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空间设计策划案

公共空间设计策划案

公共空间设计策划案

公共空间设计策划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公共政策属性;体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最近的一些年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行业越来越关注城市规划管理中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然而,当前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的掌控仍然不是非常明确。在如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以及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新形势下,深入地探索城市规划管理中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是非常必要的。

二、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公共政策存在着政治性与公共性、合法性和权威性、动态性和静态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等一系列的特点。城市规划作为典型的公共政策,既存在着公共政策的共性特征,又存在着其个性特点。具体如下所述。

(一)城市规划的空间性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最为直观的元素就是空间,只有通过空间才能够更加深刻地体现出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的目标。城市规划属于应用科学,它的关键作用就是在进行资源分配特别是在分配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社会的需要,能够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中,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能够实现平衡。所以,城市规划的空间性要求实现不同的空间的统一。

(二)城市规划的综合性

城市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公共政策。例如,在时间方面,城市规划一方面必须对将来的发展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另一方面,也必须对于城市当前的状况做出适当的设计。另外,在价值观念方面,城市规划必须综合权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一方面必须想方设法赢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另一方面,也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城市中的每一个居民的公共利益。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的作用范围方面,必须综合考虑到整个城市,做好城市的分区规划。

(三)城市规划的过程性

进行公共政策的制定的过程主要涵盖了以下的几个方面:提出问题、设置议程、设置目标、设计方案、决策方案、执行政策、监督和反馈。公共政策的关键环节就是“过程”,必须加强对于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的全面监控。

(四)城市规划的公益性

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必须能够综合地反映出公共利益。城市规划一定要展示出维护公共利益的特点,就应该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对于各方的利益主体加以协调,切实保证这些利益主体都能够获取它们应得的利益。

(五)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与强制性

在当今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日益推进的新形势下,也日益展示出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只有借助于合法的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三、城市规划管理中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

(一)现状调研环节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

1、现场勘察。现场勘察工作是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深入地掌控城市规划的具体情况的关键举措。基于公共政策属性的城市规划工作必须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变为同时重视城乡,达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在现场勘察的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必须结合他们所掌握的的城市规划相关的理论常识,综合、全面、客观、合理、准确地审查城市规划,保证现场勘察的效果。

2、资料收集。城市规划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资料收集涵盖了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对于中国来说,与城市规划相关政府机构存放着涉及到城市的历史沿革、发展状况以及将来的前景的文档等等。与此同时,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我国不同的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及城市发展程度都具备了相应的个人见解,这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关于城市规划发展状况的书面材料。由此看来,搜集城市规划资料的过程一方面涵盖了与城市规划相关政府机构所存储的资料,另一方面,也涵盖了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于这两个方面的资料的搜集,能够在不同的角度来更加深入地掌控城市规划的状况,以便更好地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3、访谈调查。决定着城市将来的发展趋势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就是城市规划目标,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能够设计出一个能够赢得所有人认可的城市规划目标,能够对于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的现实需求以及看法建议给予综合的权衡和考量,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所设计出来的城市规划目标能够反映出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的现实需求以及看法建议,特别是能够满足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的利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必须对于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进行抽样调查和访谈,设计出较为具体详细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材料。具体来说,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涵盖了政府(包括领导班子和行政职能部门)、企业主和投资商、公众等等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对于这些人群,也一定要设计出相应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内容,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控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的现实需求以及看法建议。

4、问题评估及利益协调。在进行了以上的城市规划管理环节的基础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必须深入地分析城市规划对象所存在的问题,协调处理好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的现实需求以及看法建议,为后一个环节的规划目标制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规划方案比选环节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

1、服从区域宏观战略的需求。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着全局性和统筹性的特征,对于涉及到城市性质的定位、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城市空间的合理划分利用等一系列的关键举措的内容,一定要保证下一层次的规划能够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只有这样,才会实现城市中的不同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才能够防止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

2、理性分析城市自身基础和发展的潜力。对于城市自身基础和发展的潜力,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地分析,结合城市的自身情况来合理地确定城市规划的规模,确保城市规划方案能够得到科学、有效地执行。

3、对于各方利益诉求进行协调,产生统一的发展目标。因为城市规划方案涉及到众多的理论知识,因此,普通的老百姓是不容易理解的,而要确保城市规划的顺利就那些,必须各方利益诉求进行协调,产生统一的发展目标,可以请相关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对于广大的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进行解释,以便帮助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选取最为合适的城市规划管理方案。

(三)规划纲要讨论环节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

1、明确规划主体内容以确定空间方案。城市在各种各样的发展环节中,必须协调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矛盾,所以,在进行城市发展目标的制定、城市性质的定位、城市空间的划分等一系列的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必须明确规划主体内容以确定空间方案。

2、分解总体发展目标以形成专项发展目标与规划。在分解总体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对于国家政府、利益集团和其他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进行有效地处理,在此基础上,也必须对于政府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与城市居住者之间的矛盾进行科学有效地处理。

