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干预的形式

心理干预的形式

心理干预的形式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231-01

1 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系统

1.1 完善具有群体特征的大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活动及心理成长的全面记录,是了解大学生心理现状的重要依据,是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信息的有效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可能诱发心理危机的因素,积极有效的做好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

1.2 提高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个人素质与能力

危机干预工作者应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吉列兰德等认为,一名有成效的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具备以下素质:丰富的生活经验、娴熟的专业技巧、镇定的心理品质以及快速的心理反应能力,能够对危机中不断出现、不断变化的问题做出快速合理的反应。同时,还应具备坚韧、勇气、乐观、客观和自信等心理品质。当前我国高校中参与危机干预的人员除了专业的心理教师之外,还包括了普通教师及学生。所以提高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个人素质与能力是健全危机干预组织系统的重要保障。

1.3 实施专兼职相结合的全方位监控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控需要一定的危机预警体系支撑,成熟的危机预警体系能够提高学校对学生心理危机监控的有效性,但是如果仅仅依靠专业危机干预人员的监控是不能达到危机预警效果的。危机干预系统中的每个组织都应该担负起危机预警的责任,实施专兼职相结合的全方位监控才能使预警效果最大化,为危机干预提供充足的时间和信息。

1.4 加强危机干预中各部门的协作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一系统中包括了校内和校外两个子系统,校内系统包括了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校学生处、校医院、校保卫处、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校外系统包括了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公安部门。

2 根据群体特征开展不同形式的危机干预

不同的群体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危机特征也是不同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措施是提高心理危机干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2.1 以“班导生”为主要方式对新生群体进行干预

新生群体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群体,他们既有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又有对现实的无尽困惑,全新的生活环境带给他们的有欢乐也有迷茫,所以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发挥“班导生”模式的优势对他们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针对新生群体的一个有效干预形式。“班导生”模式是从高年级学生中挑选出成绩优异并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同学来协助辅导员对新生进行管理。

2.2 以家校联合为主要方式对独生子女群体进行干预

独生子女群体的成长环境相对轻松,成长过程相对顺利,在大学生活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些比较自我的行为,对于他人不能给予更多的宽容和尊重,面对问题容易冲动。独生子女的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多半是源于家庭成长环境,所以针对独生子女群体采取家校联合的干预形式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首先,学校积极活动。使大学生尽快适应环境,有利于独生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家庭注重教育方式的转变。最后,家校联合定期交流沟通。同时通过交流也能帮助家长改进教育理念,掌握一些心理危机干预技巧。最终实现家校联合的有效干预形式。

2.3 以经济助贫为主要方式对贫困生群体进行干预

对于贫困生群体来说很多的心理危机产生根源都是因为经济的贫困,所以应该采取以经济支持为基础的干预形式。高校应完善助学政策。例如要完善助学金评定制度,严格审查贫困生资格。要与社会联合起来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使他们能通过自食其力增加经济来源。另外,高校设立贫困生就业专项基金,用以补贴贫困生在校期间为将来就业所参加的各项考试的费用。其次,关注贫困生本身基础上也应该加大对贫困生家庭的关注。最后,高校应致力于营造公平、关爱、友善的校园文化,搭建良性的竞争平台,消除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保障,

2.4 以事前情感引导为主要方式对恋爱生群体进行干预

恋爱是个体在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一种高级的情感交往,在面对恋爱生群体的心理危机时应该采取事前情感引导的干预形式。首先,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恋爱观是个体对爱情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个体在恋爱中的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能够使其正确地认识爱情、处理恋爱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其次,提高恋爱挫折承受力,用理智冷静的态度来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最后,加强道德教育。在恋爱中需要有道德的约束,很多大学生缺乏对恋爱道德的认识,恋爱中责任感减弱、恋爱行为不健康,所以要通过引导教育和制定行为规范两种方式加强大学生恋爱道德。

2.5 以完善认知为主要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干预

作为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所面临基本上是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因为对专业方向的认识不够清晰,对自身能力定位不够准确,而产生迷茫、困惑、矛盾的心理危机。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应与家长联手运用危机干预中认知干预模式来转变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认知偏差。首先,做好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让他们对自己未来做一个既符合自己兴趣又与现实相契合的计划。其次,培养毕业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更好地定位自己,用理性的态度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最后,组织开展拓展训练,提高毕业生应对困难的能力。

