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校交流与合作

家校交流与合作

家校交流与合作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现存问题;创新发展途径;注意事项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与此同时,我国高职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种情况下,我国各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国际知名度,许多都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从而让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教学管理系统上、实训基地建设上、科研项目创新上等诸多方面都能实现与国际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密切衔接与协同发展,达到高起点为、高平台、高要求的多方交流与有效合作目的。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渠道。因此,我国高院如何寻找符合自身实际的国际先进办学资源以及优质对外合作项目等,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现存问题

应该说,我国高职教育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市场开放策略基础上的。从教育理论以及制度层面来看,其更多是学习与借鉴其他先进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模式和先进管理制度;从行动层面来看,其更多是作为发达国家进行高等教育的“输出国”,作为发达国家的“跟随者”以及“消费者”存在。现实发展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由于起步较晚,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具体分析如下:

1、定位不准,概念不清

我国高职院校进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大都是各高职院校自发组织的、零散状态的简单的、表面化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形式化的课程设置,行政化的教师业务交流,物质化的留学生派遣等项目内容,大都国际化水平较低,也无法形成我国高职院校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品牌与形象。究其根源,主要因两个原因引起:一是未能把先进职业教育理论与我国高职院校实际状况相结合,未能形成符合我国高职院校实际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指导思想及理论体系;二是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统一规划以及协调发展,也没有专业的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机构部门,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内部设立了相关对外交流与合作机构,然而其规模有限、力度不够、效益不高,无法形成影响力和创造力。

2、模式单一,缺乏特色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模式来看,大都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模式。其一是输送学生到国外进行留学深造,其大都以N+N(即国内几年+国外几年)模式为主,高职院校在此充当类似留学服务中介机构的角色,而该类学生消费水平高,要求必须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因此该交流合作形式能够受理学生范围较小;其二是通过学校引进一些项目课程,再由学校单独组织教学,然而因体系存在较异,吸取借鉴存在较大难度;其三是选拔教师到国外进行经验交流,虽然学校大都派遣专业课教师进行经济交流,然而因为许多教师专业水平不足、外语水平有限等因素影响,取得的成效也并不显著。以上对外交流与合作实践活动很难形成特色,无法达到有效交流与合作的目的。

3、体制僵化,被动合作

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较为僵化,而作为高职院校更缺少办学自,教育教学灵活性较差,尽管近年来高等教育也逐步引入市场配置机制,然而许多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仍然片面强调招生为主,一味追求专业设置、校际并购、专升本等高职院校发展大计,却很少注重打造高职院校国际化品牌发展战略,很少注重建立高效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体系等。尽管有许多高职国际合作项目,但大都通过人际关系引进而来,启动项目动作缓慢,交流合作层面不高,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低,如此被动合作,只能让我国高职教育失去特色以及丧失这一文化传播阵地,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创新发展途径

国际高职教育市场正日渐成熟,我国高职教育尽管起步较晚,但仍有自己特色,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国际高职教育市场现状,结合院校自身发展特点,科学制定和实施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战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明确目标市场,加强重点定位

我国高职教育如何确定对外交流与合作目标市场,是我国高职院校能否成功开拓国际高职教育市场的基础前提。根据国际高职教育区域市场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应重点以挖掘周边国家为主,兼顾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市场,逐步形成辐射亚非拉等国及地区的发展战略。因为我国与周边国家从文化层面、地缘层面能够更容易形成认同,更容易开展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加之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针对教育以及文化等领域,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我国应全面深入地吸收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与体系,逐步将我国高职教育推向更高层次。而从高职教育国际化消费市场分析,应重点开拓海外华人华侨市场,充分利用该部分群体自身的语言文化优势等,将我国高职教育推向国际世界。

2、突出地方特色,形成品牌战略

我国各高职院校应有效发掘自身具备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与优势,并利用好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伟大成果,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品牌。例如积极探索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京剧艺术、中国书法、特色饮食等文化艺术领域,发挥其国际教育市场影响力和感染力作用,结合地方高职院校实际,重点开发与之相关的专业项目及内容,并作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主打品牌,引领进入国际高职教育市场。众所周知,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世界知名,其即在结合本国特色基础上,设置了医疗、商业、服装、家政、工艺设计、美容美发等诸多特色专业,从而吸引了许多国外人员前往澳大利亚求学,形成了独立的教育品牌,取得了良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成果。

