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绩效 指标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共性,具体到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规模、技术、资源等不同,每个产业特别是同一产业下的子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都不尽相同。因此,本文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子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评价指标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指导原则,根据目前市场绩效的评价主要内容的研究现状,综合各个学者对市场绩效评价时选用的指标,从盈利能力、偿债水平、发展潜力、经营能力等方面考察其绩效。(2)针对性原则,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具有的特征进行指标设置,特别是新兴性。新兴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大都依靠自主开发为主,这就由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来决定。因此,还应当从技术水平方面考察市场绩效。(3)可操作性原则,即指标的选取应当便于数据的收集和应用,数据有一定的可获取性。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以下指标体系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绩效。

2、产业分类

本文以工信部2011年12月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作为实证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的依据。在进行实际分类时,为了统计的方便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分为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其它产业按照分类目录中的分类不变。因此,本文最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了7大类、27个子产业。

二、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实证样本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数据主要来自于上市公司年报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运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11年的截面数据进行绩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绩效具有显著差异,即使为同一个一级产业下的二级产业之间的绩效差别也相对较大。具体如表3所示。

三、结果分析

1、高端装备制造业

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交通装备绩效居于平均水平之上,排名靠前;航空产品和卫星及服务绩效居于平均水平之下,排名较靠后。航空产业和卫星及服务的规模经济效益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目前还不能实现集团化和规模化运营。尤其是卫星及服务产业,它的技术水平目前较高,但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水平都很低。这个跟产业自身也有很大的关系,航空产业、卫星及服务由于其关系到国家安全,产业发展多受国家控制,市场结构不合理,大型企业规模大,但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小企业小而不专,协调能力差,进而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2、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产业的绩效最高,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都比较高,主要是节能产业的关联性较好,国家在重点发展国家电网和太阳能源时也带动了节能产业的发展。而环保产业的绩效最差,特别是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方面。主要是由于它的产业集中度较低,离散度大,据统计,我国目前大型环保企业数量占全环保企业的比重不足5%,且专业化程度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3、生物产业

三个细分产业的绩效都在平均水平之上,在三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处于中等,差别不是很大。说明了生物产业的各个方面发展较为平均,这主要得益于各地区政府政策力度较大,各地区产业集聚加快,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产业链。但是整体产业集中度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后期,加大技术的研发力度和市场的集中度,可以迅速带动提升生物产业的总体绩效。

4、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作为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的绩效关系重大。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特种金属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绩效相对较高;前沿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绩效相对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在后面三个产业相关的核心技术并没有完全掌握,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可以看到,六个子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分大多都较低,说明了资源配置效率低是新材料产业普遍有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重复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整合力不足和产业化能力较低导致其资源、能源利用率较低。据统计,我国新材料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原材料是世界先进水平国家的2―4倍。

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三个细分产业的绩效水平相差较大,下一代信息网络总绩效最高,这主要得益于核心技术得到掌握,3G、4G技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与电子核心基础产业的绩效却在总绩效水平之下,可以看到这两个产业的技术得分相对较差,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阻碍了这两个产业的发展。

6、新能源产业

五个子产业除了生物质能产业在评价绩效水平之上以外,其它的全部在平均水平之下,而且排名还靠后。其中,风电产业的绩效最低,一方面风电并网技术上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国对风电的需求完全由国家政策确定,并没有形成自发的市场需求机制,风电场的运营受风电政策的影响强烈,导致规模经济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很低。

7、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绩效远远高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绩效。根据绩效排名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整车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都较高,但是技术水平却排名最后。究其原因,当前新能源汽车还未产业化,新能源汽车整车行业的绩效排名靠前主要是由于该产业的发展模式――依靠传统汽车产业。传统的汽车产业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资源配置方面都比新兴产业相对来说成熟;但是其关于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的技术水平还不是很强;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在核心技术上都被国外公司垄断,技术存在瓶颈,其技术的研发力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绩效进行排序,通过结果可以看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产业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别,绩效水平都较低。在后续的研究中,会进一步深入,并为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绩效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艳萍:我国报业市场结构与产业绩效分析[J].商业时代,2006(17).

