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意设计教学

创意设计教学范文精选

创意设计教学

创意设计教学范文第1篇

诚然,素描教学对于艺术设计来说,不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环节,尤其是电脑技术在美术设计领域的广泛运用和电脑设计软件的大量开发,如各类造型、制图、图片处理以及三维动画等在设计过程中,日益显现出对电脑的依赖性,很多设计方案显得简单且方便。传统极细的描绘常可以通过诸如复印、剪贴、照相、数码摄像、电视截屏和网络下载、电脑打印等实施完成。凡此种种,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素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设计公司常有熟练操作电脑图形软件,却感慨设计创意能力与基本审美能力低下的场景出现;也常有面对客户沟通设计方案时,由于快速草稿能力的欠缺而失去客户的信任丧失订单的实例出现。如果素描课程还在设计类专业继续作为基础课程设置的话,就应该用适应当今形势下艺术设计的造型特点和标准来要求素描教学的训练目标。

素描既是一门造型基础学科,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便是两种不同定位的素描。前者为研究性素描,后者为表现性素描。研究性素描的目的在于造型基础能力的训练,有明确的课题对象和要求,通过对课题对象细致的观察﹑描写,提高认识与表现能力。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素描作品是最典型的代表。因此,朴素地描绘对象的本质形态特征是作业的基本原则。表现性素描通常是在研究性素描基础之上的训练,相对侧重于表达内在的思想与情感。目的不同自然要求不同。回归素描的视觉本体,是在视觉语言意义上引申的两种不同定位的素描训练。素描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从内容类别来讲可分为两类:生理视觉所捕捉的信息与心理视觉所捕捉的信息。前者注重尊重客体,后者充分尊重主体。所有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主观意识与情感的介入。倘若在承认主观意识、情感介入的前提下来命名,有人据此称为印象素描与意象素描。对于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来说,或许从视觉语言这个视点来考虑更为全面,因为“设计”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所要求的众多素描综合能力。未来的设计师需要通过印象素描的训练,学会记录自己的“印象”,作为日后创作参考的素材;也需要通过意象素描的训练,学会捕捉自己的创意灵感。

相较传统素描,设计素描更直接、目的性更强地直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也许是形式、途径的不同而已,它们在根本上并不矛盾、对立。设计素描是传统素描在现代设计影响下产生的新兴的一门学科。只要理清教学目的和教学实施的具体内容,就能把握设计素描教学的关键。设计素描简化了对石膏像、人物(包括人体)写生这方面的内容,强化了平面意象、空间构筑、有机造物、解构与重组和视觉联想等方面教学内容,更具体地体现在联想、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目的是针对设计领域的需要,担负起传达、记录、思考的视觉化转换任务,任何理论和操作应与设计实践休戚相关,这是画好设计预想图的必要手段;是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步训练的有效途径;是现代设计学科重要的基础训练科目和设计师必备的基本功。

德国院校给同济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林家阳先生的六个印象是:(一)德国学生的学习是没有人管的自觉学习;(二)社会导航,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三)创造性思维教育贯穿了整个教学;(四)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作业不是以结果为衡量标准,而是重视作业的过程;(五)高校教育有相配套的软硬件;(六)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这个国家能造就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艺术类的学生是文化既好专业又好的学生,因为艺术需要的是特殊人才。

