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意产业特征

创意产业特征

创意产业特征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

一、引言

1973年,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对以往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胜任特征的概念,三十多年来,专家和学者们对政府、企业、学校、医院等组织中多个职业类群(如外交官、职业经理人、教师、院长等)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不仅得到许多国家战略层面的认同,更是当前世界城市竞争的一个新特点。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而创意的产生完全依赖于创意人才。如何有效激发文化创意人才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众多学者和实践着关注的焦点,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充实了胜任特征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更有助于有效开发和利用文化创意人才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国外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最新相关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及现实意义。

二、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概述

(一)文化创意人才涵义和特点

创意人才概念最早由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理查德·佛罗里达(Florida)教授提出。他认为,在创意时代,除了劳动者基层、服务业阶层以外,一个新的阶层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创意阶层。佛罗里达把创意阶层分成“具有特别创造力的核心”和“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两个组成部分,前者包括科学家、大学教授、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建筑师,引导当代社会潮流的小说家、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公司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对社会舆论具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人士。后者包括高科技、金融、法律及其他各种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专门各行各业人士。我国学者李津(2007)从人才类型来界定概念,认为创意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李元元、曾兴雯等(2011)从劳动性质来界定概念,认为创意人才是通过专业技能,发挥创造能力来提供高附加值产品或服务的脑力劳动者。

纵观国内外学者有关创意人才概念的界定,本文倾向于将创意人才界定为,所谓创意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服务于创意产业的精英人才。创意人才具有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富有创新意识,勇于突破、敏锐的洞察力、崇尚自由、强烈的成就导向等特征。

(二)文化创意人才分类

根据创意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创意人才可分为创意生产者、创意策划者和创意成果的经营管理者三类。(蒋三庚,2009)如下表。

类型 释义 范围

创意生产者 指创意内容提供者和创意产品的完成者 包括艺术工作者,如画家、作家、编剧等、设计师、民间艺术家和民间手工艺人

创意策划者 指致力于把创意以最完美和最恰当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整合创意资源,拓展创意空间,激发创意生产者的创意灵感 包括导演、广告策划人、项目策划人等

成果经营管理者 指通过创意产品经营实现创意产品价值的人才 包括公司经理、项目经理、经纪人、中介人、制片人、书商等

(三)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及胜任特征模型

1.胜任特征的研究起源及概念

纵观胜任特征的历史研究,可将其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中世纪至19世纪,胜任特征(competency)来自拉丁语Competere,意思是适当的,可追溯到中世纪的行业协会,学徒通过跟随师父学习而掌握一定的技能。而胜任特征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司法领域,后来在临床心理学与教育学领域中逐步得到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个阶段为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也是“管理科学之父”Taylor的“科学管理”时代,当时被称为“管理胜任特征运动”,Taylor对工厂里工长们进行的“时间—动作研究”就是对胜任特征的分析和探索。

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泰勒理论基本被否定,大量研究表明:传统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评在预测工作方面存在很多局限性。1973年哈佛心理学教授麦克利兰提出了胜任特征的概念,从此拉开了研究胜任特的序幕。

三十多年来,众多学者有关胜任特征的概念界定并没有达成共识,Zemke(1982)认为,胜任力是一个难以下定义的术语,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来自其他方面,而是来自一些基本程序和哲学理念的不同。基于此,本文采用以下定义:胜任特征是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这些特征可以是认知的、意志的、态度的、情感的、动力的或倾向性的等等。胜任特征模型则是指担任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或从事某一特定管理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

2.胜任特征建模方法

胜任特征模型的建立方法主要有专家小组法(Expert Panel)、测评中心法(Assessment Center)、问卷调查法(Survey)和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 Event Interview)等。自从胜任特征的概念提出来以后,行为事件访谈法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在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建立胜任特征模型最主要的方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受过训练的不同编码者采用编码评分的一致性介于74%—80%之间,对同一组人员进行两次访谈所得的胜任特征评价结果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3.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

依据胜任特征的概念本文将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定义为是将某一工作中拥有的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三、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研究现状

