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兴市场策略

新兴市场策略

新兴市场策略

新兴市场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销渠道;贸易保护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08-03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我国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通过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为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川省颁布了《“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拓展企业国际化发展空间,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新的驱动力。

一、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部分产业初具出口规模,增长速度快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冲击。四川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下滑。2010年月四川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出口额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出货值419.68亿元。以四川省的生物领域为例,生物肥料、燃料乙醇、生物农药的许多新产品和新行业在初具规模的情况下迅速发展。2010年四川省医药制造企业达390家,实现出口总额7.09亿元。在出口额增加的同时,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也不断增长。四川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其中钒、钛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第一,稀土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第二。截至2010年7月,四川省新材料产业出口创汇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1%。

(二)部分产品的国际市场地位逐步提升

随着四川省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地位也逐步提升。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方面。以成都、绵阳为核心区域,努力建设成全球知名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软件与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宽带通信与泛在网络产品、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的出口额不断扩大,产品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新能源产业领域方面。四川省乐山地区依托高新区,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发电成套设备等产业。光伏产业以其优质的产品出口欧洲、美国等世界各国或地区,国际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三)部分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潜力巨大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四川省成都依托高新区、双流西南航空港工业园区等,加强生物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医药服务等生物医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成都、德阳、阿坝、巴中等地区为重点的中药种植、现代中药制造和特色原料药产业。近年来已有数家企业通过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的生产质量体系认证,为中国制剂进入欧美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太阳能产业方面。四川是多晶硅产能、产量大省。目前,四川巨星集团、通威集团、新光硅业、东汽公司、峨眉半导体材料厂、乐山电力、四川投资公司和岷江水电等10多家企业已经形成万吨硅材料生产能力,四川省成为全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

(四)技术出口贸易取得新突破

我国一直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贸易出口和技术援助。随着四川省企业技术贸易出口规模的日益扩大,国际工程承包能力越来越强,为中东、非洲的许多国家提供通讯、电力等技术劳务服务。通信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服务业是四川省技术出口最主要的行业。2011年1-9月,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出口突破了2010年同期无出口的局面,合同金额638万美元,占技术出口总额的45.5%;计算机服务业合同金额538万美元,同比增长203.5%,占技术出口总额的38.3%。

二、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

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是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例如,2011年四川省专有技术的许可和转让合同金额106万美元,占技术出口总额的7.6%,但目前全省尚无专利技术许可和商标许可等方式的技术出口。以生物育种为例,植物转基因关键技术和方法的知识产权大多数掌握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在该领域的原始创新很少。二是缺少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开拓初期,贴牌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其竞争力不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逐渐意识到品牌化战略至关重要。经营策略逐渐从贴牌生产过渡到自创品牌,以提高其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出口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四川省相关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相对单一,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

(二)对国外中间商过度依赖,海外营销渠道建设存在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额虽然持续增长,但绝大多数出口企业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海外营销渠道。销售主要是依赖国外的中间商、商来实现,缺乏自主营销渠道。由于销售受制于中间商,不得不竞相压价,使得大部分利润都落入中间商手里。例如,四川省的装备制造业的装载机、压路机和挖掘机等传统产品虽然进入国际市场,但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不了解,对需求变化反应慢,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够。一旦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国外的进口商很可能因为资金困难或者市场预期不佳而减少购买,企业出口就完全陷入被动,只能减产甚至关门,没有调整营销策略的余地。

(三)开拓国际市场的秩序有待规范

在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由于行业集中度低,企业分散,缺乏大集团、大企业,出口市场缺乏适当引导,出口秩序有待规范,产品重复出口,企业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甚至出现彼此压价的恶性竞争行为。如新材料产业领域,稀土产业出口秩序混乱,监管有待加强。四川省稀土资源拥有量约1000万吨,年采掘量约5.7万吨,无论是资源拥有量还是生产能力,都位居全国第二,是当之无愧的稀土产业大省。但与此极不相称的是,全省近百种稀土出口产品,仅有30多个税号,部分产品与税号脱节。难以实行有效监管,甚至还可能导致走私活动的发生。

(四)面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

相比传统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面临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势更加严峻。贸易保护手段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除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和劳工标准等方面的贸易壁垒也层出不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加大了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例如,2011年四川省太阳能光伏产业由于遭遇美国反倾销反补贴联合调查(简称“双反”调查),太阳能电池出口额出现量增价跌的现象。据统计,2011年四川出口太阳能电池170万个,价值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1.4%和19.7%,但太阳能电池出口均价为每个234.3美元,下跌了30.1%。一旦美国做出“双反”裁决终裁,将对四川省光伏企业征收高额反倾销反补贴税,将给四川省光伏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三、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对策

