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小偏整理了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2020,仅供参考借鉴。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一

童年是学习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本质的时候,是学习真、善、美的时期。家庭和学校这对CP,毫无疑问是完成这一神圣任务的不二载体。在参加完一年级家长会,听完方校长和李老师的“家校夜话:培养+陪养”后,我确认过眼神,也遇上了对的人。

眼缘之一:重视阅读,得语文者得天下。

方校长在家长会上讲的最详细和展示的最多的就是学生的阅读。他引用莎士比亚的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生动地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他亲自讲解学校的阅读教育体系和激励机制并示范了“阅读存折”和“阅读记录本”的使用,让家长落实亲子阅读有了明确方向。班主任李老师细化了具体措施并提供了详细书单和实际的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亲子阅读是我从吴宇伦一岁半开始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情,抛开考试这一“功利”的目的不谈,对于一个每天自己的孩子管不过来还要管别人的孩子的高中老师来说,每晚的睡前故事时间尤为珍贵。长大是不可逆的,每个家长都应该跟自己的孩子有固定的连接方式,运动也好,读书也罢,一起读着读着,聊来聊去,你才会真正地走进他的内心,建立快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从开学一个月的知识面和识字反馈来看,孩子的阅读之花是绽放着的。当然,我也会有因为工作或者私事而跳过这一程序的时候,这次家长会给我上了一次发条,督促我和孩子继续不遗余力地寻找我们的“颜如玉和黄金屋”。

眼缘之二:培养习惯,无规矩不成方圆。

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通过方校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学校用看不见的力量敦促看得见的成长,突出培养学生的十个好习惯:做人好习惯、礼貌好习惯、卫生好习惯、劳动好习惯、学习好习惯、书写好习惯、阅读好习惯、运动好习惯、安全好习惯和饮食好习惯。同时根据评价内容的四大板块、十一个维度设立了十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持之以恒做秀的自己。李老师针对在校在家习惯的培养给出了十几点中肯而且巧妙的建议,比如:养成回家喝水如厕便做完作业再起身的习惯、坐姿和握笔姿势的纠正、练一笔好字等等。李老师说她不是唯成绩论英雄的老师,但对于好习惯的养成一定是严格要求的。这个理念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同,也让我们对家校共育更有信心!

眼缘之三:家校联手,见证美好发生。

家长会的最后,方校长介绍了家长志愿者和一些优秀家长、书香家庭等等,给我们呈现了家校合作的完美例子,使我们感受到了家校共育的美好氛围。在李老师和家委会陈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也已经体会到朝阳小骑兵们团结的力量: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班徽和班训、创造了自己的绿色天地、成立了家委会和班委会等。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美好都在发生。在接下来的6年乃至更长的岁月里,家长要诚心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全力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一起培育“向真、向善、向美、乐学、乐思、乐问”的儿童,共同呵护优秀的种子,让情怀落地,待美好发生!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二

认真聆听了杨老师关于自己如何开展家校共育的一些举措,收获很多,杨老师工作得法,家校沟通顺畅,是一位有心有爱有法的好老师。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培育,和谐顺畅的家校关系有利于学生成长,对班级各项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家校关系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正如杨老师所说: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老师和家长是“战友”而不是”对手“。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和家长各自忙于孩子的学习,而常常忽略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原则,特别是家长会双家长出席制,很多学校都没有做到,缺乏对孩子的沟通,交流和互动。杨老师的讲座很务实,工作收放自如很有章法,为一线班主任的家校沟通指明了方向,分享了举措。杨老师以“五个一”促进家校合作,制作一个档案,诠释了教师对学生的用心;组织一场活动,展示了教育的智慧;拍摄一张照片,发现平时看不到的美;认识一位忙人,深入了解每一位家长;写好一封书信,纸短情长,情真意切。致力于创建和谐融洽的家校关系,目标一致,让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成为的队友,从而构建“家校共育”目标,值得我们一线班主任学习。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三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采用怎样有效的方式和家长合作教育孩子,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可以从家校合心,共同教育做起。要做到这点,就要善于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要知道,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事,家庭的教育对学生也尤为重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那怎样让学生在家里也有个好的环境教育呢?这就要我们班主任多与家长沟通,多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与家长一起查找各自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一起共同进步。要让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也让家长告诉老师他们孩子在家的情况。在学生做了一件好的事时,家校可共同鼓励他,表杨他,赞赏他;要是学生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家校可共同教育他,劝导他。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对错的辨别能力。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所以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不管怎样,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只依靠老师,更多的还需要家长和我们一起来共同完成。学校家庭教育怎样才有更有效,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管总结完善,让自己的教育更为有效,让自己获得提高。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四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把家庭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的进步,家长看得到,老师也看得到。小学是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把自己定位在“教书匠”这个层次上,教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是孩子心灵的导师。还记得去年刚接上这两个班级,很多孩子的眼神里总有一丝胆怯、自卑。一个学期后,我和孩子们才能够如朋友般在课下交流。如今,每天都有好多孩子来办公室,他们的眼中多了几分自信。他们真的成长了,我们只是陪伴着他们,看着他们蜕变。或许多年后,他们不记得我们。只要他们在未来的旅程中能走得更加坚定、自信,就好!