在胜任特征理论和创意人才研究兴起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有关创意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有以下代表性成果。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学者们对创意产业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对创意人才的研究还很欠缺,大多只是集中于纯理论的研究,出现了实践之后于理论的特点。然而有专家指出,尽管我国创意产业在2008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我国创意产业的年总产值还不到GDP的3%,而美国高达25%,英国为17%,日本占16%。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创意产业仍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如何解决创意人才短缺问题,使得创意人才推动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人才是知识经济时展的产物,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更加自觉、更加自主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我国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面对我国创意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大批创意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中国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构建文化创意人才的胜任特征模型,不仅对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具体表现为:

(1)相关理论基础的完善。国内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人才的界定还没有达到共识,还只是各抒己见的状态,没有权威的依据。

(2)理论界和实业界对创意人才胜任特征的认识模糊,缺乏目的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构建出有效的胜任特征模型。

(3)目前,国内有关胜任特征的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纯理论的研究中,很少与实证研究结合,缺乏科学性。

(4)创意人才的管理缺乏针对性,在实业界,创意人才作为新经济时代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生力军,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来进行规划管理。创意人才的选拔、培养、薪酬绩效等管理活动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员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创意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津.创意产业人才素质要求与胜任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孙福良,张乃英.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8.

[3]郭辉勤.创意经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增值税;影响;应对

本文以创新型企业为考察对象,从营业税改增值税的价值取向来看,实则在于避免重复征税。而这一点对于该类型企业而言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以提供高科技产品及专门服务为主导的企业,具有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技术特征。对于后者而言,则要求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积累能力。这种能力的最终获取,仍然基于企业的税后利润的所得。由此,随着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的拓展,这一制度安排对于企业的影响如何;同时,在现实背景下企业又怎样构建自己的应对措施,便成为笔者感兴趣的问题。

从现有文献中不难发现,同行大都以大众化企业作为考察对象来进行探讨。然而,与普通企业不同的是,创新型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具有很高的技术存量,甚至体现为一种创意(工程设计),而这类产品在出售后所将面临的税制影响却很少被提及。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税制转换的认识

除了知道税制转换的初衷在于避免重复征税仍显不够,还需从增值税的特征、规则、效应等三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增值税的特点

从税收理论的角度来看,增值税属于流转税,且是针对新增价值而进行征收的税种。其中,针对新增价值征税便成为增值税特点的核心。根据广义价格理论可知,在产品价值创造中存在着物化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方式,前者将中间品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此时并不形成价值,而只是将过去活劳动所形成的价值进行转移罢了;后者却是形成价值的惟一源泉。这就意味着,在价值链构成日益复杂的当下,若仍然按照营业税制进行征收,那么最终产品中的不同要素将面临重复征税的弊端,进而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价格。对于企业的专利转让或是技术特许使用上,价值链各利益主体仍然面临着以上弊端。

(二)增值税的规则

按照试点行业营业税实际税负测算,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交通运输业转换的增值税税率水平基本在11%—15%之间,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鉴证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基本在6%—10%之间。改革试点选择了11%和6%两档低税率,分别适用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知晓,增值税规则的设计存在着显著的产业调控意味。在构建创新型大国的战略安排下,各类创新型企业承担着技术创新的重要职能,在维系其良好的内生发展驱动前提下,执行差异化的税率将避免营业税那样的刚性化弊端。

(三)增值税的效应

不可否认,2012年1月1日才开始试点的税制转换,其最终的效应并未得到充分显现。但从近年来的呼声来看,其在避免重复征税和差异化、优惠性征税方面,必然能提升市场经济主体的经营意识。特别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在逐步市场运营的大背景下,将在较低税率的推动下实现自营资本的积累,从而不断从内涵和外延两个领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二、认识基础上影响企业纳税的分析

众所周知,增值税的征收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制机制,企业财务部门在适应税制转换计算方式的同时,还应强化自身的财务职能。而这不仅是对增值税规则的响应,也是维护自身利益的举措。

为此,以下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对企业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从正面影响来看,其主要体现在上文反复提到的规避了重复征税的弊端,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盈利能力。从创新型企业通常所具有的规模和市场份额不难看出,在企业技术优化过程中并未积累起充分的资金存量,进而在市场化运作中往往受到资金瓶径的制约。特别是在垂直化分工体系的运营中,过去的重复征税极大地影响到经营稳定性。然而,在增值税税率一档中,企业属于6%的那一类。这样,就能在国家税收政策下,享受到政府的产业扶持优惠。

