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网络建设

公共网络建设

公共网络建设

公共网络建设范文第1篇

摘要:智能控制网络管理(即公共设施群体和民用设施群体的网络建设)是现代建设公共设施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应用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发展的必然需求。智能控制网络管理在国外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智能网络管理技术。但由于智能网络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近几年才有了较大的发展。智能网络管理技术在住宅及其公共建设中的运用正处于发展的阶段。

LON(LocalOperatingNetworks)网络是美国Echelon公司1991年推出的局部操作网络。为支持LON总线,Echelon公司开发了LonWorks技术,它为LON总线设计和成品化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开发平台。目前采用LonWorks技术的产品广泛应用在工业、家庭、公用能源、交通等自动化领域,LON总线已成为当前最为流行的现场总线之一。中国计算机协会工程控制委会成立了LonWorks控制网络协作网。国家大型民用业过程控制系统已逐渐推广现场总线系统。

目前,建设部正在全力推动以“智能控制网络管理”为切入点的整个行业的信息化,使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开发,服务于公共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公共设施的质量与功能,并将多学科性、多技术综合运用的智能化公共设施定为民用建设的发展方向。

但由于智能化公共设施在我国起步较晚,智能化公共设施技术在民用及其社区中的运用正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国外相比,智能化公共设施技术的整体应用水平不是很高,相关技术产品功能单一,与系统的规划设计尚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理论研究与管理滞后的矛盾(如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市场行为的规范)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一旦要实现其他公共设施智能功能,必须重新安装新系统。远程抄表系统则分别由各输入量、输出量、计费量、等供应公司进行设计安装,各自独立运行,互不相关。因此造成公共设施管理部门工作难度大,各系统之间的总体协调性能差,系统运行、维护复杂,升级扩容不便,用户对自己费用支出的智能功能选择余地小。

我们在国内进行智能化公共设施网络建设的系统设计时,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造价低,可靠性高;便于扩充升级,分步实现智能化功能;单一控制网络完成智能化住宅应有的全部控制功能以及该小区的所有控制功能;网络结构简单,性能优异。为此,我们在智能化公共设施网络的建设中采用LonWorks分布式控制网络技术。

LonWorks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控制领域中最热门的通用控制总线技术之一,得到世界各大著名工控产品生产厂家支持,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目前它在国内已被成功应用于工业控制和公共设施网络自控中。我们选择LonWorks技术开发智能公共设施网络系统,主要基于它的如下特点:

智能网络拓扑结构灵活多变,可根据公共设施的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布线系统的复杂性和工作量,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LonWorks网络是无主站点对点网络,其任一点的故障不会造成系统瘫痪。一处公共设施节点的损坏或关闭不影响其他公共设施节点正常运行,降低了维护难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度,网络响应得到充分的保障。

Neuron芯片内置现成的I/0对象,LonTalk协议,并使用高级语言编程,大大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质量,能在短时间内开发出稳定可靠的系统。

LonWorks网络节点之间使用逻辑连接,这使得系统中节点的增加、修改很容易,便于系统调整和扩充升级。

在智能公共设施建设中应用LonWorks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智能化公共设施的所有功能,整个网络结构相对简单,网络布线相当容易。对于使用公共设施用户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只需选用不同的控制节点,编写相应的程序,直接连接到公共设施的控制网络上就完成了,在物理上不必对网络结构作任何修改。而且LonWorks网络可扩充性极好,在扩充子系统,增加功能,连接两个公共设施控制网等都很简便。LonWorks技术提供的高效开发平台让我们在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时,对网络通讯不再需要花费时间,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具体的系统功能实现上,使得我们能在较短时间内针对具体任务设计出成熟稳定的系统。

随着今后住公共设施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总线网络结构在速度与效率上开始显得不足,因特网则显现其优势。而目前就构筑专用IP网络还存在着成本高及维护难等一些问题。通过LonWorks与因特网的接口装置,可以将己经自成体系的LonWorks现场总线控制网络作为子网络,通过因特网接入因特网,充分利用因特网的资源,将控制网络的实现由现场扩展到因特网的广阔空间,从而可以实现公共设施更大范围的控制联网。此种方案成本低且易于实现。

开放和互操作是Lon控制网络的精髓,通过LonMark国际互操作协会制定的标准来保证。这意味着来自不同厂商的不同装置可以直接集成在单一的控制网络中完成应用功能,奠定了应用系统集成的基石。

LON控制网络由现场控制节点、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和通信协议构成。LON网络中的每个控制点我们称之为LON节点或LonWorks智能设备,它通过嵌入了LonTalk固件的神经元芯片或智能网络收发器来实现。所谓智能收发器是将神经元芯片和收发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中,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集成度,另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可靠性。一个LON节点一般可以用神经元芯片、传感器和控制设备、收发器和电源组成。如果神经元芯片不能满足数据处理的要求,可以采用主处理器加神经元芯片的方式,在这里神经元芯片作为通信协处理器来使用。主处理器和神经元芯片之间可以通过并口、串口、双端口RAM等方式实现数据的交换。LON总线用收发器来建立神经元芯片与传输之间的物理连接,可以根据不同的公共设施现场环境选择不同的收发器和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电力线、红外线、光纤、射频等等。LON控制网络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一,网络节点数量从几个到几万个不等,同时支持各种网络拓扑结构。所有这些节点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LonTalk实对等的通信。LonTalk协议提供一整套的通信服务,这使得设备中的应用程序能够在网络上同其它设备发送和接收报文而无需知道网络的拓扑结构或者网络的名称、地址或其它设备的功能。LonWorks协议能够有选择地提供端到端的报文确认、报文证实和优先级发送以便设定有界事务的处理时间。对智能网络管理服务的支持使得远程网络管理工具能够通过网络和其它设备相互作用,这包括网络地址和参数的重新配置二下载应用程序、报告网络问题和启动/停止/复位设备的应用程序。Lonworks具有很强的互操作性,使用Lonworks技术开发的产品,均可以与其非常容易地集成在一起。Lonworks网络可以通过路由器将不同媒体的网段连接起来,还可以通过网关将各种不同的现场总线连接起来。