针对设计本科班的设计素描教学,笔者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做出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摒弃传统的单一强调“黑、白、灰”层次的被动描摹对象的教学系统、摒弃“磨铅笔式”的长期作业的课程设置。在结构素描教学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式、尊重个性思维的课题式教学模式;从观念上,帮助同学们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公式化、教条化、快餐化的应试思维习惯;鼓励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大胆联想;强调使用同构、解构组合等各类造型手段,并搭建一些专业理论的必修课和各种专家讲座,充分利用理工类院校的特有的学科优势,扩大选修课平台,以配套学习。具体安排是:一年级侧重结构设计素描、具象设计素描训练,针对学生的绘画基础较差的现状,适当安排全因素素描、精细素描训练。与此同时,在理论上,开设或建议开设《艺术概论》《人体工学》《透视学》《解剖学》《艺术史》《艺术审美》等课。二三年级侧重装饰设计素描、表现性设计素描、抽象性设计素描、意象性设计素描、材质媒介综合性设计素描训练。在理论上,开设或建议开设《艺术心理学》《艺术市场分析》《市场与营销》等。这样可以一改从前的师范和设计“一锅粥”的尴尬局面,使设计素描教学更加贴切设计学科的特点,从而使“设计”与“美术教育”学科分轨,达到培养设计人才的具体要求。

针对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在大的素描范畴之内,让学生首先明白“设计”应该是观念、是思想、是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在广泛了解和掌握各种形式美普遍规律的同时,应努力渗透设计思想和设计元素;在素描训练中力求关注点、线、面、肌理等视觉元素及不同的组合形式,并逐步体会和运用秩序、节奏、韵律、张力等形式美感。强调“构成”意识,注重培养创造想象力。通过影像和图片资料寻根溯源,详细讲解各流派和学术运动对设计领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充分激发想象力,鼓励跨越时空、打破传统审美习惯,赋予学生以最大限度的创作空间;强调创作意象构成的训练、强调对象组合配置构成的训练、强调表现技法、材料混合构成的训练;认识、把握事物的新鲜视点和独特的想象力,使作者的个性与感性充分流露。

第二,打破传统构图的思维定式。在传统素描教学中,我们习惯用传统符合视觉内收的美学标准来衡量和确定构图,而现代设计则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也要求我们从远观的内收转向零距离的参与和扩张;努力改变观察思维习惯。在构图上,可以求险、求满、求空、求偏、求局部等,也可以打破透视习惯(如透视扭曲),可以从非常规视角,而且避免用常规的布局或某局部放大,可以吊起、倒挂、放倒、垒积等。进行无关联性事物组合、体量类似物组合、高差异体量组合、随机放置组合、同型异质、同质异形等训练,使学生消除约束感,建立自信,不断培养学生设计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第三,加大情绪表达抽象语言方面的训练力度。让同学们有足够的想象和自由表达空间,丰富创作语言,使学生在作画时充满自信、增加作画情趣和有效捕捉创作灵感。在当今发达的西方设计院校的教学系统中,对情绪表达抽象语言方面的训练的重视程度是惊人的。他们鼓励自我创造、鼓励情绪语言的抽象表达,在诸多抽象的情绪语言中发现美、创造美。而我们的传统素描教学系统则较多地强调艺术技巧的规范性,恰恰无视了艺术的基本规律。无疑,过多的规范要求抑制了创作灵感和想象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艺术的创造性。

第四,实行多重教学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各种新型材料,拓宽视野与材料的选择范围。由于各高校高考和省联考的选材限制,大多学生在材料的选择上缺少创意和宽泛性。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材料,可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并对获得创意灵感和新鲜感大有裨益,也可使学生获得快感和成就感。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大胆采用多重评价标准检验和改进课堂教学。我们强调过程,弱化结果,注重设计思维的培养,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评价,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促发学生的成就感,并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独特的价值。如选择不同教学评价标准所获得的教学结果进行差异性比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要想手到、眼到,就必须心到。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设计学科的特殊性,可让学生作品上墙,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评、互评,并提供解决方案,老师再集中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创作思路,又增加了思想和信息交流。开放式、交互式教学锻炼了学生撰写设计创意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第五,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能。①教师应按照学生的需求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各种条件,设置多种情景,努力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②小组教学。按照学生艺术才能和兴趣爱好组成小组,为他们制订教学程序,确定教学内容,定时训练,促进发展。