2.6 以个别干预为主要方式对严重心理问题群体进行干预

个别干预是心理危机干预中最常见、最传统的模式,主要适用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个体。在干预中采取一对一的交流方式,有利于双方建立良好的信任感,营造轻松融洽的交流氛围。目前高校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人员采取个别干预的模式。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拇外翻手术 术前焦虑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58-02

拇外翻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主要表现为第一跖骨内翻,拇指外翻,伴随籽骨脱位,合并拇囊炎时,拇囊红、肿、疼痛,患者往往无法穿鞋,导致日常生活及步行走动受限,其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矫形。但由于手术不仅对身体创伤较大,而且对精神、心理也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少患者会出现焦虑情绪[1]。近2年来,我科对联合阻滞麻醉下拇外翻矫形术的患者给与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拇外翻患者60例,其中男10例,女50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 (46.3±3.0)岁,病例选择标准:(1)意识清晰,交流无困难,即往无精神疾病,自愿参加本研究。(2)无严重慢性系统疾病,无重大手术病史。(3)本次手术均为首次单足拇外翻手术。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治疗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时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1)患者的基本状况,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本次住院结算方式。(2)拇外翻的基本疾病知识的认知、手术目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手术配合的注意事项,术后功能锻炼。对照组于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内容的基础上,于患者入院后第二日结合调查表情况进行宣教,由手术室护士和病房护士共同完成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1)沟通干预:首先要建立良好信任的护患关系,患者入院后,护士应主动到病室向患者做自我介绍,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心理状态、根据调查表情况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手术前相关检查、手术室的环境、术前准备要点。护士要告知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护士会伴随在患者身边,通过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患者的共同配合、患者会在无痛、安全的情况下完成手术。(2)疾病知识的认知干预:拇外翻患者往往在初期否认患病,而忽略了治疗,后期疼痛、畸形加重影响行走,造成生活质量下降时才就医,因此患者对手术及预后的心理负担较重。护士可将此病种患者集中病室收治,通过图片、多媒体,同室病人间交流等形式给予患者讲解,介绍拇外翻疾病知识、手术目的、麻醉方式及配合要点、手术过程及配合的注意事项、预后、术后功能锻炼等,在讲解过程中,应避用医学术语,语言通俗易懂,并结合患者入院调查表情况进行个性化认知干预。(3)情绪干预:患者对手术的恐惧、预后的担忧、手术造成暂时性生活自理能力受限均将造成焦虑、抑郁心理,护士应告知家属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影响患者,给予细心的照料和陪伴,同时教会患者通过听音乐、肌肉松弛训练等方法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

1.3 评价方法及判定标准。主管护师于患者入院后第一日(干预前)和术前一日(干预后)进行焦虑抑郁评价。(1)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2]:该表由20个项目组成,每个症状1-4级评分,分数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重,以得分>40分为有焦虑状态。(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3]:该表由24项组成,采用0-4分的5级评定。各级标准:0分表示无抑郁;1分表示轻度抑郁;2分表示中度抑郁;3分表示重度抑郁;4分表示极重度抑郁。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分)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2组患者焦虑状态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SA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干预前后和对照组比较降低显著,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焦虑评分比较(x±s,分)

2.2 干预前后2组患者抑郁状态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HAMD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干预前后和对照组比较降低显著,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抑郁评分比较(x±s,分)

3 讨论

拇外翻的患者通常在病情发展到脚底的肌腱与筋膜僵硬、感染、及尖刺般的压痛感,无法穿鞋,日常生活及步行走动都受到很大影响[4]才住院治疗,由于畸形严重,造成手术难度增加,术后外形恢复差。患者对手术的恐惧、预后的担忧等因素造成焦躁不安、顾虑重重,对医护人员的言行敏感,此时,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使患者在心理、生理上达到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最终让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5]。因此,我们在手术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护理干预,建立良好信任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及手术的相关知识,正确面对预后,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对手术的恐惧焦虑心理。

