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教育;运用策略

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其精神内涵的沉淀和发展十分重要。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契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心理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格

大学教育除了专业教育外,还要配合良好的人文教育,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行为等不偏离艺术教育的初衷,而且形成每个人特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都会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因此,有了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学生的思想品质、人格魅力、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情趣、专业技能和理论常识等都将得到升华与夯实。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艺术内容进行鉴赏、审视,来获得更高的欣赏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标准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理念不断得到升华。同时,艺术教育中渗透较高的价值理念,使得学生的品德更为积极向上,道德观逐渐形成,人的情怀不断赋予正能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各方面的生活,包括情感、学习、交流、合作等,以追求更美的同时,使得心理积极向上,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坚持不懈的精神得到培养,从而意志力得到锻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之中

高校艺术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透进去,在德育、美育的同时,加强心理教育,使学生素质在各方面有所提升。另外,在艺术教育中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践渗透进去,利用实践环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艺术价值体系,逐渐形成独立的价值观,促进学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校园文化之中

艺术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离不开艺术的参与,在音乐、舞蹈、画展、戏剧表演、文艺会演、读书节等活动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作为活动宗旨,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还要注意网络信息化、社会主流人文对学生艺术素养及价值观的影响,教师要积极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远离误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教职工工作之中

素质教育改革后,教师变为服务主体,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进行艺术教育时,教师的艺术素质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对艺术教师进行考核与把关,只有教师的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才能在艺术教育中传播正能量。教师艺术素质在教职工作中需要不断锻炼和培养,通过艺术活动、艺术竞赛、艺术培训和多校艺术横向交流等,才能组建高素质的艺教队伍。同时,要对教师进行价值观、道德观、师德师风进行考核,将评、审、聘、奖惩进行结合,调动教师艺术教育的积极性,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艺术教学中,实现艺教质量的提升。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艺术教育实践之中

高校艺术教育实践形式较多,学生在社会艺术氛围中不但能感悟艺术的魅力,还能够体会社会艺术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从而理解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的发扬艺术。此外,通过艺术活动的策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艺术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会演、音乐剧、小品、话剧、音乐、画展等艺术活动,从中感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产生共鸣,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5.借助网络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

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体乐中运用,使高校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即时与随时性共存,给学生提供了更自由的学习平台。高校要利用好网络环境的便利,对艺术教育资源、艺术在校园的传播途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线的校园艺术门户网站,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艺术观进行培养和实践。在网站内,价值观反复熏陶,艺术内容更生动和丰富,且随时随洒进行艺术鉴赏,更受学生欢迎。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1.文化主旋律和艺术多样化的关系

艺术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涵,是文化发展的主旋律,而艺术的发展就呈多样化特点是必然的。同时,校园艺术环境的优化,需要各种各样的受欢迎的艺术作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与主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高校艺术资源和艺术表现风格的保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不可忽略的内容。而且,在推动价值观渗透进艺术教肖时,也要以艺术创新到艺术变革来提升l校园艺术价值,使艺术发展实现科学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化。

3.借鉴与反渗透的关系

艺术无国界,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均可作为借鉴的教育案例。但毕竟国情不同,要以价值观为根基,防范负面文化的渗透和价值观渗透,将价值观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海霞.依托艺术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周刊,2016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 创新 素质教育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其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尤其引人注目,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热点。人们在按照创新能力来衡量教育现状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创新能力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创新教育不仅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有利于艺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的艺术教育体系。首先,确定明确的培养方向,把立足点放在面向市场、面向学术、面向科研的基点上,将技能型教育转换成创新型教育。艺术教育应该在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实际应用的同时,特别注重艺术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人文知识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当代教育与艺术实践,建构科学可行的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人才培养机制。这些有关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高等院校坚持创新教育的策略,不仅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各高等艺术院校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我国的艺术教育和国际接轨。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既具有社会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种教育范式的转换,就不仅仅是一项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深切体察和建构。

一、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努力形成创新素质教育的公共话语

创新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命。创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目前,在高校教师当中还没有对创新素质教育有一个较为系统明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和重视。因此,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加强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理论的宣传与普及,使其成为中心话语,形成理论气候和一定程度的外在强化因素,是我们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大力加强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强化教师的导向功能

