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设计规范

机械设计规范

机械设计规范

机械设计规范范文第1篇

在混凝土机械设备研发设计各个阶段出现的各类问题,不仅使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得到大幅降低,而且增加了制造和加工机械设备的成本,在研发设计研究水平的提高方面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制约了混凝土行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3]。本文统计了近年来我国混凝土机械设备的数量,并在图1中给出了其年在线数量趋势图,由图可知,我国混凝土年产量是逐年增加的,混凝土主要机械设备台数均是增加的,但是显然混凝土机械设备的增加速率远远小于混凝土的年产量,所以混凝土机械设备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4]。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讨混凝土机械设备研发设计的规范和过程。

1混凝土结构发展历程

1.1早期应用

混凝土结构在早期共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在解放以前,我国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很少,缺乏自己的标准规范,直接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国外规范;发展至上世纪50年代,由当时国情决定,混凝土结构理论及规范照搬原苏联的技术,多采用HNTY123-55这一规范,并在该规范基础上于60年代初期确定了我国最初的混凝土结构模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草案);至60年代中期,对草案进行修订并颁布实施,同时还颁布了一些标准规范和验收规范,但是核心内容依然离不开原苏联的规范;至上世纪70年代,国家建委在极其困难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组织相关学者对符合我国实际的规范和标准进行编制,设计规范和对应配套的标准得以颁布,虽然设计比较简便,但这是我国在混凝土结构和规范上迈出了意义不同的一步;在我国早期基本建设时期,以上几批标准和规范虽然较为简单,但是仍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对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规范化探索

利用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学术界从长期的封闭状态走出来,吸取西方国家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方面的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对混凝土结构标准和规范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同时混凝土结构专业委员会等组织专家学者围绕规范修订展开了课题研究,囊括了设计理论、受力状态、基本构建、基本构造问题等基础性研究在内。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结出了累累硕果,在我国现代混凝图结构研究中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基础上在上世界80年代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编制完成,改变了我国封闭和落后的现状,为以后历次修订提供了基本依据,一直至今还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改革开放以后,基本建设在大规模开展,该规范适时的知道了混凝土结构设计,有效的保障了结构安全,控制了工程设计的质量。

1.3逐步完善

除了对基本设计方法进行补充完善之外,还从以下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充分考虑结构体系的内力分析;在力学性能的研究中从多轴应力的状态下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结构设计和分析时采用非线性有限元等手段;采用多种新技术开展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构设计的安全度设置等。进入21世纪之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规范进行了再次修订,同时颁布配套的验收规范,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混凝土机械设备研发设计过程

研发设计混凝土机械设备是为了更好的满足混凝土生产需求,其研发设计过程共分为四个阶段,基本步骤示意图如图2所示。

2.1任务书形成阶段

与一般的研发设计步骤类似的是,混凝土机械设备研发设计首先需要有专门的人员针对研发设计提出申请,保证研发设计的准确性;申请获批之后进入研发设计的初期,要细致化设计需求,下发明确的内容和细节要求到各配合部门中,完成任务的分配;具体的任务书到达具办部门之后,要根据具体任务需求,明确任务分工,选择好设备,挑选适当的人选组成研发设计项目的专门团队,责任细致到人[5]。这些内容都是在混凝土机械研发设计前期必做的准备工作,只有根据需求把具体任务落实到位之后,下一步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

2.2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根据任务书的内容和具体要求,机械设备研发设计团队要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形成有针对性能满足需求的设计方案,研发成员可以各抒己见,发挥集体智慧在团队内部广泛的征集设计方案,并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草图的模拟,最后综合分析各设计方案,经过评审分析方案的可利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确定一个方案,并综合建议修改完善,审核完成后方案确定,进行图纸设计,然后根据设计出的图纸联系制造单位,把设计者的意图明确的表述,确保制造单位对设计思路的理解。