[2] 何韧: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何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5(12).

[3] 于良春、薛蕾:中国烟草工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实证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 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4).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纺织产业;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056-04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分布与专业化分工

绍兴素有“纺织之乡”之称,经过多年的发展,纺织产业已经成为绍兴的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绍兴经济的发展、出口创汇和劳动就业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绍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3234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纺织产业总产值占浙江省31.9%,比2011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2084亿元)、化学纤维制造业(810亿元)、服装鞋帽制造业(340亿元)分别增长12.0%、10.5%和1.1%,增速分别高于浙江省相应行业增速的3.2、5.5和0.7个百分点,产值占浙江省相应行业比重的38.8%、30.8%和16.0%。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由若干子集群集合而成,各个子集群集中在不同的区域乡镇,基本上形成了市区以化纤产品为主、诸暨以袜子和衬衫为主、上虞以棉纺织和染料为主、嵊州以领带为主、新昌以毛纺和纺织机为主的块状集群分布。绍兴的纺织产业在全国纺织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拥有“化纤布的生产量、领带的生产量、袜子的生产量、纺织品的成交量”四个全国第一。同时,绍兴拥有健全的专业市场,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中国轻纺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依托专业市场,绍兴纺织产业形成了大区域范围的产业集群。强大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区域内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新优势,集群内的工业企业产销联动,互促互进,有力地促进了绍兴经济发展。

(二)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特征

1.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自身的聚集度不断提高,集群内部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良好,资产总额与利润总额也逐年增加,如表1所示。

2.产业链较为完整,区际分工明确

绍兴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集聚发展,块状经济已经形成规模,逐步成为了当地支柱产业。纺织产业有化纤、毛纺、棉纺、丝纺、麻纺等多个门类,各个门类又有纺纱(丝)、织造、印染、家纺、服装等多个环节。绍兴纺织产业从化纤起步,通过横向拓展及纵向延伸,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游的化纤原料,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的完整产业链,并围绕该产业链出现了纺织机械、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的产业与中国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及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国内最完善、最具规模优势的纺织产业体系。

3.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相互依托,相互推进

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与配套的专业市场同步发展,主要有柯桥的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越城区轻纺城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市场、上虞伞布市场、绍兴(中国)染料城、新昌兔羊毛衫市场。这些专业市场是众多同类纺织企业销售产品的总窗口,也是纺织企业采购原材料、辅料的公共营销平台。正是这些专业市场的形成吸引了更多的同类企业,使绍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4.纺织产品出口规模较大

从1998年开始,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产品开始大规模出口。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全市纺织品服装出口86.4亿美元, 同比增长5.8%,较上年同期上升3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比重达66.6%,分别占全国、全省出口总额的6.8%和28.4%,增幅分别低于全国、全省6.3和4.6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66.3亿美元,同比增长6.2%;服装出口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5%。

二、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绍兴纺织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

产业集群具有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的特点,因此,难以通过具体数值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予以界定,只能依据相关的统计数据,采用指标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本文以出口评价法为依据,从产业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两个方面构建了评价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见表4。

(二)评价结果与分析

依据前文所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分别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绩效评价。

1.产业竞争力分析

综合评价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1)2006―2012年的7年间,绍兴纺织品出口额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一定下降外,基本保持逐年递增发展趋势,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见图3);(2)集群纺织品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态势,基本处于逐年提高的状态,特别是2011年,顺差额达到了127.41亿美元,集群纺织品的出口创汇能力较强(见图4);(3)绍兴纺织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在0.9以上,表明绍兴纺织产业和纺织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明显;绍兴纺织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高,2012年达到32.47,说明绍兴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见表5)。总体来看,绍兴纺织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表明了绍兴纺织产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断提高。

2.创新竞争力分析

(1)人才竞争力分析

绍兴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涌现了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技术水平较高的纺织人才队伍,他们能自如运用现代化设备,借鉴与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但制约其发展的仍然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绍兴纺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少,档次低,各类技术人员占员工比例仅为3%左右,并且大多是知识面很窄的技术师傅,真正具有开发能力的能贯通原料、织造、印染、面料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凤毛麟角。