当前智能公共设施系统建设只能满足一部分需求,但由于公共设施的智能化系统是一个多学科、多技术综合应用的系统工程,在短时期内不可能作的很具体,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智能节点功能设计重点放在LonWorks现场总线接入以太网和wC/OS-II操作系统的引入。公共设施很多别的复杂的功能如无线可视化对讲功能,公共设施管理中要求的输入、输出、计费等仪表集中抄表功能的实现、一卡通管理系统等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由于设备和环境的局限,对网络的组建还只是理论上的研究。不能进行大的网络集成应用。

公共网络建设范文第2篇

现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在市委正确领导下,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为目标,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随着经济的强劲发展,我市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市文化馆顺利进行了改扩建,建筑面积近6000M2,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居苏中、苏北前列,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正在规划准备中,初步选址、勘测、概念设计等工作已基本完成;20个镇文化站全面建成达标,并对外开放,提前一年实现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已建成村文化活动室298个,占全市总村数的90%;建成农家书屋65家。目前,全市以市级重点文化工程为龙头,镇文化站为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20*年,我市继续被评为江苏省群文工作先进县(市);20*年,被表彰为江苏省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县(市)。

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统筹,强势推进,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近几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一是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惠民工程,切实做到“五纳入”,即:纳入全市“十五”、“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领导工作分工;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纳入机关相关部门和各镇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每年评选10个文化工作先进镇,并在全市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二是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20*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市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奖惩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20个镇文化站全面达标的必成目标,并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同时,将此纳入20*年市政府为民兴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并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今年初,市政府又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新建工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抓紧规划,迅速启动。三是强势推进,定期督查。市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工作,与相关部门和各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定期进行督查,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

(二)抓住机遇,争取支持,努力破解建设制约瓶颈

资金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最大瓶颈。我们巧抓机遇,善抓机遇,积极化解,重点突破。一是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20*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五件实事之一,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我们多次赴省、市专题汇报,寻求支持。经过努力和争取,全市14个镇列入省专项补助计划。20*、20*两年,我市共计获得省、市文化站达标建设专项补助资金350万元,受助乡镇数和受助资金额均为南通其他县(市)总和;累计争取省“三送”(送书、送戏、送电影)专项补助资金近100万元。此外,还积极争取到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援建计划,获得专项资金100万元。二是紧紧抓住有利于文化工作发展繁荣的政策机遇。“十七大”报告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市镇两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经费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我市在财政状况还不宽裕的情况下,20*、20*两年用于20个镇文化站建设的补助资金达到160万元,对文化站建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各镇也不断加大建设投入,据统计,近两年全市镇级财政用于文体中心建设的资金累计达800余万元。三是紧紧抓住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机遇。近两年来,全市大力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四室八有”建设标准,“四室”即:办公室、会议室、卫生室、文化室。将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作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四是紧紧抓住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机遇。利用“体育健身村村有”工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镇、村两级文化阵地活动设施和活动内容,提高了文化阵地的吸引力和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三)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务求推进速度能快则快

面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基础薄弱、资金压力大、上级要求高的实际,市、镇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创新举措,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形成推进合力。市政府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情况汇报会,协调解决推进中的矛盾和困难,加大督查、检查的力度与密度。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经济建设压力大、工作任务重、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努力破解资金、用地等难题,按时按质完成了达标建设任务。财政、建设、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尽职尽为,合力推进。市文化局作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责任部门,充分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当好参谋助手:一是组织力量对全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情况调查摸底,及时提出全市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发展规划建议,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定期召开文化站长例会,策划组织各类推进活动,协助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意见,推动全市面上工作快速、均衡开展。三是建立局长挂帅,副局长挂钩包干的工作机制,做到包督查、包指导、包推进。四是加强服务和协调,组织镇分管领导和文化站站长赴通州、泰兴等地参观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推进质量,加快推进速度。五是适时对各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选址、功能设置、内外装潢等给予帮助和指导。由于组织领导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服务指导到位,我市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程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受到了省相关部门的表彰。

(四)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做到功能设置科学实用

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既适度超前,又实事求是;既坚持标准,又经济适用;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在镇文化站建设上,我市提出阵地面积不得少于800M2,基本功能不低于8项,年开放时间不少于250天的要求,略高于省提出的建设标准。由于各镇经济基础不一,情况各不相同,建设模式也不尽相同。全市20个镇,大致采用了三种建设模式:一是东陈、桃园、袁桥、下原、吴窑、江安、磨头、搬经等8个镇,按照标准要求,投资新建,面积最多的镇达1400M2;二是柴湾、如城、郭园、高明、林梓、九华等6个镇,采取资源整合的办法,将闲置的学校、派出所、管电站等用房进行改造,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减轻了财政压力,又妥善解决了文化阵地问题;三是雪岸、常青、白蒲、丁堰、长江、石庄等6个镇,对原文化站或影剧院采取改造提升的办法,按照新的标准要求,增加阵地面积,扩展功能设置。