2.3研制阶段

机械设备研发设计进入加工阶段之后,不仅制作单位要认真细致的完成机械的制造,设计人员也要保持与制造单位的沟通,遇到设计上的疏漏或者出现的问题,要结合制作单位及时的完善设计、解决问题,并对沟通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做以详细的记录,给以后的研发设计工作提供参考;制作完成之后要对机械进行验收,在机械连续运转试验过程中最好在现场进行,一旦发现问题就针对设计要求及时的对设计进行完善,达到合格之后才能验收完成。

2.4安装调试和使用阶段

安装使用制造好的混凝土机械设备时,在现场要有设计人员的把关,在安装和调试设备时设计人员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该阶段是机械设备研发设计成果的验收阶段,也是正式投入使用的开始,是设计人员即将收获果实的时刻,所以设计人员不能放松警惕,认为验收完毕之后就完成任务了。设计人员在协助安装调试设备之后,还要配合完成设备的试产,在实践中对设备进行评价和鉴定。并根据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对设备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设计,投入到下一步的设备研发中去。生产人员试产达标后,相关的机械操作、维护图纸和资料应由设计人员向相关部门交付,提供必要的培训。至此,全部工作完成,混凝土机械设备投入使用,研发设计告一段落。

3研发方法及常见问题

在执行研发设计程序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其研发方法均有不同,其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也有所不同,在研发设计机械设备时,要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

3.1广泛调研,提出需求

在提出混凝土机械设备的需求申请书之前,针对同类设备的使用现状,设计部门的需求单位要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尽可能多的掌握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人员根据现实情况对需求申请的提出开展讨论,同时要研究解决技术及性能指标的需求分析,还要算无遗漏的把可能发生的特殊要求罗列进去。在该阶段常见的有以下问题:技术及性能指标的分析要科学、合理,要组织人员充分讨论、论证,并征求多方意见与建议;要充分考虑到可能会发生的特殊要求,要清晰的说明,便于设计者在进行方案的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因素[6];充分了解在现有混凝土机械设备市场上同类设备的状况,并对最新的研究技术和研究动向有整体的把握,保证研发设计出的机械设备的技术先进性,确保新设备的市场竞争力。

3.2讨论设计方案,广泛征求意见

在混凝土机械设备研发设计过程中设计阶段是其中最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对混凝土机械设备研发设计的效果能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在研发设计过程中,要召集研发人员,反复讨论设计方案,并针对方案对各方的意见进行广泛征集,要充分考虑系统的整体性:有机结合电气、机械及混凝土结构;充分考虑机械使用和维护成本,确保设计出的机械具有安全性,同时能保证安全和高效性;综合平衡设备成本和技术水平;多面考虑现实状况如场地、人员等;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罗列起来,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前做好防御方案等。在该阶段常见的有以下问题:单方面的追逐高精尖技术,而忽略本身机械设备的性价比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弱化混凝土机械设备使用的便利性和维护的可行性;片面追求制造精度,认为精度越高越好,这是误区所在,设计者要对机械设备制造工艺烂熟于心,要明确在制造成本之中制造精度的具体要求,严格把握住精度等级的使用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所以在设计阶段要牢记,研发设计出机械设备不是为了华而不实,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实践的,要从实践经验出发,结合先进技术进行设计方案的确定。要严禁单凭主观经验,科学的计算主要受力件等,并进行强度校核,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转;严禁盲目的照搬同类设备的设计,深入、细致的分析每一个环节,在同类混凝土机械设备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进行改进和提高[7]。

3.3合理安排,加强沟通

在混凝体机械设备研发设计过程中,设计方案的基础实现阶段是研制阶段,该阶段制造的机械设备质量,与设计的预期效果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在今后设备的使用中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研制阶段,根据图纸设计承担机械设备的制造单位要严格根据设计对制作工艺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制造部门与设计部门也要加强沟通,共同对加工工艺进行探讨,并潜心听取技术和相关制作人员的建议和意见,调整设计方案中的零件结构及加工精度等具体内容。在该阶段常见的有以下问题: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说,认为混凝土机械设备研发设计出来之后,就于己无关了,只要相关制造加工单位根据图纸加工设备就可以了,加工部门能不能看懂图纸,存在的疑问是否能得到解决都是制作加工部门内部的事。在混凝土机械设备的制造过程中,制造加工部门不仅有较强的制造能力、加工工艺和手段,而且还有机械设备制造的相关经验,能提供给设计者很多可贵的意见和建议,能提供很有价值的判断,对于设计者来说,这些建议和意见也是难能可贵的,有时候甚至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设计者与制造者之间加强沟通与联系,不仅能把设计方案中的各类技术问题及时的处理,还能修正和完善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同时设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也得到积累。