(二)负面影响

由于增值税是针对最终出售的产品价值而征收的。这样一来,企业的诸多创新性产品因市场评价较高(如IT产品),必然面临着所交纳增值税绝对数的增加。由此,这就是本文在开篇之处所提到的,即企业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那么如何面对这一影响呢。首先应该在合规的条件下来应对;另外,企业在“创意”出售的合约中,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将纳税部分转嫁给中间商。

以上从两个方面所提出的影响,实则并不带有价值判断。创新型企业作为专业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组织,税制转换对其的负面影响是长期存在的。当然,还需要通过强化自身财务职能和成本控制效果,来优化内部资金使用监管并配合增值税制度的执行。最终,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税制转换下的企业应对措施构建

结合以上所述并针对企业的业务特征,以下从三个方面考察税制转换后企业的应对措施。

(一)增强市场化运营意识

在上文的相关试点安排中可知,增值税在税率设计上根据不同行业制定了差异化对待举措。对于创新型企业这样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组织,在6%的较低税率下必然直接增加了它们的税后利润总量。在以扩大再生产为主要经营特点的市场环境下,税后利润的增加在满足企业内涵发展要求的同时,还应从企业市场逐利性方面提升其市场化运营意识。或者说,从过去的害怕面对市场,转变到如今的积极面对市场上来。目前,企业实行了项目负责制,税制转换便从微观层面激发了项目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这样一来从整体上辅助了企业系统体制改革的平稳过度。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帅志强,男,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朱志敏,女,湄洲日报记者,主要从事新闻采访工作。]

摘 要:随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领域的延伸,合作深度的加强,闽台文化产业园区作为部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其“长尾效应”开始显现,闽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出。从产业集聚的方式来看特征,政府扶持型产业集聚与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兼有;从闽台文化产业要素的组合看特征在市场、人才、优势产业、资金要素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

关键词:闽台;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010-02

闽台“五缘”优势为闽台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领域的延伸,合作深度的加强,闽台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集聚特征愈加明显。

一、闽台文化产业园区

闽台文化产业园主要是分为福州和厦门两个板块。福州板块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区,总投资规模超过200亿元,规划占地约14.48平方公里,形成了以数字内容、动漫游戏和创意设计为闽台文化科技示范,以工艺美术、文化旅游为闽台文化交融示范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园区建立了包括金融、公共技术、展示体验、等服务平台的综合服务体系,拥有多家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厦门板块按“一区多园”的模式建设,总规划19.55平方公里,重点打造数字内容与新媒体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影视演艺、古玩艺术品、文化旅游产业五大产业集群,于2007年建成数字内容和数字新媒体产业园一期并投入运营,之后陆续有龙山海文创园、牛庄文创园、灿坤文创园等陆续投入运营。

二、闽台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性质的产业或具有相关性质的产业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高度汇聚在一起,产业的资本要素在这个特定的空间区域内不断组合的过程,尤其是指将某种产品的不同企业或为这些企业做配套等相关服务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内[1]。产业集聚效应指的是产业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集聚,在集聚区域内的所有产业会形成一种有机的组合关系[2]。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支柱性产业,指的是能给大众提供文化熏陶、娱乐性产品以及跟它所相关的服务性的产业集合,它具备高知识性、高附加值、无污染等独特性质[3]。文化产业集聚是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极其重视的一种发展模式,是文化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而产生的新态势,它所产生的集聚效应是指文化产业园区内部的各个企业根据其所独特的集聚方式,或因共同的市场导向、人才市场、文化因素等因素而汇聚在一起,彼此之间共同享受资源、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创造它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入住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企业占80%以上,吸引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捷联电子设计中心、网龙、神话时代、九洲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优秀企业落户闽台文化产业园。其次,随着产业集聚深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闻出版、影视制作、动漫设计、广告业、文化会展等行业逐渐增多,这些行业密切相关的边沿生产加工、制作业等也入住产业园区,以及相关培训机构、研究机构、市场咨询机构、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都集聚于此。最后,闽台文化产业园区已建成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创业孵化、融资中介、版权、技术、信息、展示与交易等服务平台,构筑起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闽台文化产业园区集聚特征