(一)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国家制定不同的策略

四川省当前重点发展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产业的发展特点不同,国际市场开拓也不相同。例如,对于开拓发达国家市场来说,应重点支持对市场准入条件要求较高,并且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行业,如新能源光伏产业,努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质量与效益,增加市场份额。对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应立足于能发挥四川省比较优势的产业。如生物医药等行业,以满足对方国家市场的需求。同时,为了避免拓展国际市场的盲目性,要结合不同产业和国家的特点,采取不同策略;对于该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的国家,采取主动结盟策略,实现合作共赢;对于该行业处于与我国竞争局面的国家,采取稳健的策略,对于产业水平较低的且贸易关系稳定的国家,则应该采取积极的策略。

(二)集群式国际市场开拓

集群式国际市场开拓是指以开拓国际市场为导向,积极利用集群内资源和配套,通过企业联盟或组建行业网络,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协同开拓国际市场的做法。这种模式具有良好的集群效应:有利于培育和提升集群品牌,增强客户吸引力;有利于建立企业互助联合组织,组织联合展销、联合接受订货、联合采购、联合宣传促销、联合进行培训等,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这种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规模效应,降低了市场开拓的成本,也提升了中国企业在所在国的话语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为契机扩大服务出口

当前全球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在服务外包成为继制造业外包之后的新一轮产品内分工的国际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融入全球化,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要以比承接制造业外包更加积极、快速、坚决的态度来承接服务外包。2011年,我国服务外包快速增长,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23.9亿美元,同比增长63.6%。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推动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和出口,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四川省人才、设备与成本等比较优势,把已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优势的产业作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点,努力扩大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服务出口,发挥服务贸易高附加值的优势,延长货物贸易的价值链。如在生物医药、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领域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充分利用四川省内资源优势发展服务外包。另外,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位于四川成都,是我国唯一集核动力工程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和小批量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基地。四川省应充分发挥核电装备科研、设计、试验、制造、安装到核燃料供应、管理和技术服务的整体产业优势,鼓励核电企业积极承接国际核电服务外包项目,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四)加大扶持国际化市场开拓的力度

首先,用好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对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金额较大或能带动国内专利技术和标准出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在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加大对鼓励类商品对外贸易的支持力度。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出口产品目录,对列入目录且符合条件的产品在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支持。落实海关企业分类管理措施,大力推进分类通关改革,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企业申请成为海关高资信管理企业,享受相关通关便利措施。最后,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商协会、产业联盟、技术联盟等行业组织,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防止恶性竞争和促进国内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

新兴市场策略范文第2篇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一般规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应属于幼稚产业,其发展的常规路径应该是“基础研究及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专利申请—产业化与商业化”。从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能够萌芽、成长和发展成熟,起因在于前沿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广阔市场前景的诱导。[13]但是,处于起步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脆弱,从技术研发成功到产品试制成功,再到实现规模化量产,最终为市场广泛接受,每个环节都是惊险的一跃,都存在极大的风险。但是,基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和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并为市场普遍认可的战略性新兴产品,其一旦迅速发展并逐步产业化、商业化,形成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一类新兴产业,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的战略性支撑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人类文明进步也将具有极大的贡献。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国内学者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集中于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王新新(2011)[14]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大动力:技术进步带来消费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分化的直接动力、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整体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基础动力、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的的现实动力。包海波(2012)从技术、市场与制度的协调互动方面归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大培育机制。[15]桂黄宝(2012)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动力机制进一步研究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主要靠创新驱动、政策推动、需求拉动和市场竞争“四轮驱动”。[16]笔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视角来看,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初创期,产业技术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产品服务等均尚未成熟,行业进入壁垒较低,但从业者对产业特点、产业竞争状况、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多,产品市场开拓比较困难,行业利润率也比较低,对政府采购、产品消费补贴、土地价格优惠等扶持政策依赖性很强。第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产品的市场增长率很高,产品市场需求渐趋增加,产品技术渐趋稳定,规模化生产有效降低产品成本,但同时行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渐趋激烈,整个产业的竞争格局、市场需求状况及购买群体特点已比较明朗,政府扶持政策逐渐被银行信贷资金所取代。第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上已经成熟,行业平均利润逐步下降,行业进入壁垒很高,通过开发新产品或者开发产品的新用途变得更为困难,或者通过新工艺降低产品成本也很不容易,面临自主创新突破和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巨大挑战。这里的价值创造不仅指为消费者提供新产品,也包括为消费者所消费的产品降低成本和价格。第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衰退期,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催生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取代先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和传统产业逐步发展融合,或者成长为区域的传统优势产业,或者成为区域传统优势产业链条上重要一环。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加强政府扶持、政策引导,以激励和促进企业的价值创造行为,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降低消费成本,引导消费和创造消费,引导消费市场的形成和成熟,不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品的市场空间,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利润实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熟。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内生需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研究了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间关系,研究重点放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方面。[18]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高新科技主驱动性、新兴市场高需求性、产业多关联性、发展高风险性和自我循环强化等特点,其科学有序发展,也必须通过集群式发展途径,并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互动,才能形成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因此,产业集群式发展,并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互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需求。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和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互动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科技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资源聚集,将产生巨大的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包括市场开拓及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前向关联效应、原材料生产需求所产生的后向关联效应以及中间投入品所衍生出的旁侧效应等,将导致区域规模经济和创新能力提升增强,强化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反过来,区域规模经济和创新能力提升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提供更大量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资源,为产业集群发展营造更良好的区域技术创新环境和政策制度环境,进一步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水平和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水平的互动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推动区域产业区位分布的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区域产业布局的优化;反过来,区域产业布局的优化,进一步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的可持续性,这种互动的累积循环效应将有效促进产业集聚水平和空间布局水平的提升。[19]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互动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导致区域经济规模报酬递增,从而超越或者压制了周边其他区域经济的增长,形成强大的回波效应和极核效益,吸引周边地区资源加快向产业集群流动,促进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反过来,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又强化了区域竞争力的产业基础和可持续性。

