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媒体的技术特征

多媒体的技术特征

多媒体的技术特征

多媒体的技术特征范文第1篇

文章首先针对当前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特征展开深入的分析,指出僵化是当前存在于该领域中的突出不足,而后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给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对于推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的成熟,以及教学活动的发展均有一定的积极价值。

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应用

所谓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即指多种媒体的综合,一般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其应用领域繁杂,相关信息传播的环境中都会有多媒体技术的存在,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在加强信息传播效果的过程中发挥了毋庸置疑的积极价值。这种应用层面的特征,直接决定了多媒体技术必然成为教学环境中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同样存在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有待重视和改善。

一、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特征

对于计算机教学活动而言,其本身的特征成为影响多媒体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用的重要因素。计算机科学本身的实践特征较强,纯理论教学所占份额较少,而多媒体作为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传播手段存在,更多应用于理论教学环境中,因此从客观上看,计算机学科本身特征阻碍了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虽然如此,如果单纯将计算机学科教学活动,视为和等同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实践,同样也是对于计算机教学的误解。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理论特征仍然不容忽视,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保持学生良好的注意力,舍弃机房环境而选用常规的课堂教学,无疑是正确选择。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和信息的有效接收,多媒体技术不容忽视。由此可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应当过于关注广度,而应当对其应用范围进行有效规划,并且深化应用,以达到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工作有效融合的目的,服务和推动教育工作本身的发展。对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环境中计算机教学活动体系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特征,可以发现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突出不足:首先,多媒体技术仍然无法与计算机学科教学活动本身形成融合与对接。其突出表现为计算机学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决定了即便是理论部分的教学活动,也必然包含有大量的演示环节。当前的突出问题在于多媒体使用过程中,对于演示环节的展现不足。进一步具体分析,就是演示无法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有效融合,多媒体技术无法支持起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演示活动,并且对于理论层面的展示,也存在一定的深度缺乏。这些特征直接造成了计算机教学领域环境中多媒体应用的两个极端表现,即以多媒体作为核心展开的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无视了演示本身的价值;或者以演示作为核心,造成对于多媒体技术使用的不深入,从而进一步导致相关理论说明的不完善。其次,教师本身使用多媒体技术所产生的重要弊端之一,即过于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而导致教学内容和形式陷于僵化,阻碍了教育活动本身的发展与进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时常发生教师过度依赖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及课件多年不变更的状况。这两种僵化表现,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并且也是无视学生发展特征和实际学习需求的突出体现。

二、切实完善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考虑到计算机教学本身的特征,以及多媒体技术在该教学环境中的应用,有必要展开深入的分析,找到症结所在,并且积极采取改善措施,推动计算机教学向前发展与成熟。综合当前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状况,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需要考虑着手改善:

1.塑造嵌入式演示

对于计算机学科而言,其强实践特征决定了在其理论教学环境中,演示必然成为重点之一。而一直以来演示和相关多媒体技术应用都保持了相对分离的状态,因此就当前而言,打造嵌入式的多媒体演示是当前计算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工作重点。在这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将演示内容以及多种演示路径制作成可供选择的素材,而后融入到多媒体技术产品中去,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有效阐述。

2.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对于多媒体技术的滥用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环境,其他领域的教育环境中同样存在,并且无学科差异限制。这种技术滥用造成了教师本身能动性的下降,进一步危害到教育本身的发展。针对此种状况,首先从教师角度应当明确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价值,该种技术在教育环境中只是一种手段,能够帮助实现信息表达的和信息接收的效果,而不能作为教学形式唯一的表达手段。对于多媒体技术是否在教育环境中得到了合理的安排,需要教师从教育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考察现存的教育过程是否符合学生对于信息的接收需要,是否还存在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并且客观判断是否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加强学生核心地位打造

对于教育工作而言,其核心必然是要围绕学生而展开,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塑造作为衡量准绳而展开。任何偏离了这一方向的教育活动,都不能代表前进方向,都是可能存在偏差的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只有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反思教育活动的各个细节是否切实实现了对于学生学习和能力塑造的服务价值,才是符合教育活动本身客观发展规律的行为,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做法。对于教育活动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样应当严谨地遵守这样的思维方式,考察其应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结论

