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产业内涵

体育产业内涵

体育产业内涵

体育产业内涵范文第1篇

>> 高职教育发展的内涵式发展解读 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实训基地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 以党的十精神引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关键要素及其特征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综述 有效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职图书馆内涵式发展与信息文化建设 论湖湘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 浅谈学校文化积淀与内涵式发展 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特色学科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走内涵式发展教育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特征与作用研究 文化育人 绿色管理 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浅谈基于高职内涵式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 浅议陕西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4-04.

[3]余祖光.培养具备工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N].中国教育报,2011-05-09.

[4]童学敏.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5]陈章龙.大学应成为文化的引领者[N].光明日报,2012-02-21.

[6]邓耀彩.论高职院校的文化定位[J].高教探索,2005(4).

[7]潘懋元.金融危机应引起高等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9-04-06.

体育产业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技术;经验;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01-04

知网现有关于大学生职业体验的研究有文章12篇。其中,有关高职生职业体验的研究有文章2篇。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惊铎教授认为“体验是教育的本体”;浙江工贸职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认为职业教育具有体验属性。现有大学生职业体验的研究着力点大多在职业体验的作用、方式、途径、运用等方面,有的从高职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角度研究了职业体验,有的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法角度研究了职业体验,还有个别研究的内容在名义上触及到职业体验的内涵。然而,既有研究没有指出高职生职业体验的理论依据,也没基于实践并按定义的逻辑范式客观揭示高职生职业体验的内涵、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的多元价值。在体验教育风靡全球,就业导向、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次提及实践问题、校企合作、做中学、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并通过工作来学习、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忽视高职生学习的独特情感体验的现实格局下,研究并揭示出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有利于高职生职业体验完整概念的确立,有利于为其后续针对性、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奠定逻辑基础和确立出发点、根本、方向、目标、内容,有利于为高职生职业体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一、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的理论基础

(一)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的逻辑学基础

概念的内涵是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在概念中的反映,即概念的内容,也即概念指称的客观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同一个事物有种多属性,从不同的角度对它加以反映就有不同的内涵;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概念的内涵是变化的。事物特有属性存在于客观事物中,是客观存在的,是认识的对象,它本身并不是内涵;只有当它存在于思维之中,反映到概念之中成为思想、认识的内容时,才是内涵,两者是被反映和反映的关系。内涵通过定义――被定义概念(被定义项)=定义项即种差+邻近属概念的方式来明确;定义需符合四项规则: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反映同一类对象且外延相等;定义不同语反复、不同义反复,不循环定义;定义不能否定;定义需准确简明。揭示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需要按逻辑学的要求规范定义。

(二)高职生职业体验的哲学基础

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和认识所必须不断扩展的新信息。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只有实践才是人类认识的源泉、基础、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认识、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从客观对象获取信息的物质手段、获得并发展对信息加工的思维能力,包括对语言产生和发展的作用,对感性经验的积累和深化的作用,对理性思维之逻辑规则形成和检验的作用等。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不断扩大可供自己认识和利用的客观对象的范围。因此,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首要的基本观点。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没有职业体验这种实践,就不会有高职生对技术教育的真正认识,不理解职业体验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职业认识。

(三)职业体验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必须确保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物质生产相结合。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换言之,能为完满生活尽到重大责任的教学科目如职业体验是合理有效的。杜威博士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生活乃指人类的全部种族经验,其中包括职业。其“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论断,是高职生职业体验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孔子强调言行一致,荀子认为学至于行而止矣。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生产基本技能的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学习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技术和管理的基本常识,参加生产实践,掌握一般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此经验自然包含高职生职业体验,高职生职业体验自然也是新知建构的基础。

(四)体验学习理论

经验是体验的情感和认知两要素之一。人的整个认识历程真正的进展在于个人经验与自我深刻反省的同时并进。因为一切认识都在于经验与思考的结合。认识的广度决定于经验的广度、经验被反思的度。体验学习是指个体从亲身经历或他人的经验中实现行为改变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教授在其《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中提出了具体体验一体验反思―形成概念、规则一行动实验一新的具体体验的学习循环过程。教育跟时代、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不是单纯的“特殊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交织着活生生的生活体验、科学认知、精神成长的过程。刘惊铎教授提出“体验是教育的本体”,把体验类分为“亲验活动”和“想验活动”;体验教育着眼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独特需要、特色发展。

