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中和的认识

碳中和的认识

碳中和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意识 低碳行为 低碳城市

能源约束和气候变化这两大主导因素的影响,使得低碳转型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这不仅要求产业经济的低碳化,还意味着要充分发掘生活领域低碳的巨大潜力,引导社会公众加入节能减排队伍,即社会生活的低碳化。本课题组选取杭州为例,对500位市民进行调查,主要研究市民目前的低碳意识及日常行为状况,全方位分析杭州市民的低碳意识和行为现状,并根据分析结果,为提高杭州市民的低碳意识及改善低碳行为,构建低碳城市提出有效措施。

一、低碳城市的基础——市民的低碳意识

在全国都呼吁发展“低碳”以来,杭州市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经过大量的宣传普及与长期的积累,杭州人“熟悉”了低碳,初步接受了基本的低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低碳意识,但对低碳内涵并没有深刻的理解。

1. 低碳认知程度

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是由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共同构成的。前者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事物过程中所了解的知识范围,而后者则是认知事物时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笔者将从低碳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两个维度对杭州市民的低碳认知程度进行剖析。

(1)低碳认知的深度。

通过调查市民对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名词的了解情况,八到九成的市民对这些名词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认知程度有待加强。

(2)低碳的认知广度。

在笔者本次的研究中,杭州市民在低碳相关知识的认知上,呈现出认知广度相对较高、认知深度相对较低的特点。。

2.低碳认知渠道

不同的人群由于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获取低碳相关知识及信息的渠道存在着差异。

从杭州市市民获得低碳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来看,报纸、杂志、图书为杭州市民获取低碳知识和信息最多的渠道,比例到达83.2%。电视、电影和互联网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在网络普及化的杭州,互联网应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3.市民参与意向

笔者认为,低碳参与意识是指在具备了较高的低碳认知后,指导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加入低碳生活的观念与想法。杭州市民已经在具备了一定的低碳认知责任和意识。同时采用逆向思维考虑适时地做“减法”,倡导市民减少能产生二氧化碳的不必要行为或减少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为的实行。

二、社会生活低碳化进程

1.杭州市民低碳行为的现状

总体而言,一方面目前杭州市民虽然具有了一定水平的低碳认知,但一定程度上并未转化为行动;另一方面,杭州市民许多低碳行为并非是低碳意识指导下的作为,而更多的是基于不增加生活支出的经济考量或基于自身的健康考量所作出的低碳行为。

2.杭州市民低碳行为中存在的不足

(1)低碳行为以经济利益驱动为主。

我们将上述各项市民低碳行为归纳分成四种类型,即:资源节约型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中以节约资源的方式进行的低碳行为)。环保辅助消费型(即在消费过程中,对于辅助性消费过程所采取的低碳行为)、环保产品消费型(即在消费过程中,将低碳产品作为消费选择的低碳行为)、健康促进型(即以促进自身健康和环境健康的低碳行为)。

(2) 节能产品使用的不均衡。

使用节能产品对低碳生活的开展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目前在杭州市民使用的环保节能型产品中节能灯的使用率最高,为92.8%。而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率相对较低,仅为42.8%。同时,如充电电池等可循环利用产品的使用率也相对较低,仅为24.0%,远低于一次性电池的使用率70.4%。由此可以看出,杭州市民在使用节能产品中出现不均衡的状况。

(3) 一次性产品使用的过量。

一次性物品使用的巨额数量导致产生了相当庞大的碳排放量。本次调查以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为例。调查发现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受访者所占的比例达到六成以上,还有将近三成的受访者持无所谓,视情况而定的态度,只有9.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一次性筷子不环保,不会使用。

(4)家电使用时间过长。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每天使用一小时电视,一年将排放38.4千克的二氧化碳;每天增加3分钟的冰箱开启时间,一年将多排放二氧化碳30千克;平均每开一天车,一年将排放二氧化碳98千克。

三、提高市民低碳意识及改善低碳行为的对策

市民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是发展低碳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杭州市民的现状尚处于较低层次,无法适应杭州市的低碳发展目标需要。要全面加强市民的低碳意识和改善低碳行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的推动作用,市民的参与作用。

1. 加强低碳宣传,倡导低碳理念

加强低碳宣传,把“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市民对“低碳”认知的重要手段,以宣传营造节能减排与自身的相关性与重要性。

