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意农业论文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精选

创意农业论文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华侨文化;潮汕地区;产业发展

一、引言

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新、创造、创意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新引擎。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个人与集体创新创意的源泉。创意,是创意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提出到现在,虽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处于上升阶段,并且还在不断与其他产业加速融合,产生新的模式和业态。在国内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GDP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传统产业,还被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潮汕三市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其中,因为远洋经商的历史遗存,华侨文化成为潮汕三市共享的文化资源。由于区域特色未被彰显,潮汕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总体较为孱弱,在与国内一线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中,无法形成自身独特优势。因此,探索潮汕华侨文化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是产业同质化竞争的出路之一。

二、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一)文化创意产业基本特征。

1.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对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信息和技术进行整合和开发,挖掘其背后的价值,将创新创意元素注入产品,创造出新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其最终产物的文化和科技附加值会明显高于其他普通产品。

2.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融合性和强辐射性。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一方面实现了文化、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行业与产业边界限制,不光将创新创意渗透到传统文化产业中,甚至还辐射到了其他产业,衍生出创意工业、创意农业等新概念,一定程度上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发挥着作用。

(二)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分析。

1.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了科技进步。“文化创意”概念的提出,带来了文化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消费需求在经济日益发展、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下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单纯追求产品的功能,到开始关注产品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而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对产品的创造和加工的需求推动着新科技手段的产生。近年来,新媒体行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占比逐步提升,促进着文创理念内涵和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这也说明了文化创意产业和科学技术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影响着消费者的思维和感官,进而引导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让消费者体验到了文化创意消费的过程,这也是文化产业创新的新路径。这种方式,能够以较少的生产要素投入创造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为城市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研发往往融合了城市或地区的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等文化特质。所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能保护、传承和弘扬历史传统文化,又能加快城市旅游经济发展。

三、潮汕华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潮汕华侨文化的特点与内涵。潮汕三市都是著名侨乡。根据历史记载,潮汕地区最早的海外移民出现在宋代,发展在明末清初,活跃在清末民初。当时,潮汕先辈们因为生活所迫,只能选择远赴南洋,谋求生计。他们大多都是白手起家,通过出卖劳力、创业经商等方式艰苦谋生。背井离乡的潮汕华侨,在保留着家乡原有的语言、习俗、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等本土文化思想,又受到侨居地异地文化的影响下,创造出了跨文化、跨地域的华侨文化。从樟林古港红头船到汕头埠轮船,潮汕华侨在长期艰苦奋斗的海外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培育出了爱国爱乡、精诚团结、守信重义、刻苦耐劳、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潮人精神,这也是潮汕华侨文化的基本内涵。几百年来,潮汕华侨文化为在海外打拼的潮人提供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激励着潮人在海外开辟出新的天地,形成了今天的“海内一潮汕,海外一潮汕”“有潮水的地方,便有潮声”。

(二)潮汕华侨文化的价值与发展机遇。如今,潮汕华侨一方面将家乡本土文化流布侨居地,另一方面又通过投资反哺、慈善反哺等多种方式同家乡本土经济和文化发生密切关联,影响着家乡本土的经济与文化结构。特色鲜明的潮汕华侨文化,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潮汕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汕头小公园骑楼、汕头中山公园高绳芝纪念亭、澄海陈慈黉故居、潮安从熙公祠等众多华侨建筑物,既展现了潮汕建筑的发展历史,也蕴含着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而潮汕铁路、汕头大学、汕头林百欣图书馆等,则是潮汕华侨爱国爱乡、支持家乡建设的表现,情感价值丰厚。在新时代“一带一路”背景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潮汕地区丰富的华人华侨资源深受重视,潮汕华侨文化的传承和潮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2014年12月,全国唯一一个以“侨”和“文化”为特色的部级发展平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在汕头正式挂牌成立。2017年12月,华侨未来城、万侨智汇城、潮商产业创意园、中国梦谷双创孵化和总部基地等8个重点侨资项目落户该试验区。这个因“侨”而设的试验区,通过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了海外华侨华人与国内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深化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合作,为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探索了新的出路。2020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印发的《关于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支持华侨试验区建设一批华侨华人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和设立华侨华人文化创意产品(含生产设计)交易市场。2020年10月,在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和潮州古城等地考察调研时明确指出,新时期需要根据新实际做好“侨”的文章,打好“侨”牌,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引导和激励海外华侨支持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