从古至今都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我们教育行业在合适不过了。其实我们的工作每天都有家长在看着,在体会着,你是否真正关心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究竟付出多少,操心多少,家长都是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的。

教学是一项良心活,我们一堂课可以认认真真,也可以轻松一过,但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确实天壤之别,作一名老师容易,作一名好老师不易,年复一年的作一名好老师更不易。当今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学生的期盼不言而喻,从而对我们老师的要求自然会更高我觉得这不应该是我们的负担,而是我们努力向前、向上的动力。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老师,不要等到家长来找我们才努力的回想他说的是哪个孩子。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一下子就特别能理解父母对孩子的那份操心。我们与家长沟通,,只要用心的交流孩子的情况,每个家长都会接受的。沟通时,要了解和肯定孩子的优点,孩子存在不足的地方要注意说话的技巧,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真心想帮助孩子进步的,而不是找家长来批评孩子的。因为孩子还在成长,都还没有定性,可以建议孩子努力的方向,可以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请家长思考,这样才能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较好的结合起来。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老师、家长、社会形成合力,而并非只是某一方的单独责任。老师和家长就是要多沟通,有了问题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不能无端地相互指责,推卸自己的责任,因为我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

我觉得有必要让每一个老师都记住,“我们这是学校,不是工厂。产品坏了可以回炉,但是教育坏了,就是一辈子”。做为青年教师首先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就是要成为学生和家长眼中的好老师。要完成这一目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待家长的态度要好;其次,要用自己的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伟大的师爱;再次,还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能够胜任学校交予的任何任务。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五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我的儿子锁睦晨今年6岁,目前就读于东关小学学前四班。学习上他自觉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中,他热爱劳动,充满爱心。他兴趣爱好广泛,喜欢画画、唱歌和跳街舞。进了学前班后,在老师的悉心教育和培养下,我们感觉他进步明显,对学校生活适应较快。借此机会,我要特别感谢班主任唐老师、语言课的郭老师及所有其他老师,谢谢你们为孩子付出那么多辛勤汗水和无尽的爱。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必不可少

教育不单单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也不代表学习文化知识便是教育的全部。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另外对待孩子,我们要做到疼爱但不溺爱,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要其明白失败是正常的一件事,对待事情做到努力但不强求。

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好小孩

我认为必须家庭与学校两方面共同发力,掌握好小孩品德发展的共性。平时,家长和老师也要多多沟通,与老师一起查找针对小孩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了解孩子情绪是否稳定,言行是否一致,并共同制定良好的教育计划,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得到改进。平时多与孩子平等交流,耐心听取孩子的不同意见,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对于孩子犯错,家长不必太过激动,可采取摆事实,明道理的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欣赏激励法等。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家校合作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家庭和学校是合作中的双主体,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作出指导。家校合作过程体现着家长对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同时,也体现着学校对家长以及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学生、家长、教师三者间的相互交流尤为重要,值得重视。

