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的一种。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近期,乡村旅游往往和新农村建设联系在一起。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下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因此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对于提升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乡村旅游目前发展模式

1.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1.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为主

1.3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1.4 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1.5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经营与管理问题、规划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发展观念问题、品牌问题等,其中这几个问题又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

2.1缺乏经营与管理能力

由于乡村旅游是在乡村或乡镇开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村民参与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来,村干部和乡镇领导就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缺乏现代旅游管理的理念和经营能力。加上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更是缺乏旅游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经营观念尚未形成,缺乏旅游服务意识,不懂得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经营与管理。管理人员和村民都缺乏管理能力的时候,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了乡村旅游效益的提高。

2.2 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制定乡村旅游的合理规划是发展好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然而有许多的乡村在发展旅游的时候,严重地破坏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跟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有的旅游开发者只注重规划,根本没有考虑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具有的价值,如恬静乡间小路、夕阳西下的田园风光等,就需要我们旅游开发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许多乡村就缺乏这样的观念,去效仿其他乡村旅游开发好村落。没有清醒的认识到乡村旅游规划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自身的资源,而且是要开发好自身的资源优势

2.2.1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2.2.2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3. 乡村旅游的模式发展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农村经济的一种转型,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拉动农村建设,三产带一产,一产三产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势必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另外, 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3.2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

为了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加强科学的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经营管理条理,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得以健康的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

3.3 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结束语

总之,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前景广阔,面对着这样的有利条件,再加上现在的旅游热潮,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如天龙屯堡模式。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别人的东西,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我们要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弱势,对旅游市场认真的做调查分析,毕竟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市场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手段,效益最终才是旅游开发的目的。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吉图参与体验式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卢世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5年第2期.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2篇

把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放在一起调研,主要是考虑到两者联系很紧密,发展全域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域旅游的必然选择,没有美丽乡村的建成,旅游就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域”。刚才,通过实地调研,对我区全域旅游及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有了更为直观、详细的了解。应该说,近年来,特别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以来,旅游委、农办、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大力实施“旅游+农业”“旅游+乡村”工程,不断推进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建设现代化健康美丽新城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在推进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难点,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要素保障力还有待强化。相对城区,农村旅游交通通达性不高,旅游配套设施较差;专业人才缺乏,从业者年龄偏大,整体文化层次较低,导致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土地制约严重,造成部分农场、农庄突破用地用途管制,以农业设施用地方式办餐饮、搞休闲。二是产品供给力还有待增强。我区乡村旅游点多面广,但特色挖掘不深,总体层次不高,大部分以观光旅游、蔬果采摘为主,既符合自身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不多,导致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一、坚持全景化打造,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颜值”。全域旅游,不仅城区要美,乡村也要美。要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景点、一个镇(街道)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发展,统筹好旅游资源要素的衔接与布局,实现村正景中、景在村中。一要注重规划引领。加快推进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多规融合”理念,促进全域旅游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农业、水利等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和融合,做到旅游元素、景点标准、游客需求与其他项目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实施。二要完善基础设施。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强势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推动城乡面貌和卫生环境有根本性改变。加快“桃花盛开”“四季花香”“海韵渔歌”等美丽风景线建设,实施旅游道路沿线的美化绿化和改造提升工程,强化对乡村旅游景点交通、绿道慢行系统、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三要营造特色风貌。杜绝简单复制、粗暴克隆现象,紧扣地方特色,找准主攻方向,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美丽宜居乡村,探索各具特质的发展路径。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吉林省;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A

Problems for Rural Tourism in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XU Yao, SHEN Wangen

Abstract: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in Jilin province are rich in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chievement has been reached in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in the area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cluding lack of reasonable planning, imperfect infrastructure, poor management, personnel shortage, weak brand consciousness and insufficient promotion. The government of Jilin province should do scientific planning, invest more in both software and hardwar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ccelerate the building of a talent pool for rural tourism, create brands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intensify publicity, tap into ethnic cultures, and promoting ecological tourism. By doing so, the rural tourism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could be developed for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Jilin province,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 rural tourism, problem, countermeasure

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目的就是围绕“三农”,最终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进而实现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首次正式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旅游行业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将精准扶贫和旅游扶贫两者点面结合。201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绿色旅游发展行动,引导全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契机。