3、设计出强制性的公共政策内容框架。可以借助于对城市空间进行管制的方式来实现城市规划中公共政策的空间化。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对于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的看法建议进行全盘考虑,将其真正落实到城市规划区空间范围之中,得到城市规划管理图,对于城市居住者的住房、城市工业空间、城市排水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绿化空间等等都进行详细的设计。

(四)城市规划成果制作与公共政策制定环节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

在进行了以上的城市规划管理环节的基础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必须进行城市规划成果的制作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具体来说,城市规划成果的制作环节主要涵盖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对纲要环节形成的各专项内容的适度修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规划管理的现实需要来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与完善,从而得到对城市规划文本具有解释作用的说明书。第二部分内容是根据确定的各项城市规划内容来设计出城市规划文本,作为最终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性文件。在关于城市规划内容的工作完成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工作是需要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制定出城市规划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只有在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和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在设计城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都必须密切联系、齐心协力,共同设计出政府部门、城市居住者认可并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实施实则,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城市规划实施环节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

为保证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必须贯穿于城市建设活动的全过程,从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到选址定点;从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报建审批,到发证、放线验线,进行规划建设的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等,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程序制度。归纳起来,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建立依据,二是报建审批,三是批后管理。

(1)建立依据

建立科学的合法的依据是城市规划能够顺利实施的第一道程序。

(2)报建审批

报建审批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关键程序。主要是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超前服务,受理审查,现场踏勘,征询环保、消防、文物、土地、防疫等有关部门的意见,上报市政府和有关领导审批,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

(3)批后管理

签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绝非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终结,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必须负责对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后的检验和监督检查工作。

(六)城市规划监督、反馈环节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

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公共权力的应用,特别是一些强势权力的存在,使得规划的合法性常常受到威胁,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监督的对象一方面是城市规划中的主体行为,特别是一些拥有权力的个人或组织,防止其在规划过程中的规范行为和谋取私利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对事件的约束,将事件的发生约束在特定的规范和程序之中,减少人为产生的任意性。

城市规划中的反馈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对问题的反馈,一个是对结果的反馈。

(1)对问题的反馈是指在规划的过程中,当某个环节发现新的问题或者出现新的状况,必然要反馈到上一个或上几个环节进行调整,以使其在解决问题的框架中得以体现。

(2)对结果的反馈是指在规划的过程中,规划的制定者应该适时地掌握规划实施的结果,并进行连续的规划对策研究。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分离使得是理想与现实的脱节,如果不能通过某种机制将二者联系起来,那么规划是否有用将继续受到质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学是社会学领域中发展最快速、影响面最大、应用领域最广、实证性最强、社会效用最为明显的科学,本文深入地研究了城市规划管理中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在今后的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还会进一步向公共政策转变,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参考文献:

[1]蔡克光.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及其在编制中的体现[J].城市问题.2010(12)

[2]王俊雄.综述城市规划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广东科技.2008(08)

[3]石楠.关于城市规划编研中心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2006(10)

[4]穆会景.基于公共政策理论的城市规划结构初探[J].山西建筑.2008(19)

[5]单卓然.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新思维[J].山西建筑.2010(24)

[6]张武强,杜雁,俞露.从城市规划角度研究深圳水问题[J].水资源保护.2007(03)

[7]雷诚,范凌云.试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地位与制约[J].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2008(01)

[8]张博.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兼论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若干问题[J].科技风.2008(14)

[9]蔡克光,陈烈.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10(11)