2.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通过制定长短期的低碳发展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高碳”产业的限制与控制,确定短期、中期、长期所要到达的低碳目标及各自的发展路径,协调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以现有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结构创新推动“低碳”发展,降低gdp 的碳强度。

3.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低碳产品的应用

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调查中有42.0%的被调查者表示应该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对低碳产品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发绿色建筑,创造低碳居住空间;探索城市“绿波智能交通灯”技术,创建低碳交通系统。

4.完善相关低碳制度,健全各项低碳机制

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体,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引导低碳发展,做好低碳经济发展和传统经济之间的合理地过渡工作。完善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制度,健全各种低碳发展的机制,搭建发展低碳的平台。构建稳定的低碳产业政策体系,促进新型低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筑完善的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推广“碳预算”、“碳足迹”等低碳指标技术,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碳中和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生活;调研;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97-0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日趋严峻,如何实施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践行低碳生活是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当务之急[1]。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政府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左右[2]。低碳生活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积极关注的重要议题,是促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有序进行的重要力量,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3]。践行低碳生活要求整个社会逐渐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开发节能减排的科技,同时要引导人们了解和减少日常生活中的浪费、污染行为。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高素质的群体,是践行低碳理念、传播低碳文化的重要力量,是未来建设低碳社会的主力军与领导者。他们是否具备低碳意识、践行低碳生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低碳社会的发展。

本文对广州某高校大学生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对低碳理念的认知度与践行度,并分析大学生参与低碳生活的意愿及其日常生活的低碳行椤1疚闹荚诮一步推动“低碳生活”理念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倡导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影响低碳社会的进程,推动全社会低碳生活的发展。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合理设计大学生低碳生活的调研问卷,进行问卷派发与收集;对问卷进行整理,用Office Excel进行数据分析。后期在该大学随机抽取50名本科生进行访谈调查,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以及提出建议。

(二)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低碳概念的了解、参与低碳生活的态度和践行低碳生活的情况三大部分,通过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来了解他们低碳生活的情况。

(三)调查样本构成

此次调研采用了对广州某高校本科生进行随机问卷的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900份问卷,回收803份问卷,回收率为89.2%。经过检查筛选,剩下75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3.67%。

二、调研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低碳意识情况分析

1.低碳内涵的了解度分析。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影响其低碳的践行情况。倡导当代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首先要知道他们对低碳的了解程度。本次调研首先调查大学生对“低碳”这个名词的了解,具体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知道“低碳”的含义和大概内容,了解程度仅仅限于表面,没有进行过深入地了解。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低碳”教育,低碳生活意识较为薄弱。通过采访部分同学,笔者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不去深入学习“低碳”,是因为他们平时学习工作繁忙,只能通过身边的宣传初步了解,而没有时间去深入学习。

2.低碳对经济生活影响态度分析。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4]。在收回的753份问卷中,71.85%的同学认为低碳能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采访,笔者了解到他们认为低碳就是节能减排,需要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有16.07%的同学认为低碳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走低碳的道路需要高成本,12.08%的同学认为低碳对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这两部分大学生可能没有对低碳经济模式进行深入了解。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不够全面和深入。对于如何实现低碳生活的问题,66.8%的同学认为在于个人低碳生活习惯,26.83%的同学认为在于低碳科学技术的提高,只有6.37%的同学认为在于法律的约束。可见,大学生非常认可个人生活习惯和科学技术是实现低碳生活的关键。

关于日常生活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具体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45.42%的同学考虑过日常生活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也尽量做到低碳生活,这部分同学低碳意识较高,有利于今后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关于低碳生活的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教育。47.14%的同学考虑过日常生活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但认为很难做到低碳生活。可以推测,当条件成熟使得参与低碳相对便利时,他们很可能参与其中。6.11%的同学没考虑过,但想了解低碳,因此低碳宣传对这部分同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仅有1.33%的同学表示不考虑,不想了解。低碳经济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随口说说的口号。大学生应长期学习低碳知识,践行低碳生活,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一种生活方式。

