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一、发扬教学培养爱好

孩子小的时候,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学习,家长都会选择一些行动勾起孩子对学习的渴望,计算机就是我们生活上比较普遍比较直接的信息知识来源。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计算机信息技术,那要看你是怎样引导孩子的。培养激发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模式,都要激发孩子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热爱。计算机信息教育入门可以从教学小游戏开始,我们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从练习打字开始,孩子们是不会对着键盘一遍一遍练习,他们会觉得枯燥乏味,若我们把这些教学内容融合在一些小游戏中,让孩子在游戏当中既可玩,又可学,提高打字的乐趣,在平时打字时我们让学生把手放在键盘上,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感觉很辛苦,若让他们在玩小游戏的过程中同时练习指法,这样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玩计算机的过程中练习,从而掌握打字技术。我了解到中的好多小游戏可以练习指法,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我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们玩得很认真,学的也不亦乐乎,一段时间后,我们还组织了孩子们小游戏比赛,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引起孩子们对计算机的热爱,让学生们可以更好更自由的去掌握计算机,从而减去对练习指法的腻味,老师和学生也都能更好地了解,更好地运用,做到轻松游戏,边玩边学的效果,于游戏中丰富知识丰富自我,达到了教学目的,也引起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热爱。

二、于实践中寓教于乐

游戏中的学习是一种,我们也可以从多方面选择;在学生学习范围内,可以借鉴生活中的媒体设计,好的教学场景,借鉴其中美好的一面激发孩子渴望学习的求知欲,勾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操作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找到学习的动力,指导学生走进好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挥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此积极主动的了解探究学习。在计算机学习中,我们想要看到漂亮的图片,入门的话我们就要用到里有个插图软件,我们运用它教学时,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先观看以前同学自己完成的作业,里面有精心创作文章、精美的卡片、自配画等,看到制作这么精美的作品,学生就会积极的讨论起来,当我们在他们眼中看到求知的渴望时,我们就要抓住时机告诉他们:这些作品都是由Word制作的,并告诉他们,只要开动你们聪明的脑袋,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想做到这些都挺容易,你们都可以做到。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习,练习操作,通过这个场景的设置,勾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创设出轻松的学习环境,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计算机其实一点不困难,做到认真学习积极创新,从而达到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操作、运用、实践。

三、信息技术知识与未来发展

尽管在很多书、报纸、电视、手机等工具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但计算机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的,不仅是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而且大大扩展了学习的内容,也给学生提供了富裕的学习资源,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课程。我们在学到《Microsoft 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时,同样可以播放老师制作的PowerPoint作品,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再加上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合理利用,2003年9月,由我指导的杜瑾云、马瑞霄、郭帆、马妮、杨春叶等12名同学制作的课件:《滇西名胜宝台山》、《绚丽多彩的民族世界》荣获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小学生POWERPOINT作品评选活动二等奖;《请爱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恐龙世界》、《海底世界》、《飞翔的平鸽》4部作品荣获三等奖。2008年10月,由我和张寅红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难忘的小学生活》荣获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基于项目的学生”学生POWERPOINT作品评选活动一等奖;我和杨益民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节约能源》获三等奖,我制作的课件《小数大小的比较》获县级一等奖。通过以上事例说明,利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用计算机进行创作,使学生在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完成其他相关的学习项目,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的重要性与实用性。现如今,电脑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每家每户了解社会与世界的窗口。创新是一个时代的灵魂,是人们源源不断的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有新的创意新的思维,要做到与时俱进。课程的改革提纲提到过,改变教学的方式,不让孩童死记硬背,不运用机械化的理念管理,督促孩童参与学习,培养其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以及探索实践能力。未来的发展,我们将把生活中一切都掌握在计算机中,从而做到学以致用,丰富生活丰富自我。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集成性 交互性 非线性 情景 协商与会话 意义建构