二、高职生职业体验的内涵

根据上述理论,综合运用性质定义和关系定义两种范式,对高职生职业体验的内涵可作如此定义: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生基于职业规划和个性发展,亲历企业对职业中的技术或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情感主导的系统认知与验证的活动。高职生职业体验有如下主要属性。

(一)技术性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己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生产实践为基础,将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转化为认识与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发展思维、获得生活资料的物质、精神、信息手段的总和。技术包含:技术的物质形式,如工具、设备等手段;人们操控、运用技术物质形式的方法、技能、程序、经验、信息等,通称为工艺。从教育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发达国家技术学院和产业发展演进阶段的对应关系、我国人才需求的类别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与层次定位上看,高职教育都不应是一种培养肢体技能主导的人才的职业教育,其核心和特征是关于技术的知识、概念、原理、规程、标准、法规等的学习,技术技能的训练,技术经验的积累,实质上应是一种技术主导的教育。技术教育是为了掌握生产技术的基础及科学,技术学的基础的教育。“UNESCO《技术与职业教育术语》认为‘技术教育’是设置在中等教育后期或第三级教育初期以培养中等水平人员(技术员、中级管理人员等)以及大学水平的培养在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

(二)教育性

“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人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谈到教育的危机和科学扩张时,必须分辨两种情况:一种是为适应科技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教育;科学是专门化的,它传授给学生生活必需的确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和专家。科技追求的是生产力和强大的武器,把人变成工具,并且导致毁灭;另一种是可以引导和充实人们生活的教育。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教育追求的是人变成真正的人,借助这种精神的转变,人们能掌握导致毁灭的科技,挽救我们的生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教育是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高职生职业体验作为教育方式,首先也应使高职生逐渐成其为人,让其在逐渐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其教育属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职业性

职业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与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能足够稳定从事的合于伦理的专门业务和相应承担的社会职责。正当的职业生活,对于人们形成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选择生活道路和培养兴趣爱好具有一定的作用。高职新生职业体验目的是通过在真实的企业职场中亲身经历、实践来体认职业。职业体验的对象正是职业;职业体验内容主要是纵贯职业生涯各阶段,横排职业生涯每阶段各个专业相应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体验是在企业职业实践中,真实、切身地感性认知相应行业发展、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环境、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以获得职业表征;同时,也是在企业职业实践中去感知胜任相应职业应具备的主观条件,感知人们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及其相应的责任体系;职业体验可检验、校正和分化高职生职业生涯的混沌设想。总之,高职生职业体验是高职生对自己目标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需求、职业环境等基本状况的体验。这些高职生职业体验的性质、对象和内容等足以说明其具有典型的职业属性。

(四)实践性

实践即社会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社会历史的感性客观物质活动,是对人类自身社会历史活动本质的概括,包括天文观察、社会调查等探索活动。实践具有四个主要特征:客观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异于主观范围内的意识活动。能动性,实践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自觉地认识世界和按照客观规律有目的地改造、探索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异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总是人民群众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历史阶段上进行并受其制约的,因而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有限活动。感性,即直观的形象认识,感觉器官的感性可以大致归结为通过感官经验而完成直观活动,也即给出直观经验经历作出融入个人感情的主观判断。以康德的感性论来理解,思维运动的第一个形式是纯粹感性;它的对象是事物和世界的现象,是事物纯粹表现出来的东西即表象。感性具有特殊性、偶然性、盲目性,没有明显的理性思维过程。高职生职业体验具有明确的感知职业要素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的目的,同时也具备相应的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感觉性。因此,它具有实践属性。

(五)情感性

体验是人通过对一种对象、情景或事态的经历,在其深刻的意义内涵中把握生命和存在的本质的原始意识过程。体验的特征是强烈的情感直接性和心灵震撼性。作为教育学概念,体验是在对事物的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所感受的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体验是一种能生发与主体独特的自我密切相关的独特领悟或意义的情感反应,体验把握的对象不仅是客体认知,更是对客体之于主体的意义、关系与主体内心感受、情绪的把握。相对于可能只是对客体的真实客观了解的经验而言,体验更多的是强调通过亲身经历形成对事物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感受、情感和领悟。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经历若仅有情感只是一般的情感,若仅有意义只是纯粹的认知性理解,体验是情感和意义的统一。高职生职业体验是其亲身经历真实职业情境,其全部感官都能对应地接受到直接、现实、客观、切身、多元、系统、感性的刺激,必然获得相应感受、产生相应情感并生成有关职业要素、职业教育等意义,同时形成价值判断。高职新生职业体验具有鲜明的情感属性。