3.了解低碳途径分析。为获取大学生了解低碳的途径,笔者设置了“你是从哪些方面了解低碳环保”的题目,具体见表3。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中了解低碳环保的知识;从家人朋友口中了解的较少,商家广告涉及的低碳环保知识也不多。环保志愿者和相关低碳宣传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了解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途径具有多元化特征。由于大学生接触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的时间较多,媒体宣传“低碳环保”的效果最为有效。本次调查显示,关于如何看待宣传低碳对践行低碳生活的影响,29.22%的同学认为宣传低碳生活对保护环境有很大的作用,52.06%认为会有一定的作用;17.93%认为会有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只有0.8%认为不会有作用。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在高校大力宣传低碳是非常有必要的。

4.参与低碳意愿分析。在此次问卷中,笔者进行了大学生低碳意愿调查。从表4得知,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要倡导并开始低碳生活,并认为要从自己做起。由此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愿意践行低碳生活。

调查发现,有80.08%的同学愿意坚持低碳生活,仅有3.72%的同学不愿意坚持低碳生活和有16.2%表示无所谓。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参与低碳生活有着积极地态度和正确的认识,参与低碳生活意愿较高。因此,在校园倡导低碳生活是有较好基础。

(二)大学生参与低碳行为情况

直接体现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情况主要从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以下具体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探讨。

1.大学生参与“衣”的低碳行动情况,具体如表5所示。

表5显示,73.31%的同学做到合理购买衣服,73.31%的同学对衣物进行二次使用,31.34%的同学了解低碳面料,20.19%的同学做到手洗衣服。说明大学生不会根据喜恶随性地购买衣服,而是根据需求来买衣服。同时大部分同学的旧衣物会被再次使用,或者通过捐赠渠道来进行处理。通过采访,笔者了解到学校有相关部门定期对旧衣物进行回收,所以同学们养成了捐赠旧衣物的低碳习惯。只有少数同学了解低碳面料,反映了现代大学生对低碳材料的认知缺乏。手洗衣服的同学较少,大学生基本上是使用洗衣机来洗衣服,可能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较为繁忙有关。

2.大学生参与“食”的低碳行动情况。

据数据显示,62.82%的同学做到多吃蔬菜少吃肉,原因是为了身体健康,并未考虑到饮食结构对减少排碳量的作用。18.86%的同学经常订外卖,原因是学生学习繁忙,订外卖节约时间。做到光盘和打包带走的同学说明他们在饮食方面注意到了低碳环保,但仅占30.51%和41.44%。近一半的学生做不到少用一次性餐具,原因与个人的低碳意识不高以及学校低碳宣传不够有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低碳饮食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同学习惯自己的生活模式。

3.大学生参与“住”的低碳行为情况。低碳的另外一个体现是在居住方面,具体见表7。

选取10种与住有关的低碳行为作为判断标准。在回收的问卷中,96.68%的同学做到二次使用塑料袋和89.64%的学生有随手关灯的习惯。一半左右的同学做到常开窗通风,减少使用空调、使用双面纸张打印或复印。30%左右的同学做到不用电器时拔插头,避免待机、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6℃以上、自备环保袋逛街、选用节能环保产品和节约用水,合理利用“灰色水”,仅有17.8%的同学做到垃圾分类。

大学生的低碳生活习惯与方便、舒适、是否经济实惠等因素密切相关。随手关灯对同学们的正常生活影响较小,塑料袋二次使用经济实惠,因而接近90%的同学都能做到。校园内打印纸张的价格十分便宜亲民,再加上老师或者活动对学生上交纸张材料的要求,因此多数学生习惯单面打印。不用电器时拔插头、避免待机,自备环保袋逛街和节约用水,合理利用“灰色水”的低碳习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会带来不方便和浪费时间,因而只有30%左右的同学能够做到。同时,因节能环保产品价格稍微偏高,只有33.07%的同学选用,可见大学生对节能产品的购买度不高。仅有17.80%的同学进行垃圾分类,原因可能是同学们没有充分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同时学校没有配备完善的垃圾分类箱。

4.大学生参与“行”的低碳行为情况。表8列出了大学生出行的方式。问卷设置该选项为多项选择。由表8可知,大部分同学出行选择走路和坐公交、校巴,56.04%同学出行选择自行车,只有小部分选择开小和开电动摩托。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的出行方式主要依据是否方便快捷和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并没有考虑低碳出行。

