学资源,比如教育场地,教育者等满足中职德育教育的需要,优化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

结语

总的来说,全媒体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工作,就要充分联合家庭,充分运用家庭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在全媒体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增强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红.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改革和创新[J/OL].学周刊,2016(25).

[2].专题策划夯实德育基础促进职教腾飞[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9:5.

[3]王秀红.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改革和创新[J].学周刊,2016,25:14-15.

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信息化 计算机专业 教育改革 路径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计算机专业教育为响应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实现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的创新优化。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环境中的地位正在逐渐的上升,但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和社会需求的逐渐增长,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改革路径困境,成为制约计算机专业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因此,未来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以推进我国整体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深化教学观念教育改革路径分析

深化教学观念教育改革路径主要是从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观念上对教师进行思想更新,从而保障计算机教学任务实施的专业性和侧重性,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在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想要提升计算机教学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首先在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学思维方式上必须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从学科自身和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思维观念的转换和更新[1]。

例如,在计算机专业教师之间举办计算机专业教师思想交流,分享自身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认识和侧重点,强化教学交流,优化思想觉悟。此外,还可以通过专业与专业之间教师教学思想交流的方式,深化计算机专业教师对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关联性的思想认知进行更新,最终实现深化教学观念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为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路径的优化和创新奠定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教育改革路径分析

创新教学方法是教育改革中重要的改革路径之一,创新教学方法能够从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质量。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在创新教学方法教育路径上主要采用的引进多媒体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以期通过该种方式实现教学改革的深入[2]。情景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缺乏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路径优化的过程中可以引进计算机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例如,在计算机编程课程中设定小组程序实践竞赛,以实际生活需求为根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和学习,从而培养计算机专业教育水平。

三、完善教学内容教育改革路径分析

完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路径中的基本内容。面对当前信息化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在其完善教学内容路径优化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内容的实用性,还需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和生产相关联,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计算机专业教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该侧重点。因此,未来想要进一步优化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路径,必须在其教学内容完善上增加内容与实践结合部分优化,这样才能够从内在本质上实现教育改革的深入化。

四、扩大师资力量教育改革路径分析

师资力量的建设是保障教育改革的观念,也是执行教育改革政策的主要对象。因此,师资力量的构建和完善是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路径中最根本的一部分[3]。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面对信息化背景,教师需要熟练的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专业知识与生活、教学相结合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保障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的专业性。因此,在扩大师资力量教育改革路径的过程中不仅要侧重计算机专业教师团队的数量,还需要侧重教师团队的整体质量,这样才能够保障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路径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五、总结

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有助于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也有助于我国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面对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通过深化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和扩大师资力量等方式,优化教育改革路径,提升计算机专业教育水平,深入推进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的发展,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奠定教育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杨姝.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01(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