“共同体”一词最初源于德文“gemeinschaft”,原义指共同的生活。共同体是指当一群人相互交往、相互依赖共同完成某些任务时,就形成了共同体。“共同体”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为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组织中的个体共同参与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学习共同体具有共同愿景、尊重差异性、强调共享、共同发展等特征。其中,共同愿景主要是指全体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果没有共同愿景,就不会有学习共同体。而就尊重差异性而言,共同体主张依靠个性差异的原动力,寻求、探索和建构学习的实践活动。学习共同体就具有共享、共发展的特征。学习共同体与非学习共同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共同参与、沟通对话与彼此分享。在共同参与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学习的资源和成果。这一过程,体现了共同体的民主精神和情感态度,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实现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1.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首先,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能够强化社会功能,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有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具有较为一致的价值趋向性。在这种共同倾向性下,学习者间能展开更广泛的交流,取长补短,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随之提高。其次,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家长和教师间、家长和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家长可以向教师、其他家长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中,家长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更加支持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给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教师可以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从而因材施教。而家长的性格、生活环境、经历各具特点,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各种信息从而进行区别对待、针对性管理。再次,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家校教育的协调一致。家庭和学校二者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一丝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一些不健康文化思想的侵害,甚至出现“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庭退两步,到了社会退三步”的现象。因此,需要家长和教师在交流沟通中保持高度一致的教育观念,以形成教育合力。

2.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

首先是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终身教育理念提倡教育和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不应受到时空的限制。学校是贯通教师、学生、家长、学习工作的场所,应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其次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条件。由于电视、网络媒体的普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同伴为师,老师和家长也可以学生为师,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习共同体。再次是应试教育诟病的留存。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培养的目标,以系统科学的教材为载体,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下僵化的课程体系,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的思维被同一模型所框定,教师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而学习共同体则注重学生异质性,学生、教师、家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在应试教育教学中,“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是教学的全部,家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如今新课改下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校合作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三、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校双方对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不足

学习共同体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个较新的理念,大部分教师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了解甚少,而对于广大家长来说更是陌生。学校和家长还未充分认识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优势,学校教师平时忙于教学,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之中,而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使家校双方忽视了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学校主体性过强,而家长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是家庭和学校双向的活动,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然而,多数教师认为部分家长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欠缺,会给学校教育带来障碍。于是当家长走进校园时,教师们倾向于自我保护,呈现出主导性和领导性的态势。在具体的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中,有些学校与家长进行交流时,大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使活动内容很难被家长内化为参与学习共同体的行动。与此同时,从家庭方面看,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没有认识到活动过程中自身的责、权、利。除此之外,家长参与自学和共学的程度较低,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坚持己见,或是被动等待。因此,使合作达不到相互促进的目的,无法找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3.构建家校双方学习共同体的计划性欠缺

计划是家校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保证,是构建活动开展的指南。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缺乏一套整体的计划,没有具体的活动步骤。很多学校在活动开展前没有专门对学习共同体内容做细致的准备,对结果的预测也只是想当然,整个合作构建活动经常缺少完备的流程安排。即使部分有计划的也多是与实际不符,缺乏实践意义。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强,收到的效果差。因此,合作活动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学习共同体的实施体系。

4.缺乏相关教育部门的整体统筹,学校学习方式单一、学习内容偏狭

学习共同体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学校感觉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可以推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而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保证,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奋斗目标,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工作就会有成效。同时,大部分家庭还是以孩子学习为主,团队学习、合作学习多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目前家校共学的形式多以网络和传统的学习媒介为主,这使得家校双方难以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和要求,而缺乏在实践中、社会中和自然中的共同学习。除此之外,学习内容多是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美学、体育、人际交往等等领域的学习。因此,学习方式的单一和学习内容的偏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四、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措施

1.掌握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理论

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需要教师、家长及相关教育管理者学习和掌握其相关理论。首先,终身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社会理论。终身学习思想是以强调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者个体的参与意识,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系统的选择、计划和实施。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具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具有全员性,强调学习对象的整体性,而学习共同体正是注重全员性,把成员看作一个学习的整体。同时,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具有开放性和主体性,强调全面发展,并注重学习的自觉性,这些都与学习共同体提倡的理念相吻合。因此,只有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才能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其次,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传递知识给学生,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它强调学习的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建立学习共同体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可以把学习共同体看作是实现建构主义理念的实践与创新。

2.更新传统学习观念

学习观念是对学习者关于学习观的总称,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价值、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方面所持的观念。观念对学习行为具有先导性和决定性。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要改变应试教育影响,形成新的学习观念,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就应该做到观念先行。首先,教师、家长、学生都应该明白学校毕业并不代表着学习的终结,而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要加强自主学习观念的养成。其次,转变依赖型学习观,形成主动学习观。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创造性地学习。再次,建立创新型学习观。改变过去学习中忽视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的创新与发展。除此之外,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只有“会学”的人才能实现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