总之,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是大学教育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也是全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义务[5]。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不够,能对低碳进行深入了解的学生较少,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的教育与宣传。

2.大学生缺乏低碳生活实践,高校需要广泛、长期开展低碳生活实践的活动。

(二)建议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低碳生活的践行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低碳的进程。为使更多大学生提高低碳生活的意识和形成践行低碳生活的习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低碳生活”的教育宣传。马晓旭认为,大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越强、环境影响与低碳关注度越高、规章制度越健全、公益宣传越到位,他们的低碳消费意愿就越强烈。大学生主要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中了解低碳,媒体应成为宣传低碳的主导。可以把低碳引入到综艺节目中,让观众在享受娱乐的时候对低碳进一步了解。环保志愿者和相关部门组织的展览宣传活动对加深大学生的低碳意识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各大高校可以对相关组织进行培训和举办宣传低碳生活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广低碳成果。同时,低碳教育会对低碳生活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接受低碳教育、树立低碳意识、加上良好的低碳技能会指导学生践行低碳生活。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的方式,扩大和加强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减少专业年级间低碳的认知和实践差异。也可以组织大学生观看有关低碳主题的电影和纪录片,加强学生的低碳教育和低碳知识技能的宣传和普及,激发他们践行低碳生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举办低碳生活的实践活动。学校应充分调动大学生低碳生活的积极性,实现建设低碳校园的目标,推动社会低碳生活的发展。高校可以开展低碳生活的活动与竞赛,例如节能宿舍大赛、物资回收活动、节能产品发明大赛等。

3.倡导低碳生活的方式。高校要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低碳生活习惯,最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实现。可以在校园内增加低碳生活的提示语,例如在水龙头旁边提示节约用水,在电源旁边提示随手关灯,在打印机旁边提示双面打印等。大学生应树立低碳生活的观念,倡导以节约简朴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生活理念,在社会“低碳或零碳排放”的活动中起模范先锋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细节,践行低碳从小事做起、改变不良生活陋习,过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4.建设低碳校园。大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为了让大学生积极进行低碳生活,校园的公共设备应当是节能减排的设备,例如为学生提供太阳能热水器、分类垃圾桶、节能环保的出行工具等。为了将低碳建设行动落到实处,高校应首先建立管理机制,量化相关碳排放标准,为改进高校建筑和相关设施节能减排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学校应该设立相关的低碳校园管理机构,把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落实到实处,从而有效地把这种绿色生活方式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陈小连,胡孝平.大学生低碳旅游感知价值、参照群体及参与意愿之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2,(3):87-91.

[2]张林,王珍义.大学生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的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调查问卷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268-270.

[3]宋兴怡,苏天照,姜峰等.当代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态度与行为调查研究――以太原市四所高校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18-120.

[4]董青.大学生低碳经济意识状况调研――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127-129.

碳中和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浙江省;大学生;低碳意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303

1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并产生了不利影响。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2016年10月的最新公报,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首次达到400ppm,2016年将超过这一水平,气候变化给人类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巴黎协定》的签署,气候行动迎来了新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计划出台实际的落实方案。即便如此,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矛盾依然严重,低碳建设任重而道远。因此,低碳社会建设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是应对气候变化、降低自然环境破坏的积极举措,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大学生是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低碳意识的强弱决定了低碳社会建设的实施效率和执行情况,对低碳社会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学者对于高校大学生低碳意识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侧重研究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培养及途径。如何婷婷[1]从社会发展和公民教育角度出发,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从低碳意识的道德内涵、低碳意识的现状以及低碳意识的培养途径对高校大学生低碳意识进行分析。卜玉辉[2]通过大学生低碳生活研究的必要性、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大学生低碳意识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和探究。黎明[3]、闫宁[4]等从低碳意识的培养入手,提出从日常生活入手,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另一方面对区域高校大学生低碳意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如张绍波、付伟[5]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低碳意识的现状,发现大学生群体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培养策略。袁春雨[6]以临沂大学视野,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和低碳行为方式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结果提出培养低碳环保的建议。蒋志鑫、何继刚、郭艳平[7]通过对镇江市各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得出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低碳意识,并且是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强。董青[8]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查大学生经济方面的低碳意识。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现有学者的研究对大学生低碳意识的指标构建不够全面,研究角度相对单一,仅从某一角度出发,未能全面反映低碳意识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大都是某高校,不能很好地反映区域及一般高校大学的低碳意识,不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基于此,本文选取浙江省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低碳意识分成低碳认知、低碳实践、低碳消费、低碳责任四个方面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并进一步研究影响因素,旨在增强大学生低碳意识,促进社会的低碳发展。