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具能使课堂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应该既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引导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路与多媒体教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多媒体的技术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设计;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42-02

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开展十多年,已经从局部试点学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生学、交流互动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引导学生革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美国教育与技术首席执行官论坛(Forum on Education & Technology,简称CEO)提出的技术整合周期,我们已经渡过了最初资本的投入阶段(教师承认信息技术具有助教助学的作用,且已付诸实践),正在调整阶段(教师熟知技术工具的教学特性,期望能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助教助学的作用)探索前进。

为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这一错误观念带来的资源浪费,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者们都认为,发挥工具的技术优势,挖掘工具的教学特性,将工具融入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各种境脉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技术支持学习的实质来看,教师只有掌握了各种技术工具的教学特性,并深刻理解学习者学习不同知识的内部心理过程,才能找准工具用力的“支点”,将技术优势与心理机制整合成信息技术支持的一系列课堂教学事件中,最终从根本上优化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一、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有效教学的尴尬局面

应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时,计算机、网络等如果仅仅被认为是信息传递、存储、加工的工具,将会剥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的有意义控制。因为学习者是从思考中获得学习的,而不是从技术中学习的[2]。当学习者使用诸如语义网络、专家系统、超媒体、智能系统等思维工具学习时,他们并非是减少了信息处理的工作量,而是进行着更为复杂、更为有效的高级思维。各类认知工具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认知支架,弥补认知缺陷,促进阐释和重组学习者的知识思维,完成知识外化、协调监控等思维过程。

然而,在当前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台等演示工具带来肤浅的感官刺激之外,严重缺乏可以供学生多元参与、协商竞争的平台,学习者在思维工具支持下的深层次的知识建构就很难发生,教师也显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技术手段单一,以课件的简单呈现为主,是当前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的主要内容,这与大家所倡导的“利用多元认知工具,提供认知支架,促进有意义学习”高级目标存在较大的落差,成为影响我们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有效教学的关键问题。

二、有关多媒体学习研究的相关分析

自20世纪初以来,有关多媒体学习的研究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代。第一代的多媒体学习源于心理学、艺术、电影、广告等领域,研究重点考察学习者如何整合和利用言语信息和视觉信息等,强调检测文本、声音、图片等媒体形式对学习者认知过程的作用。这就忽略了媒体所处的学习境脉,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自身特征与学习任务特征两方面。因此,这一代多媒体学习的设计目标仅仅是较为低级的学习任务,即陈述性知识的掌握。第二代研究则把怎样设计多媒体信息促进有意义学习作为研究的核心,并认为多媒体学习设计的效果评估应侧重知识迁移与问题解决。Baddeley(1986)的工作记忆扩展模型,Sweller(1989)的认知负担理论,Mayer(200l)的多媒体学习模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成果[3]。

在前两代研究的基础上,第三代的多媒体学习趋向探讨:教学设计是适应各种媒体还是仅仅针对某一种特定的媒体,多媒体设计对学生内部问题表征结构变化的作用如何,以及多媒体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有助于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等。研究表明,多媒体学习设计必须从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出发,考察媒体设计是否可以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是否满足完成学习任务的需求。这就要求多媒体设计必须从学习者特定的学习境脉出发,剖析学习者学习特定知识内容的内部心理过程,进而选择适当的媒体形式,组织设计,以促进有意义学习。

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的要点分析

多媒体课件是把教师的教学想法,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顺序、组织控制方法等方面,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描述的教学软件。它是主讲教师自身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及策略知识的一种显性化的表征形式。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知识表征指知识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存储和组织的形式,也是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呈现方式,与之对应的心理过程是人脑的各种记忆模型。在知识工程设计领域,知识表征则倾向于“知识表示”的提法,侧重知识内容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形式与运算机制,与之对应的则是计算机数据结构模型与算法模型等。

在多媒体设计领域,知识表征强调的是知识内容外在的表现形式,与之对应的则是承载知识内容的各类符号,如公式、图示、图解等,也是直接刺激学习者的感觉器官的各类媒介。可见,只有将认知心理学与知识工程的相关研究连接起来,才能更好地将教学内容多媒体化,设计有效的多媒体课件,为学习者特定的内部心理过程提供认知支架。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以学生学习不同类型知识的心理过程为前提,必须把握学生获得知识建构的认知缺陷与认知负荷,然后按照不同的表征方式,完成结构、内容与策略的多媒体化。