(2)科技竞争力分析

虽然绍兴纺织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但是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性能、功能化纤开发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面料开发滞后,很多纺织企业停留在模仿阶段;纺织机械和机电一体化水平相对较低等。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纺织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偏低,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目前,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科研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为1%,低于国际水平的2%~5%。

(3)信息竞争力分析

与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较低的现状相比,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信息竞争力则相对较强。装备的信息化方面,绍兴纺织企业购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配套上了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运用最多的是CAD技术。同时,绍兴拥有多个比较成熟的软件产品,纺织通网上贸易平台、纺织原料搜索与服务、印染企业管理执行系统等软件在纺织企业中有较广的应用。90%以上的纺织机械装备采用嵌入式控制软件,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企业管理方面,绍兴骨干企业业务流程管理集成度达到60%以上,正逐步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SCM)系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面,绍兴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网上轻纺城”项目。截至2013年6月,网上轻纺城访问量高达200万次,会员注册数超过了165万人,共建立网上商铺40万家。

三、提升绍兴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绍兴纺织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已完成了最初的市场拓展,但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了集群内部产业链档次偏低,高附加值的服装设计和品牌运作能力较弱,制约了绍兴纺织产业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并非以价格为主,绍兴众多纺织企业在竞争中相互压价直接导致了其利润空间被压缩,整个纺织业的利润微薄。如何快速发展,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是集群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政府层面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竞争和企业选择的结果,但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与扶持。从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看,正是在政府指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进一步提高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绍兴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1. 合理界定政府角色,加强产业引导作用

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针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但又是传统的产业集群这一现实,政府应制定合理规划,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指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政府应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引导集群内纺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升级;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引导集群内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关注中小纺织企业,促进集群的整体协调发展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能忽视广大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中小纺织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虽然较小,但对整个集群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其金融支持的力度。

3.营造区域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政府部门要提高人员素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完善法制环境,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在产业集群内部,政府要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的转化,鼓励纺织企业的科技创新,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好竞争局面。

(二)企业和行业协会层面

1.优化营销渠道

优化营销渠道是提升绍兴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集群内的纺织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互联网交易,通过网络使生产商与消费者联系起来,省略中间销售环节,降低成本。同时,以终端市场为中心进行营销渠道的管理,使渠道内各成员的关系由交易型转变为伙伴型,通过传统的单一渠道向多渠道销售转变,提升集群整体的竞争力。

2.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在国际市场上品牌至关重要,也是决定纺织品售价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是绍兴纺织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保证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联合与合作

集群内的纺织企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整合集群的内部资源,提升集群内部的产业链档次;加强集群内纺织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提升集群内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纺织行业协会要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机制,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开展与各国纺织工业组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同时扩大其在绍兴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专业技术部门间合作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何晓英.金融危机下绍兴纺织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消费导刊,2010(5):67,205.

[2]俞皓.绍兴市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发展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3.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风险、高投入且收益不确定性较强的产业,具有正外部性以及一定程度的溢出效应,其产生的社会收益要大于自身收益,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与激励。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基金扶持和政府采购等政策。财政政策要有效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明确并突破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培育、资源利用和发展阶段四个方面,财政政策也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实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的。

第一,财政政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现有财政政策支持的主要手段为财政补贴,包括直接补贴、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研究与开发委托费和财政基金等形式。政府部门通过财政补贴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金融部门对其技术创新项目的投入。通过财政补贴来满足金融部门盈利的需求,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金融融资来满足其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需求。除财政补贴外,税收也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税收优惠来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成本,降低创新风险,促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二,财政政策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普遍存在成本较高而消费市场认同度低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也相应地成为其自身发展的瓶颈。通过财政政策中的政府采购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需求,有利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市场。