4结论

机械设计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然排烟;机械排烟;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通常高层民用建筑的防排烟设施主要包括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封闭楼梯间、避难层(间)等场所设置的防烟设施,地下室、内走道、中庭、无窗或设有固定窗房间等部位设置的排烟设施,防烟分区之间的挡烟垂壁等。防排烟设施是高层民用建筑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可缺少的消防安全设施,但由于部分设计、施工人员对防排烟设施的结构、作用、性能缺乏了解,对国家规范标准理解不透彻,往往导致在设计、施工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排烟设施达不到排烟目的

自然排烟是一种经济、简单、易操作、维护管理方便的排烟方式,但由于部分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不按规范要求进行,往往导致工程完工后,自然排烟设施不具备排烟作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排烟窗的设置位置不当。从自然排烟效果考虑,排烟窗应尽量靠近墙的上部设置,目前有相当数量的自然排烟窗不是设置在墙的上部,而是下部,距顶板、吊顶的距离较大,不利于自然排烟。

二是自然排烟窗的开窗面积达不到规范要求。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采用自然排烟部位的开窗面积均有明确规定,但由于部分设计人员未按规范要求进行认真计算,或将固定窗的面积计算在排烟窗面积之内,导致部分工程排烟窗面积达不到规范要求,直接影响排烟效果。

三是自然排烟窗的结构形式不合理。有的把排烟窗做成不可开启的固定窗,有的将窗的上部做成固定窗,把可开启的排烟窗设在窗的下部,严重影响排烟功能。

四是安装高度较高的排烟窗缺少便于开启的操作机构。按规范要求,排烟窗应有便于开启的装置,但有些安装高度较高,开启困难的排烟窗均未安装开启操作装置,不利火灾情况下排烟窗的开启。

2、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部位所要求的余压值难以形成,机械排烟设施的排烟效果不明显

送风口、排烟口风量、余压值达不到规范要求的现象在工程中比较普遍,有的送风口、排烟口的风速甚至接近于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风机选型不当。按规范要求,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间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定,当计算值和规范规定的值不一致时,应按两者中较大值确定,有的设计直接按规范给定的值确定,往往导致选用的风机风量、风压偏小,不能满足要求;有的设计采用通风与机械排烟合用系统,但施工中未按设计要求选用双速风机;有的建设单位不按设计的风机型号订货,购买功率规格较小的风机,导致风机风量严重不足。

2.2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与自然排烟设施重复设置。对于建筑高度超过50米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居住建筑,按《高规》要求,宜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有的工程在上述部位同时又采用了自然排烟,导致火灾情况下,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与自然排烟窗同时开启时,防烟楼梯间难以形成正压,达不到防烟效果。

2.3 合用正压送风系统未设计压差调节装置。按规范要求,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宜分别独立设置送风系统,当必须共用一个系统时,应在通向合用前室的支风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目前很多设计的合用正压送风系统没有设计压差调节装置,无法形成楼梯间的余压值高于前室。

2.4 防烟分区不按规范要求设置挡烟设施。有相当一部分工程,尤其是大型商场设置机械排烟的部位未按规范要求在吊顶下设置挡烟垂壁,有的地下室虽然采用建筑的梁作挡烟设施,但排烟系统的排烟口未按规范要求设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而是设在梁的下面。

2.5 送风口设置不符合要求。有的竖向防排烟系统的送风口采用固定百叶窗式常开风口,风口规格尺寸基本一致,造成各层送风口的风量风速严重不平衡,离风机较远的送风口的风量不足,甚至末端的送风口的风速、风量接近于零。