二、资源整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特殊重要性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特征及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产业集群通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和产业链上的有效耦合,生产率的提高、创新绩效的外溢性、专业化的效应等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和技术成本),提高企业协同效益、范围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是多元化的、综合性的、高科技的,其发展应走产业集群发展道路,才能更快地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迅速地大规模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必备的要素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分工、外部经济、规模经济等产业集群优势,才能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高新科技主驱动性、新兴市场高需求性、产业多关联性、发展高风险性和自我循环强化等特征,迅速发展壮大,增强竞争力。在探讨政策支持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培育中的着力点这一问题时,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事实上,波特的竞争力模型主要运用在企业竞争力这个更“微观“的领域,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这个更为“中观”的问题,可以将上述五种要素对应变化成为资金资源、科技资源、载体资源、市场资源、产业资源五大类重要资源,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动态竞争力模型(图1-1)中,政府作用不应是一个辅要素,而应该是一个统领性要素,在整合上述五大资源中发挥关键促进作用。相应的,五大资源也就是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培育中积极作为的着力点,这就形成分析政策支撑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培育中的重要作用的分析框架。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结构性整合机制就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单纯的优惠政策所取得的效果往往没有预期的好。欧美以建设完善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政策,中国政府以直接扶持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这两种模式效果差别很大。事实上,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看不见的手”参与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通过配套政策支撑体系,结构性整合区域经济社会资源,提供有效公共服务,创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和市场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内在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提升资源整合中协同创新的效度,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提供更有效的支撑,这种模式更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与幼稚产业相类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建立相应的资源整合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图1-1),以扶持其科学健康发展,降低其成长风险。和所有其他产业一样,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的成长均具有其生命周期和内在规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萌芽期、发展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应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不同的政策实施力度,不同的实施时机,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成长阶段相匹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初创期,政策重点在于以财政资金为示范引导社会资本跟进投入,以科技政策鼓励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多层次资本促进战略性新兴产品供给增加;以政府采购引导社会购买、产品补贴引导社会需求,以培育战略新兴产品市场;等等。在产业成长期,政府投资和财政资金减少直接投入,以结构性税收政策鼓励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完善政府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鼓励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营造区域创新氛围、网络和空间。在产业成熟期和衰退期,政府应该加强对产业发展趋势的监测、预测和公开,引导产业结构及时调整和产业技术及时转换,制订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鼓励持续的科技创新以催生新一轮的战略性新兴技术,促进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原有产业链发展完善,从而催生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健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资金资源整合机制

(一)创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和国际化引导基金2009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实施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试点工作,2011年又制定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已与北京、上海、湖南、吉林、安徽、重庆、深圳等省市联合设立了100多只创业投资基金,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3年9月,四川获批首只新兴产业参股创业投资基金(中铁高端交通装备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国家和省级财政各出资50%,主要投资于四川省高端交通装备领域的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为四川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西部创新驱动高地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四川省有效引导民间资本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机整合政府和民间资金,形成政府先期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资金整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机制拓宽了渠道。未来应进一步加快研究设立四川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多项子基金为组成部分,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投入为先导,汇聚多元资金,带动民间资本投入四川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四川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为例,用政府先导资金和社会风投资金等广泛吸纳和引导社会多元投资,充分发挥国有资金引导、撬动、放大社会资金的乘数效应和杠杆效应,集中支持四川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工程、循环改造工程、节能环保工程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利用其中部分资金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国际化发展引导基金,且安排用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国际化的引导基金应每年递增,以此推进四川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份额。完善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市场筛选功能,提高投资效率,避免财政资金“软约束”。

