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家校合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113-02

小学班级管理不仅关系着学生素质的提升,更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单纯靠学校或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家校合作不仅能够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能够优化社会与学校教育资源,对学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合作问题

1. 家校合作观念意识不强

首先,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家长的教育观及学校的教育观产生了固化。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目标。在家校合作中,这种“成绩”高于一切的观念,深深地阻碍了家校合作良好作用的发挥,对学生其他成长需要的学习持漠视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受中国传统成才观的思想禁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较为深远。从中国教育的发展史看,“读书成才”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教育观,而且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同时,过于看重“成才”也是众多家长的心灵夙愿。他们将孩子送进学校,就等于将自己的全部希望放在了学校,以求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谋求未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种教育观念的偏执,对社会多元化人才储备的结构无疑是巨大的破坏。

2. 家校合作制度不完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制度性。家校合作也不例外,需要健全的组织与制度的支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学校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即使是存在家校合作的相关组织与制度,也只是摆设,没有实际意义。据相关调查显示,72%的家长与43%的老师都对是否建立过家校合作制度表示不知情。同时,家校合作作为学校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应该与其他教学管理共同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但据资料显示,8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并未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对于家长而言,参与小学班级管理的权利有其名无其实,参与权微弱,还是只关注学生的表现与成绩,缺乏与学校的合作精神,沟通交流也没有完善的组织与制度作为规范,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

3. 家校合作内容不全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合作内容还是比较片面,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品质道德与能力的发展。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绩进行的,一般学生成绩出现波动或者心理、行为出现异常时,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就会频繁。如果学生成绩优异,表现良好,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就会减少,没有进行定期的合作与交流,没有对学生品质、道德、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因此,家校合作内容过于片面,不利于家校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使小学班级管理处于失衡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4. 家校合作实践不足

在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实践中,首先,家校合作次数不足,沟通交流的时间短暂,通常一个学期,大部分家长只在学期末与教师沟通一次,交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即使是与教师沟通次数较多的家长,一般也不超过3次。此外,教师由于忙于教学、班级管理,除非学生出现异常情况,否则也不会与家长进行交流或沟通。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大型家校交流会上,大部分家长也只是形式上参加,并没有真正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甚至一部分家长不愿参加,久而久之,学校也放弃了与家长的合作。家校合作的实践明显不足,时间力度不够,效果自然也不会明显。

三、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

1. 提高家校合作双方意识,提升合作效率

(1)从教师入手,提升教师的合作能力。在家长与老师的合作过程中,老师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教师是合作的主持方,需要具备开展合作活动的全面能力。①深入了解学生和家长,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家庭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沟通措施;②对家长持尊重态度。尊重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态度,不得以貌取人;③教师应作为家长的倾诉对象,家长能将对教师说出“心里话”,而不是对学生严厉管教,无限放大学生的生活不良行为。

(2)从家长入手,家长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①家长应主动参与学校管理,而校方可以搭建“家长校园”,研究家庭教育理论,促使家长提升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与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②定期走进校园,教师也应定期走进学生生活,促进双方情感的交流;③积极参加校方举办的家长座谈会,会议内容不是传授家长理论性的教学观念,而是促进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在生活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问题。

2. 完善家校合作组织、制度

家校合作要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保证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召开家校合作大会。家长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设立的组织机构既要代表家长的意见,又要代表学校的意见。此外,将学生作为合作的主体,给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家长委员会不能形同虚设,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学校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双方平等交流,各抒己见,共同商讨教学与班级管理问题,综合确立最佳解决方案,同时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促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3. 丰富家校合作内容与形式

家校合作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丰富合作内容,采用多种交流方式。例如,家长会、交流会、学校开放日、微信、QQ、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增加沟通机会。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品质道德、行为、能力、性格、爱好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对于出现波动的方面,双方要共同给出意见与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 加强家校合作的实践

增加家校合作的次数,延长沟通时间。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了解孩子的生活特点、生活习惯,加强与家长的交流,重视家长的意见和想法,使家长与学校成为合作伙伴,优化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提高家校合作的实践性。

综上所述,家校合作是促进小学班级管理进步的有效教育方式,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进行改进。笔者相信,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效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潇怡.基于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4.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符合世界标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既是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客观分析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和发展环境,有利于明确湖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从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看,各校纷纷采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院校间师生互访、教师境外培训、聘请外籍语言教师、聘请外籍专家、与国外院校学分互换-互认、开展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但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从合作办学项目数这一反映较高层次交流合作水平的指标看,湖南省高职教育现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30个,位列全国第10名,与排名第1的江苏省155个合作办学项目相比,湖南省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还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以2012-2014年湖南省涉外办学项目为例,湖南省仅有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保险职院等5所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汽车运用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保险等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主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数仅占全省66所高职院校的7.5%。所办专业与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较少,缺乏对经济转型升级面向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的提前布局和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考虑。