第六,与市场紧密联系,增加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用具体的项目实训,如系统化课题研究——通过专项性课题的集体或个人研究,提高学生课题设计和教育科研能力,达到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在学习的高级阶段,根据市场要求模拟项目开发、选择项目方案,增加市场调研环节,制订设计预想方案,梳理设计流程和研究市场规律,从而进行设计素描训练。

第七,强调速写、默写环节的训练。设计素描的时效性和传真性要求我们快速、准确地记录下对象的形态特征、设计思维等。速写、默写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设计师的实际需求。现在学生的速写能力普遍较低,也不理解速写和默写能力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优秀的设计师往往快速草稿能力极强,这既可直接收集设计素材和寻找设计灵感,又可以消除与客户交流中的障碍,从而加重中标的砝码。强调速写和默写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草稿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增强自信。

第八,鼓励学生课余时有目的地逛市场与商店。信息掌握程度是设计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信息量和信息的新旧程度直接影响着设计作品的质量。逛市场是解决信息缺乏的好方法,当然更应该逛一些发达城市的市场,以最大程度地把握设计潮流和未来发展趋势。逛市场时,要求用快速的速写记录下产品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机能意识、设计理念、功能等诸多信息,为未来设计作必要的经验积累。

第九,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利用图书和积极组织观摩各类美术展览,提高审美情操以补先天不足。国情不同,传统文化背景不同。国外的环境和拥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艺术馆对学生成长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所受到的艺术熏陶与美育、生活习惯与个性都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紧紧抓住任何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才能培养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优秀设计人才。

第十,鼓励参与各种创意设计大赛和招标等活动,在实战中锻炼设计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设计学科是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科,参加各类创意设计大赛和招标活动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更可检验教学效果和即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具体实施中,要精心地制订具体而详细的教学规范和调整原有的“长、细、磨”等为特点的传统素描教学模式,使学生跨出画室,让他们活起来。配以合适的思考题、练习题和适量的实际操作练习,还要多思路、多对象、多时尚地选择项目主题,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执著性、抗干扰性和面对困难的承受力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从而保证专业观念得以扭转或提高。

第十一,从“圈养”调整到“散养”的教学形态。“圈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圈地为牢”的死板教学形态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趣味性,也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学习主动性。与其“圈养”不如大胆尝试与国外高校接轨,实行“散养”。结合项目实训,以课题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模拟项目方案组织教学,这将会极大地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经过系统的组织教学,学生从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创意联想丰富、从模仿到嫁接、从被动到主动、从单调到样式的层出不穷、从缩手缩脚到大胆表现等,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体现。以往千篇一律的面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个性的释放,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素描在教学实践中还会有新的问题突显出来,解决的途径也会有异同,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面对目前有些院校在办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只有加大设计素描等基础学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才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归根结底,不从根本上认识基础素描教学的内涵,任何形式的应变措施对改观教学现状将是徒劳的。只有弘扬创新意识和个性的培养,只有大胆改革培养模式,才能解决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变设计学科素描教学现有的落后状态,造就综合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和,詹建俊,靳尚谊.素描谈.吉林美术出版社,1995.

[2]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陈晓蕙.设计素描.浙江美术出版社,2002.

[4]宫六朝主编.21世纪中国高等美术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经典——设计素描.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

[5]德国汉堡媒体设计学院.汉堡媒体设计学院教学大纲.

[6]德国柏林艺术学院.柏林艺术学院教学大纲.

[7]我国当代的设计教育——同济大学艺术传播学院林家阳访谈.美术报,2004.1.3.