三、揭示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研究的价值

(一)确立高职生职业体验概念的基础及其指称物

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即其质的方面一旦被界定,则其量的方面,即其范围也即高职生职业体验的外延就被确定了。同时,源于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的高职生职业体验的共同特征,即表现高职生职业体验内在特殊本质的可观察、可识别、可测量的独有征象、标志也就能予以确定。根据逻辑学的概念特征,高职生职业体验的完整概念就被确立了。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一旦被确定,则高职生职业体验的内在本质、外延范围、外在特征都被确定,即高职生职业体验的质与量被确定,高职生职业体验所指称的事物也就确定了。此外,高职生职业体验的内涵揭示了在高职生职业体验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即揭示了高职生职业体验概念里面所包容的东西、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也就确定了高职生职业体验在综合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和界限,使其从综合分类系统中彰显出来,便于人们确认和区分什么是高职生职业体验。

(二)奠定正确职业体验观和利用职业体验规律的基础

客观的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能准确揭示甚至反映高职生职业体验的本质属性和结构,在此基础上人们能准确发现高职生职业体验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使人们能正确地发现和判断高职生职业体验同其他事物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发现和判断高职生职业体验对于高职教育其他因素的效用的性质、大小和缓急等,促成人们形成正确的高职生职业体验观。事物联系包含同一事物构成要素间的内部联系和不同事物间的外部联系。概念的内涵,特别是在关系定义范式下的概念的内涵,明确地揭示了概念内涵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主要联系;不同事物概念的内涵分别揭示了各事物的本质属性,据此可发现事物的结构、功能和作用。这就从思维角度把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事物内部要素、不同事物联系起来了。同样地,职业体验概念的内涵为人们认识高职生职业体验这一事物构成要素的联系及其同其他事物间的联系奠定了逻辑基础,也就为人们正确认识与利用同高职生职业体验有关的规律奠定了基础。

(三)奠定了高职生职业体验理论研究的基础

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有机组合就涉及了另外一种思维形式――判断。判断又是推理的要素。显然,概念既是判断的基础,也是推理的基础。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其中的“事物”及其“本质”等都离不开借助语词进行指称的概念。由此可见,概念是各种理论构建的基石。而概念的内涵又是概念整体的基石。因此,概念的内涵是理论的基石的基石。类似地,高职生职业体验的内涵是高职生职业体验理论研究与构建的终极基础。准确界定高职生职业体验的内涵,对人们开展相应的后续理论研究工作能起到奠基、导向和规范作用。

(四)科学指导高职生职业体验实践

客观的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有利于明确高职生职业体验实践运行的本质、方向、目的、目标、内容、任务及其外部联系、价值;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高职生职业体验观,进而有助于制定正确的高职生职业体验方针、政策、规划、制度;有助于明确在高职生职业体验实践中究竟应该做什么、做多宽、做多深、怎么做、为何做、期望的结果标准是什么;有助于正确认识高职生职业体验的结构和有效利用其功能和作用等,合理利用高职生职业体验同环境因素如同高职教育特别是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之间内在本质的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联系。有助于高职生职业体验的课程界定、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控制、课程评价。有利于人们就高职生职业体验的教育实践协同工作开展分析、探讨、交流。因此,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为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认知和有效利用高职生职业体验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职教人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体育产业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郑州地方高职;内涵式发展;问题与对策

项目来源: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qn-25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11日

郑州作为河南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外延式 (新增投入、新建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为主的发展,已初步完成规模发展,截至2014年郑州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39所,在校生达到40万人。然而,在高职教育外延式发展的同时,制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现,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在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建设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历史背景下,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河南高职教育就必须走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主导模式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模式适应了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承载着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了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在内涵式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并探求了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规模与质量之间不协调。近年来,为了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郑州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河南高职教育的发展。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的高职院校在其规模发展与质量间能相互协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多数院校能够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技强校”,严把质量关,促进企业和学校生产、技术、教学等多方面实现交流。但是,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在其规模发展与质量间的协调性还有一定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若干问题,诸如:1、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得到突破;2、教学质量上,表现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有的企业反映高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当中在具体技术、生产、管理等问题上的能力比较缺乏;3、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产学研结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颇多的,在认识上模糊不清,缺乏统筹考虑,有关政策上不配套,缺乏完整的有关产学研的准则和指导。