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方面,湖南省共有招收外国留学生高等学校27所,但仅有湖南大众传媒、湖南科技、常德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具有招收资格,总体看,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相当有限。

上述情况表明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主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尚未明确自身国际化定位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目标,合作动力还停留在外部推动阶段,合作目标主要以业务需求导向为主,尚未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优势,距离“接轨国际通用行业职业标准、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标准对接、推进与湖南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湖南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还任重道远。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环境分析

(一)湖南省经济外向型深化发展为高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方向指引。“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加快发展,进出口排名从全国第21位提升到19位。2011年到2014年四年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90亿美元增长到310.3亿美元,年均增速20.7%,其中出口从98.97亿美元增长到200.2亿美元,年均增速25%。进出口增速2014年排名全国第6,列中部六省第一,但进出口总额仅位列中部六省倒数第二,随着湖南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服务贸易领域,湖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 营业额从22.28亿美元增长到40.8亿美元。外派劳务从4.25万人增长到6.93万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5.22亿美元增长到47.4亿美元,国际技术服务交流持续扩大。

国际直接投资领域,2011年到2014年,在湘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从119家增长到134家,实际利用外资从61.5亿美元增长到102.66亿美元。在“请进来”的同时,湖南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实际对外投资实际对外投资从17.82亿美元增长到21.5亿美元,截止2014年,湖南省累计向8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投资,新兴市场投资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的开放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随着湖南省经济对外开放的体量越来越大,企业对国际化标准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湖南省高职院校应紧密跟踪湖南企业国际化发展动态,探索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为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教育发展环境。一是高等教育招生的国际竞争愈加激励。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中国本土教育愈加面临世界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从2000年的3.89万人猛增到2013年的41.39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出口留学人员年龄结构越来越有低龄化趋势,中国本科以下层次的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办学竞争压力。二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存在发展水平不均的问题。一方面突出表现在院校差异上,重点院校国际化水平较高,一般院校水平较低,职业院校水平最低;另一方面表现在在学科差异上,语言类学科和文、理科国际化合作水平较高,技术类工科专业合作交流开展少,制约了湖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三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其中亚洲学生占到60%,彰显了中国在亚洲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教育文化影响力,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长显著,如何促进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同时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湖南高职学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但湖南来华留学人员显著低于全国发达地区,以2008年为例,当年来华留学人员总人数为22.3万人,湖南省仅1629人,排名全国第21名,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湖南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和留学政策环境都急需突破发展。

三、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建议

如何审时度势,依据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优势,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优化国际资源引入结构,对提升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职教育国际形象和地位,服务“走出去”国家战略具有紧迫和现实意义。

(一)树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着力打造湖南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竞争力。加快和加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化战略、提高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湖南省高职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念、政策环境支持、院校组织机构、项目实施管理上均存在各种短板和制约,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清晰的国际化办学定位目标,促进专业结构与湖南优势产业对接,面向经济国际化领域加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湖南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高职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结构,确保引入高水平国际教育资源。目前,湖南省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设置,一般是依据合作双方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合作项目实施门槛一般较低,较少考虑外国合作学校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建设优势,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国际办学合作专业遴选、国际合作办学国外学校教育资源评估及合作办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地比对合作专业是否是国外职业教育院校强项专业,是否是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现实和发展所需求的专业,优先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提升湖南省高职国际办学影响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特色专业走国际合作办学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和布局合作办学专业结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偏向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信息交流,构建国际交流通用信息交换平台。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项目缺乏统一的资源渠道、信息共享机制、成果平台和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导致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往往是自行其是,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导致合作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合作经验难以推广,对各种共性和特性问题难以形成通识,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项目效益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针对性加强外事工作的组织建设和人员建设,加强高职国际交流的信息搜集、评估、交流沟通机制建设,国际合作项目运作规则、同类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与模式,构建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大数据,为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改革创新提供信息资源、分析案例和决策依据。