第三,财政政策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利用。资源的利用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内的现有资源能耗、设备利用等,同时还包括对于人力资源的利用。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等手段促进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流动,有利于发挥财政政策的资源配置功能。第四,财政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成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是其发展过程中各组成要素在某一点上发展程度的集合,包括技术要素、创新路径、主导设计、产业规模和市场环境五个方面。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各种政策工具组合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投入和产业市场形成,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进一步成熟。综上所述,财政政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培育、资源利用和发展阶段四个方面均有推动作用,而这四个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果。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果的四个要素需要多个指标描述,利用多指标讨论财政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培育、资源利用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可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实现:财政政策ξ为本模型的外源潜变量,x表示外源指标组成的向量,Λx表示外源指标与外源变量之间的关系,δ表示内源指标x的误差项。η表示内生潜变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果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培育、资源利用和发展阶段四个内生潜变量进行度量,y表示内生指标组成的向量,Λy表示内生指标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ε表示内生指标y的误差项。B表示内生潜变量间的关系,Γ表示外源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ζ表示结构方程的残差项,反映了η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二、模型效果测度与实证检验

1.模型观测变量的设计、收集与效果测度就本文的研究主题而言,缺乏现成的二手数据,因此,本文的数据收集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文献阅读及专家多次讨论的方式,针对潜变量最后确定了21个观测指标。采用Likert的7点量表法通过直面企业、相关会议论坛和网络形式发放问卷,调查对象主要针对企业层面管理人员、部分经济科技部门的政府官员和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根据收集的数据,利用AMOS6.0和SPSS16.0对每一组潜变量与相对应的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个别指标的信度评估中,观测变量的标准化负荷绝大多数大于0.6,建构信度C.R.大于0.6。各潜变量的Alpha值大于0.7。因此,对潜变量的测量表现出了良好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对于建构效度,如表1所示,潜变量因子负荷均大于0.5的接受门槛值,显示本研究量表潜变量聚合效度良好。而且,通过计算潜变量的AVE值,达到0.5的门槛值,这表明测量指标的解释力超过其误差方差,达到足够的效度。表2对各个潜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绝对拟合指标来看,χ2/df最大为3.247,小于5,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各个指标的GFI、AGFI、NFI、CFI和IFI绝大多数大于0.9,虽然个别小于0.9,但也在0.8以上,接近于0.9;RMSEA均小于0.08,达到要求。从整体上看,各个因子模型拟合良好,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可以接受。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经验分析本部分将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初步拟合与求解,并针对结构方程模型初步拟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最后对其假设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在初步得到因子分析的结果以后,我们将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因子进行验证,并求出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模型包含5个潜变量,其中21个观测变量分别与5个潜变量之间存在关联。财政政策是外源变量,技术创新、市场培育、资源利用和发展阶段是内生变量,使用AMOS6.0软件对结构方程进行初步拟合检验,结果如表3—表5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对财政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初步拟合后,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除发展阶段中的y45略低于门槛值0.5以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大于门槛值,达到可接受程度。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中存在统计不显著即t值比较小的路径,如财政政策市场培育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49(t=0.235)。因此,模型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剔除统计不显著的路径。从表5可以看出,χ2/df=2.754,该值小于5,表示财政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理论模型拟合可以接受;GFI=0.936、AGFI=0.910和IFI=0.908均大于0.9,拟合参数较好;NFI=0.814和CFI=0.827均接近0.9;RMSEA=0.074略低于门槛值0.08,因此,该模型拟合参数还不是很理想。

总之,从财政政策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初步拟合情况来看,该模型初步拟合不是很理想,需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初始模型不能非常精确地反映财政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理,因此,本文对其进行逐步的改进,从M1到M3共进行了两次修正,最终得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作用机制模型,具体改进如表6所示。在模型拟合过程中,根据修正系数MI(ModificationIndex),发现最大修正因子存在误差相关,因而转向最大的修正因子,发现观测指标y45对于潜变量市场培育和资源利用的修正因子分别为12.090和10.900,为了保持各描述指标的单因子属性并保持模型的精简,决定删除这一指标以替代增加该标识路径,模型被修正为M2。在M2中,NFI=0.903,CFI=0.914,RMSEA=0.063,不显著,因此,支持删除财政政策市场培育路径,模型被修正为M3。在M3中各自有估计参数均显著,虽然还存在几个误差相关对应的MI较大,但是因为缺乏依据可以让这些误差相关自有估计,因此,M3为财政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果的最终模型,各拟合优度指标也比较理想,如表7所示。从表7可以看出,财政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构方程初始模型修正后,各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均达大于门槛值0.5,达到可接受程度。