研究“产业集聚”的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著述中,将产业区的产业集聚归纳为如下几个特征:与当地区域内同种渊源的价值观以及共同创新性的氛围;具有生产垂直性联系的企业群体;具备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拥有竞争与协作并存发展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产业集聚区域内最理想的市场;带有别具一格的最优信用系统[4]。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从产业集聚的方式来看特征

1.政府扶持型产业集聚。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政府在它的形成过程中的责任及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政府的介入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获得的一枚得以进步的“金牌”。据相关资料显示,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归结为两种类型:首先是“旧城改造”,改旧城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非就是节省这些资本的好选择,它不仅可以保留城市历史进程的足迹,还可以节约旧城改造所带来的资本。福建著名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是福建省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区,它总占地面积近40公顷,基本上是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保存比较良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59座,它有着“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的美称。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三坊七巷成立了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规定它的文物保护建筑遗产不对外招租,或者搞商业性运营,主要是供展览使用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近年来,政府的重视及其不断修正与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它的产业集聚化发展。其次是“产业园升级”,城市经济的进步,带动了各大文化产业园区逐渐转型的步伐,促使它们去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本身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与许多大大小小的产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联系,具有极强的产业链渗透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就会出台各种政策文件,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方式,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打破了以往那种空间集聚的概念模式,而是建立以品牌特性为核心的产业链,将品牌战略规划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被称作“后空间集聚”的模式,走的是品牌创新的道路,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独具特色,不断地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发展。2010年,厦门市灿坤拟建设海峡两岸生活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园及油画专业市场,总占地面积有5.7万,总投资为5.7亿元。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打造集海峡两岸设计文化创意与厦门油画专业市场(油画展示/销售中心)、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服务教学基地等配套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性文化创意产业园,设计孵化总部大厦、文化创意展演中心、美术馆、油画市场等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灿坤海峡两岸生活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油画专业市场集聚在一起,形成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独有的个性特征,使得海峡两岸的油画在此形成了一种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发展,促进油画品牌在竞争中更快地发展。

(二)从闽台文化产业要素的组合看特征

1.市场要素组合。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的市场容量差异相当明显。在台湾地区,由于地域的狭小决定了其人口的容量,也致使需求量极其有限。长期以来,台湾是以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半以上都销往岛外。面对此种情况,中国大陆的广阔市场无疑是台湾宝岛海销产品的最佳选择。而福建省刚好是连接台湾和中国大陆以及长三角等地区的核心地域,地理位置优势及其明显。加上其本身的经济辐射能力,台湾文化企业势必依靠福建市场容量的优势,开设福建为“经济文化窗口”,才能将大量产品销往内地,创造经济效益。闽地区所拥有的广阔市场容量也就成了闽台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产生的“助推器”。

2.人才要素组合。就目前来讲,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率比较低,人才资源短板急需得到解决。福建地区的许多学校开始创办相关的专业,每一年毕业的学生也都上千,但是校园内设置的教学内容总是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发展,这也对福建的高等教育敲响必要的警钟,找寻方法促进校园内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发展能齐头并进。相比之下,台湾地区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是比较有优势的,它们经常会由于招生资源不足的原因而降低招生标准,这就很明显地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过剩。因此,引进台湾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福建地区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学水平,弥补创意人才紧缺的偏差。在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过程中,海峡两岸人才培养资源的合作发展,势必会使得两岸文化产业变得大有作为。

3.优势产业链要素组合。当前,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链在闽台两岸文化的产业集聚中显示出较大的互补性。以影视动漫制作方面为例,福建地区有着较强的动漫制作能力,一百多家相关大型企业聚集于闽,从事此行业的人员数量过万,分布在福州和厦门两个重要的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涉及制作动漫游戏及开发衍生品等内容。福建地区创作影视剧本的能力却偏弱。台湾地区的动漫影视市场相对内陆来说,是比较有限的,还要受到大陆等劳动密集型地区劳动成本低廉的影响,会使其一时萎靡不振。可是,不能忽略了台湾动漫影视产业的本身优势,与大陆地区相比较而言,台湾动漫影视产业由于拥有长期代工处理的经验,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上都有独特的优势。再加上台湾加入国际分工领域比较早,在开发制作、策划营销等方面都拥有比大陆还完善的理念,台湾地区拥有大量著名的企业和品牌。将台湾地区的影视剧本创作能力与闽地区的制作技术结合在一起,无疑促使双方共同发展的最好方式。