(二)办学条件不足,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条件不足是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上所普遍存在的现象。郑州大多数高职院校起步时的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是由中专合并而来,发展时间较短,近年来较快的规模扩张,使资金短缺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基本维持在原有的层次上,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另外,自身的造血功能较差,没有属于自己的校办产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来购置专业所需的实践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的建立。

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仍是郑州地方省职业技术教育的薄弱环节。郑州的职业院校,虽然都已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真正办出特色的还不是很多,不少专业还是普通本专科专业的“压缩型”,还有的职业院校积极向普通教育靠拢,极力想甩掉“职业”二字,使其职业特色越来越不明显。

(三)专业设置不够理想。郑州整个高职教育专业的专业数目是比较庞大的,但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其一,专业数量偏多,规模效益较差。有的高职专业会出现只有几人或者十几人的规模,对于专业开设较少的院校来说,规模更是难以达到,这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

其二,专业设置仍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各职业院校都在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设置专业,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局限,郑州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类、金融类、经管类、农林畜牧类等专业相对较少。

其三,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专业趋同。有的高职院校受利益驱动,缺乏必要的调查和预测以及自身实际条件,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其专业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随意性、盲目性。

(四)师资队伍达不到职业院校的教学标准。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在师生比上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许多学校教师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学校规模扩张的速度和学生增长的速度,生师比极不合理。教师超负荷工作,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双师素质结构及专业知识结构来看,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年轻教师比例较重,兼职教师缺乏规范管理,大部分教师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差,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再一方面高职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教师大部分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多数还是应届毕业生,不具有企业实践经验,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比较少。

(五)高职大学精神的失落。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奋斗中凝练而成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它成就了大学的基本品质。目前,校园文明、大学精神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正被“官本化”、“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所侵蚀,导致校园文明、大学精神的失落,动摇了高职教育本应独立的根基,也削弱了高职教育教书育人的功能。

二、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对策

(一)适度规模发展,科学准确定位。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对稳定和适度规模是河南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其发展速度应与高校现有办学条件相匹配。高校招生规模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如果高职院校不顾现有办学条件或不注重办学条件的改善,而大幅度扩展其规模,结果只能以牺牲高职教育的质量为代价。

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主要表现在:1、目标定位。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个定位不能受到动摇和模糊;2、职业定位。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是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本的教育,为学生今后步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创业准备的教育;3、知识和能力定位。河南高职教育要通过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主要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并在职业岗位描述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按需施教。

(二)优化办学条件,以特色求发展。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应加强政府指导,提高企业参与度,借助自主发展,引进经营理念,优化办学条件,实现科学管理,要做好统筹规划,使学科发展、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大学文化引领和国际交流协调一致,从而统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同时,需要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是各层次、各类型大学的发展共识和追求目标。在贯彻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过程中,郑州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要充分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增设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急需的专业,从而形成科类齐全、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果显著的专业体系,大力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三)优化课程体系,着力改革创新。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石和平台。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应该注意:1、在进行专业规划时,要开展社会调研、职业/专业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和分析教育资源等,确保制定科学合理;2、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尤其是当前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为郑州地方高职教育提供的机遇;3、高职院校应该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理论课够用原则,制定新的培养方案,体现岗位技能所要求的课程体系。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既是学校办学主体也是学校的立校之本,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和{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实现与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极为密切。河南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加强师资建设,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的凝聚力,从而大幅提升教学质量。

(五)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训体系。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要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训体系。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机制,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在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基础上,探索建立董事会、理事会为主要议事形式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确实形成“四共”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将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企业技术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动力。首先,加强顶岗实习环节,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其次,重视生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体系。

(六)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作为其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对学校历史传统、精神品质、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是学校师生群体在价值认识的基础上积淀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对全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而且,对于凸显和稳定一所高职院校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要结合实际,首先,要重新认识高职院校的性质,重塑正确的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其次,高职院校应重塑科学精神;最后,高职院校应重塑创新精神。

三、总结

河南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给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带了机遇和挑战,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准确定,优化办学条件、以特色求发展,优化课程体系、着力改革创新,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训体系,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为主导的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先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创建高水平特色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

体育产业内涵范文第4篇

1.1高校体育教育应强化体育文化的传承

众所周知,教育最基本的三大要素是教育者、教育资料、教育对象。如果说教育者是文化的“活化”,是一种人格化了的文化,那么教育资料便是一系列符号化了的人类文化,是一种固化了的文化,而教育对象就是人类文化的接纳者、保鲜者,以致使得文化常传常鲜,绵延不断。从这三者的关系不难看出,教育始终扮演着文化传承的角色,是人类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学校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一是通过教育使文化信息迁移到下一代,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成为文化的载体和储存者;一是通过教育使下一代掌握文化传承的方法与手段,保证文化能得到有效的传承。高校的体育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化的教育和高等教育,不仅要实行体育技能等基础性的教学,还应该从体育文化的高度进行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学,充分挖掘体育的文化资源,传承体育文化。