1 多媒体技术构建情景式教育模式的发展背景概述

当今信息时代,知识迅速更新,社会知识的总量又在以爆炸式的速度增加,“知识爆炸”使得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难以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对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在此形势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种崭新的教育体系——多媒体情景式教育便顺应时代的需求而诞生了。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交互性、非线性等特点,所以将其运用于教育中是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情景式教育模式将计算机硬件、软件、外设、教学课程与通信设施有机地结合,用以提供包括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数据和其它各种形式的多媒体内容。在计算机硬件(如工作站)中不仅有用于通信和管理的软件工具,还有帮助用户查询和搜集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重新分类的软件工具。还有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而专门编制的教学方案和教材,以及将学习材料组织成符合一定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要求的课件。学习者也可把教案、教材和课件拷贝到自己的工作站上存储起来,供以后随时使用。随着交互技术的进展及智能系统的使用,多媒体情景式教育系统还能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跟踪,例如,根据学习者学习情况以及他们的优缺点来改进教学,使之更适合特定学习者的需要。

2 多媒体技术构建情景式教育的特点分析

2.1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从计算机作为新的认知工具那天起就预示着新的教育模式的到来,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又使教育面临着更深刻的变革。多媒体技术逐渐被运用在各个领域,同时也掀起了新的学习模式。在认知主体和认知工具之间,多媒体便充当了两者的媒介。

由于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技术可以成为理想的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多媒体技术发展至今,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集成性

集成性可谓多媒体技术最为突显的特性,它集各种媒体功能与一身,集各类信息形态为一体,它在采集、贮存、制作、合成各类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被教育领域广泛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它的集成处理,使得同一教学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有效的方式来表现。

(2)交互性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最明显有别于其他媒体技术的特性。多媒体技术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特点对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是多媒体技术构建情景式教育最重要也是最大的特点。创建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在学习中体验到传统教育所无法提供的优越性。

(3)非线性

非线性是多媒体技术中较为高级的核心特征,它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各种媒体形态的信息,为人们获取和加工信息提供了极为方便和非常有效的服务。

在学习和教学中,我们可能遇到过这类知识——其概念复杂,实例差异大,每个实例只能说明概念的不同方面,各实例又涉及其他概念,而且在不同背景下对概念的理解也不同。给我们教与学带来很大难度。认知灵活性理论称这类知识为“结构不良领域知识”。这就要求学习者对同一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不同角度、进行多次交叉学习,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具有非线性特征的超文本技术正是该理论所主张的这种学习环境的适用技术和开发工具。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自身的集成性、交互性、非线性等特点,使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过程与传统的教学过程或一般的电化教学过程不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情景式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情景式教育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组成,图文声像并茂,所以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服从,这样,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

(3)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

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环境,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而且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4)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路径

超文本是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的技术。由于超文本结构信息组织的联想式的非线性,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所以便于学生进行联想思维。另外,由于超文本信息结构的动态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特点重新组织信息,按照不同的学习路径进行学习。

2.2多媒体技术构建情景式教育模式的方法

2.2.1情景式教育模式的特点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景式教育也由此应运而生。

“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情景式教育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习者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求学习者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习者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主导作用:

(1)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习者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习者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情景式教育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情景式教育模式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2.2.2多媒体构建情景式教育模式的方法

前已指出,情景式教育中具有“情景”、“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等特点,显然,多媒体技术的特性与功能最有利于四大属性的充分体现,例如:

“情景”——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景的最有效工具,比如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协商”与“会话”——协商与会话过程主要通过语言(少数场合用文字)作媒介,这就要求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必须要有语音功能,即要用多媒体技术才能支持。

“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安徽理工大学 体育部,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在高等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高校骨干教师的培育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性的问题之一。本文对我国高校骨干教师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当前我国高校骨干教师存在数量较少、创新能力较弱、组织能力较差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从运动实践性、情景体验、技术型和研究型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骨干教师的培育模式。

关键词 :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创新能力;技术型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05-03

1 引言

在国家教育体系中,体育教学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而体育教育是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教育教学也得到不断的重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展以后,体育教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国家更加强调体育教育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资源是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学团队,对促进高等体育教学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纵观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资源结构现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师资中骨干教师的数量较少,而这部分体育骨干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精湛德业务水平、良好的师德,并且骨干教师发展对其他教师技术和素质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在此背景下,在我国高校构建一个多元化的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提升我国骨干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2 我国高校骨干体育教师现状

2.1 我国高校骨干体育教师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抽查了四个市区的高校体育教师资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骨干体育教师的数量较少。