4.资金要素组合。福建大部分的文化企业都属于中小型,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它们得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今后的发展。但是,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这也导致了大量的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有限,不易实现有效融资,普遍缺乏资金支持。而台湾地区,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它们的资金会比较充裕,资金流动能力比较强。1986年以后,台湾地区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让台湾经济在转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台湾也开始将大量资本抛向海外。这也正好弥补了闽地区文化产业资金的缺乏,因为仅仅靠闽地区自身的地方财力能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包括台资在内的海外资金就是“雪中送炭”的待遇。

参考文献:

[1]高国伟.不可不知的1000个财经常识(经济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2]叶依广,葛海蛟,王启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第4篇

创意产业的一般含义和特征

国外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艺术的商业之道。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E・凯夫斯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现代合同理论着重考察了艺术的商业化过程。他认为,与物质制造业不同,创意产业所提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是单纯的娱乐价值。创意产业包括书籍和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

点石成金的创意经济。英国的约翰・霍金斯从“创意经济”的角度提出,创意是个人的创新,包括“无中生有”或“赋予既有事物某种特色”。创意有两种,一是个人的新创意,二是在此基础上制造创意产品。而任何创意都拥有“个人性”、“独创性”、“意义”三个基本条件。霍金斯认为,创意未必就是经济行为,而一旦创意具有了经济意义或产生了可供交换的产品,创意就可能是经济行为。因此,创意经济是由创意产品(经济产品和服务)之间进行的交易。

国内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概念、特征和意义,我国学者厉无畏等人对“创意产业”作出了较全面的界说。他们认为,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同属于知识产业。郭辉勤提出,创意经济学是研究以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的应用科学。它是以创意为主线去审视文化产业,其具体研究对象是创意经济型产业和创意经济型企业。

新“创意经济”论:周子琰、姜奇平等人在《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中指出,理查德・E・凯夫斯的创意产业经济学认识到了内容生产、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却忽视了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着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当下,中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凯夫斯的学术观点为蓝本,掀起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但“凯夫斯理论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而我们今天提出的新创意经济是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①他们从工具的使用、创意的产生、需求的变化、利润的创造、创意人才的涌现等方面,生动地论述了以网络革命为基础的新创意经济与“旧”创意经济的区别。

从上述情况可见,虽然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和探索为时尚短,然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已经对此作了大量的探讨。他们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论述,为我们从一般意义上把握其含义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主要体现在:

国内外对“创意产业”的大多数研究,尽管也部分论及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是从一般文化产业的意义进行考察的,他们对“创意产业”的划分也几乎囊括了所有文化产业的领域,没有突显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应当突出“数字创意产业”的研究和探索。

新“创意经济”论或“后现代版创意产业”论虽然极大地突出了信息革命或网络革命的创意经济的重大影响,论证了新“创意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运行机制和规律,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于新媒体的“创意经济”的发展仍然要以一定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与传统的文化产业、部门具有多产业渗透、融合的重要特征,且数字创意经济本身即包含了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结构的活动。

所以,我们认为,研究“创意经济”或“创意产业”,既要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创意经济或产业的重大影响,将数字创意产业置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导位置,把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作为考察一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又不宜把数字创意产业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割裂开来,而应当重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质和渗透、融合关系。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和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笔者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而所谓“数字创意产业”是指建立在文化资源基础之上,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主要以人(个体和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为动力的企业及其以数字化、网络化生产方式进行的文化价值的创造、传播和交易等活动,也包括运用文化创意和新技术提高传统文化产业附加值的活动。在外延上,构成数字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部门包括通信增值文化服务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文化和娱乐软件业、现代影视业、数字(网络)游戏业、动漫业、数字(网络)出版业等,同时还应当包括这些核心产业部门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延伸的产业化形式。如数字动画与传统出版业的结合、现代影视与其他文化部门的融合等。