2.6 风管竖井施工质量差,漏风严重。有相当多的工程因通风竖井不抹灰、管道连接不严实,常闭风口关闭不严密,漏风十分严重,导致送风口、排烟口的风速、风量达不到规范要求,有的施工单位甚至取消了竖井连接吊顶风口的风管,利用吊顶闷顶空间代替风管,也往往造成风管风口风速接近于零。

3、防排烟风机的配电不符合规范要求

一是风机的供配电达不到高层民用建筑负荷级别要求。有的供电线路不是接自消防电源,而是接至楼层照明配电箱,有的设计采用单回路配电线路,有的设计未设末端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均达不到一、二级供电负荷要求的专用双回路,设末端自动切换装置的规定。

二是明敷配电线路的安装不符合要求。有的防排烟风机的配电线路穿PVC塑料管,有的穿金属管未涂刷防火涂料,不符合穿管的防火性能要求。

4、应设机械防排烟设施的部位未按规范要求设置

4.1 带裙房的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当裙房以上部分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排烟,裙房部分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其前室或合用前室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正压送风系统。

4.2 超过20米无自然排烟的内走道,有的设计人员因与其相连的防烟楼梯间前室有自然排烟,认为其具备自然排烟的条件,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机械排烟设施。

5、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消防监督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建筑防排烟设施设计施工中的监督管理:

5.1 应加强对防排烟设施设计施工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各地消防部门一般对消防报警与电气、固定(自动)灭火设施专业设计施工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培训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防排烟设施设计施工人员。

5.2 应落实防排烟设施的施工由消防设施施工单位承担的制度。防排烟设施是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其施工应由消防设施施工单位承担,但目前很多项目的防排烟设施施工均是由空调专业施工单位负责安装。

5.3 消防监督部门的建审人员在施工图审查时,应重视对防排烟设施设计的审查,应重点对自然排烟窗的设置、开窗面积,机械防排烟设施的设置部位、风机选型、送风口排烟口的设置、防烟分区等进行审查,同时在施工中应加强对防排烟设施的监督管理,将防排烟设施列为施工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指导、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参考文献】

机械设计规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机械设计加工 物料选用 机械策划

机械加工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决定着机械加工企业的发展,而各机械零件的加工设环节的关键点则是机械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对机械设计加工环节中各关键点的分析,已成为各机械设计加工企业提高其零件精度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一、机械设计加工概述

机械设计加工是针对零部件局部区域或是整体零部件进行的较为专业的技术设计,在这一环节中,相关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机械设计加工的理念,根据具体的设计规范,在对零部件特点与应用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设计加工工作[1]。通常,机械加工设计可分为新型设计和变形设计,其中,新型设计是基于新技术与新工艺的设计,从而确保所生产的零部件成品符合相关的质量要求;变形设计是机械设计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零部件进行变形设计和加工,从而改变其特征与性能,在避免其运用途径单一的基础上,确保零部件对不同环境和工况的适用性。

二、机械配件物料的选用

1、物料选用应满足机械加工需求。首先,是使用功能需求。由于物料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因此,物料选择这一环节应配以专业人员予以完成,且其在选择物料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机械所需的物料进行具体划分,例如,部分机械要求高性的物料,而部分机械则需要防滑物料,故以因材制宜为原则,提高对物料选择的科学性,是机械设计加工环节应着重注意的问题。其次,是技术功能需求,主要包括热生产技术功能和切削生产功能,其中,热生产技术功能要求物料能够满足机械加工过程中的铸造、锻造、连接和热处置需求,而切削生产功能则大都以道具耐用度为60mins的切削效率V60表达,故要求所选物料应能较好地满足这一切削效率的要求[2]。最后,是经济功能需求,主要表现为:所选物料的成本应控制在整体成本的30%-70%内;所选物料应显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例如,利用冷拉毛坯、精铸造等降低切削生产面物料的消耗;所选物料应实现组合构造,例如,以耐磨性能较高的真贵金属作为涡轮齿圈的主要材料,而其他位置则应用成本较低的材料,提高产品性能。