(四)彰显高职办学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核心能力和基础条件建设。高职院校是否具有能以国际水准衡量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是决定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深度与广度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坚持在职业性和实践性上形成与普通院校相比的错位发展优势,要充分运用我国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优势,锐意创新校企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化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改革,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终身教育需求,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把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合作导向。建设国际视野、大师引领的师资团队、开发对接国际标准的实践课程体系、研发一流水准的应用技术、培养谙熟企业文化和技术的准员工都是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特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的核心能力条件。同时,湖南省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国际交流项目组织与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培养一支精通主要国家外语、谙熟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则的国际交流管理队伍,提升骨干教师和重点专业学生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等,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育峰.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及地区合作办学项目:现状、特点与方向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

[2]黄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调查及分析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应用型高校;国际合作

在中国全面扩大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构想。“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为我国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开拓了新视野,提出了新挑战、新任务。在全国人民齐心合力构筑“中国梦”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与效果,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了贯彻落实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教育部于2016年8月制订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并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由此我们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创新思想,以的“一带一路”精神为指引,构建应用型人才合作培养战略体系和模式,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跨区域融合与共通,推动我国教育交流与合作向纵深发展;有效提升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商务知识、精通所在国文化和语言、熟悉国际化规则的国际化应用型本科人才。

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是指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力图通过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升级转型,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包括经济贸易在内的各领域交流与合作,通过经济往来、贸易互通、文化交融以形成新的区域化合作体系,并最终建立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发展新模式,达到经济上互利互惠、政治上互利共赢的新格局。“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1]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应用型人才合作培养的路径和办法

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构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和战略,探索以“走出去”和“引进来”为抓手的应用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多维度战略,建立优秀大学生出国学习的新模式与资助机制,创新与国际知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的新机制,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创业课程框架体系和跨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新战略,搭建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建立“一带一路”校企合作平台与战略联盟。主要行动规划和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一带一路”应用型人才合作培养的多维度战略。立足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探索与海外“一带一路”沿线高校的新型战略合作交流形式,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开拓人才的双向国际化培养模式。通过与沿线国家教育资源合作,成立“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建立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的人才教育平台:一方面积极拓展与海外“一带一路”沿线院校的战略合作交流关系,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互换学生及学生的中、短期交流访学,探索“2+2”、“1+3”、“3+2”、“4+1”等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国际性,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综合素养;另一方面积极促进我国高等院校与境外大学、沿线企业、研究机构进行互利合作,由学校联系派学生去跨国企业进行海外实习;并派遣优秀学生出国就某项课题进行共同研究。由此可以加强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交流,引进国外大学的先进技术,借鉴海外先进文化成果,构建跨国培养与跨境流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建设及我国经济发展。(二)“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创业课程框架体系。构建多文化深度融合的国际创新创业课程框架体系。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文化并存,并于中华文化深度关联、融合的特点,构建以中华文化为统领,多文化协同并存深度融合的国际化创新创业课程框架体系。全面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战略,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整合沿线各国优秀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与“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通过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优化升级课程结构,设计具有互联网+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框架体系,建立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链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交流机制,促进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蓬勃发展。一方面,鼓励沿线国家学者与我国学者合作开展中国文化相关课题研究,建设跨区域联合研究基地,增进丝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外交政策等方面的理解。另一方面,逐步将沿线国家民俗文化、丝路遗产保护等纳入我国现有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应用型人才对丝路国家文化的理解。(三)跨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必须组建具有宝贵知识和经验的跨文化教师队伍,有力推动科研、教学的国际化发展。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师资队伍建设,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以及重大研究项目实践,加强跨文化交流与科研合作,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从而丰富优秀教师的国际化经历,提升其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派遣骨干教师和访问学者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短期访问、留学或是讲学,积极吸纳“一带一路”知名高校的教学经验与管理方法,学习借鉴沿线国家先进教育文化成果,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人才国际化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文化素养,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我国高素质国际教师队伍。(四)“一带一路”多元化的国际教育项目。我国的“一带一路”多元国际化培养项目包括诸如国家公派留学、校际交换项目、科研实习、海外修学旅行、参加国际比赛、夏令营等形式。这些出国交流机会形式丰富多样,而且有一些项目可以提供部分或全额奖学金,减免学生的交通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另一方面积极提供“一带一路”国家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知识与相关课程培训,加强构建多元国际化课程体系框架,吸收、引进沿线高校先进课程,加强国际课程的网络、跨媒体教学构建,以强化高校学生对国外优秀文化与科技成果的吸收与运用。另外要成立我国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校产业创新联盟,搭建“一带一路”校企合作平台与战略联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搭建互联网+校企国际交流合作研讨平台,促成产教融合、校校合作、校企联合、共同发展的教育格局,不断调整优化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为我国经济提质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三、“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应用型人才合作培养的意义