公共空间设计策划案范文第2篇

1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学科创造性工作。从设计方法来说,它有别于一般的工程设计,其主要原因是建筑与一般工程物的建造目的不全相同。建筑首先是满足安全的目的,其次在于它还要创造一种文化价值。建筑的价值包含适用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总和。所以说:建筑设计=外界环境约束+功能+形式+经济。建筑一直被认为是城市构成结构的主体,因为建筑不仅是人在城市中活动的主要场所与载体,而且是城市视觉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当代建筑创作已不再仅仅表现单一建筑本身的价值,而着重于表现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甚至重新组织建筑与周围空间以重构这种关系。其基本的观点即是建筑要服从城市形态,这意味着所设计的建筑应与城市环境联系起来,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形象构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尽管构成城市物质实体结构还有道路,其它城市公共设施、树木植被等主要的系统要素,这里主要关注城市与建筑物质实体相关联的性质与特征。具体而言有下面几点: 1.1注重空间、景观的连续性与协调性。建筑创作通过对建筑体量、空间形态、高度、色彩、比例、细部处理等,取得与周围城市空间环境的协调,使城市整体在空间连续性与视觉景观方面都保持连续与统一,建筑与城市空间得以自然过渡与交融。如黑川纪章所参与的西柏林南佛特烈地区再开发国际邀请设计竞赛,就是通过空间、景观等方面的协调与连续,使该地区的再开发实现了与十九世纪柏林街屋的共生。 1.2通过立面设计表达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立面以往常被看作是仅仅起到装饰与封闭作用的“外皮”,而现代城市建筑学则将其看作具有一定厚度感的空间来处理,并通过立面建立连续的空间序列。这种立面空间是建筑室内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过渡空间,是建筑与城市的一种交流与对话,通过精心的设计,往往能够更好的表达城市公共空间。 2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影响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就是给城市设定一个底线,建筑就是在规划的基础上再创造,从单体或建筑群等微观层次上指导着具体的城市建设活动,控制微观物质形态。 3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影响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形体空间设计,这既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明显的重合,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我国学者王建国指出:“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城市建设的诸学科在实施层面上构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形态的多层系统。城市规划是塔尖,建筑设计是塔基,而城市设计相当于塔身。”也就是说,城市设计是联系城市宏观形态和微观形态的重要环节。 4城市建筑设计的支持策略 4.1建立城市管理与建设的互动 当前规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差距,即城市与规划的脱节,并不单单只是建筑设计的问题,作为城市管理依据的城市规划同样存在问题。当前规划主要通过对规定性指标的确定来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样的控制方式有其合理性,因为它具有清晰明确、便于操作的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由于指标控制过于概括、抽象,且控制指标并不能与城市建设质量产生直接对应关系,从实施的结果来看对城市建设质量的控制效果较差。而直接与城市建设质量相关的,体现城市设计内容的引导性控规指标,由于多为描述型文字内容,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对管理者个人专业水平的要求较高且缺乏统一明确的评判标准,所以难以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缺乏实际操作性。城市中的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角色,在这样的指导约束机制下“,恰如其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建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互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与建筑的融合,真正做到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合理控制和指导。 4.2完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科学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其决策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必须采取综合管理的方式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充分的体现城市意识。建筑除了本身的功用外,也被誉为凝固的艺术。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专家评审制度,即组织一些专家对重要的城市建筑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二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的要求,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体现了城市的意识。从专业的角度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 4.3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4.3.1公众参与的意义。首先,积极性的确立。通过公众参与,一方面让设计者和管理者更好的了解公众的需要,另一方面,让公也理解建筑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良好的互动带来更高的积极性,有助于让整治效果达到最佳。其次,丰富性的保证。城市的魅力来自多样丰富的生活,在保证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公众的参与能避免简单化和偏好化的问题。城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也才是整治的意义所在。第三,舆论性的引导。通过公众参与,让公众认识到建筑设计的社会意义,形成良好的整治舆论环境,有帮助提高整治的配合度,减少整治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变化影响#p#分页标题#e# 4.3.2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城市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没有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成本将会十分高昂,亦将事倍功半。倘若矛盾严重,可能导致城市的管理者变成城市居民的敌对者。而将公共参与机制引入到城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同样十分必要。因此,城市建筑不是规划部门“闭门造车”的产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用民主方法、民主作风贯穿城市规划编制、修订、立法的全过程。让广大“城中人”通过一定的机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并将它制度化,构筑和谐与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

公共空间设计策划案范文第3篇

按照年初召开的机制年建设工作会议的部署,各责任部门紧密结合*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和自身业务工作重点,在建立公共政策导向的规划编制机制、权威高效的规划审批许可机制、综合统筹的规划实施和监督机制、重点地区及重大项目的推进服务机制、坚实有力的综合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探索创新,真抓实干,真转真变,收获了众多可喜的成果,全面提高了规划行政管理效能。

(一)树立公共政策导向,大力推动规划转型

1.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各层次规划编制深入推进。总体规划纲要顺利通过部省联审,制定了*未来15年发展的目标定位、行动战略、实施手段,将进一步统筹各层次规划,指导*城市实现新的跨越。各层次规划编制深入推进,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社区规划试点研究、地名总体规划、紫线规划、绿线规划等,完善城市公共配套,提升城市功能。深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全面提升规划保障水平。*市河湾污水系统布局研究获得了建设部“华夏”奖及水利部“大禹”奖;*水战略获得了*市*年度城市规划设计“金牛”奖。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制订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开展“四节一环保”工作,完成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现状建设及地貌普查工作。

2.优化法定图则编制方法,法定规划编制进度大大加快。完成了法定图则制订与修改管理办法,开展编制法定图则编制标准分区优化方案。制定加强法定图则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统一法定图则编制工作的做法,提高了编制效率。年内完成上报局技术委员会审议的法定图则33项,基本完成约30项。

3.强化规划引导的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机制,保障城市发展空间。超前谋划,积极开展土地整备规划、工业及仓储物流用地利用效益评估、*年度*市城市建设用地更新调查等建设用地研究课题、近期重大建设项目及重点地区土地整备规划等工作,保障用地需求。严格建设用地管理,在有效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和保证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完成了产业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计划指标,办理了市政府议定的71项共5.01平方公里工业项目用地手续。抓紧落实*年政策性住房用地和普通商品住宅用地计划,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给。完成我市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