三、结果与建议

本文通过资料搜集和问卷调查进行相关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并通过逐步修正模型,模拟测度了财政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果。从财政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终模型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完全标准化的路径系数为0.216;财政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利用具有促进作用,完全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04;财政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具有促进作用,完全标准化路径为0.343;而财政政策对于市场的培育层面则没有显著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财政政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营造产业发展氛围,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认同与共识,以实现对产品推广和市场培育的目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购买、相应的补贴措施和通过对商品税收的优惠引导消费者等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市场对于产品的认同与共识也需要一个过程,且财政政策促进市场培育的政策设计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过程,使得财政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效果往往并不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政府的财政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资源利用和产业成长等方面也至关重要,有利于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风险,实现产业成长的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兴技术;商业化;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33-02

与其他任何技术一样,新兴技术在研发取得成功之后就必须被推向市场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商业价值,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为社会创造财富。一项新兴技术能够成功地商业化不仅将为技术拥有者带来丰厚回报,而且也可能因新兴技术特性对行业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或者开创一个崭新的行业,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所以,推动新兴技术商业化成了企业与政府的共同目标。尽管商业化已深入人心,但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新兴技术商业化的力度和收效依然欠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是一家由46个国家一类研究所组成的军民结合的大型集团公司,每年有近500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出来,但真正能成功推向民用市场的不到50项。

一、新兴技术商业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新兴技术商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1)新兴技术的技术性能、技术的成熟度、技术的成本优越性等;(2)新兴技术的市场需求、市场容量以及市场增长潜力等;(3)新兴技术接收方(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包括对技术的消化能力、技术和生产人员的技术能力、市场预测与开拓能力等;(4)环境支撑条件,包括政府的政策与措施以及企业的经费、设备和人员投资等。

技术的复杂性。如果当一项技术对生产企业的规模、技术人员素质、资金、设备能力、原料等要求非常高的话,我们就认为它的技术复杂性较高。当一项技术要求企业拥有复杂的专用设备以及高水平的熟练工人时,虽然由此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可能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考虑到市场瞬息万变,一旦市场情况发生变化,专门设备就没办法作其他用途,只能报废。因此,一项技术的复杂性越高其由技术过渡到产品并投向市场的过程中越容易出现问题。

技术的成本优越性。以eBay、Amazon为代表的“B2C”式网上商店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的零售商业模式,凭借极低的边际成本和连锁效应挤压着传统渠道商和零售商的生存空间,成为网络经济时资者追捧的宠儿。

技术持续更新的时机。新兴技术产品更新时机选择失误必然造成企业新兴技术商业化的失败: 一方面由于老产品的提前退出而失去了还能从老产品上取得的收益; 另一方面也可能因消费者尚不认可新产品而使新产品丧失部分初始利润。在快变市场环境下,时机可能瞬间即失,因此时机选择更具有挑战性。以西门子手机为例,德国人固有的“工程师文化”使得其在品质上过于精益求精,新品推出速度缓慢,结果在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品牌的“以快打慢”的做法面前跟招不及,丧失了不少份额。2003 年中,西门子开始风格创新,推出了Xelibri 系列手机, 前后一共推出了八款,尽管设计前卫、风格个性,但取消彩屏和按键又过于超前,结果反击未能得手。