我们通过观察总结,在对所选的病例实施护理干预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1)疾病知识的认知:拇外翻由于站立过久、行走过多、经常穿高跟或尖头鞋等原因引起,穿合适的鞋子可有效预防拇外翻的发生和发展,早期可采用第1、2趾间夹棉垫等方法,但疼痛、畸形严重时应手术矫形治疗。(2)预后:拇外翻矫形术并非整形手术,手术方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发生改变,手术部位外形的恢复等问题,患者应在手术前有充分的认识。(3)术后疼痛:拇外翻矫形术根据病情可行拇囊炎切除术、内收肌腱切断术、第1跖骨截骨术等术式,手术后患者疼痛症状严重。因此,手术前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选择恰当的术后镇痛方式,可有效减轻疼痛带来的焦躁情绪。(4)功能锻炼的有效实施:手术后由于疼痛等原因患者会出现恐惧,甚至拒绝功能锻炼,术前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充分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积极配合。(5)暂时性的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手术后患者暂时不能下地行走,造成入厕,洗簌等困难,护士应告知家属悉心照料,同时应加强巡视,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术前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减低患者的焦躁情绪,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疾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徐君.手术患者术前焦虑评估与心理护理.职业与健康,2008,11(24):1111-1112.

[2] 张国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38.

[3] 张国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3-137.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心理干预;护理实践

按现代医学“社会-心理-疾病”模式,医护人员不仅要重视生物、生理因素,如创伤、手术等对患者所致的影响,更应重视社会、认识、心理因素,如认知缺乏、恐惧、焦虑等对患者以及疾病的影响[1]。

Anderson等学者认为,病人患者心理活动对疾病的感觉反应,以及医护人员对患者施加的心理影响,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2]。有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疾病认识观,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我护理的能力。因此,对患者进行多方位的心理干预便成为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心理干预系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劝解及调解环境等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困难。

针对我院广大住院患者现状以及护理工作实际水平,我们采取将心理干预贯穿到护理实践的各个角落去的全方位护理方法。

1 护理干预的开展形式

1.1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是现代整体护理发展的产物,它的着眼点是如何使人们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或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更好地促进和维持人们的健康。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心理干预,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使人们能选择性接收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治疗、康复等各个角度的健康知识[3]。

我院患者从入院、接受治疗或手术到出院,积极开展了如入院宣教、健康指导、术前指导、术中引导、术后照顾和随访、出院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操作示范、口头指导、挂画、宣传等方式实施。在此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了不同认知层次、接受能力的患者应“因人制宜”的原则。如文化层次、认知接受能力较高者,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尽量运用专业术语的口头指导;对文化和认知层次相对较低者,多采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避免令患者和家属费解的专业术语。

1.2 创造舒适的病房环境 好的环境能给人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齐全的设备能给人提供方便、全面的治疗和护理。我院每个病房都设有呼叫器、负压吸引器、输氧通道装置、电视机、小台灯等,再加上温馨宁静的氛围,使患者治疗和心理上需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有好多患者反应有一种家的感觉,这无疑对疾病的治疗和患者心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1.3 加强社会支持系统 一套健全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患者良好心理的支柱。因此在护理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好家属、亲友的思想工作,建议他们多探视、细致照顾患者,不让患者担忧家中的烦恼事和医疗费的问题,多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从而使他们树立了积极的治疗信心。

1.4 鼓励患者及时表达异常症状和不良情绪 治疗期间,细心观察症状和患者表情,认真耐心地听取患者的不适主诉,并给予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理。对患者的不良心理,鼓励其向护理人员、家属及其他患者诉说,并给予积极心理暗示,以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积极的心理意识,尤其是针对手术患者。

1.5 努力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 患者心理上相信能力的说服力、技术的运用即是知识体现。所以,娴熟、规范的操作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都将有效地提高患者对医院水平、治疗能力的信任度,从而树立乐观的治疗信心。在严格规范操作的同时,我院通过护理技能培训、考核,督查小组不定时地督查、抽考、人才引进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护理质量。

2 开展方式

2.1 心理干预与护理实践有机结合[4] 将心理干预的内容贯穿于各项护理实践中,既合理安排了时间,又因势利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输液时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利用护送患者检查或手术时讲解检查目的和意义,注意事项,配合方法,告知他们不要紧张。利用晨间护理时间,关心患者睡眠饮食,讲解有关疾病知识,防护注意事项等。经过观察,较之专门的时间讲解患者都乐意接受这种适时适地的方式。

2.2 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 由于文化层次、职业、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社会支持系统等不同,患者对心理干预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文化层次高、求知欲强、接受新知识快的患者,我们尽量进行全面、专业化的心理干预;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患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是关键。对老年人应反复宣教以加深记忆。