4.适应当前*城市转型需要,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以*市城市规划条例修订工作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法定性观念,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规体系。大鹏半岛保护与发展管理规定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抓紧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管理办法、规划与建设工程设计招投标管理办法,同时还完成了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市城市更新办法、地名管理条例、地名命名、更名、注销规则等法规规章初稿。

(二)坚持综合统筹,强化规划主动实施和刚性监督

1.创新近期建设规划主动实施机制初见成效。加强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主动实施机制,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成为指导我市*年建设项目空间布局和用地安排的重要依据。制定《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管理办法》。全市*年度计划供应建设用地18平方公里,实际供应1856.36公顷。

2.引导城中村改造实施取得重要进展。编制完成了*年城中村(旧村)改造年度计划,完成了城市更新与旧区改造策略研究、市旧改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工业区升级改造总体工作方案及若干意见实施细则,旧工业区升级改造试点项目得到批准。批准宝安上合村等7项改造专项规划,罗湖区水库新村、福田区渔农村改造项目工程已竣工。加快推进特区外历史遗留改造项目。福田下沙村等一批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已基本完成。

3.规划实施监督进一步强化。继续开展基本生态控制线遥感监测,并尝试将监测工作推广到大鹏半岛范围内。制订并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标志设置研究与实施计划、基本生态控制线一级水源保护区现状建设清理整治工作方案。

(三)创新重点地区及重大项目推进服务机制,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1.建立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制度,提高重大项目的审批效率。结合市重大项目审批改革方案及监管要求,制订重大项目规划管理的运作规程,积极落实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用地规划设计,大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全年共办结重大项目各项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710项,占全市重大项目行政审批事项总量的34%。强力推进“民生实事”,基本完成了全市政策性住房用地、336座垃圾中转站、100个社区公园等的规划选址工作。大力推进“双年工作”,探索特区内建立与福田、罗湖、南山三区政府的对口服务模式。

2.开展新城规划推进重点地区发展,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编制新城发展规划,并经市委常务会和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近期重点建设光明、龙华、大运、坪山四个新城和东部滨海、西部滨海两个策略发展地区。以大运会的筹备和光明新区的规划建设为契机,推动*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

3.做好城市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完成了*市中轴线城市设计及皇岗村改造规划等城市设计项目,开展全市建筑普查等工作。召开第二届城市\建筑双年展,以“城市再生”为主题与香港方面共同举办“双城双年展”。组织勘察设计协会换届及*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与规划设计奖评选活动,组织*市当代艺术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全球公开设计竞赛。

4.发挥综合统筹作用,协调城市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前期规划,完成了轨道交通三期建设规划等规划方案;推动区域内国家铁路建设,完成了穗莞深城际线*段等交通详规;深入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完成快速公交BRT1号线立项和方案设计。按照市政府轨道和路网建设及市交通综合治理的任务分工,开展民乐立交改造、白石路东延工程等25项道路建设工程的前期方案设计和大运中心、安居房配套道路等13项道路前期工作,全力做好南坪快速路二期、西部通道、机场二跑道、大铲湾港区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前期准备和服务工作。

(四)提高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行政许可审批更加权威高效

1.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行政审批的制度化体系。颁布实施了局行政工作手册,初步建立了城市规划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的运行机制,成为我局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完成我局非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工作,形成了局非行政许可事项工作规程。

2.全面推进规划领域电子政务建设。召开全局科技信息工作会议。完善规划资料档案入库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规划成果的批准管理及公布、公示制度。制定我局规划电子政务工作方案,推进“数字规划”工程建设,全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建设地名网上申报审批系统。成功举办第三届数字城市大会。

3.完善有关规划许可的技术标准化方法。制定出台了关于详细蓝图编制和报批有关事项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详细蓝图编制指引,进一步规范了详细蓝图编制和报批的行政程序。启动修订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制订城市与建筑设计标准与准则、公共标识设置工作指引,进一步加大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推进规划审批许可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步提升。

4.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行政管理任务顺利完成,*年全局共受理各类业务21682件,核发《建设用地方案图》1540份,总用地面积10375公顷;核发《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1206份,总用地面积9107公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101份,总建筑面积3839万平方米;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061份,总建筑面积2282万平方米;核发《规划验收许可证》904份,总建筑面积1684万平方米;受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167份,政协委员提案112份,已全部办结,数量在全市各职能部门中居首位,满意度达到100%;处理件327件,电子件2051份。

