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质教育的重点

素质教育的重点

素质教育的重点

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教育;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84-03

医学不仅是一门生命科学,也是一门充满人性的科学,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其崇高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生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如何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有良好人文修养的高级医学人才,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协调医患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古今中外,医疗服务作为社会的必需品一直存在着,与此同时,作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医患关系也备受人们关注。当下,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患矛盾逐渐升级,医疗冲突频繁爆发,医患关系成为影响当今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人文素质的缺失,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关键因素所在。“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型医学模式呼唤人文的回归,注重人的生命质量和人心健康,这一定程度上对医务工作者的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教育需兼顾知识、技能、态度的全面培养,要兼具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医学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我们一直所要追求的。重建具有人文主义和人文情怀的医学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沉甸甸的现实命题。医学生教育必须要摒弃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观念。因此,医学院校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是协调医患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的现实需要

医学集综合性、服务性、社会性于一身,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和人文性,是一门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医学是人学,更是仁学。它蕴含着医务工作者对人类价值的关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其重大使命。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曾指出:没床决策的过程,以及对患者的关怀,都需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医学生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具有崇高性,事关人民的性命。健康所系,性命所托,这意味着医务工作者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需要将道德准则和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医学领域的每一份工作,都需要一个充满人性大写的人,这个大写意义上的人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还必须要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营养,具有体恤苍生的仁爱之心。实践证明,现在的医学教育只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才能培养出关注医学现实,关爱生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

(三)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深度转型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学科呈现出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发展趋势,医学心理学、医学管理学、医学美学等大量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蓬勃发展,均表明了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逐渐被社会、伦理等复合发展模式所取代。因此,这种发展趋势,不仅要求医学学科既要研究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诉求,同时也要注重研究医学职业特性、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与职业相关的伦理要求。现代医学教育要求我们要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人类个体,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众多学科考察人类的健康,认识医学的意义。这种发展要求医学学科不仅要研究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研究患者的心理、社会、生态等方面境况,还要研究医学职业特性、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与职业相关的伦理要求。因此,医学学科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要培养出医术医德兼备的全面发展型的医学生,他们既要知晓患者的健康情况,还要掌握与患者健康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三个关键点

(一)思想理念上:倡导“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在致力于解决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这一问题时,需要注意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构建“全面发展的人”。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是国家教育部对现代教育的要求,这体现了国家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表明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面发展的人”,是对于人类自我的深度反思。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就在一系列著作中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所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本质规定的拓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的需要得以实现和满足。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所谓“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涵括多学科的训练方式,既要有专业知识的教育,也要有人文主义教育的关注和引导,才能真正地实现完善“教化”与“人性”,提升人的人文精神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对于医学生而言,在获得科学知识的状态下,在被偶尔诟病的过分技术实用化的追求中,首先需要做的,是成为“全面的人”,在全面中获取完整。

当下,对医学生教育的重要诉求,是对客观知识的渴求,对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追求学生的,实用化的教育目标的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客观程度上造成了绝大部分的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价值观扭曲,自我中心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这严重违背了具有崇高使命的医疗事业对当下医学生的的严格要求。当下对医学生专业技能的过分追求,把他们作为技术工具的载体,忽略了对其“全面发展”。毋庸置疑,完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是医学生必需的,但是对医学工作以及患者的爱、理解和尊重也是医学生不可或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是医学生完成全面性人性教育的可能。

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是对以往人文素质教育的反省,希望从更高层面重新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全新的路径中,才能使医学生的教育始终坚持以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素质培养才能不囿于教育理念而更具客观现实性。

(二)价值观念上:厘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告诉我们:“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是作为一定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是一种关系范畴。多种多样的主客体关系形成了有所差异的价值。每一个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不同个体的效用进行取舍,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正确定位“个人价值个人与社会是一对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表现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正确定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又一关键点。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经提出:古典教育对生活毫无用处,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只有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完满生活的需要,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按照此观念,人文教育是不应该被重视甚至应该是被忽略的教育,我们知道,科学教育是以物为中心的教育,它解决的是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人们客观准确地对客观世界做出事实判断,科学知识培养的是科学精神,积累的是科学素质;但是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目的在于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从而能够友好的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人们越来越轻视人文教育,出现了医学生教育中存在“重科技,轻人文”价值取向。这样的教育导致培养学生的结果即是制器与育人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对于“价值”的反思。当下,在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价值”一词进行正确的理解,既是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厘清。