2.3 分阶段心理干预 入院阶段:讲解入院须知、责任医师和护士以及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住院阶段: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知识、自我护理知识,协助树立良好的认知、心理等(注意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性质和表现进行)。出院阶段:指导出院注意事项、功能锻炼方法、遵医嘱服药、交代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和时间间隔等。这一方面让患者在各个阶段适时地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干预,较便于自我调节、实施;另一方面也让护理人员层次分明、心绪整齐,不会遗漏。

2.4 针对不同心理问题施以不同心理干预 以焦虑、恐惧心理为主者,应态度和蔼,言语温和,语气委婉地给予安慰,深入浅出地向其解释说理;以悲观、绝望心理为主者,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以病情好转、痊愈患者为实例,帮助其正视现实,振作精神,激发其对生命的留恋和对家庭、子女、社会的责任感;以孤独、抑郁心理为主者,应热情关怀,主动与其交谈,协助其完成一些生活问题。

3 评估

我院通过多形式、多方式的心理干预与护理实践,使患者满意度提高,不良情绪逐渐减少或消失,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护患关系融洽,患者自信心、主动性增强,疾病康复速度加快。同时,随着患者病情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也相应好转。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也体会到了患者心理良好、信任、感激的乐趣,充实了护理内涵。

心理干预对疾病的治疗、护理、康复有积极的作用,在得到患者肯定和看到效果的同时提出强烈的要求,更有效的方法和方式,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以提升心理干预的质和量,提高护理质量。

4 体会

4.1 感情上融洽、高度的信任感是干预成功的关键 在进行心理干预和护理时,最主要的是与患者有密切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多下病房,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4.2 有针对性进行“三适”心理干预期 针对不同疾病、不同阶段、不同个体,选择不同时机,适时、适地、适人地进行心理干预,才能体现干预的本质要求。

4.3 持之以恒、常于不懈 不气不馁、不急不躁、毫不松懈地长期进行心理干预,才能表现出更加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克,黄少珊.汕头市居民心理护理模式.广东医学,2001,22(7):636.

2 Andersno KO,Bradley LA,At Yang LD.Review of physiological factors related eletiology effects and treatment.Pshchological Buletin,1998,3(12):358-387.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养方式;中学生;干预研究;重点;城乡;EMBU

中图分类号:R395.6、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4-00280-04

众多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征、焦虑水平、归因方式、学业成绩、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行为问题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不良的教养方式易使青少年学生出现个性缺陷,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病前人格基础,导致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强迫等不健康心理[1-5]。因此,改善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本文针对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实施综合干预,探讨改善中学生父母不良教养方式的有效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枣庄市十五中、滕州市十五中两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抽取8个班,共576人(城市和农村各4个班),又随机分4个班为干预组,其中城市156人、农村132人;4个班为对照组,城市159人、农村129人。剔除资料不全和不够两次的调查问卷,有效问卷549份。干预组276人(男156人、女120人),对照组273人(男153人、女120人)。本研究从2001年10月到2004年5月(去除假期和资料的调查时间,实际干预时间为25个月),干预组实施综合干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在干预前(2001年10月)和干预后(2004年5月)晚自习课上分别对两组学生施测,问卷当场回收,回收率分别为98%和96%,有效问卷分别为96%和95%。平均年龄干预前13.4±1.0岁,干预后15.4±1.0岁。一般资料除家庭类型外其他变量均无差异。家庭类型为主干型(又称直系家庭,是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核心型(指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联合型(又称大家庭,指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残缺型(一方配偶去世或解除了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双亲去世,仅有未婚子女在一起生活的家庭),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家庭类型依次为108/71,147/187,5/ 6, 13/ 12,(χ2=10.98,P>0.05)。其父母的资料见表1。