3、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积极地面对,特别是我国各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对闭塞,大都局限于我国国内教育资源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对此应加强高校信息网络建设,搭建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广大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享受交流与合作的成果,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服务向更高层次发展。并且,我国各高职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也要实现与国际相关期刊接轨,提升档次和质量,力争成为行业领域内的权威,国际学术领域的主阵地。此外,随着我国各地区之间、与其他国家之间许多政府与非政府职业教育机构的大量涌现,可以充分利用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处等各类国际机构作用,作为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的重要渠道,发挥渠道作用,掌握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问题、动态趋势等,并寻找合适的合作项目内容,扩大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形成我国高职教育特色品牌。

4、开展机构改革,强化外事工作

做好外事工作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开展外事机构改革,重点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二是实现从接待型向管理型的转变,三是实现从事务型向实效型的转变。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外事部门的“产、学、研”职能以及国际市场开发作用,实现外事工作在办事方式方法、管理模式、思维理念等方面的国际接轨和创新发展。

5、打造专业团队,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高职院校应打造一支优秀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团队,要求既要具有专业的教学、管理、翻译人才队伍,又要具备国际传播能力、品牌动作能力、教育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此外,还应努力培养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优秀人才。

6、进行课程改革,注重师资培养

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础特点是以语言和技术应用课程为主导。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在此基础上去研究与专业设置相符合的专业课程,实现专业双语教学,从而为高职院校迈入国际教育市场奠定师资基础。作为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业教师培养,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学习培训,提升专业教师专业素养。

7、建立留学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近年来,来我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留学机制,形成与国际同步的留学生教育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为外国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针对留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上,我国应结合实际,以进修和研究学者的非学历教育为主,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前来学习。

三、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注意事项

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时,要充分考虑合作方高职院校或教育机构的接受程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自身承受能力,要权衡利弊,万不可急功近利。具体要注重以下几点:

1、专业合作相比语言培养更重要

我国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时,大都是将学生输送至国外求学即告结束,个别情况只是为学生学习英语而去国外,却对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以及实用性特点予以忽略不计。对外交流合作时,应强调地方特色以及合作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应加强与国外高职教育领域的专业交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水平,而不仅是为了学习语言。学生只要掌握了先进的技能水平和语言能力水平,即使不出国也一样能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

2、校际合作相比机构合作更重要

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流程应确保简单明确、规范合法,防止其它教育机构干扰和牵制其发展。各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对权威、正规,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然而,受利益驱使,社会上的中介机构鱼龙混杂,作为高职院校负责机构应密切注意,针对国际组织与机构的合作意向要认清,全面了解和掌握其成立背景、资金来源、发展规划、人员构成、工作流程等,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合作规划。

3、市场需求相比盲目合作更重要

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时,应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针对学生开展职业岗位教育,根据岗位设置相关专业,根据岗位知识能力需求组织教学训练内容。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符合市场需求。

四、结语

总之,我国高职院校要想融入教育国际化发展潮流中去,就必须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积极创建国际知名品牌,努力培养高素质优秀专业人才,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海琳;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涵及趋势探究[J];高教论坛;2014年01期

[2] 麻红;国际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外事工作[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王欲晓;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符合世界标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既是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客观分析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和发展环境,有利于明确湖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从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看,各校纷纷采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院校间师生互访、教师境外培训、聘请外籍语言教师、聘请外籍专家、与国外院校学分互换-互认、开展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但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从合作办学项目数这一反映较高层次交流合作水平的指标看,湖南省高职教育现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30个,位列全国第10名,与排名第1的江苏省155个合作办学项目相比,湖南省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还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以2012-2014年湖南省涉外办学项目为例,湖南省仅有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保险职院等5所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汽车运用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保险等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主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数仅占全省66所高职院校的7.5%。所办专业与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较少,缺乏对经济转型升级面向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的提前布局和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考虑。

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方面,湖南省共有招收外国留学生高等学校27所,但仅有湖南大众传媒、湖南科技、常德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具有招收资格,总体看,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相当有限。

上述情况表明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主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尚未明确自身国际化定位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目标,合作动力还停留在外部推动阶段,合作目标主要以业务需求导向为主,尚未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优势,距离“接轨国际通用行业职业标准、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标准对接、推进与湖南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湖南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还任重道远。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环境分析