四、潮汕华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少,华侨文化资源零散。虽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迅速崛起,规模在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下不断扩大,但在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较好的城市还是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地区。这些城市目前已经建有多个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涉及文化传媒、游戏动漫、咨询策划、工业工艺设计等诸多类别,产业集聚度高,涵盖领域广,发展相对成熟。而在粤东、粤北等地,包括潮汕地区在内,因为缺少大量资金投入和地方政府的科学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则仍处于起步阶段。潮汕地区虽拥有丰富的华侨文化资源,但这些文化资源分布零散,开发和利用的难度较大,因此它的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其文化资源优势还无法转化为地方产业优势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优势。

(二)文化创意人才匮乏,原创动力不足。发展潮汕地区华侨文化创意产业,既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优秀的创新创意人才。相较于珠三角地区而言,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吸引具备高学历和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更是严重匮乏。而且,在文创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潮汕地区,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很难获利,这使得文创者们的创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原创动力不足,创新后劲缺乏,他们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包括潮汕华侨文化在内的文化内涵,不愿意持续地研发相关创意新品。

(三)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创产品接受度不高。文化消费水平高低与城市的经济基础密切相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也发展得更为迅速。而在地理环境相对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潮汕地区,大多数人对文化创意产业还缺乏认识,他们不明白文化创意的真正内涵,也没有文化消费的意识和习惯。2014年,粤东首个文化创意园———1860文化创意园在汕头当地区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启动运营。但由于当地民众对文化消费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普遍不高,创意园自开园以来连续五年处于负盈利状态。创意内容难被理解、文创产品难被接受、文化消费不被认可,是潮汕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

五、潮汕地区华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一)政策扶持加资金支持,整合华侨文化资源。潮汕地区华侨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有效推进。潮汕三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对华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保护好华侨文化并将零散的华侨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打造以潮汕华侨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调整潮汕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推动潮汕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潮汕华侨文化创意产业给予足够的专项资金支持,可以利用减免税等税收优惠等手段,实行华侨文创产业鼓励政策,还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等平台,以华侨文化资源作为支撑,招商引资,凝聚更多侨资侨力,并鼓励其他非政府主体积极参与华侨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引进创新人才,支持本地院校人才培养。创新创意人才是潮汕华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和方案,大力吸收引进创新创意人才和创意团队。政府还应建立创意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创新创意人才培养可依托汕头大学、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等潮汕本地高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融入创造性思维元素,或者开设思维拓展课程和华侨文化特色课程,在培养高校学生个性化创新创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潮汕华侨文化内涵,弘扬和传承华侨精神。校企合作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政府应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企业在高校中设立创意产业学院或文化创意工作室,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课程培训,并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实习机会,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为潮汕华侨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具的人才。

(三)挖掘潮汕华侨文化内涵,打造区域特色文创品牌。一款优质的的文化创意产品,一定具备深层的文化内涵或者象征意义。以当代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区域特色鲜明的潮汕华侨文化内涵,研发具有潮汕华侨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其他衍生产品,打造潮汕华侨文化特色创意品牌,提高该类文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当作为发展潮汕华侨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战略之一。潮汕地区当地政府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禁各种侵权、盗版行为,为本土文创品牌提供法律保障。而文化创意企业或者个体文创者们也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华侨文化和文创知识。潮汕华侨文化和文化创意知识的普及对潮汕华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潮汕当地政府或者文化创意企业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创意论坛、宣传讲座、文化创意互动体验等活动,充分调动社区民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推介和传播潮汕华侨文化创意品牌和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潮汕华侨文化及其文创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还可以利用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打造华侨文创产业街区和展览馆,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培养当地民众的文化消费意识和习惯。

(五)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新文创”IP价值。“新文创”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泛娱乐”战略的产业升级。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IP,重心是对IP的多元整合开发。与“泛娱乐”相比,“新文创”更加注重文创产业的文化价值,这需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选择优质IP进行深度开发。以故宫IP为例,近年来,许多文创者通过对故宫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创新,创造出一系列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兼具的文化创意产品,掀起了一股“文创热”“国潮热”。2018年,北京电视台录播的文创类真人秀节目《上新了•故宫》,更是为故宫文创产品打通了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渠道,让故宫文创产品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潮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以华侨文化为重点IP,在充分理解华侨文化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华侨文化资源优势为潮汕地区文创产业赋能,设计、生产出满足广大消费者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文创产品,实现潮汕华侨文化这一民族IP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另外,传播和推广潮汕华侨文化创意产品还需要拓宽新媒体等多种渠道。