一、吉林省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基本情况

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主要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4个民族自治地方以及33个民族乡(镇)。吉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生态环境受破坏的程度小,自然生态保存完整,旅游资源更为丰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有吉林省特色旅游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1]一是如延吉市依兰镇春兴村等借助地理优势满足城市居民短期休闲娱乐、放松身心、体验农村生活等多方面需求的市场依托型。二是如前郭县妙因寺村等依靠重点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使周边农村提供旅游住宿、餐饮等服务的景区依托型。三是如伊通东北部的新兴乡闫家村等以特色农业、农村风貌为主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田园观光型。四是长白县马鹿沟镇果园村等凭借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风俗民情、饮食文化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的民俗特色型。延边州以“民俗游”、“滑雪游”、“边疆游”和“长白山游”为重点进行开发,不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努力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前郭县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为草原、民俗风情、冰雪、冬捕和文化遗迹,并且已经形成“T”型格局。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点星罗棋布,其“七星山”、火山群独具特色,处处充满了山之神韵、水之灵秀。长白县的旅游格局呈条带状,形成了“四区、二带、一边”旅游框架。森林资源尤其丰富,素有“长白林海、天然氧吧”等美誉。

2015出台的《吉林省旅游业壮大计划》中明确提出: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民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5大旅游产品体系之中。2015年7月16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考察调研,说明了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关心。目前,众多村镇已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以此为基础,吉林省加快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步伐。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不仅能使农民增收,还能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一种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乡村旅游通过食、行、宿、游、购、娱等方面的消费,带动其他产业如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娱乐设施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消除民族隔阂,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边疆地区的稳定。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二、吉林省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合理规划。吉林省民族地区大多缺少乡村旅游的专项规划,大量景观仅以原始形态展现,建设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原有的个性和特色,没有抓住建设的重点,缺乏吸引力。乡村旅游规划质量参差不齐,传统的观光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项目创新性不够。大量的乡村旅游规划中还都存在着“人”的缺失的问题,普遍的问题是见物不见人,满眼乡野,不见乡民,把乡村的缔造者丢在了一边。[2]各个旅游景点之间缺乏联系,遗址、民俗文化、娱乐活动相脱节,缺乏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第二,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是支撑旅游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一方面由于吉林省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不佳;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资金不足,大多来源于政府拨款,市场化程度低,融资渠道不畅。导致很多乡村还存在泥土、沙砾路,道路条件差,缺乏修理和养护,甚至缺乏停车场、加油站等交通基础设施;洗手间、医疗点等基础设施缺失;缺少必要的文化娱乐和各种体育、疗养设施;已建好的旅游接待设施的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堪忧,中高档旅馆少。特别是2015年长吉图高铁开通之后,游客骤增,延边州宾馆、酒店供应不足,游客入住农家、活动站,甚至住进了练歌厅、洗浴中心。

第三,管理水平较低,人才缺乏。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经济利益,而管理力度不足的现象,大多数地区没有制定明确的乡村旅游管理及准入规则,如乡村旅游景区水平、酒店餐饮、服务人员等明确规定的条件;另外市场监管措施不完善,游客的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乡村旅游管理缺乏政策引导,主要由管理者说了算,致使整个行业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旅游从业者素质较低,难以提供优质的服务,致使其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经营状态。

第四,品牌意识差,宣传促销薄弱。由于乡村旅游的主体主要是农民,对于市场需求和走向不了解,品牌意识不足,创造品牌的能力欠缺。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仍停留在观光层面,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吉林省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对旅游产品个性化、特色化的研究与开发,没有形成自身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的服务内容、项目大同小异,制约了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3]经营者缺乏主动宣传的意识,同时宣传形式单一。

三、吉林省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第一,坚持科学规划。“建设未动,规划先行”,[4]规划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合理展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立足当地的资源基础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首先,每个地区可以根据时间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根据地域制定与其他民族相辅相成、与本民族其他景点相区别的规划;精确规划食、行、宿、游、购、娱等方面,满足游客各方面的需求。其次,要统筹各个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做好总体规划,将点连成线,从而发展到面。乡村旅游景区更多的属于资源依托型景区,因此更不能脱离资源谈规划,要将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味发挥到极致。[5]同时,制定行业准入规则,规范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强对乡村休闲旅游开发项目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通过乡村旅游协会督促企业提升自律意识。开发过程中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维持村落的原始状态,减少城市化进程中对民俗的损害,让乡村旅游走产业化的道路。

第二,加大软硬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住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的契机,强化旅游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引进市场化机制,鼓励利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等方式构造乡村旅游业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将土路、砂石路改建为高级公路,完善交通网建设,大力开发其他交通方式,全面改善旅游公路交通条件;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大型停车场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文化广场;改造旅游沿线公厕,改善民宿接待条件,办大办好旅游购物场所、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提升全乡旅游接待能力。其次,要强化环境管理制度,加大乡村生态环境整治,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加快建设农村自来水工程,美化村容村貌,治理乱堆柴草、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乱搭棚舍等违规现象,使村民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另外还要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游客人身和财产安全,消除游客的后顾之忧。