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结合“体育健身村村有”、“图书援建”等工程的实施,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同步落实,大力推进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可望今年10月底实现全市全覆盖。

市文化馆作为老城区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在2003年旧城改造过程中,有一半的活动用房被拆除。由于诸多原因,改扩建工程一直悬而未决,不但影响了市容市貌,而且制约了阵地作用的发挥。对此,文化部门的同志不等不靠,创新思路,主动作为,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融资600余万元,于20*年对文化馆实施改扩建,20*年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新增活动面积3500M2,拓展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美术、健身、写作等11个大类、18个项目的艺术培训。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活动开展,在全省均处于领先位置。

市木偶艺术团是我市唯一的国办艺术团体,承担着繁重的中心演出和“三送”任务。多年来,团部一直借租在新民建筑站,条件十分简陋,严重影响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剧团的发展。面对困难,市领导主动关心,文化部门的同志想方设法,整合资源,调整市图书馆的四、五楼近1000M2,作为木偶艺术团办公和排练场所,购买了320M2的演员宿舍,妥善解决了木偶艺术团办公及演员生活等基本问题。

(五)建管并重,建用并举,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

一是阵地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市文化馆充分发挥城区文化活动主阵地作用,认真策划和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常年开展电影放映、艺术展览、艺术培训、才艺比赛等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天天都开放”;市图书馆努力拓展服务功能,简化借阅手续,年均接待读者超过20万人次。同时,实行开门办馆,延伸服务触角,在镇村、社区、敬老院、学校、军营开辟流动图书室,并积极做好镇、村图书管理和借阅服务指导工作;市博物馆从今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免费开放,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各镇文化站都能比较正常地开展书报阅览、体育锻炼、艺术培训、综合展览等8项以上活动,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村(居)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则为群众就近开展文化活动、读书看报提供了便利。二是主题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市文化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年均组织开展4-6场大型主题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激发和鼓舞全市人民跨越争先的斗志。几年来,借助“一会两节”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了“群星拜寿”、“*如歌”、“欢乐中国行——魅力*”等数场高质量的大型文艺演出,满足了人们对高雅艺术的欣赏需求。三是社会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雉水之夏”是我市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的文化品牌,市文化部门不断创新内容,拓宽服务范围,变以如城为主,为向农村、企业、港口、军营拓展;变以夏季为主,为全年均衡开展;变一年一个主题,为一次一个主题,让优质文化资源惠及更多百姓,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普遍欢迎。群众自办文化红红火火,老年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各具特色,活动常年不断。农民艺术节、文化一条街、文化大院、文化庙会、元宵灯会及体育竞赛等系列农村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白蒲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京剧之乡,如城镇和林梓镇分别被评为南通市工艺丝毯之乡和红木雕刻之乡,如城锦绣莲湘队、宏坝老年文艺队、九华通剧团被评为南通市特色团队。三个家庭参加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星光大道”家庭才艺大赛并获奖。四是“三送工程”深受群众欢迎。20*年以来,累计向镇、村送图书45000余册,送戏189场,送电影5000余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常青镇电影放映员王东生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放映员”。五是文艺创作不断繁荣。近几年,文艺创作、艺术生产成果喜人,32件作品在全国性演出、评比、展览中获奖,58件作品在省级参赛、参展、发表。与日本、浙江温岭、东台等地进行了跨区域的美术、书法作品交流,扩大了我市的对外影响。六是民营剧团不断壮大。全市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达1*个,从业人员800多人,年均演出23000多场,观众达600多万人次。我市民营剧团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被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称为“*现象”,《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均予以报道。去年,首届全省民营剧团优秀节目调演暨民营剧团管理工作座谈会在我市成功举行。

(六)提升能力,激发活力,不断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素质提高工程。2005年以来,文化系统相继开展了“效能革命”、“效能提速”、“争创优质服务单位、争当优质服务标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等主题教育活动,提升素质,激发动力,引导文化人才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担当起推动我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重任。二是实施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引进人才。招聘大中专毕业生16人充实文化队伍,优化了人才结构。合理使用人才。打破人员性质和单位界限,合理调整,将年轻有培养前途的同志放在重要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力培养人才。为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提供条件,营造环境,让大部分同志都有机会在学习培训、工作一线和重大活动中得到锤炼和提高。三是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创新用人机制,严格管理、考评,实行岗位竞争和全员聘用,文化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对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使用方面,文化部门主动与各镇党委、政府交换情况,提出建议,近几年先后对镇文化站4名同志进行了调整。

二、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间凝聚了各级领导、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爱和支持。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阵地不足、设施不佳、服务不好、服务不了等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经费投入正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总体看来,目前财政投入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需求、与上级文化经济政策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直接导致了网络建设相对滞后,质量相对不高,功能相对不全,作用发挥受到制约等诸多问题,与城市化、集聚化建设步伐不相协调。