六、结语

潮汕地区华侨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塑造潮汕华侨文化特色创意品牌,还需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潮汕华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宫寒冬,张梦洋.论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功能[J].管理观察,2017,29:57~59

[2]李永灿.开发潮汕侨文化提升汕头人文软实力[N].汕头日报,2017-07-25(F02)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丁颖与我国农业科教事业

丁颖教授(1888~1964),广东高州人,是我国著名农业教育家、科学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高等农业教育先驱,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三渡日本留学,1924年回国后曾历任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和院长,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协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筹委副主任,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他建树甚丰、品德优良,曾荣膺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德国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捷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曾与在华南垦殖局为我国的橡胶事业并肩作战,越南胡志明主席曾授予“友谊勋章”,日本学者在著书中称其为“中国稻作之父”,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水稻专家,被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为我国的农业科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除了在科研领域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外,还心系民生,身体力行转化科研成果,直接为苍生造福,让万民景仰。作为农学家,他创造了“三个第一”的辉煌业绩:如创华南第一:创建华南第一个稻作育种试验场(1927年);创世界第一: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千粒穗水稻株系(早银粘×印度野稻F439-2()1936年),为此,时任国立中山大学的邹鲁校长,撰写的《农人争种中山白》诗一首加以赞赏;创全国第一:创建我国第一个水稻生态研究室(1963年);自20年代以来,撰写的经典农业科学专著、论文等身;成为中国稻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1989年日本学者渡部武主编《中国的稻作起源》一书中,推崇丁颖为“中国稻作学之父”。

二、《丁颖纪念馆》的建设

为了纪念丁颖教授,2009年11月8日百年校庆前夕《丁颖纪念馆》正式竣工,这是建校百年来的首次举措,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校园精神文化阵地,它以独特的建设风格、丰富的爱国爱校史料、新颖的创意和布展,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学校决定将始建于1934年的国立中山大学五号楼为纪念馆址之一,修建如旧,总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其中第三层的1000m2作为《丁颖纪念馆》,与《百年校史展览馆》彼邻上下,该楼中西合壁,雍容大气,其红墙绿瓦的三层楼,既斑斓多姿,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外部结构承继了宫廷建筑的气度和样式,展馆内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将丰富的名人文化与沧桑的历史建筑融为一体,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充分挖掘资源,搜索了大量珍贵史料和实物,填补了许多空白,如主席和总理签署的任命书,胡志明赠予的友谊勋章记载,郭沫若签署的院士证书,捷克农科院院士证书等,日本学者称其为“中国稻作之父”的书籍,与为广东农垦事业并肩作战的史料等,资源得到高度整合。特色展柜中汇聚了有他培育的千粒稻穗、论著、教材、讲义、手稿、奖状、证书等,史料富丰、主题鲜明,创意新颖别致,整个展馆既厚重凝炼又催人奋进。纪念馆主要以丁颖精神为主线,设有热爱祖国热爱党、历史重任、卓著业绩、丁颖足迹、高尚品格、友爱与亲情、弘扬、继承和缅怀等展区;整个馆场展示了丁颖个人辉煌历程,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之气,如“丁颖精神”的“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是丁颖等老一辈科学家在长期的办学中“修德博学、求实创新”所形成的,也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精神文明成果,她承载着学校的传统与风格、精髓与灵魂,具有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作用。它建立正是围绕这种精神和突出这种精神而策划布展,她既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又是学校精神的物态结晶。在整体建设中,完成并涉及的有建筑艺术、历史档案、文案写作、人与事的评价、史料的取舍、图片数字化处理、展版设计、实物陈列、电子设备、文物保护、消防安全、解说词撰写及解说员培训等工作;建设中强化了沟通意识,办馆大局意识、协调意识、精品意识以及档案文化意识,促使从筹备策划、征集史料、编撰文稿、收集展品、展板制作、场馆布置、组织解说等环节,取得较大的成效。《丁颖纪念馆》的建成取得较大的社会效应,在百年庆典期间,馆内外成了接待国家和省级等领导的重要之地,同时全校各单位将参观纪念馆与政治学习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自开馆以来,先后接待领导嘉宾、机关团体、社团组织、师生和校友等达五千余批八万余人次,仅二年的新生教育就达900余个班二万余人次;图文并茂、内涵丰富,使师生亲身感触到名人效应,也零距离感受到名人精神。