四、设计思路:技术取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

相对于以往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认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更应该遵循技术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技术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首先考虑技术工具是不是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理想方案,也是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必要性分析。然后考察技术应用的策略有哪些,可以解决诸多教学问题中的哪些问题,最后才是利用有效的技术设计来解决这些针对性的问题,而不是夸大技术的助学特性,系统地设计技术工具来解决教学任务中的所有问题。美国马里兰大学M.D.Roblyer教授研究认为,技术设计的步骤主要有:确定技术是不是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理想方法;技术设计的目标及其评估方法是什么;应该整合哪些技术工具;技术产品的试用;评价技术设计策略与修订等五个阶段[4]。

按照以上技术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以小学数学《圆柱表面积》应用题为例,分析认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应用题】压路机的滚轴形状是个圆柱,长1.5米,横截面的半径是0.6米,如果滚轴以每分钟滚动5圈的速度向前行进,请问一分钟压过的面积是多少?

(一)考察设计多媒体课件是不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理想方法。首先是明确这一教学任务完成的教学问题是什么,包括教师的教学与学生学习两方面的困难与问题。《圆柱表面积》这一教学内容的任务是帮助六年级学生理解应用题目中隐含的圆柱体特征,进而应用所学的圆柱表面运算公式来解决问题。其次,针对具体问题,比较分析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与以往的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在问题解决上的优势特征。通常情况下,教师往往借助水杯、木桶等学生常见的生活用品来引导学生构建题目中所创设的问题情景,并通过解析题目隐含的关键词句来获取圆柱表面积求解公式中所包含的要素(半径、高、周长、长等要素),分析哪些是题目已知要素,哪些是未知要素,进而逐步求解。最后,考察分析拟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应具备的技术特征,解决问题的优势有哪些,以确保技术支持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构建圆柱表面积的运算操作过程是解决应用题的关键,利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描述题目情境,可以帮助学习者直观地理解题目所隐含的圆柱体特征,起到简化思考过程的作用。非线性、多媒体化的组织呈现方式,也有利于学习者组合已知条件,简化未知条件。

(二)明确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具体目标,构建评估课件支持教学的指标体系。按照教学任务的详细要求,剖析问题产生的内部心理机制,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以此来确定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目标。如在问题表征的“引起注意,理解文字情境”阶段,多媒体课件采取“图文结合,利用动画效果引起注意”、“标记关键词汇”、“标注关键概念、专业术语”、“淡化数字对问题情境的迷惑”等策略引起学生注意,提高题目的理解程度。同时,结合这些设计课件设计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三)基于教育教学心理学考察需要整合哪些技术工具来实现多媒体课件制作。《圆柱表面积》应用题课件设计的要点在于问题情境演示、关键词句解析、未已知条件分析等,展示、动画软件PowerPoint与Flash就可以完成课件的制作。

(四)利用选取的技术实现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开展小范围的教学试用。

(五)结合前端目标分析与试用结果,对课件进行评估和修订。

因此,技术取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已超越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的简单呈现,更加注重剖析学习者学习特定知识的内部心理过程,分析归纳出这一系列的内部过程可能出现的认知缺陷或认知负荷,然后借助有效的多媒体设计,为学习者提供认知支架,促进有意义学习。

参考文献:

[1]沙景荣,姚勇伟,王艳艳.信息技术支持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作用到底是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9,(9).