二是建设标准普遍偏低。从市级重点文化设施现状看,市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仅3000M2,连古籍保管必备的干湿机、阅览室内空调等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电子阅览室、盲人阅览室等基本功能也尚未到位。与国家一级图书馆所要求的“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6000平方米、图书年入藏总数不低于5000种、现代化技术装备、数据库建设、自动化网络建设”等硬件标准相距甚远。市博物馆阵地面积不足,陈列展示、教育研究功能受到很大制约。馆藏库房狭小,文物保护环境差,缺少必备的恒温、恒湿、除菌、除尘设备,文物安全防护级别偏低,给馆藏文物分类保管、科学保管带来很大困难。市文化馆缺少停车场,给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造成极大不便。城区文体活动场所数量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镇文化站建设现状看,仍然存在着建设标准偏低,布局不够合理,功能设施不全等问题。同时,一个镇只有一个文化站,服务半径太大,很难满足几万人开展活动的需求。从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现状看,大部分村人口在3000人左右,而村文化活动室面积仅有几十个平米,最大的也只有100M2左右,人均不足0.3M2,加上设施不够完备,村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单调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由于活动经费和人员数量、素质等原因,不少镇、村文化阵地存在着重建轻管、重建轻用现象,正常开放难以保障。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娱乐变为广泛的“求知、求美、求富”多元化需求,从被动接受变为自主选择。而一些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活动的手段相对简单,形式相对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导致这些镇、村文化阵地出现了“所建”和“所用”、“所供”和“所需”之间不平衡、不适应的现象,使用效率和效益未能达到最大化。

四是文化人才青黄不接。其一,断层现象严重。全市在编文化干部,50岁以上的占到将近一半;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仅占40%;中级以上职称的仅占19%。其二,专业人才缺乏。现有人员中,不少是顶替、土地工安排、政策性安置进文化系统的,大多专业不对口、技能不高,加之文化系统相对冷门,文化人才引进困难较大。文化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人才、文化经营人才尤其缺乏。其三,体制机制不活。尽管文化部门已经做了不少改革探索,但由于体制,人员流动渠道不畅,考核奖惩兑现难度较大,主观能动性、积极性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四,基层文化队伍后劲不足。镇文化站人员不同程度存在工资发放不及时、福利待遇低,以及欠缴养老保险等后顾之忧,直接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工作举措

当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通过不懈努力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加到位的认识,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加创新的思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在更高层次、更高起点上谋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新突破、新跨越,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与*“江苏跨越发展的领先者”、“江北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苏中和谐发展的领头羊”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意识,全面领会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新要求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为此,我们将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我们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在内的文化工作的领导、协调、保障作用。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工作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切合本市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为文化工作的发展创造条件,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纳入岗位目标考核,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及权重,把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作为评价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考核对推动文化工作的杠杆作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二是正确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长期工程,我们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给予文化建设更高的重视,更多的关注,更大的倾斜,为文化工作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积蓄力量,夯实基础,充分发挥文化独特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使用的关系。阵地建设是基础,是载体,而加强管理,发挥作用才是关键,才是目的。今后,我们将着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根据形势发展和群众需求,进一步完善阵地功能,提高阵地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固守阵地,不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文化设施用途,不挪作他用,对已挪作他用的将限期收回,防止重蹈过去“先建后卖、得而复失”的覆辙;另一方面,将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全市文化阵地管理使用意见,确保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守得住,管得好,用得足。

(二)紧扣时代脉搏,突出惠民宗旨,正确把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新特征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其作用不仅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为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此,我们将努力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公益性。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服务,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属性。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政府既是组织者,更是实施者。市镇两级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确立“政府主导、政府主抓、政府主投入”的思路,制定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在内的各项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着力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政策导向作用和管理监督作用。

2.坚持统筹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采取切实措施,改变“农村文化阵地设施好于城市,城市文化活动开展好于农村”的不平衡现状,做到资金安排向最欠缺的地区倾斜,优惠政策向最薄弱的地区倾斜,优质文化资源向最需要的地区倾斜,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差距,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均衡。

3.坚持普惠性。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将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追求。继续加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满足需求,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继续实施“三送”文化惠民工程,务求形式更新,效果更好。继续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一般不收费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积极探索低偿、有偿文化服务新模式,努力提供多品种、多层次的文化服务,使公共文化服务由普惠性向个性化延伸。

(三)坚持高标准,拓展新空间,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新期待

一是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为重点,继续推进市级文化工程建设。做好财政、规划、土地、建设等部门协调工作,实质性地推进“两馆”建设用地、规划、设计、筹资等工作进程,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按照“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列入2009年市财政预算,并力争将其作为2009年政府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确保2009年底工程主体完工,2010年投入使用;将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列入2010年市财政预算,年底工程主体完工。确保做到高起点规划、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建设,真正把“两馆”建成靓丽的文化地标和城市景观。重点加强如城(街道、社区)、*港区、开发区等经济总量较大、人口较密集地区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力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继续巩固和拓展镇文化站服务功能,精心设计阵地活动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形象;创新群文活动形式和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拓宽服务渠道,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一个社区、村(居),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二是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数字电视村村通、体育健身村村有等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以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服务便捷、满足需求、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