三、《丁颖纪录片》和《丁颖纪念册》的摄制和编撰

为了更好地发扬丁颖精神,在百年校庆前夕,与《丁颖纪念馆》建设同步进行的《丁颖纪念片》和《丁颖纪念册》隆重推出。学校组织了专门摄制组和专题组,从国内外征集了大量图文资源,期间摄制组上至北京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等,下至他的家乡茂名谢鸡镇等,以系列采访和口述历史的方式,汇集了大量珍贵史料,填补了许多空白,纪念片和纪念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学术、宣传和教育价值:真实地记述了他生在旧中国,目睹国家民族危亡,怀着救国理想,三渡重洋留学日本历时12年,之后仍回国报效祖国,他教书育人、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他以解决民食为己任,立足本民族,较早提出重视“三农”、发展“三农”的理念,爱国爱民,求真务实,创建基地、培育良种,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和科技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的事迹凝聚着无限的爱国情怀,是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突出了他作为中国水稻之父的“忧心民食,矢志农学”的情怀,记载了他一生为振兴祖国的农业科教事业殚精竭虑的事迹,展示了他热爱祖国热爱党、治学严谨、求实创新、艰苦创业的崇高品格,他教书育人、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并蜚声国内外。还介绍了他作为我校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第一任领导,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事迹。展示了丁颖教授治学严谨的风范,如他坚持科研、生产、教学三结合,试验室、试验场、农村基点三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重视我国优良传统,重视农民经验,重视科学实验,开辟了农业科研新局面;展示的手稿、论著、教材等,以及他创造“三个第一”的辉煌业绩成果,如创建的华南第一个稻作育种试验场,选育出的世界第一个水稻千粒穗株系,创建的我国第一个水稻生态研究室等,丰厚翔实,直观生动,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教育场所。展示了他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主持的科研项目规模宏大,协作单位遍布全国12个省市,并以75岁高龄带领团队跑遍全国各省实验场,取得了空前浩瀚的科研数据;虽然位居中科院院长,但人们看到的却更像—位勤劳朴实的老农,长期深入农村,带领学生赤脚下田、顶着烈日开展实验,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远远超过第一课堂。值百年校庆之际,《丁颖纪念片》和《丁颖纪念册》作为珍贵礼物,诚挚地奉献给了奋战在广东乃至全国农业科教战线的工作者,献给关心和支持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各界朋友们,献给学校自己培养的12万余学子,以更好地缅怀丁颖教授一生在我国农业教学和科研的光辉业绩,学习他献身农业科教事业的抱负,以不断弘扬和继承丁颖精神。

四“、丁颖精神”代代传

走近丁颖教授,更进一步了解到他为振兴祖国的农业科教事业殚精竭虑,从先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看到了他甘于寂寞、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治学风范。其“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的丁颖精神,已成为所在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校风的重要象征,也是学校百年来不断发展的根基所在,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传承。半个世纪以来,为了传承和弘扬丁颖精神,从中央到地方都以不同形式给予了肯定和表彰:

国家在1955年就聘他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郭沫若签署1955.6.1),邮电部于1990年10月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一套,其中丁颖为农业科学家,其图案背景为水稻栽培试验场,那束特写的稻穗,是丁颖培育的“中山一号”良种,代表着他的水稻研究成果;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国家和人民仍铭记着这位“大师”,他被授予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百名模范人物。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合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对于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特别是第三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文化建设相对虽有一定滞缓,但其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毋庸讳言,时下仍有许多人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依然寻求过剩的物质消费,这必然并且已经给物质资源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既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也给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了负面影响,而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人们精神需求的良性导向,对于提升一个社会的人文内涵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还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都是极其有益的。

1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

近年来,合肥市全力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文化产业发展要点,找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和“新跨越、进十强”的目标要求,关注当代科技发展新成果新动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保持高速增长的投资促发展,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下真功,文创产业正在形成以智能语音、文化与科技旅游、数字出版、影视演艺、动漫网游、创意设计以及新兴文化等门类为主导的新格局。全市文创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门类,从内生到联纵,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自2009年突破百亿元大关后,连续五年保持20.0%以上的增速,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7.89亿元,同比增长5.0%;文化产业增加值380亿元,同比增长15.0%;占GDP比重达5.3%,文化产业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长沙,位列第二。《合肥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8年末,全市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9682个,比2013年末增长139.1%;从业人员21.59万人,比2013年末增长37.3%;资产总计2620.33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86.6%。2018年末,全市有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8709个;从业人员20.48万人;资产总计2541.27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07.79亿元。2018年末,全市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含社团)法人单位973个;从业人员1.11万人;资产总计79.06亿元;全年支出(费用)38.63亿元[1]。201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466.45万元,占GDP5.42%。2018年1—12月,全市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3.8个百分点[2],可见文创产业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其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税收入和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的贡献度大大增强。