创意设计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意;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优化

目前,创意服装设计的教学概念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中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影响,服装设计专业对于创意教学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生创新意识不强,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对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促进创意服装设计课程的有序高效开展。

一、创意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1.创意教学重视度不足

现阶段,在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对于创意教学的重视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虽然对于设计专业而言,创意就是灵魂,创意是决定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但是,创意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是一种较高的学习要求,有做到有创意并不是努力一点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灵感。在服装设计的创意教学中,高职院校没有有效做到将创意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成效提升的关键要素进行重点培养。

2.课程教学创新不足,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得不到有效提升

目前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启发的教学实践。服装设计教学中实践与应用部分不多,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服装设计创意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创新实践思维和能力也很难得到锻炼。3.创意设计的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当前,高职院校检验学生服装设计的教学成效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上交一两学生的创意服装设计作品,教师通过对于学生的这些服装设计作品进行审核和评价,对于学生的服装设计学习成效进行评价,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分数。这样的考核方式下,学生的服装设计效果可能直接从一两件设计作品中就能体现出来,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服装设计学习成效,这样的考核方法欠缺科学性。

二、创意服装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意服装设计教学中只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也是最难培养的能力。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想象思维、视觉空间、构建主义空间的设计思维能力培养,注重个人设计风格的提炼,让学生的创意服装设计更具有特色,更符合创意的设计需求。以往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因为受到思维和想象空间等的限制,学生更多的是局限于眼前的服装设计要素,在现有的服装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改造,体现服装设计的特色。而创新思维在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就是为了打破现有的服装设计在形式上、色彩上、空间结构等方面对于创意服装设计的限制,创造出一种独有的、大胆的、富有特色的服装设计作品。

2.设计方法的培养

在创意服装设计中,设计方法是教学的主要部分内容,也是关键内容。对学生的创意服装设计课程开展设计方法的教学,就是要系统的让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设计理念的把握、设计形式的创新、设计中色彩的使用、服装材料的选择等等,这些都需要设计者具备一定的服装设计能力,在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意服装的设计,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设计效果,从不同的方面寻找突破点,做到各个环节的创意设计,为达到整体设计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帮助。在设计理念上,学习者必须要面上服装设计的受众群体,即服装设计是给谁穿的?在哪些场合穿的?因此,针对受众的特点进行设计理念的确立,能够有效迎合消费市场的需求,设计出受欢迎的创意服装作品。在设计形式上,要注重形式的创意设计,无论是从剪裁、做工、服装的形状、对称或不对称、职业装还是休闲装、淑女装还是宅男装等,都需要做好精准的设计。在颜色选择上,要满足消费受众对于颜色的需求,既要保证颜色选择的美观,又要体现受众的个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材质上,可以选用更优质廉价的服装材料,确保舒适度的前提下降低材料成本。以上要素都是在学生的创意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重点教育和把握的环节。

三、创意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方案

1.提升创新教学重视度,注重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和提升

在高职院校的创意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对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积极采取有效途径不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通过㢟课外科技服装设计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倡导学生参加课外创新设计活动和设计技能训练。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建立良好的协调保障机制,制定有关激励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参与课外创新设计活动的积极性,承认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并将课外长信设计活动纳入实践教学计划,对在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师生进行奖励,形成浓厚的活动氛围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等课外创意服装设计作品竞赛活动,并通过设计竞赛活动,推动学生广泛参与各类服装设计和创新活动,通过活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的实践能力。

2.结合民族传统文化,打造特色创意民族服装设计课程

高职院校在创意服装设计课程中,要实现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现地方特色,可以结合民族传统文化,打造特色创意民族服装设计课程。高职院校要积极领会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和服饰创意设计工作推进会精神,把握地区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色,积极开展有创意的民族服饰设计课程教学活动。要明确民族服饰文化教学活动的要求,充分做好地区民族服饰挖掘,传承和保护工作,组织好地区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相关工作。要整合各方面资源进行研究,创意和利用,形成具有本区域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服饰和时尚创意服饰,助推地区民族服饰文化的挖掘、传承、弘扬、发展;要运用好各种地区或者全国范围的服装设计参赛机会,充分展示地区民族服饰的多样性、珍贵性、艺术性、可收藏性及其可开发的市场价值,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通过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不仅能够提升地区服装设计的教学成效,培养更多的创意服装设计人才,还能够有效促进创意服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和素材的不断扩大,丰富教学内容,推动课程的创新和发展。