[2][美]D·H·乔纳森.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M].顾小清,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

多媒体的技术特征范文第3篇

多媒体融合;图像检索;语言识别;模式识别

【作者简介】陆伟艳(1980—)壮族,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信息与信号处理与移动通信系统网络

1.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组的迅速发展,以及3G、4G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移动通信从语音业务过渡到移动宽带业务的发展出现了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多媒体信息的数据从以前的紧缺飞速的增,并随着人们日益需求的不断增加而迅速增加。图像信息的应用日益广泛,人们对图像数据的查询需要日益增长,对规模越来越大的图像数据库进行有效的管理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2.基于多媒体融合的图像检索的概念

A.基于多媒体融合的图像检索

多媒体信息是指以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和动画等为表现形式的媒体信息。所谓的基于多媒体融合的图像检索是对图像对象的内容及上下文语义环境精心检索,如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符号,描述图像的语音等语义特征来实现与图像内容信息相关的检索。

B.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的概念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是依靠图像特征进行标引和检索。所谓图像特征的画面内容特征(图像颜色和纹理等),以及图像的主题对象特征。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主要技术着重于图像的画面内容特征和主题对象特征来进行检索。它直接对图像内容进行分析,抽取特征和语义,利用这些内容特征建立索引进行检索,还融合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及图像理解等技术。

图1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的概念模型

a.基于颜色特征的检索

颜色特征是图像检索中所使用的最直观的视觉特征。在基于颜色检索中除了采用颜色直方图外,还引用了空域信息,它确保检索的精度。在引用空域信息的时候要兼顾不变性的问题。同样,为了更好的保存图像色彩空间的信息,PASS提出了图像的色彩聚合向量(CCV)来做图像的索引。

b.基于形状特征的检索

形状特征也称为轮廓特征,是指整个图像或图像中子对象的边缘特征。采用形状特征进行检索时,用户可以通过勾勒图像的形状或轮廓,从图像库中检索出形状相似的图像。基于形状的检索更多的用于当用户粗略的画出一个轮廓进行检索的情况。用户可以选择某一形状或勾画一副草图,利用形状特征或匹配主要边界进行检索。基于形状特征的检索方法主要有两种:

针对轮廓线进行的形状特征检索,也就是分割图像进行边缘提取后,得到目标的轮廓线。

直接针对图形寻找适当的向量特征进行检索。

c.基于纹理特征的检索

纹理检索与纹理分类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包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统计方法,人们提出以图像像素的颜色的分布统计信息和轮廓点的位置分布统计信息作为图像的特征量,并使用该特征量实现图像的检索。另一种是结构方法,通过对纹理颜色的定性描述,把检索空间缩小到某个颜色范围,然后再以示例查询的方法为基础,调整粗糙度、方向性和对比度三个特征值,逐步逼近要检索的目标。

d.基于对象特征的检索

基于对象特征的检索就是对图像中所包含的静态子对象进行查询,检索条件可以利用综合颜色、纹理、形状特征、逻辑特征及客观属性等,例如综合利用颜色和纹理特征。基于对象特征的检索首先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将原始像素信息分割成一些颜色和纹理在空间上连贯分布的区域,计算出每个区域的颜色、纹理和空间特征。这种方法用于检索图像对象或子对象,所以出来对图像要做预处理外,还需要进行图像分割,在难度和复杂度上,比基于颜色和纹理的检索技术更进一步。对于分割后的每个区域,用一个多维向量来表示其颜色、纹理、形状及空间关系等特征,这样对于一个给定的区域,所得到的多维向量是确定的。检索的时候,根据用户所提供的信息或草图,利用高效的检索算法进行匹配,再根据相似性测度函数进行过滤,将相似度高的图像提供给用户。

3.基于语音识别的图像检索方法与实践

基于多媒体融合的图像检索技术主要分为两大模块:语音识别模块和图像检索模块。在文献中采用的是手动图像标注的方式进行语音识别对数字图像进行检索,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是运用起来工作量繁重尤其是对海量的图像数据。针对此问题本文介绍一种图像语义自动标注的图像检索系统,如图2所示为本文将介绍的基于多媒体融合的图像检索系统流程图。

基于语音识别的图像检索系统的用户查询与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不同的是用户是说出查询关键词,算法通过分析将查询要求转化为计算机内部描述,从而获得查询图的特征,然后借助特征库中的特征匹配从图像数据库提取出用户需要图像。

在语音识别模块中包括语音库的建立、端点检测、特征提取、特征匹配。在语音识别模块中,首先要建立一个语音库作为参考模板,以便与用户读入查询词形成的测试模板进行匹配,识别出用户要检索的关键词。在语音录制存储后,对语音信号分帧,然后对分帧后的语音信号进行语音增强,然后对增强后的语音信号进行端点检测。特征提取部分的作用是从语音信号波形中提取一组或几组能够描述语音信号特征的参数,如平均能量、过零率、共振峰、倒谱、线性预测系数等,特征提取是模式识别的关键。最后是特征匹配。