A市高校共有34名体育教师,其中骨干教师数量为4名,比例为11.76%;B市高校共有45名体育教师,其中骨干教师数量为54名,比例为11.11%;C市高校共有23名体育教师,其中骨干教师数量为2名,比例为8.7%;D市高校共有56名体育教师,其中骨干教师数量为4名,比例为7.14%;由此可见在调查的四个市区中,我国高校骨干体育教师仅占10%左右的比例,即10个体育教师中只有1个人属于骨干教师的可能。

2.2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状况

笔者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状况进行了随机抽查,主要包含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训练比赛和裁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等几个方面。采用评分的模式,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5,进行打分。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平均值为1.3,教学能力的平均值为1.5,创新能力的平均值为1.2,科研能力的平均值为1.21,训练比赛和裁判能力的平均值为2.0,组织管理能力的平均值为2.1,教学能力的平均值为1.24.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师各项能力均低于2.5的中间值,这说明我国高校目前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特别是教师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最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较差。由此可见加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培育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较高知识水平的骨干教师是十分关键的,也是当前高校发展的必须。

3 我国高校骨干教师的培育模式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高校骨干体育教师的培养存在多种问题,导致高校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较差、学术创新能力较差,因此必须对当前我国高校骨干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重新设计,以提升我国高校骨干体育教师的的综合型发展。

3.1 运动实践性培育模式

运动实践型模式是高校培育骨干体育教师的重要模式之一,该模式主要是有目的地将高校的体育教师培育成为掌握各项技术和技能的实践型教师。运动实践型的培育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培训步骤,第一是运动学习培训目标定向。将培训目标定位于:培育完善的、技术熟练的、较高技术技能、较强实践组织能力的骨干体育教师,提升体育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第二参与型运动实践。是在培训者的指导下,使骨干体育教师尝试性的参与到运动实践活动的,培训掌骨干体育教师的技术和技能,促进教师学习掌握每一项运动的基本原理、运动基本技巧、教学程序及手段等,并进行规范性的动作示范;第三是自主掌握运动教材和教法。是指骨干体育教师在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基础之上,进行辅助性的、诱导性的运动训练,使骨干教师自主参与到运动技能和技巧的学习上,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是体育教学技能迁移。是指在掌握运动技巧的前提下,此时骨干体育教师能够将各种技术和技能熟练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不需要经过思考来完成,而通过学练过程迅速进入到熟练掌握的阶段。运动实践型的模式将运动教学中技术和知识的传递进行简单化,让骨干教师在简单的学练过程中,学会各项运动技能和方法,大大减少了模仿学习的时间,从而促进骨干教师从模仿向独立、自主运动操作的迅速转化。

3.2 情景体验培育模式

情景体验型培育模式则是创立一种情景性的体验环境,实现情感和认知的双向发展,让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有效地获得情感体验,并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因此情景体验型的培育模式不仅有利于培育骨干型的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情景体验型的培育模式是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是培育模式,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运动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互和融合的过程,更是运动认知和情感相互统一的发展过程,而对骨干体育教师的培育过程中则借鉴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激发体育教师无意识活动的运动潜能,使其在思想高度集中、技能自由化、无压力的的状态下,实现体育认知的发展。

情景体验型培育模式的步骤,主要包含以下步骤:第一创立问题情境,第二展开情境问题,第三进行情景体验,第四进行总结转化。例如以NBA体验学习为例。对NBA某一运动技术图片进行创作情景,然后展开情景问题。自制各种图形对技术动作进行说明,介绍其中的某种技术动作,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学练?然后进行演示,体育教师组织参与这一过程进行模拟,并同中剖析为什么会采用这一技术动作?最后教师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学习的经验,探讨以后改进的方法,总结这次学习的体会,用于下一次教学方案的组织中。

3.3 研究性培育模式

研究型骨干教师培育模式是以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基础的培育模式。它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型模式的操作步骤主要包含:第一提出问题,第二形成假设,第三拟定计划,第四验证假设,第五总结提升。