3.系统地、有序地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发挥教育部门统筹和组织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学校,每学期开始和期末都会召开一次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会议,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校应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纳入正式的议程,成立学习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科学的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计划,并将计划的内容和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人。同时,规定学校和家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家长要发挥主动性和主体性,积极推动计划的落实,发现计划有不当之处或出现阻碍,应大胆地提出合理意见,以切实推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同时,学习共同体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主题,尚处在起步阶段。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资源,职能部门必须协调和统筹规划制定计划、落实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统筹协调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制定相关促进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制度和法规,制定督导评估内容和业绩考核办法,使其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动力。

4.增强教师和家长的个人综合素养

教师和家长是保证双方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尊重、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与家长和睦相处。教师应当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如人际洞察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除了进行教学、教法等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外,可适当增加交往能力培养的内容。而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共同体的成效。因此,为了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学校应通过宣传、咨询、讲座、交流等方式,激发家长关心教育的热情,向家长宣传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予以指导,以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家长、教师和学生间交流沟通

在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中,家长与教师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家长和教师是双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否则难以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同时,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关系,教师、家长与学生三者之间应是平等的。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并注重平等交流,充分尊重他人的意见,以获得学习的整体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平等是合作的基础,它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在促进学习共同体健康和谐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学校应创新和丰富学习方式,拓宽学习内容。要建立起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它有利于促进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在学习共同体中,它为其成员提供了更宽泛的内容,以更情境化的方式帮助各成员学习更多领域的知识,并要求每一个成员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学习。同时,在学习共同体中,还应关注所有成员参与的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应用合作学习的技巧和小组学习的多种途径来培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合作的学习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乃林.面向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3] [美]乔治·雅各布斯.共同学习的原理与技巧.林立,马容,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 安富海.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特点.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了解现状;分析原因;策略探究;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25-01

古语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足见"规矩"之重要。如果把"规矩"运用到我们小学班级管理中,就是我们的《班级公约》、《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果"规矩"运用到家庭教育,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准则与方法。如果家庭、学校把这些"规矩"整合,共同育人,就会达到育人"方圆"。然而,事与愿违,这些"规矩"在现实中的整合处境依然尴尬。

1.教育现实,了解现状

不遵守"规矩"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共同点。课堂上,他们讲小话,开小差,扰乱课堂秩序;课外生活中,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说脏话、无礼貌;人际交往中,他们不愿与人交流,用暴力手段解决纠纷。在家中,他们娇生惯养,是家里的小霸王。不听家长的话,打游戏,甚至与家长反目成仇。学校、家庭的"规矩"对他们用处不大,甚至毫无用处。这样既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又破坏着家庭的幸福。

2.立足现状,分析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不守"规矩"是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家庭、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1缺乏家校共育,二者孤军奋战。家校共育教育模式古已有之,《三字经》里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能说明了家校共育的重要。现实中,教育孩子基本是教师和家长孤军奋战。这样就割断学校、家庭有针对性的共同教育,也就暴露了上述弊端。

2.2家校共育收效甚微。家校共育之所以效果不好,那是因为:第一,家校联系的内容狭窄,频率较低。家校联系是为了共同把孩子教育好使孩子真正达到全面发展。目前家长、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均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双方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他方面如品德、身体、性格、兴趣方面交流则很少。教师与家长片面强则会导致孩子的片面发展。第二,家校共育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体现在:其一,"以人为本"使得家长、老师只能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其二,家校联系方式单一,一般在家长会、老师的电话中进行,没有发挥好网络、通讯工具的作用。

2.3家校共育缺乏长期性、连续性。教育学生遵循"规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教师、家长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然而,在现实中的家校共育,家长和教师往往一时热情,不能长期坚持。另外教师、家长往往是针对具体事件进行劝阻、批评教育,没有及时和预见性,因此,缺少针对性。所以,家校共育的效率不高。

3.家校共育,策略探究

3.1唤醒家校共育意识。所谓的家校共育,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家校共育怎样发挥呢?(1)专家引领。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等直接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完善。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作为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应该聘请专家为教师、家长灌输家校共育的意识,知道家校共育的作用。(2)学校引导。当然,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班主任老师应该引导家长参与家校共育。要以家长会为核心、以家访为补充,引导家长参与到我们学校管理中共育孩子。(3)社会需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频率日渐提升。如轰动中国的"马加爵"事件,用家校共育来说,家长、老师要是能够及早发现他的问题:情绪压抑,以自我为中心。双方及时制定对策,让他的情绪释放,让他扭曲的人生观得以纠正。那么马加爵的犯罪是否会避免呢?