(五)加强党建和作风建设,内部管理不断完善

1.注重行政绩效建设,基层执行力得到强化。强化政务督办和绩效考核,制订绩效评估办法,完善绩效评估机制,积极开展局绩效评估工作。加强政务督办,制订督办工作细则,建立简报制度,提升督办质量,确保了各项工作尤其是政府主要工作、重大项目、民生实事及上级督察件的跟踪落实。

2.打造过硬队伍,全面推进我局思想和党风廉政建设。召开了全局第一次政工人事工作会议和事业单位工作会议,积极探索干部人事管理的新路子。开展“纪律教育月”活动,组织学习《公务员处分条例》、《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等有关法规文件。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研究探索全面落实工业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制度等有关工作。

3.加强党建工作,创建和谐机关。抓好党组织建设,积极指导和帮助工会、妇委、团委开展活动,丰富和活跃了我局职工的文化和业余生活,组建了规划志愿者服务队。

二、现阶段规划工作的几点目标和要求

树立转型观念,发挥规划在新形势下引导城市更高发展的能动性。从构建城市增长支持系统向构建城市创新支持系统转变,从对城市空间开发进行“守门员”式控制向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领航员”式引导转变。树立品质观念,强化规划在提升城市品位和内涵方面的主动性。增强行动观念,强化规划对统筹和协调空间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几点具体目标和要求:

(一)完善规划行政的法律依据和程序,实现政策制订水平的提升。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城乡规划法,加快城市规划条例修订,深入研究,解决*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构建完善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体系。

(二)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和策略,实现规划实施力度的提升。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切实提升规划实施力度。要重视和加强调研工作,主动与各区各部门沟通交流,推进公众参与,为规划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强调规划编制实施导向,研究面向实施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针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继续完善规划督查机制,扎实有效进行规划效能监察。

(三)建立保障有力的组织机制和制度,实现规划编制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的技术保障职能,明确发展研究中心与各分局、各处室的工作机制,切实体现技术支持和服务职能。

公共空间设计策划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规划 规划管理 控制性规划 低碳城市

Abstract: the current low carbon in urban planning technology and policy research quite a lot, but the above studies have not yet solved low carbon technology or policy in the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to carry out the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re of the system of the planning management level, explore to establish the low carbon face the management of city planning framework, namely "index control-provisions guidelines-graphics guide" all three of the low carbon controlling planning framework, and combining with the guangzhou center low carbon planning/case,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lanning framework.

Keywords: low carbon planning planning management controlling planning low carbon cities

中图分类号:TF7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近年来,低碳城市规划成为规划界的热点前沿课题之一,相关讨论与研究颇多,总结下来主要有三大类型。第一类是按照过程论和框架论的观点,从城市整体碳源与碳汇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碳转化的过程与影响,提出城市减排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多为宏观策略和政策建议,包括城市产业发展低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策略等,与现行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分离较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难以被规划应用与落实;第二类是从模型量化入手,研究城市的碳排放结构与特征,并以此为基础,针对碳排放重点部门提出相关控制建议,对规划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指导作用,但技术基础要求较高且不涉及规划落实方面的讨论;第三类则是立足于现行城市规划体系,针对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与详细规划分别提出相关的低碳规划策略,并形成规划方案,但其尚未解决低碳方案在规划管理层面的操作问题。

2低碳规划框架探索

2.1现行规划管理体系

我国现行的规划管理体系采用“总体规划-控制规划-详细规划”紧密联动的三段式,实现对现代城市规划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引导(陈荣,1997)。

其中,控制规划作为管理体系的核心层次,发挥承上启下作用。它以量化指标将总体规划的原则、意图和宏观的控制,转化为对城市土地乃至三维空间的定量、微观的控制,从而既继承、深化和落实总体规划的意图,又可对城市分区和地块建设提出直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导则。

此外,控制性规划还是进行建设项目许可的重要前提条件,属于“管理性”规划,对土地个案开发具有较强控制能力,并且直接为规划管理人员服务。因此,低碳规划框架与现行规划管理体系的结合重点在于实现其在控制性规划层面的落实问题。

2.2低碳控制性规划

控制性规划的管理主要通过指标与条文来实现,包括必须执行的强制性指标、参照执行的引导性指标以及规划控制条文。强制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容积率、绿地率、公共服务设施等;引导性指标包括地块面积、建筑面积等,落实到控规图则中有控制指标、指引条文和图形引导的城市设计导则。

因此,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低碳设计应立足于这一现行的规划管理体系,探讨以指标、图则、条文相结合的形式来取代单一的低碳形态方案或笼统的策略目标,并以控制指标作为主要的管理依据,实现管理操作的简易方便(如下图所示)。

2.3低碳规划框架

2.3.1指标控制

为确保规划实施的简易可行,低碳控规指标的选择与确定以现行城市控制规划常见指标体系为基础,不随意增加新的指标,尽可能将低碳规划要求转化、落实到现行常用的控制指标当中。其中,强制性控制指标包括常用的土地使用性质代码、土地使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容积率、绿地率、设施配套,同时增加“兼容用地性质”指标体现对用地性质适当混合的鼓励;引导性指标则包括地块面积、建筑面积等。