基于多媒体融合的图像检索是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外仍处于研究探索的阶段。随着Internet的技术发展,移动通信从模拟语音时展到数字系统,语音与少量数据的传输发展到今天已是宽带业务的需要,更加需要语音识别检索取代的手写输入的检索方式的系统。本文在最后简单的介绍了基于语音识别的图像检索系统与实践,但这只能用于简单的检索测试,距离实际应用还需要不断的改进。

[1]朱学芳.多媒体信息处理与检索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多媒体的技术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平面设计;广告招贴;关系

1 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

数字艺术是一个以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新兴专业,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通过新媒体技术更好地去实现设计师的想法和方案。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体艺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由以前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2 平面设计的定义

平面设计是把“视觉”艺术当做设计师和大众们重要的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通过结把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再用字体排印、视觉艺术、版面等方面的专业技巧,来传达出设计师的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平面设计一般是指设计时的过程,以及最后的完成品。

第一,经过软件处理一些已经是数字化的图片的过程。

第二,它是电脑技术、数字技术和艺术创意相结合的综合设计。

平面设计目前最为常见的设计项目可以可归为这十大类:网页设计、包装设计、DM广告设计、海报设计、平面媒体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样本设计、书籍设计、刊物设计、VI设计。

3 数字媒体艺术和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

以前传统的平面设计就只要是平面的一个载体,在有了各自的设计理念之后,不断的发展和延伸,由此出现了更多新的载体,也就是大家现在熟知的数字媒体艺术。不难发现,数字媒体艺术是顺应时代潮流设计而生的,同时也是为培养设计人才而服务的,平面设计当然也包含在其中。稍有不同的是,平面设计更注重“视觉”所传达出的信息,而数字媒体艺术更加注重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但无论怎样,这两门都使属于艺术设计的延伸学科。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联,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直以来,各行各业的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媒体,特别是当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史就是媒体不断进化而来的历史,媒体进化的同时又不断地促进了人们观念、语言形式和视觉表现的变化。平面设计是电脑技术、数字技术、美术知识和艺术创意相结合的综合内容,这与数字媒体艺术所包含的美术修养和艺术风格恰恰是不谋而合,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从而培育出从事平面设计、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由此可见,两者之间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另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又与平面设计交融、互相渗透。数字媒体是从视觉传达设计即平面设计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学科,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平面设计,也发展和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内容,数字媒体艺术同时也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特征。虽然互联网一开始不是为艺术创作而发明的技术,但随着它的发展逐渐演变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工具。然而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现代媒体与艺术的结合体,它所呈现出的互动性、虚拟性、综合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等特征推动了平面设计的新发展。

3.1 互动性

互动性是数字媒体艺术独具的艺术特征,它表现为让观众参与进来,激发了我们的各个器官感受。让他们真正参与、享受和体会艺术,拉近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数字媒体也是技术家,把以往的一切艺术形式包括绘画、文学、设计等都纳入其中,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方式得以体现。当然平面设计也不例外。互动性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打破了多年来传统的设计模式,是设计中人性化的最佳体现。

3.2 虚拟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平面媒体设计中的又一表现特征为虚拟性。在平面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将改变传统的艺术品的设计方式,即不需要笔和纸等实体工具。传统的设计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但是在数字媒体面前这些问题不再是问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设计,走近艺术,使设计者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去设计,通过数字艺术的方式达到了传统平面设计所达不到的冲击力和效果,这正是其艺术特征的表现。

3.3 综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式多样化,另一方面则是人的感官多重性。数字媒体艺术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电影、视频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转化为统一的数字语言,艺术家可以随意选择两种以上艺术形式进行处理,使艺术设计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上,还可以享受听觉、触觉等感官器官带来的丰富世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就带有了综合性的特点。

3.4 娱乐性和商业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人人参与性质决定它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的特征,艺术从少数化走向平民化。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设计,像报纸杂志、网络上面的美图是最典型的例子。

