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进步的必要性

科技进步的必要性

科技进步的必要性

科技进步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1)农业科技中涉猎多个学科,例如植物学、化学、昆虫学、遗传学、育种学、经济学等,所以农业科技的研究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合作,解决农业生产前、中、后的各个环节的问题,而且,科技成果的应用,还需要综合配套措施,以确保效果。(2)由于农业科技的研究周期与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周期密不可分,必须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因此研究和开发农业科学技术不可一蹴而就,大多数项目的研究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所以农业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渐进式的。(3)要从实践中寻找课题,并且将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所以必须将"科研"、"教学"、"推广"这三个环节融会贯通,共同强化,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整合与共享机制,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把项目作为凝聚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的载体和平台。(4)由于地域性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重大,所以农业科技的发展也必须因地制宜,不同地域应该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农业科技创造。还有就是在地域要求方面,不仅仅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还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民风民俗等特点,没有最好的科技,只有最适合的科技。(5)创新永远是科技研究的主题,在农业科技发展上,增强自主创业能力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

2农业科技进步的意义

(1)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农业科技进步不仅能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更能够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2)我国面临农业发展资源短缺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局面,所以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也愈发凸显,而这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来实现。(3)要实现科技兴农,实现农业的集约经营和飞速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唯一出路。只有大力发展,促使农业科技进步,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才能真正推动农业发展。

3农业科技进步的机制

(1)健全的机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公共性、基础性、公益性,是农业科技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健康、经济、环保以及安全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推广和实践。(2)在确保农业科技的公益性机制的基础上,采用龙头企业、科技试验园区等形式来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将科技、经济资源有效地整合,才能够集结优势力量,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优质平台。(3)人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保障,因此在人才的运用上,农业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要有明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做到人尽其才,让科技工作者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挖掘出自身的潜力,为农业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4农业科技进步的举措

(1)通过加强农业生物学研究,结合生产实践和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等多重因素,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的开发创新科技,提高农业生物技术水平,对农业科技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各级农业部门借助网络化、咨询平台、远程教育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信息的交流。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建立的各类栽培技术数学模型、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核心的技术支持。(3)农业资源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农业发展的命脉,所以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在此处得以体现。要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的建设,一方面要依靠农业科技中的多学科和多种科研成果的整合,另一方面也要依靠有效的行政管理政策。

5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

(1)过去30年里,随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已经培育成功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超过1万个,优良畜禽和水产新品种近100个,促进了农业品质的更新换代,为推动我国粮食产量和肉、禽、蛋、果、蔬、水产等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农业科技事业适应了三农发展需要,为粮食连年增产、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自给自足的基本目标。(3)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稳步提升,良种推广补贴、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的实施,让大批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4)农业科技进步有效突破了我国农业生产资源约束的瓶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针对广大农村各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现状,依靠科技提高了农民的种养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5)国际合作项目提升了我国农业生产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鼓励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了科研、推广、示范、生产、销售的农业经济体系。

6结语

科技进步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治黄理念的转变,治黄事业必须与时俱进、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强化创新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对科技治黄信息工作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科技创新,改革传统的科技信息管理理念,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治黄科技信息管理模式。努力实现治黄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的转变。坚定不移地走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真正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治河目标。

一、建设一批高素质的优秀科技治黄人才队伍

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科技。科技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队伍,当今世界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谁拥有了优秀的人才,谁就能在这场不见硝烟的经济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科技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地区间、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科技竞争的特点。当然,黄河治理开发同样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要实现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不懈地坚持科学治水,通过治黄现代化实践力度的不断加大,通过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治黄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治黄科技进步与发展。使科技进步成为由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转变的发动机,为治黄事业和沿黄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必须创新人才资源建设,培养造就一批综合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的治黄科技信息人才队伍。一是完善继续教育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加强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相关知识以及外语水平的普及和提高。二是加大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抓住机遇,创造条件,使这些骨干能够尽可能多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造就能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技术和方法,新型的、具有多元化知识体系的、外向型的、高素质的治黄科技信息人才,使整个治黄科技信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三是制定合理的人才政策。通过激励机制,良好的待遇和环境,留住现有人才,吸引外流人才,鼓励科技信息人才为促进科技治黄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管理创新。