(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结构性减税等优惠政策应结合目前中国推进的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对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有针对性、导向性,并且重点突出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考虑在企业增值税、所得税和必要的流转税等环节实施优惠政策,适当优惠土地地价,适当倾斜土地指标,减免各种行政事业收费,综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萌芽、成长和成熟。打破过去那种税收优惠普遍存在的“区域税收优惠主渠道,产业税收优惠辅渠道;直接税收优惠主渠道、间接税收优惠辅渠道”落后局面;实施税收优惠由直接为主向间接为主转变、由区域为主向产业为主转变、由整体产业优惠向具体产业项目和产业环节优惠转变,整体提高税收政策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效率。[21]一是建议地方财税部门对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可以考虑借鉴上海市经验,市(州)、区两级财政可分别根据不同年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和税收情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采用投资抵扣所得税、投资抵免所得税、投资抵减所得税、按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比例酌情给予奖励等方式来扶持产业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究开发费等费用的税前加计扣减或扣除;采用梯度所得税税率;对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结构性减税或者免税;对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生产性建设用房的城市建设配套费实行一定额度的减免。二是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企业的纳税成本,鼓励多渠道资金流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减收或者免收利息收入相关税收和投资相关费用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贷款,鼓励风险投资加快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保险公司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科技保险;规定凡是向政府批准的新技术工业项目投资的本国公司,可以从公司收入中免缴相当于投资额20%的所得税或者是延期纳税,多手段促进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缓解其融资难问题。三是丰富和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大的科技支撑。通过适当扩大企业税前列支的范围,适当加大对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等方式,创新和丰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加大对人力资本支出扣除的力度,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加大个人所得税优惠力度,争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倾斜政策,特别是产业发展稀缺高端技术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减免或者增加财政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按其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在税前提取技术研发准备金,等等,多方整合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强的科技支撑。

(三)选择金融支持与产业周期相适应的发展路径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产业发展的不同生命阶段,应综合运用财税等政策工具,融资政策扶持和鼓励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实现不同投融资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分工与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政策支撑环境。首先,以政策鼓励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和扩大间接融资规模,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和重大工程的开工建设。在目前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四川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初创期或者说成长初期,适宜更多采用日本模式,即主要采取政府资金引导、间接融资主导、民间资金参与的模式,政府主要在税收减免、贷款金额、利率优惠等方面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工程落地开工建设。二是尊重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发展特点,逐步建立和健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配套机制,在逐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前提下,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扩大产业的直接融资比重。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成长过程的动态竞争性和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市场化的融资应以股权性融资为主,债权性融资为辅。三是在股权性融资过程中,应随着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优惠政策。产业发展初期,应更多采取财政担保、贴息、减(免)税、延期纳税等组合政策重点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等专业化规范运作的融资方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从初创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以财政贴息等手段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实行向下浮动贷款利率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审慎开展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业务创新,探索开展以产品订单(合同)、重大专利、技术股权等设定抵(质)押权等,拓宽企业有效信贷需求的满足渠道。四是建立符合国家和四川省金融体制改革方向的科技投资信用担保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阶段的信贷担保进行专门支持。

(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发展因为国有经济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多种先天优势,比如人才资源丰富、研发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管理制度先进、大都集中于垄断行业和国民经济关键领域,所以目前中国国有经济有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中的趋势。国有经济可以凭借其天然禀赋优势,充分发挥其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包括技术、资金以及有效市场需求在内的多种要素支撑,解决民营经济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技术升级和研发投入不足、自身资金规模限制,风险承受能力弱等问题。但同时,国有经济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体制弊端,可能出现投资效率低下、创新激励不足、集团管控不严等问题。所以,在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链整合的过程中,要注重统筹兼顾国有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和民营企业的市场创新优势,应推动建立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和促进合作的平台,推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新兴市场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金融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来,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通过加强宏观引导、加大要素支持、加快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市场、开展国际合作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及其新业态加速成长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各地呈现出集聚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金融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金融市场从来都是支持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重要保障。新兴产业特别是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的投资周期跨度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向的不确定性较强,而且不同发展阶段又具有不同特点,产业链各个环节还存在差异,因而总体上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需要大量、长稳定的资金投入,需要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别融资机制,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金融体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互作用机制

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通过提供筹融资、资源配置、信息处理、风险管理等功能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资金瓶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约束之一,而金融体系恰恰能通过配置资金进而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资金流向,从而推动产业发展。高信息成本是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阻碍,金融机构能够低成本的搜集相关信息,并将资金提供给最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大大提高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率。金融体系可以通过专业的管理技能和合理的投资组合配置来管理风险,从而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促进其发展的顺利进行。