3.开展校企合作,提升创意教学实践水平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创意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创意教学的实践水平,让创意服装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真实、更有效的实践学习平台和机会,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校企双方还能够通过优势互补,在共同推动地区时尚产业布局、合作开展时尚产业发展趋势研究、联合打造时尚文化创意园区以及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深度对接,打造校企合作的升级版。通过校企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可通过时尚文化交流与时尚产业发展平台、全方位人才培养平台、时尚品牌运营平台、时尚产业智库平台等平台建设,推动地区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时尚产业发展趋势指数研究、打造时尚文化创意园区孵化平台、创新科技研发与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举办时尚产业发展高端论坛、研究企业组织变革及产业转型等众多项目上深度合作,深度对接,深挖资源,深发潜力,努力实现校企合作“1+1>2”的效果。服装设计专业可通过建立与大型服装设计公司、服装设计展会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走上真正的服装设计岗位,让他们的服装设计作品得以展现,为学生的创意服装设计展示提供更多的机会,这对促进创意服装设计的成效提升意义重大。

四、结论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创意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优化改革,不断采取合理高效的教学实践措施,确保创意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切实提升创意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提升创意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效率。

参考文献:

[1]段婷.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以“工作室项目实践教学模式”为基点[J].职教论坛,2013(23):35-36.

[2]冯越芳.高职院校服装设计竞赛教学实践与探索——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创意设计教学范文第3篇

海报设计在设计实践工作中占有着重大的比例,在学习海报课程时,学会创意海报的设计方法是这门课程的根本所在。创意海报设计课主要是着重在图形创意上,通过对海报主题的思维发散借以图形通过海报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开设创意海报课程之前,学生们已经在此之前完了三大构成、平面设计和Photoshop的基础课程。虽然学生们在前两个学年已经完成了基础课程的学习,但由于缺乏设计实践和设计方法,还无法将所学的内容全部融合在一起。创意海报课是大三第一学期的专业课,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创意、表达的设计能力。

2课题要求及教学构思

课程一共48学时,每周8学时,以4个学时为一个单位,8学时完成一个主题,一共6个主题。课题的设置由浅入深,逐层地递进,目的在于解决设计的方法。海报的主题都是来源于当前的专业竞赛。为了减少学生学习的压力,在课程开始前并没有直接向他们说明。而是提取比赛的主题要求,结合当前课程的内容,将设计表现的语言限制在某一区域内。在完成了基础授课的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可用以参赛的优秀海报创意作品。在前几次的动手课程中,以组的形式进行两人为一个单位,讲授和制作指导在4个学时中完成,在下个4学时中进行点评。点评的形式以答辩的方式进行,由同代此门课程的老师组成答辩组委会,两名学生进行演讲,阐述自己设计的理念,并在其中贯穿同学提问的环节。通过不同的信息反馈,能够使学生们更快地意识到问题所在,老师针对不同的问题给予相应地解决的方案。在课堂操作时要注意对学生的作品优秀的部分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对于欠缺的部分,给予改进的意见。在点评的过程中,针对同学们所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集中进行讲解。有针对性的授课方式能够加快知识接收的程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第三次课程开始,以个人为单位。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递进,深入地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和挖掘。教授学生进行创意的方法,针对其中的几种方法进行专项训练,引导学生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思维上和设计手法上提升设计的能力。

3课程安排

创意海报课程的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们进行海报创意的方法,教会学生们用设计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设计的语言表达观点。课程以设计竞赛的项目为引导,将创意的方法融入项目中去。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盲从的现象,课程以创意方法作为子单位的划分,预先设定好设计主题和创意方法,培养学生们根据主题的进行设计定位,用图形的设计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实时的课程操作时,主题会跟随着每年的设计竞赛进行调整,将教学与设计实践紧密相连,实现多重并重的发展。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1)拼贴海报:使用报纸和杂志根据主题进行海报创意。拼贴海报是海报设计课的第一个主题作业,两人为一组,利用报纸和杂志将已有的色彩和图形进行图形的重组,通过新的图形语言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种以组为单位的合作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性,通过手工劳动使学习变得更加具有趣味,能够使学生们更快地投入到创意海报的学习中。