社会分工的加剧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职业化趋势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对高校教师艺术专业设定职业资格,赋予高条件的限制,意义非常重大。适应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强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示范导向功能,就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在高等院校建立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

1.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转变

学分制是和创新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使我们目前的教学制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重塑

传统的依附式的师生关系,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平等与民主的社会价值观,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也妨碍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活跃与发展,堵塞了大学生创新潜质的迸发。在这种时空背景下,重塑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弘扬平等互助、民主自由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观念,是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具体而言,是指在高等院校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上,实现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这就首先要求艺术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技能水平和思想品德、人格力量等,不断增强有效的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协调与学生之间的行为能力,在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实现情感上的沟通与融洽。

3.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式:(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2)讲授教学内容,点明基本原理;(3)设立研究问题,指导学生讨论;(4)组织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

4.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并非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而是直觉思维与辩证思维,分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创新性想象综合运用而呈现的一种思维状态。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着不同的路径任意发展,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应特别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宽容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向学生表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2)知识结构的完善

发散思维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作支撑。“学愈博则思愈远”。在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邻近学科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是向创新发起挑战的前提性要件。

(3)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人格的高低、思维的聪愚、言行的文野,更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进退。因此,入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有基础性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营造文雅有序,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使得整个校园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知识气息。

(4)个性发展的注重

创新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诸个体呈现的多样化,而个体呈现的多样化则必须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扬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意识,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地发展自我、挖掘自我、塑造自我,使每个人都平等地得到发展和进步。

(5)考核方式的重建

到目前为止,我省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呈现着以闭卷考核为主,以开卷考核为我们的考核结构。在这种结构方式下,考核内容必然以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主,而忽略了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由目前的考核方式向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式转变。这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意在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体验进行创新的能力。

纵观以上各点,可以看出,该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反映了艺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它将对提高艺术院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方芳.试论现行高等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今日教育,2004,(1).

[2]朱宗顺.现代学校教育导论[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

高校艺术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而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在对大学生进行各种艺术门类熏陶的同时,以先进文化及其价值观进行思想教育与精神感召,则是能够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政治合格的基本保证。正如2002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所说:“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高校艺术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一、艺术领域中各种文化碰撞的现状,使高校艺术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十分必要

艺术领域中的各种文化碰撞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多元文化激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流通越来越繁杂、快捷,在原有文化加快更新转型的同时,新的文化层出不穷,于是,就有了复杂社会背景下文化的多元化。多元文化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提供着相应的价值观和信仰基础,这可能会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一种文化的“认同危机”。

2.通俗文化流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通俗文化涌进了高校并广为流传。通俗文化的艺术样式一方面与青年群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则因其过分强化和突出艺术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忽略了现代人文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从而可能使接受者丧失对艺术的崇高感和对现实的责任感。

3.西方文化渗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不断渗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艺术教育在育人实践中,要用代表和反映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用艺术的感染力去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4.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艺术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将艺术作品中那些具有高尚情操和崇高道德风范的典型形象,塑造成为一种无形的推动和潜在的榜样,使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更深刻理解“八荣八耻”的内涵,自觉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境界,最终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实现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艺术教育能提高人们的思想素养,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三、正确处理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坚持正确方向的基本保证

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关系:

1.文化主旋律和艺术多样化的关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内容是艺术教育的主旋律,但同时必须提倡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提升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水平和层次的同时,以各种艺术形式推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推动广大师生文化艺术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不断提高。

2.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把校园传统艺术风格的保护作为发展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时要不断进行创新,挖掘高校文化的社会价值,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文化市场。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国中小学;美国大学;人文艺术素质教育

人文艺术素质是指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一个人的艺术素养和心理品质,除了要具有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外,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养成审美的人文艺术精神。

1 国外中小学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开展情况

我国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性质上与国外已经有近一个世纪发展历史的通识教育相似。通识教育的构建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大学博雅教育和自由教育的理想,其目的不在于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具体职业做准备,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通识教育的提出与实践提要改变自19世纪以来教育只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忽视人的全面教育,尤其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倾向。由于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的历史比较长,研究充分,在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下面我们对各国开展的人文艺术素质做一些探讨。