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在筹融资、风险管理还是在信息搜集、项目评价和监管上都对金融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金融服务要求,这也给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兴产业中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技术不仅为金融服务的提供带来便利,更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提升了经济运行效率,进而促进金融的发展。

可见,金融体系与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发展使金融的筹融资、资源配置、信息处理、风险管理等功能进一步完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资源;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势必对金融提出新的需求,推动其发展,同时,新兴产业中的高科技产业所带来的新技术也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提高了经济效率,支持了金融体系发展。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产生大量的资本积累,回馈到金融体系推动金融发展。

三、现阶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设计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对金融服务、企业融资尤为重要。作为沟通资本市场与企业的桥梁,金融政策为企业融资搭建了平台,同时又不影响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真正能够实现产业与金融业双赢的发展。

(一)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完善的直接融资市场,尤其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的功能有限。虽然中小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上存在种种困难,但信贷资本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信贷政策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要积极推动适合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二是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开发适合战略性新兴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三是要积极探索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四是要充分发挥政策银行功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二)进一步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上是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发展普遍受到融资的制约。解决这个难题,仅靠现有的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是不够的,需要建立有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债券市场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一是要构建多层次的股票交易市场;二是要积极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扩大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债券规模;三是要继续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权交易。健全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能有效地积聚各方的资金,实现资金的功能与杠杆效应,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引导创业基金注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风险投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一是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政府引导基金,进而带动大规模的民间资本注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市场,着力破解“两匮乏、两不畅”,即优质项目源匮乏、专业人才匮乏,资金募集渠道不畅、项目退出渠道不畅的制约,使风险投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金融政策的设计与制定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组织开展阶段性评估,确保政策的时效性,使其能够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EB/OL].ndrc.省略/xwfb/t20120411_472586.htm

新兴市场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激励;税收优惠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055-03

作者简介:谭鸣凤(1987-),女,湖南娄底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张爱莉(198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安添金(1987-),女,河北承德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1-181HSD)。

自黑龙江省实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以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带动了全省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但还存在配套政策不完善,特别是税收激励政策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等问题。

一、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不足

(一)税收政策对投入方激励不够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科技依赖度高的产业,而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加计扣除科研经费等手段影响企业的研发,从而达到鼓励企业加大对科研的投入的目的。但是,目前黑龙江省有关鼓励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的税收激励政策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引导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导向上不明确。突出表现在营业税上。税法规定对金融保险业统一征收5%的营业税,表明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统一的融资营业税率,不利于资本市场、银行资金流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在税收政策上并没有在融资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此外,由于目前只对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费才免缴营业税,这样的规定也影响投资者投资新型环保产业的积极性,不利于资金的流入。

2.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企业承担的税负较重。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基础设施上进行配套投入。如企业开展技术研发,需要建造专业性基础设施,而建造这些基础设施不仅需要承担建筑业3%的营业税,且在保有阶段还需缴纳一定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这些都没有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的优惠,不利于刺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

3.在企业风险投资上缺少相应的税收激励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因为其建设周期长、前期投资大、回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目前的税收政策并没有照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这些特点,没有在政策上为投资者的技术研发损失提供保障,只是单纯地针对企业已经研发出来的产品所能带来的利润在税法上做出一些减免税收负担的规定。这样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鼓励企业增加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不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促进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不完善

2011年黑龙江省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高新技术产值由2010年的394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000亿元,很好地带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但目前依然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产业化低的“双低”局面,与此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并不完善。

1.现行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都是针对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着很大的联系,但两者还是有质的区别的。目前有关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还不能完全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现行的税收政策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产业化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化,其产业导向作用比较薄弱。

2.现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并未体现出税收减免。根据规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在获奖人按股份、出资比例获得分红时,对其所得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税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这说明并不是真正的税收减免,而只是在纳税时间上给予了一定的延期,从而大大降低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激励力度。

3.现行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有着一定的市场化局限。例如,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只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在编正式职工才能享受转让科技成果的个人所得税优惠。这样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而实际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研究比较倾向学术领域,科研成果很少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技产品,而企业才是众多科技人才的主要吸收主体,拥有创新的强大实力,但现有税收政策却不利于企业的创新与成果转化(见表1)。

如表1所示,大部分的R&D经费支出都流入到企业,但碍于现行政策,企业个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却享受不到优惠,可见,现行税收政策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市场化局限。

(三)税收政策对示范推广阶段的扶持力度不够

新兴产品的推广存在一定风险。可以通过设置税种、差别税率等税收手段来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推广,然而,目前有关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的税收激励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流转税上的税收政策倾斜不够。众所周知,增值税采用从价计征,以增值额为计税依据,税随价涨,增值额高,所承担的税负就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却是高附加值的产业,所以其承担的税负就会高于低附加值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广。