2数据概况及低碳意识现状分析

21数据来源及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回收问卷494份,有效问卷434份,有效率为8785%。问卷主要分成低碳认知、低碳实践、低碳消费、低碳任和基本信息五部分,旨在全面了解浙江省大学生低碳意识现状。

从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可知,样本男女比例相当;在地域分布上,由于省会城市高校较多,比例也相对高些;户籍分布上均匀;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分布中,初中所占比例最大;大学类型覆盖较丰富;月生活费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专业背景中文科居多。注:数据来源:调查数据。

因此本文从众多变量中选取地域分布、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以受教育水平最高者为准)、大学类型、月生活费等角度来考察浙江省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2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分类统计

为了了解大学生在低碳意识的总体表现,分别对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四个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分为4个模块进行分析,包括低碳认知、低碳实践、低碳消费和低碳责任,每个模块设计了5个问题进行调查,并将每个问题的了解程度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及高,下面对大学生各方面的低碳现状进行分类统计。注:数据来源:调查数据。

第一,低碳认知方面,大学生对温室气体对环境及社会的影响的了解程度分别为低(392%)、较低(1728%)、中等(1682%)、较高(4470%)、高(1728%)。对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原因的了解程度分别为低(415%)、较低(438%)、中等(899%)、较高(2811%)、高(5438%)。对低碳建设写进“十三五”规划的了解程度分别为低(762%)、较低(3594%)、中等(4677%)、较高(737%)、高(230%)。对低碳标志的认知的了解程度分别为低(1613%)、较低(3917%)、中等(2857%)、较高(1037%)、高(576%)。对全国低碳日认知的了解程度分别为低(3041%)、较低(2488%)、中等(3387%)、较高(76%)、高(324%)。

由上述可知,浙江省高校大学生中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造成自然环境、气候和人类社会影响的认知程度是比较高的,这可能是与被调查者接受的教育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有关;但是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对低碳建设“十三五”规划、低碳标志等了解程度较低,原因可能是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或是高校大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及政策的自觉性较低。

第二,低碳实践方面,大学生对采用低碳交通工具出行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300%)、较低(230%)、中等(1567%)、较高(3848%)、高(4055%)。对观看低碳知识的宣传或展览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1382%)、较低(2604%)、中等(4539%)、较高(738%)、高(738%)。对组织低碳宣传公益活动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1221%)、较低(3387%)、中等(3917%)、较高(899%)、高(576%)。对低碳活动来弥补自己碳足迹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346%)、较低(461%)、中等(1659%)、较高(4193%)、高(3341%)。对生活中努力做到节能减排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323%)、较低(645%)、中等(1613%)、较高(3318%)、高(4101%)。

由上述可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大学生愿意采用低碳交通工具,也愿意通过植树造林等低碳活动来弥补自己碳足迹和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节能减排,这说明大学生在低碳与节能减排方面有着较高的自觉性;但是大学生对观看低碳知识的宣传或展览和低碳宣传公益活动频率较低,说明目前低碳知识的宣传和展览等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经常性的参与活动。

第三,低碳消费方面,大学生对消费时是会考虑低碳因素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276%)、较低(1198%)、中等(4032%)、较高(3411%)、高(1083%)。对低碳产品价格偏高也要购买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461%)、较低(1429%)、中等(3641%)、较高(3571%)、高(898%)。对能接受低碳a品相对于同类商品最高溢价的接受程度分别为低(737%)、较低(5622%)、中等(2673%)、较高(668%)、高(300%)。对购物时会自带布袋或塑料袋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828%)、较低(1977%)、中等(3838%)、较高(2506%)、高(851%)。对购买低碳产品会受周围人影响的影响程度分别为低(230%)、较低(552%)、中等(2437%)、较高(4345%)、高(2436%)。