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关键是人才。“一带一路”战略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启动新一轮振兴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性改革的必然发展要求。立足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建构应用型本科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是优化高等教育整体布局,促进我国应用型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合作培养战略可以令我国应用型高校在国际领域展开竞争、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他国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提升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促进应用型高校的科研整体实力和水平,有效提升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强化我国作为现代化国际强国的功能,有效增强我国经济的软实力,提高我国人才储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世界经济文化强国。

四、结语

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强国兴邦的总战略,也是我国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性战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能够实现中外合作办学“输入”与“输出”的互动,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核心。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沿线不同文明的传播、交融与共享,有利于各国加深相互了解、增进互信、夯实合作、互利共赢,更有利于开拓我国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格局,提升我国应用型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作者:孙丽莎 阎 军 单位:1.大连工业大学 2.大连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BL].新华社,2015-03-28.

[2]胡蓉.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4(22).

[3]左伟.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14(08).

[4]MaringeF,FoskettN.InternationalizationandGlobalizationinHigherEducation:theoretical,strategicandmanagementperspectives[M].London:BloomsburyAcademic,2013.

[5]DeardorffD.TheSAGEHandbookofInternationalHigherEd-ucation[M].ThousandOaks:SAGEPublications,2012.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范文第4篇

摘 要:研究型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借鉴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针对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本章将提出若干对策,以期促进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开展,达成世界知名大学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3-01

科学的发展思路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先导。学校要根据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关系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重点建设与统筹发展相结合,构建有重点、有层次、全方位推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格局\[1\]。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必须要下移

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逐步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下移,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体系。学院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学科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教师、专家、学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没有学院、学科以及教授、专家和学生的参与,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两层皮”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就无法实现\[2\]。因此,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应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立体格局。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改革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队伍。1、外事工作要从基层单位着眼,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所,平台、基地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职外事工作岗位,具体负责本学科、学院、平台的对外交流合作事务;2、要切实加强海外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各类海外培训项目,增强各学院、部门管理干部的国际交流能力\[3\];3、要整合包括海外校友在内的各种交流与合作的资源,聘任海外顾问,担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海外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二)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从政策法规到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或制度,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三)要明确职责。外事工作需要各部门及有关院系在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作战,有效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三、国际交流合作需要一定的留学生规模和层次

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增强学校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4\]。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关键是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在学校优势学科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为此,要遵循科学发展思路,依托学院这一基层组织,加强宣传。

四、国际交流合作需要广泛的学生国际交流

与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样,学生国际交流的开展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的积极性,依靠处于教学、研究第一线、同时又有海外交流人脉的教师落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国际交流项目。在学生国际交流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策和措施应有所区别。在本科生层面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出国出境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出国出境交流的学生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要营造本校国际化教学氛围,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建立国际化教育的制度环境。在研究生层面上,一方面,要实现研究生国际化,继续做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教学国际化,增强研究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并且要争取高水平访问学者、优质外国学生资源,以增强学科国际竞争力、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外国留学生办学层次。

五、结论

研究型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系统的顶层,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研究型大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研究型大学始终拥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新思想的冲击,对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必须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庚宇,贾树江,邹小青.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3):1-3.

\[2\]王培强,杜桂萍.关于完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5,(2):12-14.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范文第5篇

回顾我国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历程,大概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派遣与接收期

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起始,主要是中外双方互派留学生,我们把它理解为继续教育中外交流与合作派遣与接收期,是继续教育中外交流与合作发展初期。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派遣与接收留学生的主体是国家,对方学校以承担国家任务的形式对留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吸收主要依靠留学生个体进行。虽然这个阶段中后期国家加大自费留学生出国和接收力度,下放了留学生招生的管理权限,学校成为留学生教育的主体。但是国内外高校交流与合作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国外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理念交流还停留在留学生之间发生。

(二)吸收与融合期

随着留学生学成回国,带回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理念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外高校的合作和交流,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入到吸收与融合期,是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繁荣发展期。在这一阶段,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是国内外高校,在国内外高校的推动下,优质教育资源不断相互吸收和融合。这时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中外合作项目以及一些高校与国外培训机构开展的非学历培训工作蓬勃开展。各承办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学习外国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特色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在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融合。

1.国际化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初步形成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下,管理人员“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留学归国人员特别是具有国外同类高校管理经验的人员参与学校管理,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教师到国外进修与讲学、参加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和访问考察,以及外国专家到中国学习、执教,这些都让我国教师学习和吸取了新知识、新理念。