真正意思上的价值不单单是单一的,合目的性。目前,医学生教育中,在“价值”这一概念所涉猎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中,“个人价值”被淹没在带有“制器”意味的“社会价值”之下,所以这就根本导致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被忽略。其实,人文素质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对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真正有意义的界定,人文素质教育既肯定了个人价值存在的合理性,努力满足个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正当要求,也引导了学生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当医学生教育更多的关注“个人价值”时,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够具有良性生长的土壤,只有真正对“个人价值”的正确认知进行自我构建时,也才能够真正得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强调在价值观念上厘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明确“个人价值”的重要性,有助于医学生更有效的获取人文素养。在医学生教育中中更多关注唤醒学生内心的“自我价值”,而不是过分关注于实利的“社会价值”,那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将能得到本质性的提高。

(三)操作方式上:均衡“实用学科”与“文雅学科”

对“实用学科”与“文雅学科”的分类和探讨,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学科有两种:实用学科和文雅学科。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娱乐心灵,陶冶性情,是高尚的。他重视后者,主张“文雅教育”,他认为文雅学科有助于理智的培养。亚里士多德主张“文雅教育”。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亚里士多德重视后者。音乐是自由和高贵的学科,可使人心灵娱乐,陶冶性情,且有助于理智的培养。除了通过音乐来实施道德教育外,还有专门的道德训练。此处的“实用学科”,我们可以理解为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科,“文雅学科”理解为人文学科。毋庸置疑,亚里士多德倡导非功利性教育,认为“文雅学科”比“实用学科”重要。虽然,我们对亚里士多德完全排斥实用学科的理念并不赞同,但这种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为非功利性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对尊重、平等、爱的追求,对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凡此种种,皆是“文雅学科”在教育方面优于功利性“实用学科”的重要方面。文雅学科则能为实用学科注入真、善、美的文化底蕴。当下,对医学生的培养中,对其“实用学科”的教育要重于“文雅学科”。长期以来,在医学生的教育中专业教育针对性强,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偏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偏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环节相对薄弱,医疗纠纷频繁有发生,医患关系普遍紧张。因此,我们需要在强调“有用学科”的同时,加以对“文雅学科”的关注,使一直在医学生教育中处于弱势的“文雅学科”,获取与“实用学科”共有均衡发展的机会。只有这样的均衡共生,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才能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获得有效提升,获得全面提升。

三、小结

培养医术与医德兼备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是当今医学生教育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下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要求我们必须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视为医学生教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下大力气进行改变,培育其人文精神、塑造其完美人格。我们本文中所提到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思想理念。在价值观念上主张厘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即是希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在“个人价值”的强调中摆脱过于功利主义的影响,令其人文素养得以实质性的提升。在操作方式上主张对“实用学科”与“文雅学科”的均衡共生,则为切实完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更为具体的、现实的、可操作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卢杰,蓝菊.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反思与构建路径探讨[J].高职探析,2008(2).

[2]夏宏奎.谈正确处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教育探索,2007(10).

[3]郑剑,孙妲男.高等院校应用型医学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J].活力,2013(4).

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第2篇

一、教师的职业倦怠制约实施科学素质教育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有来自个人、组织和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对幼儿园的期望过高;工作繁重,班级孩子多,幼儿教育不断创新;新时期幼儿任性;孩子的安全问题;临时性任务多,幼儿园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最重要的是政府对幼儿园的投入不够,幼儿教师的地位不被重视。

如何能帮助幼儿教师走出职业倦怠从而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科学素质教育呢?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职前培训,在让她们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有吃苦精神、奉献精神,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其次,管理者要以尊重教师为职业导向,关心她们的生活,让教师感受到应该将教育工作当成是一种享受,因此,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认真分析教师的物质、精神的需求,使教师心理宽松。然而,各人产生倦怠的原因并不相同,要解决倦怠问题必须各自反省,搞清产生倦怠的原因。方法很简单,只有弄清是什么让自己觉得烦躁,这烦恼事就是造成倦怠的主要原因,想方设法排除它,幼儿教师们就会再生新意,又会充满激情,从而使实施科学素质教育有了基本的保证。