首先,在一些欧美教育发达国家,小孩从小学阶段就会接受启发式的人文艺术教育,并且国家从立法制度课程设置上加强对小孩的人文艺术教育。如美国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还通过了教育法令把艺术课程列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使艺术课程获得了与数学、自然等其他核心学科的同等地位。法国通过了《艺术教育法》沏实加强艺术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新西兰明确强调中小学艺术是一门核心课程。日本和澳大利亚规定艺术课程是必修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下面以美术课程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脉络。

日本、美国和西欧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普通中学美术课的设置,把美术教育贯穿在青少年教育的全过程中。日本,中学学制为6年。从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都把美术作必修课。美国,中学学制也是6年。初中三年均开设美术课。高中设有美术中学进行专业美术教育。德国,中学学制是6-9年。初中六年均开设了绘画必修课,高中立有专业性的艺术中学,学习音乐、美术专业。罗马尼亚,中学学制是8年。初中四年至高中前两年把美术作必修课,高中后两年分专业学习,设有艺术专业。英国,普通中学类型很多,各类中学均开设了美术课。如文法中学学习年限为5-7年,招收智力较高的学生,主要为大学培养合格的新生,前5年为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是必修课技术中学学习6~7年,前3年开设美术后4年根据专业需要开设课目现代中学学习5年,以完成义务教育为目的。给学生走向生活做准备,5年都开设工艺美术还有公学学习年限为5年,是贵族学校,培养统治者,绝大部分升入大学深造,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一半学生是公学毕业生,此种中学十分重视包括美术在内的人文学科。法国,中学学制为7年。初中四年都开设了艺术教育美术、音乐课,高中三年均开设有制图、艺术教育和工艺学等课程。

在一些新兴国家的教育改革中也把人文艺术教育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如墨西哥的教育改革。

20世纪90年代后墨西哥开始了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其中也把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到墨西哥教育改革中,不仅把人文艺术素质课程作为小学的核心课程还把它贯穿了整个小学时期。

可见在一些欧美教育发达国家,小孩从小就会启发式的人文艺术教育,加上国民整体的艺术传统和对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视,当他们进入大学的时候已经具备相应的人文艺术素质。即使如此,在教育发达国家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仍在继续强调人文艺术教育。

2 国外高等教育阶段中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

我们所讲的“通识教育”(也称“通才教育”)一词是在20世纪40年代从英文GeneralEdu.cation(直译为“普通教育”)翻译过来的。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inaFreeSociety),即有名的“红书”(TheRedbook),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它的理念是广义的,它的载体(主要是课程)是狭义的,它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人格的公民,其实质是“全面发展的人”或“全人”的培养。

由于美国的大学以通识教育为原则,所以大学本科教育的且的是训练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或者说大学本科主要是给学生基础性知识,为他们成为专门人才莫定基础。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在本科教育阶段强调全面发展,其中人文艺术素质就是主要的加强方面之一。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规定学生要从文学与艺术,历史、社会和哲学分析,科学和数学,外国文化等领域中的每一领域选一至二门课,共八门课程作为共同基础课。这些课程共占学生应学习课程总数的1,4。俄亥俄州立大学规定学生必须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朴学3大领域选修若干学分有的教授介绍说学生至少要选15个学分作为基础教育课。耶鲁等大学一、二年级并不分科,学生到三年级以后再选定自己的专业,确定主攻的学科。

2007年7月1日。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历史学家福斯特(DrewGilpinFaust)教授上任,作为哈佛大学371年来第一位女校长,她在艺术教育改革方面取得新的成就,哈佛大学在经过3年冗长的讨论基础上对现行的核心课程,即1970年代形成,已经有长达30年的时间,没有做过大幅度修改核心课程作了大规模修改,通过了的通识课程改革案。哈佛大学临时校长德里克·博克说,此次精心设计的本科普通教育课程改革将进一步加强西方教育根深蒂固的传统的博雅教育(又译“自由教育”)。新课程中将包括“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文化与信仰”、“经验与数学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质世界科学”、“世界各社会”、“美国和世界”8大方面的课程与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现有的“核心”课程相比,这些新课程将给学生们提供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并协助他们把目光放得更广更远,而不是只集中在各自所主修的专业与学科上。