由于在早期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太高,个人或团体对社会成员的宣传方式多是以张贴海报的形式进行,为了达到既可以传达设计师的目的,又可以尽可能吸引人们目光,还可以有效传达信息的功能,招贴设计则应运而生。招贴设计作为视觉传达的分支之一,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传达信息。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平民化特征更加的明显,数字媒体作为平面设计新的载体和延展,对平面设计的各个设计项目种类也有深厚的影响。

笔者觉得广告不仅体现了宣传商品的作用,而且也符合了当前年轻人的时尚心理,进一步促进商品销售。带给受众一定的迷惑性和趣味性,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

总之,招贴的形式与内容多种多样,而且还随着时代与科技、经济等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新媒体广告与新的营销方式。

总的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平面设计从诞生至现在,它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先导的双重属性始终没有变味。不论是设计潮流的变化还是应用技术的革新,乃至社会思潮的涌现,我们总能够从平面设计的过程中看到数字媒体的影子,它的出现也让平面设计焕然一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交融贯通,共同发展,必将为新媒体和新艺术形式在人类历史文化长廊中增添新的色彩,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地推动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翟坤.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7).

[2] 付海菊.设计学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建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多媒体的技术特征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数字图书馆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媒体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而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也就成为数字图书馆中的核心技术,因而在数字图书馆中引入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技术成为了必要。

1 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原理

传统的多媒体检索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多媒体进行人工分析,对多媒体物理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文字著录或标引,建立类似于文本文献的标引著录数据库,并通过检索这些数据库以获得多媒体编号,进而利用这些编号索取实际多媒体。这种检索技术存在不足:①特征不具有代表性,带有主观性;②人工处理速度慢;③特征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④结果信息提取慢。基于此原因有必要研究基于内容特征的检索(CBR,Content-Based Retrieval ) ,克服传统检索方法的不足,提高多媒体检索效率。CBR是指直接根据描述媒体对象内容的各种特征(如图像颜色,纹理,形状等)进行检索,它能从数据库中查找到具有指定特征或含有特定内容的图像(包括视频片段),区别于传统的基于关键字的检索手段,融合了多媒体理解、模式识别等技术。一般说来,基于内容的图像信息检索主要是根据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开展;而对视频信息检索主要通过对视频分割、视频聚类、关键帧抽取、运动特性抽取、最后完成视频检索。数字图书馆拥有海量多媒体信息资源,只有充分利用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技术,才能挖掘海量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源,为广大读者服务。

2 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分类及检索方法

根据检索对象的不同,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又可以分为基于内容的文本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和基于内容的音频检索四种检索。

2.1 文本检索

基于内容的文本检索是涉及文档内容查询的检索技术。其检索模型的构造是基于内容文本信息检索的核心技术,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文档与用户查询的表示、查询匹配策略和匹配结果的相关度表示。典型的文本检索模型又分为布尔模型、向量空间模型和概率模型3种。

2.1.1 布尔模型(Boolean Model)

该模型将文档中的特征简单地表示成二元变量,某特征词出现则为1,否则标识为0。文档的相似度则基于布尔量进行计算。该模型有点是简单、速度快,缺点是不够精确,不能反映不同“项目”对一个文档的重要程度的差异。后来陆续有学者针对布尔模型不足,提出改进算法即扩展的布尔模型。

2.1.2 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VSM)

该模型也称为词袋(Bag of Words,BOW)表示法,该表示法有一个关键假设,即文章中词条出现的先后次序是无关紧要的,个特征词对应特征空间的一维,将文本表示成欧氏空间的一个向量。该模型思想是将文档D(Document)看作是由一定代表性的特征项组成;而特征项t(Term)是指出现在文档中能够代表文档性质的基本语言单(如字、词等),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检索词。这样一个文档D就可以表示为D(t-1,t-2,…,t-n),t-i(I=1,2,…n)表示文档的一个特征项。

2.1.3 概率模型(Probablistic Model)