2.在企业所得税上,有关对企业广告宣传费用扣除没有体现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别照顾。目前对企业广告宣传费用扣除标准,不分产业,不分地区,统一执行企业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以内部分可以当年度扣除,超过部分可以结转到以后纳税年度的规定。这样的政策规定,没有照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广阶段所承担的比一般产业高的风险,可见税收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阶段扶持力度不强。

3.整体上对应用战略性新兴产品的税收优惠不多,并且还有很多产品没有纳入到税收优惠范畴。例如,对具有节能环保特征的混合动力汽车没有做出税收优惠的规定。可见,目前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推广的税收激励政策无论从范围上还是力度上都很不完善。

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在研发环节

1.允许企业计提技术开发准备金

为鼓励企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建议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各企业在税前按当年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3%~5%)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并规定该技术开发准备金在3年内用于技术研究、引进设备、技术培训等方面。超出规定年限或改变用途的资金,同时将接受征收税款和加计利息的处罚。

2.加大研发费用扣除力度

目前税法有关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扣除标准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偏低,建议可以适当提高研发费用的扣除比例。如对其研发费用增长部分,再给予50%的税前抵扣优惠。

(二)在促进成果转化环节

1.允许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由于折旧可以看作是企业的一项费用,在税前扣除,这样在折旧年限内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可以说加速折旧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有力措施。现行的税收政策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大多是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的,折旧年限较高,而且对少数需要采用加速折旧的固定资产却有着严格的限制标准。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建议允许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各企业的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

2.税前列支一定比例的成果转化费用

为了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刺激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降低科技成果的转化风险,可以允许企业在税前列支一定比例的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所谓税前列支成果转化费是指各战略性新兴企业可以将投入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按一定比例甚至全部在计算应纳所得额时作为费用扣除。这样的税收激励政策可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研发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风险,提高整个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3.从事技术转让与咨询免征营业税

要顺利使研究出来的技术经过中间试验加工阶段转化为生产力,不是每个研发机构或企业所能完成的。技术成果的转化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实力,不具备技术成果转化条件的企业可能就要转让其技术,让有条件的企业来促成成果的转化,或者有专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新技术,自己并不转化成果的机构。那么对于从事技术转让与咨询的机构及企业所涉及到的营业税可以免征,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在示范推广环节

1.提高广告宣传费用扣除标准

现行的税收政策规定的企业广告宣传费用标准采用一刀切的做法,看不出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性,统一执行企业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以内部分可以当年扣除,超过部分可以结转到以后纳税年度的规定。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需要国家的保驾护航。特别是产品研发出来推广到市场,市场能否接受存在很大风险。积极有效地利用广告营销是必要的手段,企业需要投入比一般产业更多的广告宣传费,却只能享受一样的税收优惠待遇,这不利于调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推广积极性。因此,建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广告宣传费用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前据实扣除,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助其开拓市场,加快其成长。

2.给予增值税低税率优惠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高附加值产业,增值税税率随价涨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发展。如果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增值税低税率优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增值税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阻碍,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提高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回报收益率,增强战略性新兴产品的性价比,扩大其产品的市场需求,有助于市场推广。

3.符合条件的高新科技产品按一定比例减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充足的资金和强有力的科学技术,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对于那些带动性强,符合人类未来发展需要的高新科技产品,允许其按销售收入15%的比例在税前减征。这样的规定能够减轻企业推广产品的税收负担和推广风险,提高战略性新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符合运用税收激励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推广的要求,利于高新技术产品抢占市场份额,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震,梁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0(8):8-12.

[2]刘金科.新时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0(71):21-23.

[3]邓保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与优化[J]税务研究,2011(5):68-70.

[4]杨森平,黎志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措施[J]税务研究,2011(6):31-34.

新兴市场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兴技术;管理;市场;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10-03

管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伴随着管理环境、管理要素和参与其中的人所呈现出的多变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科学认识论的确立,给传统管理理论的稳定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兴技术管理,在理论渊源方面来自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但是,正如生物物种形成机理所揭示,两个同质的生物物种,由于不同的选择环境,将会演变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南橘北枳”。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使新兴技术管理异于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新兴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新兴技术的发展,导致或者需要管理思维、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的变革。新兴技术管理是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变革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与新兴市场(包括或者涉及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产品、新兴技术企业、新兴市场、新兴技术产业等)的相互演化、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战略、市场开拓、技术发展融资、组织结构变革、人力资本激励、知识管理等管理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的本质与内核不仅仅是“技术管理”,而是广泛涉及到由于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的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建立基于资源(能力)和市场双重远见,寻求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既关注如何将正在形成的新兴技术转变为现有或新兴市场中的价值创造,关注将潜在的技术转变成可实现的商业价值,又关注现有或新兴市场需求的技术实现。

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展开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新兴技术的管理挑战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内涵的研究外,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列领域。