第三,加快民族乡村旅游的人才队伍建设。2015年7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政策中,明确要求要发展个性化、特色化乡村旅游,支持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通过乡村旅游自主创业。在政策支持下,想提高乡村旅游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着眼于内培外引。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现近距离交流,提升管理和服务的技能。一是邀请专家、学者规划乡村旅游的格局,聘其为顾问,对参与乡村旅游的农民等经营主体进行指导与培训。二是组织管理者等经营主体到发展速度快、模式新颖的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考察学习,采取集中授课、实地考察、现场教学、案例分析、经验介绍等方式,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优秀的发展模式。三是组织管理人员到高校进行专业学习,提高人才质量和水平。在外引方面,2011年,浙江省启动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并通过签订《关于建立校地紧密合作的框架协议》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发挥合作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6]通过学习这种方式,与所在地的高校对接,有重点地引导他们参与到民族乡村旅游的管理服务中来,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的血液。

第四,塑造特色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塑造乡村旅游的鲜明形象,是乡村旅游品牌定位的首要任务。一是,考察本地区的特色,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取得竞争优势。乡村旅游要注重差异化发展,比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街路、广场、社区均采用蒙古语名称,“查干淖尔冬捕”独具一格;长白县塔山公园,长白山森林资源丰富;伊通满族自治县独特的火山景观等,让游客真正体会不同乡村旅游目的地“不一样的景观、不一样的主题、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乡味”。二是,依托特色资源开发主题产品。着力开发“乡村旅游+”形式的产品,以“公司+农户”和“旅游协会+农户”为主体,探索乡村游新模式。[7]三是,提高创意创新理念,使民风民俗与知识、文化、竞技等相结合,加入具有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刺激性的体验消费项目,使其成为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强大力量。在宣传上,不仅要继续举办各种民俗旅游节,而且要积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旅交会,关注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全国乡村旅游“百千万品牌”创建工作和“百村万人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在“互联网+”的深度发展趋势下,要广泛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介,树立品牌,打响吉林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品牌知名度。

第五,开发民族文化,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特色要通过特定的形式来展现。一是,将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等少数民族风俗、手工技艺与文娱活动相融合,定期举办民族歌舞展演、民族文艺演唱会,增强游客的文化印象。立足于当地性和区域性,开发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让游客换上本民族服饰,参与本民族活动,融入到民族集体之中,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貌。民族地区拥有充分的旅游资源,应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二是,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活态保护,有机发展”原则,对乡村进行串点连线的保护利用。目前,吉林省民族地区“空心化”严重,政府可以将这些“空心化”或是人口迁徙后的村庄统一收购,进行统一管理或统一招租,吸引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进入,将闲置的房屋改造成农家乐和民宿型家庭旅馆,提升乡村的魅力。

综上所述,要发挥好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民增收、脱贫攻坚、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就地就业等诸多方面的积极效应还需要统筹和整合规划,切实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 考 文 献]

[1]杨晓艳.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省乡村旅游加快发展观察[N].吉林日报,2013-05-08(1)

[2]孙天胜,孙腾婧.乡村旅游规划中“人”的缺失与回归[N].中国旅游报,2014-11-05(011)

[3]米素岩.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30(1):21

[4]牟娟.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9):235

[5]齐晓波,曹璐,万全友.破解乡村旅游规划同质化难题[N].中国旅游报,2011-06-08(011)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全会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乡(镇)、村为载体,以开发建设特色乡村旅游景区(点)为抓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立足特色,培育精品;典型示范,逐步带动;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独具县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优秀乡村旅游示范点,全面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年实现“135”目标,即每个乡镇着力打造1个以上乡村旅游点,全县建成3条乡村旅游线,创建具有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点5个以上。到年,创建3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乡(镇)、村,全县形成一乡一主题,一村一品的乡村旅游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加强引导,示范带动。积极融入省、市发展乡村旅游大局,以科学规划引领,以项目建设带动,以典型示范引导,以宣传促销造势,努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突出特色、狠抓重点、扶持典型、培育品牌,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

3、市场导向,注重效益。根据客源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建设吸引力和生命力强的乡村旅游精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以人为本,持续发展。拓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以游客为中心安全、周到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两区四线”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以旅游区、生态园景区建设为重点,尽快打造一批有亮点和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产品。全力推进沿国道、省道、和以设施栽培等高效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村体验旅游。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充分利用乡村旅游现有条件,按照“月月有主题,季季有活动”要求,对全县乡村旅游资源、产品进行整合,科学设计乡村旅游线路,组织开展以赏花游、体验游、休闲游、文化游等为主题的乡村游活动。

(三)建立功能配套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食、宿、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治理村容村貌;结合乡村规划,合理布局“农家乐”饭店、农副产品销售点、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县城区重点加快旅游购物市场、餐饮和娱乐设施等建设。