2、物料选用方式。配件物料的选用对于机械寿命的成本,即时间成本具有重要影响。在设计加工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在确保其设计加工方法合理的基础上,尽可能选取低价高质的配件以降低加工成本并延长机械寿命。此外,考虑到后期维护与修理,也可选用价格相对较高质量较好的配件,从而降低机械设备的维修次数,合理控制产品成本。还需说明的是,由于生产方式的选用直接关系着机械产品的整体性能,因此,在设计加工过程中应将构造策划、物料和生产方式的选用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在构造策划时,应对所选物料在各项生产程序的使用成本予以考虑,而在物料选取则应满足构造策划的要求和标准,同时生产方式的选用还应满足所选物料的相关性能特点,确保机械设计加工产品的精度[3]。

三、机械策划的规范化

首先,是机械配件的选择。对机械配件进行分析可知,其直接决定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并间接影响着机械设备产出品的品质,故有必要也必须提高机械配件选择的科学性和范性。对于企业而言,应能够针对具有较大需求量和较快更新速度的配件构建专门的生产流水线,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确保产品质量。此外,在物料选用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属性,从而确保其能够按时按需使用,提高作业效率。其次,是规范化作业。对于机械加工企业而言,其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且规范的作业流程,方能够在提高其生产效率的同时,确保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例如,在进行机械设计加工时,应对具体产品的设计加工需求进行分析,进而科学选择所需物料,并通过对物料的合理运用和整个生产环节的实时监控与质量检验,确保所生产的产品满足相关标准和市场需求。现阶段,包括机械产品市场在内的各领域市场已基本从卖方市场转变到了买方市场,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则对企业生产加工产品的多元化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然而对于企业而言,其只有通过实施机械策划的规范化,方能够生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类产品,提高其在机械设计加工领域市场竞争力。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机械设计加工环节,应确保物料的选用满足机械加工需求和物料选用方式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展开具体零部件或设备的机械加工,提高产品加工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应保证机械策划的规范化,进而延长零部件或机械设备寿命,并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促进机械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参 考 文 献

[1]沈丽.机械设计加工中的问题分析[J].河南科技,2015,10(13):49-50.

机械设计规范范文第4篇

主要从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低规)、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上海地方规范DGJ08-88-2006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对防烟的理解。

1.1应设置防烟设施的部位

低规(GB50016-2006):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高规(GB50045-95):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封闭避难层(间)。规程(DGJ08-88-2006):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封闭避难层(间)。

上述规范防烟措施采用自然防烟与机械防烟两种方式,针对规范重点谈自然防烟的不同处与机械正压送风的计算不同之处。

1.2可采用自然防烟设施部位

1)低规(GB50016-2006):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a.应满足9.2.2要求;b.当防烟楼梯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凹廊进行防烟;c.前室或合用前室内有不同朝向且开口面积符合9.2.2要求可开启外窗);消防电梯前室(满足9.2.2要求);合用前室(满足9.2.2要求);封闭避难层(间)(无);消防电梯井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无);地下室封闭楼梯间(无)。

2)高规GB50045-95: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a.应满足8.2.2要求;b.当防烟楼梯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凹廊进行防烟;c.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且开口面积符合8.2.2要求可开启外窗);消防电梯前室(满足8.2.2要求);合用前室(满足8.2.2要求);封闭避难层(间)(无);消防电梯井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无);地下室封闭楼梯间(无)。

3)规程DGJ08-88-2006: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a.当防烟楼梯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凹廊进行防烟;b.前室内有不同朝向且开口面积符合3.2要求可开启外窗;c.应满足3.2要求);消防电梯前室(满足3.2要求);合用前室(满足3.2要求);封闭避难层(间)(满足3.2要求)消防电梯井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消防电梯前室可不设防烟设置);地下室封闭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首层有直接开向室外的门,面积不小于1.2m。

1.3必须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部位

1)低规GB50016-2006: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设置自然排烟设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和前室(防烟楼梯间设);建筑高度超过50m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无)。

2)高规GB50045-95: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设置自然排烟设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和前室(防烟楼梯间设);建筑高度超过50m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必须设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