2.3.2条文指引

为进一步落实低碳规划设计的要求,使土地开发与建设行为能够更好地实现低碳发展,低碳规划框架还增加了设计指引条文作为指标控制未尽之处的补充。条文指引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传统控规中的城市设计指引,重点对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内容进行指引;二是本规划框架增加的低碳设计指引,重点对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生态绿化、市政设施等范畴中影响城市碳排放的设计因素开展引导,补充了无法落实为指标语言的低碳设计要求。

2.3.3图形引导

此外,低碳控规框架满足规划管理实施中地块划分与控制线落地的需要,采用图形引导方式体现规划成果。图形指引包括规划总平面图、空间形态控制图、建筑高度控制图、道路断面引导图以及总平面规划意向图等,最后将上述图形成果反映到低碳城市设计导则当中。

3 广州市嘉禾中心区低碳规划

3.1 项目概况

广州市嘉禾中心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白云新城北部延伸区范围内,选址位于地铁2、3、14号线嘉禾枢纽站周边约500米范围内,根据近期建设开发的难易程度和空间完整性,以规划快速路和主次干道为边界,规划范围面积约为4.22km2。

由于嘉禾地铁枢纽站的建设、空港经济的辐射影响以及广州市城市圈层发展结构的优化需求,《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将嘉禾地区规划为片区级公共中心。

本规划根据战略规划要求,将嘉禾地区定位为白云区公共中心,重点从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生态绿化、市政设施、绿色建筑等方面进行低碳规划设计,将其建设成为广州市低碳示范中心区。

3.2 低碳策略

由于城市布局、土地利用、交通模式等方面的空间锁定效应(潘海啸,2008),低碳城市规划应从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生态绿化、市政设施、建筑等方面进行控制引导,力求减缓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

3.2.1低碳空间布局策略

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与城市的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关系非常密切。低碳空间布局策略以节能减排为导向,采用适应地区气候特征的空间布局方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结合合理的混合功能布局减少交通出行需求和距离,以降低由此带来的碳排放。

为使空间布局适应广州本土气候特征,提升方案的科学性,低碳空间布局策略引入城市微气候评估技术,基于风环境评估结果规划城市通风廊道。规划通过构建风廊、联结开敞空间、控制建筑布局等方式加强通风、增大风速,改善地区微气候条件,最终达到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3.2.2 低碳交通组织策略

研究表明,交通能源消耗带来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点部门之一,降低交通能源消耗是实现低碳城市的重要环节。

低碳交通组织策略是指以减少机动车出行为目的,以实现节能减排为导向的交通组织方式。具体包括应用TOD理念,以地铁站点为核心设立公交无缝接驳节点,并规划独立的慢行交通系统,通过提供便利的公交换乘以及慢行交通选择降低市民机动车出行。

3.2.3 低碳生态绿化策略

绿地通过蒸腾降温以及热辐射的反射、透射作用形成城市冷岛,有利于降低环境温度,改善地区微气候。强人为干扰的城市环境中,集中式绿地易于构建稳定成熟的城市植被,绿地规模成为单位面积城市绿地碳固定强度的重要影响因子。

因此,低碳生态绿化策略提出,在条件可达的情况,规划应尽可能布局集中式绿地,同时提高植物群落的乔灌草复层搭配,结合空间结构布置功能多元化的公园系统,形成不同级别、不同特色,满足不同使用需求的生态绿地系统。

3.2.4 低碳市政设施策略

低碳市政规划是指通过应用清洁能源机制的市政基础设施,实现城市能源利用与资源使用上的节能减排。具体包括采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城市供电、供暖等能源需求,引入城市雨洪管理设计、中水回用、城市垃圾回收处理等绿色市政做法。

3.2.5 绿色建筑策略

绿色建筑策略是指在规划范围内提倡建造绿色建筑,并以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依据,引导控制单位土地上的绿色建筑数量,并探索建立鼓励措施,引导用地单位参与绿色建筑计划,推广绿色建筑。

4 结语与讨论

低碳控制性规划既是策略的方案落实,也是后期土地开发管理的有效工具,方便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既定的低碳目标对土地开发行为进行管理与控制。从低碳策略的提出到规划方案形成并付诸实践,低碳控制性规划将是承上启下的核心。

通过在嘉禾中心区低碳设计规划案例中的应用可见,以指标、图则、条文三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形式的低碳规划框架能够将低碳策略有效地落实到规划管理行为当中,实现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是一个有效的低碳规划探索。而引入城市微气候评估技术,在空间上落实通风廊道的选址、范围,并通过对廊道内土地利用、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实现风廊的空间规划,是该规划框架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当然,规划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低碳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市政设施等方面的策略仍停留在规划引导层面,难以落实到控制指标当中,规划控制性较弱。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的转型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将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顾朝林,2009)。基于本土发展特征与诉求,建立完善的低碳规划理论、技术、方案到管理实践的低碳规划技术整体系统,需要更多的讨论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7-13.