(一)湖南省经济外向型深化发展为高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方向指引。“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加快发展,进出口排名从全国第21位提升到19位。2011年到2014年四年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90亿美元增长到310.3亿美元,年均增速20.7%,其中出口从98.97亿美元增长到200.2亿美元,年均增速25%。进出口增速2014年排名全国第6,列中部六省第一,但进出口总额仅位列中部六省倒数第二,随着湖南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服务贸易领域,湖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 营业额从22.28亿美元增长到40.8亿美元。外派劳务从4.25万人增长到6.93万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5.22亿美元增长到47.4亿美元,国际技术服务交流持续扩大。

国际直接投资领域,2011年到2014年,在湘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从119家增长到134家,实际利用外资从61.5亿美元增长到102.66亿美元。在“请进来”的同时,湖南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实际对外投资实际对外投资从17.82亿美元增长到21.5亿美元,截止2014年,湖南省累计向8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投资,新兴市场投资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的开放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随着湖南省经济对外开放的体量越来越大,企业对国际化标准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湖南省高职院校应紧密跟踪湖南企业国际化发展动态,探索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为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教育发展环境。一是高等教育招生的国际竞争愈加激励。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中国本土教育愈加面临世界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从2000年的3.89万人猛增到2013年的41.39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出口留学人员年龄结构越来越有低龄化趋势,中国本科以下层次的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办学竞争压力。二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存在发展水平不均的问题。一方面突出表现在院校差异上,重点院校国际化水平较高,一般院校水平较低,职业院校水平最低;另一方面表现在在学科差异上,语言类学科和文、理科国际化合作水平较高,技术类工科专业合作交流开展少,制约了湖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三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其中亚洲学生占到60%,彰显了中国在亚洲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教育文化影响力,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长显著,如何促进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同时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湖南高职学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但湖南来华留学人员显著低于全国发达地区,以2008年为例,当年来华留学人员总人数为22.3万人,湖南省仅1629人,排名全国第21名,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湖南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和留学政策环境都急需突破发展。

三、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建议

如何审时度势,依据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优势,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优化国际资源引入结构,对提升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职教育国际形象和地位,服务“走出去”国家战略具有紧迫和现实意义。

(一)树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着力打造湖南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竞争力。加快和加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化战略、提高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湖南省高职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念、政策环境支持、院校组织机构、项目实施管理上均存在各种短板和制约,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清晰的国际化办学定位目标,促进专业结构与湖南优势产业对接,面向经济国际化领域加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湖南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高职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结构,确保引入高水平国际教育资源。目前,湖南省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设置,一般是依据合作双方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合作项目实施门槛一般较低,较少考虑外国合作学校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建设优势,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国际办学合作专业遴选、国际合作办学国外学校教育资源评估及合作办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地比对合作专业是否是国外职业教育院校强项专业,是否是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现实和发展所需求的专业,优先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提升湖南省高职国际办学影响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特色专业走国际合作办学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和布局合作办学专业结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偏向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信息交流,构建国际交流通用信息交换平台。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项目缺乏统一的资源渠道、信息共享机制、成果平台和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导致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往往是自行其是,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导致合作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合作经验难以推广,对各种共性和特性问题难以形成通识,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项目效益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针对性加强外事工作的组织建设和人员建设,加强高职国际交流的信息搜集、评估、交流沟通机制建设,国际合作项目运作规则、同类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与模式,构建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大数据,为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改革创新提供信息资源、分析案例和决策依据。

(四)彰显高职办学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核心能力和基础条件建设。高职院校是否具有能以国际水准衡量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是决定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深度与广度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坚持在职业性和实践性上形成与普通院校相比的错位发展优势,要充分运用我国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优势,锐意创新校企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化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改革,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终身教育需求,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把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合作导向。建设国际视野、大师引领的师资团队、开发对接国际标准的实践课程体系、研发一流水准的应用技术、培养谙熟企业文化和技术的准员工都是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特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的核心能力条件。同时,湖南省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国际交流项目组织与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培养一支精通主要国家外语、谙熟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则的国际交流管理队伍,提升骨干教师和重点专业学生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等,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育峰.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及地区合作办学项目:现状、特点与方向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

[2]黄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调查及分析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4―0038―01