三是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充分发挥文化品牌效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迈上新台阶。创优现有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巩固和提升“雉水之夏”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演出形式,延伸服务触角,努力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惠及百姓;继续发挥木偶团等专业剧团作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放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杖头木偶的品牌优势,排演精品剧目,做到服务中心与服务百姓相统一,艺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继续推进群众文艺创作,以音乐创作为重点,带动文艺创作全面繁荣,力争多出精品力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继续放大民营剧团亮点,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扶持和引导民营剧团做大做优做强。进一步加大稽查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无证演出和不健康演出,取缔违规经营行为,净化农村演出市场,促进整体水平提升,充分发挥民营剧团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补充作用,扩大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着力打造文化活动新品牌。我们将充分依托大剧院等重点文化阵地,每年举办“文化艺术周”;充分利用节假日、庙会、农闲等有利时机,每年组织“农民艺术节”,努力把“艺术周”、“艺术节”办成文化艺术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让广大群众分享文化成果。

四是实施文化服务创新工程。针对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新要求,不断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探索服务新模式,拓宽服务新渠道,提升服务新水平。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农村,汲取乡土文化营养,创作排演内容积极向上,贴近百姓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让广大群众“看得懂”;策划和邀请知名艺术团体来如演出,积极探索政府买单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推行低票价制,让广大群众“看得起”;在注重大型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各类面向农村、农民演出的投入,引导群众文化消费,培育壮大文艺演出市场,让广大群众“看得到”。以文化服务的创新,带动文化消费的普及,用文化凝聚人气、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四)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制约瓶颈,积极探索解决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不了、服务不好等问题的新办法

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千方百计确保“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投入标准,将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精品打造、人才培养培训、设备更新维护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努力实现文化设施建设有保障,文化活动有保障,文化人员福利待遇有保障。广泛吸纳民资和外资投资文化建设,大力引导人民群众举办公益文化活动,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创新投入方式,尝试文化活动项目制,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变“养人头”为“养事业”、“养项目”,形成“行政推动为主,市场运作为辅,群众广泛参与,多方筹资并举”的文化网络建设投入新格局。

着力破解人才瓶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继续把文化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全市人才建设工程整体规划,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人员老化、人才短缺的问题,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一是市级有一支过硬的文化专业队伍。以深造、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文化单位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研究和探索文化人才引进的新办法、新措施,在编制、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不断增强文化工作的吸引力,使优秀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鼓励市级文艺人才深入基层,加强辅导,主动承担起文化引导的职责。二是镇级有一支稳定的文化骨干队伍。高度重视镇文化站人员的配备和使用,严格条件准入,调配热爱文化工作、熟悉文化工作、专心文化工作的同志到文化站工作,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文化站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等后顾之忧,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全力为文化建设作贡献。三是村组有一定数量的民间文艺队伍。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文艺团体、文化经营户的发展,做到既积极鼓励,又强化管理,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以满足不同层次对文化的需求。大力培育特色文化镇(村)、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标兵、特色文化家庭,以“四特”培育带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公共网络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 WLAN 无线 监控 广电 覆盖

引言

“宽带中国”战略提出无线局域网基本实现城市重要公共区域热点覆盖后,无线城市建设已广泛被各地政府列入实施计划,并启动实施。2015年国家发改委又提出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统筹考虑,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无线网络、视频监控二者建设基础是光缆城域网和IP网络,而广电运营商最大的优势就是地面网络资源丰富。

一、建设规划

咸阳智慧城市无线网络和监控建设是通过无线WIFI网络为老百姓在公共区域提供全时段免费上网,并承载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维稳防恐和自然灾害预警等应用。终端节点覆盖城乡所有旅游景点、社会治理重点区域、自然灾害易发区域和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等。通过市政府数据平台、广电网络光纤城域网、IP网络平台、互动电视内容平台等资源和视频业务优势,搭建无线Wi-Fi网络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达到基础网络资源整合要求,为政府和群众提供信息惠民应用。未来通过加载无线网络信息系统、无线视频应用系统以及其它智能应用系统实现增值运营。系统建设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批推进,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进行,共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目标:广度覆盖。在景区、商圈、广场、城市主要路段、公交枢纽等公共场所的进出口或高点选取点位进行Wi-Fi基点广度覆盖,Wi-Fi基点附近选取监控点位进行布设。短期内完成广度覆盖,满足部分密集区域流动人群的上网需求,实现政府对重点公共区域的社会管理需求,群众出行导引需求。

第二阶段目标:深度覆盖。依托前期无线网络和监控建设布设的广度覆盖基点向周边延伸无线网络基点和监控点位,达到无线网络在人群密集区域深度覆盖,所有城乡村路口、停车场、餐饮密集区、医院、学校、娱乐场所门前等场所监控无死角的目标。深度覆盖后无线网络和监控设施具备广泛承载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维稳防控、灾害预警和文化信息传播的能力。

第三阶段目标:构建业务平台。通过IP网络、互联网实现全市大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进一步实现电子政务、旅游、安监、环保、交通、视频、社交等一系列与政府工作、企业运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无线信息化应用,为市民、企业、外来访客、政府机构提供安全、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二、基点及设备部署及投资

2.1基点及设备部署

无线WIFI网络和监控覆盖首期建设所有旅游景区、水库库区、市区主干道路沿线各个路口和人群密集区域、各县区主要广场等。根据无线网络和视频监控的服务对象和功能特点,可以将基点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建设无线WIFI网络和视频监控,安装无线AP和监控摄像机;第二类只建设视频监控,安装监控摄像机;第三类只建设无线网络,安装无线AP。一期建设中,在旅游景区、市区广场、村镇广场、公交枢纽等人群密集区域选择1―2个基点,每个基点安装2―3个AP、2路监控;在村组入口、主干道路口、库区、社会治理等区域根据需求确定监控安装数量;在公交站点、商业区、景区等人群聚集区选择根据人流量确定AP安装位置和数量。