(一)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黄新理念的确立,黄委党组相继实施了全河水量统一调度、调水调沙、小北干流放淤、标准化堤防建设、“三条黄河”建设等重大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了黄河,还为人民治理黄河事业创造和积累了新的经验。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水管体制改革后水管单位、养护企业、供水单位、其他企业并存格局的形成,新格局下的治黄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尽快认清改革形成的新格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体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新的管理体制就是要求各主体根据自身职能所在,明晰自身责任,搞好工作落实;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促进治黄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二)自主创新的根本在人才。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治黄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实现治黄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更加关爱、厚爱、偏爱科技工作者,支持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全力打造黄河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切实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三)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终极目标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加强具有黄河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治黄科技事业和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努力缩短在治水方面的科学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实现黄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依靠科技治黄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进治黄现代化,实现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现代科技治黄事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激发广大治黄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通过治黄现代化的实践,向着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三、完善科技推广体系 促进科技治黄技术的推广应用

黄河治理开发与治黄经济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要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坚持科技治河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促进科技治黄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治黄现代化实践力度的不断加大,让科技进步成为由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转变的发动机,为治黄事业和沿黄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同时,努力在自身优势领域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创新,通过以自主创新为先导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和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科学发展带动全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科技在治黄工作中的开发和利用;强化“数字黄河”在治黄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采取积极有效的“调水调沙、截支强干,工程导流,疏浚破门”等综合措施,对黄河口进行了疏浚治理试验;积极推广引黄淤背加固堤防的新方法,成功实施了长距离输沙实验,实现了以河治河的突破性进展;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了垂直混凝土浇筑、垂直铺塑截渗和混凝土模袋沉排、核子密度仪检测等施工新技术,提高了治黄科技含量;计算机网络、大屏幕演示系统的建成,微波通信技术的普及,提高了办公效率,加快了汛情信息、数字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技术资料的处理和传输,为各级领导全面了解汛情、果断准确决策提供了依据,把黄河防凌防汛真正带入了现代防汛的新时期。可以说,黄河岁岁安澜,治黄科技进步功不可没。

科技进步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技术进步不仅应包括丰富的技术内容,而且还应包括丰富的科学内容,不仅需要技术水平提高,也需要包括价值观的进步,即我们常说的解放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进步即是硬科技水平的提升,更取决于软意识的提高。科技进步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体现为生产工艺、技能和中间投入品等硬技术的改进,还表现为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决策沟通机制的完备、获得规模经济、融资渠道通畅和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等方面。当然,在研究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制这一问题,一个不得不谈概念的就是就业。就业可以说从不同学科背景予以研究的成果和实践关注颇为丰富。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由此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其实质是劳动者为谋取生活资料而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在这一结合过程中,无论不同社会形态采取的结合方式有何不同,但劳动就业活动的谋生性构成了包括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在内的各社会形态的共同特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谋生性质的劳动才能转化为自由劳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系统阐述了自由劳动的科学含义,他认为“真正自由的劳动”,“(1)必须具有社会的性质;(2)必须具有科学的性质,但在同时又是一般的劳动,不是把人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之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这种不是单纯地在自然、自发的形态之下,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之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里面”。据此,马克思把劳动的社会性、科学性和主体性是自由劳动的三大本质规定和基本点。

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制

科技进步是否会带来失业?科技进步与失业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科技发展是否一定会带来失业?人类是否可以利用科技进步来创造就业机会呢?关于这些问题,国际上长期以来一直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科技进步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带来失业。早在工业革命时,马克思就曾预言过机器会破坏就业机会;本世纪40年代末,计算机先驱诺伯特•韦纳预言这项技术所破坏的就业,使得30年代大萧条与之相比显得小巫见大巫;美国杰里米•里夫金在其《工作的末日》中预言,下一个世纪内,世界上的富国实际上将不需要工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则警告世人,鉴于越来越先进的计算机被采用,“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的作用必定会缩小,就像在农业生产中由于采用拖拉机、牛马的作用先被缩小,后来又补淘汰一样”。诸如此类的观点,都表达了一种科技进步会造成失业的观点。

