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改革的举措

农村改革的举措

农村改革的举措

农村改革的举措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总部署;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8)03-15-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抓住了当前乡村发展的关键,也顺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升华。总体上看,党的召开后我国“三农”问题在总部署、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举措方面均有变化。

1总部署的变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用“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部署,党的召开后用“乡村振兴”来统领农业农村工作。

2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的要求,实际上映现的是“五位一体”,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统筹推进这五个方面的建设[1]。

2.1“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

这就需要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培植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导,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规模经营主体发展与小农户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2.2“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

如何做到生态宜居,一是治理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二是把生态环境维护好和整治好,按照尊重自然、修复自然的方法进行修复;三是创立多元化或者升级为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四是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2]。

2.3“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

需要增强农业农村的基础工作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成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的农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体系队伍。

2.4“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

“生活宽裕”只是讲生活宽裕,即温饱。党的召开后则注重“富裕”,要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业产业兴旺起来。

3主要转变

3.1城乡统筹转变为城乡融合

曾提出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但政策的重点是城市和工業反哺农村农业,农村与城市实则居于地位相等的状态,乡村的主动性难以有效充分发挥出来。为此,深入改革改善城乡关系,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必然要求[3]。

3.2“四化”同步发展转变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党的报告同样提出了新型的“四化”同步发展,但也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4]。

3.3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变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即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农村也要实现现代化。之前的“三农”问题,更多的是“农业”,这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

4举措的变化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即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维护农民个人财产权益;建立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培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农村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虽然党的提出的举措与之前的举措相同,但含义不同。

参考文献 

[1]马玉荣.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J].中国经济报告,2017(11):15-19. 

[2]张祝平.乡村振兴 战略之举[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7(6):5-8. 

[3]王东京.我看乡村振兴战略[N].学习时报,2017-11-24(002). 

农村改革的举措范文第2篇

一、打牢一项基础:全力做好农村安全稳定工作

农村稳定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要进一步把握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稳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是重民生,办民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要关注民生,以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全力落实好上级惠民政策,完成好党工委、管委会的惠民实事。二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台帐,分工负责实行销号制度。三要密切党群联系,要畅通群众联系渠道,强化为民服务理念,加强宣传沟通,广泛营造凝聚、和谐、奋发向上的氛围。

二是抓好村级管理。一要坚持村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农村经管等制度,做到公开透明,规范操作。二要在搞好政策宣传、群众服务的同时,加强群众教育,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教育群众自觉按约定办事,对违约行为要有村内惩戒措施。三要发挥矛调队伍作用,及时处理好村内矛盾纠纷,使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道。

三是做好社会治安与安全生产工作。要深入摸排农村不稳定因素,健全稳定台帐动态管理制度,定期对稳定形势进行评估分析,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要与公安等部门紧密配合,健全农村治安联动防范体系,严厉打击各种歪风邪气,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要认真抓好安全生产,指导各村进一步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加强检查与整改,形成街道、村居、村内企业三级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做到无缝隙管理,确保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二、做好六项重点工作

1、扎实推进旧村改造工作。农村旧村改造工作要把扎实推进旧村改造工作。握机遇、因村制宜、分类推进。一类是原址改造村庄13个,分别是前阙、三娘庙、西贾、李家庄子、双庙、邢石、店子、东小营、辛正、东王、东贾二、小贾、小里;一类是迁村并点村庄,首批要进行清源社区的迁村并点工作,实现马家埠、纪家庄子、后集、大庙、罗家5个村庄的集中规划建设。具体工作措施是:一是认真做好全街道旧村改造和迁村并点规划;二是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前阙、三娘庙、西贾等已开工村的示范和带动效应,打消群众疑虑,发动群众支持参与;三是干部包靠,落实责任、规范程序,将旧村改造和迁村并点工作纳入街道干部和农村干部考核。

2、全力做好项目进地工作。要继续发扬埋头苦干、全力做好项目进地工作。敢于拼搏、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确保完成白浪河整治、省监狱、第二污水处理厂、政府储备用地等涉及21个村约计8000余亩土地的项目进地工作。要一丝不苟做好评估认定工作,确保不发生一起评估认定纠纷;要公平合理、依法拆迁,既维护好群众利益,又最大限度节省财政资金;要搞好拆迁群众服务,帮助解决生产生活、转移就业等面临困难,妥善处理拆迁过程中的矛盾纠纷,及时排除稳定隐患。逐步完善和加强社区运行管理。