2.2投资内容

无线WIFI网络和监控覆盖首期建设的A、B、C三类吗,同一基点两路监控一路云台球机监控,一路部署定向枪机监控。同一主基点位置的WIFI和监控共用一条光缆网络线路传输。后续监控、无线点位扩展,根据地理条件考虑施工成本,采用光缆线路无线中继结合的模式连接基点网络。我们不考虑机房装修、大屏以及增值应用所需软硬件投资,城市无线WIFI及监控覆盖项目投资成本包括:线路、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及安装、业务平台软硬件、终端用电、运营和维护等成本。

无线Wi-Fi覆盖主要选取双频室外型瘦AP,配套定向天线。终端监控点的两路摄像机一路选取带云台的高清球形摄像机,一路选用标清枪型摄像机,在传输线路资源覆盖较好的情况下,设备采购投资,接入端线路建设投资,基点立杆、机箱、设备吊装、取电以及施工费等各占整体投资的三分之一。设备投资包括终端基点和后端平台投资。当无线和监控的终端基点覆盖数量各超过100个后,平台占用的投资比重可以控制在设备投资的20%以内。

2.3投资把控

智慧城市无线WIFI和监控建设中机房装修、大屏以及增值应用投资取决于决策人偏好,我们不进行讨论。整个项目建设投资控制需要重点把好设备选型、点位选取两个关键点。

以满足基本要求,适度超前的原则,选取当前市面主流设备即可。无线设备主要考量速率、连接数、供电方式、管理型和安全性等指标。监控设备中高清摄像机分辨率达到200万像素,支持较高光学变焦倍数、星光级超低照度和较长距离红外补光;标清摄像机分辨率200万像素,支持星光级超低照度和红外补光,能够模糊识别即可。后台无线AC设备按照规划满足终端AP数量管理需要,监控存储设备主要考量内存扩展、存储并发数、存储量以及转发码流和回放码流。

终端点位以满足覆盖和安全要求,方便施工为原则,尽可能的降低施工成本。终端设备安装位置最好能够选取在路灯杆、电力杆或附近建筑物上,避免路面开挖,降低光缆不放难度,缩短取电距离。需要布放终端的地方,光缆实在无法到达时,可考虑近距离无线方式连接。

三、合作运营模式

智慧城市无线WIFI网络和监控覆盖项目建设有代建+维护、代建+线路租用、服务租用、共建运营几种模式。共建运营是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广电网络公司出资建设,通过加载应用引入第三方实现收益。目前参与此类项目建设时,共建运营获利的风险依然较大,我们主要考虑采用前三类合作模式。

3.1代建+维护

项目涉及的无线AP、基础设施建设(立杆、机箱、施工等)、无线Wi-Fi及监控设备、设备用电和线路建设等等全部由政府出资,广电代其建设,项目建成后产权归政府所有。一般城市,广电的有线网路资源都比较丰富,因此,在项目实施中光缆网络敷设工作可交由广电实施,并占用广电的管道、杆路资源。政府把后期维护工作交由广电,广电收取日常的系统维护费用。

3.2代建+线路租用

项目涉及的所有设备、用电等由政府自行出资,广电代其建设;线路部分广电单独出资建设,政府租用广电线路。为了减少后期维护推诿扯皮现象出现,终端基点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广电也可以承揽计费。

3.3服务租用

项目涉及的设备、用电、线路、平台等均由广电自行出资建设。项目建成后设备及线路产权归属广电网络公司,后期的运行维护成本由广电承担,政府租用系统服务即可。这种模式需要较为丰富的线路资源支持,恰好观点具备这种条件。采用叠加方法计算服务租费,是测算回收期、服务租费较为有效的方法。线路租费核算可采取市场平均租用价确定,无线网络和监控设备租费采取按年投资分摊的办法确定,二者相加即可确定较为合理的服务租费标准。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广电有线电视获取信息已不再是老百姓的唯一选择。互联网+媒体、互联网+视频、以及IPTV已经导致广电用户群体严重流失。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跨屏、移动、融合必将成为广电生存发展的必有之路。利用广电资源开展公共区域WLAN无线网络与监控建设运营,是广电运营商切入智慧城市的入口,也是推动有线电视业务转型发展的一次机遇。结合当地财政情况、行业发展状况、城市规模以及自身资源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营模式尤为重要。

参 考 文 献

[1]《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

公共网络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博;通识课程;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72-02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课程因其不受时间、空间、学习方式和教学进度的影响,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高效性而成为实施网络教学的主要手段。Ⅲ网络课程建设也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利用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课程因便捷、有效而成为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由赛尔网络与美国毕博公司共同开发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使用方便、功能强大、易于监控管理、稳定性高等特点,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使用。阜阳师范学院在2007年引进该平台,到目前为止,已经开通了网络课程81门,总浏览人数近5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人与环境”是一门包括环境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的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选课对象为全院学生,他们文理背景不同,所学专业不同,因而对同一个知识点、同一门课程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学生的复杂性决定了只是依靠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开通网络课程就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弥补公共选修课程课时普遍较少的问题。