特殊教育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特殊教育工作取得快速发展。但是,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是特殊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

家校合作理念起源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爱普斯坦创建的“交叠影响域理论”,要求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家校合作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是一种现代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将家校合作理念应用到特殊学校教育中,对推动特殊学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工作的现状

1. 家长与学校交流的内容狭窄。家校合作的内容涉及学生成长、家长互动、教师观念的传递与执行等等,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良好的家校合作,对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兴趣爱好的发掘和特长的培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对班主任来说,可以通过与家长和学生建立密切的关系,提高经验素养和专业水平,因此,特殊学校需要开展更为广泛的家校合作活动。但是,当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活动内容过于狭窄,一些家长还存在把孩子交给学校自己就高枕无忧的错误观念,过分依赖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能主动参与到学校和合作活动中来。

2. 家长与学校联系的途径单一。对特殊教育学校来说,需要更多的与家长联系的途径,比如,通过传统的召集家长会、电话联系、教师家访、家长访校、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同时,还开始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如微信交流、QQ群、网站论坛互动等形式的交流。班主任可以根据所需贤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选择常规的或即时性的沟通途径。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却存在家长与学校沟通方式单一、联系被动等问题。很多家长都是习惯于传统的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不适应多样化的沟通途径。

3. 双向交流欠缺。特殊教育学校的家校合作应该是双向活动,需要家长和班主任老师互相交流、互相支持、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对于交流的双方来说,班主任和家长应具有平等的对话地位,即建立合作伙伴式的关系。但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家长不愿意和班主任交流对话,被动地听班主任老师来讲,这样的交流只能是单向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合作的实践模式探索

1. “家长进课堂”模式。在特殊教育学校,需要班主任通过家长会等形式,鼓励家长改变观念,引导家长通过读书、自主学习家教知识等,提高管理和教育孩子的水平。从而为帮助家长克服进入课堂的“不适应症”打好基础,消除家长的抵触和茫然心理。

在改变观念的基础上,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入课堂。一是让家长观摩参与“教学课堂”,和孩子一起直接感受特殊学校的教学活动,消除家长的陌生感,充分建立对教师的信赖。二是组织家长和教师面对面交流。通过举办座谈活动,让教师和家长一起面对面交流,讨论学生的身体发展情况和学习活动,坦诚的交流看法和心得。

2. “教师进家庭”模式。首先,班主任老师要体验学生的家庭生活。进入学生的家庭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但至少要半天以上,通过参与学生及家长的生活,可以让班主任老师发现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交流教育的心得体会,感受家长的艰辛付出和期望。同时,在融入学生的家庭生活后,有助于建立更加密切的三方沟通关系,让学生和家长对班主任老师敞开心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外事工作 定位 内容特点 存在问题 建议

当今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突飞猛进,作为对外沟通联络的枢纽,高校外事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外事工作作用的日益凸显,其规模也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开放时代,高校的外事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外事工作是高等院校对外交往的窗口和国际交流的枢纽,也是高校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高校外事工作的主要内容,提高高校外事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加快高校国际化的步伐,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笔者从高校外事工作的定位、高校外事工作的内容与特点、当前高校外事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等几个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做好高校外事工作。

一、高校外事工作的定位

高校外事工作是学校对外联系的窗口,是教育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随着当今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突飞猛进,国家、高校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借鉴,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的与合作,在高校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学校的对外窗口和桥梁,高校外事工作要坚持为学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服务的方向,以内事带外事,外事促内事,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教育外事要“为教育服务,为建设服务,为外交服务”的三服务思想。

二、高校外事工作的内容与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高校外事工作,突破了原来事务型接待的工作范围,将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外事部门逐渐成为归口管理部门,并加强与院系的联合共同成为外事活动的主体,工作更多集中于制定计划、组织协调、整合资源、监督总结等,且通过聘请外籍专家来华讲学、指导、开展科技项目合作等,使高校的教育工作融入世界教育的大系统,利用国外优秀人才资源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随着高校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开展交流合作的对象日趋多样化,不仅与国外大学建立关系,开展学术交流、人员交流、科技合作,而且与一些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同时借助网络资源,积极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信息化管理。

三、当前高校外事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间教育交流规模的日益扩大和我国高校对外籍专家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校在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聘请困难。