3、逐步完善和加强社区运行管理。要根据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不同特点,分类搞好规范管理。在城市社区,一是建立并完善管理网络,建立起居委会、小区物业、业主委员会“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模式,二是理顺关系,规范运转。在农村社区,一是完善社区机构,二是健全管理体制,三是以方便群众为原则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加强村容村貌综合治理。

4、不断加强村容村貌综合治理。要把村容村貌综合治理放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一是要严控农村建设秩序,杜绝乱搭乱建违法现象发生。二是要加强村庄卫生长效机制建设。指导各村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完善人员和设施配备,做到每户、每街、每村都有垃圾专门投放点和集中收集点,形成完整、全覆盖的垃圾收集处置网络,保持良好的村容村貌。认真做好人口与计生工作。

5、认真做好人口与计生工作。计生工作面临新的形势,群众生育愿望仍然强烈,随着南部城区人口激增,流动人口增多,计生形势更加严峻,,我们要加强计生队伍建设,强化工作措施,确保计生工作有关法规和政策落实到位,各项指标都控制在要求范围内,达到潍坊市一等奖目标。

6、平稳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我区农村将进行第平稳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十次换届选举工作,换届选举是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把群众基础好、带头致富能力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入村两委班子。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深入调查摸底,认真制定工作方案,严格依法按程序操作。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提早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妨害党员、选民行使民利或破坏选举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惩处;对暴力、威胁、贿赂或者利用家族宗族势力甚至恶势力,操纵、干扰选举的各种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保证换届选举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三、落实三项保障措施。

1、抓好队伍建设,锻造农村工作的“钢班子、铁队伍”一队伍建设,锻造农村工作的“钢班子、铁队伍”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教育。要充分利用村官讲坛、加快发展现场会、专家讲座、外出学习等 各种形式对全街道240余名农村干部进行综合培训,提高干部素质;要通过典型引导和榜样带动,使广大街、村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干事创业的工作精神。二是加强后进班子建设。要结合换届选举工作,大力整顿后进班子,选好班子带头人,调整优化干部队伍,为推动农村工作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加大街、村两级干部考核力度,奖优罚劣。四是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街道机关干部要一线工作,牢记“三大工作纪律”和“五要五不要”的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意识和争先意识,带动广大农村干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好党工委管委会的各项思路举措。加强农村工作规范化建设,保证农村工作程序化程序化

2、加强农村工作规范化建设,保证农村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要把农村工作规范化建设作为农村政务工作的基础,努力建成完整的农村工作规范化体系。一是健全民主议事、村务和财务公开、卫生管理、农村安全稳定与纠纷处置等各项制度,理清职责,明确责任,做到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二是规范办事程序,明确责任,科学摆布,全面公开村级事务办事流程,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减少矛盾纠纷。倡树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工作跨越式发展。

农村改革的举措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水利改革;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必要性;对策

近几年来,国家对水利改革十分重视,2003年水利部出台《关于印发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实行多种形式的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体制。党的十五届三中会议决议已对水的管理体制提出具体要求:“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污染的积极性”。改革现行的水利体制已势在必行。

农民用水户协会是以某一灌溉区域为范围,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农业灌溉合作组织,属于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非营利性质的群众性社团组织。简单地说,农民用水户协会就是农民自己的组织,由农民自己管理,为自己服务。

一、协会的发展状况

我国自1992年从国外引进用水户参与管理这一模式以来,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1994年世界银行把农民用水协会的概念引进了中国。2008年,陕西省已经组建灌区农民用水协会338个,覆盖灌溉面积261万亩,惠及农户38.4万户,农民自主管理斗渠2071条,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积极性高涨。

为了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工作,近年来,陕西省坚持以灌区两改一提高(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和用水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参与式管理工作,使得农民在用水中充分发挥自,用水透明性大大提高。怎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使农业增产,让农民增收,是现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