该模型考虑词项、文档之间的内在关联,依据关联信息计算文档类别归属大小,据此推算文档类别。

布尔模型和向量空间模型都将文档表示词条视为相互独立的项,忽略了表示词条间的关联性。概率模型则考虑到词条、文档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词条间和词条与文档之间的概率依赖性进行信息检索。其中二值独立检索模型(BIR)是一种实现简单且效果很好的概率检索模型。概率推理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检索模型,它模拟人脑的推理思维模式,将文档内容与用户查询匹配的过程转化为一个从文档到查询的推理过程。

2.2 图像检索

基于内容的图像信息检索主要根据图像的特征进行,一般地,图像特征包括:①图像的画面内容特征(如图像颜色分布、纹理结构、形状等) ;②图像的主题对象特征(如图像所描述的人、车、建筑等) ;③图像的著录特征(如作者、时间、地点等) ;④图像的移动和组合特征(如影象中的场景) 。目前对图像内容检索研究比较多的是基于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开展的,下面重点论述此三方面的检索。

2.2.1 基于颜色特征的图像检索

颜色是一种重要的视觉信息属性,在图像索引与检索中是一种很有用的特征。相对于其他特征,颜色特征非常稳定,具有对旋转、平移、尺度变化、各种形变不敏感特性,而且颜色特征计算简单。因此,颜色特征成为现有检索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特征。较早从事颜色特征进行图像检索的方法是直方图,通过统计各不同灰度值的图像像素数量,达到对图像的信息描述。

2.2.2 基于纹理特征的图像检索

纹理描述了图像或图像区域所对应的景物的表面性质。包括表面结构组织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许多重要信息,纹理特征是一种统计特征,具有旋转不变性,并具有较强的抗噪音能力。一般地,体现图像纹理特征的具体指标有均匀度、对比度、方向,其中均匀度反映纹理的尺寸,对比度反映纹理清晰度,方向反映实体是否有规则的方向性。

2.2.3 基于形状特征的图像检索

基于形状检索基本上是从形状的轮廓特征和形状的区域特征来建立图像的索引,主要有形状轮廓特征和形状区域特征两重描述。形状轮廓特征主要包括:直线段描述、样条拟合曲线、傅立叶描述子、内角直方图、高斯参数曲线等。而形状区域特征主要包括:形状的无关矩、区域的面积、形状的纵横比等。

2.3 视频检索

视频检索实际上属于图像的检索。视频除了具有一般静态图像的特征外,还具有动态性,如镜头运动的变化、运动目标的大小变化、视频目标的运动轨迹等,所以视频又称动态图像,是一组图像按时间的有序连续表现,它的表示与图像序列、时间关系有关。视频数据可用幕、场景、镜头、帧等描述。视频序列主要有镜头组成;镜头由一系列连续的帧组成;帧是一幅静态的图像,是组成视频的最小单位;场景含有多个镜头;幕是由一系列的相关场景组成,表示以完整的事件。视频检索的前提是需要利用可视化特征视频数据建立有效的索引。

2.4 音频检索

音频就是对声音数字化后得到的结果。音频一般采用音量、音调、音强、带宽、音长和音色等属性来描述。其中音量、音调、音强、带宽和音长等属性易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量化建模,而对音色的处理却相对复杂,对其进行分析和捕捉较为困难。音频检索同视频检索相类似,音频特征随时间而动态变化,分析时计算不同时间段的声波信号的波形,并将波形的均值、方差和自相关系数等记录在波形数据库中。对音频数据进行采样、帧抽取后,运用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音调、音量、音强等音频特征进行量化,并在音频数据库中记录这些量化值,形成索引树,在检索时可以利用这些特征进行示例和指定特征查询。

参考文献

[1] 黄如花,王梅,黄晓斌.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玉萍.基于文本的多媒体检索与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的比较[J].信息科学.2007(5).

[3] 管计锁,梁胜利.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技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4).

[4] 翟中文.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25).

[5] 罗德勇,明海.数字图书馆中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研究[J].情报检索.2003(1).

[6] 徐建华.一种新型的多媒体检索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J].情报学报.2000(19).

[7] 黄蕾.多媒体数据基于内容检索综述[J].情报探索.2000(4).

[8] 李敏.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技术[J].津图学刊.2003(3).

[9] 徐建华.一种新型的多媒体检索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J].情报学报.2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