具体而言,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其中,直接影响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使得一些人因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技术手段的提高而造成劳动力闲置的现象;间接影响则表现为对长远的战略性的发展前景展望。这种长远效应在短期内无法发挥出来,使科技进步不能适应社会对就业的需求,表现为突出的滞后效应。虽然从长远发展来看,科技进步对就业的间接影响远大于其直接影响,科技进步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意义更为明显。但短期的直接的影响更容易让人感受并触碰到,表现了科技进步对就业的硬性排斥与短期滞后效应。当然,科技进步对传统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得一批新兴产业得以形成,但新兴产业发展、成熟则需一段时间,提高劳动者工作技能和水平的教育与培训也需一段时间,如此便也会造成了科技进步与增加就业之间的相对滞后。

第二种观点认为:科技进步会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增加就业量。1994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公布的《就业机会研究报告》中对各种不同经济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后得出结论:技术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它破坏的要多。具体而言,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价格的下降必然促使人们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拉动社会总需求,生产规模的扩大,最终增加就业。科技进步既可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得消费者消费能力提升,整个社会有效需求旺盛,从而消费拉大内需导致就业增加;伴随科技进步也会出现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他们善于管理、懂得经营,并直接或间接成立企业在内的各种投资活动,这些活动为带动就业开辟新的渠道。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科技进步必然要求劳动者延长受教育的时间,更多的人把更多的时间投入教育和受教育活动之中,这将延缓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的时间,减缓了就业压力。

我国一直以来也非常重视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科技进步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1.科技成果档案管理要求及其程序化管理意义

1.1 科技成果档案管理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在对科技成果档案进行管理时应做到以下要求:其一真实,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将客观实践成果真实、详尽地记录下来,避免不尽、不实、不详内容进入信息数据库;其二价值,管理者必须确保记录在案的科技成果具备一定的价值性,能有效将生产资料转化为客观生产力,为科技事业单位乃至国家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其三应用,将静态的资料投入实际使用是档案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重视档案的应用工作,使其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发挥其价值最大化;其四扩充,管理者要与时俱进,及时增加档案储备,扩充档案积累量,为科技事业单位增设无形的财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1.2 科技成果档案程序化管理的意义

在科技事业单位科技成果档案管理中使用程序化管理方法,能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与质量,减轻其工作量,缩短工作时间,为进一步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做好铺垫。不仅如此,程序化管理模式还能有效规范管理秩序,营造和谐、有序、科学、合理的管理氛围,为科技事业单位调动、查询、共享档案信息数据提供便利。

2.科技成果档案程序化管理的“三同步”原则

科技事业单位的科技工作应与归档工作同时进行。要想落实科技成果档案程序化管理,就必须遵循“三同步”原则,处理好科研与建档两者间的关系,为科技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确保科研任务与科研材料归档要求同时提出,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不仅如此,相关负责人还要对科技计划的开展情况与进展程度进行调查,观察其是否与科技文件的记录状态一致,若进度不同则需及时调整,做好记录工作,保障科技材料具备一定的时效性;除此之外,科技成果通过验收后,需立刻记录于科技档案中,配备验收合格报告,详细标注内容、时间及成果,为后续查阅、应用做好铺垫。

3.科技成果档案程序化管理思路的构建

3.1 收集阶段的档案程序化管理

收集阶段是科技事业单位科技成果档案程序化管理的初始阶段,也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环节中,管理人员要判断各科技成果数据信心的价值,选择有价值的档案收录于信息管理库中,确保档案的完整、真实、有效,为程序化管理的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3.1.1 建立相对健全的科技成果档案收集管理制度

在收集阶段,科技事业单位需要建立起相对健全的科技成果档案收集管理制度,规范档案收集程序,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技能水平,以此提高档案收集效率与质量,以便收集到更多有价值的科技材料。