高校聘请外籍教师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教育交流的重要形式。如何充分利用好外籍教师资源,使他们更好得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成为当前聘外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外籍专家在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才能不能被充分利用。另外,一些外籍专家对工资待遇、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较高,而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其实际需求,从而很难留住人。而且聘请的外籍专家的层次良莠不齐,质量没有保证。有些外籍教师只能讲英语,没有学历和任何教学经验,有些则身体状况不佳,更有甚者则是为了来中国游玩而打“短工”。这些都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国际办学意识有待增强。

高校外事工作一般归口由学校外事处或国际合作交流处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引进专家(外籍教师)、派出各类出国人员、留学生工作、开展与国外机构或高校合作交流项目、接待服务工作、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对外汉语工作等。每个高校外事工作开展的规模不一样,工作内容也略有不同。“外事无小事”凸显出外事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管理活动,需要提前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然而经费不足、外事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客观存在因素,常常导致对外交流与合作缺乏计划性和实效性,未能真正做到为学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服务,致使外事工作简化为“迎来送往”,流于形式。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要真正构建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为教学科研服务,为高水平办学提供保障,高校外事工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首先,各高校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发展布局,突出学术优势和专业特色,确定切实可行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外事工作的行动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外事工作阶段性计划,同时规范外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要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有选择地进行国际交流,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创造条件。高校可通过网络档案索取满足自己需求的外籍人才,既方便、快捷,又具时效性。

再次,改进外事工作的管理模式,根据外事工作内容的不同分别设立一些平行的外事管理机构,如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和外事接待服务中心等,打破行政上各自为政、分块管理的局面,制定高校外事工作制度,明确外事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保证外事活动的规范性,使各项外事活动充分服务于学校的发展需要。

最后,加强外事工作人员素质建设,使其牢固掌握外事工作常识,熟悉外事工作流程,认真学习并及时掌握外事工作方面的新政策、新讯息。除了要熟悉中央和地方有关外事的政策和规定,通晓国际知识和国际惯例,把握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与最新动向以外,外事工作人员还应努力提高外语水平,并且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做好外事与内事的协调,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经常了解外籍教师在生活、工作上的思想动态,遇到困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鼓励外籍教师参加学校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置身于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中,高等教育国际化使得我国高校在深层次、广领域、高水平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高校外事部门作为高校对外联络交流的主要窗口,处于国际交流的前沿阵地,对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我国高校外事工作必须通过观念借鉴、模式对接、资源共享等途径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尽可能快地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的潮流,带动高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3-01

科学的发展思路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先导。学校要根据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关系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重点建设与统筹发展相结合,构建有重点、有层次、全方位推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格局\[1\]。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必须要下移

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逐步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下移,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体系。学院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学科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教师、专家、学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没有学院、学科以及教授、专家和学生的参与,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两层皮”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就无法实现\[2\]。因此,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应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立体格局。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改革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队伍。1、外事工作要从基层单位着眼,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所,平台、基地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职外事工作岗位,具体负责本学科、学院、平台的对外交流合作事务;2、要切实加强海外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各类海外培训项目,增强各学院、部门管理干部的国际交流能力\[3\];3、要整合包括海外校友在内的各种交流与合作的资源,聘任海外顾问,担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海外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二)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从政策法规到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或制度,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三)要明确职责。外事工作需要各部门及有关院系在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作战,有效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三、国际交流合作需要一定的留学生规模和层次

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增强学校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4\]。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关键是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在学校优势学科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为此,要遵循科学发展思路,依托学院这一基层组织,加强宣传。

四、国际交流合作需要广泛的学生国际交流

与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样,学生国际交流的开展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的积极性,依靠处于教学、研究第一线、同时又有海外交流人脉的教师落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国际交流项目。在学生国际交流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策和措施应有所区别。在本科生层面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出国出境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出国出境交流的学生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要营造本校国际化教学氛围,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建立国际化教育的制度环境。在研究生层面上,一方面,要实现研究生国际化,继续做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教学国际化,增强研究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并且要争取高水平访问学者、优质外国学生资源,以增强学科国际竞争力、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外国留学生办学层次。

五、结论

研究型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系统的顶层,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研究型大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研究型大学始终拥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新思想的冲击,对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必须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庚宇,贾树江,邹小青.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3):1-3.

\[2\]王培强,杜桂萍.关于完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5,(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