1.2高校体育教育应实现体育文化的再生产

人类学家格里库里•贝特森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文化本身是复杂的,学习文化的过程也是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一代人对他们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结构自己的文化。”当前社会,“体育热”已经席卷全球,体育已经演变成一件引人注目、耐人寻味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除了传统的体育文化之外,许多新的体育文化现象也层出不穷。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NBA等成为新的体育文化现象;体育场馆如鸟巢、水立方孕育着新的体育文化资源;体育明星消费成为当前体育文化消费的新趋向,这些体育文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我们高校体育教育发挥体育文化的再生产功能,从学理上认识和建构这些体育文化。

1.3高校体育教育应引导体育文化的发展

我们正在迈向一个消费主导型经济的时代。这种消费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个体审美体验基础上的大众经济,是一种“以服务为舞台,以产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的消费活动。正如社会学研究所指出的那样:“许多年以前一个人如果难受,不知如何是好,他也许上教堂,也许闹革命,诸如此类。今人,你如果难受,不知所措,怎么解脱呢?去消费,消费在当代西方社会已成为一种主要的社会话动。”这一段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消费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伴随着我国消费主导型经济的到来,体育消费也日益显示出在消费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一商业化社会中,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体育文化产业也逐渐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体系,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体育用品业、体育竞赛转播权、体育业、体育广告业、体育明星产业等方面,但是这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还很不完善,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加强其理论前沿特性,正确引导体育文化的发展。

1.4高校体育教育应积极开展体育文化批判

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大众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与日俱增。然而,大众文化是把双刃剑,它所宣传的内容良莠不齐,有一些甚至非常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体育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当前的体育明星崇拜消费现象尤为突出,特别是经过与大众文化相伴生的大众传媒与视觉文化的渲染,体育明星作为一种产品供大众消费的势头甚嚣尘上,从而形成了一种畸形的体育明星的文化消费现象。然而,许多高校不但没有发挥文化批判的功能,反倒被社会文化所引导,出现了形形的校园亚文化。高校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过分融合,使青年学生的文化批判精神丧失,使高校与社会文化的主客体角色发生了颠倒。高校体育教育应打破一味迎合社会需要的局面,有意识地选择、批判渗透到高校中来的社会文化,发挥高等教育的主体价值判断的作用,积极开展体育文化批判,对其优劣进行文化剥离。在此基础上,肩负着文化纠偏责任的高校还应该广泛开展与推进审美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2体育教育文化内涵的发展路径

目前,在高等体育教育实践中,只有少数学者对体育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体育文化教育的实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也知道实施大学体育文化教育的意义,但不知道在教学实践如何实施。鉴于此,笔者以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发展主要有如下路径:

2.1深化教学改革,挖掘体育文化资源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它集中体现了体育教育的目标、反映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师资培训的规格,对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指标作用,它担负着培养与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的重任。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单一,对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比较单薄甚至处于缺失状态,因此体育教材的内容改革势在必行。此外,要将体育课程看作一种文化实践,体育课程的现代化发展应着眼于课程文化、教材文化和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建,在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行为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这将有利于激发体育教育理论界对体育课程现代化发展和改革路向做出进一步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又将会为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总之,当前体育教学的改革,应该从文化的视角审视体育课程、教材和教法,增强体育课程文化的自觉意识,拓宽体育教材的文化内涵,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文化品位,培养具有良好体育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创新人才,构建具有时代性、开放性、民族性的体育课程。

2.2构建体育文化体系,促进体育与社会互动发展

体育文化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的文化范畴,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对体育文化的传播难免显得繁琐而不得要领。因此,当前我们的体育教育应全面系统地调查和挖掘体育文化资源,建构出富有特色的体育文化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体育文化体系的建构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内容层面,即体育文化体系的涵盖内容,另一方面是策略层面,即如何实现体育文化的合理发展,这是一个。具体来说,这个体育文化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体育(明星)人物的形象建构、体育赛事的文化品牌、大众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休闲体育的文化建构、体育场馆的文化内涵、城市体育文化等。此外这个体育文化体系还应该包括以下策略性内容:体育文化的传播策略、体育文化的创新策略、体育文化的营销策略、体育文化的制度化生成等方面。总之,当前我们的体育教育只有建构出一套完整的富有特色的体育文化体系,并将体育文化融合进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促进体育与社会的互动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育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提升体育的文化内涵。