2.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得到初步建立从国际化角度出发,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观念,以国际通行的教育质量标准为基准设计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先进、优秀的教材,及时补充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传授,加强对学生实际国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加大英语教学力度,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得到初步建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得到落实。各高校采取灵活的政策和措施,以“吸收、融合”的方式坚持合作开设课程,支持互派教师,互认学分,互认学历,进而提高继续教育国际竞争力。

3.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逐渐加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我国高校积极争取机会主办或承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交流会,进行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和切磋,取长补短,不断提高;高等院校搭建了科研协作平台,拓展国际科研合作的渠道,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跨国合作研究,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科研合作;还与国内外政府、学术界和产业部门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

(三)创新与发展期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上教育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日益注重创新。只有不断消化吸收、不断创新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才能最终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事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展。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日益重视“强强”合作。我们的目标是发挥合作双方自身优势,打通国内外不同学习方式间的屏障,构建学分互认、转换的平台,并在合作过程中逐步实现国外课程、教学法与本国课程、教学法的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中国的自主教育,消除高等院校国别差距,实现国际化人才自主培养,并得到国外高校和跨国企业的高度认可。

二、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

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是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度标志,是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学校良好的对外形象的重要渠道。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来华留学人员教育工作上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来自尼泊尔、俄罗斯、芬兰等11个国家超过100名留学生来华学习,2004-2006年学历留学生数占全省高校前3名,总数占全省高校前10名。2009、2010、2011年获得省政府奖学金资助各2人。已有16名留学生通过HSK汉语言考试。学校成立全省第一个留学生艺术代表团,经常被企业邀请去联欢。

(二)出国留学生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留学生被选派到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学习是开启新中国出国留学教育的标志;改革开放后,我国公派留学人数较前一阶段大幅增加,同时,自费留学队伍也迅速壮大;加入WTO后,中国的继续教育市场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市场。近几年,国外大学、企业和教育联合体都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来华招生。这使众多的中国年轻人有机会选择去国外接受大学教育。随着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和高校办学自的增加,中国高校应抓住机会,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开拓输出渠道,实现跨国培养人才。高校要有效利用外资和外国先进的教育资源办学的途径,通过扩大输出中国留学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搭建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平台,合作培养国际型人才

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就是中方院校与国外高校签署国际交流生培养协议书,学生经过申请,可以去与学校合作的国外的学校进行为期几个月或者一年的交流学习,了解那里的文化、生活习俗,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全外语环境下学习国外优质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外高校也可以互相交换学生到中方的学校进行学习。有效实施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是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推进和进一步深化。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的开展能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以来,开展了与芬兰交换生项目。送到芬兰留学5批次共20人,芬兰方送到我校留学生来了三批次7人,教师3人;与埃及坦塔大学、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开展了交流生项目。与新加坡开展的交换生项目最具特色,新方老师到中方授课,采用全英语或双语授课方式,对学校引进外方教材,改造或对接中方课程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提升继续教育国际水平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就开始开展中外合作项目,先后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合作举办护理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与美国卡普兰大学合作举办会计专业高等专科教育,与加拿大皇家路大学合作举办酒店管理专业高等专科教育,与澳大利亚中央技术学院合作举办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高等专科教育。现正申报重点专业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项目,争取在应用阿拉伯语、机械、建筑等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有新进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应秉着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根本宗旨,重点加强与办学水平高、办学声誉好、学科特色鲜明的大学合作办学,切实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学校应积极开展面向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外语培训活动,着力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进一步改进外语教学,努力营造学生主动学习外语的大环境,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高等院校应以项目为抓手,整合中外合作办学资源,条件成熟时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更好的开展中外合作项目,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

(五)做大做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非学历培训项目

继续教育在学历与非学历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已出现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格局。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短期培训项目五花八门:各类语言培训;针对有意到国外留学的高中生、大专生或本科生开展以学术英语、基础课程为主的留学预科项目;提高领导力、执行力项目,企业管理,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工商管理,教育管理,公共管理等管理类教育培训项目;获取健康管理资质证书、知识产权管理资质证书、产业链管理职业资格认证、PMI资质认证、CFO资质认证、国际会计资质认证等职业认证培训项目;针对西方国家的学生及部分在职人士,开展汉语培训课程、汉语水平考试课程、汉语文化夏令营、中国国情与文化研修项目、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及水平认证等项目。非学历培训项目更注重培训内容和质量,对促进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推动。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