一、课程总体结构

“人与环境”这门课程开课10周,每周3课时,共30学时。本课程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为主线,阐述人类及其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第一部分介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历史;第二部分介绍相关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第三部分介绍地球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第四部分介绍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化、水污染、农药与病虫害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第五部分介绍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环境基本知识的讲授以及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意识。

二、网络课程建设准备

虽然教学大纲已经确定,但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要做到通俗易懂、触类旁通,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此,我们根据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确定网络课件、视频资料以及师生讨论交流内容。对各教师所选取的内容进行整理、整合,要求课程资料内容丰富、文字精炼,课件内容生动、直观,趣味性较强。

三、网络课程建设内容

1.整体结构及外观

Blackboard平台的界面比较固定、框架结构简单明了。界面可设计的地方主要是课程导航栏。在整体结构上,我们采用该平台文件夹和文件项形式的树形结构来组织课程内容,每个文件夹中按照需要添加层次级别和内容。首页横幅采用和课程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并注意和整个界面的色彩协调。

2.课程学习资源

Blackboard平台初始提供的课程内容基本栏目主要有课程信息、教师信息、课程内容、交流区和外部链接等。

在课程信息方面,主要包括课程简介、师资概况、课程主要负责人等内容。因为公共选修课程实行的是网上选课,在选课前,学生通过浏览相关课程信息,就可以对该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确定是否选修该课程。

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授课课件以及课程相关资料等。课程大纲主要使学生了解课时分配、教学的重点、难点。授课教案和课件是课程资源内容的主要部分,包括各章节的文字教案和教学课件。该内容下设置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按专题列出,第二层次按章列出,点击进入后可浏览或下载各章节内容。在文件格式上,教案采用Word和PDF两种,课件采取PPT和PDF两种。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观看或下载合适的课程文件。

在课程相关资料中,一是列出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或者延伸阅读书目:二是与课程一些知识点紧密相关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经典视频资料,用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好地补充课堂教学。

3.交流互动资源

交流区对于通识课程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因为选修通识课程的学生分散在各个学院,交流区是除课堂以外唯一容易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方。在交流区,各个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某一个问题或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讨论过程中解决疑惑。另外由于学生专业背景不同,他们对某一问题的关注面、思考方式可能不同,不同观点的交锋能激起思想的火花,对所有参与者都有一个很好的启迪作用。和课堂讨论相比,这里讨论的时间更加充裕,准备更加充分,参与的学生更加广泛。所以在交流区不仅仅是老师简单的答疑解惑,而是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场所。所以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在交流区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讨论话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在课堂教学前,设置一些和后面课堂相关的问题或话题。通过讨论引领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一是在课堂教学后。设置一些延伸性的话题,通过讨论、辩论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另外.学生在交流区参与讨论次数的多少、参与问题讨论的认真程度,也可以作为成绩评定的一个有效依据。

4.外部链接

在外部链接栏目,主要是给出课程内容相关的网页链接。如联合国“生命之水,国际行动十年(2005-2015)”的专题网页、中国环境保护部网站以及其他相关环境类精品课程网站等。通过这些外部链接,引导学生浏览最新信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使用及管理

1.经常管理与维护

虽然利用Blackboard网络平台可以较快地建立起一门网络课程,但网络课程的建设不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长期的建设与维护的过程。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要及时地解决和完善;另一方面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地补充和更新。对于“人与环境”这门课程,要不断补充环境保护最新活动和进展,如每年的“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相关主题和活动。

2.教师积极在线参与

建立了网络课程以后,教师除了完成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在网络平台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无疑是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目前我校对这一部分工作量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评价和体现。但不能因此而减少教师参与网络课程指导的时间,要及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反馈。因为教师积极反馈,学生参与积极性就会不断加强;相反及时没有反馈,学生积极性就会下降,直至不再参与。

公共网络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211-02

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1]。与中国网民规模的增长相对应的是近年来中国网络上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日愈增高,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大,网络舆论热点急剧上升,如 “贵州安顺警察枪击致死案”、“山西问题疫苗事件”、“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等。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动辄形成的网络热点对地方政府的施政行为形成很大压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公信力及政府权威的树立。

一、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物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每季度对地方党政机关应对舆情热点事件的得失进行考评,根据从一百多家境内外报刊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八家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约三十家论坛/BBS,四百余名网络“意见领袖”博客以及微博客、QQ群和播客网站中,每季度梳理出十件“舆情热点事件”,并按照“政府响应、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三个常规指标以及“动态反应、官员问责、网络技巧”三个特殊指标,对每季度十件“舆情热点事件”的政府应对、处置能力做出了评估,据其公布的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显示,从2009年第三季度至2010年第二季度的,在四个季度共计40件舆情热点事件中,总体较为得体的为7件占17.5%,有待进一步加强的13件占32.5%,存在明显问题的12件占30%,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的8件占20%[3],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1.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官本位观念尚存