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06).

汪勰,. 低碳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应用探讨――以武汉市总体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0,(5).

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 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龙惟定,. 低碳城市公共建筑能源管理[J]. 建设科技,2010,(8).

龙惟定,白玮,梁浩,范蕊,张改景,. 低碳城市的城市形态和能源愿景[J]. 建筑科学,2010,(2).

陈飞,诸大建,许琨,. 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型、现状问题及目标策略――以上海市实证分析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09,(6).

公共空间设计策划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交通,交通规划,出行结构优化,高密度开发区

中图分类号: 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和小汽车的普及,现代都市受到城市无序蔓延、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困扰,带来了巨大的直接和隐性经济损失。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迫切要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发展绿色交通,是目前大城市尤其是高密度开发区发展面临的必然选择 [1] 。而首钢位于中国最大、最繁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其开发密度高,过境和自身交通产生吸引量较大,只有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转变交通结构,构建绿色高效的一体化现代交通才能满足其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绿色交通将从根本上缓解因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多重矛盾,建立一个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综合交通体系,还城市一片蓝天,也为未来留下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绿色交通包含政策、投资、环境、工程、管理、规划、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交通规划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对绿色交通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绿色交通规划意义深远。

1概述

1.1 绿色交通概念

1994年,Chris Bradshaw 提出绿色交通体系,将交通工具进行优先级排序,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车、单人驾驶的自用车[2]。对于我国来说,可分为: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货车与客运空运、摩托车。

结合当下国内城镇化和城市交通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的绿色交通其内容和含义已与原始的概念有很大区别,最显著特征就是须要保证绿色交通的“三位一体”,才能在中国这个经济、人口、城市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实现:它是一种理念,即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2];也是一个实践目标,为人们描绘了健康、宜人、和谐的理想的交通蓝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多个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构成。

1.2内涵

绿色交通的内涵为:交通与环境、未来、社会、资源的协和[3]。

这与“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诉求是一致的,突出交通规划中“人”的核心地位,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3 规划原则

基于绿色交通的理念,在交通规划战略或方案制定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a、以人为本; b、平等性原则;c、协调性; d、高效便捷; e、多元性; f、阶段性。

2 绿色交通规划的对策和规划内容

2.1规划框架

绿色交通彻底改变以机动车出行需求为主导的规划思想,注重交通系统的整体效能,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引导小汽车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提出绿色交通规划框架如图2-1所示。

图2-1 绿色交通规划框架

2.2 土地利用

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交通与土地的关系,从交通的缘起根本性地解决交通问题,其有两个重点:

土地的混合利用

包括城市组团的混合利用,同一组团、同一地块,乃至同一座建筑的混合利用,注重功能搭配和职住平衡,减少功能区集聚和不同功能区分散布局造成的大量交通流动,是消除现代都市交通拥堵的根本性措施;

优化土地开发的强度政策

发展以公交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政策(TOD):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快速及大容量的优势,促进土地集约使用,增强公共交通的服务性和竞争力。

2.3 出行结构优化

通过政策倾斜、规划设计、引导改变出行选择的优先级,促使人们出行向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转移,形成绿色出行优先的出行结构,如图2-2所示。

图2-2 交通工具的优先级与碳排放

2.3.1 建立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

公共交通是推进出行结构转变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未来交通出行中处于主体地位,它的效率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交通系统的整体水平。它的承载能力、服务范围、便利性和出行效率决定了其在各交通方式中的竞争力,对居民出行结构向绿色交通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

全面推进公交优先策略,在政策倾向和支持、规划理念、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突出公交的地位;

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多层次公交系统,注重整体布局优化,尤其要重点处理基于轨道交通的公交规划;

轨道交通的规划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倾斜,保障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和先导性;

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尤其是与慢行交通的衔接,大幅减少整个出行链的时间;

加强公交枢纽设计,实现多方式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4];

提高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交设施的作用;

在城市规划的各阶段首先保障公交用地的预留。

2.3.2 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改变人们以小汽车为主的出行观念,构建一个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打造社会自然环境与“人”相融合的活力聚集城市。它的主要内容为:

以人为本,改善慢行环境;

构建慢行网络,为慢行提供足够的空间资源。

积极推行公交+自行车(B+R)换乘系统,将轨道交通或其他大容量公交系统的远距离快速输送和自行车的近距离良好的可达性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步行网络地上、地下全覆盖,减少人车冲突,提高人行系统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结合地铁、地下商业、地面过街设施、地上建筑连廊、空中花园等建立一个步行无所不在,无处不达的立体步行网络;