新兴技术可能产生于突破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路径;也可能产生于渐进性创新,来自技术融合,即两个不相干的技术在同一个领域里合并成新的系统;还可能是来自于应用领域的改变。突破性创新探讨全新的技术轨道或流程。渐进性创新则关注技术轨道的演变、相关技术的分离、嫁接和组合、融合;新兴技术研究还涉及到分裂性技术和不连续创新特征。分裂性技术关注企业、技术因素;不连续创新关注顾客、市场因素。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新兴技术它更像是物种形成的断续均衡的过程。通常,新兴技术的变革与其说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的结果,不如说是技术的应用领域发生了转变。换言之,新兴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应用领域的改变,应用领域的改变是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临界点。科学发展可能是递增的,应用领域的改变却正是创造性破坏,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技术评估静态分析工具(如净现值法)不再适用,需要动态的评估方法。技术路标是进行技术预测与选择的方法之一,它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追寻技术或产品发展的轨迹,把技术、市场和组织联系起来考虑。Mann采用了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技术进行了预测,通过技术发展的时间、空间和界面来预测未来的趋势。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尤其是定位期权、搜索期权考虑了新兴技术发展的两个特性,即过去的决策影响将来的技术选择和未来的机会具有内部不确定性,因而可用于技术选择、技术评估。在国内,浙江大学陈劲教授对复杂产品创新系统,尤其是其前端管理的研究进入了新兴技术的研究范畴,他的研究强调复杂和突破性产品的不确定性挑战并提出识别的方式。魏江教授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但承担了宏观创新系统中知识扩散子系统的功能,还是知识创新源和客户企业创新的推动者。中科院穆荣平教授从构建官产学研等利益主体之间共识的角度,运用德尔菲法、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分析等方法,预测了未来20年中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评估与预测实例。

新兴技术管理需要同时关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技术变化与市场演变高度相关、互相驱动。新兴技术管理的核心就是使潜在技术商业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链接。识别、拓展和评价新兴市场的挑战在于确定消费者尚未知晓,甚至尚不存在产品的需求。由于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的极度模糊以及竞争结构的无形变异,已有市场的研究方法不能有效运用于新兴市场评估。因技术发展与市场接受速度的相互作用新兴市场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技术变化的速度无法预测,顾客往往不知道技术能满足什么需要,并且随着环境演化,顾客需要也在快速地、不可预见地改变等,使测定新兴技术的潜在市场变得困难。Day用捕捉采用曲线、通过某些“转折点”来预测市场。Vasilis提出通过市场描述来关注高技术市场的演化,寻找市场演化的信号和路径。Houston发展了包括技术与市场障碍、战略与结构障碍、社会文化与市场结合障碍等在内的分析技术概念性框架。 Balachandra等将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看作两个交互的双螺旋结构,强调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传统的商业化路径往往属市场被动型模式,公司很少主动尝试去驱动环境的改变。Hills和Sarin在比较这些市场模式后提出市场驱动(MarketDriv-ing)的范式,认为通过市场驱动模式,企业可以最小化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而且技术标准的建立克服了竞争无序。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现、发掘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通过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创造市场和机会。市场的团簇性特征,体现为不同的消费特性(组),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聚群性,同时也提供了创造市场的途径。实际上,新兴市场的简化关系,是市场的一端是拥有某项新兴技术的企业,另一端是一群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这种需求,可以通过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品质的产品或服务来加以满足。假若企业的技术能够开发出具有这种特性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价格等方面都匹配,双方就可成交。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技术来改进特性(组)。当技术所开发或者支撑的特性(组)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特性(组)时,技术创新就取得了成功。新兴技术管理的关键是寻找潜在的、能够被新兴技术创造的特性(组),然后确定能够由这些特性(组)来满足的市场需求。Lynn等认为在不连续创新下,新兴市场的确定是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提升学习吸收能力。Macmillan和Mcgrath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分析在团簇性市场上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并提出控制单一缝隙市场、融合缝隙市场和创造新的技术范围等3种市场定位选择策略。高旭东强调后进企业应该创造自己的市场,而不仅限于技术领域的赶超。鲁若愚等研究了新兴技术面临的快变市场问题,提出了在快变市场环境下新兴技术产品更新策略,尤其是强调了产品更新的时机。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战略管理理论急剧变革,从结构学派到资源学派,再发展为活动学派(Activity-based View:ABV),战略关注的重点也从发现“有吸引力的行业”到培育“可持续竞争优势”,再到强调“战略的柔性”(适应性和可调整性)。新兴技术战略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传统战略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可预测性,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模式。将重点放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上,强调企业应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占据独有的战略位置,制定一套相应的竞争战略。当企业面临持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时,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动态能力。靠近边缘的雪先融化。新兴技术正在融化众多行业的结构和边缘。新兴技术所形成的动态竞争是一种“边缘竞争”。新兴技术战略应当采用新的战略“边缘竞争战略”。边缘竞争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使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边缘竞争理论把战略定义为一系列独立竞争优势的过程,将这些独立的竞争优势综合起来,便形成一种“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使这种战略能够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更加具有适应性。因此,边缘竞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战略的目标不是普通定义上的“效率”和“最优”,而是对“灵活性”的追求,即适应当前变革环境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的能力,面对挫折富有弹性的能力。归根到底,“灵活性”意味着致力于不间断的革新。边缘竞争理论中的战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势是边缘竞争战略与传统战略的最主要的区别。Brandenburge和Nalebuff指出,商业竞争是规则基础型(Rule-based)和自由行动型(Free-wheeling games)博弈的综合。Markides指出了在战略革新中改变规则的重要性。新兴技术的战略是在几乎没有先例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来制定的,传统的、基于“平台”的规划方法,不再适用于新兴技术管理。Hamel和Prahalad提出制定战略应遵循灵活想象的规则,Schoemak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进行新兴技术的战略规划时,应注意保持战略的灵活性,特别是有规则的想象是制定新兴技术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情景规划法和期权方法等是面对新兴技术变革,比较有效的战略研究手段。