3.2重视家校共育技巧

3.2.1家校共育内容广泛。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家校共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所以,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要只注重学生的智育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因为家校共育涉及内容广泛。

3.2.2家校共育,形式多样。过去经济落后,家校联系一般以走访的形式进行;再加之交通不便导致沟通不及时,给家校联系带来诸多不便,一定程度限制了家校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通业、网络的崛起,为我家校共育提供了方便。教师和家长可以相互走访,家长可以深入学校参与学校管理、提意见,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 利用通讯设备反馈信息。

3.2.3家校共育,善于沟通。家校共育的效果是否良好,更取决于沟通的技巧。良好的沟通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而功半"。

(1)交流的双向性。这要求家长与教师要保持双向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2)语言的得体性。语言是一门艺术,得体的语言会让沟通增添别样的色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家校沟通语言要亲切、自然、大方、简练,适时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法。

(3)信息的及时性。信息及时才能及时纠正,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一发不可收。这就好比青少年犯罪一样,在没犯罪之前有效的控制,可以控制。一旦犯罪才教育,那也只能是去牢狱中教育、反思。因而,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向对方反馈信息。

3.2.4家校共育,因材施教。 俗话说,"一娘养九子,九子不一般"。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生活中很难看到两个绝对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有个性的人。家校要因人而异。因为教育是一种"根雕",只能顺其自然,而不是"泥塑",任家长或老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所以,家长和教师只有行之有效的进行家校联系,及时制定适合自己孩子个性发展的育人方案,一起努力才能获得孩子的成才。

3.3培养家校共育习惯。前文原因分析中指出:家校共育收效甚微。其实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家校共育没有长期性。即家校共育没有培养为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85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我们生活中应该时时有家校共育、处处有家校共育、事事有家校共育。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M].1981,(11).

[2]陈建强.今没,家校如何合作[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6).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D变观念,撬动家校共育

1.组织家校共育理论培训,为家长、教师提升理念

(1)家长培训

学校定期开展家校共育理论讲座,指导家长科学育儿。通过讲座把“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源头活水”这一观念植入每位家长的心中。

(2)教师培训

学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家校共育相关理论,认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其对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激发教师主动探索“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提升教师在家校共育方面的专业素养。

3.建立网上“家校共育讲堂”

学校建立网上“家校共育讲堂”,引领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把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系统性地呈现给家长。为学生家校共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努力为家校共育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有效引导家校共育健康发展。

4.建立表彰奖励机制

每学年组织评选一批家校共育模范家庭,进行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引领全体家长更好地投入到家校共育中来。

二、拓展路径,开辟家校共育新渠道

1.发挥家校共育委员会辐射作用

以班级为单位,在学年初组建新一届家校共育委员会。由班主任组织对家校共育工作有激情、言行富含正能量、涵养相对较高的家长,组成班级家校共育委员会成员。班主任担任常务主任,副主任由家长代表和配班教师担任。

学校由校长牵头成立相应的家校共育委员会,并指导家校共育委员会的家长成员深入了解家校共育新理念,通过这些家长给其他家长传递正确信息,使每位家长都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主动参与家校共育,形成家校合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家校共育委员会在每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召开座谈会,就“学生发展、教育管理”进行反馈交流,共同探讨管理思路、教育措施和发展策略。

2.借助微信、QQ平台实施家校共育

教师通过“班级家校共育(微信、QQ)群”密切和家长的沟通。及时与家长分享学生活动的精彩瞬间,有效引导家长们积极参与家校共育。鼓励家长随时随地通过班级群了解学生实时情况,及时与教师沟通,共同分享家校共育心得。

学生通过“班级家校共育(微信、QQ)群”可以展示作业(如:拼音练读、口算练习;英语朗读练习等都可以通过微信传音进行展示),还可以交流学习中的疑难困惑、学习心得。

3.依托翼校通平台实现家校共育

教师通过翼校通平台当天的班级通知、日常评语、作业布置、测试成绩等。还可以把学生在校的精彩瞬间拍照上传,建班级相册。家长通过翼校通和老师随时沟通,了解学生日常表现,还可用翼校通平台视频讲课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复习、补习课程。