(2)纸材的立体海报:立体海报是近几年来流行的一种海报形式,通过立体的裁剪和材质的拼接而构成的新的一种具有空间效果感的海报形式。在制作纸材的立体海报时,会使用到之前所学的立体构成的知识,但重点是着重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对主题进行自我延展。在此,我们还特别鼓励同学们开创设计思维,将交互的方式融入海报中,创作出更多新颖型的海报形式。

(3)分解与重组:分解与重组是平面构成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此我们将它应用到海报的创意设计中。要求学生选取自己的任何一个旧物件,将其进行分解,将分解后的物件以新的组合和排列的方式构建出新的图形语言。并且所构建出的新的图形要与所拆解的物件相关联,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图形的表达是这个主题的设计重点,难点是如何确定主题,如何寻找到和物件相关联的主题的表达,并且通过图形的创意能够将其连接贯穿起来。

(4)文字海报:为自己的家乡设计一张家乡的宣传海报。以家乡的汉字为基础,通过创意字体的设计或文字编排的方式根据家乡的特色设计出一张家乡的宣传海报。在进行课程操作时,需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信息的收集。家乡限定在市级,根据对家乡的印象和记忆,通过文字海报设计的方式表达出对家乡的情感。

(5)高级合成:加强Photoshop的实践能力。在大一的学习课程中,学生们掌握了Photoshop的基本操作。但还没有充分地把Photoshop当成是操作工具,对于Photoshop中的工具和功能的搭配还不是十分地熟悉。通过高级合成的专项训练,让同学们充分地智能对象、填充、图层样式、混合模式的使用,并且能够通过这些工具和命令的搭配增加自己的思维创造出具有创意性的海报作品。

(6)自主设计。结合当前的设计竞赛,根据竞赛的主题内容,选择以上任意一种表现方式或者其他的表现方式,创作一张主题海报。在最后的课程中,通过自主设计的方式检验学生们对创意海报设计课程的学习成果。在课程的最后,根据学生们的设计作品进行总结。在课程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同学已经充分地掌握了上述的几种创意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将多种设计方法进行融合,甚至还有些同学自创出了独特而新颖的创意海报。

4课程评价

本次创意海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展开的,以手工操作为切入点逐层递进,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本次教学实践最后环节是举办教学成果汇报展,课题组同时进行展览现场集体评分。由此产生了100多张优秀的创意海报,并推选至海报创意竞赛。通过成果的展出,作品的发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表明创意海报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创意海报教学评议表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该课程总体反映很好。课程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5结语

创意设计教学范文第4篇

创意——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的战略产业,需要知识产权的高度开发和运用的高度支持。我国高职院校是以传统学科分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远不能满足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实践经验的创意型人才紧缺,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动漫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因此,优化、改革、创新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目标应重点提高以下三方面。

1.1专业知识

掌握美术基本知识;掌握动画基础知识;掌握编导能力和自己编写剧本的能力;掌握绘画透视、构成的知识,对人物的造型和场景有非常重要的塑造能力;掌握动画临摹方法、CG插画创作、Photoshop软件技术及三维动画理论基础知识。

1.2能力要求

具备平面图形处理技术、painter插画技术、二维动画设计、harmony网页动画技术、游戏开发、MAYA三维动画创意设计、影视广告及网络动画应用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1.3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必要的科学素养、基本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现代企业文化素质,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承受能力。

2为适应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专业决定课程,课程体现专业。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为导向,实行项目式教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项目,使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将教学过程转化为生产过程,教学目标转化为生产目标,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使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