由上述可知,大学生在消费时一般会考虑低碳因素也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但是大学生的购买能力有限,愿意买更为廉价的商品,并且最多只能接受比同类产品高出较低程度的商品,高校大学生在购物时不会或者偶尔会自带布袋或者塑料袋。

第四,低碳责任方面,大学生对关于征收低碳税费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782%)、较低(1908%)、中等(3310%)、较高(2719%)、高(1281%)。对政策带来不便还同意继续低碳建设的接受程度分别为低(391%)、较低(1471%)、中等(4115%)、较高(2943%)、高(108%)。对是否同意对自己的碳排放付费的接受程度分别为低(644%)、较低(20%)、中等(3539%)、较高(2943%)、高(874%)。对是否同意放缓经济来推动低碳发展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230%)、较低(805%)、中等(2736%)、较高(3908%)、高(2321%)。对有低碳补贴是否同意购买低碳产品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207%)、较低(438%)、中等(1751%)、较高(4655%)、高(2949%)。

由上述可知,关于征收低碳税费、推进低碳建设、碳排放付费等方面被调查者较积极;在经济和环境的选择中,更多的人宁愿放缓经济推动低碳发展,大部分人愿意购买有着低碳补贴的低碳产品。说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对政府为了推动低碳发展,征收低碳税费表示接受与理解,低碳责任意识是较高的,较愿意为了低碳承担相应的责任。

3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31模型的选择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各因素对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影响程度,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以不同性别、年级、大学所处城市、户籍、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月生活费、大学类型、专业背景这8个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分别用未知数X1-X8代表,以因变量Y表示低碳意识总得分(Y=1,低碳意识低;Y=2,低碳意识中;Y=3,低碳意识高),运用多元有序的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一是从低碳意识的各模块看:低碳认知方面,大学生对于低碳认知全面且深刻。低碳实践方面,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接受程度较高,但是对于低碳宣传展览、低碳公益宣传的接受程度还有待加强。低碳消费方面,可能是由于传统价值观以及金钱观的制约,导致低碳消费不足。低碳责任方面,与低碳消费情况类似,但是如果有着政府的补贴支持,大学生还是愿意承担一部分的低碳责任。二是从各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看:大学生年级、父母学历和大学类型对于大学生低碳意识有着正向的作用。

42建议

一是社会和政府应加强低碳宣传。增加展板宣传和电视上公益广告,培养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并用政策来侧面增强父母的低碳意识,间接影响下一代的低碳行为。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于对低碳产品和低碳企业的补贴力度,支持企业低碳转型,促进低碳产品消费。二是学校可以加大低碳宣传力度。例如可以通过校园网、校报等方式宣传与低碳生活有关的知识。与此同时,对校内老旧设施改造等措施,让大学生形成低碳环保生活方式,自觉参与到低碳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何婷婷大学生低碳意识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卜玉辉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培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黎明,周荃浅析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培养[J].职业,2015(17):113

[4]闫宁,王丽辉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0):122-123

[5]张绍波,付伟少数民族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培育策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5):165-170

[6]袁春雨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培育途径探究[J].科技视界,2016(9):66

碳中和的认识范文第4篇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多边应对气候变化公约难以有实质性进展的同时,各国纷纷通过国内单边措施作为解决减排温室气体的工具,同时推行低碳经济,碳足迹评价正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举措。①为此,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在相关企业和机构开始了碳足迹评价工作,并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计算方法与体系,碳标识②,一种将产品的生命周期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标识出来的方法应运而生。碳标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消费向导,通过碳标识,消费者可以直观获取产品的碳足迹和碳信息,从而选择更低的碳排放商品。英国是全球最早对产品推出碳标识制度的国家。英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资助成立了碳信托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6年推出了碳减量标识制度,鼓励英国企业使用碳标识,行业协会也在会员企业中积极宣传与推广。英国政府设立的碳信托有限公司和英国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共同委托英国标准协会(BSI)研究制定碳标识的标准,2008年,英国标准协会等机构联合了《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PAS2050),在此基础上,英国碳信托有限公司与英国节能信托共同开发了以规范碳足迹与碳减排信息传递为目标的碳标识条例,即《商品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声明践行条例》。[1]德国碳足迹试点项目于2008年7月推出,在环境部的主持下,该项目还开展了产品碳足迹测量方面的国际标准方法研究。法国环境与能源管理署拟订了碳标识的推动策略,法国标准协会(AFRON)拟订了碳标识的操作指南及碳测算方法。同时,法国政府鼓励零售商对碳足迹进行核算,签发了零售商和贸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定。欧盟委员会积极推出新的规则,对生物燃料的碳足迹评价做出规定。法国国民议会于2010年7月12日通过了一项名为新环保法的环境法案(France’sGrenelle2Law),其中第85条强调,应通过标记、标签、张贴或任何其他“合适”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产品及其包装的碳含量,以及这些产品生命周期内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该法案将于2011年7月1日开始试运行,期限至少一年。[2]在亚洲,日本鼓励各公司自愿推出产品碳标识。2008年7月31日,日本经济产业省设置“碳足迹制度国际标准化(ISO化)国内应对委员会”,以应对国际标准化组织拟订之规范。2009年4月开始试行碳标识制度,以自愿标准。截至2011年2月,日本碳标识制度涉及的产品碳标识计划种类已扩大至94类,广泛涉及农产品、轻工和部分机电产品。[3]韩国、泰国紧随其后,纷纷推出碳标识计划。