由于翼校通有电脑和手机两个终端,克服了有些家庭没有电脑的弊端,家长和学生用手机就能实现与老师及时、高效、便利的电话交流,极大地增强了家校互动的频率。

4.利用《家校共育日志》完善家校共育

为了使家校共育工作更具实效性,使家长们优秀的育儿经验得以互相借鉴,班级建立《家校共育日志》。《家校共育日志》在每位学生家长手中停留两天,家长分享其他家长育儿经验,在对自己教育子女方面有启发的日志后面用红笔画一个五角星,以示鼓励。同时,将自己育儿的经验教训,以及当时的解决方法,最想对孩子、老师甚至学校说的话等,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再带回学校,由老师收阅并作相应的简单答复,之后传递到下一位家长手中。

《家校共育日志》是对网络平台的补充,能更好地积淀好的家校共育经验,并促进家校共育完善。

5.家访,形成家校共育统一战线

教师在每学期不同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家庭环境、生活状况。及时调整学校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统一战线。

6.召开家长会,解决家校共育难题

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会上,家长可以和老师面对面交流,反馈信息,讨论解决家校共育难题。

三、良性互动,见证家校共育成果

1.开展“家长走进管理、走进课堂、走进活动、走进餐厅”等系列开放日活动,为家长体验学校教育搭建平台,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认可、信任。

2.“家长老师”进课堂。班主任请有专长的家长,进课堂,进行心理健康、保健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讲座。丰富学校教育的元素,又实现家校共育的目的。

3.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各类大型活动,如“六一”文艺会演,让家长参与节目的编排,欣赏精彩的表演,见证孩子快乐成长的点滴。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2011年10月,我校引进了近年来在香港影响较大的德育研究项目,即“共创成长路”正面成长课程。在统一理念,专业指导,分工合作的前提下,我校有效整合现有的德育资源,开展了把优秀的港式德育课程与校情、师情和生情相结合的校本改造和实施。这种新型的德育体验式实践课程,充分发挥了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德育生成能力,从而推动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构造“共创成长路”课程体系

我校以“共创成长路”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为抓手,积极推进德育课程化建设,构架立体化共创成长课程体系。

首先,打造一支专业的共创团队。我校在原有德育团队和心理教师团队的基础上,专门设立“共创成长路”德育工作室。邀请香港“共创成长路”团队、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担任项目顾问,邀请苏州科技学院社会工作团队作为项目合作者,建立“德育管理者+心理教师+班主任+社工+X”的“共创成长路”工作团队。团队成员从2010年开始,轮流到香港、上海等地参加“共创成长路”培训和拓展训练,外出训练的骨干教师回来后再对校内的心理教师、班主任进行全面的培训。这几年来,在校内研修加实践的共创成长自我合作探索的路上,在校外每学期定期的香港团队项目督导,田家炳基金会专项调研,华师大持续评估,苏科大团队的合作研修中,我校逐渐打造了一支具有专业性、实效性的研究型工作团队,共同为我校学生的正面成长、全人发展服务。

其次,深度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共创团队成员充分挖掘课程特色,与我校的校情、学情、师情融合,开发建立本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上,采用1+4课程模式:1位主讲导师加上4位社工同时授课,1+4=每个学生都受到关注。坚持课程教学的9步循环,确保课程的精品化:社工第一次备课、导师第二次备课、团队第三次备课、正式上课、团队课后集中反思、成长个案跟踪辅导、设计成长系列活动、整理资料和接受督导评估。同时共创团队不断探索,加强正面成长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将正面成长课程与我校的心理课、班会课、思品课等有效结合,形成以正面成长课程为核心,多种课程相结合的立体德育课程模式。