研究型培育模式对当前提升我国骨干教师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思维较低的现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育骨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探究分析能力,培育学习者对运动性能和技术提高的积极探索的心态,研究性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为: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和布鲁纳的“发现法”。强调教师知识的增加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知识,更应该提供一种独立思考的研究能力。特别是在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实验中,研究型教育模式有利于培育高级思维能力。以羽毛球进攻技术为研究型模式案例,首先,提示问题——羽毛球后场高远球落点的研究,其次,形成假设——落点与胜负不重要或十分重要。再次,拟定计划——击后场左右中高远球及范围,然后验证假设——比赛统计击后场左右中高远球效果;最后总结提升——分析击后场左右中高远球落点和时机。

3.4 技术型培育模式

技术型培育模式是主要指骨干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能力的培育。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视频资源技术等不断用于当前的体育教育教学中,采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而教学直观感受能力较强,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因此,当前对于我国骨干体育教师的培训必须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能力的培训。特别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较为依赖,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利用不足,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育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和利用能力,增强教师对现代技术的运用等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技术,对体育培训过程中某一个动作进行模型演练,或者采用图片、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也可以利用体育音像教材,通过播放光盘对某一技术性的动作进行反复演练。当前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的形式,建立博客、QQ群、微博、微信等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搜集各类体育信息资源进行沟通。

4 结论

师资资源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关键资源,也是决定高校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当前,我国现代化教育建设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建设,而在体育教育教学上,一个具有创新能力、较强组织教育能力的体育教师团队,将影响着该校体育整体师资力量的发展水平。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数量和素质进行调查发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较多,但是骨干型的体育教师数量较少,在体育教学中,极其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术型体育教师资源,因此加强对骨干体育教师的培训是当前以及以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重点,构建多元化的骨干型培育模式,将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育实践活动,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师培育提供有效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晓棠。素质教育与体育发展[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2-12.

(2)体育相关学科[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09):23-24.

(3)祝莉。西部体育产业开发的思路及对策[J]。体育科学,2013(03):24-28.

(4)王续琨,刘永振。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初探[J]。体育学刊,2014(01):12-15.

(4)李元伟。科技与体育——关于新世纪体育科学技术发展问题[J]。中国体育科技,2014(06):2-9.

(5)付晓莉。议体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23-28.

(6)黄章权。体育教师劳动价值分析[J]。南平师专学报,2014(02):54-56.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产业;陶瓷职业教育;教育模式

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基地课题“景德镇陶瓷艺术传承问题的研究”(编号:YG2016206),主持人:胡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65-04

景德镇历史上曾经是世界著名的瓷都,制瓷的历史达到1700多年,自从宋真宗把自己的年号赐给了这个小镇,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的官窑所在地,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历史悠久,唐代白瓷洁白如玉,宋代景瓷名闻天下,元明清时代成为我国制瓷中心,清代康、雍、乾时期瓷器发展到颠峰,被称为“天下窑器所聚”。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凝聚了书、诗、画、雕塑等于一体,集艺术与实用为一体,享誉世界,不仅是中国帝国时代的皇帝的专用品,而且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中华文化和经济的交往大使,也成为的“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

景德镇瓷业的发展自晚清开始就已经日渐衰落,民国许之衡曾在《饮流斋说瓷》中评述景德镇瓷业时说:“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这枢纽”。清末和民国时期,我国大环境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各种战争不断,景德镇陶瓷产业也日益萧条,陶瓷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力落后,还基本处于手工制瓷的阶段,未能跟上工业时代的发展,陶瓷业在国内的地位不断下降。建国后景德镇对原有的小作坊进行了重组整合,组建了十大瓷厂,但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沿海地区迅速发展,由于体制的落后和机制的呆板,景德镇这个千年瓷都又陷入新的危机,人才外流、资金短缺、企业倒闭。

2003年以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先后评选过六个瓷都,其中2004年把“中国瓷都”荣誉称号授予了广东省潮州市,2015年世界手工艺界联合会国际专家组开展“世界陶瓷之都”评选,福建德化成为“世界瓷都”。十多年的时间,景德镇二次落选“瓷都”称号,景德镇的瓷器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显示着景德镇瓷器发展中的尴尬与困境[1]。

景德镇作为历史悠久的瓷都,在千年的制瓷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同r培养了大量的制瓷专业人才,人才的储备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基本前提。社会经济的竞争最基础性的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人才也能够为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基础,能够促进产业的大发展。提高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的发展水平,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效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与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能够直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能够加快城镇化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提升产业的换代和升级。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重振和发展,需要大力开展陶瓷职业教育[2]。