1.2方法

1.2.1综合干预方法 采用集体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治疗、心理卫生教育、小组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内容包括集体家庭心理健康教育:①中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及中学生心理卫生;②当前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 ③父母的教养方式、婚姻关系、言行榜样作用及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④父母期望的形成、作用和把握;⑤如何对待代际冲突,父母怎样与子女进行交流与沟通;⑥请优特生家长讲述自己对子女教养方式的体会;⑦亲子活动设计,角色扮演 ;⑧典型家庭个案开放性集体访谈。每次咨询前由家长自由书面反馈信息,将教养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集中,作为咨询重点,可集体答疑,也可小组讨论。要求家长和学生一同参加,每学期进行三次,开学第二周、期中、期末考试后各一次,每次大约3小时。参加全部活动的城市、农村的家长依次为:父亲142/ 125人 ;母亲 153/112人 ; 未出席或出席2次以下的城市、农村的家长依次为:父亲10/ 4人 ;母亲 2/14人。城市干预组参加家庭平均达95%以上;农村干预组参加家庭达90%以上。家庭治疗:在个体咨询和家庭咨询会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受家庭关系影响较多的,邀请家长到心理咨询中心或学校的咨询室进行家庭治疗。理论取向以系统式家庭治疗为主,整合认知行为技术,针对家庭不良的互动模式和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进行干预。三年共约见23个家庭,访谈56次,参加人数132人次。心理卫生教育、小组辅导和个体咨询方法、内容详见本期文章《综合干预对城乡重点中学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

1.2.2干预质量控制 (1)对两校干预组实施心理干预的人员有5名,心理咨询中心的3名心理治疗师分别负责个体咨询、团体辅导、集体家庭教育和个别家庭治疗(从事心理治疗工作7年),2名学校心理咨询师做辅助。(2)实施前对干预者进行统一的培训。对学生自评量表的填写,统一指导语,统一要求。(3)根据学生问题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技术干预,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相互督导,控制干预质量。

1.2.3 工具

1.2.3.1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6] 量表中父亲教养方式有6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的教养方式有5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拒绝否认。

1.2.3.2 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有年级、性别、上学形式(走读或住校)、城乡学习成绩、同伴关系,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 健康状况、婚姻关系、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家庭类型(大家庭、核心家庭、单亲)、经济状况等25个变量。

1.3统计方法 χ2检验、t检验。

2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分比较

表2显示干预前实验组学生仅有父亲的严厉惩罚和母亲的偏爱被试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实验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高于对照组。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干预前后父母教养方式比较:干预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较干预增加,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分均较干预前减少。对照组干预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分较干预前下降,惩罚严厉、过分干预、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分均增加。

2.2 干预后城市农村干预组与对照组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除城市干预组父亲的惩罚严厉分高于对照组(18.9±5.7/17.5±4.9,t=2.17,P

3讨 论

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教养方式在青少年的成长及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已成为一种共识。前期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与中学生个性、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学习成绩都密切相关[3,7]。在对1937名中学生调查中40.9%认为自己的行为与父母教育关系大[7]。本研究采用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的方法,就父母教养方式的改善则侧重于集体家庭心理教育和个别家庭治疗。

本文显示干预后,干预组除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分外,其余教养方式各因子分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提示综合干预能有效地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民主、平等、积极的教养方式明显增多,消极的教养方式显著减少。干预组和对照组自身前后测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均下降,母亲的惩罚严厉及过分干预因子分、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分增加;干预组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分提高,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预、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因子分降低,提示青春期的青少年倾向于出现更多的自主行为,开始更多地出现对家长控制的反抗,而家长则有干预更多的倾向,这一阶段是易于出现家庭冲突的阶段,亲子关系不同程度地紧张为普遍现象,同时也揭示了综合干预的有效性和必要性。综合干预对农村和城市父母均有显著作用,干预后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城市父母亲干预组学生得分低于对照组,农村父亲两组间无差异,提示城市父亲可能因为工作原因与孩子相处时间少,除经济支持较多外,疏于对子女亲密和情感的表达,干预后城市父亲的教育意识改变显著。

本研究与以往的家庭干预方法[8,9]相比有以下特点:以往仅对父母进行心理干预,本研究则对学生和家长施以整体干预,通过干预使亲子关系、父母关系发生改变以带动整个家庭的变化。强调家庭成员在交流过程中的相互性。在干预中把集体家庭和个别家庭相结合,集体治疗方法运用灵活机动,现场气氛把握好,在真诚融洽的集体家庭心理教育团体氛围的感染下,就家庭共性问题相互探讨,多向交流和互动,主动性的充分调动减少了对干预者的一味依赖,在优特生家长的示范教育中获得启迪,从失败教育个案中吸取教训,从交流中获得经验,并将经验运用于实践,使学生和家长真切地体会到“亲子一体”,“家庭系统相互作用”的意义。针对个别家长存在的特殊教养问题则施以个性化系统家庭治疗,通过个别的家庭治疗,找出家庭中维持问题的行为模式和对现实的构想。利用循环提问的方式来扰动家庭成员僵化的交流,塑造灵活的家庭界限,使父母先行改变不良教养方式,接受新的教养观念和行为,改变功能紊乱的家庭系统,实现家庭的新观念、新行为,具备自治和自助的能力[10],从而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综合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父母的养育方式,密切家庭关系,提高城乡重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健康发展,为中学生的成长营造了和谐环境。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本科院校;心理学;创新教学;心理干预