最后,构架立体化共创成长课程体系。我校课程创新围绕学生生活的情境和身边的重要的人际关系为立足点,以课程、主题活动为主线,链接家庭、社区、社会资源来探索新型德育课程特色,架构一个七层的立体化共创正面成长体系。这一体系分别服务于学生、学生骨干、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家庭和有更大成长需要的学生。每一层都很有特色,以正面成长课堂1+4模式为核心服务于全体学生;2+20成长先锋队,1名心理教师和1名我校社工服务于20名骨干学生;2+n成长工作坊,用读书会、教师沙龙等形式,服务于老师正面的成长;5+30成长家园,用我校独特的父母课堂服务于家长;X+0社区零距离,以特色夏令营、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的方式服务于社区,倡导青少年正面成长的社区文化理念;1+1成长向导计划,1名优秀大学生与一个有成长需求的学生家庭结对相伴成长,以每周一次陪伴,每月一次户外拓展的方式服务于家庭;1+1微个案培训,1名社工与1名中学生结成成长伙伴,以个别辅导、专业评估和持久跟进方式服务于有更大成长需要的学生。这样,立体型的课程架构让全员动员起来为学生的正面成长保驾护航。

课程实施取得积极效果

我校通过实施“共创成长路”校本德育课程,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

首先,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变得更积极、更主动、更阳光。

升入初一的小敏出身于离异家庭。她自从二年级父母离异后,一直跟着爸爸生活。爸爸为了生活四处奔波,无暇照顾孩子。她在成长记录本里写道:我没有家,我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孩子,没有人会在乎我,我是多余的。

下课了,她低着头,含着泪,看着她伤心的模样,共创德育课的老师陪伴着她,坐在成长空间站安静的角落。她潸然泪下,讲述了自己寄人篱下、孤独无依的苦楚;当她谈起父亲时更是泣不成声……

为了帮助小敏正面成长,学校共创德育课程团队的老师们集思广益,为小敏设计全方位的成长方案:第一,参与课堂服务的学校社工老师在课中、课后关注小敏并及时肯定她进步的点点滴滴和她特有的语言表达天赋;第二,团队的老师每周和家长沟通了解情况;第三,学校心理老师每周与小敏进行心理辅导;第四,把小敏纳入“成长向导朋辈计划”―大学生与中学生一对一的计划,目的是榜样引领、相伴成长;第五,请班级心育委员(经过培训上岗负责关注班级同学心理状态)给予小敏同伴间的关心与陪伴;第六,邀请小敏的爸爸参加学校父母课堂和亲子活动;第七,利用每周的共创课程的成长记录本与小敏进行文字上的心灵对话。

经过近半年的成长相伴,小敏一点点地改变着……

她真诚地微笑了;课堂上积极发言,带领小组的同学一起参与讨论;及时完成作业,成绩也稳步上升了;主动参加社区的活动;老师反映她与同学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变得主动问问题了;在大学生向导的推荐下她参加了大学校园周年庆活动,在学校社工老师推动下与爸爸开始短信互动,班主任老师的鼓励帮助下,她渐渐变得自信和乐观……

在我校,像小敏这样被发现然后接受正面成长相伴计划获得进步的学生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在自己的成长笔记中写道:因为共创课让我改变了对父母的无礼的态度;因为共创课让我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共创课让我增强了自信;共创课让我懂得了做中国人的骄傲;共创课让我学会拒绝损友、接近益友;共创课让我懂得责任感和使命感;I LOVE 共创课!与此同时,我校教师的幸福指数上升了。教师无论在理念还是在教学技巧和专业素养上都有了更大的提升,和学生的沟通更顺畅,关系更和谐,幸福地陪伴孩子走在“共创成长路”的大道上。

其次,特别受家长欢迎的课程。将共创成长路的理念通过家长会宣传,父母课堂渗透,家长沙龙互动,“成长向导计划”活动参与,驻校社工深入持久的对家长的专业服务等,愈来愈多的家长提升家教理念,分享有效策略,调适亲子关系,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人发展。在2012年国家统计局苏州城调队在市区范围内开展的“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满意度民意问卷调查第三方评价中,我们学校办学的满意度和行风评议各项指标位列第一。这与共创课程受到家长的喜爱密不可分。

此外,这一课程的实施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自从实施“共创成长路”校本德育课程以来,社会各界逐步从了解到认同这一课程的开展。这一课程逐渐声名远播,成为苏州市的教育特色品牌之一,荣获江苏省中小学“精彩育人瞬间”奖和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新事等荣誉称号。作为课程指导专家,香港理工大学史丹利教授、华师大韩晓燕教授,在对上海、常州、扬州、苏州四所田家炳的共创课程督导中,对我校评价非常高,甚至赞誉我们在校本实施的过程中,创造性的有效措施还超过了香港,成为内地最优秀的实验学校。2014年将在全国田中学校学习推广我校的共创成长德育课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