一、景德镇传统陶瓷教育模式与当代陶瓷职业教育的特征

(一)前工业时期的景德镇传统陶瓷教育模式

景德镇的陶瓷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几乎一统天下,朝廷在景德镇设置官窑,以供宫内使用,同时也带动了民窑的发展,官民竞市,陶瓷业在景德镇空前发展,从业者达到十几万人数之多,其中包含了大量外地来景德镇人员在此学习制瓷技艺,从事陶瓷业的生产。传统的前工业时代的景德镇陶瓷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3]:

一是师徒传承。师徒传承关系是景德镇陶瓷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主要教育模式,历史悠久且极为有效。师徒传承方式极大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的特色,以家长制的形式和经济依附关系为核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不仅是技艺的传授人同时也带有感彩的父亲角色。“三年徒弟,四年伙计”,徒弟在学艺期间,还要为师傅做家务,同时师傅还是徒弟的老板。师徒传承的方式带有强烈的排他性,但同籍内部没有严格的限制。如匣钵业带徒弟小器有禁,三年一届。师徒相承时注重言传身教,徒弟在做中学,随时随地地学。师傅注重口诀,徒弟要依葫芦画瓢。师徒长期相处,相互熟悉,能够根据各人的性格、天资、能力和资质分类传习。师徒传承不仅教习技艺知识,同时也教习行业规范和为人处世的要求。

二是家庭传承。《礼记・学记》中记载:“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治之子必学为裘”,传统技艺的家庭世代相传,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手艺的祖传常常被作为家庭的无形资产,常常会对技艺进行高度保密以求生计。而且家庭传承还常常体现出父系的直系传承的特点,即所谓“传子不传婿,传媳不传女”,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制的体现。在家庭传承中更优于师徒传承,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子”。同时由于家庭原因,家庭成员长期浸润于家庭技艺中,耳濡目染,长期熏陶,不自觉地潜移默化地体会技艺的精髓,更易掌握技术。

三是行帮传承。随着瓷业的迅速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营业规模不断拓展,原有家庭模式人员数目有限,无法完成大规模的工作量。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传承的模式遇到瓶颈,需要通过其他形式来扩大生产,即形成了行帮传承的模式。行帮传承是以师徒传承作为基础的,是师徒传承的一种扩大版。这些行帮常常以一定的纽带来联系,如籍贯等。籍贯等为基础的行帮传承事实上也是家庭传承放大,促进了技艺的发展和传承。其中比较著名的行帮有都帮、徽帮和杂帮,他们分别把持了一些行业,只有同籍的人才可以入帮。

师徒传承、家庭传承和行帮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简单易行,保留了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千年传统,促进了技术的代代相传,甚至在大规模战争之后都能够迅速恢复。但是传统的陶瓷传承模式在后工业时代后,由于其农业社会的基本属性,局限性非常明显,阻碍了景德镇瓷业的创新与发展,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衰落。

传统的技艺传承固步自封,具有显著的垄断性。既导致了陶瓷产业的陈旧落后墨守成规,又加大了陶瓷产业的成本。这种行业垄断壁垒森严,容易恃强凌弱哄抬价格,同时为保证自身的垄断利益又经常互相拆台。黄炎培的《考察本国教育笔记》中就深刻地揭示了其中弊病:“景德镇制瓷者,墨守成规不可改,担心一经改良,手工技g竟被淘汰而无啖话,势且出于合群抵制之一途,故迁地以避之”。同时这种过细的分工也导致陶瓷产业的整体性被割裂,无人能够独立承担陶瓷制作的全部工作,专业过于狭窄,非常不利于陶瓷产业创新无法参与现代竞争。

(二)同步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当代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模式

从晚清至民国,中国社会陷入了极度动荡之中,战乱纷呈,传统社会支离破碎,传统产业面对现代工业化的竞争不堪一击,景德镇陶瓷产业也陷入了落后的困境之中,曾经行销世界的景德镇瓷器陆续退出世界市场,面对国内竞争也力不从心。传统的陶瓷教育传承模式与现代的学校教育并存,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也在蹒跚而行。1776年景仰书院建立,这是景德镇最早的具有启蒙意义的陶瓷职业教育机构。1934年陶业人员养成所成立,1947年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成立,1955年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成立,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的体系就此形成[4]。我国近代陶瓷职业教育挖掘了传统的陶瓷技艺精华,继承了传统的技艺文化,同时为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为:

一是“美院式”的陶瓷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景德镇陶瓷大学是我国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1982年开始招收陶瓷美术硕士研究生,采取的是传统的美院式的办学模式。景德镇陶瓷大学虽然是江西首批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试点单位,但在教学历史和现实中更注重的是用美术教育的模式进行陶瓷设计教育,而并未能够明显突出陶瓷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待加强。同时在教育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也比较显著地呈现出重“艺”轻“工”,重“工艺”轻“思维”,重“理论”轻“实践”[5]。以陶瓷设计为例,如果创作瓷和设计瓷不能加以区分的话,将无法体现陶瓷的特色。

二是“灌输式”的陶瓷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形式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把所有教学内容都作为普遍的客观的知识的传授,其教学过程极其封闭,强调对学生的控制,教学中完全远离了生活世界,基本方法机械呆板。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材被视作知识的精华,是绝对的真理,学生只需要理解和记忆,而不需要去进行检验,学生的任务就是尽量多地去接受任务,尽最大的限度去吸收知识,学习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这种教学模式和方式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它与现代批判式学习理念是相冲突的,也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在我国的陶瓷教育中也以此教学模式为主,这与职业教育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冲突的,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服务产业升级,创新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模式

在内外压力的形势面前,景德镇陶瓷产业进行了深刻思考,重新调整了战略,国退民进、结构调整、脱茧重生。2004年在浮梁建立了陶瓷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的方式,通过对接国内外高新技术陶瓷产业企业,通过引进名牌陶瓷企业,努力打造高附加值的陶瓷产品,生产高新特陶瓷。在原有的艺术瓷的基础上,重建建筑卫生瓷,大力发展高新特瓷。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重新崛起,既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千年传统的积淀,也是景德镇陶瓷人才储备所发挥的作用。景德镇陶瓷产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人才的保证,这需要陶瓷职业教育的开展,也需要提升陶瓷职业教育的效率,需要对传统的职业教育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一)转变陶瓷职业教育的思想,提升教育质量

陶瓷职业教育应该以质量提升为目的,强化素质教育,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陶瓷职业教育应该传授陶瓷行业的知识基础、建立良好的思想情操、掌握熟练的陶瓷职业技能、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陶瓷职业教育中应该建立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方案、该完善职业教育内容、丰富职业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升职业教育师资的结构和层次;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多元化教学,提升教师的自主性。

(二)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实践教育

陶瓷教育中应该采取动态性的方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教育模式的转变,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主。学术与产业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在陶瓷职业教育中。学生到企业中去工作,能够了解企业的运行和实践操作,一方面能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感性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学生到企业中还能够了解行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洞悉行业的发展动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专业研究、课堂教学与产业相合作,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升企业的专业能力,也有利于教师的学术提升,使教学能够更加贴近市场,研究更加有针对性,能够促进教学工作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使产学研都得到最佳发展。

(三)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陶瓷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是通过课程的教学实现的,课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陶瓷职业教育中首先应该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美学知识,通过这种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建立学生的艺术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应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结构;再次应该加强操作性的实践理论学习,陶瓷职业教育涵盖了陶瓷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面,职业教育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四)加强创意基地的建设,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陶瓷职业教育是与其他职业教育的一个区别是,它与艺术具有天然的联系,陶瓷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陶瓷产业与其他领域的职业教育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创意与传统工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所不同,τ谌瞬诺乃嘉习惯也有着不同,不需要人的过分严谨和墨守成规,而更多地需要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给陶瓷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内乐天陶社创意集市就为景德镇的陶瓷人才培养提供了积极作用,乐天陶社周边有数百个手工作坊,其中涵盖泥料生产、模具工人、拉坯艺人、青花艺人、泥雕艺人等,这些各种类型的创意作坊构成了完整的陶瓷文化产业链,是学生学习的天然场所,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陶瓷制作环节,直观地学习陶瓷制作工艺。学生们也可以在这里进行艺术创作,既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又能够实现创业就业的直接对接。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教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其核心因素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学校质量的好坏。陶瓷职业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的范畴,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形式。景德镇拥有悠久的陶瓷产业历史,拥有完整的陶瓷产业链,陶瓷产业中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师级人物,这些人都能够成为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的教师,完全能够为陶瓷职业教育提供服务。同时可以安排职业院校的教师参加陶瓷企业的设计、生产和经营活动,甚至定期直接到陶瓷企业去全职挂职,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齐皓,张俏梅.中国陶瓷设计教育模式的弊端与对策[J].江苏陶瓷,2008(2):26-28.