    二、碳标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应对气候变化手段,碳标识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向消费者披露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塑造低碳消费模式,继而激励企业的生产模式和技术向低碳化转变。其对国际贸易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毫无疑问的。一方面,它能使消费者更清楚准确地了解有关产品或服务碳足迹的真实信息,纠正错误的传统观念,使真正的低碳产品和服务在国际上得以推广,从而有利于在消费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碳标识认证制度也使企业更清楚准确地了解自身的碳足迹,并激励它们采取减排措施不断降低自身的碳足迹。例如,英国碳标识公司针对每一个经过认证的企业都会提出具体的减排建议,如果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碳足迹在获得认证后两年内未降低,那么该企业的碳标识将会被取消。[4]此外,消费者不断提升的低碳消费需求也会对生产商构成强劲的减排动力。当然,碳标识对国际贸易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在其他情况大致相同的条件下,更长距离的提供产品,则意味着更多的“碳足迹”,因此,推行碳标识规范认证必然会促使本土贸易与进口贸易相比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产品通过空运所产生的碳足迹远远超过陆运,而通过陆运产生的碳足迹又远远超过海运,因此,西方传统的海运强国有可能因碳标识在国际层面的推广而获得更大的国际竞争优势。此外,使用低碳技术的产品与服务的碳足迹必然远远低于其他同类产品与服务,因此在温室气体排放承担强制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由于在低碳技术方面领先,其国际经济交往中将会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碳标识的推广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弱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大都仍然以粗放型模式为主,因而其出口的产品也大都属于能源密集型产品。一旦碳标识在全球范围得到普及推广,即使是自愿性的标识,也会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造成很大冲击,形成事实上的贸易壁垒。此外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比较强,如,根据欧盟委员会2009年发起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2%的欧盟消费者认为将来应强制性地要求使用碳标识来标明产品的碳足迹。[5]在信息足够充分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购买碳足迹较低的产品和服务,即使其价格比同类产品和服务更高。碳标识的出现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信息方面的保障,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消费价值取向付诸实践,最终的结果势必造成能源密集型产品市场份额的日益萎缩。