2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产业规模差距明显,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虽然纵向上看近年来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业绩骄人,但横向上仅相较于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长沙市,多项指标相差很远,更不用说同为长三角的沪宁杭了。笔者前往长沙调研中了解到,长沙市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约59882个,从业人员约54万人,占全市从业总人数的12.0%。2016年文创产业总产出2470亿元,文创产业增加值达810亿元,占全市GDP的8.7%。在文创产业集群发展上,合肥市近年来虽然在平台打造上取得较大成绩,时代创业园和原创动漫园两家部级文创产业孵化器在孵企业60家;中国声谷集聚科技文化类企业100余家;腾讯文创基地(合肥)集聚文创团队超20个;新鼎明文化创意产业园针对“大文化+创意类+互联网”吸引文化类企业32家入驻等,但发展的短板与弱项依然突出:总体文化创新氛围营造不够,相关各方协同创新不足,具有超强集聚辐射力的优质平台建设不力,龙头企业带动不够,小微企业活力不强,产业融合度不高,企业及其文创产品“大、专、精、特、新”不显著。

2.2自身优势发挥不佳,文创品牌缺乏影响

作为历史名城与科教名城、创新高地、环湖生态、皖境自然与文化资源、承东接西方位以及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等优势,尤其是近年来作为异军突起的创新示范城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世界制造业大会、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等金牌名片,均未形成文创产业发展源驱动力。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产业的长效发展力。合肥市近些年的文创产业发展虽然成绩显著,但无论文创园区文创企业还是文创产品,具有国际和全国影响力的寥寥无几,现有品牌内涵深度与张力空间开发动力不足。

2.3文化消费市场培育不足,政策扶持力度尚显不够

文化消费是文创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长远驱动力,虽然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与日俱增,但由于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加之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合肥市的文化消费尤其是乡村文化消费的自发状态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一方面是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热热闹闹,另一方面是满足差异化个性化文化消费的民间文化场所冷冷清清,足见文化消费的政府引导与市场引领乏力,文化消费圈层和规模的提升及其发展态势还不够清晰,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文化消费革命准备不足。在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激励、人才、投融资、平台服务等扶持政策上,其精准度、透明度、系统性、相关性、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意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不足,规模不大;基金撬动资本规模不高,促进产业成长不明显;文创金融产品单一,难以构成产业金融支撑;产业发展项目奖补和借转补精准度不高,落地难。

3加快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的建议

3.1摸清家底,开阔视野,科学规划,等高对接

组织力量对全省全市文化资源进行专项调查,立足文化产业特点和合肥发展现实,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放大比较优势,进一步廓清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突出“科教名城”“创新之都”“环拥巢湖”“淮军文化”“三国文化”“徽文化”等主题,以“敢争第一,勇创唯一”的精气神,对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空间布局、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发展路径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站位,开放地域和国际视野,突破空间约束,内外上下联动,协同开发文创资源市场,以文化+科技、教育、生态、新型智库等优势优先,引进来走出去,加速产业融合,强力激发新增长极,构建环巢湖文创带、打造中心城区文创圈、做强合柴·1972艺术文创园、滨湖卓越城和万达文旅城及联投中心书城文创综合体四极,催生淮军文创园、近现代名人文创园、合钢火红年代记忆文创园、未来岛科技文创园、百姓艺术文创园、省府灯光文创园、青春之歌文创园、徽学研究文创园、中华文化皖境文创园、巢湖健康休闲文创园等十新文创集聚区和基地,叫响包公园、中国声谷、三瓜公社、崔岗田园艺术村、赤阑桥艺术空间、中隐于市、罍街、合肥动漫、时代出版、境外电子商务等十强文创名片,形成“一带一圈多极十新十强”文创产业发展新格局,与中四角和长三角文创产业先发城市等高对接。