3)规程DGJ08-88-2006: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防烟楼梯间与合用前室);设置自然排烟设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防烟楼梯间与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和前室(防烟楼梯间设);建筑高度超过50m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必须设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

2关于防烟设计中某些问题的看法

1)笔者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高规》《低规》和《规程》中都对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在前室、合用前室和防烟楼梯间的压力梯度有相同的要求,即“防烟楼梯间的余压应为40Pa~50Pa,前室、合用前室的余压应为25Pa~30Pa”。笔者认为“当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时,其楼梯间也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更加合理。

2)以往的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往往是按一个系统来设置的,楼梯间的风口为常开风口,当楼梯间全部贯通时没问题,整个楼梯筒可看作为一个静压筒,机械加压送风通过这个静压筒保持整个楼梯间为正压值,当地下室也需要机械加压送风时,还当作一个系统来送时出现这几方面问题:a.地面以上的机械加压送风量不够(被地下部分分掉了一部分),楼梯间的正压值很难保持;b.地下部分按规范的要求满足不了最小送风量的要求,楼梯间的正压值根本不能保证。为解决该问题,笔者认为在设计中可以设置如下:当地下部分楼梯间也需要机械加压送风时,把楼梯间的正压送风口由常开风口改为常闭风口,当地上部分着火时开启地上部分的风口,地下着火时开启地下部分的风口,用一个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完成两个加压送风系统的功能要求。

3)对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的计算来讲《高规》《低规》和《规程》对楼梯间的门开启的数量是一致的,而对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的计算来讲《高规》《低规》对前室的门开启的数量是一致的,《规程》明确只开一层(着火层)。即当前室机械加压送风时,按《高规》《低规》的要求前室的送风口分别开启着火层与其他层(20层以下n=2,20层以上n=3),按《规程》要求前室的送风口只开着火层(常闭阀门n=1)。这是《高规》《低规》和《规程》不同之一。《高规》《低规》机械加压送风的量计算均采用压差法和风速法两种方法,没加入阀门漏风与保持正压这两部分的风量,《规程》要求把这两部分计入到机械加压送风量中。这是《高规》《低规》和《规程》不同之二。

4)这三本规范都是把前室与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按独立的系统来计算的,在着火时人员是从前室进入楼梯间的,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是从楼梯间通过开启的门进入到前室,对前室来讲这部分多出的风量没被计入前室的总风量内,是否该计规范都没提出。

3相关规范中对排烟的规定

1)根据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低规)中规定,应设置排烟设施的部位有:a.公共建筑中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建筑面积大于300m2的地上房间;公共建筑中长度大于20m的内走道。b.中庭。c.设置在一、二、三且面积大于200m2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d.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室)。e.其他建筑中地上长度大于40m的疏散走道。《低规》中规定,应设置排烟设施的场所当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2)根据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中规定,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a.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b.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c.高层建筑的中庭。d.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高规》中规定,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机械排烟设施:a.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或虽有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b.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无窗房间或设固定窗的房间。c.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净空高度超过12m的中庭。d.除利用窗井等开窗进行自然排烟的房间外,各房间总面积超过200m2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3)根据上海地方规范DGJ08-88-2006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规定,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a.公共建筑的中庭、大堂。b.商场、餐厅、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大空间办公室。c.设有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旅馆的走道。d.办公室、人员集中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及走道。e.地下建筑的办公室和可燃物品储藏室。f.汽车库。g.舞台、演播室。下列部位可不设排烟设施:a.除旅馆外,走道的装修采用不燃材料,且室内设有符合要求的排烟设施或房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小于20m的走道。b.走道或回廊设有排烟设施,建筑中单元的建筑面积小于100m2的房间。c.当室内和走道设有符合要求的排烟设施时,无可燃物或可燃物较少的独立防烟分区的中庭、大堂。d.机电用房。e.机械立体汽车库及建筑面积小于2000m2的单层汽车库。