[2]蒋小兰,高颖.基于职业技能教育下的陶瓷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3(35):58-60.

[3]李松杰,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教育的嬗变和传承[J].沧桑,2011(1):139-140.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定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aect教育技术定义。通过对历年来aect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的关系研究,发现其定义的制定是与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由此,笔者认为我国要发展自己的教育技术,不仅要借鉴西方的成果,更要结合我国国情,在自己国家的本土化进程中发展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技术。最后提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定义。

0引言

我国目前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以及学科体系的形成基本依据美国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由此围绕定义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有人认为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没有多大必要,因为不管我们怎么讨论,事物还是一直向前发展的。也有人认为,有了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就必然有不同的理解及其理论指导下的不同的合理性教育实践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教育技术学本质及其规律,进而推动教育技术的向前发展。笔者认为,我们不仅需要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而且还要发展教育技术定义,即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定义。

1中美两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定义的比较分析

1.1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定义

1. 1. 1 1963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63年aect的定义: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内容包括:研究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图像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和相对的优缺点;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结构化、系统化。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内容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63定义中,把教育技术主要集中于视听传播。以期以高效率的利用传播中的每一种方法和媒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为目的。定义中指出视听传播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暗示了教学干预与学习之间有种更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与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密切的关系。63定义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是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

1. 1. 2 1972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72年aeg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人类的学习。

在这个定义中表明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是开发和使用教学资源的系统化过程。把视听传播作为一个领域来下定义。在这段时间,人们对教学机器的兴趣转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计算机成为实现程序教学思想的高级程序教学机。

1. 1. 3 1977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77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其目的在于分析遍及人类学习所有方面的问题,和设计、实施、评价与管理对那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该定义是在教学理论中越来越重视方法和方法论的背景下提出的,开始使用系统方法来解决人类学习的过程。根据巴纳赛的解释,教学系统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设计和改进教学的实验方法。77定义充分认识到研究领域的复杂性.强调系统方法在过程整合、因素分析、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以学习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中心,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一种理论、一个领域和一个行业。

1. 1. 4 1994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94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ect94定义的结构,它明确定义了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态、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定义中没有直接描述媒体,表明教育技术已从硬技术进化到软技术,即以技术方法和方法论为主体的学科。当然,这并不排斥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作用,它实际上是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支撑技术。

1. 1. 5 2005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2005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近年来由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发展的最新成果映射到教育中,给教育技术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学习资源的数字化以及数字资源呈现方式的丰富与传播方式的变化,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观念开始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因此05定义提出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另外随着企业培训与e-learning的迅猛发展,社会不仅从技术方面而且在人员素质方面对教育技术的专业队伍提出了更综合、更有适应性的水平要求。因此在05定义中提出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总结以上的教育技术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其研究对象都是与促进人类的学习相关的内容,2004的研究对象的范畴有所扩大,暗含了与学习有关的技术过程和资源。这与绩效技术理论的成熟有关,随着绩效技术理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于是与时俱进的有了新的研究对象的提法,这个研究对象的提出是符合当今的时展要求的,是在对以前5次定义中的研究对象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

1. 2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可以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阶段(1920-1965)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1. 2. 1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期,从美国归来的陶行知在嘉兴举办千字课教学试验时就使用了幻灯。30年代中期,广播教学也开展了起来。1935年6月,当时的教育部要求中等学校和民众教育馆分期装设收音机,并聘请专家通过广播电台播放教育节目。1937年7月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同时一些民众教育馆也开始运用幻灯、电影、播音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949年,电化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首先是社会电化教育得到发展,学校电化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在普通教育中,许多地方也相继建立了电化教育馆,负责推动基础教育中的电化教育工作。1966 - 1976的10年间整个电化教育事业处于瘫痪停止状态。