3.2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发展步伐

走访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获知,2019年度市级文旅产业资金全年完成了借转补项目及2次事后奖补及贷款贴息申报工作,共给予118个项目8895.69万元奖补,拉动7.8亿元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建设,产业政策引导效应可见一斑。为此,应进一步借鉴先发地区成功经验和合肥文创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实际,通过持续完善和修改,出台新的《合肥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每年初文创产业重点园区、基地、企业和杰出文创人才名录,扩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保证各配套资金到位,奖补借激励资金落地,搞活“创意贷”,做强文创投资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开发更多文创金融产品,进一步明确权责,规范运行,并在规划、国土、人才、税收等方面,加大重点项目扶持力度,并以此为切入口,逐步建立起覆盖文化创意全产业链的全面精准有效政策扶持体系。基于乡村文创产业发展的空白,必须紧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迅速补上鼓励乡村文创产业政策的短板,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抓紧规划,加大市场引导和投入力度,尽快将潜力巨大的乡村文化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动力,以繁荣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进而促进城乡文化市场的均衡协调发展。

3.3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园区建设

充分把握文创产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针对文创企业的创新需求,打破区域行业界限,统筹协同整合,突出主题引领,相关元素集成,形成优势资源,促成文创产业园区和基地科学布局,提供可共享共用的环境与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信息资源、金融平台和中介服务,降低文创企业及其创客的创业和运营成本,鼓励并资助文创沙龙等交互模式,形成集聚和规模效应。结合国家、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的申报、评定细则以及《合肥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管理办法》,经过访客流量基数认定和专家评审以及公示等程序,争创一批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叫得响过得硬活得开的国家、省、市梯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

3.4推动产业融合,增强创新动力

以分享、平台、融合为特征的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更具强渗透、强关联性。在进一步推动传统融合的基础上,推进文化与科技、教育、卫生、工业、农业、物流业、金融等产业多头融合,决定了我们在跨界融合业态创新上会有更大的作为空间。为此,我们应该深度开发合肥“包公故里、三国故地、淮军摇篮、红色基因、科教基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等文化资源和江淮丘陵与环巢湖通江达海等自然资源,以业态创新为载体,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合肥地域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和创新文化,促进文创产业迅猛崛起,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推动文化与科技和教育深度融合上,要依托合肥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部级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以及合肥市与中科院和中科大等知名高校合作平台,加入“一带一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滨湖科学城、新型智库建设、百姓文化消费、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境外电子商务和智慧城市、健康城市等现代元素,再造文创产业新亮点,培植文创产业新增长极。

3.5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国内外和本市文化消费市场研究,把“供给侧改革”引入文创产业发展,把握趋势,正视现实,以“下沉激活,开放升级”为目标,运活“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太极推手,调动市县区乡街道村居各级党政群团组织以及企业与百姓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城乡文化消费两个市场的高关联融合,有效集聚文化消费市场的动能与势能,实现文创产业发展的投资与消费双驱交汇级数倍增。

4结语

改变现有文创产业发展多头管理状况,建议成立合肥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整合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广电集团等行政管理力量,在市委设置高级别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指导办公室,负责全市文创产业的研究、规划、监管、协调与指导。对全市公共文化团体、场馆,分门别类指导改革。以满足文化消费市场需求为指引,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尊重和维护广大干部职工权益,敢于先试先行,积极探索适应发展的改革新路。还可以考虑设立国有“合肥市文创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合肥市文创产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域内外文创产业投资与市场运营,为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开辟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合肥市统计局.合肥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20-03-25].

[2]2019年合肥市统计年鉴[EB/OL].[2019-01-01].

[3]中共合肥市宣传部合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实践与思考[M].黄山书社,2016:(4)80,86,335.

[4]陈羽洁,赵红岩,张建磊,等.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创意产业面板数据分析[J].软科学,2020,34(7):75-81.

[5]李坤泽,张颖辉.文旅融合视角下沈阳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提升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6):240.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包装工程专业中的包装设计课程体系,不能简单地套用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模式,应合理利用工科学生的理性思维的优势,既要彰显工科的特色,又要突出艺术个性与创造性,因材施教,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1.1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灵活多样,尽量调动学生学习包装设计学科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散思维,迸发灵感。

1.1.1将课题引入包装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包装设计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实践性特征,在一部分理论知识教授完后,教师布置相关课题作业,这样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是理论知识的实际延展。以包装装潢设计课为例,如在第一章“包装装潢设计概述”课后布置案例分析的课题作业,要求学生对自认为成功的以及失败的包装案例进行思考、比较分析,使学生易于理解课堂所讲理论,并对中国及世界的包装设计潮流有一定的认识。在下一次上课时,抽取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设计案例的分析演讲,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培养学生审美和创新设计意识。另外,教师可就某一些课题设计练习,将全班分成4-6人的课题小组,进行小组作业,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计作业的难度,将较大的工作量分发到小组各成员,发挥各自的能力,容易得到满足感,从而提升学生自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程的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对于艺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工科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1.1.2结合市场实际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市场需求和动态,打破院校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可通过以下方式将设计课堂延伸到校外:

(1)深入销售市场做全面深入的市场调查。在包装设计策划之前,让学生进行市场调研,走出教室,深入超市、商场、专卖店等搜集资料,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某一商品在市场上的包装设计现状。让学生从设计、制作调查问卷入手,尝试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市场、产品、消费者需求、竞争对手、企业营销策略等进行详细调研。这样在实践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组织学生参观包装设计相关的产品展销会。如广州的琶洲会展中心每年都会举办包装行业相关的展销会和讲座报告等,我系也积极利用地利之便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3)鼓励学生多浏览相关的艺术设计报刊杂志及互联网资源。学生多了解国内外包装设计的前沿动态,从而扩展自己的业余课堂,丰富知识容量和设计视野,打破教师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4)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邀请包装设计与生产相关公司的设计师或技术人员走进课堂开展讲座,讲解其公司包装项目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设计要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包装设计学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参与一些企业的设计项目,更加与市场接轨。通过以上方式,学生认识目前包装所使用的材料、工艺和技术,了解市场上产品包装设计的流行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设计实践。这样,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他们的设计方案才能立足市场需求。

1.2重视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课程实践教学以实验课和课程设计为主。以我校包装工程专业为例,相关的课程设计有包装容器结构课程设计、包装装潢课程设计及包装工艺课程设计,分别安排在本科三年级的上、下学期,是学习完主干课程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包装装潢设计、包装工艺学之后的实践环节,时间分别为1~2周。例如,包装装潢课程设计时间为1周,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包装装潢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设计并制作完整的包装实物,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全面熟悉产品包装,从设计创意到制作成品的整个过程。最后进行学生作品展示、举行班级包装装潢设计作品评比活动来提升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然后提交课程设计说明书进行考核评分。在上述各门课程设计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每门课程设计应侧重单门课程的知识应用但不止于此,要贯穿利用所学过的所有课程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包装系统设计的思维。教师筛选出优秀的课程设计的作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设计竞赛。除了要重视课程设计外,也不能忽视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对毕业生毕业前专业知识、能力、水平的大检阅。对于选择包装设计方向的学生,鼓励其毕业设计与企业、公司实际需要结合,在实践中选题,相关企业可以是三年级下学期生产实习时的企业、与教师有课题合作的企业等。毕业设计是毕业生对所学包装设计相关知识的全面运用,是教师最后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寻求知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以往所学理论、实践基础上,通过收集资料、深入调研,根据毕业设计要求完成工作量较大、创意要求较高的包装设计、制作任务。

1.3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为使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拼搏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我们努力开拓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渠道,并积极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一是教师科研课题或横向课题,由指导教师负责分解课题内容,并指导学生完成所分得的课题研究任务。二是校级以上学生科研项目,如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团委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申报研究项目,并组织研究团队在指导教师的辅助下完成研究项目。三是省级以上包装设计相关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包装结构设计大赛”、“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广东之星大赛”等。专业设计竞赛日益成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于包装工程专业的包装设计学科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参与设计竞赛,形成一种自主、能动的学习模式,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在市场中锤炼自己——因部分竞赛有与企业合作的真题真做的命题。参赛作品可以是课程设计的作品进行优化后的作品,也可以是重新设计的作品。指导教师在学生包装设计策划、构思到绘制包装效果图、制作包装设计成品等阶段都要进行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学生参与包装设计相关的科研活动方面做了以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近两年我系学生包装设计类课题的科研项目获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1项,校团委创新基金立项2项。在推行教改,重视学生参与设计竞赛这一平台后,获得多项省级以上设计竞赛奖项。以今年为例,我系共获得“2014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入围奖2项,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奖2项,另外在“2014广东之星•印艺大赛”中获得2项优秀奖、1项入围奖。

2结语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食品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以食为天”说明食品对人类来说如同阳光雨露一样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了食品科学的现状及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

食品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它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中。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品,它是人类与环境进行物质联系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一、今天的食品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对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

论文百事通人们开始从健康、卫生、营养、科学的角度注重饮食生活。因饮食不当等种种原因造成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疾病已逐渐减少。