“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与西方一些国家和组织提出的“内容产业”的概念有某些相通之处。但是,“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内容产业”的概念的区别在于:其一,“内容产业”的概念主要关注的是数字类产品的文化内容,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既认同“内容”和“创意”对于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根源性意义,又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文化资源、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具有的革命性作用;其二,与“内容产业”的概念把新、旧媒体截然分开不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同时还强调数字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关联性、渗透性和融合性。

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构架和基本特征。根据上述数字创意产业的界说以及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实际,可以把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基本构架描述为:

从这一构架可见,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连接的方面:

数字创意产业是主要从事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文化、艺术、娱乐等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的产业。与传统的物质制造业乃至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较,数字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的依赖最少,且具有可迅速和广泛传播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的精神生产特征,决定了其产业链中决定性的环节在于人的创意或创新;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可迅速、广泛传播的特征,又是影响当代经济生活中人们的创意能够转化为产业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数字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基础。数字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要以一定的传统文化为背景或依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为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根本上看,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于丰富和创造人们新的生活样式。

个人或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是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源或动力。数字创意产业体现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它不仅依托于特定的文化资源,而且必须以新技术革命为契机,以创新为立足点,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超越;它不仅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精神文化创新为动力,而且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技术创新为动力。因此,缺少具有创意的人才或者缺乏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数字创意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进行的文化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为基本的技术平台的。而数字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电视、电影技术等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共同基础,同时,数字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强烈的网络传播特性和网络扩散的外部效应。因此,是否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是数字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标志性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具有多产业融合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是以多产业融合的企业集群为载体而实现价值创造、传播、交换和价值增值过程。这不仅因为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正通过各种方式趋于融合,由此使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也日趋相互渗透、融合,而且,由于文化本身是具有广泛的社会生活总体性的概念,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通过向传统文化产业渗透、扩展,形成两者的融合、共生,共同构成或延长了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

界定数字创意产业的根据和意义

我们认为,之所以需要提出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主要的根据和意义在于:

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的兴起,与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信息化、网络化之间的依存关系。美国《在线》杂志执行编辑凯文・凯利曾经指出?押“通讯是社会的基础,是文化的基础,是人文和个人认知的基础,是一切经济系统的基础。这就是网络如此了得的原因。通讯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讯技术改革远远超越了仅仅是一个产业部门的范畴。”通讯“在文化、技术和观念上震撼着我们生活的根基。”②凯利的这段论述,深入地揭示了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全面应用,改变和造就了人们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的诸环节和诸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由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转型,没有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技术的推动,要实现文化创意的大规模产业化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数字创意产业是信息时代的先导产业,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可以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虽然我们仍然认为我们是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③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是以大规模工业发展为核心,单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目标,以无限制的能源、原材料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带来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宣告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的总危机。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新的产业群的崛起,使经济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其特点是以更少的物质资源消耗和更多的知识或智力的投入,获得高效的、更少负面影响的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从当代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一种超越,而数字创意产业则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又一次超越。因此,以对数字创意产业的界定和认识为基础,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重点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提高其水平和规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对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是考察一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的重要依据。信息化、网络化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数字化过程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④数字创意产业引领着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前锋,预示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通过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揭示该国家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方式,判断其文化创意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注释:

①周子琰、姜奇平:《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新星出版社,2006年。

②〔美〕凯文・凯利:《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萧华敬、任平译,广州出版社,2000年。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④〔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创意产业 产业集群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其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特征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功能使其备受青睐。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概念及特征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通过开发知识产权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这一定义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对于这一新兴产业,世界各国对构成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范畴不尽相同。各国基于自身优势和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在通用的文化产业基础上衍生出不同的概念和范畴。例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主要推出创意产业概念,美国主要以版权产业作为总体理念,日本等国则更重视“内容产业”的提法。

在我国,各地区推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对该产业定义与范畴也并未统一。①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创作、创新形成以知识产权为主要价值形式的文化产品、内容或服务。通过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实现价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包括创造、生产知识产权的上游产业,以及传播、分销知识产权产品的中下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特征主要有以下特征:以创意、创新为根本要素和动力,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以先进技术为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与内容创新高度融合,附加价值高且资源消耗度低。