具体而言:“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批评的能力,即美学兴趣和解释的能力;“文化与信仰”旨在形成对人类社会传统文化和信仰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经验与数学推理”旨在教学生使用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概念与理论工具,比如统计学、概率论、数学、逻辑学以及决策理论;“道德推理”旨在教学生如何对道德与政治信仰的实践做出推理,以及如何思考和评价有关伦理问题的主张;“生命系统科学”旨在介绍与生命系统有关的概念、事实以及理论。物质世界科学“旨在介绍有关物质世界的关键概念、事实以及理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和宇宙;“世界各社会”旨在考察一个或多个美国以外的社会;“美国和世界”旨在从当代、历史与分析的角度考察美国社会、政治、法律、文化以及经济的制度、实践与行为。在这8大课程中“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文化与信仰”、“道德推理”、“世界各社会”都属于人文课程其中“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文化与信仰”两门课程更是包含了大量的艺术教育子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明显增加,占全部课程的1/4。

3 国外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明确人文艺术素质教育要求,重新设计艺术教育评估标准和内容。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开展首先从国家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明确指导,英美法德等国都有关于加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立法,这方面给我们以下启示:

(1)教育主管部门应突出加强对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政策引导和指导,将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政策指导范畴,从立法上要求,从体系上构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一般性标准,并将其作为评估和考核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以促进、提升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2)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从整体上突出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功能。

每年从哈佛等理工类名校走出的一流人才可以说不计其数,这与他们先进的通识教育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也应当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工程师,应该能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承担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他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品德3个方面。知识方面,应掌握必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方面,应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同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品德方面,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还要具有一些特殊的职业道德,如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不断进取的毅力、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个人修养等。这就要求我们革新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完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方法,探索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实现形式。

虽然国外大学人文艺术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有相对完善的人文艺术课程设置,和科学教学目标,并且给予了高度重视。如哈佛大学要求学生修的人文素质核心课程占到了学生总学分的25%,其课程涵盖了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并且规定人文艺术课程只能小班授课每班人数原则不超过25人,同时课程设置随着时展不断革新。因此在我国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应当探索建立完善的人文艺术课程体系。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国培计划;农村美术教育;课程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师培训的政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越发呈现出“需求导向、凸显实践”的动态化发展理念和地域性、体系性、多元化等新特征。教育部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它的实施为发展新时期教育,尽快实现教育为本、教育强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大前提下,必然需要依循最新教育政策,考量农村美术教师内在需求,建立契合度更高的“国培计划”农村教师培训方案。