市场需求。在商业化阶段,企业往往首先面临为技术寻找适宜的应用市场的问题,市场的需求以及需求的大小对于新兴技术商业化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新兴技术商业化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由于新兴技术基于基础科学进步或者基于对现有技术的集成,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难度,需要有较强基础研发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因而往往诞生于集中了人才、技术、信息及先进科研设备等优势科技资源的科研院校和高等学校。目前就整体而言,中国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科技资源,若干科技资源指标已居世界前十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不计其数,然而与此同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种情况在新兴技术领域比比皆是。大量的新兴技术因为开发者没有考虑到市场需求或者未能发现市场需求而被束之高阁,从而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市场容量。就中国市场而言,巨大的市场容量是区别于一般国家的最突出的特征。在许多行业中,由于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造就了无数个细分市场。由于市场总量规模庞大,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有可能具有客观的规模。某些细小市场在西方国家的规模很可能极为有限,甚至根本难以形成,但在中国由于存在巨大的潜在客户群而有着客观的发展空间,足以哺育一批企业成长壮大,也为新兴技术提供了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广阔天地。如,小灵通通信系统这一通信领域的低端细分市场,在中国就有着数千万的用户,市场容量巨大,为UT斯达康等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一片沃土。

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在企业购买新兴技术之后,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能够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发展企业购买的新兴技术。故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因素。

企业的营销能力。由于新兴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所需要的资金额大,风险性高,产品生命周期短,竞争性强,若产品不能在较短时期内获得市场,回收资金,必然将使企业面临困境。而传统的营销理论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新兴技术产品,新兴技术企业的营销体制必须有所创新。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无论是微软、IBM,还是联想、方正,这些成功的新兴技术企业不一定拥有最好的产品和最先进的技术,但他们却一定拥有正确的营销理念和最好的营销战略。他们的每一项企业行为,无论是R&D,还是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都立足于更好和更快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理念,重视企业市场营销的作用,是处在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的新兴技术企业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企业支撑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工厂资金短缺,缺乏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的物质基础。尽管企业的科技意识在逐渐增强, 但在吸收高校科技成果的财力、技术力量、设备管理等方面难以适应, 加上考核指标不完善, 只重产值、利润而忽视技术储备,以及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致使企业对于吸纳新兴技术、开发新产品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对策与措施

尽管新兴技术商业化存在诸多制约,但问题与机遇同在,只要认识统一、管理到位,措施得力,“商业化”一定能得到蓬勃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采取有效措施。(1)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当前科技与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除了企业自身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外,政府应该大力促进基础研究,为新兴技术的诞生提供丰富的土壤。同时,还要通过对产业共性技术的支持以及财政税收措施,引导企业提高创新能力。(2)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新兴技术商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资金需求很大,但同时由于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在其商业化过程中也充满了风险,普通的银行和投资机构不愿意投资这类项目。因此,必须构建一个鼓励创业、机制灵活的投融资体系,为新兴技术的商业化提供充足的资金。(3)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为新兴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新兴技术的拥有者更大程度地从新兴技术商业化中获益。因此,政府应有意识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新兴技术的商业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严格考察备选新兴技术,提高质量。新兴技术商业化的成功关键就是要选择打算商业化的新兴技术。企业选择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兴技术的选择,在当前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新兴技术是非常多的,企业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新兴技术,首先要根据新兴技术的成熟与否、可靠与否,是决定企业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减少企业的风险和损失,在新兴技术选择过程中,对于新兴技术要做全面详细的了解,甚至对市场进行全面考查,被确认为有应用价值、有效益,且成熟度高的技术和产品才能选择,尽量避免不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流入市场。这样把关既维护了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也提高了企业的信誉,为建立良好的企业与销售商甚至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注重市场的导向和驱动。市场力量始终是新兴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市场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引导新兴技术的研发趋势。二是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断选择新兴技术,以参与市场争夺。三是由市场需求产生研究开发项目。

认真分析企业内部的相关条件。企业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新兴技术,首先,根据企业的内部资源条件初步确定企业有可能选择的几个新兴技术,其次,对每一个新兴技术做出预测分析;再次,根据企业自身条件,评价每一个技术的优劣;最后,确定本企业应当选择的新兴技术。不能只是从新兴技术初始是否有吸引力出发,主要应根据充分发展后的技术是否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较高水平的效益出发,由于一个技术当前表面上看来发展很迅速,但究竟能不能应用与市场,最终必须以企业目前的消化吸收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为基础,否则就容易误入企图而导致失败。

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发挥新兴技术人才优势。人才是新兴技术商业化成功的决定性力量。当发展新兴技术的目标和方针明确后,人才准备和智力保证就成为关键环节。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投入,那么新兴技术商业化的目标就会落空,也不可能搞好新兴技术商业化。企业要重视新兴技术的人才培养建设,使人才成为发展新兴技术的中坚力量。新兴技术商业化过程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艳.新兴技术的动态评估与小灵通的成功之道[J].管理学报,2005,(3).