2.3.3 低碳、环保、高效的机动车出行

对机动车的发展和使用进行有效调控,引导机动车的合理、有度发展,但不是排斥机动车的出行,而是追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和谐发展,平衡道路、空间等交通资源的分配。因此,机动车的绿色低碳和高效性也是绿色交通的组成部分,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适当的机动车道供给水平;

采取适当的停车管理与控制手段;

保障慢行交通的用地和空间供给;

积极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推行新型机动车出行方式等。

2.4 绿色交通工具和燃料

交通工具是交通出行绿色化最直接的因素,是绿色交通工具的推广和普及,除了需要新能源科技的发展外,还需要相关部门和人们长期的努力,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重视相关的配套设施。

考虑到技术成熟等因素,近期推荐发展燃气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远期推广电动车、混合动力车辆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

应当指出的是即使所有车辆能够达到理想的耗能和排放标准,也不能独立支撑交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土地优化和绿色交通结构的转变依然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

3 北京首钢商务区绿色交通规划实践

3.1 项目概述

项目位于北京市西部边缘地带,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约为800万平方米,含办公、住宅、商业、酒店等多种业态。功能布局如图3-1所示。

图3-1 项目功能布局图

3.2 绿色交通规划建议方案

(1)土地利用优化

充分考虑了空间布局调整与土地利用相结合,在地铁站点覆盖500米范围内高强度开发,覆盖范围外限制开发规模,这样有利于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和提高出行效率,提升土地价值。组团、地块、建筑内部混合性土地开发大大减少出行需求。

上述土地建议在与城市设计相互反馈、优化后,成为其设计的基础。

(2)路网方案

由于位于城市边缘地区,需要维持一定的机动化水平,以方便居民;但是在绿色交通战略中,未来的道路网仅提供能够满足项目绿色交通建议的方式划分下的机动车出行需求。

项目用地呈长条形,对外联系以纵向为主,其界面相对开放,为其提供良好的天然条件;永定河附近商业、综合用地亲水需求高,现状向河边放射线不足。

因此,建议路网规划注意增强对外联系,加密纵向道路密度,加密对永定河放射线路,提高内部道路连通性,注重道路均质化和能耗最小化,增强内部道路微循环系统。路网建议方案为如图3-2所示。

图3-2 建议路网方案

改善后道路密度达9.0公里/平方公里,相比上位规划7.68公里/平方公里的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支路的比例为0.28:1:2.2:3.5,除西北及东南分别的遗址保护和大型住宅区外,路网结构及级配合理[5]。

(3)公共交通

重新梳理公共交通网络,建立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骨架,普通公交、接驳巴士为补充的公交线网体系;并根据该区域特点设立班车,为功能区提供高可达性的公交服务;同时增设部分支线公交在社区、支路运行。

对轨道线在项目内部的线位微调,以适应土地利用的改变;同时分别增设站点与客运铁路、地下快速轨道线形成换乘枢纽。

为解决项目中心线两侧地区的公交服务不足的状况,设内部电车线和2条内部接驳线,接驳轨道站点与周边区域,方便内部组团间的联系,对3个高密度开发的区域及沿河开发带进行了有效串联。

(4)慢行交通

按照绿色交通的对策和原则,自行车系统共分五个层次:

绿化自行车道--区域自行车主干道,依绿化带、景观公园等设置,绿化、景观条件好,适宜交通和休闲双重功能;

沿河休闲健身自行车道--沿永定河综合休闲慢行带设置,与多种休闲娱乐设施结合,具有休闲、健身、娱乐等复合功能;

功能性自行车道--区域自行车交通性干道,主要为日常出行、接驳地铁、轻轨、公交站点服务,以实现其交通功能为主;

景观性自行车道--设计规避石景山路机动化,为展示石景山路和首钢的文化、景观服务,从另一个角度连接永定河东西两岸。

图3-3 建议自行车网络方案

在此基础上,设立多个自行车停车场,以满足接驳地铁,服务于办公、商业等人流聚集区。

行人系统在绿色交通对策指导下,针对不同的路段设立不同功能的步行空间,比如在河边设立绿色休闲带,在商业区设立了集人行、商业、娱乐于一体的活力步行区,在绿化公园附近设绿色步行走廊等,一切皆为实现绿色和谐的交通体系和城市空间服务。

4 结论

绿色交通是以满足城市发展为前提,确保交通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交通规划是实现绿色交通的有效保障。本文提出实现绿色交通规划的框架和对策,并以北京首钢商务区为例,进行了绿色交通规划的实例研究,以期为实施绿色交通规划实践项目提供借鉴,也为绿色交通规划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宋新生. 城市绿色交通规划:建设“和谐交通”社会的必由之路[J]交通标准化, 2006,(6).

[2] 杨晓光等.南宁市“中国绿城”建设规划研究专题报告之六—绿色交通[C].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所.2001, (2)

[3] 宋新生.城市绿色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与协调[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