二、仅限于知识的教育影响教师实施科学素质教育

总体来说,当前教师的科学素质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在某些方面也有了提高,但仍有许多方面比较欠缺。已有研究表明:我们的教师在“使幼儿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基本上是胜任的;但在“使幼儿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方面,教师的科学素质则比较欠缺,教师实施这方面科学教育的能力也比较弱。

幼儿园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使幼儿乐学和会学。教育目标的构成应以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发展进程为线索。幼儿园的科学素质教育要成为引发、支持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在一日生活中创设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提供能够引发幼儿研究的材料,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运用、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发现的策略,以促进幼儿学习科学的主动建构。

三、提高教师教育意识可以更好的实施科学素质教育

针对教师队伍的现状,《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的任务,并规定了科学教育、科技培训的目标,这实际上也就间接地规定了教师实施科学教育能力提高的目标。为了实现这种转变,推动科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增强科学教育意识、树立职业理想信念,这是素质的核心。当前,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激发职业理想信念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教师应基于对教育事业的认识,较好的把握自身的角色职责。有人说,“教育是良心的事业”,这表明它不同于其他社会行业或事业的特殊性,作为以教育为职业同时又是教育实践主体的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首先,教育对象为未成年儿童,特别是幼儿,他们尚不具有行为能力,不可能去选择自己所受的教育,因而教育者能否本着为儿童健康成长安排、设计教育并实施,显然至关重要;其次,教育的成败往往影响久远,育人工作如果发生差错,给儿童带来的不良影响往往是不可逆转和弥补的;再次,教育是人与人相互影响、感化的历程,在较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影响而得到发展的对幼儿来说,教育者的言行无时无地不成为他们模仿认同的榜样,教师自身人格完善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教育是良心的事业”,特别强调教师个人对自己应负社会责任的意识,突出教育实践主题自身人格对于此项事业成败的价值。

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第3篇

当今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的教育活动。而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然要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创新教育。面向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内涵的拓展与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为其长大后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全面素质基础。而教育要成为创新的承载体,基础素质教育不但首当其冲,且其重要性日趋突出。目前进行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表明,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新的成长点和制高点。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推行创新教育,即创新性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基础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过去教育的弊端是重知识、轻德育、轻能力,特别是轻视对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其弊端,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由于认识与理解上的偏差,有些地方只注重琴棋书画的第二课堂活动,忽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忽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对立的两回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实施素质教育不进行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完成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其素质教育就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抓住关键,没有实施到位。反过来讲,创新教育决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而另搞一套,必须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它区别于农业经济靠土地,工业经济靠资本、资源。其明显特点,就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所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战略部署。其目的就是为知识经济输送具有创造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创新教育。所以,提出全面实施创新素质教育,这既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生活在当今时代,即使是一般的生活、 工作,也离不开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说,没有创造能力在现代便无法生存,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享受现代文明。所以,学校教育应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积极主动地抓好创新素质教育,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具有情感、具有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潜能,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从国内外心理学家及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创造能力是每个健康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人的大脑在两周岁前基本发育完成,五岁前的脑重量已为成人的95%,而智力发展则为一半。这个时期的素质可塑性大、记忆力强、是大脑思维最活跃时期,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期。所以,在中小学要树立正确创新素质教育观,积极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对学生身上创造性的萌芽,要积极、适时,按着创造心理规律给以培养、扶植、拓展、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造性素质。这既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任务,也是青少年创造性心理潜能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第4篇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科学对策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教学人才的基础,单一地强调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提高教学的效率,不符合教学的新特点。只有在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才能发挥教学的积极作用。技工学校是培养社会技术人才的摇篮,搞好体育教学,是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也是保证他们全面发展的核心。然而,目前我国很多技工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单纯的强调学生的运动技巧,无法从根本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针对我国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学与体育教育相融合的必然结果。素质教育的内容一方面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上,它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出发点,重视他们个性的张扬。体育素质教育也体现在对学生锻炼能力和健康情况的教育上,要避免体育技巧的单纯教学,注重思想、文化、心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积极配合锻炼,强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索学习,保证素质教学与技工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和有效的教学对策