2.1动漫行业工作流程

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可根据动漫行业工作流程特点进行设计与构建。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大量动漫企业,归纳总结出动画制作流程,主要分为传统动画的制作流程、三维动画制作流程。传统动画的制作流程主要有以下工序:前期-企划、文字剧本、分镜头脚本、人物造型设定、美术设定、设计稿及背景设计;中期-原画、动画、描线、定色与着色及拍摄;后期-剪接和套片、配音、配乐与音效、试片和发长行等工序。三维动画制作流程工序包括建模、动画、编辑材质、贴图、灯光及渲染合成等工序。动漫专业学生应熟练掌握上述工序对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动漫专业的课程应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充分考虑动漫行业的工作流程,设置相关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2.2教学课程体系结构

动漫专业应以动画制作流程和动漫设计岗位及其能力特点为依据,以增强就业能力为主导,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形式全面改革整合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总共分为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基础课,主要开设设计素描、三大构成、动画概论及摄影摄相等课程。二是专业必修课,按照动画制作流程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的必修课。分别有Photoshop、3D动画设计、人物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场景造型设计、Flash、AfterEffects及MAYA等课程。三是专业拓展课,主要开设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音乐欣赏等课程。此外,为了增强动漫专业人才的人文素质,需开设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大学语文等公共文化基础课,还可视情适当开设影视赏析、艺术概论等选修课程。

3为适应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考核体系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具有生动、直观、实用性强及艺术创造性强等突出特点。但面对动漫专业知识点的“杂、繁、灵活、多变”等特点,要想短时间内掌握实非易事。要熟练掌握知识点必须多学、多用、勤练和常体会,方可在创意和想象的空间里翱翔。这使与之相对应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在考核体系中,也应摆脱传统的闭卷考核方法。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新增形式多样的考核体系。如以大作业形式进行考核、以小组协作形式共同创作完成作品、以实践动手形式完成考核内容。在考核过程中,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同时学习实践与理论。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创意设计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插画设计命题设计表现媒介

在当今的艺术设计类教学中,插画设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其所涉及的专业基础较为广泛,如创意构思、构图、自由造型、色彩应用、图形、绘画软件应用等,无一不包括其中。而插画设计功能的渗透性空间之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插画、儿童读物的主要表现形式或绘本、图表及一般纸媒版面(如报刊、杂志、单张等)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被直接应用于产品包装、海报设计、广告设计、动漫及游戏原画创作、电子媒体、交互界面设计等。插画艺术也因此在当代设计领域发展为一个市场广阔的行业。尤其在经济发达国家或区域,如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设计界拥有高度职业化的插画师群。合理地设计该课程教学,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乃至大艺术设计教育概念下的课程设计,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关于插画设计的课程概念

插画在现有的设计类教学体系中多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方向课程进行设计,通常为3~4学分,部分美术学院更开设有插画专业。许多院校为满足大艺术设计概念下学生的知识需求,亦开设插画个性选修课程,学分设置为2学分左右。实践证明,插画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段,在视觉传达设计以外的诸多艺术设计领域普遍受到欢迎。这种现象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经济蓬勃的市场尤为明显。就目前市场上的插画设计教科书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大量教材都将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投射在繁复的CG技术教学上,笔者对此不以为然。这类教材最大的缺失在于舍本逐末,回避要旨,扭曲了插画设计课程的基本意义,矮化了其知识空间。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插画作为设计作品的基本特征。维基百科对插画的定义为:插画(Illustration)的“主要功能是将文字内容、故事或思想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此外,插画与其他纯艺术的最大分野之处不只在于有文字的叙说性,其背后的市场和特定对象之目的,更使插画有着视觉传达的大众传播性”。根据这一定义可对插画艺术的特征作以下归纳: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以视觉艺术的方式进行表达是插画的基本属性。市场:插画的表现内容与服务对象受特定的商业需求制约,这一特征使插画创作与纯艺术创作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换言之,插画创作者必须在特定背景、对象的制约下从事具体的插画创作。灵巧与精练:插画被绑定的对象往往是一段具体的文字、某个情节、某一概念,而插画艺术的浅唱低吟、与相关背景的相映成趣是其艺术表现的一般格局。这一特点要求插画必须具备灵活巧妙、锦上添花的趣致。通俗与时尚:插画设计作用于市场流通,故其受众是社会性的,适应大众化的审美观念与潮流时尚是插画无法回避的现实需求。综合与多元:插画不属于某一特定媒介的绘画种类,其创作几乎可以通过任何绘画媒介完成,常见的有素描、水彩、水粉、粉彩、版画、水墨、油画、丙烯、拼贴、剪纸、马克笔等,加上电脑绘画的介入,插画设计的表现语言无形中被扩展到无限广阔的境地。