1.2.2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

1978年以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我国的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包括在全国各地建立电化教育机构,高校开办电教专业,广播电视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发展迅速,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逐步开展,各级学校“三件”建设方面成绩显著。

90年代之后,我国的电化教育进人了深入发展的阶段。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以及认知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引入,对于理论建设和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开通,及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多项大规模的电化教育实验都大大推进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

1.2.3中美两国教育技术的比较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电化教育最早是在大众化教育中兴起的,起初广泛的应用于社会教育中,后来逐渐的才在学校教育中发展壮大。而关国教育技术就诞生于学校教育中,最初兴起视觉教学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此后,美国的教育技术向军事,工业领域渗人,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军事及企业获得了可观的效益。因此,我们看出中国的教育技术学与美国教育技术学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别是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背景所形成的。

2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定义的思考

考虑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的建构不能忽视中美教育技术差异的存在。讨论这种差异,不是为了拒绝学习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为了避免不看本国的实际,盲目照搬的思想和做法,是为了更明智地、有效地学习他人的东西。我们要积极引进与消化教育技术定义,必须从定义的内涵与形成背景去理解与表述。并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有关理论进行必要的改造,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技术学定义。

2. 1教育技术定义的本土化

笔者认为在中西方问题上应倡导思想的本土化,思想的木土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教育技术学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思想”,最终只能形成于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同理,由于西方学者身处于西方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其所构建的思想也就只是适应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条件。思想本土化的实施对于建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技术学思想来说,最宝贵的资源在于教育技术研究者自身,在于研究者的本土实践。是我们自身,我们自己的家园从根本上赋予了我们思想的智慧。对于西方学者的大多思想,当然也可以了解,可以学习,但前提是需要有一种平视的目光与平和的心态,在中西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主体间对话、交融、会通,这不仅仅是一种同化,也不局限于顺应,这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与建构。

改造和转化现代教育技术学传统:一方面,尽可能的从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出发,按照西方的逻辑去理解西方的问题,以及产生于这一问题情境中的西方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尽可能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出发,按照中国的逻辑去思考中国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把中国传统教育学术纳人研究视野,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寻找出路。既要借鉴西方文化,又要尊重个人权利,实现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交融互补,协调发展。在寻求理论基础的过程中,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做出的重大决策及思想导向及时关注,并据此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学。

2. 2教育技术定义的时代化

aect教育技术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与理念的更新及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我国教育技术定义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历史上看,教育技术学中媒介技术的革新曾经引起了该领域组织方式的变革。“技术”具有历史阶段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教育技术”也必然具有时代性。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有新的教育技术定义。

3我国教育技术定义的确定

教育技术学科术语用词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化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需要更新和发展的。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当前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定义不断更新的趋势,因势利导,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定义问题。

3. 1提出教育技术学的新定义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以技术促进教育与学习的专门领域,其几次历史性转折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引进新的思想与理念;另一方面,其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的物质基础在于科学发展而带来的技术创新不断地被引进教育领域。

总结美国的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化,结合我国的国情,我认为教育技术的定义可以这样描述:教育技术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运用、管理现有的适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并积极开发新的还未出现或出现了还未运用到教育中,但有可能运用到教育中并起到促进作用的技术资源,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者创新能力,力争达到教育公平,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3. 2新定义提出的原则或依据

3. 2. 1本土化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年)工作方针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方面的规定。教育技术学要与时俱进,因此其定义的制定要与政策相一致,要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创新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标尺,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观念在不停的更新,成果取得飞越的进步。这些都是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因此我们要学会创新,敢于创新,让我们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走向成功。

3. 2. 2时代性

积极开发新的还未出现或出现了还未运用到教育中,但有可能运用到教育中并起到促进作用的技术资源,有一句名言:在我们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教育技术领域是一个不断追新的领域,不管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还是技术的更新。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以技术促进教育与学习的专门领域,其几次历史性转折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引进新的思想与理念;另一方面,其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的物质基础在于科学发展而带来的技术创新不断地被引进教育领域。从教育技术历年来的定义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定义不断变化的线索中有一条就是随着其技术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技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所以笔者觉得教育技术的定义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作为教育技术人要有预测未来技术的能力,并将其引用到教育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