2.3强化文化批判,引导体育文化健康发展

体育文化产业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今天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在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同时,我们不能无视和回避体育文化的产业形态本身所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毕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传统的体育文化创造之间的区别在于,体育文化产业要服从经济规律,考虑投入产出、利润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体育文化创造的使命,因此以经济利益分向完全取代人文价值分向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如何既使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能推动体育文化的繁荣,同时又能尽量减少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因素,这是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所必须思考的。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对此具有不可回避的责任。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对体育文化产业进行理性分析和批判,在思维阈限与价值取向范畴内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廓清道路。

3结语

体育产业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能源产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个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10-02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前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结构调整和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国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离不开覆盖整个产业链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作为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主办的一所普通高职院校,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雄厚的能源化工企业背景,发挥企业办学优势,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为基础,深入分析和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对接的现实意义,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内涵,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对接的基本途径,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切实加快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步伐。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

源产业体系对接的现实意义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产业升级缺乏大量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在整个人才培养结构中,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较低,在能源产业尤其如此。纵览煤炭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和电力产业等历年来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与整个员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具有很大的关系。改造和升级现代能源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都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和质量。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能型中职人才、高端技能型高职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和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强化职业教育质量,才能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人才支撑。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以新能源为核心带动高新技术发展,是中国乃至国际产业结构升级的重中之重。而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首先应是先进技术的载体,应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应用能力。以大型煤炭基地和现代化矿井建设为例,需要将新技术与实际的矿井建设和安全生产结合起来,而职业教育以其自身独特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命,成为新技术转化和现场应用的首选。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院校科研实力,增强其作为技术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现场应用的“中转站”作用,才能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技术服务。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能源类职业院校自身发展提供保障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由规模为主转向质量为重,迫切需要能源类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突破转型升级瓶颈,走出一条特色强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依托现代能源产业格局调整、新技术升级改造和应用、产业链延伸和扩展对技术人才的系统需求,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系统,强化职教科研系统支撑,提升服务产业和企业的能力,发挥现代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功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现代

能源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十二五”规划在强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指立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之上,适应市场需求,依据本国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顺应科技进步新趋势,充分发挥能源产业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与相关产业实现集约、协调、高效发展的有机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内涵、结构和要求决定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内涵、结构和要求。目前,国际上比较典型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有四种,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统一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以中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完全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我国提出“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由来已久,但直到近两年才赋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的内涵和使命。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体而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和特征:第一,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实现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第二,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第三,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

源产业体系对接的基本途径

服务现代能源产业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要以“五个对接”为基本途径,即按照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服务。要实现“五个对接”,就必须要以临毕业学生的实习管理、已毕业学生的工作调研和专任教师的现场科研为突破口。

首先,通过临毕业学生的企业实习,根据实习期间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来检验专业定位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程度;根据实习期间学生对岗位工作标准的执行情况来检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程度;根据实习期间学生对岗位工作过程的熟悉程度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来检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程度。学生在现场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反映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和执行是否合理,也反映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是否科学、系统和全面。

其次,持续开展已毕业学生的工作情况调研,并根据其初次就业的企业性质、岗位特征来分析本专业培养人才所具有的从业资格情况;根据学生初次就业的企业对其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及考取该资格证书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通过分析已毕业学生3~5年在企业工作的薪资增幅作为横向指标,来衡量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最后,通过专任教师承担或者参与现场科研任务,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将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到教学中来。专任教师的现场科研,不仅更新了教师自身的知识,而且能弥补教师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认知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条连接教学、科研和生产应用的通道,在教学中,从“教”的角度为实现“五个对接”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结语

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在传统能源技能型人才培养上也存在着人才培养通道不畅、人才培养目标分散、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我们认为,相比旧的、落后的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兼顾社会需要、人民需求以及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诉求,是科学的、先进的和可持续的。同时,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源产业对接的相关研究,是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内涵,加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步伐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杜祥琬.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科学发展[N].经济日报,2011-04-06.

[2]陈柳钦.着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J].决策咨询通讯,2011(4):26-33.

[3]曾鸣,等.建设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发挥电力产业支撑作用[N].中国能源报,2011-02-2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