国内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及其变革,改变着传统的战略资源观,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由天赋资源的竞争、物力资本的竞争转换为综合了信息、知识、智能的技术竞争,转换为基于动态能力和学习的竞争。应对新兴技术及其不确定、创造性毁灭特性的挑战,企业的利器是能力动态和资源柔性,支撑这种动态和柔性的则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多层级金字塔组织显然已成为发展新兴技术的障碍,常常葬送新兴技术的美好前程;传统的垂直和层级结构的组织设计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组织扁平化、组织分离(即把发展新兴技术的部门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构建联盟和建立新型组织形式,是绝大多数新兴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Tushman等提出发展新兴技术需要适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归纳出6种适合新兴技术的组织形式:左右逢源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孵化型组织、前后端组织、领悟-回应组织等。

Schoemaker、银路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兴技术的投资和决策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待这类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并存的新兴技术,应抓住新兴技术的投资决策可分阶段进行的特点,把其投资看作是创造一系列期权。只有判断这些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已经降到最低、市场曙光出现时,才能做出大规模投资的决策。夏晖、曾勇等研究在创新采纳成本随时间下降情况下,通过实物期权方法度量采纳企业投资决策对创新提供方期望净收益的影响。结论认为,在创新速度较快和较慢的情况下,折现率和采纳成本下降程度对创新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而采纳企业对未来创新性能提高的预期和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呈现负向变动关系。这一结论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新兴技术扩散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投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全球化、超变化、技术快速变革和高度集成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新兴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成为国家、区域、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制高点,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撑、引领国家、区域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国际间的国家、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要素竞争演变为创新竞争。以变革、创新为本质的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发展空间无限。比如:需要在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结构框架方面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建立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需要深入研究新兴技术的形成和创新机理,扩散机制,识别、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新兴市场的形成、发育、成长机理;研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互动;研究新兴技术市场的识别、评价方法;需要更加科学地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资源、需求、竞争不确定性挑战下的决策、战略、投资和组织柔性问题,研究企业的柔性问题,研究这种柔性的表现、度量和实现;研究新兴技术特有的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新兴技术管理中的人力资本及其激励问题等。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在上述领域持续深入地展开之外,还需要在下列方面的开拓。

1.新兴技术聚群创新研究。探讨、研究基于区域(真实)聚群或网络(虚拟)聚群的知识聚群创新、技术聚群创新、产业聚群创新机理,研究聚群的形成、发育、发展、持续机理,研究聚群形态及其聚群中的结构、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信息、知识传递与学习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价值创造、利益机制,聚群创新的实证研究,等等。

2.新兴技术的特征及其度量研究。新兴技术管理的特质来自于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毁灭特征。深入研究、洞悉、度量新兴技术的特征,是进行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提。研究包括: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表述、分类及其特征,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管理挑战,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等等。

3.新兴技术的边缘竞争研究。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特征,改变着产业的结构、形态,改变竞争规则、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在新兴技术市场的技术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模糊以及竞争结构不确定性,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掘、发现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边缘竞争理论为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机会发掘与创造,为企业市场定位,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4.新兴技术管理的方法研究。由于新兴技术的特质,传统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运用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过程,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目前,需要加强对情景规划、实物期权、博弈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糊理论、随机理论、复杂性理论等在新兴技术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目前新兴技术管理虽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由于它涉及的内容多,研究时间短,所取得的成果还难以有效指导丰富而复杂的新兴技术管理实践,尚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new technology management

SHI Fang-yu

(Harbin Cambridge College,Harbin 15006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