虽然各级政府及部门对互联网的影响认识有了质的改变,但是目前的互联网监管仍处于初级阶段,管理仅仅停留在互联网监管层面,并没有将危机管理纳入其中,管理者尚缺乏危机意识,对于有害信息和负面舆情,缺乏一定的危机敏感性,当采用简单粗暴的“封、堵、删”的手段后,没有建立危机预警、研判机制,延误了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最佳处置时间,使一些本不该成为热点的信息在网络扩散、蔓延并发生连锁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需要学习一些操作层面上的处置方式和应对经验,但是否正确的对待网络舆情,不只是个技巧和能力问题,而首先是作风和态度问题。目前官、民等级观念的影响还很深,官本位的思想作风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它颠覆了公共管理双方的主从地位、割裂了社会管理双方的地位,弱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当出现舆情事件时,地方官员时不时的还会以官老爷自居,因此才会出现“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老百姓说话”的此类声音。

2.缺乏网络舆情交流协调机制

现在很多部门都肩负有网络管理职能,如公安、文化部门。虽然分部门有利于分工负责,但是却不利于对资源的整合和快速反应。特别是在网络中,信息传递成几何级增长,网络舆情发展迅速,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特别是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应对的综合性危机时,常出现衔接配合不够,管理脱节,往往导致不能在第一时间对网络舆情作出迅速反应。

3.缺乏网络舆情应对处理机制

地方政府尚没有形成和建立一套高效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利用制度。中国的公共管理危机处理机制尚处起步阶段,面对新兴的网络舆情危机,政府在应对方面更是缺乏经验和有效的机制,危机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危机决策流程也没有有效的规范性预案,在应对网络舆论危机时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网络舆情危机与一般性社会危机不同,网络危机因为网络的特性,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在传播速度、影响面、危害程度等方面更胜于传统的社会危机。在目前突发的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中,绝大多数都是当网情由初起转入高潮阶段以后,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才开始应对。政府缺乏对网络社会可能产生舆情的预判,没有形成对网络情况的收集制度,也没有合理的有前瞻性的分析汇总。一旦应对,面对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要么手忙脚乱疲于应付,要么盲目应对甚至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

4.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

当公共事件突发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个畅通良好的信息互动渠道可以起到安抚公众情绪、澄清事实真相的作用。但在目前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中,一些政府官员和机构一味回避、封锁消息,隐瞒事实真相,民意表达不畅,最终导致公众不满,引发网络舆情,反而加剧了事态的恶化,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

二、应对策略探讨

1.提高网络舆论危机意识,明确服务于民的宗旨

随着中国网络普及率的日益提高,公众通过网络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也已日益普遍,加之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各种变革和发展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隐藏着许多发生社会动荡和危机的可能。现在已处于互联网的舆情高发期,各种引发网络大讨论和质疑的事件屡见不鲜。与此现状相不符的是,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仍然在工作中缺乏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往往采取简单的堵或删的方式。如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地方政府试图采取封锁消息控制当事人的方式粗暴处理,反映出相关官员对于网络舆情的力量没有形成正确认识,此事件在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社会舆情应对能力评估分析报告》中被列为地方政府舆情应对不力典型。在这些公共事件背后,往往是围绕着网络这条民意表达新途径的磨合与碰撞。疏,还是堵,考验着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有学者说,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日益成熟的公民社会与落后的管理之间的矛盾。一边是迷恋权力、高高在上的一些官员,不愿“弃权”,或者表面“放权”实际“弄权”;一边是维权意识觉醒、法律意识提高的大批公民,对官员执法和政府行政,都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实际上,在若干形成网络舆论热点的事件中,相关政府和官员的态度只是诱因,最根本的因素还是行政强权对民众不受约束的侵害。可见,只有真正的以民为本、约束权力、规范政府行为,才能够真正杜绝恶性事件的产生。

2.完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系统

网络舆情不能只是“灭火”,更要“防火”。一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系统。政府可以委派专业的从业人员或机构,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客观真实的反映网络舆情的走向,实时掌握网络舆情走向,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客观严谨的依据,防止主观武断和肆意推断,导致网络舆论失控,影响面扩大,导致严重的,产生恶劣的社会现实影响。二是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应急中枢系统。按照高效、协作、能动原则,组建一个有足够权利、能有效动员、协调、指挥、调度的中枢系统处理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安抚公众情绪,应对网络舆情。三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是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核心。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即要让公众了解公共危机的事态发展,又要让公众了解地方政府在解决该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种种努力。政府不仅要公正客观的公布信息,还要让有公众有表达意见的正常渠道,并能根据公众质疑的地方做出合理客观的解释。在信息公开制度中,首先要制订规范化的信息制度,如何,由谁等,事先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其次要掌握好信息的时机,能早则早,让公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事件的真相。最后要对的信息进行科学的解释,避免公众引起恐慌,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及时消除公众疑虑,安抚人心。四是完善政府官员的问责制度,问责制度是对政府一切行为及其后果都必须和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强化缺失的政府责任,通过公正严格的司法程度,对直接负有重大司法责任的政府官员,以及其他应承担责任的人员,进行惩处,一方面可以对政府官员起到警示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公众的不满,也是政府赢得公众信赖的关键。

3.加强政府自我形象经营

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置中,政府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地方政府要把网络媒体作为重要的公关客体来对待。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政府对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的影响力,但是政府面对新兴的网络媒体,特别是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舆情却无法生搬硬套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影响力的管理方式,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政府应该放下架子,采取主动交流沟通的方式,与网络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从而影响和有意识的引导网民的观点,主动取得网民对政府行为的理解和支持,树立政府的正面形象[4]。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tech.省略/zt/2010/cnnic25/.2010-01.

[2]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