在技工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展素质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需要教师权力倾注其中,找到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彰显教育的新形势。

1.在教学措施中体现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形式除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之外,其同时还可以体现在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措施中。技工学校在通常应用的教学措施尽可能做到教学情境化的效果,确保学生们均可以保持着身心愉悦的情绪主动参加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但是,由于体育理论教学较为枯燥,运动方面又存在不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开展体育素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情景的营造和搭建,使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令其踊跃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克服体育教学的缺点。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模拟一场足球比赛,让学生扮演成观众和选手,全面认识足球知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进行思考,进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完善认识

目前,我国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师较为年长,从事教学工作多年,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却无法明确素质教育的优点,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想要充分开展体育素质教育,就要让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明确体育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将应试教学的模式予以转换,增设素质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要树立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素质运动习惯。

3.确立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发挥其指导作用

新课改下的体育素质教育体现在技工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确定它的核心地位,就是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中体育素质、非智力因素的素质培养和开发起着特殊作用。体育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各种素质形成、发挥、提高的能源系统。素质体育教学不仅要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独立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技工学校的体育素质教育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

4.紧抓体育素质教学的中心环节

所谓的技工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就是指课堂教育,一堂完整的体育课包含的内容多样,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仅仅把握课堂宝贵的时间,开展多渠道的素质教学,将体育与素养相融合,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和贯彻。另一方面,体育素质教育还要强调教材的合理化,选择的体育教学方式要与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相适应,结合市场的需要开办课程,将教材变为素材。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在教学中围绕学生展开,使他们在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与美的表现等诸方面获得高度和谐的发展,强调他们运动个性的张扬,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其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近年来,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开展体育素质教学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彰显素质教育的内涵,将其与体育进行有机结合,并且找到它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凤娟.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探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91-93.

[2]周夏池.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6):91-92.

[3]兰亚强.素质教育与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引进与咨询,2006,(02):84-85.

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平衡点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味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升学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逐渐养成重成绩,轻能力的错误观念。而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若一味的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及能力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成长。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在两者间寻求合适的平衡点,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充分的结合。在此,本文从两者的价值取向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出发,针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探索,做以下几方面的论述。

1 素质教育

在我国教学活动中,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乃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首要责任在政府,在教育部门的最高层。因为改革是一个从上到下、循序渐进的过程,上层的行政措施不够强劲,下层的局面必然也无法根本扭转。从课程选择和设定上来说,就必须权力下放,应当以教师、家长、学生和专家为核心,共同来选择和设计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逐渐形成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教育格局。

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再以单纯的升学考试为主,相对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素质提高以及道德塑造,因而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具体行之可效的模式,只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

2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由于应试教育较片面地注重知识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弊端日益显现,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占用了学生大量精力。

除此之外,受我国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的教学理念影响,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培养以及人格塑造。由此,填鸭式的应试教学,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由此可见,应试教育以无法适应我国当前的教育。

3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结合

在教学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由此可见,在某种程度上,素质教育属于一种理论式教学,它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以及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此同时,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离不开应试教育,如:重要考试,而应试教育在实施时,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完善,而如何在两者间寻找平衡点,则成为诸多教育学家至今仍在探索的问题。在此,针对两者的平衡点,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3.1 学习行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应试教育压得透不过气,以至于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而素质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今后教学中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

然而,在素质教学中,注重的是整体提高。由此,在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期末考试的测评中,教师除了看考试卷面外,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日常表现。设置相应的班级模范奖、优秀榜样等奖项。

3.2 价值互补。在我国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应试教育的实施,往往将重点放在个别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以学生的升学率为中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性格培养及道德培养。而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重点不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以及道德素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还,可以将两者结合,充分的利用两种教学方式中的价值优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而在培训学生道德素质的同时,将学习渗入进去,以此来达到教学目的。

4 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创新,因而在我国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的抓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思想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泽龙,罗海丰.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1)

[2] 于华梅,陈蕾.20世纪我国高教管理体制两次重大改革的对比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J].辽宁教育研究,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