二、相关研究成果

关于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的要素,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Richard Florid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中提出了在文化创意产业界具有深刻影响力的3T理论,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他将人才和知识置于突出的位置,强调了人才因素对创意产业的重要性。英国城市规划权威、传通媒体总裁Charles Landry则认为构建创意城市的基础需要七大要素:人员质量,意志力与领导力,人力的多样性与各种人才的发展通道,组织文化,地方认同感,都市空间与设施,网络与组织架构。[1]这一指标体系除了将人才、知识作为核心因素,还把外部环境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重视产业集群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Nick Clifton对英国与北美地区创意、人才资本与高科技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更多的创意产业影响指数:同性恋指数(gay index)、波西米亚人指数 ( bohemian index)、文化机会指数( Cultural Opportunity)、人才指数( Talent index)、多元化指数( Diversity index)、高科技指数、公共供应指数( Public Provision Index)、地理层级( Level of geography)。[2]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也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模型指出决定一国某个特定产业的竞争力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无法控制,也不可漠视政府政策的影响。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三、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认为对文化创意产业可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来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文化”角度

1.历史与文化资源。文化内容是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核心部分,更是文化创意产业链的高利润区域。文化内容来源于历史与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肥沃的土壤。从供给角度看,文化资源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投入要素,其价值将部分直接转移到新产品,或通过影响力等间接形式增加新产品的附加值。从需求角度看,良好的历史资源和文化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出忠实的文化消费群体。

2.经济基础。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主要是满足精神性的直接消费需求或提升附加值的生产需求,属于收入需求弹性较大的非刚性需求。因此经济基础是影响文化创意产品需求量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消费结构中用于满足文化和精神需求的比例越高,那么这一区域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市场就越大。

(二)“创意”角度

1.人才素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创新为根本要素和动力,而创意来自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创意的竞争首先在于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文化创意活动的产业化运营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有很高的文化和专业素养,又要能熟练应用现代科技,还要懂得迎合市场需求。一个区域的人口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不仅能带来丰富的创意素材,也有利于人们在知识与观念的碰撞交流中产生新的火花,并有利于形成鼓励创新、包容个性的社会环境。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这是当前大多数标志性的文化创意中心集中在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原因。

2.企业创新战略与创新管理。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企业为主要的竞争主体,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有效的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并充分挖掘人才的创新潜力,通过市场机制整合分散的文化和创意资源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并有利于推动整个文化创意行业的创新体系建设。

3.知识产权制度。创意本身易被复制,现今创意又往往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这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比传统产业的产品更易于被复制。因而文化创意产业更加依赖于知识产权来实现其产品的经济价值。在创意研发阶段,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将严重损害原创者的利益,挫伤原创性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将严重影响整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度。美国是世界上文化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极为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全面实施版权战略,加强版权保护,形成了全球保护范围最广、相关规定最详尽的知识产权法律系统。

4.先进技术。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科技创新与内容创新高度融合的特征。网络技术、3D技术、数字化、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实现了对电视广播、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提升和改造,更推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引领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的潮流。不仅如此,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能够扩大创新主体,使消费者和产品使用者都参与到新兴业态的创新活动当中,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创能力。

(三)“产业”角度

1.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模式。文化创意类企业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属于轻资产型公司,往往缺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有形资产。而国内银行一般只接受房地产和流动性强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物,这大大限制了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能力。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将使文化创意企业难以突破规模小、分散化的状态,难以做强做大。针对文化创意企业资金需求特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模式,无疑对推动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政府作用。欧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基于市场机制的自组织过程,而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新加坡等),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政府行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府制定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会影响到产业的要素供给,政府作为文化创意行业标准制定者和产品消费者会影响到产业的需求条件,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会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结构及企业战略。

总体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的典型特征,基于该产业本质特征,本文认为以上八个方面是构建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因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细分和专业化分工日益增强,我国及各地区政府应基于自身的资源和基础,合理规划实现差异化竞争。

注释:①《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作者单位为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经济服务局)

参考文献

[1] Charles Landry.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杨幼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67-197.

[2] 林颖.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前沿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87期,2014(4):157.

[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 Richard Florid.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 魏鹏举.内生增长理论视野中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J].投资北京,2008(7):88-89.

[6] 康胜,金波,李建林.杭州文化创意产业演进的驱动模式研究[J].区域发展,2012(8):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