3.1.2 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档案保存制度

各科技事业单位也要分工合作,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档案保存制度,各部门要从细节着手,做好本职工作,就方案设计、科技研发等环节进行探讨,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科技事业单位内有价值的科技创新、生产研发活动能通过项目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审评建议报告、科技成果鉴定报告等形式完整、真实地记录在案,为后续档案程序化管理创造条件,为进一步减轻管理人员工作量、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奠定坚实的基础。

3.1.3 建立科学合理的沟通机制

档案收集工作不仅离不开管理人员的辛勤劳动,还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因此,科技事业单位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沟通机制,为科技成果档案管理人员资料收集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使各部门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积极投身于档案收集工作中,主动为科技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增加做出贡献。

3.2 整理阶段的档案程序化管理

科技成果档案管理人员在完成有价值的资料收集工作后,应即刻对其进行筛选、分类、整合,全面进入档案程序化管理的整理阶段。在此过程中,管理者需将原始资料按照内容、种类、特点进行详细分类,接着采用系统排列的方式,把分类完成后档案资料归入不同等级的数据库中,便于检索与查阅。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还应当准确、真实地标注档案类型、录入时间、涉及内容与获取渠道等基本信息,将科技成果档案不断具体化、系统化、规范化,由传统的单一性分类法逐渐向先进的复合型分类法过渡。

3.3 保管存储阶段的档案程序化管理

保管与存储阶段是科技事业单位科技成果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管理人员要全面落实保管存储职能,尽可能保证各项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全面性、准确性、有效性,实现健康长远的科技成果档案程序化管理目标。

3.3.1 制定规范化的档案保存制度

科技事业单位要想在保管存储阶段实现程序化管理目标,就必须制定出规范化的档案保存制度,帮助科技成果档案管理人员对自身职能及工作范围进行准确定位,营造出规范、合理、有序的档案管理环境,将统计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其实时掌控档案的增减与变动情况,为其程序化管理创造条件。

3.3.2 实施监督管理人员职责落实情况

除了建立保存制度之外,科技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还要加强对科技成果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及考核力度,监督其切实完成本职工作,通过较为健全的内控机制约束管理人员的言行,使其按照相关要求操作管理,全面落实科技成果档案管理效率与质量,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做好铺垫。不仅如此,科技事业单位还应一改传统的单一性档案管理模式,逐渐向综合化、立体化监管模式方向转换。

3.3.3 将绩效与档案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档案保管与存储过程中,还应当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实行奖惩制与追责制,充分调动各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绩效与档案管理结合起来,让档案管理效率及质量与员工工资、绩效工资、相关福利待遇、深造机会、升职等联系在一起,提升员工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与档案管理意识,使其主动投身于科技成果档案管理工作中,为科技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档案管理做出贡献。

3.4 实际利用阶段的档案程序化管理

应用阶段是科技成果档案管理的核心阶段,科技事业单位应当通过资源共享、咨询答疑、阅览交流等方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其回馈于社会,利用无形的资产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4.结束语

科技进步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政策

一、 发达国家财税优惠政策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基本趋势下,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竞相凭借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工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进步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转型,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政府财政在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发达国家,在每一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都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技术政策,并通过研发补助金、委托费和政策性融资等财政手段确保产业技术政策的贯彻落实。为了推动本国的科技进步,西方发达国家都特别注重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投入力度。如美国、日本于1999年政府用于r&d财政投入占当年全国r&d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27%和2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用于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经费每年都维持在10多亿美元的水平。根据经济成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所处阶段的不同,西方国家财政对科技进步的支持的范围和手段也会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初期,财政一般主要通过补助金、开发委托费、政策性贷款和优惠税收政策等形式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政府财政政策的重点主要转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政府通过资助各种基金会、研究院所和产学研联合体等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环节上,西方国家一般通过政策性融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和引导。如日本政策性投资银行根据政府有关政策意向,向民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担保、购买企业债券,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补充融资和奖励。在西方国家,财政对技术进步的扶持和引导,一般都是以项目为核心,以客观标准为尺度,实施非专向性补贴政策。