1现有美术课程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国培计划”课程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有国家持续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助推和相关配套支持,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从某种角度来讲,最影响培训效果的就是课程问题。为了更深度地认知河南省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实施的现状,更好地推动改革的有效实施,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近年来所承办的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为研究基础,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社会调研等方式对参培教师进行调研,以明晰当下培训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有5.9%的学员对“国培计划”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初中美术)的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研修(培训)课程和活动、研修(培训)资源等方面评价一般;有2.1%的学员认为“国培计划”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小学美术)在满足学习需求的程度、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教学设施与条件方面评价一般。这说明学员对培训课程的丰富程度、适切性和实践性方面等方面有更高的期待。因此,学院认为当前“国培计划”课程体系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目标定位过高,课程针对性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农村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2)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理念的宣传与贯彻力度不足,针对如何提升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有待加强。(3)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与实操课程安排不足,既没有特别贴合农村的教育教学实际,也没有将最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更大程度的推广传播。(4)与名校以及校外机构如艺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等结合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开拓参训教师的视野以及将名校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进行推广。(5)村组及家庭教育模式是农村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内部体系,目前课程体系中针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村组教育结合方面的指导和研究内容相对薄弱。(6)针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发展需求方面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2农村美术教育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基于课程凸显的问题以及对近三年“国培计划”的监测和反思,学院认为乡村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的提升,必然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学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并考量参训教师年龄结构、不同学历等因素的差异性,对现有“国培计划”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现科学化定位,建立多元化、阶梯化的目标体系,整体提升农村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资源开发的能力。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探求美术背后的文化意义是一项重要目标。美术文化的多重含义和价值决定了美术教育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不可分割性。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如何提升核心素养,增强对作品的解读力成为重要目标。其次,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技能训练、审美意识培养割裂的现状,因此,还应设置技能课和美学、艺术概论等融为一体的课程,提升教师全方面地素养。再次,当下是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视觉符号无处不在,如何更好地衔接、解读当代艺术成为重要议题,增设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相关专题也成为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最后,相对抽象晦涩的理论性课程,参训教师更关注创作实践和考察类课程,对主题式和案例化教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五、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增强数据库建设,落实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建构多形态的课程体系。如随着各类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智能化,参培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有明确的要求。总之,需尽可能地增强课程间的衔接性、多元性、前沿性和适配性,以专家、名师、参训教师共同建构“学术共同体”,推动课程结构的科学化。最终,学院将改革的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深化对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理解和对学生发展的认识,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并将之应用到教育教学行动中。(2)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升教师对《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的理解。(3)系统学习美术学科教学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教学。(4)提高美术教学专业技能,培养具备专业美术理论、娴熟美术技能与良好教学素养并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骨干美术教师队伍。(5)增强对地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感悟力,探索开发学校美术与民俗文化、民间美术相结合、适合农村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掌握具有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6)提高农村美术教师整体素质,使其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知识与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为农村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骨干队伍。总而言之,改革目标可以简化为: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与主要内容;学习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掌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情境的创设与营造、信息技术与深度学习方式的变革等内容。

3农村美术教育改革方案的特色与创新

3.1主题设计

在具体课程方案设计过程中,学院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导思想,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原理和主要内容,强调了改革方案的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农村美术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参考和研究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蒲公英行动”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吸收相关研究成果。(2)深化美术教育基本理论学习,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学习方式进行系统化的重点分析和解读。(3)掌握美术教育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法。以地方特色和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为契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和评价,使参训教师从实践中掌握课题论证和研究的基本流程。(4)提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以研修过程中的教材成果为基础,将进行地方文化特色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的设计、说课、评课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等作为课程主体。改革方案的课程构成如图1所示。(1)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模块包括两部分。师德修养:模范教师师德报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新方向;教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专业理念: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测评、政策解读与学生艺术实践;教师自身专业发展。(2)专业知识模块包括四部分。教育知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发展知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诊断。学科知识:核心素养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及其教学;用普通人视角看艺术———美术鉴赏、美术欣赏与美术批评。学科教学知识:艺术教育发展趋势与农村应对策略实践型思考。(3)专业能力模块包括六部分。教学设计:美术教材的分析与内涵挖掘;美术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教学实施:学校美术工作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实践基地校本教研观察;典型美术课例评析;村组与家庭教育。教学评价:中学美术的观课、说课、评课、微课;新课程观下的美术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域美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及民间美术进课堂的尝试。班级管理:合作方式完成美术作品的策划与实施;美术主题班会的设计与组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之微课与翻转课堂;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3.2培训方式

改革方案坚持实践性、情境性、贴近性、开放性原则,立足于培养农村美术教师的“核心技能体系”,即注重学员在实践与交流的过程或情境中,经过不断地体验、感悟和反思后形成的知识,使之不仅为受训教师的自身发展提供支持,同样满足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要求。具体的培训方式有专家讲座、参观考察、教学研讨、实践探究、集中指导、案例分析、协同创新等多种方式。学院还开展“1+1”系列学术研究项目,即学术+实践,依托河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硕士专业,以自愿报名方式,由硕士研究生联系参训教师形成结伴帮扶,设计系列主题课题,在自媒体平台系列培训研究成果。

3.3考核评价与成果转化

改革方案采取学员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通过问卷调查、过程管理、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全面质量监控,以促进受训教师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为其提供开阔的美术课程与教学的视野。此外,受训教师还需提交能体现培训理念、特色的专业论文,经专业评委会评审通过后集结成论文集或针对核心素养教学的研修报告。学院还计划在培训结束后3~5年内,选拔优秀受训教师,联合其所在单位和相关艺术馆等举办“国培”美术成果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