二、充分认识加快农民用水协会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是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农民用水协会建设,是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水利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必经之路。水利体制改革事关社会稳定改革发展的大局,特别是关系到农村工作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这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严肃认真的政治问题。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正确落实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改革水利管理体制是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需要,是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农民用水户协会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社团组织,其工作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计划性,不会出现短期行为。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有利于用水户参与管理和实现基层民主决策权的发挥,有利于健全灌区基层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主体,调动了农民自觉维护管理的积极性,减少了用水纠纷,提高了管理水平,加强了支、斗渠以下工程的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各种不合理负担和收费,保护了农民利益,降低了水价成本,提高了水利用效率。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有利于改善基层党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水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改革的自觉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加快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步伐。

三、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原则

1、坚持自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以搞活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效益为目的,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自主自愿、互助合作,公开透明、公平合理,自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原则,按照灌溉渠系水文边界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以解决末级渠系管理中存在的群管组织松散、权责利不统一等突出问题为目标,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实现专管与群管的法人对接,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全力推动灌区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2、明晰产权,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

管理站组织成立由地方水利(务)局、受益乡(镇、管委会)、管理站等组成的农民用水协会筹建领导小组。由筹建领导小组组织,明晰产权,对支、斗、分渠及建筑物等水利工程设施进行资产清查登记。由筹建领导小组组建选举委员会,由选举委员会进行用水户会员申请登记,确定会员代表名额(原则上每300个用水户产生1名代表,不足300个用水户的村组可以产生1名列席代表),制定会员代表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会员代表(原则上要把热爱水利事业、有一定水利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威望、积极为大家服务的人选为会员代表)。

农民用水户协会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民事地位的集体法人,受法律保护,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农民用水户协会主席与执委由农民选举产生,农民用水户协会最高权利机构是用水户代表大会。

四、加快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步伐,全面推动水利改革

全面推动用水户参与管理,加快农民用水协会建设,是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要内容。

1、明晰产权、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是进行水利改革的第一步

从2002年开始在灌区进行试点,2008年我们先后组建成立了吕村、淡村、泾干镇、药惠农民用水协会,控制面积11.85万亩。目前又先后组建成立了30多个农民用水协会。

2、注重用水管理、实行协议供水、签订用水合同是进行水利改革的基础

严格树立水商品意识,明确管水单位和用水单位是一种新型的买卖供求关系,从而引导水市场向着良性循环发展。

3、完善制度措施,搞好供水服务是进行水利改革的保证

农民用水户协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增强责任,搞好农业生产服务,千方百计节约开支,增加农民收入。

4、明确水费征收主体,搞好水费的管理使用是水利改革的关键

形成“有偿用水、分级管理、缴费及时、循环再建”的良好局面,为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大环境。

5、取得的显著成效是深化水利改革的动力

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强化了用水管理、提高节水意识,加强工程管理、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供水服务质量、理顺用水秩序,改善水费征收环境、增强水商品意识,节水增地效果明显、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

综上所述,在灌区组建成立农民用水协会,让农民参与灌溉管理,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所有权不清、责任不明、建管用脱节、经营管理不善、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水费计收环节多等系列问题。还能进一步增强用水户的节水意识和水商品观念,降低灌溉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水的利用率,保障灌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从而实现灌区农民和水管单位的互赢。

【参考文献】

[1] 适应新形势 开创水利改革新局面.2007.1.1.

[2] 李代鑫.中国灌溉管理与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05.

农村改革的举措范文第4篇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长沙 410003

[摘要]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实践,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的认识,不断推进了我国城乡关系深入发展,进而推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是“三论一体”的有机整体,科学地回答了城乡关系如何发展,城乡关系为何发展,以及如何推动城乡关系深入发展等重要问题。一是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论,主要展现城乡关系由“城乡同一—城乡对立—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揭示城乡融合实现的必然性;二是城乡关系演进的动力论,主要揭示生产力、社会分工等在推动城乡关系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城乡融合实现的方法论,主要探讨城乡融合实现的基本条件,提出实现城乡融合的策略和措施。[1]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实践,在实践中推动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创新发展;同时,又坚持运用创新发展的理论指导新实践、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促使我国城乡发展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城乡关系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探索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推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理论创新

城乡融合是共产主义条件下城乡关系的特征,实现城乡融合必然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城乡关系都渐进地向前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和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城乡关系的如何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党一直努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寻答案,在回答的过程中推动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理论创新。