    三、应对气候变化公约下碳标识认证的合法性思考

    (一)气候变化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1994年3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称UNFCCC)正式生效,这是国际社会致力于处理气候变化的第一个公约,但并没有规定强制性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为了加强UNFCCC的法律约束力,各缔约方于1997年签署了一份补充协议《京都议定书》。根据该议定书的规定,附录1缔约方(主要是指工业化国家及一些转型中的经济体)在初期阶段的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降幅不应低于5%。同时,还规定了不同国家具体减排指标。③对于附录1国家来讲,为了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强制减排义务,要在国内采取减排措施。《京都议定书》允许这些国家采取非常灵活的国内政策,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碳税或能源税,补贴、能量效能标准、生态标识、政府采购政策以及灵活的程序等,[6]P408但这些措施应该如何执行、合法性的标准等在议定书内并无明确规定。对于各国运用单边措施与贸易的关系问题,UNFCCC第3条第5款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单方面措施,不应当成为国际贸易上的任意或无理的歧视手段或者隐蔽的限制。”这种原则性的规定可以作为对于单边贸易措施是否合符《公约》要求的衡量标准,但由于《公约》只是框架性的原则规定,具体操作起来是有难度的。[7]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指的是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对保护环境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按照共同责任的要求,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负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但每个国家的义务在具体承担上根据一定因素而有所区别。区别责任主要根据各国对环境退化不同的历史和现实责任以及各国在应对环境退化和改善环境方面技术和财力等的不同而进行的区分。对于“区别责任”的承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而“有区别”的责任如何界定,也没有形成一个共同接受的标准。首先,发达国家不肯明确承认其在全球环境问题上负主要责任;其次,对于区别的主体也有分歧,发达国家认为不能按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简单分类来决定责任的承担,发展中国家也应当有区别。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是一种“奢侈排放”,有别于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性排放”和“发展性排放”,理应负担主要的减排义务。[8]发达国家还应承担为改善环境以非商业条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转让无害环境技术,以补偿发展中国家因发达国家历史上对环境破坏遭受的损失。

    UNFCCC第3条和《京都议定书》第10条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肯定了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是各国承担的责任并不完全相同。UNFCCC第3条第2款第1项规定:“各缔约方应当在公平的基础上,并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因此,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之所以确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应承担有区别的责任,是维护环境正义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应为其对环境损害的历史积累承担责任,同时该原则还反映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事实,是发展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单边推行的碳标识认证有违“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碳中和的认识范文第5篇

一、低碳经济模式的重要特征

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循环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的发展应用过程中,我们对低碳经济进行了一个全方面的认识,发现低碳经济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综合性,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经济、科技、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发展体系,低碳经济和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低碳经济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长率有很大的关联性,同时低碳经济是在当前的全球变暖前提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实现节能减排,而是通过一种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有效结合,通过低碳发展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能够增加消费者对于低碳和无污染发展的认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气体排放,从而达到低碳发展的目标。低碳经济对社会公平问题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在进行任何活动的过程中,都需要消耗能源,那么能源消耗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温室气体,不同的国家在能源利用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针对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其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减排空间存在较大的不足,那么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通过制定一致的国际节能减排策略,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第二,战略性。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对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低碳经济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低碳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全新的变革和认识,制定适合地球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的战略,从而实现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

第三,全球性。全球气候变暖这是一个国际问题,气候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它涉及到人类共同的未来,那么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够为了一己私利而实现发展,不能够为了实现一国的经济发展而发展,必须要综合考虑全球范围的经济发展状况,因为这不是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因此低碳经济需要全球的共同合作。

二、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是一种符合国际发展需要的经济模式,但是在中国利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国情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发展制约因素,下面我简单对其分析探讨。

第一,发展阶段,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过程中,那么其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建设水平等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我国的能源需求量也是处于不断的增长过程中,那么我国的能源气体排放量也是非常高,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成为了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第二,发展模式,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坚持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能源和资源的依赖性较高,那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能源和主要产品的能耗都是非常高的,尽管我国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但是由于其经济发展模式特点,所以其排放量仍然较大,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制约我国向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资源禀赋,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的发展过程中,煤炭资源占据了大约94%,天然气占据了0.60%,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石油,那么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分布结构决定着我国必须以煤炭资源为主要的能源来进行开采和发展,那么在我国长期的贸易往来发展过程中,煤炭的能源消耗比重也逐渐发生了下降,直到最近几年的发展不断的改善,其能源消耗比重才开始回升,但是煤炭能源消耗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是天然气的两倍以上,因此这样的资源分布结构使得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严重影响了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第四,除了上述提到的以上三种影响因素外,还有另外两种就是贸易结构和锁定效应,这些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和转型都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三、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策略探讨

在我国逐渐向着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这种发展经济模式,下面我简单对其提出的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第一,以国家利益为先,正确的评估和认识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在国际谈判过程中,中国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所必须承担的任务,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限制因素,需要对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正确的认识到我国的能源分布特点和发展特点,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其资源的利用效率,承担其必要的经济社会责任,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合作发展过程中,能够坚持做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管理,做好技术把关,正确的进行减排成本的核算,保证这一系列的工作顺利开展,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的良好运用和实施。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煤炭地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州煤炭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中国煤炭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