4关于排烟设计中某些问题的看法

1)经过修订的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防烟排烟”章节的增加使得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中,许多具体情况下变得有据可依。例如,笔者在2006年年初上海江桥沃尔玛超市施工图设计时就碰到这样的疑惑。该建筑为三层,一层为商铺,二,三层为沃尔玛超市,层高分别为5.1m,5.6m,5.6m。每层面积大约8000m2。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第4.1.2中“公共建筑中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面积大于300m2的地上房间应设排烟设施”和上海《规程》第4.1.1.4条“商场、餐厅、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集中且可燃物较多的活动场所应设排烟设施”,且按美国沃尔玛公司总部的要求规定:商场外墙不允许设置可开启的门、窗和孔洞,因此,必须设置机械排烟系统。但由于06版《低规》还未,对于多层民用建筑防烟分区面积大小的划分没有依据,建筑专业将每层划分为两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约4000m2,如果将一个防火分区视为一个防烟分区的话,那么排烟量将为4000×60=240000m3/h,显然这是不合理的。笔者当时就借鉴《高规》中关于防烟分区面积的规定,将一个4000m2的防火分区划分为若干个面积基本接近的,最大不超过500m2的防烟分区。这样一来,负责4000m2防火分区的排烟系统的排烟量就为500×120=60000m3/h。而后不久的06版《低规》第9.4.2条正是将多层民用建筑防烟分区的面积推荐在500m2。

2)现行《高规》和《低规》的条文说明都对走道的排烟面积给予了详细说明:“走道的排烟面积即为走道的地面积与连通走道的无窗房间或设有固定窗的房间面积之和,不包括有开启外窗的房间面积”,设计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共建筑地下层,无窗房间不需设排烟设施,但内走道长度却大于20m,若按规范对内走道进行排烟,排烟面积则还应计入房间面积,实际上等于对整个地下室进行排烟,这时排烟量往往是很大的。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排烟量按《规程》保证清晰高度要求提出的最小排烟量与按走道面积计算得出的排烟量二者取大值比较合适。

机械设计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清洗质量;追踪调查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leaning effect of medical instrument,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cleaning quality.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ation of check and sampling detection, tracking survey of Wei fang city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16 medical institutions the quality of cleaning, cleaning the regional layout, cleaning equipment is perfect, central supply problems, washing procedure. Results 65% of the hospitals have no clear improvement, cleaning equipment lack, cleaning site mixed, the unified central supply has not implemented; 75% of the two level of hospital equipment cleaning quality qualified rate increase; three hospital cleaning quality qualified rate remained 100%. 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cleaning a hospital and part of the two level of hospital is still a problem,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supply cent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eaning quality qualified rate.

Keywords: Medical apparatus;Cleaning quality;Tracking survey

科研项目:山东省潍坊市科技局立项项目(201302130)

污染医疗器械清洗是去污、清除微生物和去除热源及有害离子的关键措施[1]。用后的医疗器械污染严重,许多器械带有血迹、脓迹、干涸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清洗后达不到“清洁”效果将影响灭菌结果[2]。2009年我们对潍坊市所辖的16所医疗机构进行了一次性夏季感染管理调查,结果为75%的二级医院和80%的一级医院清洗质量存在问题[3],需要限期改进和提高。2014年我们再次启动感染管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调查对象为潍坊市所辖的3所三级医院,8所二级医院和5所一级医院。调查内容包括器械清洗质量、清洗区域的布局、清洗设备的完善性、中心供应问题、洗涤程序的规范化。

1.2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查看与采样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依照2012年颁布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相关条款,逐项核对检查。现场查看各医院消毒供应室清洗设备、规范化洗涤程序、清洁区域的布局及中心供应。对器械清洗后的洁净度进行抽样检测,用目测法肉眼观察器械关节、齿槽及表面有无残留血渍、污渍、锈迹、颗粒,进一步用放大镜更细致观察器械关节、齿槽、表面有无残留的血渍、污渍和颗粒,再用隐血试验检测方法在清洗后器械的齿槽、轴节、表面3个部位滴加隐血试剂,用白色试纸测试洗脱液,1min内观察试纸的色泽变化。