当前时代下,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影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现状。大学生在进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常见的心理问题。例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自我意识占有主体的地位,普遍缺少丰富的认知。这些问题的产生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成长,对本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的发展现状

心理教育课程的开展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60余所本科院校开办了心理学教学专业,并且将实验心理学设置成为核心课程,通过多种心理教学过程,转变本科学生对心理学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从而充分利用心理教育的网络教育形式,加深对本科学生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引导。

2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的发展优势

2.1人性化的心理教育推行模式

在我国很多全日制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策略的推出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和形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心理教育在我国本科院校中的推广处于一个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而通过网络教学的资源融入,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心理干预。这种心理干预模式无疑是十分温和和适宜的,它充分尊重了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的发展现状,弥补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空白。在实施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避免了学生直接向他人叙说心中苦恼的尴尬,更利于学生的兴趣和喜好,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干预中获得信任之感,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2.2广泛化的心理干预教学面积

心理干预策略所涉及到的教学范围十分广泛,它不单单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包括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理论课程、拓展课程等等。借助于网络资源的融入,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能够增大教学面积,使本科学生能够正确看待、情感、教育等各项问题。促使他们敢于直面挫折,学会迎难之上,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

3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尽管借助于网络教育资源的融入,这一思想将日常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水平,提升了教育的现代化水准,但是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3.1大学生自我价值的树立较为盲目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盲目”的心理。他们对于自己的就业问题、情感喜好并不明确。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没有综合考虑到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报考证书、选择就业、考研深造、出国留学等一些重大的人生选择上,很容易出现失误。本科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不够清楚,这也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无法综合考虑全局,所以在心理教育上仍然较为幼稚,不够成熟。

3.2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存在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格外敏感。借助于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手持电子设备的普及,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言论、了解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但是,网络环境的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多变的信息平台,所以在这样一个较为空虚的环境中,学生往往沉溺于游戏、影视等各种虚幻的场景中,导致学生和别人交流沟通能力越来越差。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拓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就业水平。因此,在这一层面上,网络和心理教学的融合对学生的干预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4增进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

4.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广良性网络心理干预方法

对于本科大学生而言,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干预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师要在海量的网络资源中进行科学的筛选,选择出符合学生心理干预现状的网络引导方法。心理教师要促使自己在教育业务中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和教师教育的融合。推进具有实效性、渗透性和帮的心理教育策略,使学生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更加真实的自己,积极展现出自己的困惑,从而和教师一起,解决内心的疑虑和问题。

4.2改革心理干预教学方法,塑造一个快乐的心理教学环境

随着网络信息条件的发展,心理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的多样化。教师要通过网络资源的融合,通过游戏娱乐、影视作品欣赏等方面健全心理教育的表达形式。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心理教学的最佳成果。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当前的发展潮流,建立一些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模式,例如CBE(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合作心理教学、体验式心理教学等教育手法,从而帮助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心理教育,构建一个和谐的心理学教育环境。

4.3创新学生心理教育关系,设置适宜发展心理咨询机构

为了帮助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教师要立足学校实际情况,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心理咨询机构。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但能够获得专业技术、职业技能,而且能够在人格、品行等方面得到栽培和成长,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中的各项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校内心理咨询平台”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自己所熟悉的网络环境中找到可以沟通交流的对象。同时学校要将具有心理疏导资质的专业教师纳入教学机制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教学关系,建立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机构,从而加强校内学生的心理疏导。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思维和心理个性的引导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科大学生接触网络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加,其中所产生的潜在问题也逐渐突出。为此,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帮助大学生对心理教学有全新的认识,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为人处世的交际能力。

作者:刘亮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祝晓强.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7).

[2]赵佩君,李南.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