1.深化对城乡矛盾非对抗性的认识

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在《矛盾论》中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城乡矛盾的非对抗性。他指出:“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那里资产阶级统治的城市残酷地掠夺乡村),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那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买办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那是极其对抗的矛盾。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在我们的革命根据地里面,这种对抗的矛盾就变为非对抗的矛盾,而当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消灭。”列宁也曾指出:“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换而言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已经不存在尖锐的城乡对立,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矛盾仍以城乡不同分工、城乡要素配置、城乡发展差距、城乡面貌差别等形式而存在。正是这种非对抗性的城乡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条件下城乡关系不断向着健康、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

2.深化对城乡关系发展内涵的认识

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城乡关系发展内涵的认识。建国初期,主要侧重于以城市和工业为重心推动城乡建设,从政治、经济等领域推动城乡关系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主要以农村改革为起点,在深化城乡改革中不断推进城乡关系发展;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深化了对城乡关系发展内涵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系列战略举措,进一步拓展了对城乡关系的认识视角,丰富了城乡关系的发展内涵。

3.深化对城乡关系发展目标的认识

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解放和发展城乡生产力,消除城乡差别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发展的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城乡关系发展会有不同的具体目标,但这些都是由根本目标所决定,并最终朝着根本目标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可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就是当前解放和发展城乡生产力、消除城乡差别和两极分化的现实目标;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就是当前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现实目标。

4.深化对城乡改革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改革在促进工农、城乡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在城乡发展改革上做出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城乡建设和城乡关系发展。邓小平指出:“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改革深入了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不断改变着城乡关系的发展面貌。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明确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作为城乡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城乡改革必将在城乡关系发展中产生更加深入的影响和作用,不断开创城乡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5.深化对工农城乡互动关系的认识

在推动城乡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工业化进程中工农城乡关系的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2015年4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物质技术条件,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党果断采取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方针,着力推进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建设,逐步推动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动态平衡、协同发展。

(二)实践创新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城乡关系,要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法,这些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去探索,需要用实践来回答,更需要用实践来检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通过推进手工业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农业生产“集体化”、促进重工业和轻工业共同发展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改变着城市和农村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又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着城乡关系发生深刻的历史变化。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根据新的发展形势,深入推进了城乡发展领域的改革与实践:一是贯彻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取消了农业税并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全面部署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并在重庆、成都等地开展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在“四化同步”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努力探索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法与途径,深入推动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实践创新。

1.大力发展和壮大乡镇企业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倾斜和立法保障,大力推进了乡镇企业发展。经过30余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成为城乡经济市场化改革和以工哺农的先导力量。可以说,通过推进乡镇企业发展,成功探索了一条社会主义农村工业化道路。

2.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党推出了废止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改革农村土地政策、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政策制度,采取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引进农业技术人才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走出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3.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浦东等地改革试点,到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全面推进,从推进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改革,到逐步形成系统化战略思路和战略举措,我国新型城镇化走过了从大胆探索到逐步成熟的过程。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49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市数量达到658个,建制镇数量超过20000个。城市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通过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有效地探索和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4.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

我国城市和农村长期以来分割发展,形成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为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我们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并推进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对“三农”的投入机制,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产权改革,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让农村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将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看待,推动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保险市场体制建设,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配置,努力消除劳动力就业壁垒,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三是逐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推进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建设。通过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建设,有效促进了“三农”发展,推动了农民增收,缩小了城乡差距,增强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农村改革的举措范文第5篇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今年,一号文件继续聚焦这一主题,这表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谋划“三农”工作的普遍共识和实施路径。

・权威观点・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唐仁健说,“主要是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了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

他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子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唐仁健表示,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他特别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会经历大的阵痛,必须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结构调整和改革

唐仁健在解析文件内容时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要推进“三大调整”――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文件提出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等。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等。

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大激活”。激活市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激活要素。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激活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等政策措施。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当下,如何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唐仁健指出了两个思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和财政上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再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他说,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是确保增量,另一方面是下功夫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

撬动,就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文件提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奖代补和贴息、建立担保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

盘活集体建设用地

唐仁健说,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因此,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他指出,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注意保护农艉团寮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