1.3 判定标准

肉眼观察和借助放大镜观察器械表面外观光洁如新,无任何残留污渍和血渍,无颗粒物,器械齿槽和关节无锈斑,即判定为合格。隐血试验检测方法判定标准为各采点在规定时间不变色,即为阴性,判定为清洗合格[4]。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医疗器械清洗后目测法及放大镜检测结果

调查显示,器械清洗后直接目测和借助放大镜检查,一级医院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73.5%和68%;二级医院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8.25%和92.5%;三级医院的合格率达到100%;不同级别医院间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医疗器械清洗后检测结果 %

2.2 清洗后器械隐血试验结果

一级医院清洗后器械隐血试验检出阳性率为38%;二级医院清洗后器械隐血试验检出阳性率为7.81%;三级医院清洗后器械隐血试验结果全部为阴性;不同级别医院间清洗后器械隐血试验结果存在差异(X2=14.57),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清洗后器械隐血试验结果 %

2.3消毒供应室两次检测结果

清洗后器械直接目测、借助放大镜检查和隐血试验两次检测结果显示,三级医院合格率均达到100%;二级医院合格率增长15%,一级医院的合格率未见明显增长。不同级别医院间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的改善状况差异(X2=26.57)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16所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两次检测结果合格率 %

2.4消毒供应室建设情况

65%的一级医院与25%的二级医院清洗设备配置欠缺,管腔类器械没有冲洗高压水枪、没有快速自动清洗机械及超声清洗机、没有实行全院中心供应;临床科室的自备包仍为手工刷洗包装后送供应室灭菌,器械洗涤程序不规范,没有采用检测措施;三级医院消毒供应室建设基本符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已经形成供应中心,清洗设施完善,清洗程序规范。不同医院级别供应室达标率有差异(X2=36.5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消毒供应室建设情况

3讨论

3.1 一级医院的医疗器械清洗质量亟待改善

本调查显示,一级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清洗质量五年后未见明显提高,60%的医院没有实行全院统一中心供应,清洗场地混用,清洗设备欠缺,管腔类器械冲洗没有高压水枪,仍采用人工冲洗,更没有快速自动清洗机械及超声清洗机;临床科室的自备包亦为手工刷洗,科室自行包装后送供应室灭菌,器械洗涤程序不规范;检测措施不规范。

3.2 二级医院的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有较大提高

本调查显示,二级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有明显提高,调查的8家医院中有7家医院合格率为100%,清洗步骤达到了“预处理(保湿、记录、分类、浸泡)--多酶清洗―漂洗(除锈、漂洗)--―干燥” [5]。 清洗设备齐全,具备高压水枪、快速自动清洗机械及超声清洗机;全院中心供应;检测措施规范。二级医院明显提高的主要措施是采用了传统模式与信息化实时动态过程控制模式的有效互补,即采用了 Microsoft Visual Studio(简称VS)的开发工具包系列产品,实现了医院消毒--供应过程中的收包--清洗--消毒--功能检查--记录等常规工作[6]。

3.3 三级医院的医疗器械清洗质量达到规定要求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清洗要达到清洁” [7],目前国内外评价清洗达到“清洁”效果的方法为目测、检测有机污染物的隐血试验、蓝光试验、硫酸铜-蛋白测定法,检测微生物的细菌培养计数法等[8]。本调查显示,三级医院的医疗器械清洗全部采用VS进行动态信息质量分析和预测,清洗效果监测除采用直接目测法、放大镜检测、隐血试验方法检测外还采用细菌培养计数法,可达到“清洁”效果。

本调查有一定的代表性,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的复审促进了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的提高,但作为最基础医疗的一级医院发展缓慢,建议成立区域内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对辖区内医疗后污染医疗器械去污-清除微生物-去除热源及有害离子,确保达到“清洁”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爱萍,陈国华,陈叶香.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器械清洗效果的观察[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25(5): 513-514

[2] 黄靖雄.清洁[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2008,13(6):558

[3] 苑世英,徐美玲.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质量调查[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1,28(1): 62-6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S]. 卫通 [2009]10号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S]. WS 310.2-2009

[6] 张亿琴,张勤,杨玉,俞兰.全程记录系统在医疗器械清洗灭菌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4,29(3): 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