1.发酵食品。是人类巧妙的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它丰富了我们的饮食生活。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腐乳、黄酒、啤酒、葡萄酒,甚至还包括臭豆腐,这些都是颇具魅力而长期为人们喜爱的食品。发酵食品经发酵后使一些不能被人体利用的物质(如乳糖、棉子糖等)转变成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物质,并使一些食物中有害的氰基化合物经发酵转变成安全无毒的物质,改善了风味和结构;对于酸奶发酵生成乙醛、双乙酰、3-羟基丁酮等,使其产生愉快的口感,具有柔软结构,而且发酵食品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增加保质期。发酵能提供种类繁多的组分、风味和结构的食品。

2.方便食品。多指工业化大规模加工制成的,可直接食用或稍加烹调即可食用的食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兴起,省时省力的方便食品已是食品市场的“宠儿”,并逐渐成为市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现在最普遍最常见的方便面、各种饮料、以及方便米粉、芝麻粥、果蔬罐头、肉类罐头、速冻水饺、速冻面条等,种类繁多、风味各异,趋于大众化,是利于人们生活性很强的食品,它将成为食品中消费量最多的食品。

3.冷藏食品。是抑制化学反应和酶反应,阻止微生物生长的手段,使其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冷藏食品是消费者喜欢并青睐的食品。人们把新买来的食品放入冰柜中冷藏,几天后还可以保持其新鲜度。在一些超市可以看到有些食品通过包装改变气体并与低温相结合,使食品有更好的保藏效果。食品的冷藏技术在我国已得到了高效快速的发展。

4.水产食品。现在食品开发方向已由陆地发展到海洋、江河中。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鱼类、海带、浮游生物、海藻等海生动、植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库,这些食品资源将被大量利用,为人类生存和生活服务。

5.辐照食品。是利用电离辐射(主要指60lor射线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或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对物质或食品进行加工处理的新型保藏技术。食品辐照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性和延长食品货架期的食品加工方法,和其它食品加工方法相比,辐照处理具有操作方便、无二次污染、安全可靠以及经济适用等优点。该食品主要应用领域是香辛料和脱水蔬菜辐照杀菌,谷物豆类辐照杀虫,作为一种处理方法,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6.低热卡值食品。主要是由高甜度甜味剂、低热脂等代替原来食品中所用的糖、油脂所生产的食品,这类食品热含量少,pH稳定,从而抑制了肥胖症、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一些疾病的产生。

7.热处理食品。进入新世纪,远红外、微波热处理的开发被广泛用于食品的调和、融冻、干燥、加热、焙烤、杀菌等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8.人造食品。通过非农业途径生产的单细胞蛋白质,,俗称“人造肉”,是一种微生物食品。目前美国生产的人造鸡蛋、人造鱼子、人造火腿、人造虾已畅销美国各个地方成为家常菜肴。日本生产的“人造海蛰皮”香脆可口,已畅销国内外。人造食品的前景广阔它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论文百事通

9.绿色食品。是全球人类呼吁并重视的食品。指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它将是人类食品中最重要的食品。

10.生态食品。指在没有污染的自然生态条件下生产的原料加工成的食品。如野蘑菇、野木耳、野山参、野水果、山野菜等,它们只依靠大自然所给予的条件生长起来。

11.有机食品。指由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或少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生产的原料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是人类注重生态环境的产物,其价格比一般食品高50%-200%,其中水果和蔬菜类有机食品占有机食品市场的62%。

二、未来的食品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的食品将会发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变化。并且还会有许多食品不断的走上人们的餐桌。

1.昆虫食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昆虫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同时科学家已证明2000多种昆虫含蛋白质高达60%,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且纤维少易为人体所吸收,昆虫食品将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从现在的蚂蚁食品、蚕蛹食品、蚯蚓食品、蜜蜂食品、天蛾食品等功能来看,它已成为一座微型的营养宝库,具有抗风湿、抗癌、护肝、平喘、解痉、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多种药理功效,在西方国家昆虫食品已成为贵宾席上的美味佳肴,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将会涌现出一些品种各异的昆虫食品。

2.变态食品。是指在形态上与常用食物发生了很大变化的食品。如由原来的固态食品,现在加工成液态食品,或者把食品制成日常用品等模样的形式。日本生产的粉沫酒,加入适量水即可饮用。其色泽、风味与液态酒一样。美国最新研制的一种“空气食品”它是含有人体必需营养的一种悬浮颗粒。将其按一定比例调配好,装入一种特制的容器中,食用时将嘴对准容器的喷口,用手轻轻一按开关,马上就会有一股“风”喷入人的口中,人吸食后饥饿感立即消失,同时产生一种进食美味佳肴的愉悦感受。目前,我国这种食品还很少,但变态食品必将是我国未来食品的一种更有创意、更新型的一种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