三、实施步骤

(一)资源普查阶段

在县旅游部门具体指导下,各乡镇抓紧开展乡村旅游资源调查摸底工作,重点对资源特色、民族风俗、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等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普查,并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初步发展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为下一步规划编制、开发建设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二)规划编制阶段

由县旅游部门牵头,根据资源普查和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情况,组织并指导各乡镇抓紧开展旅游乡镇、旅游特色村的规划和项目开发建设方案编制及评审工作。

(三)开发建设阶段

按照“分期开发、分类指导、成熟优先、持续推进”的原则,在县旅游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各乡镇按照审定的规划方案,抓紧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力争在短期内打造一批有亮点和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产品。

(四)验收评比阶段

结合县综合目标考核,县旅游局牵头,分别对各乡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评比,对全县乡村旅游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农村新兴产业,乡村旅游既有调整产业结构、引领农村服务业发展和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也有沟通城乡居民和谐交往、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富裕、文明、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功能。发展乡村旅游,意义十分重大。为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县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

(二)加强协调配合,构建乡村旅游联动合作推进机制。县旅游局作为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谋划好全县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重点做好规划定位、资源整合、信息服务、业务培训、产品包装、宣传推介、组织协调、考核评比等工作。各乡镇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主体,要统筹好本乡镇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抓好资源发掘、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基础建设、引资融资、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等工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重点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基础建设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要加强协调配合,用足用好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旅游政策扶持和发展专项资金;要将乡村旅游工作融入全县“三农”工作大局,整合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县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强宣传推介,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市场空间。一方面,要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从项目储备上为扩大引资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搞好宣传推广。不仅要加强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更要鼓励、支持开发企业或个人开展乡村旅游形象营销活动,多渠道、多平台、多方位把乡村旅游做响做亮。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和旅游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土地流转、参股、控股和农村居民参与等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宽引资渠道,以优惠配套政策,吸引有实力的集团、企业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经营,不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5篇

明确思想,坚定目标,开创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丰富旅游产品相结合,着力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从业农民素质,推动全县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突出打造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资源特色明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乡村发展旅游。到2014年前,创建不少于17个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村;适时发展2-3个农业资源型、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园区,与乡村旅游村形成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包装打造出长城村寨访古游、民俗文化觅踪游、农业观光采摘游、休闲渔业体验游4条乡村旅游线路;全县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要达到10%以上,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

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确保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各乡镇村要在县旅游和规划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有规模、有特色、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市、县旅游发展规划及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编制好镇村旅游发展规划,优先选择资源较为丰富、特色较为鲜明、可进入性较好的资源地,进行包装策划,吸纳资金重点投入。现有的乡村旅游点要制定升级改造计划,对原有规划进行完善提高。各镇村要严格按照乡村旅游规划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同时镇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位进行监督,防止盲目开发、无规划开发,确保乡村旅游资源持续利用,乡村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设施,改善环境,健全乡村旅游综合承载功能

各乡镇、管理区应加大对旅游开发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项目开发的投入,积极申请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创造条件争取省市相关部门旅游、农业、中小企业、科技资(基)金的扶持。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企业、村民或外来人员以独资、合资、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参与乡村旅游道路、通讯、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县财政设立旅游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并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逐年增加。旅游部门应积极指导乡村旅游接待户进行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对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标准》,完善游客中心等相应设施,不断改善接待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承载能力,为乡村旅游的规模、规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各乡镇、管理区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利用冬春农闲时节,与劳动、教育、旅游、农业、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劳动、教育、旅游、农业、卫生防疫等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将乡村旅游纳入行业培训计划,通过送教上门、一对一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帮扶教育培训。各乡村旅游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旅游接待、旅游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行业部门制定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开展诚信旅游教育,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诚信经营,文明待客。卫生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卫生防病和卫生监督,加强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的监督检查。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要依法打击无证照经营、欺行霸市、欺诈游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违法行为,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价格监管,落实旅游商品、服务明码标价。旅游部门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组织各有关单位,全面实施旅游环境综合治理,进行综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积极宣传,加强促销,提高乡村旅游影响力

各乡村旅游点要聘请有资质专业机构做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制定可操作、针对性强的宣传促销方案。积极参加各级旅游部门组织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加强与旅行社、宾馆饭店、休疗养院等旅游企业的协作,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各乡镇、管理区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与新闻传媒机构的联系,采用多种宣传手段,提高乡村旅游的影响力。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县域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的力度,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整体宣传促销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积极整合县内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县域精品旅游线路中。同时,要协调县内经济实力雄厚的旅游景区,与乡村旅游景区实行捆绑帮扶宣传促销,提升县域乡村旅游的综合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