二、插画设计能力的培养

根据上述分析,教师对于插画教学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满足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需求。但是,近年来,各地艺术设计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鼓吹“去艺术化”的主张,弱化、贬低甚至取消造型基础,宣扬“设计不需要画得很好”“美术与设计没有必然联系”等,艺术设计教育面临挑战。笔者曾观摩了某大学教师主持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该课程设计扭曲了美术基础内涵,新创“速成培训法”,将造型基础矮化至专事训练学生画直线和圆圈,对于色彩基础则提出用现成的彩色纸片随意拼贴。这必然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且背离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目的。笔者认为,进行插画设计必须具备以下能力:自由造型能力:究其根本,插画毕竟是依赖视觉造型完成其表达功能的艺术形式,故手绘能力是插画设计最基本的能力保障。缺乏基本的造型能力,没有熟练的手绘技巧,哪怕使用绘画软件的技巧再娴熟,线条画得再直,圈画得再圆,恐怕也难以创作出有意味的图形,更遑论插画艺术作品。创意构思能力:艺术创作巧在用思。创意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创作者应具备敏锐的构思能力、别出心裁的点子、天马行空的联想能力、鲜明的艺术个性,并具备相应的技能将之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这一点与纯艺术创作在本质上是相通的。CG技术能力:作为现代设计的辅助手段,CG技术有其不可或缺的必要性,艺术设计课程中必然包括电脑绘画软件教学内容。该内容应在通盘的课程设计中得到权衡,不可偏废,这样电脑绘画技能才可以为具有艺术禀赋的设计专才提供如虎添翼的支持。媒介应用的综合能力:基于插画表现媒介的多样性,本课程教学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兼顾对诸多绘画媒介的体验与掌握,尝试综合媒介应用的表现,并发展自己喜欢且擅长的艺术风格,这是教学的合理选择。延伸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理解信息和诠释信息很有助益。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在长期的辅助学习中充实和提升这种能力。

三、命题设计

由于插画设计受到承接“文字的叙说性,及其背后的市场和特定对象之目的”的制约,所以插画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命题设计对于学生开阔思路、积累应对特定主题的创意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这个议题上必须下足功夫。一个好的插画设计命题在满足一般创作命题规则的基础上还应关注以下方面:多样性:具备思维开拓的延展空间,杜绝艺术创作中的同质化,关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启发和培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意想象空间。趣味性:视角新锐、幽默或具有悬念,引发学生创作的兴趣。热点话题:关心国内外时事,聚焦社会,淬炼文字信息,把握时代脉搏,使创作充满生活气息。仿真性:模拟各种传媒(如纸媒、电子媒体等)特质和常见的插画类型(文学读物、儿童读物、新闻出版、交互设计等),做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教师在宣导命题时,结合观摩优秀插画作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促使学生萌发具有鲜明个性的切入点,产生饶有意味、个性鲜明、让人眼前一亮的构思。命题设计的拓展空间无远弗届,值得执教者用心揣摩和思考。

四、表现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