[2]赵洪江.陈学华,苏晓波.新兴技术、新技术、高技术及高新技术概念辨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5,(11).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劣势;SWOT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49-01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强令世人震惊。为应对危机,全球主要国家开始大力关注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试图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突破口。面对危机,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提振经济发展。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双层内涵,首先是作为战略性产业来考量的,战略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在未来成为主要产业或者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向某一战略方法发展的产业或者产业群。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了它作为新兴产业的性质,而新兴产业又是以所用技术的创新与先进性为基础的,同是也意味着相关产品、技术或是市场都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可以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引领技术先进性、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他产业有辐射作用、并对未来经济发展具有导向性的产业的集合。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产业基础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而同样属于高科技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已经比较完善,有些产业的规模达到世界的前列。在智能装备制造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沈阳车床、大连车床两个集团的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进入世界机床产业前10强;我国的镍氢电池、锂电池关键材料和技术已形成了从上游产品、原料制备、设备制造、电池加工和出口贸易到下游产品的产业链条,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化基础优势。

2、市场优势。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以及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前景宽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5.3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0%左右,年均增长率达到20%;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轨道交通方面,我国拟建成总里程1.3万公里的“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预计2015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2500公里,投资规模将近1万亿元。

3、资源优势。中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品种较齐全,资源相对其他国家拥有极大的优势。世界上已知的主要矿产资源在我国均有发现,我国是世界上探明储量最多、品种配套齐全的国家之一。众多的储藏比较丰富的资源在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产业中占用重要的地位。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无疑对这些产业的自主研发提供了原料保证和物质基础。

4、科技优势。我国拥有众多科技实习雄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产学研结合大大降低了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成本,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学校和企业进行相关技术开发的积极性。通过产学研联合,把科研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对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二)劣势分析

1、关键技术没有掌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从总体来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还是很缺乏,较为落后。与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在研发投入、实验条件、科研实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由于中国本土企业现阶段多数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较小,对掌握专利的国际企业不构成威胁;在高端装备大部分领域中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仍需大量进口。

2、科技优势未充分发挥,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受专业化能力制约,导致科技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有些研究同市场脱离,只有理论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够完善。

(三)机会分析

1、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我国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例如,“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将加快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中部最大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将以高效节能、清洁能源技术与装备、大气污染治理等为重点,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和节能环保材料研发,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2、应对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的关键环节。当今全球资源紧缺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瓶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各国追求低碳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同时在当今全球面临能源危机、气候变化以及资源约束等主要发展问题的情况下,开发新能源以及关键材料技术已称为世界各国重要科技攻关方向与产业投资领域,各国希望通过新能源材料这一关键环节来应对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的问题。

(四)威胁分析

1、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财税政策不完善。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新技术的发明、新企业的建立以及许多创新行为的发生,具有成本高、风险大、回收期长等特点。所以其创业投资规模小,投资资金缺失,融资性担保结构不发达,场外交易市场尚处于摸索阶段,资本市场不健全。创新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缺乏的问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扶持力度不够,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2、全球一体化环境下,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加入WTO后对改善我国经济市场环境、挑战产业结构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要求我国的新能源市场、汽车市场、高端装备制造市场等更加国际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些产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些产业领域内,我国与国际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不论是整体计划还是在技术开发,以及市场组织方面都相对落后。

三、总结

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我国的国情,有它自身的优势以及发展之初所存在的劣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围绕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展开了更为激烈的竞争,一方面对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对我国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在经过SWOT分析后,能够对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和准确的建议,使我国能够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2010(0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