二、 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具体优惠政策

在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方面,美、日等西方国家都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法律和政府职能部门。美国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等手段对中小企业予以扶持。具体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环节与方式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支持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为事前扶持与事后鼓励相结合,将对科技开发的重视与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视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的做法是:

一是对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给予优惠允许企业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或全部抵缴所得税。如法国政府规定,凡研究开发投资比上年增加的企业,均可以申请按增加额的50%抵免所得税。

二是普遍实施加速折旧政策。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仅10年左右,年折旧率为11%~12%。通过加速折旧政策的实施,以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

三是建立科技发展准备金制度,即允许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如韩国税法规定企业可按销售收入的3%(技术密集型企业为4%,生产资料产业为5%)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允许在3年内用于技术开发费、技术信息和培训费及有关技术革新计划资金等方面。

四是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如美国税法规定公司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所支付的研究费用的65%可以从所得税中予以抵免,并对新产品的中间实验产品给予免税优惠政策。在科技税收优惠的税种选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三大税种上。发达国家一般都将公司所得税作为科技优惠的重点。在增值税类型的选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选择消费型增值税。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个人获得的科技奖励、特许权使用费收入都实施优惠措施。

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财税优惠政策的具体做法,对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中国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内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将中、低技术向我国转移,在部分领域,高端技术也开始向我国转移,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从我国国内企业的现状来看,整体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受技术开发力量、技术开发经费等的制约,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还相对弱小,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三、 发达国家财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1. 要充分利用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有关规定,在3年过渡期内继续保持原有的有关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的同时,应逐步建立一个以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向研究型机构的r&d活动提供财政资助和特别财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模式。3年过渡期满后,政府贷款利率或贴息水平必须控制在wto相关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财政的资助必须是非专向性的,并不超过工业研究成本的75%或部分前技术开发活动成本的50%。  2. 进一步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鉴于长期以来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可以考虑规定一些硬性的指标,要求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及财政收入的比重必须达到规定的目标值。安排的科技经费要集中用于加快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用于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传统产业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严格的招投标制和课题负责制,确保政府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同时,政府科技经费的使用应坚持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凡基础性研究,政府应实行无偿投入,应用研究及实验发展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坚持有偿使用为原则,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以贷款的方式向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其他机构提供资金,这些相应机构必须用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的收入来还本付息。

3. 财政扶持项目应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运用财政扶持和引导技术进步必须要突出重点,讲求效率,而不能遍地开花。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技术改造项目应重点选择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公益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竞争性产业。

4.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支持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证。政府财政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投融资及政府采购等手段,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可从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及其他服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5. 必须通过各种财税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财政政策手段的运用方面,首先必须充分运用好财政贴息这一手段。高新科技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对这一领域,除国家进行少量的直接投资外,可以借助于财政贴息杠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该领域。财政贴息向高新科技产业适度倾斜,加大对该产业的政策扶持,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并相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结构能从低级化状态向高级化状态转化。在传统产业部门,通过财政贴息手段的运用,使企业在技术改造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能够以国家信用作支撑,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6. 必须改变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税收优惠由区域倾斜转变为向产业倾斜。税收优惠政策措施要能体现和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基本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及其他需要积极鼓励发展的产业,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在流转税方面,除实现增值税的转型外,应对高科技产业在增值税政策方面实行适度倾斜,使高科技产业增值税整体负担率能大幅度降低。对进出口税收政策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改变目前进出口环节大面积实施税收优惠的做法,应只局限于对高新技术及设备的进口,视不同的情况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应按照税收的国民待遇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特别是在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上要尽快统一。统一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充分体现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可实行减免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在运用减税、免税、低税率和零税率等直接税做优惠的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加速折旧、纳税扣除、税收低免、投资抵免、税收饶让等间接税收优惠方式的运用,实现科技税收优惠方式的多元化。

7. 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作用。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推广实施,政府采购规模将越来越大,政府采购的范围也将日益扩大,相应地政府采购活动对国民经济总量及国民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为了扶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在政府采购方面,必须尽可能地多采购本国产品,对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实行倾斜。只有在国内不能提供或技术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才可考虑采购外国生产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刘群,李倩.发达国家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经济日报,2002-11-19.